县境北半多山,东由抚宁之兔耳以接临榆之角山,西蜿蜒曲折,由滦州、迁安而至遵化、蓟州,与盘山相属。
仙台山,一名碣石山,县北十二里。顶有石棋局,史言秦始皇、汉武、魏武、元魏文成、高齐文宣并登此山。然汉武登之,名汉武台(仙台之名以此);文成登之,名乐游山。今已无可考,惟石壁镌文五十四,为石花所封,仅存“明昌几年”五字,乃金章宗年号也。
《汉书·武帝纪》注:文颖云:碣石在辽西絫县。絫县,今之昌黎县也。郦道元《水经注》:骊城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韦昭以为碣石。
案:《畿辅通志》于碣石一条考证详慎。但因骊城属右北平,而肥如、絫县属辽西。以今地势揆之,中间隔断,遂疑乐亭为骊城,而乐亭西南无山,不得已而信王横沦海之说,不知骊城实为抚宁。今县治转徙近南故地,似为卢龙隔断,不能属右北平。然汉右北平治平冈,在今平泉州地。若由边外北一带自可与抚宁边外相连,肥如、絫县南一带相连,原不隔断也。
东山,县东关北二里。
野湖山,县东四里。
两山,县东八里,以村旁两石名。
樵夫山,县东十二里。山畔有两石窟,可容数百人。
联峰山,县东北二十里,一名海眼山。石洞有泉,潮汐应候,与抚宁界。
【附录】
清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
海眼山,昌黎县东二十五里。石洞澄澈,潮汐应候。
行虎山,县东北十里。
正面山,县东北十五里。多果树。
药局山,县北二里。相传有异人采药于此。今登山犹有药气,故名。山壁镌有十八罗汉及观音像。沙河自仙台诸山来,经其下。
馒头山,县北四里。元人张勖题曰“蓬莱第一关”。往来诸山所必由也。
三角山,县北四里。上有天生石城,昔人尝避兵于此。
板石山,县北四里。
桃花山,县北五里。上有洞,下石壁有泉,亦名“桃源”。旁有慰心台。
黑鹰峪,县北十里。两山壁立,多果树。
【附录】
清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
黑鹰峪,昌黎县北十里。两山壁立,有洗心泉,飞流千尺,冬夏不竭,亦名峭壁泉。其相近有白庙、散坡、石门等峪。
柳峪,县北十里。
紫草峪,县北十里。
散坡峪,县北十里。
白庙峪,县北十里。
香山,县北十里。昔有寺,有书院,今废。有井七十二,花木森然。
西五峰山,县北十二里。西名“挂月”,西北名“飞来”,北名“平斗”,东北名“锦绣”,东名“望海”。东峰悬崖峭拔,上有深洞。北峰石壁有松,枯老巑岏 (1) ,高仅盈尺,俗呼“千年松”。又有一小峰宛如浮图,名“药师塔”。山半有废圆通寺,中有韩文公祠,尤侗、宋琬皆题诗壁上。林木丛蔚,为北山之最。
案:环碣石诸山,皆碣石支山,得名以数十计,其实一山也。
【注释】
(1)巑岏(cuán wán):山高锐貌。
东五峰山,县北十五里。秀绝人寰,溪径幽峭,上有柏源洞 (1) ,大如三间屋。有石佛一,高三尺许。旁有井二,深二尺,土人多取以疗病,因名“圣水”。洞西石蹬天生石纹,作寿星老人像。
【注释】
(1)柏源洞: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记载,东五峰山“悬崖峭拔,逾于诸峰,上有深洞”。光绪五年《永平府志》则详细记载,东五峰山“形如笔架,秀绝人寰,谿径幽峭,游屐罕至,上有柏源洞,大如三间屋,洞有石佛一尊,高二尺许,两旁有井二,深各二尺余,士人多取以疗病,因号圣水。洞西石磴天生石纹作寿星老人像,又西有镌张果像。”“柏源洞”在东五峰半山腰,洞口上方峭壁高处竖镌“柏源洞”三字。经实地测量,自然形成的柏源洞深 4 米,宽 4. 5 米,高 3 米。上有缝隙可通山顶。洞内原有的石雕佛像一尊已被毁。洞中左壁有“禅泉”石刻。洞西有“滴翠崖”石刻。在洞口西南 15 米处有一巨台,巨台上右侧开裂处有如机械切割般平滑的两个壁面对峙着。左上方的峭壁高处镌有“观澜石”三字。“观澜石”石刻右下方镌有人物画,那人物画右手提着花篮,左手举着灵芝,并挟着一管玉笛。石镌像实为韩湘子。
石门峪,县北十五里。
观音山,仙台山北。有前后二峰,其岩有矿洞,今莫知其处。
黑石山,县北十二里。
罗汉山,西五峰前顶有巨石,形如僧包。在县北十一里。
达摩峰,在西五峰侧峰后,左有石乳垂数尺,沥沥然,旱不涸,冬不冰。
锯齿崖,在仙台山西,县北十五里。四面壁立,上顶平广,有天生莲花盆,大小各一。大盆上有“圭月 (1) 扬明”四字。
【注释】
(1)圭月:谓月表如圭璧。
【附录】
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
锯齿山,在昌黎县北十五里,山形如锯齿。
大同山 (1) ,县东北十八里,张各庄西。高数十丈,上有石城,城中有井,深二三尺,虽冬不冻,石上镌‘太平年造天井’六字(辽圣宗年号也),环山多梨树。
滑石山 (2) ,县东北十七里。有峭石壁立,高丈余,滴水下注为泉,味极甘。
【注释】
(1)大同山:抚宁县南后明山村之西老城。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大同山石城,俗呼西老城,周三里,东西二里,内有天井、地井。天井虽旱不竭,旁镌‘太平年造天井’六字,大如拳。地井则有时涸,其中屋址尚存。案:‘太平’乃辽圣宗年号。”
(2)滑石山:在抚宁县南滑石前村西,因山上曾有石滑落故名。其山东麓有佛岩瀑布、石佛寺。
西山,县西二里。
磨硙山,县西三里。其石可作磨硙。
【附录】
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
西山危石,在昌黎县治西三里。其石独立,撼之则动,虽加千人之力亦然。
龟盖山,县西三里。下有温泉。
卧牛山,县西北二里。
以上属裴家堡。
午山,县西五里。
石门山,县西五里。
石佛洞,县西七里,一名“石窟峪”。洞深广二丈余,中有佛像。有泉甚甘。
【附录】
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
西岩山,在昌黎县北八里。岩窦之间有泉出焉,夏冬不竭。
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
石洞,在昌黎县西八里,相传昔有僧居其中。
耍儿峪,县西八里。
楸皮峪,县西十里。
牛儿峪,县西北十二里。接抚宁县界。
长峪,县西北十二里。
凤凰山,县西十八里。山右有城。下有云峰寺。环山多果树。
【附录】
清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凤凰山,在昌黎县西北十八里。形如凤舒两翼,多产花木,有堡可避兵。相近为虎皮山,亦名虎牢关。
昌黎县道者山云峰寺修建楼阁禅堂韦驮殿碑记
凡事……忽然而废,忽然而兴者,虽由气运使然,而实自主持气运之人。始有……待天下之人,而天下之气运兴之……否泰有……为盛衰。此天地人互根之理,从古迄今莫之盛明也。吾于今日之修建,益信其有必然者。请言云峰寺之始末,并所以兴废……志为尉迟敬德监造,盖唐文皇时建也。当时文皇靖扫烟尘,征旗弧,至见有兴王之也者,赀立梵宇以镇之。水岩寺、镇龙寺……蟠于左,虎踞于右,北屏上岩,南临渤海。而仙台碣石层峦而环抱于其间,最形胜之地也。文皇恐有人以为闻起者,故建寺于……至于今,将千有余岁矣。其间不知几废几兴。我朝以前不能悉记,就近代言之,一废于石县尊,拆其寺而修文庙,废弃者几数十年。至王县尊始重修之。而寺兴后数十年,崇祯……林静。室二进,尽成灰烬。自庚午至壬午凡十三年,荒残破落之形不堪入目,游人到此止况也,咏叹而已,几何也。正以非主持……莅兹土,善政所被,不独人民生齿,皆有起色,而山川形胜尽为改观矣。壬午夏携予辈二三,有井兄……之建……足于此周回。监……其形势,大殿离天王殿太远,似于无情。而于中间起楼阁三间,以映之楼上。塑望海观看于前,塑鱼篮观音于背后,金璧辉……而楼之两旁,建禅堂十间以称之。精严洁静,风雨攸除,俨然一祗桓糈仓也。且先是未有韦驮殿,又修殿一间于天王殿之前……数十丈森森密密巍巍峨峨,俨然一兜率天宫也。噫!何昔日之废弃成丘墟者,而今日之整齐顿成胜境耶?非蒋公祖主持……云人杰则地灵,信有然矣。谓蒋公祖有心作善事,感于佛道者,此梦里说梦,非知蒋公祖者也。公祖见善必为遇缘,必结实。有……拈来,头头是道,保世爱民,修佛建寺,同一道也,况此后也?非蒋公祖之独善也。关内道冯公祖倡其议,海防厅冯公祖协其谋……焉。愿舍者随意,不拘多寡也。不舍之听之,不强其必然也。而蒋公祖止作一领袖,接引善根,即现身说法意耳。人于此亦可以……之。独在蒋公祖也。考因其兴,而戒其废,是在后人之好善者。然云峰寺胜地也,今日之建,胜事也。览胜于此,不能无记。姑叙此……好善之意云。
康熙三十三年岁次甲戍[戌]菊月上浣之吉重立
钦羡整饬关内道兵备副使冯珍 (1) 教谕吴名儒 (2) 训导何际泰 (3)
直隶永平府清军监海防同知冯如京 (4) 县丞黄宗栻 (5) 典史刘光汉 (6)
直隶永平府同知管昌黎县事蒋三捷 (7) 乡官田宗周 (8) 龙呈图 (9)
(碑存昌黎文保所)
【注释】
(1)冯珍:明末清初同官人贡士。清顺治年间永平府同知。
(2)吴名儒:景州人。崇祯年间任昌黎县教谕。
(3)何际泰:兴济人。崇祯年间任昌黎县训导。
(4)冯如京:明末清初振武卫人。恩贡。清顺治年间任永平府知府。
(5)黄宗栻:山东人。监生。崇祯年间任昌黎县丞。
(6)刘光汉:陕西人。崇祯年间任昌黎县典史。
(7)蒋三捷:奉天辽东人,崇祯年间任昌黎知县。
(8)田宗周:明末清初昌黎人。岁贡。曾任保安卫教授。三任广文,赋性仁厚,接人谦虚。俨然有道遗风。司李尤侗赠匾曰:“人师国老”。年九十六卒。
(9)龙呈图:明代昌黎人。龙淮忠之子。积学富文,天子和厚。由明经任河南邓州同知。升山东都司经历。廉静有为。解组归。崇祯庚午(三年,1630 年),捐资鼓众,登城守御。以功加四品服。授中宪大夫。
驾鳌山,县西北八里。
笔峰山,县西北十里。上有二洞,有玉砚池。
衡山,县西北十里。
道者山,县西北二十里。旧有道者寺。
【附录】
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
道者山,在昌黎县西北二十里,上有道者寺,因名。
题咏,道者山:元宋絅 (1) 诗:兹山介平营,特与太古存。碣石拱其侧,水岩何足论。东北医巫闾,罗列为弟昆。
【注释】
(1)宋絅:本作“宋褧”,永平府、昌黎县旧志误作“宋纲”,字显夫,正献公宋本之弟也。泰定甲子进士,历官秘书监校书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翰林修撰、监察御史、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拜翰林直学士,寻兼经筵讲官。卒年五十有三,赠国子祭酒范阳郡侯,谥曰文清。
清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道者山,在昌黎县西北二十里。下有云峰寺,寺西即凤凰山。
虎皮山,笔峰山西。
中峰山,县西北二十五里。顶有净影池,昔有异人幻影于此。
孤山,县西北三十里。
纱帽山,县西北三十里。
安山,县西三十里。有避兵堡,饮马河自西北来经其下。
坟山,县西北五十里。多果树。
骆驼山,县西四十里。以上蛤泊堡。
书院山,县西四十五里。两冈合抱,环列石屏。屏下朝阳,覆石如厦。一小井深不满尺,冬夏不竭。西壁镌“夷齐读书处” (1) 五字。山后有洗心泉。
【注释】
(1)夷齐读书处:位于卢龙县石门镇高各庄村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昌黎县。明清时期古“石门十景”之一,“书阁声清”即“夷齐读书处”。相传商周时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读书于此。山中原有云居寺,院北有小井一眼,其旁石屏镶嵌“覆石如厦”,今已废。据传小井为夷齐读书洗笔砚之处,井西石壁上镌刻“夷齐读书处”5 个字,下面有款,多已模糊剥蚀,始镌年代无载。
【附录】
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书院山,在昌黎县西稍北四十里。两岗合抱。相传为夷齐读书处。山半有洞,后有石岩滴水,名洗心泉;有井名龙泉。
书院山云居寺重修佛堂碑记
西域有神佛,汉明帝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号曰“沙门”,佛教遂行于中国。塑像图形,争先奉祀。而梵宫古刹尤多,盛于名山佳水之间。盖以其屏绝嚣尘,喜归清净,修佛性,安佛形。皈依之诚,所顾尊奉之而唯恐或亵也。昌邑城西五十里书院山有云居寺,创始不知何代。寺前立石,有泰和七年字迹,系唐文宗年号。则此寺之建其来久矣,而山名书院,相传为夷齐读书处,巨石镌文,字画宛然。虽事远年延,杳无可考矣。然窃思古之高人奇士,每择幽僻清雅之处,以为潜修邃养之所,如横渠之南山、龟山之东麓、和靖之涪陵,晦庵夫子之武夷贤喆所栖。千百年后,多喜谈乐道,志为圣迹。况斯山之脉,遥接孤竹。夷齐为孤竹君之子,则择名胜之地,创立书院,固亦理之可信,即事之或有者也。余因课生徒,僦居僧舍。暇时登高环视,见其势如龙蜷,形似鱼鬣。且前有团山,左有城子山,右有牛耳山,为之拱峙环卫。此山遂岿然独占一方之胜,而寺适建于山之怀,则绝嚣尘而归清净,有不悦怿者乎?但佛堂五间,历年久远,风浸雨触,瓦凋壁残,其何以安金身而肃瞻拜也!住持僧隆印、隆金,侧然思有修葺之因,遍扣檀那,募银若干两,庀材鸠工。逾数月而栋宇竣起,垣墉坚厚如竹苞松茂,焕然更新矣!茅非有以赫之,恐无以扬神庥而彰众善。事竣请余勒诸石,以垂永久,余因与僧习,义不容谢,爰不辞谫陋而为之记。
皇清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孟夏榖旦
会领癸巳举人原任广东省肇庆府广宁县知县李本洁、邑贡生费肄咸撰文
庠生费家璁敬书
住持僧隆金、隆印恭立
牛耳山,书院山西。
茶叶山,书院山东。
荆山,书院山北。
团山,县西五十里。有古坨在其上。
长山,县西五十里。
安乐峪,县西五十里。接卢龙界。
七峰山,县西六十里。
拉虎山,县西北六十里。下侧,西流之滦河,孤石耸立,高十数丈,即一柱峰也。
分水岭,县西六十里。
庙儿山,县西六十里。
龙山,县西六十五里。南麓有塔,下有莲池百亩。今废。
驻跸山,县西七十里。相传唐太宗驻跸于此。
【附录】
清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驻跸山,在昌黎县西七十里。一名五山。绝顶四顾,边海在目,有遗垒雄峙滦河滨,或以为唐太宗驻跸处。郭造卿《府志》曰:“太宗驻跸山在辽东安市界。其班师也,飞骑入渝关,未尝游幸海□。兹山或因元魏文成幸碣石而名耳。”
武山,县西七十五里。绝顶四望,边城在目。上有古垒遗迹。西壁有阇黎洞 (1) ,下临滦河,可容二百人。又有小者十余,皆幽胜。其山石青色,永郡建造率取材于此焉。
以上靖安堡。
【注释】
(1)阇黎洞:又名“临河洞”、“临河崖”、“临河岩”、“水洞”、“金鳌洞”。在昌黎县城西40 公里的朱各庄镇小樊各庄武山西坡50 米高的峭壁上,由上下二洞组成,两洞内有约 10 米长的通道相连,仅能容一人通过。阇黎,梵语,译为轨范师,谓能纠正弟子品行,为弟子规范。明、清、民国历次所修《永平府志》、《昌黎县志》均有阇黎洞的记载,称其壁立千仞,崖顶分八字,洞在其腰,前逼近深潭。阇黎洞门额镌刻“阇黎洞,孤竹山人白瑜题,阇黎主人魏可简立”等字。白瑜,东胜左卫(今卢龙县城东北)人。万历乙未进士,历官刑部左侍郎。魏可简,昌黎人,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尚宝司卿。明滦州进士、吏科都给事中厉汝进《织罗洞(即阇黎洞)》诗云:“巉岩山水接,仙洞石岩悬。绝壁疑无路,凌空忽有天。窗明红日近,路隐白云连。禅静三垂外,香花不记年。”山东新城进士、万历年间永平府知府徐准《织罗洞奇》诗云:“灵窍天成亦幻哉,神工不藉五丁开。寻幽未折登山屐,疑是桃源归去来。”山海卫进士大理寺丞刘廷宣《阇黎洞》诗云:“爱僻寻闲得不闲,更穿云窟学猿攀。谈倾白马公孙社,气散青牛尹子关。老树笙篁杂霰雨,石泉环佩澹潺湲。酒阑客倦鱼歌歇,醉倚嵚岑[崟]未忍还。”
【附录】
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
临河洞,在昌黎县西八十里,崖分八字,切近深潭,由小径而入,其中昏晦,既而四壁有孔,明朗可爱。一名织罗洞。
清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
临河崖,昌黎县西八十里。一名阇黎洞。壁立千仞,颠分八字。洞逼深潭,有小径可入,能容二百人。旁又有小穴十余,有以金鳌名,有以水洞名,又南为磨山,其石坚致,可琢以供用。
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临河崖,在昌黎县西八十里。一名阇黎洞。壁立千仞,山腰有洞,可容二百人。又南为磨山,其石坚致,可供器用,下临渝[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