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委均在本境者

急流河,源出仙台山龙潭(山半有洞,洞中有潭有石,今已毁其大半,县中祈雨皆于此。再下有山心洞,洞下有巨石,石底有穴,可容百人,石壁有辽金人题字)。由涧西流至水岩寺后,南流经板石山、药局山至县西门外南三里,入饮马河,又名“西沙河”。

案:此即《山海经》“绳水”、《汉书》“编水”。旧志云:絫县下“碣石水”,即此。又冬流河源出县西关,冬不冰,南流入饮马河。

【附录】

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急流河,在昌黎县西门外。一名西沙河。源出龙潭,水下流至县西南里许,合饮马河。

深港河,县西十八里。源出中峰山净影池,合长峪、石窟诸泉,南流经深港村,又东南流,合虹桥河。

【附录】

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深江河,在昌黎县西八十里。源出净影池、长峪石窟诸川。又梭头河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道者、凤凰诸川,与深江河合而为柳河,合于两河,达虹桥,入饮马河。

蒲河,县东南二十五里,即蒲泊也。源出海眼,夹联峰、樵夫诸山,而下经惠民场入海。其水清流滚滚,来源甚旺,开屯可资灌溉。《水利丛书》言之甚详。

【附录】

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

蒲泊,在昌黎县境内。

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

蒲泊,在昌黎县境内,有盐场。

《明史·地理志》

昌黎:又有蒲泊,旧产盐,置惠民盐场于此。

清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

蒲泊,在昌黎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海眼,夹莲峰、樵夫诸川而下,惠民场东南入海。《永平府志》。

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蒲泊,在昌黎县南二十五里。源出县东海眼山,夹莲峰、樵夫诸川而下,历惠民场东南入海。

潮河,县南二十五里。源出仙台顶后,由达摩峰下张各庄,汇近山诸水,达七里海。一名“马家河”。

案:此即《汉书》絫县下之官水也。

【附录】

清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潮河,在昌黎县东二十里。源出仙台顶后,东南流合饮马河入海。一名马家河。县境群川之水皆会于此。按《汉书·地理志》絫县有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宾水,皆南入官。旧志云:官水疑即潮河,揭石水疑即急流河,宾水疑即饮马河也。

两河,县西南八里。上游诸水至此合而为二,故因以名。村下游曰虹桥河。

【附录】

清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两河,在昌黎县西南八里。各川至此合而为二:其在西者曰泉河,源出青沟营,而至兴宁屯,亦曰土桥河。其在南者曰绕流河,源出茶芽山,流绕安山东麓,亦曰安山河,皆合于深江河。

绕湾河,源出茶叶山,东流由贯各庄、黄土营、垫子庄、安山、崔刘庄入两河。

梭头湾河,县西北三十里。源出道者、凤凰诸山,由西北下流合深港河,达虹桥河,入饮马河。

柳河,县西北二十五里。

案:《读史方舆纪要》云:诸山溪之水所汇流也。有桥跨其上。

曲河,源出龙山,南流经马坊营、蔡各庄、史家口入滦河。

杨家河,县西南五十里。平地出泉,涓涓细流,日久成河,经槐各庄西入滦河。

七里海,县东南三十里。即古溟海,亦曰“七里滩”。广十数里,袤几二十里。北界莫各堡,南界石各堡,东界沙坨。旧有鱼虾、蒲苇之利。咸丰八年涸,十年复潴水如故。光绪十二年,滦河溢,灌入七里海,冲沙坨成口,水泄归大海,遂复涸。地皆升科。近以盐碱之故,荒废大半。然淋硝、熬卤,贫民每冒禁而趋其利,防范稍驰,辄酿事端,似不如招商承办,建设公司,利国利民,且无后患。

【附录】

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

溟海,在昌黎县东三十里。延袤三十余里,中有菱芡、鱼蟹之类,居民赖焉。

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

溟海,在昌黎县东二十里。一名七里海。延袤三十余里,中有菱芡、鱼蟹之类,居民赖焉。

清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

七里海,在昌黎县东三十里。

七里海,延袤三十余里,中有菱芡、鱼蟹之利,居民赖焉。亦名七里滩。《明一统志》。

海至昌黎县北出七里而羸,曰溟海,亦曰七里滩。《永平府志》。

源在他境而委在本境者

泉河,县西北二十里。源出青沟营至兴宁屯为土桥河,由古蛤泊、埝坨入深港河。

饮马河,源出卢龙桃花峪。自县西北三十五里两县店入境,经安山下,东流至县西十八里合深港河,又东南流至县南琉璃庄合虹桥河,又东南流至莫各堡团林庄入七里海。其一支东流至陈家海口庄入渤海。

案:此即汉志絫县下之宾水。

【附录】

清道光九年《大清一统志》

饮马河,在昌黎县南五里。源出卢龙县界溪谷中,东流经县西安山下。又东与深江河合流为沙河,下流合潮河入海。

滦河,古濡水。源出独石口外东北一百余里巴延屯图古尔山,四泉涌出,名都尔本诺尔。宛转东南流六百余里,至四旗厅诸水归合,始名滦河。又三百里至热河厅界。又二百里至门子哨入迁安县界。又七十里南流入潘家口边城。又二百九十余里东南流至孤竹城入卢龙县。又南流三十五里至钓鱼台折而西流入昌黎界(北岸即卢龙)。又五里南流过武山、樊各庄(西岸即滦州)。又五十里至史家口分而为二支,南流入乐亭境,过汀流河东南流由老米沟入海,一支东南流经马庄子、勒洛河、韩沙子庄。又南流经套里庄。又东流经郝家园。又东南流经王各庄、赤崖、石各庄、绍佛林、拗榆树、王庄子入海。凡八十余里。

【附录】

明景泰七年陈循等纂《寰宇通志》

题咏:滦河,元宋本 (1) 诗:滦河上游陿,涓涓仅如带。偏岭下横渡,复绕行都外。颇闻会众潦,既远势滂沛。去年右北平,城啮殊被害。县官出廪粟,饥饿救无盖。嗟哉三尺浊,能使物狼狈。龙朔餍雉兔,此有鱼可脍。冲决固有自,苦鼎俎亦赖。虽为禹贡遗,独与东海会。乃知能自致,天壤无广大。

【注释】

(1)宋本:字诚夫,大都人。至治元年状元,授翰林修撰。历任监察御史、国子监丞、兵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吏部侍郎、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礼部尚书。元统元年进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二年转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经筵官。卒年五十四,制赠翰林直学士、范阳郡侯,谥正献。

原委均不在本境者

海,在县东南。自七十八里之石各堡沙崖庄起,斜下而北历莫各堡团林等庄,至裴家堡之大蒲河庄止。

海口三:

——甜水河,即昌黎滦河入海之处。清流迅急,大船俱泊太平湾,为滦河之下口。盖河流挟沙下注,海潮雍泥上行淤而成湾,海舟泊此可以避险。且水底无沙,便于抛锚,舣舟最稳外,即拦江沙,潮落水深四五尺,数百石之舟入湾,毫无阻滞。河口尚有横沙百石商船,亦可驶入内河。北至县七十里,西至乐亭县老米沟(即滦河西支入海之口)三十五里,东北至蒲河口六十五里,口宽二十余丈,深三二尺不等。东岸沙坨绵互无数,滦水至此为沙所扼,不能东徙。若背坨筑台炮,力亦能俯击。太平湾浅处可设暗桩,深处可伏水雷,虽铁甲、夹板等船不能直入,亦谈海防者所当知也。

——陈家海口,为饮马河入海之处。口甚浅小。

——蒲河口,为蒲泊入海之口。宽三丈余,深尺余。下口为浮沙所淤,商船收口甚艰。然百石之舟尚往来不绝。有旧炮台二,一已为沙所偃,一尚存。西北至县二十五里,东北至抚宁县洋河口三十里(狼窝口,已塞,不数)。

案:县境之水,惟滦河及饮马河为大,而两岸多浮沙,最易坍塌,穿渠凿沟,皆限于势。其他诸泉,虽有可资灌溉者寥寥无几,不能遍及。一遇元[亢]旱,赤地百里,农民峱于咫见,不知变通,地利天时,莫能挽救。倘能如赵州等处,凿田井、制水车,为费无多,自无叹干之患。有劝导职责者,其尚以此为先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