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西域纪行 | 井上靖 | 日本人敬畏西域,即使在今天,西域也依然拥有巨大的魅力。 自从我开始写小说——当然也多亏了学生时代所受过的西域的洗礼,我便以西域史为题材,写了几部以西域为舞台的小说。诸如《敦煌》《楼兰》《洪水》《昆仑之玉》《异域之人》等。 自从屡屡受邀访问中国之后,我便越发感受到一种诱惑。真想去自己写的小说所涉及的舞台看一看。如今,我终于来到了这里——让我魂牵梦绕四十余年的地方。这便是西域,这便是丝绸之路。 |
文明及其缺憾 | 弗洛伊德 | 奥地利S.弗洛伊德著。1929年出版。该书是作者晚年论述人在世界中地位及人与文化关系的著作,认为人生的目的主要由快乐主义原则决定,人类所追求的幸福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真正的幸福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达到。人的本能是进攻性的和追求利己主义的自我满足,文明只有在否定个人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文明限制本能的生活要求,扩大文化的阵地。文明发展限制了自由,但对个人自由的限制经常是不公正的。抑制个人本能的结果使本能升华为科学、艺术和思想的创造性活动。提出保存本能与死亡本能的区别,前者是把个人、家庭、种族、民族、国家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但人的进攻本能使个人与全体相对立,表现为死亡本能。现代文明就是保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的斗争产生的,因而文明的进化就是人类生命的发展,即克制个人的破坏倾向,把个人融合到集体中去。个体的发展表现为利己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也表现为利他的与他人相结合的要求,这两者互相斗争反映个人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斗争。超我的作用在于抑制个人的发展而推动文明的发展。 |
上帝与国家 | 巴枯宁 | 作者是(俄)巴枯宁 ,译者是朴英。巴枯宁是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物、也是俄国早期一位革命家。《上帝与国家》是他最有名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他表明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国家的信仰乃是人类自由的两大障碍。他认为,对上帝的信仰,只会使人们驯服于"被上帝选中的人的神圣权威",失去批判精神、理智和意志。巴枯宁将国家称为"合法的、公开的暴政",主张自由是对权威的叛逆,也就是对直接合法化了的权威--国家的叛逆。本书近六万余字,不分章节,稍显无序, |
图腾与禁忌 | 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著。主要观点是在原始民族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心理之间存在某种本质的共同点。因此,可以依据精神病院取得精神分析资料来说明民族学事实。对外婚制、回避习俗、禁忌、魔法、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试图作出精神分析的说明。以“羞耻冲动”论来解释禁忌,认为违犯禁忌是人们对有某种不容许的愿望的事物和行为。把魔法和宗教的相互关系同儿童情欲发展阶段加以类比,认为万物有灵论相当于“自恋”阶段,而宗教相当于“爱对象”阶段。认为,精神分析是射向图腾崇拜这种黑暗的唯一光茫。动物是父亲的第2形象。父亲对小孩说来既是对母亲情欲的对手,又是仿效的榜样。这种双重性移植于动物,因而动物不仅是畏惧的对象,而且是崇拜的对象。所以,图腾动物在原始民族中是父亲形象的替代者。同时,在吸收阿特金森“大家庭”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古代杀父假说。为了消除敌视父亲和相互嫉妒的口实,还禁止同本族女性发生婚姻性交联系,外婚制因而确立。被杀父亲的形象由图腾动物所取代,所以也不能杀害图腾。结尾,提出了杀父之事并不存在,不过是一种愿望的假说。本书所展示的一幅史前时期杀父的暗淡情景,像某种线索始终贯穿在他及其追随者有关文化问题的一切论述之中。然而,这种理论未免牵强附会,难以令人置信。 |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 弗洛伊德 |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著。该著作发表于1901年,1904年发行了单行本。全文着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错失,提出不仅神经病患者,而且在正常人的日常行为中,也可能因潜意识的内部斗争而改变思想行为,从而把早期精神分析方法推广到对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错失行为的改正上。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不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因为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但是这些压抑的东西并未消失,当意识的自我检查作用松懈时往往会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现到意识境界来,人们潜意识地给予否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作者由此展现了精神命定论的信仰:心智历程的任何微细动向,都必有精神上的宿因可寻。错失行为研究为此提供了最方便的证明工具。 |
精神分析新论 | 弗洛伊德 | 收录四部分内容。1.《精神分析新论》完成于1933年,虽然是弗洛伊德在他1932年所做的演讲基础上成书的,但却是他在《精神分析导论》发表后经过15年研究实践和反思的成果。2.《精神分析五讲》于1910年首次刊出,是由弗洛伊德1909年应邀为美国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所做的五次演讲稿汇集而成,它从叙述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开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观察事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关于宣泄法、压抑、梦、失误、性欲和移情等重要思想与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3.《精神分析运动史》发表于1914年,该文是对精神分析产生、发展和分裂过程的历史总结。4.《精神分析纲要》发表于1940年,它既是向读者介绍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指南,又是弗洛伊德对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论全面而精辟的总结。 |
精神分析导论 | 弗洛伊德 | 本书是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奠基之作。本书以弗洛伊德1915—1917年在维也纳大学的课程讲稿整理成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由于是讲授的形式,故而非常适合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或从未接触过的入门者阅读、学习。本书几乎涵盖了精神分析理论所关切与探讨的各项层面,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论:潜意识论、梦论,以及性欲论。全书共28讲,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
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 弗洛伊德 | 此卷包括三篇论文。1.《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于1905年,该文分别就诙谐的技巧、目的、动机、心理起因及诙谐与梦、潜意识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2.《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发表于1912年,该文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潜意识的含义及其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和意义。3.《论潜意识》发表于1915年,是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一篇重要论文,也是他论述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代表性文章之一。 |
达·芬达的童年回忆 | 弗洛伊德 | 此卷包含七部分内容。1.《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年面世,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观点对戏剧活动所作的解释。2.《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年出版,它紧紧围绕《格拉迪沃》一书中幻觉与梦的关系,揭示了压抑、幻觉与精神错乱的起因、梦的形成与解释、性欲生活的作用、治疗心理疾患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3.《作家与白日梦》发表于1908年,弗洛伊德在对创作与白日梦的关系作出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其目的是在幻想中实现其未能满足的愿望。4.《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年面世,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和传记研究的方法,详尽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深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历史的发展过程,着重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5.《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发表于1914年,该文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对米开朗基罗所创造的摩西这一艺术作品的解释。6.《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年面世,该文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和方法阐释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文艺创作的一篇心理美学的论文。7.《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发表于1926年,弗洛伊德在该文中指出,精神分析技术既不是神秘的、难以捉摸和掌握的,更不是医生的专利。 |
爱情心理学 | 弗洛伊德 | 收录八篇论文。1.《性学三论》于1905年发表,内容涉及“性变态”、“幼儿性欲”及“青春期的变化”三部分。2.《儿童性理论》于1908年发表,该文对儿童期的性表现,以及与其他心理活动、神经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揭示了一些常见的但缺乏研究的儿童期性现象。3.《“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于1908年发表,文中论述了现代社会的性道德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性的因素是现代社会文化危机、人的焦虑与神经症的主要根源,抨击了现代社会的性道德观,提出了改善文明与发展文艺的性本能升华作用说。4.《爱情心理学》共包括三篇文章:(1)《男人对象选择的一个特殊类型》(1910),主要分析了男人的性变态(或性倒错)问题;(2)《论性爱领域最普遍的衰退趋势》(1912),专门探讨了男人的“心理性阳痿”问题;(3)《处女的禁忌》(1918),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女性的“贞洁”问题。5.《论自恋:导论》发表于1914年,该文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做了说明。6.《本能及其变化》发表于1915年,该文从不同角度分析本能这一基本概念所涵盖的内容,使用这一概念所涉及的问题,如本能的原动力、目的、对象和来源,以及描述性本能的一般性质所采用的方法等。7.《压抑》发表于1915年,该文对压抑的本质、原因、结果及其与神经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8.《力比多类型》发表于1931年,该文从身体特征与心理特征相结合的观点出发,以力比多为基础,将人分为性欲型、自恋型和强迫型三种,并认为混合型远多于纯粹型。 |
未发现的自我 | 荣格 | 现代科技的巨大跃迁,给人类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富足。然而,正如歌德所说:“哪里有光明,哪里就有阴影。”在大工业和大众媒体的裹挟下,人变得千篇一律,个人的面孔越发暧昧不明,大众逐渐取代个性。 出于这种担忧,荣格在他生命的晚期写下了《未发现的自我》。在这本经典小册子中,荣格分析了工业社会是如何侵蚀人的个性,古老的欧洲文明为何无法阻挡这股潮流。在荣格看来,通过探究人的潜意识,精神分析师将激活那个被大众所遮蔽的自我,也重新唤起了那个古老的命题——认识你自己! |
狄更斯演讲集 | 狄更斯 | 《狄更斯演讲集》收录了狄更斯在各种场合所做的演讲七十四篇。狄更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演讲家。透过狄更斯的演讲,我们可以加深对狄更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状况,尤其是小说状况的了解,更能增进对狄更斯文学观的了解。可以说,狄更斯演讲集的学术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 |
圣诞故事集 | 狄更斯 | 从1843年到1848年间(1847年除外),狄更斯每年圣诞节发表一部中篇小说,共得五篇,集结出版后名为《圣诞故事集》。这些小说绝不仅仅是纯粹的应景式作品,它们集中表现了作者调和社会矛盾的梦想褐感伤失望的情绪。仅以其中最著名的《圣诞欢歌》为例,故事描写了一个吝啬的老商人再圣诞夜被三个幽灵带着遍览穷苦人的善意,狠心人的下场,于是从此变为慷慨仁爱之人。……《圣诞故事集》在英国深入人心,其中的人物几乎家喻户晓。许多评论家认为,它的出版,标志着狄更斯的创作进入了繁荣期。 |
三死 | 托尔斯泰 | 《三死》本书收录列夫•托尔斯泰的九部中短篇小说名作,包括《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暴风雪》《卢塞恩》《三死》《霍尔斯托梅尔》《伊万•伊利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舞会之后》《谢尔盖神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一颗心的沦亡 | 茨威格 | 《一颗心的沦亡》茨威格的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描摹,尤其善于在激情的煎熬中洞察女性内心活动。本书收录二十余篇短篇名作,如《一个女人沦役的故事》《看不见的藏品》《一颗心的沦亡》等。 |
灼人的秘密 | 茨威格 | 讲述一个带着生过病的孩子的贵妇在塞莫林休养时,遇到一位因无聊想要寻求一场艳遇的男爵,男爵利用孩子的友谊接近贵妇,两人相识后为摆脱孩子的纠缠,不惜向孩子撒谎。那位母亲甚至向孩子乱发脾气。十二岁的小孩在那时候一瞬间摆脱了以前的怯懦,变得机警多谋,刻意破坏他们的幽会。在孩子眼里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母亲的参与破坏了他和男爵的友谊,猜疑愤怒失望让他独自一人坐上去祖母家的火车。发现孩子丢失后的母亲终于醒悟,在回到家见到孩子并在孩子帮她丈夫向隐瞒事实后,她选择了孩子,选择了做一位母亲……茨威格深受同时代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在作品中揭示出潜伏于人们内心深处却被压抑的种种激情,并由此精彩地演绎出各种激情之间的激烈冲突。 |
秋之韵 | 福楼拜 | 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作品。它是居斯塔夫·福楼拜晚年写的短篇小说集《三故事》其中一篇,《秋之韵》也是使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不过却是“别人”的手稿,讲述了“我”和一个妓女邂逅的爱情,妓女放荡的一生。当中也有许多对人生、对欲望等各种思索,例如,写“自己”的迷惘:“我找不到一样能适合我的东西,我也找不到一样自己能胜任的东西。努力工作,完全献身于一种思想,一种雄心,可怜的庸俗的雄心,去获得什么地位,什么名声吗?获得之后又怎样?” |
狂人回忆 | 福楼拜 | 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作品。它是居斯塔夫·福楼拜晚年写的短篇小说集《三故事》其中一篇,《狂人回忆》是一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小说,没有十分具体的故事情节,主要讲述的是“我”在年少时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里面有不少“我”对人生、对爱情的思考。 |
日本文明小史 | 佚名 | 这是一本与《菊与刀》研究视角迥异的书,本尼迪克特更多的是作横向式的民族性研究,揭示了日本人生活的诸多层面,而这本由周作人悉心指导和校阅的小书却是完全纵向的文明史研究,它对2500多年的日本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我们欲了解日本文明,这样的观察是必须的,正如本书译者所言:“想要知道她骨子里是如何,则吾人必须分析她的既往。”作者布赖恩,美国历史学家,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难考。唯一的蛛丝马迹是封存在本书中的寥寥数语,可知这位作者曾为研究日本文明,长期客居日本,付出了多年的大好光阴。译者健者,应是他的笔名,真实的姓名已无从知晓了,其生卒年和生平事迹现已找不到任何资料。从书中序言来看,周作人对本书一些名词的汉译给予了“指导更正”,“译后又……代为校阅”,可知译者和周作人是熟悉的,也说明周作人对此书的关注。 |
圣安东尼受试探 | 福楼拜 | 《圣安东尼受试探》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中篇小说。这是一部具有戏剧形态的小说,叙述了中世纪隐修士圣安东尼经受魔鬼试探的传奇故事。全书共七个场景,从安东尼回忆开始,作者逐一描摹了食物、知识、金钱、权力、美色等各种欲望对安东尼的诱惑。最后,魔鬼亦即科学的化身挟着安东尼,让他阅遍大千世界的众生相,从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返回自然。这部小说被罗曼·罗兰誉为“法国的《浮士德》”。 |
沙地屯 | 简·奥斯汀 | 《沙地屯》是奥斯汀的临终之作,只写完十二章便去世。1801年乔治·奥斯汀退休后,一家人迁往巴斯。此后10年简·奥斯汀很少写作。也许因为手上有3本小说还没出版,她失去了勇气吧。1805年她父亲去世后,奥斯汀太太带着简和她姐姐卡珊德拉搬到南安普顿。直到1809年定居在乔顿城其兄爱德华的汉普夏庄园之后,简·奥斯汀才再度认真提笔。《理性与感性》修订后她自费出书,销路不错。于是她重写《最初的印象》,改名叫《傲慢与偏见》,1811年同时开始写一本新小说《曼斯菲尔庄园》,1813年完成,马上就售出了,《傲慢与偏见》也于1813年1月出版。接着完成《爱玛》,1815年12月由约翰·慕瑞出版。同年她的健康状况恶化,但仍在写《劝服》一书。可惜她未及看到这本书付印,也没能亲睹《诺桑卡修道院》出书。两本书都在1817年她死后才出版的。她最后的遗作没有完成,名叫《一本小说的片断》,今名《沙地屯》。 |
斯居戴里小姐 | 霍夫曼 | 中短篇小说集,所选的中短篇小说皆是霍夫曼的代表作。其中,中篇小说《斯居戴里小姐》以17 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巴黎为背景,写了一个古怪艺术家的离奇故事,被一些评论家誉为德国文学中“第一部重要的侦探小说”,对后代此类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丽的曼陀罗》写一个年轻大学生离奇的婚姻恋爱故事。《表兄的楼角窗口》是一篇对话体小说,写一位重病缠身、四肢瘫痪的作家垂暮之年的一段生活插曲。《金宝瓶》《小矮人扎克斯传奇》皆是艺术童话,前者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写一个大学生如何摆脱令人压抑的小市民环境,逃到一个异想天开的奇妙王国中去;后者通过一个毫无真才实学,只会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的人物的经历,抨击了社会时弊与封建宫廷的腐败,是霍夫曼最为珍视的杰作,也是德国浪漫派最重要的讽刺作品。 |
雄猫穆尔的生活观 | 霍夫曼 | 副题《附乐队指挥约翰·克莱斯勒的传记片断》,德国长篇小说。恩·特·阿·霍夫曼作。1820—1822年在柏林出版。《雄猫穆尔的生活观》原计划写3部,第1、2部先后于1820—1822年在柏林出版,立即遭到反动派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在报上刊登启事,宣布主人公在车祸中死去,就此搁笔,没有再写第3部。全书虽未完成,但已实现作者目的。赫·津格尔认为:“作品本身乃是一部完成的未完成稿。”雄猫穆尔的形象由此激起许多作者的兴趣,很多作品写到了雄猫的有关生平,赫·席夫写了长篇小说《雄猫穆尔的遗作》。小说先后被译成俄、英、法等各种欧洲文字出版。叙述是在两个平面上展开的。一部分是乐队指挥克莱斯勒尔的日记,以虚幻的笔调描绘现实;另一部分是雄猫穆尔的手记,体现了德国市侩的特点,表现出志得意满、矫揉造作的精神状态。克莱斯勒尔作为一个艺术家,处于疯癫的精神状态,不满现实生活,追求某种高尚的理想,遭到上流社会的排斥。他的理想模糊不清,但他对现实矛盾的认识却很清醒。雄猫穆尔饱食终日,有着一整套生活哲学,他先是在猫群里周旋,后来企图与狗为伍。霍夫曼以此讽刺了德国资产阶级贵族社会的风习。 |
磨坊之役 | 左拉 | 本书是左拉的中短篇小说选集,揭露法兰西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政治黑暗、宗教伪善、资产阶级丑恶,同情穷人的苦难,赞颂劳动者的伟大,对统治阶级荣誉观念沦丧和普通人民的英雄主义进行对比写照,对小市民生活和艺术家的活动进行描绘,对婚姻、死亡、情欲等问题进行研究,题材和内容相当广泛而丰富。 |
资本论 | 马克思 | 马克思毕业研究的成果和最主要的著作。他花费了四十年的时间从事这部书的写作。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第二、三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付印,分别于1885、1894年出版。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其最终目的是揭示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以丰富的资料和严谨的推理,详尽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地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指出这对矛盾的激化和发展将导致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了全面论证,是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从哲学上来看,本书全面地发挥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树立了用辩证法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的典范,是一部生动而又充实的辩证法的宝贵教材。从政治经济学方面看,本书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诞生。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看,本书的问世使社会主义由脱离现实的空想变成了科学的真理。《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