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家庭幸福 | 托尔斯泰 | 《家庭幸福》是托尔斯泰早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少女玛莎与年长的学者谢尔盖之间从相爱到婚姻归于平淡的情感历程。玛莎自幼失去父母,在乡村庄园过着宁静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来庄园小住的谢尔盖。成熟稳重的谢尔盖吸引了情窦初开的玛莎,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不顾年龄差距毅然结婚。 婚后初期,他们的生活充满甜蜜,玛莎沉浸在被爱与呵护的幸福中,觉得自己拥有了世间最完美的家庭。但随着时间推移,谢尔盖回归学术研究,投入工作的精力越来越多,对玛莎的关注逐渐减少。玛莎感受到这份变化,从最初的失落、委屈,渐渐变得敏感多疑,她试图挽回往日的亲密,却屡屡陷入争吵与隔阂。 托尔斯泰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刻画了婚姻中爱情从热烈到平淡的自然转变,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玛莎最终明白,家庭幸福并非永恒的激情,而是在琐碎日常中相互包容、彼此理解的默契,是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后依然选择相守的勇气。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却于平淡中道出婚姻的真谛,引发人们对家庭幸福本质的深刻思考。 |
| 阿尔贝特 | 托尔斯泰 | 《阿尔贝特》是列夫・托尔斯泰于 1858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在彼得堡,五个有钱的年轻人参加一个深夜舞会,其中杰列索夫对舞会感到厌恶,准备离开时,遇到了阿尔贝特。阿尔贝特是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疯乐师,他是剧院的小提琴手。尽管他的外貌和举止有些怪异,但他的小提琴演奏却极具感染力,当他演奏《Melancholie G-dur》时,那清澈悠扬的声音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们沉浸在各种情感之中。 杰列索夫被阿尔贝特的才华所打动,将他带回家,希望能帮助他戒除酒瘾,过上正常的生活。然而,阿尔贝特无法摆脱对酒精的依赖,他觉得杰列索夫的家就像一个牢笼。三天后,阿尔贝特偷了酒,在午夜逃离了杰列索夫的家。他在寒冷的夜晚中几乎被冻死,最后被人发现并救起,但他依然继续着自己酗酒的生活,仍然没有被人们视为天才,而是被当作一个疯狂的傻瓜。 |
| 卢塞恩 | 托尔斯泰 | 《卢塞恩》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57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副标题为“德·聂赫留朵夫公爵日记摘录”,灵感源于作者在瑞士卢塞恩的旅行见闻,同年发表于《现代人》杂志。该作品以日记体形式收录于多部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集,包括草婴译本等权威版本。 小说通过公爵视角叙述了西欧资产阶级对流浪艺人的冷漠,揭露资本主义文明下物质与精神的割裂。作品围绕蒂罗尔歌手在城市广场卖艺却遭观众无视的核心事件,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社会伦理,同时折射出托尔斯泰对现代文明进步意义的矛盾态度,体现其早期人道主义思想的复杂性。叙事采用第一人称自白体,将社会观察升华为哲学思辨,成为托尔斯泰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实践。 |
| 一个地主的早晨 | 托尔斯泰 |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早期创作的中篇小说。描写地主聂赫留朵夫在巡视自己的庄园后,对农民普遍的贫穷深表同情,企图改变他们的处境。他从“博爱”出发,为农民盖房子,采取减租减役的措施;让农民受教育,发扬道德,纠正他们的恶习。但是,农民们对此并不理解,尤赫万卡、达维德卡等农民就是不相信老爷的诚恳,他们“既不愿为自己,也不愿为老爷”好好干活,猜疑在老爷的慈善措施背后掩盖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拒绝接受聂赫留朵夫的种种恩惠。聂赫留朵夫得不到农民的信任,改革失败。小说真实地描绘了农奴制度下农民生活的悲惨处境,反映了农民对地主由来已久的怀疑和不信任情绪,客观上揭示了一条真理:仅靠地主的“慈善”和“博爱”原则调和不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小说是根据作者自己在庄园里实行“农事改革”的亲身体验写成的,它体现了作者的思想矛盾:一方面同情农民的苦难,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在精神上找不到出路而苦恼,这种矛盾形象地反映在作品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所以,作品具有自传性质。作品创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从中可以看到俄国农民性格的两个主要特征:对贵族地主的极端怀疑和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人物又各具个性,伊万·楚里斯聪明、和气并富有幽默感,他尽管穷到极点,却显示出一种“平静的自信和对周围一切略带嘲讽意味的淡漠神态”。尤赫万卡号称怪人,他固执、任性,从不相信老爷的“忠告”和劝诫是出于诚心。作者以卓越的技巧不仅再现了农民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且善于钻到农民的心灵中去,设身处地地体会农民的心理,阐述他们对生活的见解。他笔下的庄稼汉是符合他们的本性的,他们的语言诚实、质朴,具有个性色彩。 |
| 一个被贬谪的军官 | 托尔斯泰 | 托尔斯泰的《一个被贬谪的军官》是一篇高加索回忆片断式短篇,聚焦被贬谪的贵族青年古西科夫。故事发生在高加索军营,他身着破旧皮袄,身形消瘦,眼神里满是惊惶不安,在军营中显得格格不入。其他军官在帐篷旁玩打棒游戏时,他怯懦地在一旁徘徊,被邀请参与时既欣喜又惶恐,还悄悄和军官交代顾虑。 闲聊间众人谈及副官连月输钱,古西科夫称自己和副官同住,还曾赢过副官不少东西,他说话时带着胆怯,被质疑撒谎后又委屈地沉默,只能借卷烟掩饰窘迫。他主动提及亲手抄写过次日出动的军令,试图融入众人,却在众人注视下愈发紧张。 托尔斯泰以军营日常场景为依托,借外貌、言行细节,将古西科夫被贬谪后的卑微、敏感与怯懦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他与其他军官的对比,既展现了军旅生活的日常面貌,更凸显出贬谪境遇对一个人精神的消磨,也暗含对贵族阶层在特殊境遇下人性状态的反思。 |
| 两个骠骑兵 | 托尔斯泰 |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短篇小说,《两个骠骑兵》以两代骠骑兵的经历形成鲜明对照。1828 年,骠骑兵军官老图尔宾伯爵放荡却不失侠气,他在小镇中既肆意妄为,比如借钱不还还侮辱债主,引诱债主的寡妇妹妹,又会挺身而出帮遭出老千的军官讨回公款,将骗徒的不义之财分给他人。二十年后,他的儿子也成为骠骑兵军官来到小镇,却没了父亲的豪迈,反而狭隘又笨拙,既因父亲的名声羞愧,勾引当地女子时也屡屡出糗,连引发的决斗都不了了之。两代人的故事形成镜像反差,既展现了不同时代贵族精神的衰退,也寄托了托尔斯泰对过往时代活力的追忆,以及对当时社会状态的反思。 |
| 暴风雪 | 托尔斯泰 | 《暴风雪》是托尔斯泰短篇佳作,以 19 世纪俄国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被暴风雪改写的命运纠葛。年轻贵族小姐玛丽娅深爱着军官弗拉基米尔,两人不顾家人反对决意私奔成婚。约定的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荒原,弗拉基米尔的马车在风雪中迷失方向,未能按时抵达教堂。 与此同时,迷路的年轻军官布尔明意外闯入教堂,在神父的误认下,与焦灼等待的玛丽娅完成了婚礼。暴风雪停歇后,弗拉基米尔历经艰险赶到,却发现一切已成定局,绝望之下远赴战场。玛丽娅虽悲痛欲绝,却恪守婚姻承诺,与布尔明开始了陌生的共同生活。 故事中,暴风雪既是阻碍相遇的自然灾难,更是命运的象征,它打破了既定轨迹,却意外促成了另一段真挚的感情。托尔斯泰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在意外变故中的挣扎与坚守,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人性的温暖。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却在平淡叙事中传递出对命运、责任与幸福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浸润着俄国文学特有的深沉与悲悯,成为托尔斯泰短篇创作中极具感染力的经典之作。 |
|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 托尔斯泰 |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根据1854-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亲身经历创作的军事题材特写集,收录《一八五四年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一八五五年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三个短篇。作品通过真实战场描写展现普通士兵的爱国精神,批判贵族军官的虚荣心理,采用多视角叙事展现战争全貌。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其具有"心灵的辩证法"与"纯洁的道德感情"的艺术特色,被视为托尔斯泰早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里程碑。 |
| 旅路:我挚爱的风景 | 井上靖 | 本书将井上靖关于风景及旅途这一主题的文章汇集成册。这些景物描写的部分放到小说之中时,常常被淹没被忽视,井上靖极其中意这些与景色风物相关的文字段落。或者说,井上靖极其中意这些文字段落中的景色风物。现在专门将其抽取出来,给了读者机会思考这些景致的美。 井上靖一生足迹遍布日本及国外,他的旅行或伴随着工作,或是为写作取材。 为了写小说,井上靖时常会出门,去观察旅途的风景。就这样,从九州的南端尽头一直到北海道的北方尽头,都遍布着井上靖的足迹。 而在井上靖小说中,各地风物作为事件发生的舞台,或与主题联系紧密的意象要素被安排与布局。这些风物在井上靖的笔下与小说浑然一体,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说绝大部分都与工作相关,可以说是为了工作的旅行,但那些风景都的的确确是井上靖所爱的风景。这些文章有着散文诗般的韵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
| 伐林 | 托尔斯泰 | 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著。故事发生在一八五几年仲冬,炮兵连的分队被派驻在大切奇尼亚山。二月十四日晚上,士官生 “我” 获悉自己代为指挥的排被指派参加第二天的伐林纵队,并在当晚接到正式命令。夜里三点,“我” 被叫醒,步兵准备出发,“我们” 也随后集合,然而出发时却发现士兵韦连丘克失踪,上等兵安东诺夫去寻找他,好在两人很快追上了队伍。 “我们” 在黑暗中行进了三个来钟头,经过一条小溪后奉命停下来,此时东方的雾霭开始发白,四周的景物也渐渐显露出来。到达目的地后,八连为 “我们” 打掩护,士兵们带着枪和斧子进入树林,很快四面八方就生起了篝火,大家开始砍木、搬运树枝和原木。 炮兵们也烧起了一堆篝火,韦连丘克因为犯了过失,在篝火跟前比谁都干得起劲。他先是光着手从火堆中心取出一块炭,在两手间来回抛,烫伤了手指,后来又拿起一大截悬铃木,使劲扔到篝火上。最后他想休息一下,却发现忘了带烟斗。 文中还提到俄罗斯士兵有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忠顺的、爱摆威风的和狂放的,每种类型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小类。韦连丘克属于忠顺而爱忙碌的一类,他是小俄罗斯人,服役已有十五年,为人正直、心地厚道,做事尽心竭力,但大都做得不合时宜。 |
| 台球房记分员笔记 | 托尔斯泰 | 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著,聚焦于一位台球房记分员的日常与内心世界。故事以记分员的视角展开,记录了台球房里形形色色的客人 —— 有沉迷博弈的爱好者、为输赢争执的对手,也有借台球消磨时光的普通人,通过对他们言行举止和性格特点的细致描摹,勾勒出当时社会的生活图景与人性百态。记分员作为旁观者,冷静观察着眼前的胜负、欲望与悲欢,既见证着人们在台球桌上的执着与失态,也在日常琐碎中暗藏着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作品以朴素的笔触传递出对人性、欲望与平凡生活的洞察,延续了托尔斯泰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于细微处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
| 袭击 | 托尔斯泰 | 《袭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52年5月至12月创作的短篇小说,1853年发表在《现代人》杂志第三期,取材于他在高加索战争期间的军旅经历。该作品以帝俄军队与车臣山民的冲突为背景,被公认为托尔斯泰战争文学创作的开端。 小说通过士兵与下级军官的视角,描写俄军在高加索的军事行动,展现战争中的道德困境与人性的复杂。作品以战地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既揭露沙皇扩张政策对山民的压迫,又通过赫洛波夫大尉与志愿兵关于"勇气本质"的辩论,呈现托尔斯泰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叙事融合高加索自然景观与军事细节描写,在展现残酷战场的同时,塑造出阿拉宁准尉等具有人性深度的军人形象。这种以现实主义笔触突破传统浪漫化战争叙事的创作手法,奠定了托尔斯泰战争小说的基本风格。 |
| 科学作为天职 | 韦伯 | 1917年11月7日,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向年青学子们做了《科学作为天职》的著名演讲,这篇演讲对科学工作及其与信仰和职业伦理的关系做了深刻而又有现实感的界定和剖析,影响了几代人,也成了韦伯常销不衰的代表作。 |
| 卢梭评判让-雅克 | 卢梭 | 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对话体著作,写作于1772至1776年,该书与《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共同构成卢梭晚年自我探索的三部曲,采用“卢梭”与“法国人”围绕“让-雅克”展开三场虚构对话的形式进行自我辩护。全书包含三篇对话及“作品始末”叙述,附录收录《致德·圣-日耳曼先生函》等文献。通过辩论法律、公正、人权等议题,批判封建制度,阐释“自然使人幸福且善,社会使人堕落”的哲学观。 作品采用分裂叙事将作者身份解构为对话双方和被评判对象,展现卢梭晚年遭遇政治迫害后的精神困境。 该作被视为卢梭思想体系定型之作,包含《致德·圣-日耳曼先生函》等微型自传材料,具有对话体文学实验特征。 |
| 希望的原理 | 布洛赫 | 德国哲学家布洛赫的代表作之一,1938~1947年成稿于美国,1959年出版。作者通过对人类精神的分析和历史进程的追溯全面论述了“希望的原理”。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又分四部分: (1)世界的本质存在于未来中。期待、希望并对尚未形成的可能性的意向不仅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而且是全部客观现实内部的基本原则。思想意味着超越现实,但并非是忽略现实,真正的超越是认识到那些在历史中所形成的辩证发展的趋势。由乌托邦愿望构成的希望引导了全部的自由解放运动,引导人们面向未来的创新。 (2)白日梦。这是所有人都可能产生的,是人的欲望和追求的一种反映,但它与夜间梦有原则性区别:它有合乎意愿的进程;其自我意识不像夜间那样微弱;它的目的是要改变现实;它的本质存在于未来。白日梦体现了人类最重要的期望性激情-希望。 (3)预定意识。在白日梦中流露出一种新的意识:尚未意识到、尚未明确显示出来、尚未形成的前意识,这是心灵创新的诞生地,存在于一种具体的预定领域中。这种预定意识与人类文明历史中的意识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着。(4)成熟的理想。面向未来的预定意识正是希望的行动内容,即肯定性的乌托邦活动,它具有一种真实的可能性,包含着未来的确定性,孕育着未来,是一种成熟的理想。它首先体现在观念中,又在现实的判断中被全面探讨,从而构成人类文明的具体乌托邦的地平线。这种乐观主义、唯物主义的希望哲学位于现实世界的前方,位于几乎没有被透彻思考过的存在的前方。第二卷描述了医学、社会、技术、建筑和艺术等具体的乌托邦蓝图。其中论述了自由和秩序、意志和自然、希望和智慧等的关系。第三卷论述了道德、音乐、死亡、宗教和幸福,来表达理想的实现。这一最终理想就是,社会革命的真正的人道主义将最终把笼罩着整个人类的自我异化除去,人类将成为符合于人类本身的最高存在。真正的创世纪不是在过去,而是在未来,并且刚刚开始。这部著作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从希望这个角度,全面地分析了人的创造性,因而西方学者认为该书是关于人类志向和渴望的真正的百科全书。 |
|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 莎士比亚 | 英国诗歌。威·莎士比亚著。梁宗岱译,1600年以前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大部分完成于1593年与1596年之间,1609年由出版商托·索普出版,题为:“献给下面刊行的十四行诗的唯一的促成者W.H.先生。”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式为abab cdcd efef gg,即前12句以4句为1组,分成3组,最后是一个对偶句,对前面的3个4句予以精辟的总结。文艺复兴时期绝大多数诗人都写过十四行诗,这些诗表达出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向自己的心上人倾诉衷肠,抱怨她冷漠无情、变幻无常,但是莎士比亚在许多十四行诗中却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他的一些十四行诗是献给一位英俊的朋友与赞助人的,莎氏在诗中表达了对他的仰慕。另一些十四行诗赞颂了一位“深色皮肤的夫人”,按照当时的时尚,向这位神密的情人倾诉衷肠。莎氏在十四行诗中所描写的爱情,不是16世纪一般十四行诗人笔下那种理想的、柏拉图式的感情,而是真正的热情,是人间的、真实的热情。 |
| 一切的峰顶 | 梁宗岱 | 《一切的峰顶》是梁宗岱于20世纪30年代编译的西方诗歌译集,收录歌德、雪莱、波德莱尔等欧洲诗人的代表作,涵盖抒情诗、戏剧片段等体裁。原版因历史原因长期湮没,后于八十年代起陆续重刊,译集翻译工作完成于梁宗岱与沉樱在日本叶山度蜜月期间,融合其留学欧洲的文学积淀与中国诗歌传统。 译集以逐行对应、模仿原诗韵律的直译理念为核心,强调对原作字句结构与音乐性的忠实移植,如采用中国古体诗形式对应德语古典韵律。所选篇目包括《浮士德》选段、《月光曲》等反复推敲的经典。 |
| 般若之旅 | 克里希那穆提 | 印度灵性导师J·克里希那穆提的宗教哲学著作,基于其在伦敦、阿姆斯特丹等地讲座对话整理,全书以问答形式探讨人类内心困惑与解脱之道,融合禅宗、密宗“大手印”思想,阐释“烦恼即菩提”“转贪嗔痴为戒定慧”等核心命题。通过分析自我认知、恐惧根源、意识运作等内容,系统剖析生存本质与二元对立的局限性。全书涵盖14个章节,包括“自知之明”“痛苦的根源”“脑细胞与圆满世界”等主题,主张通过无观察者的纯然观照摆脱知识权威束缚,在行动中实现内在自由与真实快乐。 |
|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 尤迦南达 |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是印度瑜伽大师帕拉宏撒·尤迦南达创作于1946年的灵性自传,记录了其对克利亚瑜伽的修行实践与思想体系。作者1920年赴美弘法,成为近代将该瑜伽体系引入西方的重要先驱。 全书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描述了与圣尤地斯瓦尔的师徒传承、泰戈尔和甘地等名流的交往,以及通过瑜伽修行体悟宇宙意识的历程。书中包含42至49章不等的叙事章节,涵盖分身显现、物质显化等超自然体验,系统阐释克利亚瑜伽的哲学原理与科学方法,融合自传文学与宗教哲学的双重特质。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作品展现了20世纪瑜伽智慧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轨迹。 |
| 漫步者的遐想 | 卢梭 |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临终遗作,是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对自己的剖白与总结;是在其“孑然一身,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的悲凄境况下,坦然展露的思想和感情。卢梭在这十篇文笔优美而充满哲学思辨的遐想中,品味自然美景,与心灵亲切交谈,他推崇真理、自由,赞扬自我,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向往,亦可窥作者真实坦诚的状态。本书也凭着自身散发的思辨光芒,照亮了无数世俗中卑污的灵魂。 |
| 有效思维 | 佚名 | 英国哲学家L.S.斯泰宾创作的哲学著作,初稿基于1936年学术报告扩展而成,1930年代整理成书,全书以“有效思维如何促进民主社会”为主线,系统分析人类思维因无意识偏见、语言模糊性及宣传手段导致的认知偏差,提出“罐头思维”等概念批判固化模式。通过剖析比喻误用、数字误解、群体心理等案例,强调逻辑训练与理性自省对消除思维陷阱的重要性,内容覆盖逻辑基础、语言批判、民主思想自由等15个章节。书中结合逻辑学与心理学方法论,构建了识别思维误区并建立清晰分析框架的理论体系。 |
|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 卢梭 | 本书为卢梭的一篇重要论文,为法国第戎科学院1749年公布的有奖论文竞赛题目,并被评为最佳,获得了该院颁发的金质奖章。这篇文章独树一帜,把论述重点放在抨击社会风气的日趋败坏上。其中心思想是:科学和艺术是伤风败俗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艺术会造成人类道德的普遍堕落。在人们陶醉于科学和艺术的兴盛的时候,他大声疾呼,提醒人们,要把重振道德作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风俗才能日趋纯朴,社会的发展才能步入正轨。 |
| 哲学原理 | 笛卡尔 |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晚年的著作,1644年用拉丁文出版。在书中,笛卡尔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形而上学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医学、机械和伦理学是树干上长出的主要分枝。书中分为四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阐述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论述了人类知识的原则。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要发现一些确实而明白的真理,这要用怀疑的方法达到。提出通过怀疑,排除了一切可以怀疑的东西,最后剩下不能怀疑的 “我” — —心灵和思想,它是知识的第一原则,清晰明白,确实可靠,从它推论出完美的上帝的存在和物质的存在及其属性的各种知识。在这一部分中,他提出了著名的 “我思故我在” 的命题,认为人有思想,人才存在,人的本性在于人的思想或理性。认为,人由心灵和肉体组成,心灵能思想,作为人体的主要部分,它则是自由的。因而,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的主要完美之点,就在于他能凭意志自由而行动。在第二、三、四部分中,作者探讨了具体科学的最一般知识。有关伦理学,他认为,道德科学必须以形而上学、物理学的知识为前提,它是最完全最高尚和最高级的智慧。指出,哲学、伦理学应当指导人生,促进人类的公共福利。 |
| 民主化的进程 | 卢卡奇 | 本书是卢卡奇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 卢卡奇对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民主化的论述,建立在其对“革命辩证法”的总体性重构之上。他始终坚持总体性辩证法立场,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指出了变革时代国家的建设要求,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在社会主义民主化问题上,卢卡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批判了资本主义民主化的有限性和虚伪性,反思和批判了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得失,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性。 |
| 史学原论 | 朗格诺瓦 | 法国历史学家朗格诺瓦与瑟诺博斯合著,1898年在巴黎出版。本书包括初基知识、分析工作、综合工作三篇与结论,附录二章,专论法兰西历史教育情形,实与本书主旨无关。本书著者朗格诺瓦与瑟诺博斯都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史学名家,两人合撰此书,专门讨论史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他们总结前人的治史经验;在本书中阐述了历史学家在进行工作时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从搜集史料到外形鉴定、内容鉴定,直至综合历史事实、落笔成书,这一系列工作都有严格的方法论上的要求。本书作者十分重视史料,认为历史由史料构成,无史料则无历史;无论研究某一方面,必事先将其史料加以分类整理,以合理而便利之方式,措置为一定的程序,这是历史学家职务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他们认为在外形鉴定(“外证”)中,需注重鉴别版本的真伪,尤需注重原本,因而需发现原本,并寻求原本与钞本之间的差异。在内容鉴定(“内证”)中,需推究作者的处境和用心,如著作者或因为其自身,或为其同群之虚荣夸耀所惑,或为一社群朋党或一主义学说训条有所同情或不同情,或以文章辞采之美妙以取悦于众等等情形,都可使之改变事实;此外,还需调查材料提供者的资料是否准确无误,若系得自他人,另需寻究目击者的初次记载以及是否为精确的观察。作者在“结论”中指出;“凡人类进化,决非与动物进化为同一原因所产生,故历史之学,更能使吾人获免于适用一切生物学之类同定律(自然选择、生存竞争、遗传习惯之类),以说明人类社会之进化。”这部著作自1898年问世以后,曾被许多高等学校采为史学方法论的教材,在西方史学界有相当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