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人本管理 | 马斯洛 | 马斯洛在探讨人性能够达到多高境界的新问题时,他深深意识到,传统科学否认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和全部科学非道德技术化的严重后果。他发现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他认为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作出选择”。当涉及人性对事实的认识时,科学常常表现出一种对潜能、对理想可能性的盲目性。马斯洛要求科学不能排斥价值,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和理想。 |
人的潜能和价值 | 马斯洛 | 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自己? 怎样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人的潜能和价值》是马斯洛、阿德勒、奥尔波特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人的潜能和价值”讨论的精选论文集,深刻探讨了人的尊严与价值、目标感和意义感以及个体创造力与自我实现等重要话题;只有当人真正认识自我,通过充分实现人的潜在的能力,才能成为独立自由的人,从而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 《人的潜能和价值》不仅是一本心理学作品,更是一部生命哲学著作,帮助读者重新认识自我,深入发掘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勇攀生命的高峰。 |
第三帝国的末路 | 凯塞林 | 第三帝国的末路:凯塞林元帅回忆录。全书以作者军事生涯为主线,分三部分记述早年从军至东线作战经历、地中海战场指挥及德国战败前后的决策过程。通过复盘战役部署与高层决策,呈现二战德军南线作战全景,剖析不列颠空战目标偏差、莫斯科战役延误等战略失误,同时收录纽伦堡审判自辩内容及战后监禁经历。 |
柏辽兹回忆录 | 柏辽兹 | 法国作曲家埃克托尔·柏辽兹撰写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原书创作于1848年至1864年间,1870年首版发行,该书以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发展为背景,记录了作者从童年到艺术生涯巅峰的经历。涵盖柏辽兹在医学与音乐间的抉择、巴黎求学、代表作《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的创作背景,以及与肖邦、李斯特、帕格尼尼等音乐家的交往。书中详述其与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哈里特·史密森的婚姻、七月革命的影响,以及罗马艺术学院的见闻 。作品通过个人经历勾勒19世纪巴黎艺术圈风貌,呈现音乐家对艺术的追求及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本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位音乐的技师。在他的娓娓叙述中,那个时代的音乐会,它们的演奏师及乐队指挥,所有的乐坛人士连同他们的使雅、嗜好、偏见、爱情以及献身都一同复活了。在这群人周围是整整一个柏辽兹曾全部投入的时代。他将激情与朴实交织在一起,以令人惊叹的手法再现了那个时代。书中占首要地位的当然是作家和艺术家。其中提到的文学代表人物有雨果、海涅、巴尔扎克、拉马丁和大仲马。不过他的支持者主要还是音乐家,他们几乎全都是外国人:肖邦曾参与了为史密斯逊举行的音乐会;帕格尼尼则公开表示对他的敬慕并促使他创作了自己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他则以此作为献给帕格尼尼的最珍贵的礼物;尤其是李斯特,他在听过《幻想交响曲》后为其深深折服,从此他一生都在为这位朋友效劳。 |
经济与社会 | 韦伯 | 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两卷,1921~1922年出版。英文译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韦伯在书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第一部分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以及一些最基本的范畴和概念作了详细阐释,统称为社会学的基础。然后分别又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思想。韦伯在书中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和宗教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作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他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古今东西方各种文明的比较,着力突出以理性化为方向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书中对经济、政治、法律和宗教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试图对社会行动的结构进行阐释。这一尝试在某些细节、方法和结论上曾引起争议。作者把社会学基本概念、范畴和抽象理论与对世界历史的具体理解和解释密切结合起来的追求,以及他在社会科学诸领域的渊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得到各国学术界的一致肯定。 |
世界经济常识 | 韦伯 | 本书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经典代表作。西方知识界一直将它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 本书遵循了从工业到商业再到金融货币的论述顺序,论述了原始的农业组织形态——家庭、氏族、村落和庄园制,以及前资本主义等各个时期的经济形态,追溯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史,探讨了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的特有社会历史条件,用大量篇幅阐述了资本主义之所以产生于西方,不仅仅得益于地中海沿岸优越的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基于其具有资本主义精神这一内在动力。全书内容详实,史料丰富,体现出韦伯对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
狄更斯讲英国史 | 狄更斯 |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为子女编写的历史读物,原名为《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1851年至1853年连载于《家庭箴言》杂志。该书以公元前50年至1689年英格兰历史为主线,涵盖百年战争、玫瑰战争等事件,涉及亚瑟王、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等人物。狄更斯采用文学化叙事手法,通过诙谐讽刺的语言讲述历代君主沉浮,译本保留原文故事性风格并附详细注解。该作多次再版,曾被英国多所名校选作教材,历史学家大卫·斯塔基评价其语言朴实且讽刺犀利。 |
情爱论 | 奥尔林·瓦西列夫 | 保加利亚伦理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所写的关于爱情问题的著作。这本书汇集了著名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和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爱情的见解,而且加以恰当的评论。本书勾划了爱情问题的广阔范围:爱情社会表现的多样性,各种矛盾的和谐、情感和知识的相互关系,爱情的美感问题,理想和标准,幸福和悲剧等。瓦西列夫坚决反对弗洛伊德主义的 “精神服从性欲” 的说法。他援引了艺术家和思想家的许多观察和议论,推翻了 “生物社会” 是人的本质的观点。他指出:“激情、生理的欲望并不是爱情。爱情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精神状态,只有这种精神状态才使人有肉体上的接近的权力” 。瓦西列夫揭示了爱情的本质,但此书没有探讨政治因素和世界观因素在爱情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瓦西列夫在本书的论述中,还坚决摒弃宗教禁欲主义,认为男女相爱是合理的,正当的,同时就爱情与责任、爱情道德、心灵与理智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发。《情爱论》原作系保加利亚文版,1982年出有俄文版,我国三联书店1984年出有中文版。 |
审美教育书简 | 席勒 | 成书于1795年。又译作《美育书简》。是一部集中地、系统地表现席勒文艺思想的著作。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的美学著作,包括论美及美育问题书信27封。这些信原为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奥古斯丁公爵的,后经修改增补陆续发表在本人主编的《格蕾丝》上。 《书简》所阐述的美学观点是作者在康德美学思想影响下,在法国大革命后的形势启发下形成的。席勒认为,在法国大革命后来研究审美和美育向题,“不仅关系到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而且也关系到这个时代的实际需要;人们为了在经验界解决那政治问题,就必须假道于美学问题,正是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到自由。” 《书简》从抽象的人性观出发,认为美学可以使人避开国家工具,改善人的性格,造成“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为了论证这一问题,席勒提出了人具有能“消除一切强迫,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恢复自由”的“游戏冲动”说,并认为“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而美就是感性和理性、物质存在和其感性形象、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的“活的形象”。 《书简》表述席勒的审美和艺术理想:“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所应引起的心情正是精神的这种高尚,宁静和自由与刚健和灵活相结合的心情,这是检查真正美的品质的最精确的试金石。” 《书简》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的角度论证了审美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书简》探讨了美和艺术的起源问题,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 从总的方面讲,《书简》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道德化的美学观,但也从人和现实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审美特性和审美功能,富有实践和辩证思想。《书简》对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成为由康德的主观唯心论转向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的桥梁。 |
英雄宝镜 | 葛拉西安 | 《英雄宝镜》一书收录了葛拉西安《英雄》《利刃》《慎思明辨》三部名著中的精髓,其所收录的人生哲理名言及处世谋略至今仍受到世人推崇。书中运思谴词精彩风趣、鞭辟入里、简洁扼要。除收录箴言外,还收录有对话、书信与寓言,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为道德与精神的完美境界勾画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景象,为个人的自我修持之道指明了方向。 |
鳄鱼街 | 舒尔茨 | 布鲁诺·舒尔茨小说集,布鲁诺•舒尔茨(Bruno Schulz,1892-1942),20世纪最伟大的波兰语作家和文体家之一,欧洲超现实主义美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舒尔茨出生于波兰外省小城德罗霍贝奇的犹太商人家庭,青年时学习建筑,后在当地高中教授美术课并从事写作。1938年获得波兰文学院久负盛名的“金桂冠”奖。1942年11月19日,舒尔茨在德罗霍贝奇街头被纳粹军官射杀。在这些故事中,舒尔茨以高度的原创性再现了不同寻常的童年回忆,赋予平庸现实以神秘感人的气息。与卡夫卡一样,他使用了大量奇异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瑰丽的语言、令人不安的隐喻和不断延伸的意象堆叠出绚烂的场景,重新划定了现实与幻境的疆界,至今读来依然具有鲜活的魅力和智性的力量。 |
申不害 | 顾立雅 | 申不害: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政治哲学家。该书乃顾立雅研究申子二十年的经典之作,始于《申子》文本辑佚、校勘、训诂及英译,后又辨正阐发其义理。鉴于古史论断之误及清人辑佚之失,顾立雅考证《申子》文本流传史与可靠性,分为原书引文与言论引述,考定27则佚文。这27则佚文,堪称目前《申子》之最优本。 该书强调申不害概念思想之独出机杼及于中国历史之举足轻重。鉴于郑之贱臣与韩之国相的执政生涯,与长于政府分工、精于行政管理的郑韩国情密切相关,申不害开启一种早熟的君主统治指南与抽象行政理论。申不害所主刑名,乃名号职责与职务行为参验之义,首创富有组织政治学意味的思想;其任数术,因能授官、行督责术,启示选官考绩之基本原理。 有别于“学本黄老”、归为法家之论,该书认为申子之道既与道家旨趣有殊,亦不重赏刑之法而非商韩式法家。非惟细绎与周秦之治、诸子之学的关联,该书还深察申子对后世帝王名臣的影响,并对其所范导的中国官僚系统评价甚高:这种非道德而务于政治术的哲学,终究对中华帝制政府意义深远,于世界政治文明亦可谓先识之明。 |
孔子与中国之道 | 顾立雅 | 美国汉学家顾立雅(H. G. Creel)研究孔子的学术著作,全书分背景、孔子、儒学三部分,附录包含对《论语》可靠性的辩证。通过考辨《左传》《史记》等文献,结合殷墟考古资料,探讨孔子生平、弟子群体及儒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书中涉及孔子形象从人到神的演变,分析儒学与西方民主思想的关联,并考察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作者受顾颉刚"古史辨"派影响,持史料审慎态度,提出商代甲骨文中无"道"等字的观点。该研究被评价为美国孔子研究的奠基之作,其文献考辨方法对后续西方汉学研究产生持续影响。 |
人性的高贵与卑劣 | 休谟 |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散文选集,全书围绕人性本质、道德哲学与社会生活等主题展开,收录《怀疑派》《论艺术和科学的兴起与进步》等篇章,系统呈现休谟对人性复杂性及社会规则的辩证思考。大卫·休谟一贯以“不可知论”哲学家、历史学家、伦理学家的形象示人,但事实上,休谟本人还是一位的散文家、人生哲学专家,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本性有过多方面精细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休谟的散文对于英国小品文的发展产生过很重要的影响。 |
安吾人生谈 | 坂口安吾 | 《安吾人生谈》是坂口安吾经典犯罪故事杂谈集。本书分为两部分《安吾人生谈》和《我的人生观》。《安吾人生谈》中,作者化身“巷谈师”,以收集的犯罪者手记,生动还原犯罪故事并附上精彩的评论和杂谈。通过对一起起当时日本社会热点案件的还原和分析,一针见血且风趣幽默地指出了当时社会的症结和思想问题,批判了人性的黑暗。《我的人生观》中则收入了其八篇时事杂文,结合身边发生的社会事件,演绎当时光怪陆离的社会百态和人生百态。 |
堕落论 | 坂口安吾 | 日本作家坂口安吾的杂文集。作品诞生于二战后的社会动荡期,作者以无赖派文学代表身份,围绕战争反思与文化批判展开论述。全书以《堕落论》为核心篇章,主张通过“彻底堕落”挣脱伪善道德束缚,回归真实人性。书中批判军国主义对天皇制度的政治滥用,揭露《日本书纪》等典籍对历史真相的篡改,并通过飞驒地区案例分析被掩盖的史实。收录的《续堕落论》《颓废文学论》《太宰治情死考》等文章,结合战后社会现实,呼吁打破传统伦理桎梏,将混乱与颓废视为人性解放的起点。作者出身政治世家,专攻印度哲学的经历使其兼具叛逆姿态与哲学思辨,作品中渗透着对日本文化形态的尖锐批判。 |
盛开的樱花林下 | 坂口安吾 | 《盛开的樱花林下》是日本战后无赖派代表作家坂口安吾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10篇怪谈与怪奇题材作品。该书通过《盛开的樱花林下》同名故事等叙事,揭示了传统精神信仰崩塌下个体对存在价值的追寻。作为坂口安吾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集被纳入“坂口安吾作品系列”丛书,展现了无赖派文学对人性的剖析。 |
小偷家族 | 坂口安吾 | 《小偷家族》是日本“无赖派”旗手坂口安吾的捕物推理小说作品集。该书日文版原名为《明治开化安吾捕物帖》,因书名较长且名称具有日本特定风格,长期被中国读者忽视。此次该书的台湾译者故意选择其中一短篇推理作品名来作为书名,表达希望读者能抛开陈见,重新认识和关注这部日本早期推理经典作品的意图。该作品集共收入了《化装舞会杀人事件》《密室奇案》《小偷家族》《血溅珍珠》等11篇连环捕物推理小说。捕物推理小说,作为日本早期的推理小说,在展现推理的过程时,力图表现明治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和人心叵测的世俗风貌,是一种类似于中国清末明初捕快小说的特殊社会性推理小说。小说以绅士侦探结cheng新十郎为主人公,展开了在他在阴谋诡计中一系列奇妙的推理冒险。 |
在你说“喂”之前 | 卡尔维诺 | 《在你说“喂”之前》所收录的(包括未发表的),是他1943年(当时未满20岁)到1984年的部分作品。其中不乏原属长篇小说的构思,后来却发展成短篇的成果。关于书开头几篇未曾发表,且十分简短——卡尔维诺称之为《极短篇》——的短篇,或野悒L创作初期,1943年笔记中的一段话,可以瞭解他的态度:“因为压抑,所以有寓言。当一个人无法明白表达己念时,便寄情于童话。这些极短篇,是一个年轻人在法西斯治下的政治、社会经验的映照。”他还说,等时机一到,也就是法西斯政权结束的战后,寓言故事就不再必要,作家可以从事别种创作。不过由未收录及本书为数不少的作品标题和日期来看,尽管年少信誓旦旦,卡尔维诺多年后仍未放弃他的寓言创作。 |
海权论 | 马汉 | 《海权论》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于1890年首次出版的军事理论著作,全书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国家疆域、人口数量、民族特性和政府性质六大维度论证海权理论,结合1600-1783年间重大海战案例,分析制海权在战争中的作用。内容涵盖陆海强国的战略博弈、英美俄等国海权竞争,以及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战略布局,既包含帆船时代海战的历史剖析,也探讨现代海军建设与未来海战形态 。书中提出的海权理论被多国采纳为战略指导文件。 |
烟云·阿根廷蚂蚁 | 卡尔维诺 |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烟云》以工业城市的化学烟雾为隐喻,通过不同社会角色对抗污染的荒诞方式,探讨现实与象征交织的困境,主人公以冷峻的观察姿态贯穿始终;《阿根廷蚂蚁》通过一对夫妇迁居后遭遇蚁灾的经历,借居民对蚂蚁灾害的差异化反应,寓言化展现人类面对环境压力的生存挣扎。两部作品均以日常生活场景的变形为基底,以象征性叙事和黑色幽默风格,抽象提炼现代社会的异化危机与道德困境。 |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 马斯洛 | 此书是心理学大师、管理学大师马斯洛探讨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全书共8篇23章。 书中详细探讨了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人类的创造性、价值、高峰体验、需求层次关系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和哲学观点,是一本极佳的人本心理学启蒙读物。书中还自述性地解释了马斯洛为何开始研究自我实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师的思想历程。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从心理学大师的角度阐述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思考过的问题,使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大师的思想魅力,还能通过大师的哲学观点来解决个人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诸如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如何管理创造性人才等。 |
存在心理学 | 马斯洛 |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的心理学著作,全书分为六编,围绕健康心理学范畴探讨成长动机、存在性认知与价值等主题。书中提出"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的辩证关系,强调个体通过满足深层需求实现心理整合,并将"高峰体验"视为潜能实现的标志性状态。基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该书构建了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心理模型,主张心理学应超越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范式。 |
动机与人格 | 马斯洛 | 美国心理学家、伦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4年。《动机与人格》共16章、3个附录,书中马斯洛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思潮中的“机械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即“方法中心论”与“还原论”进行了批判,进而提出了人本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即“问题中心论”与“整体动力论”;同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意动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三大相互重叠的类别,并对意动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马斯洛在大量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自我实现者的性格与爱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
昨日世界 | 茨威格 |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一战前欧洲秩序井然、从容淡定的生活,他的中学、大学岁月,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与欧洲文化名人的真挚情谊,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和一战中人们失去理智的战争行为,以及战后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倒退与混乱、法西斯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