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烟云·阿根廷蚂蚁 | 卡尔维诺 |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烟云》以工业城市的化学烟雾为隐喻,通过不同社会角色对抗污染的荒诞方式,探讨现实与象征交织的困境,主人公以冷峻的观察姿态贯穿始终;《阿根廷蚂蚁》通过一对夫妇迁居后遭遇蚁灾的经历,借居民对蚂蚁灾害的差异化反应,寓言化展现人类面对环境压力的生存挣扎。两部作品均以日常生活场景的变形为基底,以象征性叙事和黑色幽默风格,抽象提炼现代社会的异化危机与道德困境。 |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 马斯洛 | 此书是心理学大师、管理学大师马斯洛探讨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全书共8篇23章。 书中详细探讨了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人类的创造性、价值、高峰体验、需求层次关系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和哲学观点,是一本极佳的人本心理学启蒙读物。书中还自述性地解释了马斯洛为何开始研究自我实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师的思想历程。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从心理学大师的角度阐述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思考过的问题,使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大师的思想魅力,还能通过大师的哲学观点来解决个人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诸如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如何管理创造性人才等。 |
存在心理学 | 马斯洛 |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的心理学著作,全书分为六编,围绕健康心理学范畴探讨成长动机、存在性认知与价值等主题。书中提出"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的辩证关系,强调个体通过满足深层需求实现心理整合,并将"高峰体验"视为潜能实现的标志性状态。基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该书构建了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心理模型,主张心理学应超越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范式。 |
动机与人格 | 马斯洛 | 美国心理学家、伦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4年。《动机与人格》共16章、3个附录,书中马斯洛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思潮中的“机械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即“方法中心论”与“还原论”进行了批判,进而提出了人本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即“问题中心论”与“整体动力论”;同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意动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三大相互重叠的类别,并对意动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马斯洛在大量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自我实现者的性格与爱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
昨日世界 | 茨威格 |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一战前欧洲秩序井然、从容淡定的生活,他的中学、大学岁月,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与欧洲文化名人的真挚情谊,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和一战中人们失去理智的战争行为,以及战后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倒退与混乱、法西斯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
庸见词典 | 福楼拜 | 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1874年开始创作的词典体文学作品,原为其未完成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居榭》的组成部分,作家逝世三十多年后经编辑整理在法国出版。该作品以词典形式收录资产阶级社会普遍认同的庸俗观念,通过反讽手法展现19世纪法国社会的思维定式。福楼拜明确提出要证明“多数永远有理,少数永远有错”的创作理念,按字母顺序编纂“必须说的话”,内容包含对金钱、艺术、革命等概念的讽刺性定义。作品延续福楼拜对科学主义与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立场,采用伪百科全书形式记录社会陈词滥调,被视作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早期实践范本。作为福楼拜创作体系中独树一帜的文学实验,其先锋性价值持续受到学术界关注。 |
漫游者的夜歌 | 歌德 | 《漫游者的夜歌:歌德诗选》是歌德诗歌精选集,选了包括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和《浮士德》选择出的在内,共二百多首歌德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冯至、绿原、高中甫、樊修草等翻译大家的专业译本,体现了歌德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不同风貌。 |
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 | 卡尔维诺 | 该书汇集了卡尔维诺从事写作、出版与翻译事业的经验总结,通过重构文字与非文字世界的边界,探讨语言对社会的影响机制。书中结合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系统阐述了文学突破现实局限的可能性,并涉及翻译本质与小说创作方法论等核心议题。 |
文学机器 | 卡尔维诺 |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文学评论集,全书以跨学科视角探讨文学创作机制,结合科学、哲学及社会学维度解析文本生成逻辑。收录的四十余篇随笔涵盖小说结构分析、语言实验、文学与政治关系等议题,提出“文学机器”概念,隐喻文学创作如同整合美学、哲学等学科零件的动态系统。书中《控制论与幽灵》借技术逻辑解构叙事机制,《谈傅立叶》三部曲以乌托邦理论重构社会欲望书写,同时批判性梳理意大利文学流派,界定奇幻、色情等体裁边界。作者通过切换读者、作者、评论家等多重身份视角,构建关于文学可能性的生态系统模型,强调文学在技术迭代中持续演化的生命力。 |
圣约翰之路 | 卡尔维诺 |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文学随笔集,该书以自传性回忆为核心,通过《圣约翰之路》《一个观众的自传》《一场战争的回忆》等篇章,描绘故乡圣莱莫的自然人文景象、童年父子关系及反法西斯战争经历。书中融入对语言感知、电影院情结与记忆本质的哲学思考,通过琐碎细节重构时空记忆,展现现实与虚构的边界模糊化创作理念。卡尔维诺曾获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代表作包括《我们的祖先》《帕洛马尔》等,作品以多元手法探索现实与幻想主题。 |
梦想的诗学 | 巴什拉 | 巴什拉一贯将梦想和诗的意境渗透于思想中,在本书中他进一步将现象学方法引用到想象及诗学中来。他强调想象和形象的认识论价值,认为它们是开拓未来的:任何一次意识领悟都是一次意识的增长、一次光明的增长、一次心理连贯性的加强。 巴什拉在研究中采用了当代精神分析的成果,然而他的思想更接近荣格的深层心理学。为了深入探索人类的心灵,他进入到人类幽远的童年时代,即远在科学出现以前感性与理性合一的年代。他思考炼金术、思考古代哲学思想中鲜为人知的各个方面,比如阴阳二元性的学说,关于宇宙基本元素水、火、气与土的物质想象。巴什拉笔下阴柔阳刚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引导我们领略魅力无穷的梦想的诗学。 |
命运交叉的城堡 | 卡尔维诺 |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篇小说集,该书创作于1969年,受法国符号学影响,其灵感源自文艺复兴时期塔罗牌评注,通过七十八张塔罗牌排列构建叙事框架。作品描绘一群旅人通过塔罗牌图案讲述经历,包含受惩罚的负心人、炼金术士、地狱新娘等角色故事。卡尔维诺运用塔罗牌多义性特征,将莎士比亚戏剧情节融入结构主义语言系统,通过纸牌组合生成交错叙事层次。该小说实验性地将符号学与文学结合,展现后现代文学对叙事不确定性的探索。 |
斯大林评传 | 托洛茨基 | 苏联革命家列夫·托洛茨基于1940年在墨西哥流亡期间撰写的政治人物传记,作者曾为列宁战友、红军缔造者,因反对斯大林政权被驱逐,书稿尚未完成时即遭苏联特工刺杀身亡,血迹浸染的手稿经后人整理复原后首度面世。全书以亲历者视角剖析斯大林从革命者到独裁者的权力轨迹,结合苏共内部斗争,揭露其政治手段与独裁本质。托洛茨基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权力运作分析及列宁与斯大林关系演变等维度,解构斯大林形象塑造的历史过程。该书基于作者与传主的长年共事与政敌关系,记载了十月革命前后的关键事件,成为研究苏联早期政治史的重要文献,其浸血手稿的修复过程更赋予文本独特的史料价值。 |
美洲豹阳光下 | 卡尔维诺 |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为其逝世后出版的遗作,由译林出版社于2015年8月推出中文版,隶属“卡尔维诺经典”丛书(第29册)。该书原计划围绕人类五感创作五个短篇,最终仅完成嗅觉、味觉、听觉主题的三篇作品,分别对应《名字,鼻子》《美洲豹阳光下》《国王在听》。 书中《美洲豹阳光下》通过一对墨西哥旅行夫妻品鉴异国菜肴探讨爱欲本质,《国王在听》描绘被宫殿回声囚禁的暴君,《名字,鼻子》叙述三段因气味展开的跨时空追寻。卡尔维诺在创作中试图通过感官体验重构人类感知方式,并直言写作过程是革新自我认知的尝试。书中收录1972年至1984年已发表的三部短篇,未完成的视觉与触觉篇章成为文学史遗憾。 |
第一道曙光下的真实 | 海明威 | “文坛硬汉”欧内斯特·海明威遗作, 一部融合自传与虚构的东非游猎回忆录, 本书原是海明威1953年至1954年东非游猎归来后在古巴所写的一部无题手稿,写作过程几经中断,终未能完成。1999年“海明威百年诞辰”之际,这部长达八百页的手稿才由他的儿子帕特里克整理出版。 海明威的密友“老爷子”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猎人,在海明威第二次来到非洲后,他让海明威接管了游猎营地。此时,几支部落间剑拔弩张,传闻一群逃脱拘留、宣誓加入茅茅运动的坎巴人威胁要袭击海明威的营地。海明威一方面肩负着领导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还得协助妻子在圣诞节前追捕一头狮子。 在非洲,第一道曙光下真实存在的事物到了正午就会成为假象。后来,那群坎巴人号称要发起的攻击,也如曙光照耀下的晨雾一般消散了。 |
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 | 宫崎市定 | 日本东洋史学者宫崎市定撰写的清史研究著作,本书聚焦雍正帝的独裁统治特征,通过分析其打压宗室、限制基督教传播、建立奏折监察体系及重用田文镜等三位大臣的政治举措,勾勒其强化皇权的治理脉络。书中既展现其铁腕统治手段,亦论及民生改革实践与夹在康乾两朝间的历史处境。作者以制度沿革与人性矛盾为切入点,突破传统评价框架,呈现雍正帝统治的复杂面貌,反映日本汉学界对清代君主研究的独特视角。 |
评歌德的亲合力 | 本雅明 | 本雅明在本书开篇即坦承其所作是批评而非评论,“批评所探寻的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涵”,他试图揭示隐藏于作为实在内涵的歌德作品中的意义之维。在他看来,开启了古典主义潮流,它试图弄清的并不是伦理的和历史的,而是神话的及语文学的问题。它所思索的不是生成中的意念,而是已成形的、蕴含着生命与语言的内涵。这些丰富而复杂的层面,在歌德晚期作品尤为突出。 |
亲和力 | 歌德 | 《亲和力》被称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姊妹篇”,同《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样,本书也是歌德根据自己的一场无望的爱情经历写就的小说,甫一面世,也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与《少年维特之烦恼》不同,《亲和力》是老年歌德的作品,多了冷静的叙述和理性的思辨,少了维特式的激情澎湃和痛哭流涕,但思想观念大大超前于它的时代,内涵深沉丰富,常读常新。 贵族青年爱德华和妻子夏洛蒂历尽波折方成眷属,然而爱德华的密友奥托上尉和夏洛蒂的养女奥狄莉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女主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之中…… 小说表面上叙述了一幕由社会伦理角色错位引发的爱情悲剧,而它的深层意蕴则有待你的解读。 |
冷血 | 卡波特 | 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创作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全新的文学手法、厚重的社会良知,将一出真实的灭门血案细致展开。 作品是以1959年在堪萨斯发生的一系列谋杀案为素材,以新闻主义的写作手法,花了五六年时间才完成的。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跃居当年美国畅销书第一位,发行300多万册,并先后被译成25种文字,在美国和世界文坛上引起一场“艺术上的骚动”。《冷血》是关于一桩震惊全美的血案的纪实文学。全书分为四大部分:“死神来临前夕”(The Last to See Them Alive),“不明人士”(Person Unknown),“水落石出”(Answer),“角落”(The Corner),剥茧抽丝般地探索案件的实质。凶手贝利·史密斯与理查德·狄克的杀人动机何在?若说是谋财,他们策划之初,根本不确定,堪萨斯州豪康镇柯勒特一家是否有保险箱,即使有也不知道有多少钱,后来只翻出了不足五十美元,然而竟然有谁会为了这么点钱财如此凶狠地残杀了一家四口人,若是寻仇,则凶手与受害者一家素不相识,行凶前对他们也毫无厌恶感。若是为色,则死者的女儿也并未遭到凌辱。在不为钱、怨、色,无明显动机的情况下,凶手却将柯勒特一家人残忍地杀害了,实在是令人发指。二人最终被抓获并处以极刑。 |
论童话 | 卡尔维诺 |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文学研究著作,全书以跨文化视角梳理非洲、意大利、爱尔兰等地的童话传统,结合格林兄弟、夏尔·佩罗等经典案例,分析童话母题、结构及象征意义。通过对比不同地域叙事风格,提炼出童话共通特质:奇妙的想象、质朴的语言与寓教于乐的功能。书中包含版本考证、比喻研究及对普洛普理论的评述,附录部分简述作者生平及其融合现实与幻想的创作特点。 |
金花的秘密 | 卫礼贤 | 《金花的秘密》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与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于1929年合作完成的心理学著作,全书分为《太乙金华宗旨》译文与荣格评述两部分,前者阐释道教内丹修炼的“回光法门”及元神观,后者从跨文化视角解析“金华”(象征先天元气)与曼荼罗图案的共性,提出其作为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意义。书中还收录《慧命经》原文及修炼图解,展现道教性命双修思想。荣格通过比较中西思维差异,试图构建东西方心理学对话的桥梁,认为道教修炼方法对理解人类心灵具有启示。 |
疯狂的奥兰多 | 卡尔维诺 | 该书以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的同名史诗为研究对象,通过重构原诗叙事探索叙事艺术的可能性。全书由十九个短篇章节构成,围绕安杰莉卡逃亡、奥兰多疯狂等核心情节展开。卡尔维诺将史诗片段解构重组,穿插原诗文本与小说化解读,形成学术性与文学性交织的复合结构。作品借助骑士传奇的荒诞性,探讨人性矛盾与叙事边界,其迷宫式文本实验呼应了"开放性百科全书"的创作理念。 |
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 | 卡尔维诺 |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短篇作品合集,原版由都灵埃伊纳乌迪出版社于1958年首次出版。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艰难的田园诗”以寓言形式展现战争与城市中的人性困境;第二卷“艰难的记忆”通过自传性叙事反思历史创伤;第三卷“艰难的爱情”以九次情感奇遇探讨人际关系;第四卷“艰难的生活”借《阿根廷蚂蚁》等篇目呈现现代生存焦虑。四卷以多维视角串联起卡尔维诺对现实的观察与叙事实验,涵盖1949至1958年间《乌鸦最后来》《进入战争》等代表作及未结集短篇。 |
巴黎隐士 | 卡尔维诺 |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传记作品,该书收录十九篇体裁多样的文章,包括日记、回忆录及访谈等,其中十二篇由卡尔维诺生前列为自传档案资料。内容分为三个阶段:记录青少年时期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政治参与及思想转变,收录1959至1960年访美期间的日记信札,整理后期多次访谈实录。书中前言由卡尔维诺妻子撰写,披露作者处理自传材料的未竟计划。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年生于古巴,父母分别为园艺师与植物学家,1947年发表处女座《蜘蛛小径》,1985年在意大利逝世。 |
意大利童话 | 卡尔维诺 |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系统整理该国各地方言记录的民间故事后编撰而成的故事集。该书旨在填补意大利缺乏系统性民间童话集成的历史空白,收录了200余篇兼具地域代表性和文学价值的故事。卡尔维诺采用四分之三科学整理与四分之一个人判断相结合的编纂方法,在保留方言特色的基础上以现代意大利语改写,展现意大利童话热情奔放、魔幻现实交织的独特风格。作品涵盖皇帝、农夫、圣徒、魔鬼等多元角色,通过《无畏的小乔万尼》《银鼻子》等篇章彰显意大利民间文学的诗意结构与道德隐喻。该书200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被视作与《格林童话》比肩的民族文学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