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马可瓦尔多 | 卡尔维诺 | 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短篇小说集,于1963年由Einaudi出版社首次出版,1983年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出版其英语第一版。马可瓦尔多亦是该小说主人公。该小说讲述了低级工人马可瓦尔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追求自然美与梦想的故事,探讨了人的存在与幸福关系的问题,指出回归自然是改善这一关系的途径,但面临重重困难的故事。 |
最后来的是乌鸦 | 卡尔维诺 | 《最后来的是乌鸦》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于1945年至194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品以二战末期的抵抗运动及战后意大利社会为背景,收录三十篇短篇小说,分为三条主线:抵抗运动的悬疑冒险、战后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利古里亚海岸的个人记忆叙事。 |
人类理解研究 | 休谟 |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著。中译本由关文运据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1982年重印。休谟出身于苏格兰爱丁堡奈因微尔斯的没落贵族家庭。12岁时进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两年后辍学。1729年转学哲学,坚持自修。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次年被选任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今苏格兰公共图书馆)馆长。晚年一度出任外交职务。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政治论》(1752)、《自然宗教对话录》(1779)、《英国史》(1754—1761)等。《人类理解研究》是《人性论》第1卷“论知性”的改写本,更集中地体现了休谟哲学的基本思想。1784年出版。全书12章:(1)各派哲学,(2)观念的起源,(3)观念的联络,(4)关于理解作用的一些怀疑,(5)关于这些怀疑的一种怀疑主义的解决法,(6)可然性,(7)“必然联系”的观念,(8)自由和必然,(9)动物的理性,(10)神迹,(11)特殊的天意和来世的状况,(12)怀疑哲学。休谟把“一切观念均来自印象”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理论前提,以此来贯彻他的经验论,并论证自己的因果观、科学观、知识观和宗教观,把怀疑论观点贯彻到他所涉及的一切哲学问题中。休谟把哲学看作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其任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及其限度。他拒绝回答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使他的哲学具有“中间派”倾向。休谟在书中所阐发的哲学思想对西方近现代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西方现代各派经验论提供了理论前提。 |
自然宗教对话录 | 休谟 | 英国休谟著。约写于1749至1751年间。为避免遭受迫害,未敢及时出版。1761年曾对之作过较大修改。一度打算出版,但受到朋友阻拦。1776年去世前几个月再度对之修改,并遗嘱安排死后尽快出版。1779年5月由其侄子在爱丁堡出版。采用对话体写作,共12篇。主要批判当时在英国思想界流行的属自然神论一支的宇宙设计论。该理论从所谓自然产品与人工产品之间存在“相似”性而推论得出产生自然产品的原因也同产生人工产品的原因相似及“神与人相似”的结论,并得出自然产品同人工产品一样,也是出于“设计”的结论。书中指出:设计论者进行类比推论时没有严格遵循相似性原理;没有完全遵循直接经验的原则;而且把部分混同于全体。还指出即使根据一般经验推论的方法,也无法得出宇宙起源于类似于人所进行的设计的结论。本书对把上帝作为世界的最后因来论证其存在也作了批判。认为物质世界是无限而永恒的,不可能有其存在的最后因。即使自然界有最后因,也不一定就是精神性的上帝,而有可能就是物质。该书是休谟的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中译本由陈修斋、曹锦之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
利维坦 | 霍布斯 | 全名是《利维坦或物质、形式和教会的、世俗的国家权力》。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综合性著作。托·霍布斯著。共分4篇,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1,用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人和人性,把人比作一部机器,把人的生理欲望也看作是一种机械运动,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采取一切手段去占有一切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天然权利,由此得出了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结论。认为人生是一场追逐私利的赛跑,目标就是在追逐私利的战场上获胜。求利、求安、求荣使得人对人就象狼一样,人际关系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公开主张利己主义,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理论的奠基人。2,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和对人类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描绘,向人们揭示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为分析道德的产生、内容、标准,提供了基础。认为人类道德的产生,基础在于人的本性,自然法决定道德的内容,道德规范都以是否合乎人的利己心为标准。公开的利己主义是其整个伦理思想的核心。提出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合理性在当时是有重要的反封兴资的进步作用的,也为后来的功利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对斯宾诺莎和爱尔维修等人的伦理思想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 黑格尔 | 黑格尔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原为黑格尔讲授哲学的提纲。1817年出第1版时,书名为《哲学全书纲要》。1827年出第2版,较第1版增加了将近1倍的内容,书名改为《哲学全书》。1830年出第3版,内容又略有增加。本书有3版序言和1个导言,正文有逻辑学(通称“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序言主要强调黑格尔的哲学方法是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辨证方法。导言考察了哲学的对象、方法和特点,哲学同现实和经验的关系,经验知识的缺点,哲学思维的方法,以及整个哲学即哲学史是一个由许多小圆圈组成的大圆圈等问题。逻辑学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和“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3篇,研究理念自身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自然哲学包括“导言”和“力学”、“物理学”、“有机物理学”3篇,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过程;精神哲学包括“导言”和“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3篇,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返回到它自身的过程。认为逻辑学是纯粹思维规定的体系,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灵魂;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只是应用逻辑学,它的哲学兴趣,只在于认识自然和精神状态中的逻辑形式,而自然和精神的形态乃是纯粹思维形式的特殊的表现。本书基本上代表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
修辞术 | 亚里士多德 | 全书由《修辞学》《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三部分构成,侧重语言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修辞学》解析法庭辩护、政治演说等场景的修辞策略;《论诗》探讨诗歌创作理论,涉及情节结构与艺术模仿法则。著作以古希腊哲学为框架,融合逻辑学、伦理学视角分析修辞技巧与诗学规则,保留原全集学术注释体系,呈现跨学科思想脉络。 |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 柏格森 | 法国柏格森著。1932年出版。将其“生命冲动”、“创造的进化”、“直觉”等观念运用于道德和宗教领域,提出要区分封闭的道德和开放的道德、封闭的宗教和开放的宗教。认为人作为社会的动物,生活于一定的社会、集团之中,一定的法律、习惯、风俗的社会具有静止的特征,趋向于保存已有的状态,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接受并服从于这一社会的法律和习俗,并产生义务感,形成了封闭的道德。但人类作为生命的化身,具有创造性,它要挣脱封闭社会的制度和秩序,凭借直觉和创造力,建立一个有创造精神的社会,即开放的社会。体现在伟人、英雄、圣者身上的运动的、创造的精神形成了开放的道德。与此相应,宗教也有两重根源:宗教是社会生活的必要部分,它帮助社会巩固其传统和习俗,是封闭的宗教;但宗教的真正精神是体现在圣者身上的正义和仁爱精神、创造性情感和神秘主义的直觉,它代表着人类的开放性,是开放的宗教。开放的道德和宗教以动态的直觉为基础,封闭的道德和宗教以静态的理智为基础,后者通向机械的理想,而前者则鼓舞人类的创造精神,并使人通向对上帝和人类的爱。该书对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表明柏格森的思想在晚年“离天主教越来越近了”。 |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 | 马克思 | 本书由卡尔·马克思于1844年撰写,1955年经贺麟翻译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属哲学批判类著作。内容节选自马克思未完成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和最后一章,译本基于1953年柏林狄兹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书中重点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及其脱离现实的缺陷,提出劳动异化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异化现象。马克思结合政治经济学分析,初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为《资本论》奠定理论基础。文本包含译者增补的方括弧与原稿中马克思划除部分的尖括弧标注,反映其思想演变过程。该书作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批判文献,呈现其改造黑格尔哲学、构建唯物史观的重要阶段。 |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 恩格斯 | 恩格斯于1851—1852年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一组文章(署名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0—597页)。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揭示了德国1848—18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条件、性质和动力,作出了革命斗争的战略战术的重要总结,从军事学的角度阐明了革命斗争的特点和特征。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学说奠定了基础。文中首次表述了“起义也正如战争……一样,是一种艺术”这一原理。规定了准备及实施起义的重要规则:不要玩弄起义,除非有充分的准备来应付因此而招致的后果;在决定性的关头,必须集中优势力量对付敌人,必须用革命力量集中发起进攻,因为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必须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每天都必须力求要获得新的胜利;必须保持在首战中所取得的精神优势;必须把动摇分子争取过来;必须在敌人还没有能集中其所有力量之前就迫使他们退却。 |
家政学 | 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的《家政学》是一部探讨家庭管理与经济事务的古典著作,它从古希腊社会的实际出发,为理解家庭与经济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将家政学定义为关于家庭管理的学问,核心在于如何妥善管理家庭财产、安排家庭成员关系以及组织生产活动。他认为家庭是城邦的基本单元,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城邦的稳定与繁荣。书中详细论述了财富的获取与使用,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自然的财富获取方式,如农牧业生产,和非自然的方式,如商业交易中的高利贷行为,强调应遵循自然之道获取财富,反对过度逐利。同时,对于家庭内部事务,包括奴隶管理、夫妻相处、子女教育等,也提出了诸多见解。他主张以理性和道德规范来处理家庭关系,认为妻子应在丈夫的引导下共同维护家庭秩序,子女的教育关乎家庭未来与城邦发展。 《家政学》不仅反映了古希腊社会的经济与家庭结构,还蕴含着亚里士多德对道德、伦理与经济活动关系的深刻思考,为后世研究古代经济思想、家庭观念以及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对理解人类社会的组织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
问题集 | 亚里士多德 | 《问题集》虽署名亚里士多德,但普遍认为可能是其学派成员在他思想基础上汇编而成。全书采用问题与答案的独特形式,在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 6 世纪间逐步成型,是亚里士多德学派长期知识积淀的成果。 书中涵盖 38 个部分,近 900 个问题,内容广泛触及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当时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对物体运动、光色原理的物理思考,动物行为、繁殖生长的生物探究,还是疾病诊治的医学分析,都体现出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解答问题时,既凭借经验观察,又运用逻辑推理与思辨方法,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不过,书中的解答并非绝对定论,而是以开放、探索的姿态,鼓励读者进一步思索钻研。 作为研究古希腊科学、哲学、文化的关键资料,《问题集》如实反映当时的知识水平,为后世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发展奠基。其独特的问答形式与思维方法,对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极具启发,至今仍在学术研究与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 |
保卫马克思 | 阿尔都塞 | 当代西方研究马克思思想著作。阿尔都塞著。1965年法国马斯贝罗出版社出版,仅1965—1973年就曾先后10次再版,成为当时最畅销的著作,并被译成英、日、德、意、西等国文字,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由八篇论文组成:《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1960)、《论青年马克思<理论>》(1961)、《矛盾与多元决定》(1962)、《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1962)、《关于1844年手稿》(1963)、《关于唯物辩证法》(1963)、《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1964)、《关于“真正的人道主义的补记”》(1965)。主要反对当时斯大林的教条主义使哲学和政治划等号、用阶级分析的简单方法去裁决一切的做法,以及法共党内用人道主义去解释一切的倾向。在他看来,由于各种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陷入了无所适从的混乱状态;马克思的著作本身就是科学,但人们却把它当做一般意识形态来看待,因而必须保卫马克思,恢复其科学性本色。 |
幕末 | 司马辽太郎 | 他们是普通的下级武士,却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抛却故土,远赴他乡。他们化身刺客,隐身暗处,挥舞手中长刀,不惜双手染血,唯愿在列强环伺中救国于危难。 安政七年(1860)三月三日,大雪。与美国人签订通商条约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在进城觐见将军途中,被刺客暗杀于江户城樱田门外。随后,开国主张被一片“攘夷”之声淹没。武士们纷纷请缨,誓要将外国人赶出日本。 明治元年(1868)正月十五日,取回政权的明治天皇昭示天下:与友邦建交,乃国际公理,需妥当处置,望万民谨记。此举掐断了企盼“攘夷”的武士们最后的希望。他们,成为了可悲的弃子。 |
优台谟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 | 《优台谟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著作,关于其作者,学界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可能由其学生欧台谟整理完成。它与《尼各马可伦理学》内容有所重叠但各有侧重,成书于公元前 4 世纪。 该书核心围绕 “善” 与 “幸福” 展开,亚里士多德提出幸福是 “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他将德性分为 “理智德性” 和 “伦理德性”,前者靠教育获得,后者需在实践中养成,“中庸之道” 是伦理德性的精髓,即在过度与不足间寻求平衡。书中还探讨了友谊的价值,强调基于德性的友谊是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阐述了伦理学与政治学的紧密联系,认为城邦制度应服务于公民德性与幸福。 作为西方伦理学奠基之作,它继承发展了前人伦理思想,构建起目的论伦理学体系,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及近代西方伦理思想。现存文本基于古希腊原文,其作者及成书顺序仍存争议。书中对幸福与德性的探讨,至今对现代道德与人生哲学有重要启示,“中庸之道” 思想也为平衡现代社会价值矛盾提供了借鉴。 |
大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 |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同《尼可马克伦理学》和《欧德米亚伦理学》一起,收入罗斯(Ross)主编的牛津英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十一卷中。据考,本书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之听课笔记,但也有人认为是亚氏本人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大卷,似如上面所提到的两部伦理学书的提要。第一卷前19年讨论伦理学的对象、性质和目的,阐明什么是美德?如何获得美德? 其内容与《尼可马克伦理学》第一、第二卷相一致,但对善的内容、善的分类等问题作了详细讨论。后15年讨论各种中庸美德以及心智方面的美德。第二卷有相当部分讨论友爱问题,另一部分探讨行为的自我控制问题,幸运与厄运及自爱问题。总的来说,本书没有超出《尼可马克伦理学》的范围,其地位及影响也远不如后者。 |
尼各马科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 | 现在以亚里士多德名义传世的伦理学共有三部,其中《尼各马科伦理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唯一的一部不是经过他人,而是由亚里士多德亲手编订的著作。在这一部书里,不但探索了象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德性等一般的伦理学问题,还讨论了许多个别行为的具体规范。他从不颁布什么永恒真理,不制定什么不变原则,而只是跟随现象,就事物自身,不是为了其他什么,而去探求其真理。在这里思想就是思想的对象。所以在思辨中思想和被思想的完全同一。在本书第10卷中,把思辨生活奉为只有神才配享有的至高幸福。 |
古希腊罗马文学 | 罗念生 | 本卷收录罗念生先生有关古希腊罗马的文艺理论——《论古希腊戏剧》、《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相关文章多篇。其中《论古希腊戏剧》是罗先生关于古希腊戏剧的研究成果,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则选自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一书,取其介绍性文字,未收录翻译的作品(已收入其他卷次之中)。此外,本卷收入罗先生文章56篇,从1934年发表的与茅盾先生讨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诸问题,直到罗先生晚年撰写的多篇未刊遗稿,不仅时间跨度较大,而且涵盖范围也很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现特集成“散论”,以飨读者。 |
意大利简史 | 佚名 | 本卷收集的是罗念生先生翻译的欧洲小说和一部意大利简史。哈代小说选译包括《悲惨的德国骠骑》、《为良心》和《一八零四年的传说》三个短篇。 《傀儡师保尔》是德国作家施笃谟(Theodor Storm,1817—1888,一译施托姆)的一篇颇为有名的小说,发表于1874 年。小说情节简单、纯朴,文字清晰、优美。 《意大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Italy)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从“干校”回北京后, 由罗先生和朱海观先生应商务印书馆的约请共同翻译的,于1975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原书由英国人艾迪(C. M. Ady)和怀特(A. J. Whyte)编写,后由赫德(H.Hearder)和韦利(D. P. Waley)改编。翻译时采用的是剑桥大学1963 年版(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 年)改编本。 书中对意大利历史由古代(古罗马)一直叙述到当代,叙述简明扼要,是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历史系列丛书之一部。 |
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 | 阿里斯托芬 | [古希腊] 阿里斯托芬著,罗念生译。本卷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包括:《阿卡奈人》《骑士》《云》《马蜂》《地母节妇女》《蛙》。 |
欧里庇得斯悲剧五种 | 欧里庇得斯 | 作者是[古希腊]欧里庇得斯,译者是罗念生。本卷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欧里庇德斯悲剧五种,包括:《阿尔刻提斯》《美狄亚》《特洛亚妇女》《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酒神的伴侣》。 |
论灵魂 | 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认识论和心理学专著。许多学者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晚期著作,属于生前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一类。本书共3卷。第1卷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及其研究方法,批判了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论述,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第2卷前3章论述了灵魂的定义。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两者不能分离;灵魂随身体死亡而消失;灵魂是肉体的动因;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机能3部分。后9章集中论述了感觉问题,是此书的核心所在。首先肯定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感觉是认识的起源;5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对象分别是颜色、声音、有味事物、元素的性质等;断言每种感官结构都与其对象相适应,感觉的产生通过一定的中介物;并且提出了“蜡块说”,认为感觉是外在对象在心灵蜡块上留下的痕迹,包含了反映论的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感觉论的最高成就。第3卷主要探讨理性灵魂和理性认识。认为理性灵魂具有用概念思维的能力,能够认识事物的一般和必然的本质,产生抽象的理论认识;并进一步把理性灵魂分成两部分,被动理性使用概念进行思维,积极理性是纯粹思维本身,属于“神的理性”。本书反映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动摇性,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其中包含了以后展开的认识论各个部分的萌芽。 |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 | 索福克勒斯 | 本卷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厄勒克拉特》《特剌喀斯少女》《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
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 | 埃斯库罗斯 | 《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波斯人》《七将攻忒拜》《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
分家 | 赛珍珠 | 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包括《大地》《儿子们》《分家》,反映了王氏家族三代人的生活浮沉,《分家》为第三部,于1935年问世,主要讲述留学生王源成长为眷恋故土的知识分子的故事。时局动荡,王龙的儿孙四散东西,各奔前程。王源却一时不知何去何从。他要挣脱父亲王虎代表的陈规旧习的束缚,又不认可堂兄盛和妹妹爱兰的西化新生活,也难以完全认同堂弟孟所投身的革命事业;留洋期间他钦羡外国文明的种种发展成果,又忍受不了传教士对祖国落后一面的描绘,也无法接受白人少女玛丽热烈奉献的爱情——挣扎在新与旧、异与同之间,究竟能否获得内心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