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致命的自负 | 哈耶克 | 主要探讨高度集权的政经体系,即哈耶克所定义的 “社会主义” 是否是个错误。 第一章至第六章:总结了哈耶克对自由市场的辩护观点,论述了道德规则处于本能和理性之间、财产与公正共同成长、贸易与文明共同进步等问题,指出人类对财产与市场的质疑来自于理性的自负,而贸易和货币是超出理性全盘理解力的神奇世界。 第七章至第九章:相对分散地讨论了语言滥用对社会科学研究及社会政策的不良影响、人口增长的积极意义以及宗教中包含的传统智慧等问题。 |
| 自由宪章 | 哈耶克 | 1960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3个部分,每个部分8章,共24章。本书历时10余年、征引3000余种文献而写成,是一部法理学、哲学和经济学的综合著作。作者以经济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经济问题,在坚决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前提下,分析政治、法律和道德等哲学方面所涉及的自由这一重要问题,反复论证他的“自由”含义是指独立于他人的武断意志之干预和威逼之外的行动能力和机会,在各方面为私有制,自由竞争辩护,把“任何一个人都同样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的社会状态视作理想的社会。第一部分“自由的价值”阐述了作者的自由理论。在哈耶克看来,自由是一种“消极”的价值。真正的自由是指个人免于他人强制的状态,而不是指对财富的占有或者“集体自由”。第二部分“自由与法律”阐述了保护自由的制度。哈耶克倡导法治和宪政主义,认为良好的法律并不会限制自由,而是会保护自由,但前提是法律必须以抽象的、可预测的方式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人,而不能有所偏私地给予特定人群以特殊待遇。第三部分“福利国家中的自由”,作者首先考察了社会主义与福利国家思想兴衰的历史,随后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针对就业、税收、货币、社会保障、教育等具体的公共事务领域,提出了各种建议和对已有政策的批评。 |
| 通往奴役之路 | 哈耶克 |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漠、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
| 刘呐鸥翻译作品集 | 刘呐鸥 | 刘呐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是刘呐鸥翻译的日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由水沫书店于 1929 年出版。该书对刘呐鸥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写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书中所呈现的日本新感觉派的技巧。 |
| 奥尔良的姑娘 | 席勒 | 五幕诗体悲剧。该剧创作于 19 世纪初,当时拿破仑的侵略军对德国民族构成了威胁,席勒通过描写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女英雄贞德的事迹,借古喻今,激发德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故事发生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被分为三部分,英军占领巴黎和北部,查理七世统治南部,勃艮第公爵菲利普则与英国结盟。贞德是一个农村少女,她声称受到神的启示,要带领法军收复失地。她说服了查理七世,获得兵权,并成功解除了奥尔良之围。然而,在战斗中,贞德爱上了一名英国骑士,她认为这是对自己使命的背叛。后来,贞德被指控为女巫,她拒绝为自己辩护,被法国宫廷和军队抛弃,最终被英军俘虏。在狱中,贞德看到法军即将战败,便挣脱枷锁,冲出去拯救法军,最终在胜利时刻牺牲,恢复了自己的荣誉和名声。 |
| 玛利亚·斯图亚特 | 席勒 | 五幕历史悲剧,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雅各宾党人的恐怖政策,使席勒经历了从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的过程。他遁迹于历史、哲学、古典文化之间,决定撰写历史剧,以鼓舞人们为争取自由而搏斗。早在 1783 年,苏格兰女王玛利亚・斯图亚特的命运就吸引了席勒,但因创作《唐・卡洛斯》而搁置,1799 年 6 月 4 日,席勒正式动笔写作此剧,1800 年 6 月 9 日完成。 该剧描绘了苏格兰女王玛利亚・斯图亚特被囚禁在英格兰的最后日子。她名义上因丈夫达恩利的谋杀罪被囚,实则因对英格兰王位的主张威胁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玛丽希望得到宽恕,并将希望寄托在看守的侄子莫蒂默身上。莫蒂默本应将玛丽的求救信交给莱斯特伯爵,但事情变得复杂。玛丽与伊丽莎白女王会面,却以激烈争论告终。莫蒂默计划武力营救玛丽失败后自杀,最终伊丽莎白女王签署了玛丽的处决令,玛丽被处决。 |
| 华伦斯坦 | 席勒 | 《华伦斯坦》是德国剧作家席勒创作的历史剧三部曲,包括《华伦斯坦的阵营》《皮柯乐米尼父子》《华伦斯坦之死》,于 1799 年完成。作品以 17 世纪 30 年代的德国三十年战争为背景。这场战争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主人公华伦斯坦是斐迪南二世军队中的将领,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野心。 第一部《华伦斯坦的阵营》描写了战争时期的群众场面,展现了德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军队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第二部《皮柯乐米尼父子》着重刻画了军队中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华伦斯坦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开始与敌人勾结,试图实现自己的野心。第三部《华伦斯坦之死》则讲述了华伦斯坦的背叛行为被部下发现,最终他被自己收买的部下杀死,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
| 唐·卡洛斯 | 席勒 | 《唐·卡洛斯》写16世纪西班牙宫闱的故事。王子卡洛斯因未婚妻伊丽莎白被国王夺去,怀恨在心。他的好友波沙和王后都劝他放弃个人爱情,到尼德兰去拯救受西班牙暴政压迫的人民,但国王不允。这时波沙得到国王的宠任,正在设法消除国王对王后和王子的疑忌,王子不知内情,做出了使自己和王后毁灭的行动。波沙阻止不及,只得牺牲自己,拯救朋友。他刚对王子说明原委,被国王遣人杀死。王子正想按照他的安排和王后诀别,逃出国境,已落进国王和宗教法庭手里。这部剧在5年写作过程中,形式和内容都有改变,由散文改为韵文,由宫廷爱情悲剧发展为政治悲剧。这些改变表明席勒的世界观和对未来时代的想象发生了变化。这时狂飙运动已经衰歇,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憧憬的一场真正的反抗统治者的群众运动,面对着当时“怯懦狭隘,软弱无力,无任何开创能力”(恩格斯)的小市民,感到沮丧绝望。《唐·卡洛斯》是席勒青年时代最后一部剧本,也是他的文艺创作从狂飙突进时期进入古典时期的一个过渡。 |
| 斐耶斯科的谋叛 | 席勒 | 席勒的《斐耶斯科的谋叛》以 16 世纪热那亚共和国为背景,讲述了贵族斐耶斯科为推翻独裁总督多里亚、恢复共和自由而策划叛乱,却在胜利前夕因权力欲望膨胀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热那亚处于总督安德烈亚・多里亚的独裁统治下,共和制度名存实亡,民众敢怒不敢言。贵族斐耶斯科目睹暴政,决心以 “解放者” 身份发动叛乱。 斐耶斯科秘密联合对独裁不满的贵族、士兵与民众,利用多里亚的信任潜伏,逐步构建起反对势力,甚至计划借助外部力量(如法国舰队)里应外合。 叛乱过程中,斐耶斯科的初衷逐渐动摇。他意识到推翻多里亚后,自己可掌控热那亚的权力,内心从 “为共和” 转向 “为个人野心”,甚至开始猜忌盟友。 叛乱成功推翻多里亚政权,但斐耶斯科在权力巅峰时,因过度自负和盟友的反戈(或意外事件,不同版本细节略有差异)意外身亡,热那亚的共和梦想最终落空,权力真空反而让局势更混乱。 |
| 强盗 | 席勒 | 德国作家席勒(1759—1805)写于1781年。青年卡尔由于弟弟弗朗兹的挑唆,同父亲穆尔的关系发生了裂痕。在朋友们的鼓动下,他加入了强盗行列。这伙强盗杀富济贫,对封建的专制制度、不合理的法律及虚伪的宗教展开全面的攻击,宣称要“在德意志建立一个共和国”。弗朗兹离间了卡尔同父亲的关系,又垂涎于卡尔的未婚妻爱密丽亚。但爱密丽亚忠贞不移,弗朗兹没能得逞。青年贵族考辛斯基因未婚妻被人劫走,前来投奔卡尔。他的遭遇激起了卡尔对爱密丽亚的思念,即率队伍向弗朗克邦而来。卡尔化名布南德伯爵来到穆尔府邸,被老仆人达尼尔认出。达尼尔说出弗朗兹企图独占家财和妄图霸占爱密丽亚的真相。卡尔决心率众捉拿弗朗兹。强盗们攻进府邸,弗朗兹被迫自杀。卡尔在父亲与爱密丽亚面前说出自己当了强盗首领,父亲气绝身亡。爱密丽亚仍然眷恋着卡尔。但众强盗指责卡尔不该为了一个女人而抛弃大家,卡尔被逼枪杀爱密丽亚。他决心离开强盗队伍,去法庭投案。年仅18岁的席勒,在接受了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之后,便在剧作中大声疾呼要同一切不公正、不合理的腐朽社会展开搏斗。剧中主人公卡尔血管里流淌着的就是青年席勒向旧世界宣战的沸腾热血。卡尔最后的认罪自首,则反映出生活中的席勒找不到出路的彷徨和苦闷。席勒对卡尔与弗朗兹的描写,采用的是对比手法。一个假仁假义、卑劣无耻,一个感情高昂、疾恶如仇,通过不同形象的强烈对比,让人们在感情上对虽是强盗的卡尔仍能产生出自内心的同情感,也为爱密丽亚始终热恋于他,提供了令人可信的依据。 |
| 塘鹅 | 斯特林堡 | 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创作的室内剧,创作于 1907 年。故事围绕法国一个中产家庭展开。父亲收入不错,但母亲艾丽丝却极度自私虚荣,她克扣孩子的食物和取暖用的木柴,省下钱来供自己享受和偷情。父亲死后,女儿叶尔达在母亲的撺掇下,与中尉阿克塞尔结婚。然而婚礼三天后,阿克塞尔就回到岳母家,原来他与艾丽丝是情人,艾丽丝让他娶自己女儿是为了掩人耳目。儿子弗里德里克在壁炉中发现了父亲的遗书,得知了真相。最后,艾丽丝在真相面前跳窗自杀,弗里德里克和叶尔达放火烧了房子,在大火中走向新的希望。 |
| 被烧毁的庭院 | 斯特林堡 | 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创作的室内剧,是其 1907 年为斯德哥尔摩 “玲珑剧场” 创作的 “室内剧四部曲” 之一。该剧讲述了一个离开家乡三十年的老人回到故里的故事。剧情围绕庭院的一场火灾展开,大家一开始怀疑纵火犯的身份,随着陌生人的到来,数十年前的往事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体面的染坊一家竟是走私犯,他们的昂贵家具也是赝品。弟弟发现真相后曾愤怒离开,又回来想要做个了结,而哥哥则试图通过火灾保险谋财,最终阴谋未得逞,哥哥在废墟中走向终结,弟弟则离开开始新的生活。 |
| 双重人格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中篇心理小说,该书聚焦人格分裂主题,通过九品文官雅科夫·戈利亚德金在职场压迫下产生虚拟人格“小戈利亚德金”的情节,展现19世纪俄国官僚体制对个体的精神摧残。主人公雅科夫·戈利亚德金是彼得堡的九品文官,因性格懦弱长期遭受上司安德烈的职场霸凌。当他发现自己的工作报告被剽窃后精神崩溃,幻化出与自己外貌相同的分身“小戈利亚德金”。 |
| 克里斯蒂娜女王 | 斯特林堡 | 四幕话剧,剧本核心围绕克里斯蒂娜女王在政治责任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痛苦挣扎。她厌倦了宫廷的束缚和权力的游戏,最终选择放弃王位,皈依天主教,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实。 斯特林堡笔下的克里斯蒂娜并非传统的英雄或反派,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矛盾的个体。她聪慧、理性,又敏感、脆弱,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作为世界现代戏剧的先驱,斯特林堡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的元素。剧中充满了深刻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探讨了权力、宗教、性别和存在等宏大主题,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复述。 这部剧作深刻揭示了一个天才灵魂在世俗框架中的孤独与抗争,是了解斯特林堡戏剧风格和克里斯蒂娜女王内心世界的重要作品。 |
| 古斯塔夫・瓦萨 | 斯特林堡 | 《古斯塔夫・瓦萨》是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的经典历史剧,取材于 16 世纪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领导民族独立的真实历史,以戏剧化手法展现国家诞生与个人成长的史诗。 剧情围绕古斯塔夫・瓦萨展开:他因家族涉政争被迫流亡,得知国内爆发反丹麦统治的农民起义后,毅然返国投身独立事业。面对贵族与农民的利益分歧、反抗军内部矛盾,他凭智慧与领导力协调各方,凝聚力量,成为反抗军核心领袖。关键决战中,他展现卓越军事才能,率部击败丹麦军队,为瑞典赢得独立,后被推举为国王。但胜利背后,他历经艰难抉择、战友牺牲,深刻体会到权力的孤独与政治的冷酷,人物形象更显立体。 主题上,剧作以宏大视角呈现国家独立历程,刻画古斯塔夫从流亡者到国王的蜕变,兼具历史厚重与人物感染力;深入探讨权力命题,揭示权力对人的塑造及领导者的责任与代价;还融入斯特林堡对 19 世纪末社会政治的观察,让作品超越历史复刻,具备现实映射意义。 |
| 纽带 | 斯特林堡 |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创作的一部独幕剧。该剧围绕男爵夫人的离婚听证会以及随之而来的孩子监护权之争展开。在法庭场景中,夫妻二人相互指责,在激烈的交锋中,他们婚姻生活中一层又一层的腐朽面被逐渐揭开,两人陷入了越来越恶性的指责循环。这部剧作于斯特林堡人生中痛苦和折磨达到顶峰的时期,剧中时常流露出对人类和自然限制及制度的痛苦抗议。《纽带》是对婚姻这一人类基本制度的痛苦审视,斯特林堡认为婚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丑恶。剧中既体现了他对女权主义机会主义者的厌恶,也包含了对作为母亲的女性的某种程度的肯定,展现了他对女性评价的双重性。 |
| 贱民 | 斯特林堡 | 独幕剧,完成于 1889 年 1 月 9 日。剧中只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考古学家 X 先生,另一个是旅居美国的昆虫学家 Y 先生。Y 先生曾犯过制造假签名罪,但在祖国未受惩罚,而 X 先生在年轻时因偶然失手导致一位年迈的马车夫死亡,他因此受到 Y 的敲诈。不过,X 先生运用美国侦探小说家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侦探所使用的推理法揭穿了 Y,最终取得了胜利。 |
| 父亲 | 斯特林堡 | 三幕自然主义悲剧,写于 1887 年,1888 年 1 月 12 日首演于斯德哥尔摩新剧院。骑兵上尉阿道尔夫和妻子劳拉在女儿贝尔塔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阿道尔夫希望女儿去镇上学习成为一名教师,而劳拉则希望她留在家里成为一名艺术家。阿道尔夫认为法律支持他的决定,因为妻子在结婚时就放弃了决定权。劳拉则狡猾地暗示阿道尔夫可能并非贝尔塔的生父,并向家庭医生谎称阿道尔夫精神失常,因为他作为业余科学家,声称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另一个星球上的生命。劳拉还拿出阿道尔夫曾写过的一封信,信中他承认自己担心自己会发疯。阿道尔夫陷入了劳拉的操纵网中,变得沮丧并开始暴力相向,他向离开的妻子扔出一盏燃烧的灯。最终,阿道尔夫被劳拉设计穿上了紧身衣,中风而死,而贝尔塔则冲向了母亲。 |
| 奥洛夫老师 | 斯特林堡 | 这是一部五幕散文剧,创作于 1872 年。该剧以十六世纪瑞典宗教改革家奥洛夫・彼得逊为原型,塑造了一位充满理想主义的青年教师形象。奥洛夫老师起初在修道院教书,后受拉斯的激励,投身于宗教改革运动,试图改变社会现状,但在过程中他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境,内心充满挣扎。该剧是斯特林堡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
| 道德的酬报 | 斯特林堡 | 短篇小说。瑞典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著。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大学时被认为是天才,人们都相信他总有一天会崭露头角。然而,考试通过后,他不得不前往斯德哥尔摩寻找工作,原本计划用来获取博士学位的论文也不得不推迟。由于他雄心勃勃但没有私人财产,于是决定通过婚姻来获取财富。为此,他在乌普萨拉和斯德哥尔摩期间,只拜访那些最富有的家庭,与贵族子弟交往,建立了许多有用的关系。 他曾对一位拥有财产的贵族女士大献殷勤,前景一片光明,可他却突然与一个贫穷的女孩订婚,这个女孩是一个没有任何财产的桶匠的女儿。他的朋友们对此感到困惑不解,而他自己也无法理解,为何仅仅见过一面的女孩的面容,就能打乱他多年来精心制定的计划。他陷入了痴迷,认为女孩美丽又聪明,尽管朋友们并不这样认为。他每晚都与桶匠一家共度时光,为女孩写诗,甚至牺牲了自己的荣誉、雄心勃勃的梦想,甚至是论文。最终,他与女孩结婚,然而在婚礼上,桶匠喝得酩酊大醉,并发表了不当言论,但他并不在意。 此外,斯特林堡还因《道德的酬报》中一段攻击 “最后的晚餐” 的描述受到法庭控告,他被迫回国应诉,虽然最终被判处无罪,但他的神经受到了强烈刺激。 |
| 疯人辨护词 | 斯特林堡 | 是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创作于1887—1888年的自传体心理分析小说,原名《狂人辩词》。作品基于作者与首任妻子西莉·冯·埃林的婚姻破裂经历,以第一人称叙事展开情感剖析,小说通过虚实交织的叙事手法,将现实婚恋经历与深层心理刻画相融合,展现婚姻关系中的情感纠葛与精神困境。斯特林堡在创作时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边界,文本既是对个人隐私的自我辩护,也折射出19世纪末知识分子对两性关系的矛盾认知。作品突破传统传记范式,运用现代心理分析技巧,形成独特的自白式风格,体现了其从自然主义向表现主义的转型轨迹。 |
| 世界历史沉思录 | 布克哈特 | 19世纪瑞士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1868-1873年在巴塞尔大学授课讲稿的合集,1905年首版问世,该书基于欧洲三千年文明碎片,系统探讨国家、宗教与文化三大潜能的动态平衡关系。布克哈特打破线性历史观,通过分析六种相互制约关系的演变逻辑,揭示历史进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交织规律。书中采用对话形式剖析历史危机成因与个体作用,主张以美学视角观察典型历史现象,强调诗歌等非传统史料对于捕捉时代精神的价值。全书以片段化认知体系重构历史解释框架,展现了跨学科的文化史研究方法论。 |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 布克哈特 | 瑞士历史学家、美术史家雅各布 ·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著。中译本由何新据伦敦乔治 ·G·哈拉普公司第15版英译本译出,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布克哈特出身于瑞士西北部巴塞尔城的名门之家。1839—1843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攻读历史学和美术史课程。回国后一直担任巴塞尔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绘画手册》(1847)、《君士坦丁大帝的时代》(1852)、《意大利艺术宝库指南》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年出版,是第一部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进行综合研究和全面考察的文化史名著。全书分为6篇:(1)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2)个人的发展,(3)古典文化的复兴,(4)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5)社交与节日庆典,(6)道德和宗教。布克哈特驳斥了史学界把文艺复兴视为复古的皮相之论,鲜明地指出文艺复兴是古代文化与意大利人的创造天才相结合的产物。粉碎了中世纪的精神枷锁后,意大利人那种带有反封建色彩的个人主义——追求人格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表现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涌现了大批多才多艺的人才。他们借助古代文明的内容和形式,来表达体现近代精神的人文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但它的极端发展导致了意大利人的道德败坏。布克哈特以较大篇幅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祥于意大利的历史原因,把其归结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君主们的倡导,但遗憾的是,没有能深刻地说明这次伟大的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性质。 |
| 退而不休的皇帝 | 米涅 | 法国历史学家米涅(François-Auguste-Marie Mignet)撰写的传记作品,该书基于法国皇家档案及多语种原始史料,聚焦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从权力巅峰退隐后的晚年生活。 全书以查理五世的政治抉择为主线,剖析其在欧洲宗教改革、王朝争霸背景下主动退位的复杂动因,揭示其隐居尤斯特修道院后仍通过书信干预朝政的矛盾状态。作者结合体质特征、宗教情感与家族关系,还原其军事扩张、权力交接及退隐期间的健康危机,呈现帝王作为政治家和信徒的多重形象。书中详述查理五世与宗教裁判所、王室成员的互动,分析其饮食习惯、疾病治疗与钟表制作等生活细节对历史评价的影响。 |
| 雅典政制 | 亚里士多德 | 记述古雅典政治制度的专著。亚里士多德著。有多种文字版本。中译本由日知、力野据英国罗埃布古典丛书拉克汉的英文本译出,1957年三联书店出版。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前384—前322),古希腊雅典人,哲学家、科学家。古希腊学者中最博学的人,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有“学者之王”之称。著作有400多部,一说1000多部,现存40余部。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本书中文本约6万字。共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元前403年以前的雅典政治制度史。其主要内容有:1.塞秀斯的统一运动;2.平民的被奴役及他们与贵族的斗争;3.德拉科立法及其法典内容;4.梭伦对富人的谴责及其改革、改革的后果和出国旅行;5.珀西斯特剌图斯夺权失权的曲折过程,他的僭主统治,他儿子的被推翻;6.克勒斯塞涅斯的改革;7.珀里克利斯的民主政治。8.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民主派与贵族派的斗争。第二部分是当前的宪法,即该书上所谓“现行宪法的形式”。主要内容有:1.关于公民权的规定;2.议事会(五百人会议)的情况;3.民众大会的情况;4.各种官职的情况及其产生办法;5.陪审法庭的情况;6.津贴制的情况。为研究古雅典历史、文学史特别是政治制度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