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本价格与利润
我们在第一卷,是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身加以考察,认其为直接的生产过程,而把外部各种事情所生的间接影响存而不论,这个生产过程所呈现的种种现象,便是第一卷研究的对象。但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还未完结资本的生涯。在现实界内,它还须由流通过程来补足。流通过程便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但在第二卷,尤其是第二卷的第三篇,我们是把流通过程视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媒介,认定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大体不外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合一。在第三卷,我们不要泛论这个合一了。我们宁要在这一卷发现并说明,资本一般运动过程所生的诸种具体形态。各种资本,在现实的运动上,便是在这诸种具体形态上对立着的。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形式及其在流通过程中的形式,都不过是这诸种具体形态的特别的要素而已。所以,这第三卷所指示的诸种资本形态,对于各种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相互的行动及竞争中,在生产当事人习常的意识中,所由而表现的形态,是一步一步更加接近了。
在资本主义下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都由W=c+v+m公式表示。我们若在生产物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便只留下c+v的等价或代置价值,那是在生产要素上支出了的资本价值。
假设某商品的生产须支出资本500镑,20镑代表劳动手段磨损,380镑代表生产材料,100镑代表劳动力。又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是,生产物的价值=400镑(c)+100镑(v)+100镑(m)=600镑。
把100镑剩余价值减去,仍有500镑的商品价值。这500镑不过补还已支出的资本500镑。商品价值的这一部分,仅补还所消费的生产手段的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的价格,它所补还的,不过是该商品所费于资本家自己的;所以,对于资本家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Kostpreis)。
但商品所费于资本家自己的东西,和商品生产自身所费的东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量。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部分,是无所费于资本家的,因为它所费的,是劳动者的无给劳动。但因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劳动者在加入生产过程后,也在发生作用的属于资本家的生产资本中,成为一个成分,所以,资本家成了现实的商品生产者;在他看来,商品的成本价格,必然会表现为商品自身的现实的费用。命成本价格为k,则W=c+v+m的公式,便转成为W=k+m的公式,那就是: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中有几个部分仅用来代置生产中支出的资本价值。把这几个部分归纳在成本价格这个范畴里,从一方面说,适足表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商品之资本主义的费用,是由资本的支出来秤量;商品的现实的费用,却是由劳动的支出来秤量。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和商品的价值(即商品的现实成本价格),是不同的量。明白说,它比商品价值小。因为W=k+m,所以k=W-m。但从他方面说,商品成本价格这个项目,决不是仅仅在资本家账簿上存在。这个价值部分的独立,对于现实的商品生产,会继续发生实际的影响。那就是,这个价值部分,必须由商品形态,经流通过程,不绝地,再转为生产资本的形态。换言之,商品的成本价格,须不绝购回各种在生产上消费掉的生产要素。
但成本价格的范畴,与商品的价值形成毫无关系,也与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毫无关系。虽知道商品价值600镑的六分之五或500镑,只是500镑支出资本的等价或代位价值。从而,仅足购回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我们仍不知道,商品价值的这六分之五(即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也不知道其余六分之一(即商品的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但我们的研究会指出,在资本经济上,成本价格,是错误地,表现为价值生产上的一个范畴[1]。
再用我们前面讲过的例。假定一个劳动者,在一平均社会劳动日内生产的价值,由6先令的货币额表示。这样,500镑(即10000先令)的垫支资本(即400 c+100 v),便是1666 2/3个十小时劳动日的价值生产物。在此额中,有1333 1/3劳动日结晶化在等于400c的生产手段的价值中,有333 1/3劳动日结晶化在等于100v的劳动力的价值中。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则新形成的商品的生产,即100v+100m,须费666 2/3个十小时劳动日的劳动力的支出。
但如第一卷第七章所示,我们知道,600镑新形成的生产物的价值,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第一个部分,是在生产手段上支出的400镑不变资本的再现价值;第二个部分,是200镑新生产的价值。所以,商品的500镑成本价格,包含再现的400c,和新生产的200镑价值的半数(即100v);换言之,包含商品价值的两个要素,就二者的发生方法言,这两个要素是全然不同的。
因在666 2/3十小时劳动日内支出的劳动,具有合目的的性质,故被消费的生产手段的400镑价值,是由生产手段移转到生产物去了。这种旧价值,是再现为生产物价值的成分,不是在这个商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它是商品价值的成分,仅因为它原先是垫支资本的成分。支出的不变资本,是由它自身附加在商品价值中的商品价值部分代置的。所以,成本价格的这个要素,有两重的意义:从一方面说,因为它是代置支出资本的商品价值部分,所以它是商品成本价格的成分;从他方面说,它所以是商品价值的成分,仅因为它是支出资本的价值,换言之,仅因为生产手段费了这样多。
成本价格的别一个成分,是全然不同的。在商品生产上支出的666 2/3日劳动,形成200镑的新价值。这新价值的一部分,只代置100镑垫支的可变资本,换言之,只代置所使用的劳动力的价格。但这个垫支的资本价值,在新价值的形成上,是绝不参加的。在资本垫支之内,劳动力是当作价值被计算的,但在生产过程内,它却会发挥价值形成者(Wertbildner)的机能。在资本垫支内,是劳动力的价值,占有位置;在现实的机能的生产资本中,则是由活的形成价值的劳动,代有其位置。
成本价格是由商品价值诸不同的成分合成的。这诸种成分之间的区别,只要我们比较支出不变资本部分价值量发生变化时的情形,和支出可变资本价值量发生变化时的情形,便会一目了然。假设同一生产手段的价格或不变资本部分由400镑增至600镑,或由400镑减至200镑。在前一场合,不仅商品的成本价格,要由500镑增加到600c+100v=700镑,商品价值也会由600镑增加到600c+100v+100m=800镑。在后一场合,不仅成本价格会由500镑减为200c+100v=300镑,商品价值也会由600镑减为200c+100v+100m=400镑。因为,所支出的不变资本,将以其自身价值移转到生产物去,所以在其他一切事情相等的情形下,生产物价值将与资本价值的绝对量,同增同减。反之,我们假设其他一切事情相等,但同量劳动力的价值,由100镑增至150镑或减至50镑。在前一场合,成本价格由500镑增加到400c+150v=550镑;在后一场合,成本价格由500镑减为400c+50v=450镑;但在这二场合,商品价值都不会变化,仍旧等于600镑;前一场合,是=400c+150v+50m;在后一场合是=400c+50v+150m。垫支的可变资本,不把自身的价值,移转到生产物中去。在生产物中,可变资本的价值,被一个由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所代替了。可变资本绝对价值量上的变化,若仅表现劳动力的价格的变化,它就不会改变商品价值的绝对量;由活劳动力创造的新价值的绝对量,是绝不会因此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只影响新价值二成分间的量的比例。这二成分,一个构成剩余价值,另一个代置可变资本,加入商品成本价格里面。
成本价格的这二部分,就我们的例400c+100v说,只有一个同点:即,它们是商品价值的二部分,都是代置垫支资本的。
但这个现实的事态,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看,却必然要以倒转的方法,表现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和以奴隶制度为基础的生产方法,除有其他各种异点外,还有一个异点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即表现为劳动工资(第一卷第十七章)。所以,垫支资本的可变价值部分,是表现为垫支工资的资本,或表现为一个资本价值而被用以支付生产上所消费的一切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假设一平均社会的十小时劳动日,实现为6先令的货币额,在此场合,100镑可变的资本垫支,便是333 1/3十小时劳动日所生产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但这个在资本垫支上占有位置的所购劳动力的价值,不是现实的机能的资本之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它的位置,是被活劳动力所代替了。拿我们以上的例来说,假设劳动力的榨取程度为100%,劳动力便须支出666 2/3十小时劳动日,从而,把200镑新价值加到生产物中去。但在资本垫支上,这100镑可变资本,是当作支付工资的资本,或当作在666 2/3十小时劳动日内实行的劳动的价格。以666 2/3除100镑,得3先令,这就是一个十小时劳动日的价格,与五小时劳动的价值生产物相等。
一方面是资本垫支,他方面是商品价值,试比较之,即得:
(1)500镑的资本垫支,等于400镑在生产手段上支出的资本(即生产手段的价格)加100镑在劳动上支出的资本(即666 2/3劳动日的价格或其工资)。
(2)600镑的商品价值等于500镑的成本价格(400镑已支出的生产手段的价格,加100镑已支出的666 2/3劳动日的价格),加100镑剩余价值。
在这个公式内,投在劳动上的资本部分,仅在这一点,与投在生产手段(如棉花石炭)的资本部分相区别;即,它用以支付一种在实质上不同的生产要素。但未在下述一点表示它们的区别:即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上,从而在资本价值增殖过程上,它们还演着机能上不同的节目。生产手段的价格,当作资本垫支的一个要素,会再现在商品的成本价格中,而所以会如此,正因为这种生产手段已经合目的的被利用。在生产上消费掉的666 2/3劳动日的价格或工资,当作资本垫支的一个要素,也会再现在商品的成本价格中,而所以会如此,也正因此量劳动,已在合目的的形态上被支出。在此,我们只看见完成的既存的价值,参加在生产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垫支资本的诸价值部分,但不见新价值的创造要素。因此,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消灭了。500镑的成本价格,现在含有二重意义。第一,它是600镑商品价值的成分,它适足代置在商品生产上支出的500镑资本。第二,商品价值的这个成分所以存在,只因为它原来就当作所用诸生产要素(即生产手段与劳动)的成本价格,原来就当作资本垫支,存在的。资本价值,就因为(且以此为限)它是曾当作资本价值被支出,所以会当作商品的成本价格,再现出来。
垫支资本的各价值部分,投在各种在实质上不同的生产要素上,即投在劳动手段,原料,补助材料,和劳动上。但这个事情,只规定一点:即,商品的成本价格,必须再购回这种种在实质上不同的生产要素。所以,就成本价格的形成来说,我们只见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上例,我们假定有20镑是劳动手段的磨损。(400c等于20镑劳动手段的磨损加380镑生产材料)。假设在商品生产之前,劳动手段的价值为1200镑,所以,在商品生产之后,它将在两种形态上存在,其中20镑当作商品价值的部分,而1200-20或1180镑,则成为依然为资本家所有的劳动手段的残余价值,换言之,这1180镑,不当作他的商品资本的价值要素,仅当作他的生产资本的价值要素。与劳动手段相反,生产材料与劳动工资,却会在商品生产中全部移转,以其全部价值,参加所产商品的价值。我们讲过,垫支资本诸不同成分,会视周转速度如何,而取得固定资本或流动资本的形态(参看第二卷第二篇第八章以下)。
所以,资本垫支1680镑:其中,固定资本1200镑,加流动资本480镑(380镑生产材料加100镑工资)。
但商品的成本价格只为500镑,其中20镑是固定资本的磨损,480镑是流动资本。
商品成本价格与资本垫支的差别,不过证明这一点:商品成本价格,仅由实际在生产上支出的资本构成。
在商品的生产上,有价值1200镑的劳动手段被使用,但在此垫支资本价值中,仅有20镑在生产上消费掉。是以,所用固定资本只有一部分,参加商品的成本价格;它在生产中也只支出一部分。但所用流动资本,却全部参加商品的成本价格:它在生产中也是全部支出的。这不证明了如下的事情么?所消费的固定资本部分与流动资本部分,将比例于其价值量,同样参加商品的成本价格,而商品的这个价值部分,也仅起源于在商品生产上支出的资本。若不是这样,我们就无从解释,为什么已垫支的1200镑固定资本,仅把在生产过程中丧失的20镑,不把未在生产过程中丧失的1180镑,附加到生产物价值中去了。
在成本价格的计算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有这样的差别。这种差别,不过是确切证明了成本价格显然是由支出的资本价值,或支出的诸生产要素(那包括劳动)所费于资本家的价格构成的。而就别一方面说,在价值形成上,可变资本部分,即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部分,又在流动资本这个名称下,被视为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即由生产材料构成的资本部分)相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就这样完全神秘化了[2]。
以上我们只考察了商品价值的一个要素,即成本价格。现在我们还要考察商品价值的别一个成分,即成本价格以上的超过额或剩余价值。一看就知道,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剩余。但因为成本价格等于支出资本的价值,成本价格须不断再转化为支出资本的物质要素;所以,这个价值超过额,也就是在商品生产上支出的又从商品流通内归来的资本之价值增加额。
我们已在以前讲过,剩余价值m,只是由可变资本v的价值变化,发生的;所以,它原来只是可变资本的加量(Inkrement)。但它又同样是支出总资本c+v在生产过程终了后的价值增加额。c+(v+m)公式(那表示m的生产,是因为确定的垫支在劳动力上的资本价值转化为一个流动量,那就是由一个不变量转化为可变量),还可表现为(c+v)+m。在生产之前,我们有一个500镑资本。在生产之后,我们有一个500镑的资本,加一个100镑的价值增加额[3]。
但剩余价值,不仅对于参加价值增殖过程的垫支资本部分,为增加额;对于不参加价值增殖过程的垫支资本部分,也为增加额;从而,不仅对于由商品成本价格代置的支出资本,为增加额;对于生产上一般使用的资本,也为增加额。在生产过程之前,我们有一个1680镑的资本价值:1200镑投在劳动手段上的固定资本(其中只有20镑的磨损,参加入商品价值内),加480镑投在生产材料和工资上的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之后,我们有1180镑的生产资本的价值成分,加600镑的商品资本。这两个价值额相加,资本家现在有了1780镑的价值。减1680镑垫支的总资本,仍有100镑的价值增加额。总之,100镑的剩余价值,对于500镑在生产上支出的资本部分,为价值增加额;同样,对于1680镑所用资本,也为价值增加额。
由资本家的观点来看。依他看,这个价值增加额,很明白是由用资本进行的生产行为(Produktiven Vorgängen)发生出来的。因为这个价值增加额要在生产过程之后才存在,在生产过程之前是不存在的。先就在生产上已经支出的资本说,剩余价值就像是同样地由资本诸价值要素(由生产手段及劳动构成的要素)发生的。这各种要素,是同样参加成本价格的形成。它们都以它们所已有的当作垫支资本的价值,附加到生产物价值中去,不复有不变价值量与可变价值量的区别。只要暂时设想一切支出的资本,是全由工资构成,或全由生产手段的价值构成,这一点便会非常明白的。在第一场合,我们将不复有商品价值400c+100v+100m,却将有商品价值500v+100m。投在工资上的500镑资本,是600镑商品价值生产上所使用的全部劳动的价值,故也构成全部生产物的成本价格。但在这里,我们在商品价值形成上,只认识了一个过程,那便是成本价格的形成;支出资本的价值,当作生产物的价值部分,就是由此再现的。至若100镑剩余价值部分是如何发生,我们就不知道了。在商品价值等于500c+100m的第二场合,情形也是这样。在这二场合,我们都知道,剩余价值是由一定的价值发生出来的;因为,这个价值无论是垫支在劳动的形态上,抑是垫支在生产手段的形态上,它总归是垫支在生产资本的形态上的。但从别一方面说,这个垫支的资本价值却不能因为它支出了,因为它构成商品的成本价格,便以比为理由,而形成剩余价值。且就因为它形成商品的成本价格,所以,它不形成剩余价值,只形成支出资本的等价或代置价值。如果它也形成剩余价值,它当然不是以支出资本的特殊性质,来形成剩余价值,乃是以垫支资本,从而以所用资本一般的资格,形成剩余价值。总之,剩余价值不仅由垫支资本中那参加商品成本价格的部分发生,且也因垫支资本中那不参加商品成本价格的部分发生。一句话,剩余价值是由所用资本的固定部分和流动部分发生的。总资本,无论是劳动手段,是生产材料,抑是劳动,都会在实质上,当作生产物形成者(Produktbildner)。在价值增殖过程上虽只有一部分资本参加,但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上,却是资本全部在实质上参加的。或也就为了这个理由,所以它虽仅以一部分贡献于成本价格的形成,但却以全部贡献于剩余价值的形成。无论如何,剩余价值总是同时由所用资本的一切部分发生的。若像马尔萨斯那样说:“资本家对于其所投资本的一切部分会期待均等的利益[4],这个结论还可以更简洁的叙述下来。”
因此,剩余价值,若当作垫支总资本的观念上的产儿,便取得了一个转化的形态,成为利润(Profit)了。所以一个价值额是资本,乃因它为生产利润而投下[5],或者说,利润的生出,因为有一个价值额当作资本被使用。假令利润为p,公式W=c+v+m=k+m就变成了公式W=k+p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
如上所述,利润依然和剩余价值是一样的东西,不过是在一个神秘化的形态上罢了。这个神秘化的形态,必然会从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发生的。就因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不能在成本价格之外表的形成上辨认,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变化的起源,也须由可变资本部分,移到总资本上面来。因为在一极端上,劳动力的价格表现在工资这个转化形态上,所以在对极上,剩余价值也表现在利润这个转化形态上。
我们曾讲过,商品的成本价格,比它的价值更小。W=k+m,所以,k=W-m。如m=0,则W=k+m的公式,还原为W=k即商品价值=商品成本价格。在特殊的市场状况中,商品的售卖价格,可降而与商品的成本价格相等,甚至降落到其下,但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剩余价值等于零的情形,照理是决不会发生的。
所以,如果商品依照价值售卖,那是会有一个利润实现的。这个利润,等于商品价值内包含的剩余价值全部。不过,资本家在价值以下售卖商品,也仍然是有利润的。只要商品的售卖价格(Verkaufspreis)超过它的成本价格,那怕售卖价格在其价值以下,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仍会有一部分实现出来,从而常常取得一个利润。就我们的例说,商品价值等于600镑,成本价格等于500镑。假令商品是依照510镑520镑530镑560镑590镑售卖,那便是在价值90镑80镑70镑40镑10镑以下售卖,但从此种售卖,仍可得10镑20镑30镑60镑90镑的利润。在商品价值与其成本价格之间,有一系列的售卖价格是可能的。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是大,这种中间价格(Zwischenpreise)的实际作用范围也越是大。
这样,若干种日常的竞争现象,——例如在减价求售(underselling)的场合,某一些产业部门的商品价格,便宜得奇怪——是可以说明了[6]。资本主义竞争的基本法则,直到现在尚为经济学家所不理解。我们以后会知道,这个支配一般利润率和所谓生产价格(Produktionspreise由一般利润率决定的生产价格)的法则,便是建立在商品价值与商品成本价格间的差异上;进一步说,便是建立在商品虽在价值以下售卖但仍能获得利润的可能性上。
商品售卖价格之最低限,由商品的成本价格而定。若在成本价格以下售卖商品,所支出的生产资本的成分,便不能完全由售卖价格代置了。这种过程如果继续下去,垫支的资本价值便会消灭。单从这个见地说,资本家已经可以把成本价格认做商品的真正的内在价值了。因为,他如要将他的资本保存,成本价格便是必要的价格。并且,商品的成本价格,还是资本家在生产上支付的,从而是由生产过程决定的购买价格(Kaufpreise)。因之,由商品售卖而实现的价值超过额或剩余价值,在资本家看来,便像是商品售卖价格超过其价值的超过额,不是其价值超过其成本价格的超过额了。因之,在资本家看来,商品内包含着的剩余价值,不是由商品售卖而实现,却是由商品售卖而发生了。这个幻想,我们已在第一卷第四章第二节(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详论过了。这个幻想,既为托伦斯等人再主张,被认为是经济学超过里嘉图的进步,所以,在这里,我们且就他们所主张的形式,再讨论一下。
“自然价格,由生产成本(Produktionskost)构成,换言之,由商品生产或制造上的资本支出构成。这个价格,不能包含利润。……当农人为耕作田地而支出100卡德谷物,但在此后收获120卡德时,这20卡德便是支出以上的生产物的剩余额,便是他的利润;若说这个剩余额或利润,是他的支出的一部分,那当然是不合理的。……制造家支出一定量原料,工具,与劳动的生活资料,但收回一定量完成品。这一定量完成品,必须比原料,工具,与生活资料(这一定量完成品所以能够获得,就因有这种种物品的垫支)包含更大的交换价值。”于是托伦斯结论说:售卖价格超过成本价格的剩余或利润,是由这个事实发生的;即,消费者“由直接或间接的交换,会把比生产成本为大的分量”[7]给予资本的各个成分。
事实上,一个定量以上的超过额,不能成为此定量的一部分;所以,利润(商品价值超过资本家支出的超过额)也不能成为资本家支出的部分。所以假令在资本家的价值垫支之外,不复有任何其他的要素,参加商品的价值形成,我们就无从知道,怎样从生产过程出来的价值,会比加入生产过程的价值更大,换言之,怎样能从无生有了。但托伦斯不过由商品生产的领域,逃至商品流通的领域,来逃避这从无生有的创造。托伦斯说,利润不能由生产而生,否则,它就已经包含在生产成本中,不算是成本以上的超过额了。但兰塞答说:如果利润不是在商品交换以前存在,利润就不能从商品交换生出。生产物相交换了,此诸生产物所代表的价值额,显然不会因此而改变。它在交换之前,必定和在交换之后一样。这里应附注一句:关于商品如何能在价值以上售卖这件事,马尔萨斯也曾明白援引托伦斯的典据[8],虽然他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或不如说未曾解释,(因为,这一类的讨论,结局,是和燃素有无负重量的讨论一样,这种讨论,在某一个时期也是非常有名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支配着的社会状态内,非资本主义的生产者,也须受资本主义的观念支配。对现实关系有深刻理解而著名于世的巴尔扎克(Balzac)就在他最后一篇小说《农民》中,适切地描写了小农民为保全高利贷业者的善意,不受酬地为他做种种劳动;他们认为这种劳动的供给不能要求任何的给予,因为自己的劳动,对于自己是不要任何现金支出的。由此,高利贷业者是一箭双雕了。他既可以节俭劳动工资的支出,又使那不能以劳动耕作自己田地,因而渐渐趋于破灭的农人,益益堕入高利贷的蜘蛛网内。
有一种无思想的观念,以为商品的成本价格构成商品的现实价值,所以,如果商品的售卖价格等于它的成本价格,换言之,等于所费生产手段的价格加工资,商品便是依照价值售卖。这种无思想的观念,已经当作社会主义的新发现的秘密,由惯以科学外观夸人的普鲁东,公告于世了。商品价值还原为商品成本价格的观念,实际也便是他所拟计的人民银行(Volksbank)的基础。我们已在前面指示出,生产物各种不同的价值构成部分,可表现为生产物的比例部分。(第一卷第七章第二节)。假设二十磅棉纱的价值是30先令,(其中24先令生产手段,3先令劳动力,3先令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可表现为生产物的十分之一,即棉纱二磅。假设棉纱二十磅现今是照成本价格售卖,即依照二十七先令的价格售卖。买者即可白得二磅棉纱,换言之,商品是以低于价值十分之一的价格售卖了。但劳动者依然要负担剩余劳动,不过从前是为资本家棉纱生产者负担,现在是为棉纱购买者负担。设想一切商品依成本价格售卖,和一切商品皆依价值而在成本价格以上售卖,有相同的结果,那是一个谬误。因为,就令劳动力的价值,劳动日的长度,劳动的榨取程度到处是相等的;各种商品价值内包含的剩余价值量,仍会因生产上垫支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之不同而极不相等[9]。
* * *
[1]译者注:马恩研究院版,价值生产误为世界生产Weltproduktion。
[2]这个事实,会在经济学者头脑内引起怎样的混乱,我们已经在第一卷第七章第三节以西尼尔氏为例,加以说明了。
[3]“在实际上,我们已经知道,剩余价值纯然是v(即化为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发生价值变化的结果;所以,v+m=v+Δv(即v加v的加量)。然现实的价值变化和价值变化的比例,曾因有这个事实而被蒙蔽:即,因可变资本部分增加之故,垫支总资本也会增加。它原来是500磅,现在是590磅。”(第一卷第七章第一节)。
[4]马尔萨斯《经济学原理》第二版伦敦1836年第267页268页。
[5]“资本:那是以利润为目的而投下的”。马尔萨斯《经济学定义》伦敦1827年第86页。
[6]参照第一卷第十八章。
[7]托伦斯《财富生产论》伦敦1821年第51页——53页,及349页。
[8]马尔萨斯《经济学定义》伦敦1853年第70页71页。
[9]“不同诸资本所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假设劳动力的价值是已定的,劳动力的榨取程度是一样大的——与这诸资本的可变成分的量,即转化为活劳动力的成分的量,成正比例”。(第一卷第九章)。
第二章 利润率
资本的总公式是G——W——G;那就是,一个价值量,投在流通中,为要取出一个较大的价值量。生出这个较大价值量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实现这个较大价值量的过程,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家生产商品,不是为商品本身,不是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自己个人的消费。资本家实际关心的生产物,不是可以触知的生产物,只是所费资本价值以上的生产物的价值超过额。资本家在投下总资本时,绝不顾虑,资本各个成分。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是负着不同的任务。他是不分彼此地把这各个成分垫支出去的。他的目的,不仅是再生产垫支的资本,而且是生产垫支资本以上的价值超过额。但他要把自己垫支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化为更大的价值,那只有把它用来交换活的劳动,只有把它用来榨取活的劳动。但他要榨取劳动,又必须同时垫支实现劳动所必需的条件(即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机械和原料),换言之,必须同时把一个属于他所有的价值额,转化为生产条件的形态。他所以是资本家,所以能实行劳动的榨取过程,就因为他以劳动条件所有者的资格,和那只有劳动力的劳动者相对立。我们已在前面(第一卷)说过,正因为生产手段为非劳动者所有,所以劳动者变为工资劳动者,非劳动者则变为资本家。
资本家究竟是为要从可变资本抽出利得,所以垫支不变资本呢,还是为要使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所以垫支可变资本呢?换言之,资本家究竟是为要使机械与原料有较大的价值,所以把货币投作工资呢,还是为要榨取劳动,所以把货币投作机械和原料呢?这件事的解释,对于资本家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当然,只有可变资本部分创造剩余价值,但它只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剩余价值;即,还有别的资本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垫支。就因为资本家要榨取劳动必须垫支不变资本,所以他就在想象中,把它们不分彼此地混合起来了。在这情形下,无怪他觉得,他的利益的实际程度,非由利益对可变资本的比例决定,乃由利益对总资本的比例决定,非由剩余价值率决定,乃由利润率决定。我们以后会知道,不变的利润率,会表示种种不同的剩余价值率。
资本家所支付的价值成分,换言之,资本家投在生产中而有等价物可以获得的价值成分,都包含在生产物的成本中。这种成本是必须代置,然后资本才可以照原量保存,其原量才可以再生产出来。
商品中包含的价值,等于其生产所费的劳动时间,而此劳动总和,则由有给劳动与无给劳动二者合成。但商品所费于资本家的成本,却只是对象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一部分,即有给的一部分。商品中包含的剩余劳动对于劳动者,虽然是和有给劳动一样要费劳动,一样会创造价值,一样会当作价值形成要素,参加到商品内去,但不费资本家一文。所以,资本家的利润是怎样发生的呢;这是因为他不支付一文已经可以得到一种可以卖的东西。剩余价值或利润,不外是商品价值超过其成本价格的超过额,即,商品内含劳动总额超过其所含有给劳动额的超过额。不问剩余价值是从那里发生的,剩余价值总归是垫支总资本以上的超过额。所以,这种超过额,也与总资本保持一个比例,这比例可由m/c分数式表示。这分数式内之C即总资本。所以,剩余价值率用m/v代表,与剩余价值率不同的利润率,则用m/c=m/c+v代表。
依可变资本计算的剩余价值率,称剩余价值率;依总资本计算的剩余价值率,称为利润率(Profitrate)。此二者,实系同一数量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因计算标准不同,相同的量,会表示出不同的比例或关系来。
应由剩余价值率的利润率化,推论剩余价值的利润化。不能反过来。但在事实上却须以利润率为历史方面的起点。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相对的说,乃是不可目见的待探究的本体;利润率及剩余价值之利润形态,却表示在现象的表面。
很明白,个别资本家所关心的唯一的事,是剩余价值(即他售卖商品所得的价值超过额)与商品生产上垫支的总资本,保持怎样的比例。他不关心这个超过额与资本某部分的确定比例及内部关系;他所关心的,宁可说是掩蔽这种确定比例和内部关系的朦胧的烟幕。
商品价值在成本价格以上的超过额,虽生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但它到流通过程中才实现。并且在竞争内,在现实市场上,这个超过额实际是否实现,又依何程度实现,那要取决于市场状况。因之,这个超过额,表面上,很容易被认为是由流通过程发生的。在此,我们不必费词说明,当商品在价值以上或价值以下售卖时,那不过表示剩余价值的分配方法不同;这各种人分配剩余价值的方法和比例虽有不同,剩余价值的分量和性质,却是一点不会变化的。不仅我们第二卷所讨论的各种转化,将在实际的流通过程中进行;这种种转化,还会与现实的竞争,与商品在价值以上或在价值以下的买卖相伴而起,以致个别资本家所实现的剩余价值,既取决于直接的劳动榨取,还须取决于相互的欺骗行为(Wechseeitigen Uebervorteilung)。
除劳动时间外,尚有流通时间会在流通过程中,发生影响,并限制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量。但此外还有一些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因素,会对直接的生产过程,发生决定的影响。二者(直接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是不绝交错着,浸润着,并由此不断使二者的区别特征,晦而不显。剩余价值的生产与价值一般的生产,如前所述,都会在流通过程内,取得诸种新的性质。资本会经过诸种转化的循环,最后,它会从其内部有机的生命出来,加入外部的生活关系中。在这关系中,互相对立的,不是资本与劳动,却就一方面说,是资本与资本,就他方面说,是单纯当作买者与卖者的个人。流通时间与劳动时间,在进路上互相交错着。好像二者同样可以决定剩余价值一般。资本与工资劳动互相对立的原形态,遂因貌似独立的诸种关系的加入,被掩蔽了。剩余价值好像不是抢夺劳动时间的产物,而是商品售卖价格超过其成本价格的超过额了。成本价格,表现为商品的固有价值,利润则表现为商品售卖价格超过其固有价值的超过额。
剩余价值的性质,在直接生产过程的持续中,也会印到资本家意识上来。此可取证于他贪求别人劳动时间的事实。那是我们考察剩余价值时叙述过了的。但(1)直接的生产过程,只是一个转瞬即行消灭的阶段,它会不断推移到流通过程中去;因此,利得的源泉及剩余价值的性质,虽也在生产过程中多少被感觉到,但这种感觉,至多不过当作一个等格的要素,和这样一个观念相并存:即,实现的超过价值额,是由这一种运动引起的,这种运动,是与生产过程相独立的,由流通发生出来的,从而是属于和劳动完全没有关系的资本的。流通上的这种现象,曾为近代经济学者兰塞,马尔萨斯,西尼尔,托伦斯等人所举述,以证明资本在其单纯的物质存在上,不与劳动发生社会关系,(实则,使资本成为资本的,就是这种社会关系),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个源泉,与劳动相并而存,且不依存于劳动,(2)工资,是和原料价格,机械磨损等等,同被列在成本项下:无给劳动的榨取,被表现为一项开支的节省,表现为一定量劳动的给付的减少,表现得完全和原料买价便宜,或机械磨损减少相同。因此,剩余劳动的榨取,便把它的特别性质丧失了;它与剩余价值的特别关系,就弄得含糊了;如第一卷第六篇所说,劳动力价值是表现在工资形态上的,也就因此:这个倾向是更被促进,更被助长了。
因资本各部同样表现为超过价值(利润)的源泉,资本关系就神秘化了。
剩余价值经利润率转化为利润形态。惟这种转化的方法,不外是已经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主客颠倒(Verkehrung von Subjekt und Objekt)之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讲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之主观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从一方面说,过去劳动(那支配活的劳动)的价值,人格化为资本家;从他方面说,劳动者则表现为对象化的劳动力,表现为商品。从这种颠倒的关系出发,那怕在单纯的生产关系内,也必然会引起相应的颠倒的概念,引起倒转的意识。这种意识,因流通过程有种种转化和变形之故,是进一步发展了。
把利润率的法则,直接当作剩余价值率的法则来表现,或反过来表现,那是一种完全颠倒的尝试。此可由里嘉图学派而知。在资本家的头脑中,这两种法则,当然是不加区别的。在m/v这个表现中,剩余价值是由总资本价值(在生产上垫支的总资本价值)计算的,但在生产上,这个垫支的价值,只有一部分完全消费掉,别一部分仅只被使用。在事实上m/c的比例只表示全部垫支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由剩余价值之概念的内部的关系及其性质来立论,这个比例所表示的,不过是可变资本变化量与垫支总资本量的比例。
总资本的价值量,就其自身说,与剩余价值量,没有任何内部的关系,至少,没有直接的内部的关系。就物质的要素说,减去可变资本后的总资本,即不变资本,是由实现劳动的物质要件(劳动手段与劳动材料)构成的。要使一定量劳动实现在商品中,并由此形成价值,是必须有一定量劳动材料和劳动手段的。按照所附加的劳动的特殊性质,在劳动量与生产手段(活的劳动便是附加到这上面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技术关系;从而,在这限度内,剩余价值量(或剩余劳动量)也与生产手段量,保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假设生产工资的必要劳动,等于每日六小时;这样,劳动者要作六小时剩余劳动,要生出100%的剩余价值,他便须劳动十二小时。他十二小时用去的生产手段,会倍于六小时所用去的生产手段。但他六小时附加的剩余价值,却和六小时或十二小时用去的生产手段的价值,不保持任何直接的比例。在这里,用去多少的生产手段的价值,全没有关系;成为问题的,只是技术上必要的数量。又,原料或劳动手段是便宜抑是昂贵,也全然没有关系;只要有必要的使用价值,能与被吸收的活的劳动,保持技术上必要的比例。如果我知道,一小时要纺去棉花x磅,费a先令,我当然知道,在十二小时内要纺去12x磅棉花,费12a先令;于是,我们能够计算剩余价值与六小时内用去的棉花的价值,成什么比例;也能计算,剩余价值与十二小时内用去的棉花的价值,成什么比例。但活劳动与生产手段价值的比例,在a先令为x磅棉花的名称的限度内,才与我们有关系。一定量棉花既有一定的价格,所以,反过来,在棉花价格不变的限度内,一个一定的价格,也可以作一定量棉花的指标。如我已知道,要榨取六小时剩余劳动,必须使劳动者劳动十二小时;又,知道准备此量棉花必须有十二小时,且知道必需十二小时的棉花量的价格,我自然可以迂回曲折地,知道棉花价格(当作必需量的指标)与剩余价值的比例。不过,单是根据原料的价格,我们决不能推论一小时(不是六小时)所能纺掉的原料量。所以,在不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间,从而在总资本价值(c+v)与剩余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内部的必然的关系。
已知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则利润率所表示的,不外是剩余价值的别一个计算方法,那就是,用总资本的价值,不用那和劳动交换并直接生出剩余价值的资本部分的价值,为计算标准。但在现实(即在现象界),事情正好反过来。剩余价值是已知的,被视为是商品售卖价格超过其成本价格的超过额。于是,这个超过额何由发生的问题,依然是神秘的。因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被榨取呢?因买者在流通过程中受骗呢?抑是兼从二者呢?此外,已知的,是这个超过额对总资本价值的比例,或利润率。依垫支总资本的价值,计算售卖价格超过成本价格的超过额,是极重要极自然的;因为,总资本依何种比率自行增殖其价值,换言之,总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实际便是由此窥知的。然若从利润率出发,我们便无从知道,这超过额与投在工资上的资本部分保持什么特别的比例。在以后的某章(指第四卷),我们会知道,因为要由这条路探寻剩余价值的秘密及其与可变资本部分的特别的比例,马尔萨斯曾表演怎样一种滑稽的跳舞。利润率当作利润率,它所指示的,不外是这个超过额对资本各等分持有的均等的比例。从这观点出发,我们决不能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间的区别之外,再指出任何内部的区别来。且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所以能够表示出来,也仅因为这个超过额,有两种计算方法。第一,是当作一个单纯的量,当作成本价格以上的超过额。在这第一种形式上,流动资本是以全部,固定资本却只以磨损的一部,计入成本价格内。第二,是当作价值超过额对垫支资本总价值的比例。在这场合,全部流动资本的价值固然加入计算,全部固定资本的价值也加入计算。流动资本在这二场合,是以同法计入的;但固定资本在前一场合的计算方法,和流动资本的计算方法不同,而在后一场合却和流动资本的计算方法相同。但在此,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像是唯一的区别了。
所以,当此超过额由利润率再反射(用黑格尔说话的语气来说)出来时,换言之,由利润率取得特征时,它就表现为资本每年(或在一定流通期间内)生出的在其自身价值以上的超过额了。
利润率虽在数量上与剩余价值率不同,但剩余价值与利润,却实际是同一的,且在数量上也相等。但利润是剩余价值之转形的形态。剩余价值的起原及其存在的秘密,就是在这个形态上隐蔽的,消灭的。事实上,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必须由分析,将这个现象形态剥除,然后才能把剩余价值认识。在剩余价值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就全盘暴露了。而在资本与利润的关系上,换言之,在资本与剩余价值这个形态(在这个形态上,剩余价值,一方面表现为商品在流通过程内实现的商品成本价格以上的超过额,他方面又表现为由它对总资本的比例决定的超过额)的关系上,资本是表示为一种对自的关系(Verhältnis zu sich sebst)。当作一个原价值额的资本,就在这种对自的关系上,与一个由它自身生出的新价值,相区别。这个原价值额,是在它运动中,由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生出这个新价值。这是人们意识到了的。但如何进行的问题,现在却是神秘化了,好像是由资本内部的秘密性质发生的。
我们越是追索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关系便越是神秘化,资本关系的内部组织的秘密,越是难于暴露。
在这第一篇,我们视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相异;但视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数量上相等,不过形态相异罢了。在次篇,我们将会知道,形态的转化会更进一步。在那里,在数量上,利润也被视为与剩余价值不等了。
第三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比例
如前章末尾所述,我们在这里,和第一篇全篇,都假定一定额资本所得的利润额,和以此额资本为媒介而在一定流通阶段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相等。固然,一方面,剩余价值,会分成各种下属形态,即资本利息,地租,赋税等等;他方面,剩余价值,在大多数场合,也不与依照一般利润率所得的利润相一致,(这一点是要在第二篇讨论的)。但我们且把这两点暂时搁起来不讲。
假设利润在数量上与剩余价值相等,则利润及利润率的大小,依单纯的比例来决定。这种数量,在各个场合,都是已定的或可定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最先便应在纯粹数学的范围内了。
我们仍用第一卷第二卷所用的符号。总资本C分为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v,生产一个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对垫支可变资本的比率m/v,我们称之为剩余价值率,用m′作符号。所以m/v=m′从而m=m′v。设剩余价值的计算不以可变资本为标准,却以总资本为标准,那就是利润p。剩余价值对总资本C的比率m/c,我们称之为利润率p′。于是,我们有下式:
以上得的值m′v代m,则得下式:
这方程式可以表现为如下比例:
p′:m′=v:C
换言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之比,等于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
这个比例,表示利润率p′常较剩余价值率m′为小,因可变资本v常较C(v+c即可变资本加不变资本之和)为小。唯一的但实际上不可能的例外情形,是v=C,那就是,全不用不变资本,全不用生产手段,资本家只垫支工资的情形。
但有一系列的因素,对于c、v、m的量,有决定的作用。这些因素也会在我们的研究上,加入考虑的。以下,我们且简略的把这些因素提到。
第一是货币的价值。我们可以在全部研究中,假定货币的价值是不变的。
第二是周转。这个因素,在这里,我们也全未考虑,因为它对利润率的影响,我们将在以后某章考察。〔在此,我们只要暗示一点。p′=m′ v/v公式只对于可变资本的一个周转期间才是完全正确的。但若以m′n(年剩余价值率)m′(单纯剩余价值率),这个公式便也适用于年周转。在这里,n代表可变资本一年内的周转次数。——参看《资本论》第二卷第十六章第一节——F. E.]
第三,劳动生产力也须加入考虑的。它对于剩余价值的影响,我们已在第一卷第四篇详论过了。它对于利润率,至少对于个别资本的利润率,也有直接的影响。我们已在第一卷第十章讨论,个别资本如能以社会平均生产力以上的生产力发生作用,其生产物所表示的价值,如能较同种商品的社会平均价值为低,他便能实现额外利润。但这情形,我们不要在这里考虑,因在这一篇,我们是从这个前提出发:即,商品是在社会标准条件下生产,从而是依照价值售卖的。我们在每个场合都假定劳动生产力保持不变。实际上,投在一产业部门上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即可变资本对不变资本的确定出比例,常表示确定的劳动生产力的程度。当这比例不是因不变资本诸物质成分的价值变化而变动,也不是因工资变化而变动时,我们就可断定,必定是劳动生产力发生了变化。所以,c、v、m这几个因素上的变化,每每包含劳动主产力的变化。
其余三因素——劳动日的长度,劳动的强度,劳动的工资——也是这样。此三者,对于剩余价值量与剩余价值率的影响,我们已在第一卷(第十五章)详细论述过了。为求简明起见,我们假定这三个因素是不变的,但很明白,v与m的变化,仍可包含决定v与m的诸种因素的量的变化。在这里我们只要简单的记着,工资对于剩余价值量与剩余价值率的影响,和劳动日长度及劳动强度的影响,正好相反;那就是,工资增加,会减少剩余价值;劳动日延长及劳动强度增加,会增加剩余价值。
假定100镑资本,20个劳动者,每日十小时,可以生产一星期的总工资20镑,和剩余价值20镑。如是,我们得下式:
80c+20v+20m; m′=100%; p′=20%
假设劳动日延长为十五小时,工资不增加;20个劳动者的总价值生产物,将由40增加至60,因10:15=40:60。v(付于劳动者的工资)既保持不变,故剩余价值由20增加至40。如是,我们得下式:
80c+20v+40m; m′=200%; p′=40%
反之,若劳动仍为每日十小时,但工资由20跌为12,如是,我们仍有总价值生产物40,但其分配方法不同;v减为12,从而,余下的28为m。在此,我们得下式:
80c+12v+28m; m′=233 1/3%; p′=28/92=30 10/23%
所以我们知道,劳动日的延长(或相应的劳动强度的增加)和工资的跌落,同样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反之,在其他情形不变时,工资的增加,则可以把剩余价值率压下。是故,倘v因工资增加而增加了,它所表示的,当不是一个增加的劳动量,只是一个给付较高的劳动量。所以,m′与p′不会增加,只会降落。
这件事指示了,劳动日,劳动强度,劳动工资发生变化,一定会同时使v与m变化,使二者的比例变化,并使m与c+v(即总资本)的比例(即p′)变化。很明白,m对v的比例的变化,证明上述三劳动条件中,至少已有一个发生了变化。
可变资本对总资本及其价值增殖运动的有机的关系,以及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区别,都在此显示了。在所论以价值形成为限时,不变资本所以重要,仅因其自身已有价值。至若1500镑不变资本是代表1500吨铁(每吨一镑)抑是代表500吨铁(每吨三镑),那是在价值形成上无关重要的。不变资本价值所代表的现实材料量,在价值形成和利润率问题上,是全然没有关系的。无论不变资本的价值的增减,与这个价值所代表的物质的使用价值量,成何种比例,利润率的变动与不变资本的价值的变动,总采取相反的方面。
可变资本却完全不是这样。就可变资本说,最重要的,不是它所有的价值,换言之,不是对象化于其中的劳动,乃是用它的价值作指标而由它推动(但非由它表示)的总劳动。这个总劳动,与表示在可变资本价值中的有给劳动;是有差别的。可变资本内包含的劳动越是小,则其间的差额越是大,换言之,其所包含的形成剩余价值的部分越是大。假设十小时劳动日一日,等于十先令。如必要劳动,换言之,支付工资或代置可变资本的劳动,等于五小时,等于五先令,则剩余劳动等于五小时,剩余价值等于五先令。如等于四小时,等于四先令,则剩余劳动等于六小时,剩余价值等于六先令。
所以,当可变资本的价值量,不复为其所推动的劳动量的指标时,或不如说,在这个指标自身的尺度发生变化时,剩余价值率就会以相反的方向,相反的比率变化的。
现在我们可以把前面定立的利润率方程式p′=m′,应用到各种可能的情形上来。我们依次把m′ v/c中各个因素的价值变化,来确定这种种变化在利润率上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一序列的情形,我们认这些情形,是同一个资本依次变化的作用状态,或认它们是诸种相异的资本,它们在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国度内同时并存,且可相互比较。当然,我们以下所揭诸例,有若干,当作同一个资本在时间上继起的状态,是不合理的,或是实际上不可能的。但这种障碍,只要记着,这些例的目的,仅在比较各种互相独立的资本,也就可以除去了。
现在我们把m′ v/c这个乘积,分成两个因素,一个是m′,一个是v/c。我们先认m′为不变数,以探究v/c各种可能变化的结果;次认v/c这个分数为不变数,以穷究m′的可能的变化;最后,假设一切因素都是可变数,例述所有的情形,以推究支配利润率的诸种法则。
1.m′不变,v/c可变
这一类情形,包含许多附属的情形,但我们可以为这一类情形,定下一个总公式来。假设我们有两个资本C与C1,各自的可变部分为v与v1,剩余价值率同为m′,利润率为p′与P1′,于是
使C与C1,v与v1互相比例;例如,假设C1/c分数之值为E,v1/v分数之值为e。于是,C1=EC, v1=ev。试以所得之值,在上述方程式中,代C1与v1,即得:
只要把上述二方程式,化作如下的比例:我们又可以得到第二个公式:
以同数乘除其分子或其分母,分数的值依然不变。所以我们可以把v/c和v1/c1,还原为百分数,那就是,使C与C1二者=100。如是,我们得=和。把上述比例中的分母去掉,即得:
p′:p′1=v:v1
那就是,任两个资本,如其以相同的剩余价值率发生机能,则其利润率相互的比,与其可变资本部分相互的比相等。惟此所谓可变资本部分,系以各自对总资本的百分比计算者。
这两个公式,包含各种变化的情形。
在个别的分析这各种情形以前,我们且声明一点。因为C是c与v,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总和,因为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通常皆以百分比表示,所以我们宁可把c+v的总和,假定为100,那就是,以百分比表示c与v。在我们仅要决定利润率,不要决定利润量时,直说数字(例如说资本15000即不变资本12000和可变资本3000,生产出剩余价值3000),或是把数字缩为百分比,原是没有区别。
15000C=12000c+3000v(+3000m)或是说
100C=80c+20v(+20m)。
在这二场合,剩余价值率m′=100%,利润率P′=20%。
二资本互相比较的场合,例如上述一资本,和别一个资本互相比较的场合,也是这样的。
12000C=10800c+1200v(+1200m)。
100C=90c+10v(+10m)
就这两个方程式说,m′=100%, p′=10%。在这场合,以百分比的形态来比较,是更一目了然得多的。
反之,如我们所考察的,是同一个资本所生的各种变化;百分比的形式,就只间或有用;因这种形式,正好会把这各种变化掩蔽。例如,当资本由80c+20v+20m的百分比形态,变为90c+10v+10m的百分比形态时,我们不能由此辨别,百分比的构成上的变化,是由于v绝对减少抑由于c绝对增加,抑是由于二者。要辨别这点,我们必须知绝对的数量。而在研究下述各种变化情形时,我们却必须知道,变化是怎样发生的。80c+20v变为90c+10v是不变资本增加,可变资本不变(即由12000c+3000v变为27000c+3000v)的结果呢?是不变资本不变,可变资本减少(即由12000c+3000v变为12000c+1333 1/3v)的结果呢?抑是二者皆变(即由12000c+3000v变为13500c+1500v)的结果呢?以上三场合,皆系由80c+20v变为90c+10v,但我们在研究上述三种情形时,我们必须把这种百分比形式抛开,或仅在第二线上使用它们。
(1)m′与C不变,v可变
v的量变化,则C要保持不变,C的别一成分即不变资本c,必须与v以同额,依相反方向,发生变化。假设C原来=80c+20v=100,现在v减为10,则C要依然等于100, c便须增至90,因90c+10v=100。一般说,当v变为v±d,换言之,加d或减d时,c也当变为c+d,换言之,以同额但依相反方向发生变化。必须如此,当前的各种条件,方才算是具备。
又,当剩余价值率m′不变,但可变资本v变化时,依同理,剩余价值量必须变化,因m等于m′v;现在,m′v的一个因素v,是有不同的值了。
这场合所假定的前提,使我们在原来的方程式p′=m′之外,又由v的变化,得到第二个方程式p1′=m′。在这方程式内,v变为v1,因此而变化的利润率p1′,是我们所求的。
此利润率还可由如下的比例求得:。换言之,剩余价值率不变,总资本不变,则原利润率与因可变资本变化而得的利润率之比,等于原可变资本与变化后的可变资本之比。
资本原来像上面讲的那样是:
Ⅰ.15000C=12000c+3000v(+3000m)
现在是:
Ⅱ. 15000C=13000c+2000v(+2000m)。
这样,C仍为15000, m′仍为100%,第一场合利润率20%与第二场合利润率13 1/3%之比,等于第一场合可变资本3000与第二场合可变资本2000之比。那就是:20%:13 1/3%=3000:2000。
可变资本或是增加,或是减少。先取一个增加的例,假设有一个资本,是这样构成的,这样发生机能的:
Ⅰ.100c+20v+10m; C=120, m′=50%, P′=8 1/3%。
现在,可变资本增为30;依照前提,不变资本必须由100减为90,要这样,总资本才不变化,才依然是120。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依照原来不变的50%的剩余价值率,应增为15。于是我们得:
Ⅱ.90c+30v+15m; C=120, m′=50%, p′=12 1/2%。
最先,我们假设工资不变。其次,又假设剩余价值率的其他因素(劳动日与劳动强度)也不变。v的增加(由20增为30),就不过表示,所使用的劳动者已经增加一半。因此,总价值生产物也会增加一半,由30增加为45,其分配方法依旧,即以2/3分为工资,1/3分为剩余价值。但在劳动者数增加时,不变资本即生产手段的价值,却由100减为90。这样,在我们当前的情形下,劳动生产力减低,不变资本也减少了。这情形,在经济上是可能的么?
在农业及开采业(extraktiven Industrie)上,劳动生产力的减少及使用劳动者数的增加,是极易理解的。在这二种产业,上述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的限界内和基础上,便不是与不变资本的减少,却是与不变资本的增加相伴而起的。那怕c的减少,是由于价格跌落,个别资本要由第一场合变为第二场合,仍只以极例外的情形为限。但若所论是两个投在不同国度或不同部门(农业的或开矿业的诸部门)上的独立的资本,则一场合,与他一场合比较,常可见到这种情形,即雇用多数劳动者,从而使用较大可变资本,同时又使用价值较少或数量较少的生产手段。
但若我们放弃工资不变的假定;假定可变资本由20增至30,是因为工资提高二分之一。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形。相同的劳动者数,——比方说20个劳动者——用同量的或稍较少的生产手段工作。如劳动日不变,——例如仍为十小时——则总价值生产物也不变,依然等于30。这30必须要用来代置垫支的30的可变资本;如是,剩余价值,就完全消灭了。但我们却假定,剩余价值率像在第一场合一样,是50%。这情形,必须在劳动日延长二分之一的情形下,换言之,在劳动日延长为每日十五小时的情形下,方才是可能的。如是,二十劳动者必须在十五小时内,生产45的总价值;要这样,方才具备一切条件,于是我们得:
Ⅱ.90c+30v+15m; C=120, m′=50%, p′=12 1/2%
在这场合,20个劳动者不比在第一场合,使用更多的劳动手段,工具,机械等等,但必须使用更多二分之一的原料或补助材料。若这种材料的价格跌落,则在我们假定的前提下,从经济方面说,就连个别资本,也极易由第一场合推移到第二场合。而资本家为自己计,至少可由较大的利润,对于由不变资本减值引起的损失,得到若干赔偿。
再假设可变资本不是增加,而是减落。在这场合,我们只要把上例倒转来,把第二场合当作原资本,由第二场合转化为第一场合。那就是由
Ⅱ.90c+30v+15m转化为
Ⅰ.100c+20v+10m。
双方的利润率及支配其相互比例的条件,分明都不会因有这种转化,而起变化。
假设在不变资本增加时,v因使用劳动者数已减少三分之一而由30减为20。在此,我们有了近代产业的正常现象了。那就是,劳动生产力增加,生产手段量加大,但使用这生产手段的劳动者减少。此运动必伴着利润率减低的现象,那是我们要在本书第三篇叙述的。
但若在劳动日不变时,v因劳动者数不变,工资减低,而由30减为20,则总价值生产物和以前一样是30v+15m=45。因v已跌为20,剩余价值自会增至25,剩余价值率自会由50%增至125%,这是与我们的前提相背的。要符合我们所假定的条件,50%的剩余价值,应由25减而为10。所以,总价值生产物也须由45减为30。这种减少,只有在劳动日缩短三分之一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如是,我们得
100c+20v+10m; m′=50%; p′=8 1/3%
不待说,工资减少而劳动时间如是缩短的情形,是实际上不可能的。但这是没有关系的。利润率是若干种可变数的函数,如我们愿知道,这各种可变数将如何影响利润率,我们自须顺次研究个别的影响,不问这种孤立的影响,在经济学上面,能否由同一个资本发生。
(2)m′不变,v可变,C因v变而变。
这个情形,与上述的情形,仅有程度上的区别。在这情形下,c不因v减少而以同额增加,不因v增加而以同额减少,但保持不变。在大工业及农业的现在条件下,可变资本只是总资本的比较小的部分,所以,总资本由可变资本变化而起的增加或减少,也比较的小。我们再从这样一个资本出发:
Ⅰ.100c+20v+10m; C=120, m′=50%, p′=8 1/3%由此变为:
Ⅱ.100c+30v+15m; C=130, m′=50%, p′=11 7/13%。
相反的可变资本减少的情形,只要把这当中的推移反转来,使其由Ⅱ式变为Ⅰ式,便极为明白。
在这场合,各种经济条件,在本质上,是和上述的场合相同的,无需乎重述一遍。由Ⅰ式至Ⅱ式的推移,包含劳动生产力减小二分之一;从而,在Ⅱ式,要操纵100c,也比在Ⅰ式,多需二分之一的劳动。这情形,是可以在农业上发生的[1]。
但在上述的场合,不变资本转化为可变资本,或可变资本转化为不变资本,总资本是不增不减的。在此,如可变资本部分增加,便必须有追加资本被拘束(Bindung);如可变资本部分减少,便必致有原被使用的资本游离(Freisetzung)出来。
(3)m′与v不变,c从而C为可变
在这场合,方程式。把两方共有的因素除去,我们得如次的比例:
p1′:p′=C′:C1
那就是,剩余价值率相等,可变资本部分相等,利润率与总资本成反比例。
假设我们有三个资本,或同一资本的三种相异的状况:
其比例如下:
20%:16 2/3%=120:100; 20%:25%=80:100
m′不变时,关于的种种变化,我们的总公式是:
现在是
因v未有变化,所以e这个因素(即),在这里是等于1。
因m′v等于m(剩余价值量),又因m′与v二者皆不变,所以m不因C变化而受影响。剩余价值量在变化之后,是和在变化之前一样。
假设c减为零,则p′=m′,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率。
c的变化,或由于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的价值变化,或由于总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那就是,由于该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变化。在后一场合,社会劳动生产力因大工业及农业发展而起的增进,将使Ⅲ式变为Ⅰ式,Ⅰ式变为Ⅱ式。一个用20支付而生产价值40的劳动量,最初是操纵价值60的生产手段。生产力增加但价值依旧时,所操纵的生产手段,将由60增至80,再增至100。若生产力减落,则顺序刚好相反;同量劳动所能推动的生产手段将减少,营业将受限制,在农矿等业上面,这种情形是可以发生的。
不变资本的节省,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润率,他方面可以使资本游离出来,所以,对于资本家是极重要的。但对于这一点,及不变资本要素(尤其是原料)的价格变化的影响,我们要留在下面再详论。
在此我们再看见了,不变资本的变化,无论是起因于c的物质成分的增减,或仅起因于c的价值变化,是一样会影响利润率的。
(4)m′不变,v, c, C皆可变。
在这场合,表示利润率变化的总公式,依然和以前一样是。假设剩余价值率不变,这个公式可引出如下的各种结果。
(a)如E较e为大,换言之,如不变资本如此增加,以致总资本增加的程度,较可变资本增加的程度大,利润率便会跌落。如资本80c+20v+20m在构成上转化为170c+30v+30m; m′=100%,但由20/100减为30/200。v与C都增加了,但利润率则相应的由20%减为15%。
(b)如e=E,那就是,如这个分数,表面上发生变化,但其值依然不变,或其分子与分母被乘或被除于等数,则利润率保持不变。80c+20v+20m与160c+40v+40m,同有20%的利润率。因为m′=100%,而=20/100=40/200,也在上述二例,表示相等的值。
(c)如e较E为大,那就是,如可变资本增加的程度,较总资本增加的程度大,则利润率将提高。如80c+20v+20m变为120c+40v+40m,则利润率将由20%增为25%,因m′不变,由20/100增为40/160,由1/5增为1/4。
当v与C以相同的方向变化时,我们可这样把握数量的变化。即,二者在一定程度内,以相同的比例变化,以致在这点内,保持不变,超过这点;二项中只有一项变化,由此,复杂情形可还原为上述的简单情形。
假设80c+20v+20m变为100c+30v+30m。在前者仅变为100c+25v+25m的程度内,v与c,从而v与C的比例,是保持不变的。所以在这程度内,利润率也保持不变。在此,我们可以拿100c+25v+25m为出发点了。我们发觉,v加5,即增加为30,从而C也由125增加为130。我们有了上述的第二种情形,即单有v变化,及由此而起的C的变化。原为20%的利润率,因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增加5v,遂增加为23 1/13%。
当v与C以相反方向发生数量上的变化时,我们也可以把它还原作更单纯的情形。假设我们再从80c+20v+20m出发,要由此变为110c+10v+10m。在前式变化为40c+10v+10m的程度内,利润率保持不变,依然是20%,把70c加到这个中间形式上去,利润率跌为8 1/3%,如是,我们当前的情形,也只有一个可变数(即c)的变化。
V, c, C虽同时变化,但这种同时的变化,不提供任何新的观点。它结局依然可以还原,使其只有一个因素可变。
还有一个情形,那就是v与C在数量上不变,但其物质要素发生价值变化,以致v表示一个不等的被推动的劳动量,c表示一个不等的被推动的生产手段量。但这个情形,实际也逃不出以上所说的范围。
在80c+20v+20m中,原来是用20v作20个劳动者的工资,每个劳动者每日劳动10小时。现在,假设每人的工资由1增加为1 1/4。这样,20v不能支付20个劳动者,只能支付16个劳动者了。但20个劳动者,在200劳动小时内,生产40的价值,16个劳动者,在每日十小时,从而在160小时劳动内,将只生产32的价值。工资既仍然是20v,则在32的价值中,只有12为剩余价值了。剩余价值率便由100%减为60%了。但依照我们的前提,剩余价值率是不变的,所以劳动日必须延长1/4,即由10小时,延长至12小时半。如是,20劳动者每日10小时,在200小时内生产80的价值,16个劳动者每日12小时半,在200小时内也生产80的价值。80c+20v的资本,现在是和以前一样生产20的剩余价值。
反之,如工资降落,20v已可充作30个劳动者的工资。如是,m′不变,则劳动日必须由10小时减为6 2/3小时。20×10=30×6 2/3=200小时。
在这诸相反的前提下,其价值由同额货币表示的c,究竟会在什么程度内,适应事情的变化,表示不等的生产手段量,这个问题,在本质上是已经在前面讲过了。纯粹的这种情形,乃是极端的例外。
但若c各要素的价值变化,仅增减各要素的分量,但不影响c的价值总额,则在v量不生变化的限度内,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都不受影响。
在我们的方程式中,v、c与C的各种可能的变化情形,都列举在上面了。我们看见了,在剩余价值率保持不变时,利润率可以增,可以减,可以不变。v对c,从而,v对C的比例,只要稍许发生变化,就可以变化利润率。
我们还知道,v的变化有一定的限界,到这限界以后,m′便不能在经济上不变了。因为c方面的变化,总会达到限界,以致v不复能保持不变,所以的可能的变化,也是有限界的;超过这个限界,m′就非变化不可的。我们以下就要研究m′的变化。在m′也变化时,我们更可明了方程式各可变数的交互的作用了。
2.m′可变
当我们把方程式变为别一个方程式时,我们就为各种相异的剩余价值率,求得了一个共通的利润率公式,不必问是否也同样变化。(在上述二方程式中,p1′、m1′、v1、C1是指p、m、v1、C的变化的值)。我们可以得:
此式可化为下式:
(1)m′可变,不变
在这场合,我们得二方程式如下:
上二方程式内的相等。所以
p′:p1′=m′:m1′
二资本的构成相同,则二者的利润率之比,与二者的剩余价值率之比相等。在这里,在这个分数内,成为问题的,既不是v与C的绝对量,只是v与C的比例,所以,构成相同的一切资本,不问其绝对量如何,都适用这个结论。
80c+20v+20m; C=100, m′=100%, p′=20%
160c+40v+20m; C=200, m′=50%, p′=10%
100%:50%=20%:10%。若v与C的绝对量,在二场合是相等的,则利润率相互间的比例,也与剩余价值率相互间的比例相等。
p′:p1′=m′v:m1′v=m:m1例如:
80c+20v+20m; m′=100%, p′=20%
80c+20v+10m; m′=50%, p′=10%
20%:10%=100×20:50×20=20m:10m
现在很明白了,如资本的绝对构成或百分比构成相等,则剩余价值率在工资不等,或劳动日不等,或劳动强度不等的情形下,才会成为不等的。试取下述三式为例:
Ⅰ.80c+20v+10m; m′=50%, p′=10%
Ⅱ.80c+20v+20m; m′=100%, p′=20%
Ⅲ.80c+20v+40m; m′=200%, p′=40%
总价值生产物在I式为30(20v+10m)在Ⅱ式为40,在Ⅲ式为60。此可由下述三法而起。
第一,假设工资是不等的,所以,20v在各式所表示的劳动者数,也是不等的。假设在Ⅰ式是使用15劳动者十小时,工资每人每日1 1/3镑,生产30镑的价值,其中20镑补还工资,10镑充作剩余价值。假设工资减为1镑,那就可以使用20劳动者十小时,生产40镑的价值,其中60镑补还工资,20镑充作剩余价值。假设工资再减为2/3镑,那就可以使用30劳动者十小时,生产60镑的价值,其中依然有20镑补还工资,有40镑充作剩余价值。
在这场合,资本的百分比构成不变,劳动日不变,劳动强度不变,但剩余价值率因工资变化而变化。当里嘉图说:“利润的高或低,恰好与工资的低或高成比例”(《经济学原理》第一章第三节,《里嘉图全集》麦克洛克编1852年版)时,他的话只在这场合是正确的。
第二,是劳动的强度不等。这样,20劳动者将以同一劳动手段,在每日十小时劳动内,在Ⅰ式生产30个某种商品,在Ⅱ式生产40个某种商品,在Ⅱ式生产60个某种商品。每个商品,除包含所消费的生产手段的价值外,尚表现1镑的新价值。因为20个商品即20镑,已足补还工资,故在Ⅰ式有10个商品即10镑剩余价值,在Ⅲ式有20个商品即20镑剩余价值,在Ⅲ式有40个商品即40镑剩余价值。
第三,是劳动日的长度不等。在劳动者数同为20,劳动强度又相等时,在Ⅰ式,每日劳动九小时;在Ⅱ式,每日劳动十二小时,在Ⅲ式,每日劳动十八小时。这样,诸总生产物30:40:60等于9:12:18。因工资在各式皆为20,故剩余价值在Ⅰ式为10,在Ⅱ式为20,在Ⅲ式为40。
工资的增减,将以相反的方向,劳动强度的增减和劳动日长短的变化,将以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率,并在不变时,照这个样子,影响利润率。
(2)m′与v可变,C不变
这场合,适用下述的比例:
利润率相互间的比例,与剩余价值量相互间的比例相等。
可变资本不变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动,包含价值生产物在数量上及分配上的变化。v与m′,同时发生变化时,价值生产物的分配往往也发生变化,伹价值生产物的数量不必会发生变化。那有三种情形是可能的。
(a)v与m′的变化,采取相反的方向,但变化的量相等,例如
80c+20v+10m; m′=50%, p′=10%
90c+10v+20m; m′=200%, p′=20%
价值生产物在上二式是相等的,所附加的劳动量在上二式也是相等的;20v+10m=10v+20m=30。区别只在这一点:即,在Ⅰ式,是20支付工资,10留作剩余价值;在Ⅱ式,仅10支付工资,从而有20留作剩余价值。只有这一个情形,是v与m′同时发生变化,但劳动者数,劳动强度,与劳动日长度皆不变化。
(b)m′与v的变化,采取相反的方向,但其量不等。在这场合,或v的变化较大或m′的变化较大:
Ⅰ.80c+20v+20m; m′=100%, p′=20%
Ⅱ.72c+28v+20m; m′=71 3/7%, p′=20%
Ⅲ.84c+16v+20m; m′=125%, p′=20%
在Ⅰ式,价值生产物40,其中有20v;在Ⅱ式,价值生产物48,其中有28v;在Ⅲ式,价值生产物36,其中有16v。价值生产物与工资同是变化的。但因价值生产物的变化,即是所附加的劳动量的变化;所以,那还包含劳动者数的变化,或劳动时间的变化,或劳动强度的变化,或在三者中包含一种以上的变化。
(c) m′与v依同方向变化。这样,二者可以互相把作用加强。
90c+10v+10m; m′=100%, p′=10%
80c+20v+30m: m′=150%, p′=30%
92c+8v+6m; m′=75%, p′=6%
在此,三个价值生产物也是不同的,即20, 50与14。各场合的劳动量的差异,也可还原为劳动者数,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的差异,或还原为三者中一种以上的差异。
3.m′、v与C皆可变
这个情形,不提供任何新的观点,可以由(二)项(m′可变)之下的总公式来解决。
所以,剩余价值率的大小的变化,对于利润率,将发生如下各种影响。
(1)在不变时,p′的增减,与m′的增减,保持相同的比例:
80c+20v+20m; m′=100%, p′=20%
80c+20v+10m; m′=50%, p′=10%
100%:50%=20%:10%
(2)在与m′以同方向变动时,换言之,在m′增加,也增加,m′减少,也减少时,p′比m′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或减少。
80c+20v+10m; m′=50%, p′=10%
70c+30v+20m; m′=66 2/3%, p′=20%
50%:66 2/3<10%:20%
(3)当比m′以较小的比例但依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动时,p′比m′会以更小的比例增加或减少。
80c+20v+10m; m′=50%, p′=10%
90c+10v+15m; m′=150%, p′=15%
50%:15%>10%:15%
(4)当比m′以较大的比例但依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动时,m′减少,则p′增加,m′增加,则P′减少。
8c+20v+20m; m′=100%, p′=20%
90c+10v+15m; m′=150%, p′=15%
即,m′由100%增为150%:p′由20%减为15%。
(5)最后,当与m′以相反的方向但以相同的比例变化其大小时,m′虽增加或减少,但p′不变化。
只有这最后一个情形还须有相当的说明。在讨论的变化时,我们已经看到,同一的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示不同的利润率。现在,我们又看到同一的利润率,可以建立在极不同的剩余价值率上。但在m′保持不变时,v与C的比例随便发生怎样的变化,也会引起利润率的差异。如要使利润率保持不变,则在m′发生变化时,必须以相等的程度,但依相反的方向发生量的变化。这种情形,就同一个资本或两个在同国内的资本说,是极少发生的。假设我们有一个资本
80c+20v+20m; C=100, m′=100%, p′=20%
再假设工资跌落,以致同数劳动者,无须20v,有16v,已经可以雇得。这样,我们游离出了4v,在其他情形不变时,我们即得下式:
80c+16v+24m; C=96, m′=150%, p′=25%
如要使利润率依旧为20%,总资本应须增为120,那就是不变资本应须增为104。这样,我们得下式:
104c+16v+24m; C=120, m′=150%, p′=20%
这个情形,在工资下落,同时劳动生产力也适应资本构成的变化而变化时,或在不变资本的货币价值由80增至104时,才是可能的。总之,这个情形的发生,必须有几种不常结合在一起的诸种条件,偶然结合在一起。事实上,m′变化但v从而不同时变化的情形,只在极有限定的情形下,才是可以想象的。换言之,仅使用固定资本与劳动,其劳动对象则由自然供给的产业部门,才有发生这种情形的可能。
但若所比较的,是两国的利润率,就不如此了。在此,同一的利润率,实际是由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现的。
综上述五种情形观察,我们知道,利润率的提高,可伴着剩余价值率的下落,也可伴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利润率的下落,可伴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也可伴着剩余价值率的下落。不变的利润率可以和增加的或减少的剩余价值率相应,我们又在(Ⅰ)项讲过了,提高的,跌落的,或不变的利润率,也可以和不变的剩余价值率相应。
* * *
所以,利润率是由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其一是剩余价值率,其他是资本的价值构成。这两个因素,概括的说,有下述种种作用。我们且以百分比表示资本的构成。在此,二资本部分究系何一部分为变化的起点,是一件没有关系的事。
相异二资本的利润率,或同一资本在二连续不同状态下的利润率,在下述诸场合,是相等的。
(1)资本的百分比构成相等,剩余价值率也相等。
(2)资本的百分比构成不等,剩余价值率也不等,但剩余价值率乘百分比的可变资本部分(即m′乘v)之积相等,那就是,以总资本百分比计算的剩余价值量(m=m′v)相等;换言之,诸m′相互间与诸v相互间成反比例。
在下述诸场合,是不等的。
(1)资本的百分比构成相等,剩余价值率不等。在这场合,利润率相互间的比例,与剩余价值率相互间的比例相等。
(2)剩余价值率相等,资本的百分比构成不等。在这场合,利润率相互间的比例与可变资本部分相互间的比例相等。
(3)剩余价值率不等,资本的百分比构成也不等。在这场合,利润率相互间的比例,与m′、v之积(即依总资本百分比计算的剩余价值量)相互间的比例相等[2]。
* * *
[1]原稿上有这样的一句:“到后来再研究这个情形怎样和地租发生关系”。——F. E.
[2]在原稿上,我们看到,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m′— P′)的差,有一种极详细的计算。这个区别,有各种有趣味的特色,其运动指示了各式各样的场合,而这诸场合,此二比率或是相远,或是相近。这诸种运动,表现为曲线形。这种资料不曾载入本书,那是因为,它对于本书的直接目的,比较更不重要。愿在这一点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我只希望其能注意这个事实就够了——F. E.
第四章 周转速度对于利润率的影响
〔我们已在第二卷说明了,资本周转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对于利润的生产,有什么影响。在此,我们可以简述如下。资本的周转,必须经过一定的期间,因此,决不能以全部资本同时使用在生产上。又因此,必须有一部分资本,在货币资本的形态上,在库存原料的形态上,在已制成但未售出的商品资本的形态上,或在未到期的期票的形态上,保留着不用。又因此,在能动的生产上,从而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占有上,所使用的资本,往往要减去这个部分,所生产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也须依相同的比例减少。所以,资本周转所需的时间越是短,则与全部资本比较,这样保留不用的资本部分也越是小,从而,在其他事情不变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也越是大。
第二卷已详细说明,周转时间的缩短,或其二部分(生产期间与流通期间)之一的缩短,都会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但因利润率只表示所产剩余价值量对参加生产的总资本的比例,所以,每一次这样的缩短,都会提高利润率。我们前在第二卷第二篇关于剩余价值的说明,都可适用到利润率上来,没有再述一遍的必要。在此,我们只要注意两三个要点。
缩短生产期间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劳动的生产力,那就是人们普通所说的产业进步。设同时不须为多费的机械等项而异常增加总资本支出,从而减少依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则利润率必定会提高。冶金业及化学工业最近的进步,就有许多,确实有这个结果。北塞麦,西门子,基尔克,里斯道麦斯等厂新发现的钢铁制造法,就曾以比较上极小的费用,使原来极为冗长的诸种过程,缩短至最低限度。由石炭油提炼红色染料或茜染料的方法,利用已有的制造石炭油染料的工场设备,已可在数星期内,得到原来要几年才可得到的结果。原来,茜染料是由茜根制造的。但茜根生长必须有一年的时间;茜根被制造染料以前,又须经过数年,方才会成熟。
缩短流通期间的主要手段是改良交通。过去五十年间在交通方面发生的革命,只有十八世纪后半发生的产业革命,可以相比较。在陆地上,由碎石敷成的街道,已为铁道所代替,在海洋上,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为迅速的规则的汽船航线所代替。全地球,为电报线环绕着。苏伊士河又把东亚及澳洲加入汽船交通之内。在1847年,要装运一般货物到东亚去,流通时间尚至少须有十二个月(见第二卷),现在却减为十二个星期了。自1825年至1857年,几度恐慌的两大中心,美洲与印度,就因有交通机关的这种革命,得与欧洲诸工业国更接近百分之七十至九十,因而把这几度恐慌的爆发力丧失一部分。全世界商业的周转时间,依相同的比例缩短了,参加全世界商业的资本的活动能力,是倍加了,乃至三倍了。不待说,这会有影响于利润率。
但要把总资本周转对于利润率的影响,纯粹地表示出来,我们必须假定,所比较的两个资本,就其他一切事情说,是相等的。假定剩余价值率相等,劳动日相等外,还须假定资本的百分比构成相等。假设资本A的构成,是80c+20v=100C,剩余价值率为100%,资本周转每年二次。如是,年生产物为:
160c+40v+40m。决定利润率时,我们当然不以40m依周转的200资本价值来计算,却必须以40m依垫支的资本价值100来计算。于是,我们得p′=40%。
假设还有一个资本B=160c+40v=200C,剩余价值率同为100%,但每年只周转一次。如是,年生产物也为:
160c+40v+40m。在这场合40m便应依垫支资支200来计算,利润率只有20%为资本A的利润率的半数。
我们发觉了,两个百分比构成相等,剩余价值率相等,劳动日相等的资本,其利润率之比,与其周转期间之比相反。设资本的构成不等,或剩余价值率不等,或劳动日不等,或工资不等,那当然会在利润率上,引起别的差别,但这与资本周转无关,所以,无需在这里赘述,那已经在第三章讨论过了。
周转时间缩短对于剩余价值生产,从而对于利润生产的直接影响,我们已在第二卷第十六章“可变资本的周转”,讨论过了。那会使可变资本部分,有较大的作用力。在那里,我曾指出,每年周转十次的可变资本500,与每年周转一次的可变资本5000比较,如果剩余价值率相等,工资相等,则在一年时间内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也必相等。
假设资本Ⅰ,包含10000的固定资本,每年磨损10%,即1000,又包含500的流动不变资本,500的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为100%,可变资本每年周转十次。为求说明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流动可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以同一时间周转。(实际的情形,通例也是如此的)。如是每一周转期间的生产物等于:
100c(磨损)+500c+500v+500m=1600
每年周转十次,全年的生产物为;
1000c(磨损)+5000c+5000v+5000m=16000
C=11000, m=5000, p′=5000/11000=45 5/11%
再假设资本Ⅱ,包含固定资本9000,每年磨损1000,又包含1000的流动不变资本,1000的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为100%,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五次。如是,可变资本每一周转期间的生产物等于:
200c(磨损)+1000c+1000v+1000m=3200
每年周转五次,全年的生产物等于:
1000c(磨损)+5000c+5000v+5000m=16000
C=11000, m=5000, p′=5000/11000=45 5/11%
再假设资本Ⅲ,不包含固定资本,只包含6000的流动不变资本,5000的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100%,每年周转一次。如是,全年生产物等于:
6000c+5000v+5000m=16000
C=11000, m=5000, p′=5000/11000=45 5/11%
在以上三场合,每年的剩余价值量皆等于5000;因为以上二场合的总资本皆为11000,故利润率皆为45 5/11%。
反之,假设资本Ⅰ的可变资本每年不周转十次,只周转五次,情形就
完全不同了。在这场合,周转一次的生产物等于:
200c(磨损)+500c+500v+500m=1700
年生产物等于:
1000c(磨损)+2500c+2500v+2500m=8500
C=11000, m=2500, p′=2500/11000=22 8/11%
利润率减落了一半,因为周转时间延长了一倍。
要之,一年间占有的剩余价值量,等于可变资本一周转期间所占有的剩余价值量,乘一年间的周转次数。假设我们称一年间占有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为M,每一周转期间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为m,一年间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为n,则M=mn,设以M′代表年剩余价值率,则M′=m′n。这一点,我们已经在第二卷第十六章第一节讲过了。
不待说,利润率的公式,在分子的v与分母的v相等时,方才是正确的。分母的v,应该表示总资本中那平均用作可变资本或工资的全部分。分子的v,则由下面这个事实限定;那就是,它曾经生产并占有一定量的剩余价值m,而此剩余价值与v的比例,便是剩余价值率m′。必须如此,这个方程式,才转化为。分子的v,现在是更严密限定了,它应与分母的v,(那就是,C资本的可变资本部分全部)相等。换言之,这个方程式,要能妥当的转化为,则m所指的,应该是可变资本一个周转期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如m仅代表这个剩余价值的一部分,m=m′v固然还是不错的,但这个v,就比C=c+v中的v更小了;因为,在这场合,仅以较可变资本全部为小的数额,投在工资上面。反之,如m所代表的剩余价值,比v周转一次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更大,那就是,这个v之中,有一部分,或全部分,在第一次周转之后,又周转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以上。如此,生产剩余价值并代表所付全部工资的v,就比c+v中的v更大了,这样的计算,当然是不对的。
所以,要使年利润率的公式恰好正确,我们必须以年剩余价值率代替单纯的剩余价值率,从而,以M′或m′n代m′。换言之,我们必须以n乘剩余价值率m′,或以n乘C所包含的可变资本部分v。n是代表可变资本一年间的周转次数的。如是,我们得:。这便是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
但在大多数场合,资本家自己也不知道,曾投多大的可变资本到营业上来。我们已在第二卷第八章讲过,(以后还有机会看到),资本家在其资本中注意的唯一的差别,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差别。如果资本家不把自己手里的货币形态上的流动资本部分存在银行,他必把这部分存在自己钱柜中。他是从这个钱柜取出货币来支付工资,也从这个钱柜,取出货币来购买原料与补助材料。这两种用度,被记在同一个现金账户内。即特别为工资开一账户,它所能说明的也只是年终计算的已经付出的工资,是vn,不是可变资本v。要确定这个v,必须有一种特别的计算。以下,就是一例。
在这里我们仍用第一卷第七章第一节曾经用过的例,即某个有10000个妙尔纺锤的纺纱工厂。我们假定,1871年4月该厂某一个星期的事实,得适用于该全年。包含在机械内的固定资本,为1000000。流动资本未举出,我们就假定它是2500镑。这是一个很高的估计。但我们既假定没有信用办法(Kreditoperationen),从而,没有别人的资本可供永久的或暂时的利用,我们的估计,自不能不放高一些。又,每星期生产物的价值,是包含20镑的机械磨损,385镑的流动不变资本,(6镑租金,342镑棉花,10镑煤炭煤气煤油),52镑付作工资的可变资本,80镑剩余价值,所以:
20c(磨损)+358c+52v+80m=510
每星期流动资本的垫支=358c+52v=410,其百分比构成=87.3c+12.7v。依此计算全部流动资本2500镑,其中便包含2182镑不变资本,318镑可变资本。一年间付作工资的总支出,等于52镑的五十二倍,或2704镑。所以,318镑可变资本,在一年间,几乎要周转8 1/2次。剩余价值率为80/52,=153 11/13%由这诸要素,我们可以计算利润率,因为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值套入, m′=153 11/13, n=8 1/2, v=318, C=12500,所以:
p′=153 11/13×8 1/2×318/12500=33.27%
再以这个单纯的公式,来试验这个结果。一年间的总剩余价值或利润,等于80×52镑=4160镑。以总资本12500镑除之,得33.28%,结果几乎恰好相等。这是异常高的利润率,只可以在特别好况的时候(棉花极便宜,棉纱价格又极高)说明。在实际上,这样高的利润率,当然是不能在全年维持的。
公式中的m′n,如上所述,即是第二卷所称的年剩余价值率。在上例为153 11/13%×8 1/2;正确言之,为1307 9/13%。在第二卷,我们曾说,一个坦直的人,听说年剩余价值率为1000%,会哑然不知所云。但若他知道孟彻斯德在生活的实际上,竟有1300%以上的年剩余价值率,他也许会心安意得的,不说什么。但在极繁荣的时期——这种时期久已不复见了——这样的年剩余价值率,决不是罕见的。
同时,这又可以例解近代大工业的资本,实际是怎样构成的。总资本合计12500镑,其中分12, 182镑为不变资本,318镑为可变资本。用百分比来计算,是97 1/2c+2 1/2=100C。总资本只有四十分之一的部分用来支付工资,但这个部分,每年可以周转八次以上。
就因为资本家在本人的营业上不常这样计算,所以,统计学家对于社会总资本中的不变部分,究与其可变部分成什么比例,也几乎绝对保守沉默。只有美国的国势调查,曾揭举,在现状下,各种营业所付的工资及其所获的利润之总和,能够到什么地步。当然,这种资料依然是极可疑的,因为它所根据的,是产业家自己的丝毫不受拘束的报告。但那依然是极可宝贵的。在这问题上,还是我们所有的唯一的数据。在欧洲,我们是不能期望我们的大产业家也这样暴露事实的。——F. E.〕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
Ⅰ 概说
在可变资本不变,从而,以相等的名义工资,使用同数劳动者时,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剩余劳动(从而劳动日)的延长(无论超过的时间有无给付),会相对地,(与总资本及可变资本相对而言),减低不变资本的价值,所以,即不说剩余价值的增加与庞大,不说剩余价值率的可能的增进,利润率也是会由此提高的。就不变资本中由工厂建筑物机械等等构成的固定部分说,用十六小时和用十二小时,是一样的。劳动日的延长,无须在不变资本中那最多费的部分,引起新的支出。并且,固定资本的价值,由此还可在周转期间的较短的序列中,再生产出来,从而,把这种资本获取一定额利润的垫支时间缩短。所以,那怕超过的时间也有给付,甚至在一定限度内,比正常劳动时间有更高的给付,利润依然会因劳动日延长而增加。在现代产业制度上增加固定资本的必要性,是不绝增加的。而这种不绝增加的必要性,也就是渴望利润的资本家所以拼命要延长劳动日的一个大刺激[1]。
劳动日不变,这样的情形是不会发生的。在这场合,如要榨取较大的劳动量,只有增加劳动者数,并依一定比例,增加建筑物机械等等固定资本的量。(因为,在这场合,我们暂不管工资的减少或工资在标准程度以下的降落)。如其要增加劳动的强度,增加劳动的生产力,从而生出较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则在必须使用原料的各生产部门,因在一定时间内,会把更多的原料加工好,所以,不变资本中的流动部分的量,也须增加。次之,同数劳动者所推动的机械,从而不变资本的这一部分,也须增加。所以,剩余价值的增加,必伴着引起不变资本的增加,劳动榨取的增加,必伴着生产条件(那是榨取劳动所必须使用的)的较大的支出,那就是,较大的资本支出。所以,利润率在一方面是减低了,虽然他方面却是提高了。
有许多种营业支出,是不论劳动日长短,总是一样的,或近似一样的。500个工人劳动十八小时所需的监督费,就比750个工人作十二小时所需的监督费更小。“十小时劳动的工厂经营费,和十二小时劳动的工厂经营费,是几乎一样多。”(1848年10月工厂监督专员报告第37页。)国税,地方税,火险费,各种长雇人员的工资,机械的贬值,及其他种种工厂经营费用,都与劳动时间的长短无关;生产愈减少,则与利润相对而言,这种种经费,愈是增加。(1862年10月工厂监督专员报告第19页。)
机械及固定资本其他诸部分的价值,会在一定期间内再生产。这种期间,实际不是由它存在所经历的期间决定,却是由劳动过程(利用它的劳动过程)所经历的总期间决定的。如果劳动者不只做十二小时,却必须做十八小时,一星期就会多出三日。如是,一星期将变为一星期半,二年将变为三年了。如其超过时间是无给付的,劳动者,就不仅须无代价,以标准的剩余劳动时间给资本家,并且每做两星期,就要无代价给资本家一星期,每做两年,就要无代价给资本家一年。这样,机械的价值再生产,就加速了百分之五十,原来需要的时间就减少了三分之一了。
在这章,像在下章(论原料的价格变动)一样,我们都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即剩余价值量与剩余价值率皆为已定的。这样,可以把无用的复杂性避免掉。
论合作,分工,与机械时(可以参看第一卷第十一章),我们已经讲过,生产条件的经济(这是大规模生产的特征),本质上是由于这一点:这种条件,是当作社会化的社会结合的劳动之条件,从而是当作劳动的社会条件,来发挥机能。那是在生产过程中由总劳动者共同消费的,决不是由一群没有关联,至多也只有小规模直接合作的劳动者,在分散的形态上,消费的。一个有一架或两架中央发动机的大工厂,其发动机费用的增加,决不会与其马力的增加,从而与其可能的作用范围的增加,保持相同的比例。当工作机的数量增加时,推动它们的配力机的费用,也不会依同比例增加;又,工作机机身的价值,也不与工作机的数目,依同比例增加。生产手段的累积,还可以节省各种建筑物(不仅指真正的工作场所,并且指仓库等等)。燃料灯光等等的支出,也是如此。其他各种生产条件,也不因利用者多寡而有差别。
生产手段的累积,及其大规模的使用,引起上述的种种经济。但这种种经济,是以劳动者的聚合及共同工作,换言之,劳动的社会结合为本质条件的。像个别考察下的剩余价值,是由个别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引起一样,这种种经济,是由劳动的社会性质引起的。即在这里有可能性和必然性的不断改良,也以社会的经验和考察为唯一来源,而这种社会的经验与考察,又是由大规模结合的总劳动者的生产得到的。
诸生产条件的经济,还有第二个大部门。这个部门也是这样的。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是:生产的排泄物(即所谓废屑),会在同一产业部门或其他产业部门,复化为新的生产要素。这所谓排泄物,就依这个复化过程,再回到生产与消费(生产的消费与个人的消费)的循环中。这一类的节省,我们以后还要详加讨论,那也是大规模社会劳动的结果。因生产规模极大之故,这种废屑的数量也极大。也就因其数量极大,所以这种废屑得再成为商业的对象,当作新的生产要素。又这种废屑,只因为它是共同生产的废屑,从而是大规模生产的废屑,所以,在生产过程上依然有其重要性,依然是交换价值的担当者。然即不说这种废屑当作新生产要素会有怎样的贡献,我们也须知道,它在能再出卖的限度内,它会使原料的费用减低。因为,适量的废屑(那就是加工时平均要损失的分量),原已计算在原料费用中的。这一部分不变资本的费用的减少,在可变资本量已定,剩余价值率已定时,自会在相应的程度内,提高利润率。
在剩余价值为已定额时,利润率只能由商品生产上必要的不变资本价值的减少,而增加。在不变资本加入商品生产的限度内,我们所考察的,不是它的交换价值,只是它的使用价值。在劳动生产力的程度已定时,换言之,在技术发展的阶段已定时,亚麻在一个绩麻工厂内所能吸收的劳动量,非定于亚麻之价值,乃定亚麻之量。同样,一个机械对于三个(比方说)劳动者所能提供的帮助,也非定于机械之价值,乃定于机械之量。在技术发展的某阶段中,一个不良的机械可以是多费的,而在他一阶段中,一个优良的机械,反而可以是便宜的。
资本家由棉花和纺绩机械便宜而得的较大的利润,也是劳动生产力增加的结果,不过这种生产力的增加,不发生在纺绩业,却发生在机械建造业方面及棉花栽培业方面。实现一定量劳动,从而,占有一定量剩余劳动所必要的劳动条件的支出减少了。那就是,占有一定量剩余劳动所必要的费用,已经减少。
以上所讲的种种节省,都是由生产手段在生产过程中由总劳动者(即社会结合的劳动者)共同使用而得的。此外,流通时间的缩短(在这里,交通机关的发展,是本质上的物质因素),也可相应地,节省不变资本的支出,这是我们以下要讲的。但在此,我们还要讲,机械的不断的改良,也会引起这一类的经济。在这种种机械改良中,(一)是机械材料的改良,例如以铁代木材;(二)是机械因机械建造法一般改良而便宜,因此,固定不变资本虽将与大规模劳动的发展一同增加,但不依等比例增加[2]。(三)是使现存机械更有效或更便宜的特殊改良,(例如汽罐的改良),这是我们以后要讲的。(四)是废屑因机械改良而减少。
机械及一般固定资本,在一定的生产期间内,都会有相当的磨损。凡足以减少这种磨损的东西,都不仅可以使这一个商品更便宜(因为每一个商品,都须在它的价格内,再生产应归属于它的磨损的一部分),并且会减少这个期间的资本支出的部分。修理的劳动,在必要的限度,原须计算在机械原费之内。由机械耐久性增加而起的修理劳动的减少,自会相应的减少机械的价格。
当然,这一类的经济(至少其中大部分),也是以结合劳动者为媒介而后可能的,因劳动规模扩大而后实现的,所以,这种种经济,在生产过程中,也直接须有劳动者的较大的结合。
再从别方面说,一个生产部门(例如铁,煤,机械的生产,或建筑业等等)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那有一部分与精神生产范围即自然科学及其应用的进步,相并而行),又是别一个产业部门(例如纺织业或农业)生产手段的价值和费用所依以减少的条件。很明白,有一些商品,从一个产业部门,当作生产物出来,但会再加入别一个产业部门,作生产手段。这种商品是怎样便宜,当然要看在它当作生产物的生产部门,劳动有怎样大的生产力;同时,它更便宜,又不仅会在它当作生产手段的那个生产部门,使商品更便宜,并且会使它所参加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减少,从而增进利润率。
不变资本的这样的经济,也由于产业的累进的发展。这一类经济的特色是,一个产业部门的利润率的提高,起因于别一个产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在此,资本家所得的好处,又是社会劳动的结果,不过不是他自己直接榨取的劳动者的结果。生产力的这种发展,结局,仍是得力于活动的劳动之社会性质,得力于社会内部的分工,得力于精神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此,资本家所利用的诸利益,即是全社会分工制度的利益。在旁的范围(即给它以生产手段的范围)内,劳动生产力发展了,由此,资本家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得以相对的减少,利润率就增进了。
利润率的别一种增进,非由于生产不变资本的劳动的经济,却由于不变资本自身使用上的经济。劳动者的累积与其合作规模的加大,一方面,可以节省不变资本。同一建筑物,同一暖气设备,同一点灯设备,对于大规模生产,比对于小规模生产,会成为比较小的费用。动力机与工作机,也是这样的。其价值将绝对的增加,但与扩大的生产范围相对而言,与可变资本的量相对而言,与所运转的劳动力的量相对而言,其价值却会相对的减少。本生产范围所使用的资本的经济,原来直接是劳动——指本范围内劳动者的有给劳动——的经济;反之,上面讲的那种经济,却是依尽可能最经济的方法,(那就是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上,凭尽可能最少的费用),来占有别人的无给劳动。这种经济,非如上所述,由于不变资本生产上所使用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的利用,而由于不变资本自身的使用的经济时,它不是直接起因于一定生产部门内的合作与劳动的社会形态,便是起因于机械等物,依照这样的规模生产,以致其价值不与其使用价值,依相同的程度增加,二者必居其一。
在这里,有两点,我们应该注意:第一,假如c的价值=0,则p′=m′,利润率就到了最高限了。第二,在直接的劳动榨取上,所使用的榨取手段(或是固定资本,或是原料与补助材料)有多少价值,是一件毫不关重要的事。在它们当作劳动吸收器(Aufsanger von Arbeit)时,劳动,从而剩余劳动,即在其内,或以其为手段,而对象化。但在这限度内,机械,建筑物,原料等等的交换价值,是全然没有关系的。在这里,唯一重要的条件是;一方面,其量须够在技术方面,与一定量活的劳动相结合,他方面,须合于目的,那就是不仅要有好的机械,且要有好的原料补助材料。利润率的大小,有一部分,取决于原料的优劣。优良的材料,遗下较少的废屑。所以,吸收同量劳动所必要的原料量,因此可以减少。又,工作机所遇到的障碍,也可减少。那还会部分的,影响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如原料过差,劳动者当然要耗去较多的时间,才能将一定量原料加工好;所以,如所付工资相等,那就会减少剩余劳动。又,这当然还会显著地影响资本的再生产与蓄积,因如第一卷(第二十二章第四节)及以下所说,资本的再生产与蓄积,取决于劳动生产力者较多,取决于所用劳动量者较少。
这样,我们可以说明资本家节省生产手段的热情了。损失浪费与否,生产手段依生产上必要的方法消费与否,一部分是取决于劳动者的熟练与教育,一部分是取决于资本家如何训练结合的劳动者。(这种训练,在劳动者为自己打算而工作的社会状态中,例如在现今盛行的计件工资制度中,是不必要的。)反之,这种热情,又在生产要素假造的事实上表现了。假造,是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相对)减低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而也是利润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再者,在生产要素的价值会重现在生产物内的限度内,生产要素在其价值以上售卖,乃是欺骗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个方法,在德意志的工业上,特别重要。因为,德意志工业的基本原则是先送好的样品,后送坏的货物,定然可使顾客满意。但这是属于竞争范围内的现象,在这里,和我们没有关系。
请注意,由不变资本价值(从而不变资本费用)减少而起的利润率的增进,与该生产部门是生产奢侈品,是生产劳动者消费的生活资料,抑是生产生产手段的问题,完全没有关系。在所论为剩余价值率的限度内,这个问题才是重要的。因为,剩余价值率在本质上就依存于劳动力的价值,换言之,依存于劳动者习常生活资料的价值。但在此,我们是假定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为已定的。剩余价值与总资本成何比例,(这比例决定利润率),在这情形下,是全取决于不变资本的价值,这与其构成要素的使用价值是毫无关系的。
生产手段之相对的低廉化,及其绝对价值额的增加,当然,不是互相排斥的事。盖因生产手段的绝对的使用范围,在劳动生产力发展及生产规模扩大时,可异常增加起来。无论从那一方面考察,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都有一部分纯然是生产手段当作结合劳动者的共同生产手段来发挥机能,来被消费的结果;这样,这种经济,是表现为直接的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质之产物;但一部分,它又是劳动生产力在以生产手段供给于资本的范围内发展的结果。这样,当我们考察与总资本相对立的总劳动,不仅考察某资本家X所使用而与资本家X对立的劳动者时,这种经济,也表现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其唯一差别在,资本家X不仅由他本人工作场所内的劳动的生产力,并且由他人工作场所内的劳动的生产力,获得利益。但在资本家心目中,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这种经济,却被认为与劳动者毫无关系,是与劳动者绝对不发生关系的条件。资本家虽也很明了,关于资本家同额货币能购买多少劳动的问题,(在资本家意识中,这便表现为资本家与劳动者间的交易),劳动者有若干关系;但在他们看来,生产手段使用上的经济,换言之,这个以最小支出获得一定结果的方法,与其说是劳动固有的能力,还不如说是资本固有的能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所特有的一种方法。
这种思考方法,因与事实的外观相一致,故不怎样使人觉得奇异。资本关系,已在劳动者与劳动实现条件全无关系和完全分离隔绝的情状下,把内部的联系隐蔽了。
第一,构成不变资本的生产手段,仅代表资本家的货币,像罗马债务人的身体,只代表债权人的货币(依照林革的说法)一样。劳动者只在现实生产过程中,和它们接触;而在现实生产过程中,他们却把它们当作是生产的使用价值,当作是劳动手段和劳动材料。生产手段价值是增加抑是减少的问题,是和加工对象是铜抑是铁的问题一样,不会影响他和资本家的关系,不过如后所述,当生产手段价值增加从而利润率减低时,资本家对于这种事情,又会提出别种解释的。
第二,当生产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同时又为劳动榨取手段时,这种榨取手段的相对的贵贱,与劳动者无关,是像鞍辔的贵贱,与所驭的马无关一样。
最后,又像我们以前讲过的那样,劳动的社会性质,换言之,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为共同目的而起的结合,成了劳动者以外的人所有的权力;这种结合的实现条件,也成了劳动者以外的人所有的财产。如果没有谁强制他们节省这种财产,则滥费也于他们毫无关系。在劳动者自己所有的工厂,例如罗虚德尔工厂,便完全不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表现为别一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手段的低廉化,与改良化,从而,当作别一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的提高手段,那不待说,社会劳动的一般关联,会被视为与劳动者全无关系,而在这一切生产手段,皆由资本家购买,且为资本家占有时,被视为仅与资本家有关。当然,他是用他本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生产物,购买他人生产部门内的劳动者的生产物,并且,就因为他无代价占有了本人的劳动者的生产物,所以,能支配别人的劳动者的生产物。但这个关联,是很幸运地被流通过程等等所隐蔽了。
所以,大规模生产最初在资本主义形态上发展,利润欲与尽可能使商品生产便宜的竞争,也使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特色,从而,表现为资本家的机能。
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一方面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他方面,又促进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
但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不只使劳动者(活劳动的担当者),漠不关心于劳动条件之经济的合理的节省的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之矛盾的对立的性质,还进一步认劳动者生命与健康的浪费,劳动者生存条件的削减,为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之一,为利润率提高手段之一。
劳动者以其生命的大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度过。所以,生产过程之条件,多大部分即是劳动者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之条件,是劳动者的生活条件。但这种生活条件的经济,却就是提高利润率的一个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过度的劳动,以劳动者转化为代劳牲畜的情形,是促进资本价值增殖及剩余价值生产的一个方法。这种经济的遂行,使许多劳动者挤住在一个狭隘的不卫生的房间内,(那就是资本家节省建筑物),使许多危险的机械安置在一个房间内,对于危险丝毫没有保护设备,或对于有害的危险的生产过程,例如开矿,不采取任何预防方法。使生产过程人道化,使生产过程为劳动者感到舒适或不讨厌的种种设备,更是谈不到。从资本家的见地说,这是全然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浪费。资本主义生产方法,虽在其他各点尽量吝啬,但对于人身物质,则不惜尽量浪费,不过,从别方面说,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其生产物分配,须以商业为媒介,且以竞争为立足点,故对于物质资料,也极为浪费。从一方面说,个别资本家是获利了,从别方面说,社会则受损失。
资本有一种趋势,要把直接使用的活的劳动,缩减至必要劳动,并常要利用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来缩短生产一个生产物的必要劳动,从而,尽可能节省直接使用的活的劳动。资本还有一种趋势,要使这种已缩短至必要程度的劳动,安置在最经济的条件下,那就是,要尽可能把所用不变资本的价值,减至最小限。在商品价值,由其所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非由其实际所含劳动时间决定时,使这种决定实现,并缩短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就是资本。商品价格将由此减至最低限,因其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每一部分,都减至最低限。
我们对于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必须作一区别。当所用资本量增加,其价值额也增加时,那不过表示,有较多的资本,累积在一个人手中。但使不变资本可以节省的事情,正是较大量资本累积在一个人手中,同时所雇劳动者数大抵会绝对增加,但相对减少的事实。从个别资本家的观点考察,必要资本支出(尤其是固定资本支出)的范围是增大了;但与所加工的材料量及所榨取的劳动量比较,必要资本支出的价值,却是相对的减少了。
现在我们且举数例来解释。我们从最后一项讲起。那就是,先讨论这一类生产条件的经济,这一类生产条件,就是劳动者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
Ⅱ 以劳动者为牺牲的劳动条件的节省
炭坑——最必要的支出之忽略——“炭坑所有主间的相互竞争,使各种为克服显著物理困难的支出,节减至最低限度;同时,炭坑工人间的互相竞争,(炭坑工人的人数,通例是多于需要的),又使他们情愿为仅略高于附近农村日佣劳动者的工资,而冒极大的危险,受极大的有害的影响。自矿坑得有利的使用儿童以来,更是如此。这种二重的竞争,……使大部分炭坑,仅有极不完全的排水方法及通气方法;通气口的建造往往不适当,抽水的设备往往不良,工程师往往无能,坑道与线路的计划与建造,往往不妥当。由此,在生命,四肢,与健康上引起的破坏的统计,是颇使人战栗的。”(矿坑炭坑童工第一报告1829年4月21日第129页)。1860年顷,英国炭坑灾害死亡者数,平均为每星期十五人。依炭坑灾害报告(1862年2月6日),自1852年至1861年十年间灾害死亡的总数,达8466人。这个报告还承认,这个数字计算是过低的,因为,最初数年监督专员初就职时,他们管辖的区域过大,有许多灾害死亡,未曾报告进去。当然,监督专员的人数还嫌过少,其权力还嫌过小,但灾害次数自专员就职以来,已经减少的事实也可指示资本主义榨取的自然趋势。不过,死亡的数目,依然是很大的。生命的牺牲,大抵以矿坑所有者过度的贪欲为原因。举一例言之。有些地方,仅掘一个出口;因此,不仅空气流通极形不足,并且在这个出口闭塞时,没有第二个出口可以逃走。
若把流通的过程和竞争的赘瘤除开不说,那我们在详细观察资本主义生产时,将会发觉:对于实现的劳动即已对象化在商品内的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是极节省的。反之,对于人,对于活的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却比任何的别的生产方法,都更浪费。所浪费的,还不只是血与肉,而且是神经与脑髓。这个历史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好在人类社会之意识的改造以前),实际是以个人发展之最可惊人的浪费,来保障并实行人类一般的发展。这里所述的全部节省,是由劳动的社会性质发生的,而劳动者生命健康上这样的浪费,实际也正好是从劳动的社会性质引起的。就这点说,工厂监督专员贝尔克所提出的疑问,是很有意义的。他说:“由集合劳动惹起的未成年者生命的牺牲,怎样才可以防止呢?这个问题是值得郑重考虑的。”(1863年10月工厂监督专员报告第157页)。
工厂——工厂(真正的工厂)内一切保障工人安全幸福与健康的设备的忽略,都包在这项下面。指示产业军队死亡人数的灾害报告,有大部分是属于这一类的(见每年的工厂报告)。余若场所的狭小,通气设备的缺乏,也属这一项。
法律规定,工厂必须有横轴的保障设备,有多数工厂主反抗。对于这件事情,1855年10月,荷尔讷曾深表愤慨。横轴的危险性,虽曾屡为灾害死亡的事实所证明,其保障设备,虽非多费,也非经营上的妨碍,但仍有多数工厂主拒不受命(1855年10月工厂监督专员报告第6页7页)。工厂主在反对这次及其他各次的法律规定时,是得到义务治安法官的支持的。司裁判之职的法官,大抵自己便是工厂主或是工厂主的朋友。此辈绅士曾作何种裁判,我们不难由高等法院推事康培尔的话推知。康培尔关于一次被上诉的裁判说:“这不是议会条例的解释,只是它的废止。”(上揭报告第11页)。在同报告中,荷尔讷又述及有多数工厂,在机械开始运转时,不对劳动者发一声预告。这种预告的省免,常常会引起灾害。因为那怕在机械休止时,也常有许多手和手指在机械上面作事(上揭报告第44页)。在这里,我们且引述一个有意味的对照。那时为反对工厂法,曾于1855年3月在孟彻斯德成立一个名叫“工厂法修正国民协会”的团体。这个团体曾依每马力课取二先令的方法,集合五万镑以上的基金,其目的在充作协会会员被工厂监督专员控告时的诉讼费用。这种辩白控告,都由协会出而诉讼的。换言之,其目的在证明:为利润而杀人,不以杀人论罪。但关于格拉斯哥一个商家,苏格兰的工厂监督专员金凯德说,它曾利用本工厂的旧铁,为机械装置各种保障设备,全部仅费九镑一先令。这个商家使用了一百一十马力,如果它加入厂主协会,它所须缴纳的会费,将为十一镑,比保障设备的费用全部还多。这个国民协会,是1854年为反抗规定这种保护设备的法律,而组织的。溯自1844年至1854年,工厂主殆全不注意这个法律;依据拔麦斯登的训令,工厂监督专员才郑重通告各工厂主,自今以后,这个法律必须切实施行。为对付这种通告,工厂主立即把这个协会组织了。乃可异的是这个协会的会员有若干即以治安法官资格,被认为是这个法律的执行者。当新任内政部长乔治格勒于1855年4月提出妥协案,使政府认有名无实的保护设备为满足时,国民协会还是愤然加以拒绝。在各次诉讼中,有名的工程师费尔贝伦,曾屡次挺身为工厂主,辩护资本的经济及不可侵犯的自由。工厂监督专员领袖荷尔讷,则在各方面,受工厂主的迫害与谗谤。
工厂主必要得最高民事法院的一次判决,而后甘心。依这次判决的解释,1844年的法案,并未规定离地七呎以上的横轴,也须有保护设备。最后,始于1856年,由伪君子柏登(Wilson Patten)——最虔敬者之一,他的外表的宗教,随时准备为黄金骑士,作种种的龌龊事情——之手,得到一个议会条例,完全使他们满意。这个条例使劳动者事实上不能受任何特殊的保护;如在机械下受损害,他们必须向普通法院,进行损害赔偿的诉讼。在诉讼必须有莫大用费的地方如英国,这简直是一种嘲弄。而从他方面说,因为这个条例有一个极巧妙的关于鉴定的条文,以致工厂主简直没有败诉的可能。结果是灾害激增。1858年5月至10月那半年间,据监督专员贝克尔的报告,与前半年间比较,灾害次数竟增加了21%。他以为至少有36.7%的灾害,原来是可以避免的。诚然,1858年及1859年的灾害次数,比1845年及1846年要少得多。就受监督的各产业部门说,劳动者数增加了20%,灾害次数却减少了29%。其故何在呢?在争点依然像现在(1865年)这样解决的限度内,那主要是由于新机械的采用。这种新机械,原来就有保障的设备,这种设备既不要工厂主特别花钱,他们自然不反对。且也有少数断臂的工人,曾获得巨额的损害赔偿,并能在最终审,维持胜利的判决。(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1年4月第31页,及1862年4月第17页18页)。
以上所述,已足说明工厂主曾如何节省保护的设备了。没有这种设备,工人(且包括许多儿童)便须以生命和四肢来冒种种直接由机械使用发生的危险。
密闭室内的劳动——场所面积的节省,从而,建筑物的节省,曾怎样使劳动者密集在狭室之内,这是周知的事实。加之,通气的设备又节省。这两种节省,与劳动时间延长的事实合起来,大大增加了呼吸器病,从而,大大增加了死亡的人数。以下的例解,皆采自1863年公共卫生第六报告。这个报告,是本书第一卷屡次提到的西门医生编辑的。
劳动者的结合及其合作,使机械可以大规模使用,使生产手段可以累积,使生产手段的使用可以节省。所以,一方面对于资本家成为利润增大的源泉,他方面对于劳动者(除非同时缩减劳动时间并讲求特别的保护方法来补偿)却成为生命与健康的浪费的,也是大量共同劳动在密闭室内的进行,是共同劳动大量地在同一工作场所内的累积。这种共同劳动的条件,是由生产物制造上的便利来判断,不由劳动者的健康来判断的。
西门医生曾订立下述的原则,并以丰富的统计作印证。他说:“任一地方,其人口越是在密闭室内共同工作,则在其他条件相等的限度内,其人口因肺病而死亡的数目越是增加。”。原因是空气不良。“在有某种重要工业必须在密闭室内经营的地方,劳动者死亡率的增加,使该地的死亡统计,以肺病特多为特色。这在英格兰,已是通例,也许没有一个例外”。
卫生局1860年及1861年关于密闭室内经营的诸种产业,曾加以调查,作成死亡统计。这个统计说明了如下的事实:十五岁至五十五岁的男子数相等,假令英格兰各农业区域因肺结核及他种肺病而死的人数为100,则考文特勒为163,布勒克堡与斯吉蒲登为167,康格里登与布拉得福为168,莱塞斯特为171,里克为182,玛克里司斐为184,波尔登为190,诺亭格汉为192,罗虚德尔为193,德尔卑为198,萨尔福德与亚胥登·莱恩为203,里兹为218,蒲勒斯登为220,孟彻斯德为263。。下表还提示了个更适切的例。此表分别两性,指示十五岁至二十五岁的人,在每十万中,有多少是由肺病致死的。所选的各区域,都只雇用女工从事密闭室内经营的产业,男子则被雇在各种可能的劳动部门。
在丝制造业盛行的区域,男子参加工厂劳动者较众,其死亡率也较高。在此等地方,男女二性因肺结核病而起的死亡率,也由报告暴露了,“我国丝制造业大部分是在极不卫生的情形下经营的”。但借口经营条件特别适宜特别卫生,而要求十三岁以下儿童劳动时间特别延长,其要求又屡次被批准的,就是丝制造业的工厂主。(第一卷第八章第六节)。
以上考察的种种工业,都呈现一种不好的境况,但最不好的境况,莫过于斯密医生(Dr. Smith)关于裁缝业所描写的状况了。他说:“就卫生状况说,是各工室大不相同的。但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多人拥挤,没有一个不是极有害于健康。……这种工室,必然是酷热的;但若再点煤气灯,(例如昼晦或冬季傍晚时),温度就常在华氏八十度,乃至九十度(摄氏二十七度至三十三度),使人流汗不止,玻璃窗上水汽凝结,以致水滴不断从天窗落下,工人虽明知会冒寒,也不得不把窗打开。——他曾描写伦敦西区十六家最大的裁缝店。在这不通气的室内,每个工人所能占有的空间,最大为270立方呎,最小为105立方呎,平均为156立方呎。有一个裁缝店,四周都是走廊,必须从上面来光线。在这个店内,雇有工人九十二名至一百名,点着许多盏煤气灯;厕所就在房边,每人所占空间,不过150立方尺。别一个裁缝店,只能算是院子里一个狗窠,光线从上面进来,空气只能从屋顶上一个小窗进来,其内有五个至六个人工作,每人所占空间,仅112立方尺”。“在斯密医生叙述的这样怕人的工室内,裁缝工人每日通例须劳动十二小时至十三小时,有时,还须继续劳动十四小时至十六小时”。。
以下一点,是必须注意的。伦敦裁缝工人,排字工人,印刷工人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的死亡率,其报告所列的数字,是太低了。在这二种产业上,雇主往往从农村雇用大批青年工人,(大抵是三十岁未满的)作徒弟,作见习。医务局长,这报告的报告者,约翰西门实际也曾注意到这种情形。这个情形,大大增加了被使用者的人数。伦敦这几种产业的死亡率,是用这作基础计算的。但这种增加,不会同样增加伦敦市死亡的人数,因他们不过暂时留在伦敦。如果他们在伦敦得了病,他们会回农村家里去的,如果后来在农村死了,他们的死亡,便也在农村登记。这个情形,最影响年龄较小的工人,使伦敦这种年龄的人的死亡率,不能当作产业不卫生状况测量的标准。
排字工人的状况,与裁缝工人的状况相似。他们不仅缺少换气的设备,缺少新鲜的空气,且必须作夜工。他们的劳动时间,通例是十二小时至十三小时,有时是十五小时至十六小时。“煤气灯点着时,……铸字所的烟,机械或污水池的臭气,往往从楼下侵入因而加甚楼上的痛苦。楼下的热气,使天花板发热,那自然会增加楼上的热度。而在楼下装有蒸汽机关,从而全屋皆异常亢热的地方,情形是更坏。……一般说,换气设备是极不完全的,不能将热气及日落后燃烧煤气的产物排除。大多数工作场所的情状,是极惨的。若原来又作卧室,那就更惨”。“有若干工作场所,特别是发行周刊的工作场所,雇用十二岁至十六岁的儿童,那里,往往继续不断作二日一夜。那些以印刷零件为业务的印刷所,工人往往在星期日也没有休息,因此,他每星期的劳动日数,不是六日,而是七日。”。
我们已在第一卷第八章第三节,注意女帽女服制造业女工人的情形。但在那里,我们注意她们劳动过度的情形。她们的工室,也在同报告中,由奥特(Dr. Ord)医生描写了。她们日间工作的情形虽较好,但当煤气燃烧时,她们就处在热气蒸人,臭味迫人,极不卫生的情形下了。在三十四家情形较好的缝衣店中,奥特医生曾发觉每个工人平均占有的空间是这样的。“有四家,在500立方呎之上,有四家在400立方呎至500立方呎之间,有五家在200立方呎至250立方呎之间;有四家,在150立方呎至200立方呎之间;有九家,仅有100立方呎至150立方呎。在换气设备不完善时,那怕情形最好的工作场所,也仅将就够使她们继续工作。……但是,就是在换气设备良好的工作场所内,在天黑后,依然太热,太蒸人,因有许多盏煤气灯点着”。奥特医生关于一家为牙行经营的小女服店,曾说:“一个房间,计有1280立方呎,工人十四名,每名所占空间仅91.5立方呎。女工都显出疲劳憔悴的样子。她们的工资,除茶水外,据说每星期为七先令至十五先令。……劳动时间由上午八时至下午八时。这样一间小房子,有十四个人挤在一处,换气设备又是极不良的,仅有两个可以开闭的窗户,一个关着的暖炉。任何特别的换气设备也没有”。。
关于女帽女服制造业女工人劳动过度的情形,同报告又述:“时装女服店青年女工人劳动过度的情形,大约在四个月内非常厉害,因而顿时唤起公众的惊愕与愤慨。这几个月内,店内的工作通例每日须继续至十四小时,在赶造定货时,且须延至十七小时至十八小时。”其他各季店内工作为十小时至十四小时,而在自宅内进行的劳动,则通例为十二小时至十三小时。在女外套,披肩,短衫的制造(包括用缝机的劳动)上,普通工作场所内的劳动时间较少,通例不过十小时至十二小时,但据奥特医生说,“有几家,正规的劳动时间,依超过时间另有给付的方法,大为延长了。别几家,则于正规劳动时间终了后,叫工人把工作带回家去完成。在此,可以附言,这二种额外劳动,都常常是强制的”。。约翰·西门在这页的附注上说:“勒得克利夫君(时疫协会秘书)对于一等女服店女工人的健康状况,最有试验的机会。他在二十个自称身体健全的女工人中,只发现一个是真正健康的;其余十九人,都不免在生理上表示生机枯竭,神经衰弱,以及各种机能上的障碍。他以为,这当中的第一个原因是劳动时间过长。据他估计,即在生意最滞的时节,每日也有十二小时劳动;第二个原因,便是工作场所过于拥挤,换气方法过于不良,煤气燃烧使空气污浊,食物不当或不足,家庭休养设备的缺乏”。
英国卫生局长得到的结论是:“在雇主可以为力的限度内,雇主应不问工人的工作如何,出钱为工人的劳动,防止一切不必要的有害卫生的事情。但这种在理论上应称为第一卫生权的权利,是工人实际所不能主张的。倘工人所处的地位不能在卫生上提出合理的要求,那无论立法者的意图如何,工人们总不能希望,害物排除法的负责实施者会给他们以任何切实的帮助”。——“雇主应服从法规的最低限界,无疑是难于决定的。其决定,不免有若干技术上的困难。但……在原则上,健康保护的要求,总是普遍的。有几十万男女工人,不必要的,在职业所引起的无限的生理痛苦中,萎缩了。为这几十万男女工人的利益计,我敢表示如下的希望:卫生的劳动条件,应全般受适当的法律保障,至少,应该保证各种密闭室内的工作,必须有切实的通气设备,且尽可能,在各种不卫生的劳动部门,把那些特别不卫生的影响加以限制”。
Ⅲ 动力制出,动力分配,及建筑物上的经济
1852年10月的报告,荷尔讷曾引述名技师,汽槌发明者,巴特里吏罗夫提的纳斯密兹一封信如下:
“我所讲的组织变化及蒸汽机改良,曾可惊地增加了动力。这一点,公众是不甚了然的。兰克夏区的机械动力,在过去四十年间,常在怯弱的固执的因袭心理下受压迫。现在,很侥幸,我们是被解放了。在过去十五年间,尤其是过去四年间(自1848年算起),在凝缩蒸汽机的操作上,已有少数重要的变更,发生了。结果是,同一机械已能完成遥较为大的作业,煤炭的消费量已显著减少了。自本区工厂采用蒸汽力以来,有许多年数,凝缩蒸汽机被认为安全的速率,是每分钟的活塞冲程220呎,那就是,活塞杆长5呎的蒸气机关的横轴,每分钟只回转二十二次。再增加摆械运转的速度,即视为不当。自全部装置适合于每分钟220呎活塞冲程的速率以来,许多年间,各工厂机械的速率,都受着这种限制。后来,或因碰巧有人不熟习这种规定,或因有人勇于发明,以致有更大的速率被人试用。试用的结果既极顺利,模仿的人接着起来。机械尽量发挥作用了,配力装置的主要齿改轮换了,以致维持原速率的蒸汽机关,每分钟也得有300呎以上的活塞冲程。蒸汽机关的这种速率增加,现今殆已为人普遍采用。相同的机械,现在已有较大的供人利用的动力,且因动轮的刺激较大,运转也更有规律了。因活塞杆的速率增加,相同的汽压与凝缩器真空,已可产出较大的动力。如其适当的变革,可以使一个有四十马力每分钟活塞冲程200呎的蒸汽机关,得以相同的汽压和真空,使活塞每分钟的冲程增至400呎,我们所得的动力,就比从前增加一倍了。汽压和真空既然在二场合相等,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及灾害发生的危险,自不致因速率增加而大增加。仅有这点区别:与加速的活塞运动比较,我们须消费较多的蒸汽,至少是近似如此。还有,便是轴承或摩擦部的磨损,须略较为速。但这是不值得注意的。……但加速活塞运动,使同一机械发出较多动力的方法,必须在同汽罐下燃烧较大量的煤炭,或采用一个蒸发力较大的汽罐,总之,必须发出较大量的蒸汽。实际,这个方法也行过的;蒸汽制出力较大的汽罐,实际曾与旧的速率增加的机械相连合。依此方法,同机械供给的作业,在多数场合,是增加了100%。科恩沃州诸矿山采用蒸汽机关,用一种非常便宜的方法,制出动力。约在1842年,这个方法就为世所注意了。棉纺绩业的竞争,又使棉纺绩业者,不得不在节省方面,求利润的主要来源。科恩沃州机械所指示的每小时的消费煤炭量与制出马力之显著差额,和沃尔夫式二筒机械所指示的异常经济的作业,在我们这一区,把燃料经济的问题,提出我们面前了。科恩沃机与二筒机,有三磅半,或四磅煤炭,就可以在一小时内,供给一个马力;棉业区域的机械,要在一小时内,供给一个马力,却非消费煤炭八磅或十二磅不可。这种显著的差额,使我们这一区的棉纺绩家及机械制造家,以相似的方法,得到异常经济的结果(惟在当时,这种经济,在科恩沃州及法兰西,已成通例。在此二处,极高的煤炭价格,使工厂主不得不在营业上,尽可能经济这一方面的费用)。这情形,曾引起一些极重要的结果。第一,在利润高的时候,多数汽罐,都以上半面,露在外界的冷气中。现在,这种汽罐,都用厚毡,砖,水泥之类的东西裹住,以此,花这样大本钱得到的热,才不致于放散。汽管也用这个方法保护,汽筒则用毡或木头包着。第二,高的汽压被利用了。一向,安全瓣所受的重压是极微薄的,以致每平方吋仅能开放四磅,六磅或八磅的汽压。现在发现了,倘能把汽压提高至十四磅或二十磅,便可节省许多的煤。换言之,工厂的工作,便能由较小量煤的消费来完成。有资力与企业心的人,都采用充分推广的汽压方法,使用构进适当的汽罐,以致每一平方吋,都可以在三十磅,四十磅,六十磅,或七十磅的气压下,供给蒸汽。这样高的汽压,使旧派技师见之,必定会吓倒。但汽压增加之经济的结果,一旦可用几磅,几先令,几便士的形式明白表出,凝缩机采用高压汽罐,便成一件极普通的事情了。要彻底革新的人,都采用沃尔夫式的机械。大多数新造机械,也是这样。那就是,新造机械,大抵是二筒沃尔夫式的。在其一筒内,由汽罐来的蒸汽,即由所生压力高于汽压,而生出动力来。以前,这种动力,在活塞一次冲程之后,便向空气中逃去;现在,它可以移入有四倍容积的低压筒去,在那里,经过相当的膨胀之后,再导入凝缩器中去。这种机器是经济多了。由此,三磅半或四磅煤,可以在一小时内,供给一个马力,而旧式机械要在一小时内供给一个马力,便非消费十二磅至十四磅煤不可。还有一种巧妙的装置,使二筒(一个高压机和一个低压机互相结合)沃尔夫式,得在现成的机械上应用,使其效果增加,煤的消费减少。这个结果,在过去八年或十年间,还曾由别一个方法实现。那就是,把一个高压机与凝缩机结合,使高压机利用过的蒸汽,可以移到凝缩机上来,把它推动。这个方法,是在许多方面有用的”。
“同一个蒸气机关,有这诸种改良的一部分或全部之后,究竟增加了多少效果,还是不易得到准确的估计。但这是确实的,同重量的蒸汽机关,平均已可多作百分之五十的作业。在多数场合,在每分钟速度以220呎为限时,原来仅可供给五十马力的蒸汽机关,现在已可供给一百马力以上。凝缩机应用高压蒸汽所得的极经济的结果,及旧蒸汽机关因营业推广而起的较大的需要,曾在过去三年间,促进罐状汽罐的采用。由此,动力制出的费用又显著减少了”。(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52年10月第23页至27页)。
动力的制造是如此,动力的分配及工作机也是如此。
“近数年来机械改良之急速的发展,使工厂主无需增加动力,已可将生产推广。劳动利用上的经济,是因劳动日缩短,而成为必要了。大多数经营得当的工厂,都讲求减少支出增加生产的方法。我应感谢本区一个明哲绅士的好意,赖有他,关于他工厂内所雇用的工人的数目和年龄,关于他工厂内使用的机械,关于他自1840年迄今所付的工资额,我得到了一个计算。1840年10月,他工厂内雇用六百名工人,其中有二百名是十三岁未满的。1852年10月,他只雇用三百五十名工人,其中只有六十名是十三岁未满的。但除少数例外的场,和他在这二年所使用的机械数却相等。在这二年所支付的工资额也相等”。(勒特格莱夫语,1852年10月工厂监督专员报告第58页)。
但这种种机械改善,一直到被构造适宜的新工厂建筑物采用之后,方才发挥它的充分效果。
“装置这种新机械的工厂建筑物,也大进步了。当我论到这种种机械改良时,这一点也是我必须说明的。……地下层,是供我捻纱的,我曾为此目的,装置二万九千个复式纺锺。单就地下屋及阁楼说,我就节省了百分之十的劳动。这种节省,与其说是复式改良的结果,不如说是机械在一个联动机下累积的结果。我的工厂,用一个起动轴,已经可以推动那么多的纺锤,因此,与别的工厂比较,我的工厂,就可在联动装置上,节省60%至80%了。这又可节省油脂。总之,因工厂设备完全,机械改良之故,即不说动力,煤炭,油脂,配力带,起动轴方面的节省,我也至少节省了10%的劳动”。(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3年10月所载某棉纺绩业者的自述)。
Ⅳ 生产上的排泄物的利用
生产排泄物与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发展,也发展了。所谓生产排泄物,是指农工业的废物;所谓消费排泄物,一方面是指人身自然代谢机能的排泄物,一方面是指消费品在消费后遗留下来的形态。化学工业的副生产物(这种副生产物,在小规模生产下,是浪费掉的),机械建造业排泄出来再在铁生产上当作原料用的铁屑等等,都是生产排泄物。人身的自然排泄物及破烂的衣服等等,都是消费排泄物。消费排泄物,在农业上最重要。就这种排泄物的利用来说,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是再浪费没有的。例如在伦敦就有四百五十万人的粪便,没有更好的利用方法,只好出异常大的费用,倾倒入泰姆士河中去了。
原料的昂贵,自然而然的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
大体说,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样的:排泄物必须有多量产出,那只有在大规模劳动之上,才是可能的;机械必须改良,使原来不能使用的某形态上的物质,可以变成别种形态而在新生产上被利用;科学,尤其是化学,必须进步,使废物的有用性质可以发现出来。当然,在小规模的园艺农业上,例如在郎巴底,在中国南部,在日本,也曾发现这种大的经济。但大体说,在这种制度下,农业生产力,必须以人类劳动力的大浪费为代价。这种劳动力,是必须从别的生产部门夺取过来的。
这所谓废屑,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上都是重要的。1863年10月工厂报告(163页),就以下述的事实,为英格兰及爱尔兰大多数地方农民仅种少许亚麻的主要理由。该报告述及:“以水力推动的小规模的麻制造厂,会在亚麻的加工上,留下许多废屑来。……棉花的废屑,是比较小的,但亚麻的废屑甚大。设能利用水渍法及机械制麻法,不利益的成分定然可以显著减少。……在爱尔兰,制麻通常用极粗的方法,以致有28%至30%的损失”。这种损失,只要采用较良的机械,就可以避免。据工厂监督专员的报告,亚麻加工时留下的大量麻屑,虽然是极值钱的,但在爱尔兰若干工厂,总是当作废屑,被工人携回家去当柴烧。(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3年10月第140页)。关于棉花废屑,在讨论原料价格的变动时,我们还要讨论的。
羊毛工业要比亚麻工业的经营更巧妙。“毛屑与毛织物褴褛,一向是禁止再加工的,但这个偏见,在冲毛织业(这种工业,在约克州羊毛工业区域,现已成为一种重要工业)上,已经完全消灭了。大家希望,棉屑业也会适应一种由来已久的需要,当作一种营业,而同样存在着。前三十年间,毛织物褴褛(即纯毛织物破片),每吨平均仅值四镑四先令,但最近数年间,每吨已值四十四镑了。其需要还如此增加,以致有人夹用棉和毛。不伤毛但能将棉花弹开的方法,已经发现了。现在已有数千劳动者被使用在冲毛织物工业上,消费者受大利益了,他们已能以极适合的价格,购得品质良好的毛织物”(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3年10月第107页)。这样翻造的冲毛织物,在1862年末,其所消费的羊毛,已占全国羊毛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2年10月第81页)。这所谓“消费者”的“大利益”,是他的羊毛衣服,和以前比较,现在只经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擦破了,其纱线只经用六分之一的时间,就露出了。
英吉利丝工业是在相同的险路上进行。自1839年至1862年,纯生丝的消费相当减少了,丝屑的消费却增加了一倍。因机械改良之故,原来没有价值的材料,现今变作有多种用途的丝了。
废屑利用的最适切的例,是化学工业。它不仅依新的利用方法,利用本工业的废屑,且利用许多别的工业的废料。例如,原来几乎毫无用处的煤脂,现在可以转制蓝靛染料,红染料,新近还可以转制多种药品。
各种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固可引起经济,但在此之外,我们还须举出废屑发生的防止。那就是,使生产排泄物减至最低限度,并使直接参加生产的原料与补助材料能直接被利用至最高限度。
废屑的减少,一部分以所用机械的品质为条件。机械各部分构造越是准确越是精致,油脂肥皂等物就越是可以节省。这是就补助材料来说。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生产过程究曾以怎样大一部分原料化为废屑,也定于所用机械和工具的品质。最后,那还视原料的品质而定。但原料的品质,一部分以原料采掘业和农业的发展(那是狭义的Kultur的进步)为条件,一部分视原料在加入制造前所通过的各种过程如何发展而定。
“巴尔门底(Parmentier)曾证明,近来,例如自路易十四时代以来,法国的磨谷方法,是显著改良了。与旧磨比较,新磨已能从同量谷物,造出二倍面包。实际,巴黎每个居民每年消费的谷物,原为四塞梯尔(Setiers),后减为三塞梯尔,再减为二塞梯尔,现在只须有一塞梯尔又三分之一了,此数约合342磅。……我曾在勃赤地方住过许久,在那里,由花岗石及绿泥石制成的臼石(一种粗糙的旧磨谷机),已依照过去三十年间极进步的机械学原理,改造了。现在,磨石是得自拉浮特,谷物入磨,须磨两次,磨袋成一种环状运动,因此,能由同量谷物多磨出六分之一的粉来。所以,我很明了,为什么,罗马人每日消费的谷物和我们每日消费的谷物,会相差如此之巨。这完全因为,罗马人磨粉的方法和制面包的方法,太不完善。在这里,我必须说明,蒲林尼(Plinius)在其著书第十八卷第二十章第二节所述的一种事实。……罗马的麦粉,依品质不同,每莫底鸟斯(Modius)值40, 48,或96亚斯(ass)。这种价格,与现代的谷物价格比较,是很大的。而其价格所以会如此大,就因为当时的磨不完善,以致于制粉的费用太大”。(杜洛·德·拉·马尔《罗马人之经济》巴黎1840年第一卷第280页)。
Ⅴ 发明的经济
我们讲过,固定资本使用上的经济,是这样发生的:即,劳动条件大规模被使用;质言之,劳动条件,当作直接社会的社会化的劳动条件,或在生产过程内当作直接合作的条件。从一方面说,力学及化学上各种发明的使用所以不致于使商品价格腾贵,就因为具备了这个条件。在事实上,这也往往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从别方面说,由共同的生产的消费而起的经济,在大规模生产下,才是可能的。最后,何处能经济,怎样能经济,怎样应用既有的种种发现才最为单纯,怎样才可以把理论应用(应用在生产过程)上的实际阻碍克服——这等等,都最须依赖结合劳动者的经验。
但在此,且注意一般劳动(allgemeiner Arbeit),与共同劳动(gemein-schaftlicher Arbeit)的区别。二者在生产过程上都有作用,且有相互交错的作用,但有区别一般劳动包括一切科学的劳动,一切的发现,一切的发明。这种劳动,一部分是以现存者的合作为条件,一部分是以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共同劳动则以个人的直接合作为条件。
这种区别,由如下的观察,得到了新的证明。
(1)新机械初次建造的费用,与其再生产的费用比较,有颇大的差别。比可参看乌尔和巴伯基的议论。
(2)以新发明为基础的工厂,与继起的在旧工厂亡迹上遗骸上出现的工厂比较,必须有较大得多的费用。这种差别是如此大,以致最初企业者往往破产,而后来用低价购买这种建筑物这种机械的人,却能发达。人类精神的一般劳动的新发展,及其由结合劳动而在社会上的应用,通例只能使最无价值最可怜的拜金资本家,赚取最大的利润。
* * *
[1]“因为在一切工厂内,都有一个极大量的固定资本投在建筑物和机械上,所以,机械能被运转的时间数愈大,其利益也愈大。”(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58年10月31日第8页)
[2]参看乌尔《论工厂构造的进步》。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Ⅰ 原料价格变动及其对于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以上,我们假设剩余价值率是不变的。在此,我们依然是这样假设。为要使问题的研究更为单纯,这个假设乃是必要的。不过,剩余价值率不变的资本,仍可因原料价格变动(这便是我们要在此处研究的主题)而起收缩膨胀,致所使用的劳动者数增加或减少。在此场合,剩余价值率不变,剩余价值量可以变化。但这个现象在这里也可被认为是一个附随事项而除开的。如机械改良及原料价格变动,同时影响某一个资本所使用的劳动者数,或同时影响劳动工资的大小,我们只须比较(1)不变资本的变化所及于利润率的影响,和(2)工资的变化所及于利润率的影响,结果便很明白。
但在此,像在此以前,必须注意,如果变化是由不变资本节省或因原料价格变动而起,则此种变化,虽全不影响工资,全不影响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但仍不免会影响利润率。那会在中,改变C的量,从而改变全分数的值。所以,无须问这种变化是发生在什么生产部门,换言之,无须问受这种变化的影响的产业部门,是或不是生产劳动者的生活资料,是或不是生产这种生活资料生产上的不变资本。就这点说,这个情形和剩余价值研究时所指示的情形,是不同的。所以,这里推得的结论,也适用于奢侈品生产上发生的各种变化。这里,所谓奢侈品生产,是指一切非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产。
这里,在原料项下,仍包括种种补助材料,如蓝靛,煤炭,煤气等。又,在机械也须在这项下面考察时,它自身的原料,也是由铁木皮革等等造成的。所以,它自身的价格,也会由原料(构成机械的原料)的价格变动而受影响。在机械价格因原料(构成机械的)价格变动或因补助材料(机械运转所消费的)价格变动而提高时,利润率自然会依比例下落。而在情形相反时,结果也相反。在以下的研究中,我们说原料价格变动时所指的原料,不是指机械(当作劳动手段)构成上的原料,也不是指机械使用上的补助材料,却仅指参加商品生产过程的原料。在此仅须声明一点:铁,煤,木等等(机械构造与使用上的主要要素)的自然富藏,在此,是表现为资本的自然丰度,是一个与工资高低毫无关系的利润率的定素。
利润率为,很明白,每一件足使C量从而使C量发生变化的原因,虽不变化m与v,不变化二者相互的比例,也必定会在利润率上引起变化。原料是不变资本一个主要部分。即在无真正原料参加的产业部门,也有原料当作补助材料或机械构成部分,参加进去,故其价格变动,仍会依比例影响到利润率上来。假设原料价格的减低额等于d,则,将变为。这样,利润率就提高了。反之,如果原料价格提高,则或,将变为,利润率就落下了。如其他条件不变,利润率的提高或落下,是与原料价格成反比例。这个情形,说明了。原料价格低廉,那怕不伴着生产物售卖范围上的变化,换言之,那怕完全不顾到供给予需要的关系,也对于工业国非常重要。由此,我们更可推知国外贸易的影响。即不说国外贸易将减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工资,它也会影响利润率。它会影响农工业所消费的原料或补助材料的价格。就因不曾透彻了解利润率的性质,不会透彻了解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差别性,所以,像托伦斯那样固执实际经验的经济学者,关于原料价格所及于利润率的显著影响,会发出在理论上完全错误的解说;反之,像里嘉图那样固执一般原理的经济学者,也误解世界贸易等等所及于利润率的影响。
在此,我们可以理解,原料关税的废止或减轻,对于工业,何以会这样重要。合理的发展的保护关税制度,也以原料输入尽量自由为重要原则。这种自由,与谷物关税的废止,早已成为英国自由贸易论者的主要目标。他们还渴望棉花关税的废止。
为要了解一种原料(非真正的原料,但为一种补助材料,同时又为主要的营养料)价格低廉的重要性,我们且以棉工业所用的麦粉为例罢。1837年,格勒[1]已经计算过,“十万架蒸汽织机和二十五万手织机,在大不列颠境内经营,每年须消费四千一百万磅麦粉,来整理经线。此外,漂白等等过程所用的麦粉量,又等于此量的三分之一。这样消费的麦粉的总价值,依他计算,在过去十年间,每年等于342.083镑。英国麦粉价格和大陆麦粉价格的比较,又说明了谷物关税曾使工厂主购买麦粉时,每年须多付十七万镑。依格勒计算,1837年,至少多付了二十万镑。一个公司每年须为麦粉多付一千镑。因此故,大工厂主,精明谨慎的实业家,都宣称如谷物关税废止,每日劳动就可减为十小时”(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48年10月第98页)。谷物关税是撤废了。棉花关税及其他各种原料的关税,也撤废了。但这个目的达到之后,工厂主反对十小时劳动案的呼声,却比以前更热闹起来。当十小时工厂劳动定为法律时,第一个结果便是工资一般减低的尝试。
在生产上消费的原料与补助材料的价值,会全部一次移转到生产物的价值中去,固定资本诸要素的价值,却比例于磨损程度,渐渐移转到生产物中去。因此,利润率虽定于所用资本的价值总额,不问其在生产物中所消费的数额,但生产物的价格,却受影响于原料价格者为多,受影响于固定资本价格者远较为少。但很明白——不过,我们仅偶然把这点提到,因在这里,我们仍假定商品依价值售卖,不问其由竞争引起的价格变动——市场的扩张或缩小,定于个个商品的价格,而与个个商品价格的腾落成反比例,所以,在现实上,我们也发觉,原料价格提高时,制造品的价格,不会依相同的比例提高,原料价格下落时,制造品的价格,不会依相同的比例下落。因此,当原料价格腾贵时,利润率的跌落,必定比商品依价值售卖的场合,跌得更厉害。当原料价格跌落时,利润率的提高,也必定比商品依价值售卖的场合涨得更厉害。
再者,所用机械的数量与价值,虽会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一同增加,但其增加的比例不同;换言之,不与机械所供给的生产物的增加成比例。所以,一般使用原料的产业部门,(即以过去劳动生产物为劳动对象的产业部门),总用一定量劳动吸收追加量原料的比例,换言之,用一小时劳动所能转化为生产物(即加工成为商品)的原料量的增加,来表示它的生产力的增加。原料的价值,会比例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生产物的价值中,成为益益增加的部分,但此不仅因原料是全部一次参加到商品生产物中,且因在总生产物每一个可除部分中,由机械磨损形成的部分,由新加劳动形成的部分,益益减少。这种减少趋势的结果,使那由原料构成的价值部分,依比例增大起来,——除非生产原料使用的劳动的生产力也增加,以致原料价值相应的减少。
再者,因原料与补助材料,与工资同为流动资本的成分,故也须不断由生产物一次的售卖,一次代置。机械仅须在磨损程度内代置,其代置可采取准备金的形式。所以,只要一年的售卖,能够提供一年的准备金,则是否每一次售卖都提出一部分为这个目的,乃无关重要,于此,我们又看见了,原料价格的提高,将使商品售卖所实现的价格,不足代置商品的一切要素,或使规模与技术基础相适合的过程,不能继续,以致机械只能有一部分被使用,或全部机械不能照常以全时间工作,并因而将全生产过程抑止,或妨碍之。
最后,由废屑而起的费用,与原料价格的变动成正比例;原料价格提高也提高,原料价格下落也下落。但在此也有一限界。1850年,工厂监督专员的报告还述:“由原料价格提高而起的一个损失源泉,只有实际纺绩业者能够注意到,那就是,由于废屑的损失。人们告诉我说,当棉花涨价时,纺绩业者所受的损失,不止与所付价格的差额成比例。粗棉纱纺绩的废屑,足有百分之十五;假设这样多的废屑,在棉花每磅值三便士半时,会每磅引起半便士的损失,那只要棉花涨价至每磅七便士,每磅损失便会增至一便士。”(1850年4月工厂监督专员报告第17页)。——南北美战争发生之后,棉花几乎涨价到一百年中最高的程度。此时,工厂报告的说法也不同了。“棉花废屑的价格,及棉花废屑再在工厂充作原料的结果,使印棉与美棉间废屑损失的差额,得到了若干补偿。印棉与美棉废屑损失上的差额,约为百分之12 1/2。印棉加工所必然会有的损失,为百分之二十五,所以,实际上,印棉的使用,会使纺绩业者的费用,比所付价格多四分之一。当美棉每磅值五便士或六便士时,这种废屑损失,每磅仅为3/4便士,并不怎样重要,但当棉花一磅涨价至二先令,以至废屑损失每磅为六便士时,这种损失,便极重大了。[2]”(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3年10月第106页)。
Ⅱ 资本的价值增加与价值减少;资本的游离与拘束
我们这一章研究的诸种现象,是以信用制度及世界市场竞争——一般说,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生气——的充分发展为前提。但我们必须先了解资本的一般性质,然后能综括表现资本主义生产的这诸种具体形态。且这种表现,也在我们本书计划之外,其论述,犹待于本书论述的展开。不过,表题上所示的诸种现象,依然可以在这里概括的讲一讲。它们第一是互相关联的;第二,又是与利润率及利润量相关联的。又因为有这诸种现象,所以曾有人觉得,不仅利润率,即利润量(那在事实上即是剩余价值量),也能独立在剩余价值(率或量)的运动之外,而自为增减。所以更有略略讲一讲这诸种现象的必要。
一方面是资本的游离(Freisetzung)与拘束(Bindung),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加(Wertsteigerung)和价值减少(Entwertung)。我们能把这二者看做不同的现象么?
首先发生的问题是:资本的游离与拘束,是指什么?价值增加与价值减少的意思是自明的。它们不外指示,因有某种一般的经济状况,(因我们讨论的,不是任何个别资本的特别的命运),现有资本已经在价值上增加或减少。换言之,它们不外指示,垫支在生产上的资本,除使用剩余劳动以增殖其自身价值外,已由别的方法,引起在价值上的提高或减低。
我们所谓资本拘束,是指:如果生产要照旧规模继续,生产物的总价值,必须从新以一定的比例,再转化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要素。我们所谓资本游离,是指:如果生产只要照旧规模继续,生产物总价值中原须再转化为不变资本或可变资本的部分,现在已可提取出来,过剩化出来。资本的这种游离或拘束,应与所得(Revenue)的游离或拘束相分别。当资本C的年剩余价值为x时,资本家所消费的商品的低廉化,使资本家现在能以x-a的部分,和以前获得同量的享受。这样,所得的一部分a,就游离出来了。此a可用以增加消费,也可用以再转化为资本(即蓄积)。反之,如必须有x+a才能继续同样的生活方法,那么,他不是把生活方法缩小,便须把前此蓄积到的所得的一部分(=a),当作所得来支出。
这种价值增加或价值减低的事情,可以仅发生在不变资本的场合,可以仅发生在可变资本的场合,也可以同时在二者上面发生。而在不变资本的场合,这种价值增加或价值减低,又可以仅在固定资本上发生,或仅在流动资本上发生,或同时在二者上面发生。
在不变资本项下,我们必须考察原料,补助材料,半制品(在这里,我们总称其为原料),还须考察机械及其他各种固定资本。
以上我们特别考察原料的价格或价值的变动,及其所及于利润率的影响,并立下一个一般法则:即,其他各种事情不变,利润率与原料价值的高低成反比例,这个法则,对于刚刚有资本投下(即有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营业上新投下的资本,是无条件妥当的。
但若把这种新投下的资本存而不论,我们就发觉,已经发生机能的资本,如一部分存在于生产范围内,会以一大部分存在于流通范围内。其一部分,是在市场上,当作待要转化为货币的商品,别一部分是当作货币(不论其形式何若)待要转化为生产条件,最后第三部分,其中有一些,是在生产范围内,采取生产手段的原形态,(如原料补助材料,在市场上购好的半制品,机械及其他各种固定资本)有一些是当作正在制造中的生产物。价值增加或价值减低的结果如何,有一大部分定于资本各成分相互间的比例。为简明起见,我们且暂把一切固定资本除外,只考察不变资本的其余各部分,即原料,补助材料,半制品,制造中的商品,及市场上的完成品。
如果原料(例如棉花)价格提高,则在棉花低廉化时,已经制成的棉制品——半制品如棉纱,完成品如棉布——的价格,会同样提高起来。又,未加工的库存棉花的价值,及正在加工中的棉花的价值,也是这样。这种棉花所代表的劳动时间,由反应作用,将比其内包含的劳动时间更多,从而,它们附加于生产物(以它们为构成部分的生产物)的价值,也比它们原有的价值,比资本家所付的价值更大。
所以,如原料价格提高时,市场上竟有巨量完成商品(不论其完成程度如何)存在,此等商品的价值也会提高,从而,现存的资本的价值也提高。已在生产者手中的原料等物的库存品,也是这样。原料价格提高,固足减低利润率,但这种价值增加,足可使个别资本家,或使一个特别的资本的生产范围全部,不致蒙受利润率减低的损失,甚至抵消这种损失而有余。在此,我们不要论述竞争的影响,但为使说明完全起见,我们且注意:(1)库存原料如果很多,原料出产地点价格的提高,就会受到对抗的作用;(2)市场上既存的半制品或完成品,如果已经严重压迫在市场上,那就会阻碍此等商品,使它们的价格,不能与原料价格为比例的增加。
在其他情形不变的条件下,原料价格低落,则利润率会提高。在这场合,结果是正好与上述相反的。已在市场上存在的商品,尚在制造中的商品,库存的原料,将减低价值,那会使同时发生的利润率的提高,受到对抗作用。
在营业年度终了时,例如农产物收获之后,原料必须大量重新供给。此时,生产范围和市场上库存的物品愈少,则原料价格变动所生的影响愈显著。
在我们的全部研究上,我们都假定,价格的提高或下落,是现实价值变动的表现。但在此我们所论的,既为价格变动所及于利润率的影响,所以,此等价格变动究由于何种原因,是没有多大的关系。这里所得的结论,在价格腾落非由于价值变动,而由于信用制度和竞争等等的影响时,也是适用的。
因利润率等于生产物价值超过额对垫支总资本价值的比例,所以,由垫支资本价值下落而生的利润率的提高,将伴有资本价值的损失,由垫支资本价格提高而生的利润率的下落,也许也会伴以资本价值的增益。
再就不变资本的别部分,如机械与一般固定资本说。此诸物,尤其是建筑物,土地等等的价值增加,不先了解地租学说,是不能论究的;其讨论,自当留在以后。但这诸项,在价值减少方面,却一般是很重要的。
不绝的改良,会使现有的机械和工厂设备等等的使用价值,从而,使其价值,相对的下落。这个过程,在机械新采用的时期,有强力的作用,那时候,机械尚未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往往在其价值尚未完全再生产之前,成为陈腐不堪的。这事实,曾在那时候,成为一个理由,使人们想要在机械磨损不致过大的限度内,以较短期间,再生产机械的价值,因而无限制地,把劳动时间延长并实行昼夜轮班制。反之,如果机械的短小作用期间(在可以预料的诸种改良面前,机械的生存期间是很短的),竟不能由此得到补偿,那它就必须以无形的磨损(Moralisohen Verschleis),以过大的价值部分,移转到生产物中去,以致于不能与手工劳动竞争。[3]
当机械,建筑设备,及固定资本一般,已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至少,其基本构造,可保持较长的时期,不至于变化。但固定资本再生产方法的改善,仍会引起同样的价值减低现象。机械的价值减落了,惟其原因,不是旧机械在新的生产力较大的机械面前,迅即为所驱逐,或在一定程度内,把价值减低,却是因为它现在已能更便宜地再生产。大企业往往须在第一个所有者破产,转归第二所有者所有以后,才在第二所有者手里繁荣,这便是理由之一。第二所有者往往依低价将其购取,故能以较少的资本支出,开始其生产。
在农业上,我们特别容易看到,使生产物价格提高或降落的理由,也会使资本的价值提高或降落;因为,农业资本有一大部分,是由其生产物(谷物牲畜等等)构成的。(里嘉图)
* * *
尚待考察的,是可变资本。
如劳动力价值提高,是因为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提高;反之,如劳动力价值下落,是因为这种生活资料的价值下落(可变资本的价值增加或价值减低,不外表现这两种情形),则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在可变资本价值增加时,剩余价值将减少,可变资本价值减少时,剩余价值将增加。但在这时候,有别的事情可以发生,那就是资本的游离与拘束。这种情形,既为以上所不曾研究,所以我们必须在此简略谈到。
当工资因劳动力价值下落(这个现象,是可以和劳动现实价格的提高相伴而起的)而下落时,以前投在工资上面的资本,就有一部分可以游离出来了。这就是可变资本的游离。就新投下的资本说,这个情形的简单的影响,不过是使资本以更高的剩余价值率运用。要推动同量劳动,现在所须有的货币,已经比以前更少了。那便是牺牲有给劳动,以增加无给劳动部分。但就早已投下的资本说,那不仅会提高剩余价值率,且会使以前投在工资上面的资本的一部分游离出来。在此以前,为要使营业依旧规模进行,这一部分投在工资上面的必须由生产物卖得金代置的资本,是必须被拘束住,当作可变资本来发挥机能的。现在,这一部分可以流出来,当作新的资本供给,来扩充旧营业,或在其他某生产部门发挥机能了。
假设每星期雇用500名工人,原须有500镑。现在却只须有400镑。又假设二场合所生的价值量,皆等于1000镑;这样,在前一场合,每星期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等于500镑,剩余价值率等于500/500即100%。但在工资减低之后,剩余价值量将等于1000镑减400镑,即等于600镑,剩余价值率等于600/400=150%。就投下400镑可变资本及相应的不变资本,开始在同生产部门新张营业的人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便是唯一的影响了。但就原有营业说,则可变资本的价值减低,不仅会使剩余价值量由500镑增至600,剩余价值率由100%增至150%,那还使可变资本100镑游离出来,再榨取劳动。由此,不仅可依较便宜的方法,榨取同量的劳动,且可游离出100镑来,使同样500镑可变资本,可依较高的比率,榨取较多数的劳动者。
反过来,假设500名被使用的劳动者,原来是依照400v+600m=1000的比例,分配生产物,剩余价值率为150%。劳动者每星期得4/5镑,即16先令。当可变资本价值增加;以致500名劳动者必须费500镑时,各个劳动者每星期的工资等于1镑,400镑就只能雇用400个工人了。如果雇用的工人数和以前相等,我们就应得下式:即500+500m=1000。这样,剩余价值率,就由150%减为100%,那就是减少三分之一,就新投下的资本说,这只有一个影响,即剩余价值率下落。在其他事情不变的限度内,利润率将相应的下落。不过下落的比例不同而已。例如,假令c=2000,则在前一场合,我们得2000c+400v+600m=3000, m′=150%, p′=600/2400=25%。在第二场合,我们得2000c+500v+500m=3000, m′=100%, p′=500/2500=20%。但就早已投下的资本说,其影响却是二重的。现在,用400镑可变资本,只能雇用400名劳动者,剩余价值率为100%这样,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将仅为400镑。再者,价值2000镑的不变资本,既必须有400工人才能运转,则400名工人所能运转的,就只是1600镑不变资本了。所以,如要照旧规模继续生产,不要使机械的五分之一休止,那就必须增加100镑可变资本,像先前一样雇用500名工人。要这样办,自须将原来游离着的资本拘束住;这样,原想用来推广营业的蓄积,就有一部分,只能用来填补生产的空隙了。不然,就须有原来想当作所得用的钱,追加到旧资本里面去。可变资本的支出,增加了100镑,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却减少了100镑。那就是,要雇用同数劳动者必须有较多的资本,同时,每个劳动者所供给的剩余价值,又减少了。
可变资本游离的利益和可变资本拘束的不利,对于已经投下且必须在一定情形下再生产的资本,才是存在的。若对于新投下的资本,则其一方面的利益与他一方面的不利,均以剩余价值率从而利润率(二者的变化,虽不是比例的,但是相应的)的增减为限。
* * *
以上研究的可变资本的游离和拘束,是可变资本诸要素(即再生产劳动力的各种费用)价值减少或价值增加的结果。但在工资率不变时,如果推动同量不变资本所必要的劳动者数减少,换言之,如果生产力发展,则可变资本也会游离出来。反之,如果劳动生产力减小,以致推动同量不变资本所必要的劳动者数必须增加,那也就会有追加的可变资本被拘束。反之,如果是原来当作可变资本用的资本一部分,被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形式,那变化的,就不过是同一资本诸构成部分之间的分配。这种变化,也有影响于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但这个结果,不应在资本游离和资本拘束这个题目下面讨论。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不变资本可因其构成要素的价值增加或价值减低,而发生拘束或游离的现象。若舍此不论,又不说可变资本一部分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情形,则不变资本的拘束,只在下述情形下可能:即,劳动生产力增加,以致同量劳动可以生产较大量的生产物,从而,可以推动较大量的不变资本。但在一定情形下,劳动生产力的减少,也可引起同样的结果。例如在农业上,当劳动生产力减少时,同量劳动要生出同量生产物,必须使用较多的生产手段,例如种子,肥料,排水设备等等。反之,当改良及自然力的应用等等,使我们能以价值较小的不变资本,代替以前价值较大的不变资本,来担任在技术上相等的工作时,即使没有价值减少的事情,也可以有不变资本游离出来。
我们曾在第二卷讲过,在商品转化为货币,即卖掉以后,由此得到的货币,必须以一定部分,再转化为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这一部分的比例如何,则视各生产部门的技术性质的需要而定。就这方面说,除工资或可变资本外,在一切部门,都以原料(包括补助材料)为最重要的要素。而在无真正原料参加生产过程的生产部门,例如采矿业及采掘业一般补助材料尤属重要。在机械尚有工作能力的限度内,代置机械价值磨损的价格部分,其实宁可说是在观念上加入计算。这个价格部分的支付或其货币转形,可以在今日,可以在明日,也可以在资本周转时间内任一个阶段。原料却不是这样。如果原料价格腾贵,则除工资后,不复能由商品价值完全将原料代置。因此,急激的价格变动,每每促起再生产过程的中断,促起再生产过程的大危机,乃至崩溃。在此,若把信用制度存而不论,则最易发生这种价值变动——因收获变动或其他原因的——,是农产物及由有机自然产出的原料。不可由人力驾驭的自然状态,节气的利与不利等等,可使同量劳动表现为极不等量的使用价值,从而,使一定量使用价值有极不相同的价格。如果x的价格,表现为商品a的100磅,则商品a一磅的价格,等于;如果x的价值,表现为a的1000磅,则商品a一磅的价格,等于。以上所述,是原料价格变动的一个要素。第二个要素——在这里,我们叙述这个要素,仅因为要使说明完备,因竞争与信用制度,在这里,尚在我们的考察范围之外——是:依照物的本牲,植物性与动物性的物质,在发育和生产上,必受那与一定自然时间结合的有机法则支配,这种物质,不能像机械及其他固定资本煤炭,矿石那样,突然以同程度增加。假设其他各种自然条件已经具备,则机械及各种固定资本,在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是可以在一个极短的期间内增加的。所以,由固定资本机械等物构成的那一部分不变资本,比由有机原料构成的那一部分不变资本,往往会在生产及增殖上,特别抢在前头。这不仅是一件可能的事,在资本主义生产比较发达的地方,这还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因此,有机原料的需要的增加,比其供给的增加,可以更迅速得多。其价格,因此提高了。这种价格增加,实际会引起下述的结果:(1)因提高的价格是以补偿运费,以致原料会从远隔诸地运来。(2)原料的生产增加,但依照物的本性,这个事情也许要在一年之后,其生产量方才能实际增加起来。(3)各种以前不被使用的代用品将被利用,废屑将更经济。这种价格增加,一旦在生产与供给的扩充上引起显著的影响,通常是有转机发生的。在这个转机上,原料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商品,既然昂贵了许久,其需要自不免减退,以致在原料价格上引起一种反动。此时,除由资本价值减少引起各式各样的激变外,还会伴着引起以下各种事情。
据上所述,很明白,资本主义的生产愈发展,机械等物所构成的不变资本部分可以突然增加并继续增加的手段愈丰伙,蓄积的进行(特别是在繁荣时期)愈迅速,则机械与其他固定资本之相对的生产过剩愈大,植物性动物性原料之相对的生产过少愈常见,其价格的腾贵及相应的反动愈显著。从而,激变——以再生产过程上诸主要要素之一发生激烈价格变动而起的,——也愈频繁。
假设价格提高,一方面使需要减退,一方面使生产扩张,使货物从很远的一向不大为人利用或全不利用的生产区域输入,从而,使原料的供给超过其需要(在原来的高价格保持着不变的地方,尤其是这样),致使高昂的价格崩溃,其结果是可以从种种见地来考察的。原生产物价格之突然的崩溃,会阻止其再生产;结果,原来在最有利条件下生产原料的国家,将恢复它的独占权。这种恢复也许有一定的限制,但说恢复,总是不错的。原料的再生产,在受得一定的刺激后,以更大的规模进行了;而在多少有原料生产独占权的国家,尤其如此。在机械等物扩充后生产所依以进行并在若干变动后,成为新标准基础和新出发点的基础,也在最后周转循环的进行中,甚为扩大了。此由,次等供给地的一部分,乃不得不在刚刚开始增进的再生产上,受到显著的阻碍。例如,我们很容易由输出数字,证明过去三十年间(1865年以前的三十年间),美棉生产每一度减少,印棉生产即一度增进,但不久之后,印棉的生产,即突然地,相当继续地减退了。在原料昂贵时期,产业资本家往往会互相结合起来调节生产。例如1848年棉花价格昂腾后,他们就曾在孟彻斯德发起这种协会的。对于爱尔兰亚麻的生产,他们也曾有类似的结合。不过,直接的刺激一经过去,竞争的原则再行支配(依照这个原则,各个人都“在最便宜的市场上买”,不像这种协会那样,不顾生产物供给的价格,而要在最被爱顾的国家,助长生产能力)时,人们会再以调节供给的机能,委于价格。一切共同的,干涉的预测的统制,原料生产的思想,会再让位于供给需要自然会互相调节的信仰。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统制,大体说来,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法则不相调和的,那始终只是一种空的希望,即在非常紧张非常危险的时候,也只能引起一种例外的共同行为。[4]资本家在这方面的迷信,是如此粗野,以致工厂监督专员也在报告中屡次愕然失色。不待说,丰年与凶年的交替,也有时会引起便宜的原料供给。而以上所述的利润率所受的影响除在需要扩大上发生直接影响外,又在此成了刺激物。然后,机械等物的生产次第超过原料的生产这一种情形,再以更大的规模复演。然后人们又希望在原料上发生实际的改良,且不仅在量的方面,并且在质的方面。例如,希望印度能生产像美棉那样的棉花。这种实际的改良,在欧洲唤起一种永续的,渐渐增加的,坚定的需要。(印度生产者在其故乡所处的经济状况且暂存而不论了)。但究其实,原料生产范围只是痉挛式的,它突然扩大,然后再激行收缩。这一切以及资本主义生产一般的精神,都可以在1861至1865年的棉业缺乏中,看到的。在那时期,再生产上最主要的元素——原料——有时全然没有。而在情形如此困难,棉花供给依然充足时,价格也非常昂贵。有时,原料还实际缺少。而在这次棉业恐慌中,本来就有这一种情形发生的。
是故,在生产的历史上,我们越是接近最目前的时代,我们便越是发觉,从有机自然获得的各种原料,是不断有一种交代作用复演着,其价值时而相对腾贵,时而相对低落。而在各种有决定地位的产业部门上,我们是更加这样觉得。我们还可发觉,以上所说的话,可由工厂监督专员报告所胪列的事例来论证。
由历史得到的结论,(这个结论,由其他的关于农业的考察,也可以获得)是:资本主义体系反对合理的农业,合理的农业也与姿本主义体系不相容,(虽然它曾促进农业技术的发达)。合理的农业,必须有自耕小农民的手,或集体生产者的统制。
* * *
我们现在从英国的工厂报告,揭举种种说明的事例如下:
“营业状态是更好了。但好况与劣况的循环,因机械增加而缩短了。原料需要的增大,又使营业状态的变动,更频繁的发生。1857年恐慌后,信用虽暂时恢复,恐慌的本身也几乎被人忘记,惟这种良好状态能否持久,还有极大部分,要看原料价格而定。有种种征候,说明最高限已经达到,超过此限,工业的利润是会益形减少,直到完全没有利润。1849年至1850年,是绒线制造业最繁荣的年度,在此时,我们见,英国梳毛的价格为每磅十三便士,澳大利亚梳毛的价格,为每磅十四便士至十七便士,而自1841年至1850年那十年间,英国梳毛的平均价格,从不过每磅十四便士,澳大利亚梳毛的平均价格,从不过每磅十七便士。但在1857年那羊毛歉收年度的开头,澳大利亚梳毛的价格,就为每磅二十三便士。在同年十二月,(即恐慌极顶期)跌为十八便士;1858年再涨至二十一便士。英国梳毛价格也于1857年涨至二十便士,在四月九日,再涨至二十一便士,1858年1月,跌至十四便士,旋又涨至十七便士。所以,与上述十年的平均数比较,每磅要更贵三便士。……依照我的意见,我认为,1857年以相近价格为基础的营业失败,已被人忘记;或者,所生产的羊毛,已足使现有的纺锤运转;不然,毛织物的价格,会永续腾贵起来的。……但我依一向来的经验,却看见了纺锤与机械,已在难于置信的短期间内,在数量上,在速度上,倍加了;看见了,英国羊毛向法国的输出,几乎以同比率增加了,但英国及其他诸国的羊的平均年龄,却是不断缩短,因为伴着人口的迅速的增加,畜牧业者却要尽速将家畜转化为货币。当我看见那些昧于事实的人,把能力钱财,投在这种企业上,我不禁心里觉得危惧了。这种企业成败所系的原料供给,必须依确定的有机法则,方才能增加。……原料的供求状态,……似可说明棉业上的种种变动,还可说明1857年秋英国羊毛市场的状况及继起的商业恐慌[5]。”(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57年10月贝克尔的记述第56页——第61页)。
约克州韦斯莱丁地方,绒线工业最繁荣的时期,是1849年至1850年。这种工业1838年使用工人计29,246人;1843年计27,060人;1845年计48,097人;1850年计74,891人。同地使用的蒸汽织机数,1838年为2,768台;1841年为11,458台;1843年为16,870台;1845年为19,121台;1850年为29,539台。(1850年工厂监督专员报告第60页)。梳毛工业的这种繁荣,在1850年10月,已有凶兆显露了。副监督专员贝克尔在1851年4月的报告中,关于里兹和布拉特福,就说“近来营业状况极不满意。梳毛纺绩业者遽尔失去了1850年那样的利润。机织业者也大都没有多大的进步。我相信,暂时停工的羊毛机械,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同时,亚麻纺织业者也辞退工人,停用机械。织物工业的循环是极不确定的;我相信,人们不久就会认识,在纺锤生产能力,原料量,与人口增殖之间,未保持任何的比例。”。
棉工业的情形,也是这样。1858年10月报告中说:“自工厂劳动时间规定以来,一切织物工业上消费的原料量,生产量,工资量,可还原为单纯的比例法。”巴恩氏,布莱克朋市市长,关于棉工业,最近曾有一次演讲。他在这次演讲中,把该地的工业统计,编制得极正确。我且抄引其中一段如下:
“每一实马力,推动有预纺机的自动纺锤四百五十个,或推动塞洛纺锤二百个,或推动有缫纱机拉经线机整纱机幅宽四十英寸的织布机十五台。每一个马力,都在纺绩上使用二个半工人,在机织上使用十个工人。其平均工资是每星期每人十先令半。加工的平均号数(Durchschnittsnummern),在经线为30至32,在纬线为34至36。假设一星期纺绩的纱产量,每纺锤为十三盎斯,每星期的纱产量共为824,700磅,其所消费的棉花,计970,000磅(或2300包),值28,300磅。布莱克朋周围五里内,每星期消费的棉花,等于1,530,000磅,(或3650包),其成本价格等于44,625磅。此额,与联合王国境内纺绩掉的棉花全额比较,为十八分之一,与其机械织掉的棉花全额比较,为十六分之一。”
“依巴恩氏的计算,联合王国境内棉纺锤总数为28,800,000,要使这许多纺锤能以充分的速率运转,每年必须有1,432,080,000磅棉花。但棉花输入额减去输出额,在1856年至1857年的年度,仅为1,022,576,832磅,故必致短少409,503,168磅。巴恩氏曾就这点,与我讨论。他以为,以布莱克朋一地消费额为棉花消费额计算的基数,有概计过高之病,此不但因有号数之别,且因有机械优劣之别。他估计联合王国境内每年消费的棉花总额,为1,000,000,000磅。如果他的估计不错,且确实有2250万磅的棉花输入过剩,则在今日,供求也就差不多均衡着,如果不考虑巴恩氏所辖市区及其他各市区待要建立的纺锤和织机。”。
Ⅲ 一般的例解——1861年至1865年的棉业恐慌
前史(1845年至1860年)
1845年——棉工业的繁荣期。棉花价格极便宜。荷尔讷关于这点曾说:“在过去八年间,没有什么时候的营业,还比去年夏和去年秋,更活跃了。棉纺绩业尤然。在这六个月内,我每星期都接获报告,说工厂有新的资本投下。新工厂设立了,少数空着的工厂,有新的租借人了,原设的工厂推广了,新式的较大的蒸汽机关装置了,工作机增设了。”(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45年11月第13页)。
1846年——怨声开始听到了。“许久以前,我就在棉制造业者间,听到营业不振的怨声。在过去六星期内,有各种工厂,开始缩短工作时间,原来工作十二小时的,现多改为八小时。这个倾向好像是普通的。棉花价格大腾贵了,生产物的价格却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比棉花涨价以前更跌落了。前四年间新设的工厂数甚多,原料的需要自必强烈增加,市场上棉产品的供给自必大为膨胀。在原料供给予生产物需要保持不变的限度内,此二事皆可以减落利润。但其实际影响,尚不只此。因棉花供给近来已形不足,而棉产物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需要又缩减了。”(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46年10月第10页)。
原料需要的增加与棉产品市场的过剩,不待说,是相伴而来的。可附带一言的,是这个时期产业上的推广及继起的营业上的停滞,并非以棉业区域为限。布拉特福梳毛区域的工厂,在1836年仅有318家,在1848年有490家。此等数字,尚不足表示生产之现实的增进,因原有的工厂同时也扩充了。就亚麻纺绩业说,尤其是如此。“这一切工厂都在最近十年间,成为现在这一回营业停滞的原因,足以使市场的供给过剩。……在工厂及机械如此急速推广之后,会接着发生营业停滞的现象,乃属当然之事。”(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46年11月第30页)。
1847年——10月,金融恐慌。贴现率(Diskonto)8%。在此以前,铁道投机及东印度汇票卖买,大失败。
“跟着此等产业的推广,近年来,棉花羊毛亚麻的需要都增大了。关于这一点,贝克尔曾提出一个极有趣味的详报。他信,此等原料的需要的增加,足可说明当时的产业状况,何以会如此衰落,无须再引证金融市场的不安情形。在此等原料供给远在平均数以下的时候,尤其是如此。我个人的观察及专家的陈述,也充分支持这种见解。在贴现率实际为5%或不及此数时,这一切营业,已经极衰落。反之,生丝的供给却是丰足的,价格也是公道的,因此,其营业颇为活跃,直至最近数星期,金融恐慌才不仅影响生丝商人,且影响其主要顾客(时装品的制造家)。试一观官厅发表的报告,就知棉工业,在过去三年间,几乎是以27%的比例增加。结果,棉花由每磅四便士的价格涨至六便士,棉纱却因供给增加,仅比原价微涨。自此以后,在约克州,是以百分之四十的比例扩张;在苏格兰,还不止依此比例。绒线工业的增加,还更大[6]。依计算,在同时期内,其扩张率在百分之七四以上。生毛的消费就极大了。麻布工业自1839年以来,在英格兰也约增加25%,在英格兰约增加百分之二十二;在爱尔兰约增加90%[7]。以此及亚麻歉收之故,其原料价格每吨竟涨价十镑,而麻纱的价格却每捆跌了六便士。”(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47年10月第30页)。
1849年——从1848年末数月起,营业就转好了。“亚麻的价格是如此低廉,那保证将来在一切可能的情形下,都会有相当的利润。因此,制造业者不断将营业推广。1849年初,羊毛制造业者一时也繁忙起来。……但足虑者,羊毛制品的真实需要,常为经售者的需要所代替,外表上繁荣的时期,(即全力经营的时期),不恰好与正当需要的时期相一致。绒线制造业的状况,数月间格外良好。……在这期间之初,羊毛价格特廉。纺绩业者已在价格相当时购入多量。当羊毛价格在春季拍卖中抬高时,纺绩业者就得利益了。因羊毛制品的需要甚强,他们的这种利益是保持住了。”(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49年4月第412页)。
“关于最近三四年内诸工厂区域营业状况的变动,我们必须承认,在某处,有一个极大的扰乱原因。……追加机械之惊人的生产力,不可说是一个新的要素么?”(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49年4月第42页)。
1848年11月,1849年5月,及同年夏至10月,营业是越趋繁荣。“由毛绒线制造的货物(其中心地为布拉特福及哈利法克士),尤其是如此。以前任何时代的营业,都没有现在这样扩充。原料的投机及其供给的无常,在棉工业上引起的扰乱更大,引起的变动也更多。在目下,粗棉制品堆积着,使小纺绩业者感到不安,而处于不利地位。有些已经把工作时间缩短了。”(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49年10月第64页第65页)。
1850年4月。营业还很活跃。例如:“棉工业有一部分,因粗纱及粗棉织品的原料供给不足之故,陷于非常的困难。颇有人忧虑绒线制造业新增的机械,将引起同样的反动,依贝克尔君的计算,单就1849年说,织机的生产物,依40%的比率增加了,纺锤的生产物,依25%至30%的比率增加了。其营业至今仍有依同率继续扩展的趋势。”(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50年4月第54页)。
1850年10月。“棉花价格依然在这个产业部门引起困难;就生产成本须以大部分用在原料上面的商品说,尤其如此。生丝价格的暴腾,也在该产业部门引起压迫。”(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50年10月第15页)。——依照联合王国委员会关于爱尔兰亚麻栽培的报告,“亚麻价格的腾贵,及其他各种农产品价格的低廉,曾使翌年亚麻的生产异常增加。”。
1853年4月。繁荣,大繁荣。荷尔讷说,“我过去十七年间,皆在兰克夏工厂区域服务。据我在职务上注意所及的范围说,在这十七年间,要以现在为最繁荣的时候了。各产业部门都显出异常的活气。”(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53年4月第19页)。
1853年10月。棉工业不振。“生产过剩”。(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53年10月第13页15页)。
1854年4月。“羊毛工业虽不甚活跃,但尚能使一切工厂以充分力量工作。棉工业也是这样。绒线工业在过去半年间的营业,殊不规则。麻布工业因俄国出产的亚麻大麻,受克里米战争的影响,供给减少,曾受一种扰乱。”(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54年4月第37页)。
1859年——“苏格兰麻布工业依然不振,因原料不充而昂贵。波罗的海诸国——这诸国是原料的主要供给地——前年度作物的质量不良。此事对于苏格兰的麻布工业发生了有害的影响。反之,黄麻(在许多种粗制品上,那可以代替亚麻)却不供给过少,也不价格过高。……在丹底地方,机械约有一半改为纺绩黄麻。”(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59年4月第19页)。“因原料价格昂贵,亚麻纺绩业尚不能经营有利,但其他一切工厂已能全力工作了。因此,有许多制造亚麻的机械都停工。黄麻工厂的情形还满意,因近来黄麻价格已跌到相当程度。”(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59年10月第30页)。
1861年至1864年——南北美战争——棉花饥荒——由原料稀少及昂贵而起的生产过程的中断
1860年4月。“我很高兴向诸君报告,原料价格虽高,但一切织物工业(丝织业除外)在过去半年间,依然很兴旺。……在若干棉业区域,曾有招募工人的广告,有若干区域,必须从诺福尔克或其他农业区域招募工人。……在这一切产业部门,都似乎很缺少原料。限制营业的,也似乎就是这种缺少。在棉业,新设工厂的数目,现存工厂的扩张,对于劳动者的需要,都是空前未见的。各方面都需要原料。”(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0年4月第57页)。
1860年10月。“棉花,羊毛,亚麻区域的营业状况,很好。据报,在爱尔兰,最好的营业状况,曾维持一年以上。假使不是原料价格提高,营业状况还会更好的。亚麻纺绩业者都急望以铁道开发印度的资源,并相应的发展其农业,冀使亚麻的供给得以充足。”(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0年10月第37页)。
1861年4月。“营业暂时不振。少数棉工厂都实行减工,多数丝工厂都仅以一部分时间工作。原料昂贵。几乎在各种织物工业上,价格之高,都使消费者大众见而生畏。”(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1年4月第33页)。
1860年棉工业显然是生产过剩了。其结果,在此后数年间,都可以感觉到。“1860年的过剩的生产,要在世界市场上被吸收掉,非有二三年的时间不可。”(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3年10月第127页)。“1860年初东亚棉织品市场的不振状态已在布莱克朋(那里平均有三万台蒸汽织机,专门为东亚市场生产棉织品)的营业上,发生相应的影响。所以,在棉花封锁的影响尚未感到以前数月间,劳动的需要就已经受了限制。很造化,有许多工厂尚不致于破产。库存的原料也价值增加了。因此,本来必然会在恐慌中发生的价值减少现象,乃得以避免。”(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2年10月第28页29页30页)。
1861年10月。“营业自若干时以来已经感得不振了。有许多工厂已在冬间实际把工时缩短。不过,这是预料到了的。……不说美棉通常供给及英货通常输出中断的原因,单有如下的原因,也就不得不在来冬,把工时缩短。那就是前三年生产的异常增加和印度市场中国市场的扰乱。”(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1年10月第19页)。
棉屑——东印度棉(苏拉棉)——劳动者工资所受的影响——机械的改良——以淀粉及矿物补充棉花——淀粉搀入所及于劳动者的影响——细纱的纺绩业者——工厂主的诈欺
“一个工厂主曾写信给我说,关于每个纺锤消费的棉花量,足下似未十分考虑到如下的事实:即,在棉花昂贵时,每个纺绩普通棉纱(指四十号以下的棉纱,主要指十二号至三十二号)的工厂主,都在可能范围内改纺细纱,比方说,原来纺十二号的,改纺十六号,原来纺十六号的,改纺二十二号。以此等细纱加工的机织业者,则依纱重减少的比例,把麦糊加入,使织物有标准的重量。这个补救法,现在已经利用到可耻的程度。据确实的报告,我知道每件重八磅的待输出的普通衬衫料,内有麦糊达二磅之多。他种织物通常含有50%的麦糊。因此,工厂主尝自夸说,那怕买一磅纱所付的钱,比卖一磅织物所得的钱更少,他仍可发财。他这样说,决不是说谎。”(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4年4月第27页)。
“我还曾接到如此的报告,织工人都认为,他们之间疾病流行的原因,是印棉所纺的经线,包含着麦糊。那不像从前一样,完全由麦粉构成。代替麦粉的东西,据说极易把织物的重量增加,从而,使十五磅棉纱,织成以后,可以重二十磅”。(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3年10月第63页。这种代用品,是名叫中国泥的滑石粉末,或名叫法国粉的石膏)。——“织工人的工资,因制造麦糊时搀合代用品之故,大减少了。搀合代用品麦糊,使棉纱重量增加,又使其加硬而脆。每一根纱线都要由纱轴通过织机的,如果纱轴上的纱线坚固,经线就常能保持正当的位置。当经线因糊而脆时,纱轴上的纱线必时时断裂。每一次断裂,都使织工不得不费五分钟时间来接线。现在,织工接线的次数,往往比以前多十倍。因此,劳动时间相同,织机的出产却减少了。”(前揭报告第42页43页)。
“在阿胥登,斯台黎桥,奥尔丹等处,劳动时间减少了三分之一,每星期减少的数目,尚不止此。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多数产业部门内,是伴着工资的减少。”(前揭报告第13页)。“1861年初,兰克夏某几处的机械织工,曾发生一次罢工。若干工厂主宣布工资将减少5%至7.5%。工人却主张,工资标准应当维持,惟将劳动时间缩短。工人的要求被拒绝后,罢工发生了。一个月后,工人不得不降服。现在,工厂主在两方面都胜利了。劳动者最后除承认工资减少外,在多数工厂,尚只作短的时间。”(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3年4月第23页)。
1862年4月。“自前次报告以来工人的痛苦,是更深了。但在这种产业的历史上,再没有别的时候,工人们能这样退让,这样沉默地,容忍这样深的痛苦。”(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2年4月第10页)。“暂时完全失业的工人比例,与1848年比较,似乎不更大许多。彼时,发生了一种普遍的恐慌,但这种恐慌已使不安的工厂主,编辑一种统计,像现在棉业每周发行的统计一样。……1848年5月,孟彻斯德棉业劳动者,有15%失业,有2%工作短时间,有70%以上作全工。但在1862年5月,失业的有15%,作短时间的,有35%,作全工的,只有49%。在邻近地方,(例如斯托克卜特),失业工人与半失业工人的比例还更高,全业工人的比例还更低;因那里纺的棉纱号数比孟彻斯德更粗。”。
1862年10月。“依照前次官厅公布的统计,联合王国境内,共有棉工厂2,888所,其中有2,109所,是在我这区域(兰克夏和哲夏)。我很知道,在我区域内,这2,109所工厂,大部分是小规模的,仅使用少数工人。但我发觉这数目是怎样大的时候,我是愕然了。其中有392家即19%所用动力在十马力(蒸汽或水)以下;有346家即16%所用动力在十马力至二十马力之间;有1,372家所用动力在二十马力以上。小工厂主占总数(三分之一以上)极大部分不久以前,尚是劳动者。他们是不能支配资本的人。……是以,主要的负担,系落在其余三分之二的工厂主身上。”(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2年10月第18页19页)。
依同报告,兰克夏和哲夏二州棉业劳动者能作全时间的人数计40,146名,占全部工人数11.3%;作短时间的,计134,767名,占全部工人数38%,失业的,计197,721名,占全部工人数50.7%。设在其中除去孟彻斯德及波尔登二市(在该二市,纺绩的棉纱,主要是细纱,细号纱的纺绩,不曾受到棉花饥荒多大的影响),事情还更叫人不高兴。因为作全时间的,只有8.5%,作短时间的,只有38%,失业的却有53.5%。。
“被加工的棉花的优劣,对于劳动者极有影响,该年前数月,工厂主例皆使用廉价购入的棉花,以维持工厂的进行。当此时,通常只使用良棉的工厂,也使用多量劣质的棉花了。工人的工资大大减少。现在,也无人能依照原来的计件工资,取得可以维持生活的工资了。因此,有多次的罢工发生。有若干时候,因使用劣棉而起的差别,即对于全时间劳动者,也足使工资减而等于总工资的二分之一。”。
1863年4月。“在该年度,棉业劳动者中作全时间的人数,不过全人数的二分之一。”(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3年4月第14页)。
“此时,各工厂皆不得不用印棉。用印棉有一种极大的不便;即机械速率必须大大减小。在过去数年间,曾试用种种增加速率的方法,冀使同一机械可以完成较多的作业,但速率的减小,不但影响工厂主,且同样影响劳动者。因为,大多数劳动者,是计件支付工资的;纺绩工人以纺成棉纱一磅得工资若干,织工人以织成棉布一匹得工资若干计算。就说那些每星期得工资若干的工人罢,他们也因生产缩减,以致工资减少了。……依照我的调查及所接种种关于该年度棉业工人工资的报告,则该年度与1861年盛行的工资比较,是平均减少了20%。有些,竟减少了50%。”。——“所得额定于加工材料的品质。就所得额的多寡而言,劳动者此际(1863年10月)的状况,要比去年同时候的状况更好得多。机械是改良了,关于原料的知识是改良了,劳动者对于工作开始时不得不努力克服的困难,是更能处理了。在去年春间,我曾视察蒲勒斯登市一个缝业学校(为失业者而设的慈善机关)。有两个少女,在入织布厂时,原约定每星期可以有四先令的收入,但她们后来请求准许再进学校,因为她们在织布厂每星期的工资,是一先令不到。关于照料自动机的工人(那就是照料数架自动纺绩机的纺绩工人),据报告,他们曾在十四日全工之后得了八先令十一便士,但房租须在其中扣除。工厂主虽返还房租的半额,作为津贴。(多么仁慈啊!)但他们实际拿到家去的,仍不过六先令十一便士。1862年末数月,有若干地方,照料自动机的工人,每星期得工资五先令至九先令,织工人每星期得二先令至六先令。……其后,情形更好了,但在若干地方,他们所获得的工资,比以前还更少。除印棉织维较短,质料较杂外,还有别的原因,使他们的所得减少。例如,印棉混有多量棉屑,已成为一种惯例。这当然增加纺绩工人的困难。因纤维甚短,所以当纱条从妙尔机拉过,捻成棉纱时,比较容易断裂。妙尔机自然不能规则运转。……又,一个女织工,通例只能照料一台织机,因为她必须时时注意纱线是否裂断。只有少数人能照料二台以上。……在多数场合,劳动者的工资减少了5%;或7.5,或10。……在大多数场合,劳动者都尽力之所及,来处理原料,并尽力之所及,冀所得能与通常工资一样高。……织工还有一种困难必须克服,那就是他们须从劣等材料,造出上等织物来。如织物不满厂主之意,是要扣工资作罚的。”(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3年10月第41页至43页)。
即在作全时间的地方,工资也是极可怜的。棉业劳动者都自愿从事排水,筑路,碎石,铺街等种工作,冀由此得地方官厅的扶助。(这其实等于扶助工厂主,参看第一卷第二十一章)。资产阶级全体对劳动者提出警告。当提出最低的狗工资(Hundellohn)时,如劳动者拒绝不接受,则扶助委员会立将其名从扶助表中勾去。从一点说,这个时候,简直是工厂主人的黄金时代;因为,劳动者如不要饿死,便得依从资产阶级的命令,以对资产阶级最有利的价格来劳动。由此,扶助委员简直成了工厂主人的守门狗。同时,工厂主得政府的默契,又曾尽可能,阻止劳动者迁往外国,一方面使那种存在劳动者血和肉中的资本,得以不断准备,一方面又使他们从劳动者那里强取的房租,得以保持不失。
在这方面,扶助委员办事是极严格的。“如果给予了工作,则被给予的工人,立即从扶助表中勾去。所以,无论什么工作,他都须接受。倘他竟拒绝,那一定因为工资仅有其名,而工作却异常苦。”(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3年10月第97页)。
以公共土木工程条例(Public Works Act)为根据的劳动,莫不为劳动者乐于接受。“工作组织的原则,是各市极不相同的。但即在屋外劳动不绝对被认为劳动试验(Labour test)的地方,劳动的所得,通例也不在慈善津贴额之上,或仅略为好一点,以致在实际上仍不外是劳动试验。”。1863年的公共土木工程条例,曾要力矫此弊,使劳动者每日所得的工资,可以成为独立的日佣劳动者。这个条例的目标有三:(1)地方官厅得中央救贫局长的认可,可向国库贷助委员借钱;(2)棉业区域诸市的改良,较易于实现;(3)为失业劳动者获得工作和适当的工资。至1863年10月终为止,依此条例贷出的款额,等于883,700镑。。着手的工程,主要是开运河,筑道路,铺街道,开贮水池等等。
布莱克朋市委员长汉特森氏关于这个问题,曾写信给工厂监督专员勒特格莱夫说:“这时期总可说是痛苦艰难了。我曾在这个时期内经验到,我所辖区域的失业劳动者,愿接受布莱克朋市议会依公共土木工程条例所给予的任何工作。没有什么,再比这件事,更使我感动,更使我愉快。从前在工厂充当熟练工人的棉纺织工人,与现今在十四呎至十八呎地下开运河的日佣劳动者,在生活上,形成一种对照,比这更显著的对照,是难于想象的”(这种劳动者,每星期约得四先令至十二先令,其多寡视家庭的大小而定。以十二先令维持八口之家的事情,也有时可以见到。资产阶级的绅士们,由这个办法,取得了两重利益。第一,他们以极低的利息,获得资金来改良那煤烟污浊的都市;第二,他们所付的工资,可以比普通工资率更低得多)。“劳动者愿接受任何工作的意思,包含大的克己心与熟虑,这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在于温热的气候中,做更需有熟练和准确而更不需有体力的劳动,他们习惯所得的工资,又比现在他们所能得的工资,往往二倍乃至三倍。在布莱克朋,他们试做各种可能的户外工作。他们在硬而重的土地上,挖掘很深的沟。他们从事掘沟的工作,碎石的工作,筑路的工作,有时掘阴沟至十四呎,十六呎,乃至二十呎深。他们往往立在泥水十吋至十二吋的深处。他们在异常湿寒的气候中过活。。劳动者……愿接受户外工作,并依此为活的态度,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1864年4月。“各区有时皆听到劳动者不足的怨声。在织业尤甚。这个情形发生的原因,固然要数到这特殊部门劳动者实际的不足,同时,还须数到所用棉花品质太差以致工资太低的现象。在上月,关于工资,工厂主与工人间曾发生多次的争议。罢工事件的频频发生,颇使余抱憾。公共上木工程条例的影响,现在,在工厂主看来,成了一种竞争力。巴古伯市地方委员乃命令停止这个条例的施行。这时候,工厂虽未全部复业,但人们已经感到劳动者不足了”(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4年4月第9页第10页)。现在,是工厂主最紧急的时候。实施公共土木工程条例的结果,劳动需要是如此增加了,有许多工厂劳动者,竟可以在巴古伯石坑内,每日获得四先令至五先令的工资。因此,公共土木工程——1848年国民工场(Ateliers nationaux)的新印版,但那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设的——多半是渐渐中废了。
在无价值体上的实验
“全时间劳动者的异常减低的工资,各工厂劳动者实际的所得,虽如上述,但他们的所得额,并不是个个星期相同的。在同一工厂内,工厂主会不断实验,以种种成色,种种比例,将棉花和棉屑搀合。而因此故,劳动者的所得,遂也不免发生异常的变动。这种搀合,被称为混合。混合的方法,是时时变动的;工人的所得,也与棉花混合物的品质一同变化。有时,他们的所得,仅及前此的15%。有一两个星期,他们的工资,减少50%至60%。”报告者工厂监督专员勒特格莱夫再从实地列举工资统计。下述数例,已可为充分的说明。
(A)一个机织工人,他有一个六口的家庭,每星期劳动四日,得工资四先令八便士半;(B)一个捻丝工人每星期劳动四日或五日,得工资六先令;(C)一个机织工人,他有一个四口的家庭,每星期劳动五日,得工资五先令一便士;(D)一个捻丝工人,他有一个六口的家庭,每星期劳动四日,得工资七先令十便士;(E)一个机织工人,他有一个七口的家庭,每星期劳动三日,工资五先令等等。勒特格莱夫往下说:“以上的统计,是值得注意的。由此证明了,对于若干家庭,劳动简直是一件不幸。因劳动不仅减少劳动者的所得,且使他们的所得减到如此的地步,以致家人绝对的必需,也只能满足一部分,除非在全家劳动的所得额,较全家失业时的补助金额更小时,再给予以追加的扶助金。”(工厂监督专员报告1863年10月第50页至53页)。
“1863年6月5日以来,每个劳动者每星期的就业时间,平均不过七日加七小时若干分。”(前揭报告第12页)。
自恐慌开始至1863年3月23日,救贫局,中央救助委员会,伦敦市长官邸委员会,几乎用去三百万镑。。
“在某一个纺绩细纱的区域,纺绩工人因以美棉换用埃及棉之故,间接把工资减低了15%。……有某广大的,习惯把大量棉屑混入印棉内的区域,曾把纺绩工人的工资减低了5%,此外又因,须使用印棉及棉屑之故,使纺绩工人的工资损失了20%至30%。机织工人原来照料织机四台的,不得不减为照料二台。1860年,每一架织机可得工资五先令七便士;1863年减为三先令四便士。用美棉时,纺织工人的罚金,为自三便士至六便士。有一个用埃及棉和印棉混合的区域,其妙尔机纺绩工人在1860年平均的所得,为每星期十八先令至二十五先令,现在减为十先令至十八先令。其原因不仅在棉花品质逊劣;那还因为,为要使棉纱捻得更紧(在平时,这种工作必须按照工资标准,酌予额外报酬的),妙尔机的速率必须减小。”。“印棉的使用,间或于工厂主有利,但劳动者,则与1861年的情形比较,要吃亏。。如果印棉的使用成为确定的事实,工人定会要求1857年那样的工资。但若如此,那就除非有棉花或棉制品的价格从中抵补,不然,工厂主的利润是必定要受严重影响的。”
房租——“劳动者住在工厂主所有的小屋内。那怕只是短时间劳动者,房租也通常要在工资内扣除的。不过,此等建筑物的价值已经跌落,小屋已经比从前更便宜25%乃至50%了。原来每星期租三先令六便士的小屋,现在只要有二先令四便士(或以下)的房租,就可以租得了。”
迁出——“工厂主当然反对劳动者迁出;第一,因为他们希望,将来棉业情形转好时,能有各种手段,随时供他们在工厂内,为有利的运用。第二,因为若干雇主是小屋(他所使用的工人就住在里面)的所有者;至少,有若干雇主认为,有一部分欠租,一定可以在将来收取。”
奥斯博恩(Herr Bernall Osborne)在一篇议会选举演说(1864年10月22日)中,曾说:“兰克夏的劳动者,很像古代斯多亚派的哲学家。”这不是说他们是像羊一样么?
* * *
[1]《工厂问题与十小时法案》格勒著1857年伦敦第115页。
[2]报告在结论上有一个错误。由废屑而起的损失不是六便士,而是三便士。这个损失,就印棉说,固为25%,但就美棉说,却为12 1/2至15%,这里指的,就是后一类。这个比率就五便士至六便士的价格说,也恰好是计算无误的。不过,就南北美战争的结末数年间输入欧洲的美棉说,废屑的比例,也比以前显著增加了。—F. E.
[3]为求例解起见,特别可以参看巴伯基的著作。资本家惯用的手段——工资的压下——在这场合,也被运用了。这种不断的价值减少,与卡勒先生的调和的头脑所梦想的,是正好相反。
[4]自上述的话说过之后(1865年),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已为一切文明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德国)的产业迅速发展这一个事实所加强了。以迅速和惊人的程度趋于发展的近世生产力,曾突破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法则(生产力就是在这个法则之内运动的),这个事实,在今日,已经迫到资本家意识中来了。这一点,特别由二种征候指示了。第一,是对于保护关税,有了一种新的普遍的狂热。这种保护关税(Schutzzoll)因最保护那能输出的货物,故与旧保护税主义有别。第二,是工厂主的加特尔(Kartel, Trust)把整个生产部门操纵起来,冀图调节生产,并进而调节价格和利润。不待说,这种实验,只能在经济气候比较良好的场合进行。只要暴风雨到来,这种实验就会倒败,并证明,生产虽断然需要调节,但适于这种调节工作的,断然不是资本家阶级。这种加特尔除了要加速大吞小的现象外,不能再有别的目的。——F. E.
[5]不待说,我们不像贝克尔先生那样,要由原料和制品的价格的不平衡,来说明1857年的羊毛恐慌。这种不平衡本身也不过是一种征象,恐慌则是一般的现象。——F. E.
[6]在英格兰,羊毛制造业(那是由短毛纺成梳毛,并织造它,其中心地为里兹)和绒线制造业(那是由长毛纺成绒线,并织造它,其中心地为约克州的布拉特福)——F. E.
[7]由机械纺绩麻纱的制造业,在爱尔兰的急速发展,对于德意志(西里细亚,鲁萨帝亚及韦斯特法里亚)手绩麻纱所造成的麻布的输出,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第七章 补 论
本篇曾假定,每一特殊生产部门所占有的利润量,与投在该部门总资本所产出的剩余价值量相等。但资产阶级不认利润与剩余价值(即无给的剩余价值)为同一。其理由如左:
(1)他在流通过程中忘记了生产过程。他以为剩余价值是由商品价值的实现——那包括剩余价值的实现——造出的。〔原稿在此留有一个余白,表示马克思原拟在这点有更进一步的说明——F. E.〕
(2)假设劳动的榨取程度相同,我们将发现利润率将随原料价格是更便宜抑更不便宜,随原料购买者有经验抑是缺乏经验,随所用机械妥当或不妥当,便宜或不便宜,随生产过程中各阶段的设备是完全抑是不完全,原料浪费有无防止,指挥监督是否单纯而有效,以致有极大的变化(且不说信用制度所引起的变化,不说资本家相互间的诈欺,也不说市场之偏爱的选择)。总之,虽已知某可变资本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将表现为若何大的利润率,将提供若何大的利润量,还须视资本家自己或其经理人事务员个人的营业能力如何而定。1000镑的剩余价值,(假设是1000镑工资出产物),在A的营业上,以9000镑不变资本计算,在B的营业上,也许要依11000镑不变资本计算。在A的场合,利润率P′=1000/10000即10%。在B的场合,P′=1000/12000即8 1/3%。相对的说,总资本在A的营业上,比在B的营业上,产生了更大的利润,虽然垫支的可变资本,同为1000镑,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同为1000镑,从而在二场合,被榨取的劳动者数相等,榨取的程度也相等。同额剩余价值的表现上的差别,或利润率从而利润本身的差别,当然还可由其他原因发生的。但完全因营业能力有差别,也是可能的。此事实,使资本家确信,他的利润,非由于劳动的榨取,至少有一部分根据,是与劳动榨取毫无关系的事情,特别是他个人的活动。
* * *
本篇的研究,指出了洛贝尔图(Rodbertus)的见解的谬误。洛贝尔图以为,因为利润额增大,利润计算基础的资本量同时也增大,利润额减小,利润计算基础的资本量同时也减少(就这点说,他以为,地租是和利润不同的,因为,地租增加时,土地面积可以不变),所以,资本的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利润与资本的比例,从而不会影响利润率。
这个见解,在下述二种情形中,才是妥当的。第一,其他一切事情不变,尤其是剩余价值率不变,独货币商品,这一种商品的价值变化。(其他各种事情不变,仅有名义上的价值变化,换言之,仅有价值记号腾贵或低落的时候,也是这样)。假设总资本为100镑,利润为20镑,从而,利润率为20%。假设金跌价或涨价100%,则在跌价的场合,同一资本原来值100镑的,现今将值200镑,利润也将有40镑的价值。这样,从前用货币20镑表现的利润,现在须用货币40镑来表现。而在金涨价的场合,资本价值将减为50镑,利润将表现为价值10镑的生产物。但在此二场合200:40=50:10=100:20=20%。无论如何,资本价值都不发生量的变化;不过,同一价值,同一剩余价值,有不同的货币表现。因此故,(即利润率)也不受影响。
第二个情形是,价值发生现实的量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伴着v和c的比例上的变化;即剩余价值率不变,投在劳动上面的可变资本(这种可变资本,可说是被推动的劳动力的指数),与投在生产手段上面的不变资本的比例,也不变。在这情形下,假设我们有C或nC或例如1000或2000或500。若利润率为20%,则在第一场合,利润当为200,在第二场合,利润当为400,在第三场合,利润当为100。。那就是,利润率依然不变,因资本构成未生变化,又不因其量的增减受影响。所以,利润额的增减,只表示所投资本量的增减。
在第一个情形下,我们只发觉所用资本在外观上发生量的变化;在第二个情形下,我们虽发觉现实的量的变化,但资本的有机构成,其可变部分与不变部分的比例,没有变化。但若舍此二种情形不说,则所用资本的量的变化,一定是下述的变化的结果:即,资本构成部分之一,已经发生价值变化,以致这二部分的相对量(除非剩余价值不与可变资本一同变化),也发生变化。不然,这个量的变化(例如劳动的规模扩大,新机械的采用等等),便是资本二有机部分相对量的变化的原因。无论如何,在其他情形不变时,所用资本的量的变化,都会伴着利润率的同时的变化。
* * *
利润率的增加,常由于这个事情:即,与生产成本(即垫支总资本)比例而言,剩余价值是相对的或绝对的增加了。或由于这个事情:即,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间之差已经减少。
利润率的变动,可以在资本有机成分不变化或资本绝对量不变化的时候发生。因为,当资本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延长或缩短(这种延长或缩短,是与现存的资本相独立的)时,这种变动,可因垫支资本(在固定资本形态上或在流动资本形态上)价值增加或价值减少而起。而每一种商品的价值(包括资本所由而构或的商品),非定于商品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乃定于商品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生产,可以在此原生产条件更困难或更轻易的情形下进行。如同一物质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变更了,以致所需的时间加倍了或减半了,则在货币价值不变的限度内,原来值100镑的资本,现在是值200或50镑。如果这种价值增加或价值减少的现象,会同样影响资本的各部分,利润自会相应地,表现为加倍的货币额或减半的货币额。但若这种价值增加或价值减少的现象,包含资本有机构成上的变化,或包含可变资本部分与不变资本部分的比例的增减,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限度内,可变资本相对增加时,利润率将增加,可变资本相对减少时,利润率将减小。反之,如果增减的,只是垫支资本的货币价值(因货币价值变化),则剩余价值的货币表现,将依同比例增减。这样,利润率是不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