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其 法 则
在工资与劳动日为已定时,一个100镑(比方这样说)的可变资本,代表一定数的被推动的劳动者。可变资本为此劳动者数的指数。比方说,假设100镑为一百名劳动者一个星期的工资。假设此一百名劳动者所实行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一样多,那就是,他们每日以这样多的时间为他们自己,再生产他们自己的工资,而以同样多的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那么,他们的总价值生产物就等于200镑,他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就等于100镑。剩余价值率,为100%。但我们讲过,这个剩余价值率表现为极不相等的利润率,因不变资本c的大小与总资本C的大小,将彼此不相等而利润率则为。假设剩余价值率为100%,若
所以,在劳动榨取程度不变时,同一的剩余价值率,将在这个情形下,表现为一个向下跌落的利润率;因为,在不变资本,从而总资本的物质范围增大时,不变资本从而总资本的价值范围也会增大,不过不以同一的比例增大罢了。
我们再假设,资本构成的这种渐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若干个别的生产部门,且多少发生在一切的生产部门,或发生在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以致该社会所有的总资本,在有机的平均构成上,发生变化。在这个假设下,与可变资本相对而言,不变资本会渐渐增加,而不变资本渐渐增加的结果,必然是:在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对劳动的榨取程度不变时,一般利润率会渐渐下落。我们已经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法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时,与不变资本相对而言,从而,与被推动的总资本相对而言,可变资本将会相对的减少。这等于说,当生产方法在资本主义生产内发展时,一定价值量的可变资本所运转的同数劳动者或同量劳动力,将会在同时间内,推动益益增加量的劳动手段,机械与各种固定资本,原料,与补助材料,把益益增加量的这些东西拿来加工,拿来充生产的消费,从而,不变资本的价值范围也将益益增大。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相对而言,从而与总资本相对而言,逐渐地相对地趋于减少的现象,与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渐提高的现象,正相一致。那不过是劳动社会生产力渐次发展的别一个表现;当劳动社会生产力增进时,因机械与固定资本一般的应用增加之故,同数劳动者会在同时间内,把更多的原料和补助材料,转化为生产物,那就是,用更少的劳动,已可将同量的原料和补助材料,转化为生产物。不变资本价值范围的这种增加,——虽然这种增加,只是模糊地,表示不变资本在物质方面所依以构成的使用价值的现实量已经增加——与生产物益益趋于低廉的现象,相照应。与较低的生产阶段——在这种阶段上,投在劳动上面的资本,与投在生产手段上面的资本相对而言,占有远较为大的比例——比较,在这个阶段内,每个生产物所包含的劳动量,个别地考察,是更小。所以,本章开头所揭的假定的算式,正好表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的倾向。这种生产方法,使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相对而言,渐渐地相对地减少,同时又把总资本的有机构成益益提高,其直接结果是,在劳动榨取程度不变时,甚至在劳动榨取程度增进时,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向下落的一般利润率。(我们以后又会知道,为什么这种下落不以绝对的形态出现,却表现为一种渐渐向下跌落的倾向)。所以,一般利润率渐渐向下跌落的倾向,不过是劳动社会生产力渐渐发展这一个事实在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下特有的表现。当然,我们并非说,利润率不会暂时由别的理由,致于下落。但由此我们论证了,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考察,以下所述,乃是一个自明的必然性;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进步时,一般的平均的剩余价值率,必须表现为一个向下落的一般利润率。与所推动的对象化的劳动量相对而言,换言之,与生产地消费的生产手段相对而言,被使用的活的劳动量是不断减少的,但就因此,所以我们可以断言,活劳动中那无给的对象化为剩余价值的部分,与所使用的总资本的价值范围比例而言,将不断趋于减少。剩余价值量与所用总资本价值的比例即是利润率。所以,利润率必定会不断趋于减少的。
照以上的说明看来,这个法则是极单纯的,但一切既往的经济学,竟如我们以后某一篇所述,不能把这个法则发现。他们见到了这种现象,并苦心孤诣,依各种互相矛盾的企图,想要解释这种现象。因为这个法则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是这样重要,所以我们未尝不可说,自亚当斯密以来,全部政治经济学,都以这个秘密的解决,为目标;并且,自亚当斯密以来,也就因为各学派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的尝试有种种差别,所以有各学派间的差别。但若我们在别方面想到,从来的经济学,不过在暗中摸索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差别,从来没有人能予以明确的理解;想到,从来的经济学,没有把剩余价值和利润分开,也没有在纯粹形态上,表现利润一般,使其与工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那是利润的各种不同的互相独立的成分——相区别;想到,从来的经济学,没有彻底分析资本有机构成上的差异,也没有分析一般利润率的形成——那我们看到这个秘密的不能解决,是一点不会觉得怪异的。
我们在说明利润如何分割成为互相独立的诸成分以前,是有意要先把这个法则说明的这个说明,与利润分成诸不同部分(这诸部分,是归属于不同诸部类的人的)的分割,相独立的,这个事实,已经可以说明,这个法则,就其一般性说,是与这种分割相独立的,并与各利润部类的相互关系相独立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的一个别名;不过,我们在这里,是就它与总资本的关系来说明,不就它与可变资本(它就是由可变资本发生的)的关系来说明。所以,利润率的下落,是表示剩余价值对垫支总资本的比例的下落;它与剩余价值在各部类间的任意的分割,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已经讲过,在资本构成为c:v=50:100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上,100%的剩余价值率,表现为66 2/3%的利润率;而在资本构成为c:v=400:100的更高阶段上,则100%的剩余价值率,表现为20%的利润率。在所论为一个国家时,诸不同的继起的发展阶段,有这种情形;在所论为不同诸国家时,诸不同的同时并存的发展阶段,也有这种情形。在以前一种资本构成为平均构成的未发展国家,一般利润率=60 2/3%;在第二个更发展的国家,则一般利润率=20%。
二国民利润率间的差别,得由下述的事实而消灭,甚至颠倒过来。即,在此较更不发展的国家,劳动是更不生产的,以致有较大量的劳动,表现在较小量的同种商品内,有较大的交换价值,表现在较小的使用价值中,以致劳动者必须以其时间的较大部分,用来再生产他自己的生活资料或其价值,只有较小的时间可用来生产剩余价值,那就是供给较小的剩余劳动,以致剩余价值率也较低。例如,如果在较不发展的国家,劳动者以其劳动日的三分之二,为自己劳动,三分之一为资本家劳动,则在上例的前提下,同一劳动力将被付以133 1/3,但仅供给60 2/3的剩余。与可变资本133 1/3相应的不变资本,为50。剩余价值率是等于60 2/3:133 1/3=50%,利润率则为66 2/3:183 1/3约为36 1/2%。
因为我们在以上不曾分析利润所分成的诸要素,而在这限度内,那诸要素对于我们也不存在,所以,我们仅为要避免误解,乃附注一笔如下:在此较发展阶段不同的诸国时,尤其是在此较资本主义生产已甚发展的国家,和劳动者已实际受资本榨取但劳动尚未完全在资本隶属下的国家(例如印度,在那里,有一种名叫‘莱奥特’(Riot)的农民,他们以独立农民的资格,经营他们的农田,他们的生产尚未隶属在资本之下,不过有一种高利贷业者,在利息形态下,不仅把他们全部的剩余劳动取去,并且用资本家的话来说,还会把他们的工资的一部分扣除)时,若用国民利息率的水准来测度国民利润率的水准,那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在这种利息内包括着全部利润,甚至包括利润以上的东西,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甚发展的国家,则利息仅代表剩余价值(即利润)的一个可除部分。从另一方面说,在此等国家,利息率的决定,从主要点说,乃是由这种事情(高利贷业者垫支资财于大地主,地租所有者)决定的。这种事情,与利润毫无关系,却不过指示,高利贷业者以何种比例,把地租占有。
设有两国,其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阶段不同,从而,其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则就这两国说,标准劳动日较短的国家,会比标准劳动日较长的国家有更高的剩余价值率(这是利润率决定的一个因素)。第一,如果英吉利的十小时的劳动日,因有更大的强度,而与澳大利亚的十四小时的劳动日相等,则在劳动日为相等的分割时,英吉利五小时的剩余劳动比澳大利亚七小时的剩余劳动,在世界市场上,可以代表更大的价值。第二,与澳大利亚比较,英吉利的劳动日可以有一个较大的部分,成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增加但利润率会向下落的法则,告诉了我们:某一定量的社会平均资本,比方说,一个100的资本,将以其中益益加大的部分,表现为劳动手段;益益减小的部分,表现为活的劳动。因为推动生产手段的活劳动总量,与这种生产手段的价值比例而言减少,所以,与垫支总资本的价值比例而言,无给劳动及它所依以表现的价值部分,也会减少。换言之,所投总资本,将以益益减小的可除部分,转化为活的劳动,所以,总资本所吸收的剩余劳动,与其本身的量比例而言,将益益减少,虽然无给劳动部分与有给劳动部分相对而言的比例,在同时候增大。可变资本之相对的减少,与不变资本之相对的增加,即在二者的绝对量均行增加时,如上所说,也不过表示劳动生产力的增大。
假设有一个100的资本,是由80c+20v构成,又假设后者=20名劳动者。假设剩余价值率为100%;那就是,劳动者半日为自己劳动,半日为资本家劳动。再取一个比较更不发展的国家,在那里,资本=20c+80v,后者=80名劳动者。又假设在那里,这些劳动者每日须以劳动日的三分之二为自己劳动,仅以三分之一为资本家劳动。假设一切的事情相等,第一场合的劳动者,将生产一个40的价值,第二场合的劳动者,将生产一个120的价值。前一个资本,生产80c+20v+20m=120;利润率=20%;后一个资本,生产20c+80 v+40 m=140;利润率=40%。那就是,后一场合的利润率,倍于前一场合的;但剩余价值率在前一场合=100%,而在后一场合=50%,前者,是倍于后者,但一个等额的资本,在前一场合,仅占有20名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在后一场合,则占有80名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利润率向下落的法则,或所占剩余劳动(与活劳动所推动的对象化劳动的量比较而言)相对减少的法则,并不排斥如下的事实;即,社会资本所推动所榨取的劳动的绝对量,从而,社会所占有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可以在同时候增大。也不排斥如下的事实;即,个别资本家所支配的资本,可以在他所支配的劳动者数不增加时,支配增量的劳动,并支配增量的剩余劳动。
假设有一个劳动人口二百万;更假设,平均劳动日的长度与强度,工资,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比例,皆为已定的。这样,二百万人的总劳动,以及表现为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会常常生产同样大的价值。但当这个劳动所推动的不变资本(固定的与流动的)的量增加时,这个价值量对资本价值——它会和它的量一同增大,虽然不以同一的比例增大——的比例,即会下落。所以,那怕所支配的活劳动的量,和以前一样,那怕资本所吸收的剩余劳动量,也和以前一样,但这个比例,以及利润率,将会下落。这个比例发生变化,不是因为活劳动的量减少,乃因活劳动所推动的对象化劳动的量增加。这种减少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从而在事实上,与所推动的劳动和剩余劳动之绝对量,没有关系。利润率的下落,不是由于总资本可变部分的绝对的减少,乃由于其相对的减少。这所谓相对的减少,是与不变部分比较而言的。
就一定的劳动量与剩余劳动量而言,是这样;然即使劳动者数增加,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即使所支配的劳动一般的量增加,或其无给部分(即剩余劳动)的量增加,情形也是这样的。如其劳动人口由二百万增至三百万,又如其付作劳动工资的可变资本,同样由二百万增至三百万,但不变资本则由四百万增至一千五百万,那么,在一定的前提下(即劳动日不变,剩余价值率不变),剩余劳动量,剩余价值量,将由二百万的半数(即50%),增为三百万的半数。但剩余劳动的绝对量和剩余价值的绝对量虽然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但可变资本对不变资本的比例,则由2:4减为3:15;从而,剩余价值对总资本的比例,以百万计,便如下述。
剩余价值量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利润率却比以前跌落了百分之五十。但利润不过是依社会资本计算的剩余价值,所以,就社会方面考察,利润量(即其绝对量)是等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所以,此利润量对垫支总资本的比率虽大减落,一般利润率虽大下落,但利润的绝对量,其总额,仍增加了百分之五十。所以利润率虽累进的下落,但资本所使用的劳动者数,资本所推动的劳动的绝对量,从而,资本所吸收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从而,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从而,资本所生产的利润的绝对量,仍可增加,并且可以累进的增加。但还不只可以如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如果把暂时的变动除开,那还是必然如此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本质上,便是蓄积过程。我们曾经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进步时,那只要再生产和保存的价值量,会在所用劳动力保持不变的时候,随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增进。但在劳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时,所生产的使用价值之量(生产手段构成其中的一部分),会更显著地增大起来。这种追加的富所以能够转化为资本,就赖有追加劳动的占有;这种追加劳动,是不依存于这种生产手段的价值,只依存于这种生产手段的量(在这种生产手段当中,包括着生活资料);因为,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无关于生产手段的价值,而只与生产手段的使用价值有关。蓄积本身及相伴而起的资本累积,固然是生产力增进的一个物质手段,但生产手段的这种增加,又包含劳动人口的增加,包含与剩余资本(surpluskapital)相应的劳动人口的创造,甚至在大体上,常常引起一种超过剩余资本需要的劳动人口,从而,引起劳动者的人口过剩。如剩余资本暂时超过它所支配的劳动人口,那就会发生二重的作用。一方面,这种暂时的超过,将使工资提高,从而,那种种使劳动者子女九存一亡的各种破坏影响得以缓和,结婚将更容易,从而劳动人口将渐次增加。在别一方面,它又会使人采用那创造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机械的采用和改良),因而更迅速地创造一种人为的相对的人口过剩;而这种人口过剩,又会成为现实人口激增的一个暖房,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下,贫困乃是人口之母。资本主义蓄积过程——那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因素——的性质,不待说,会引出如下的结果;即,决定当作资本用的生产手段的量增加时,可以随手发现一种相应增加或过于增加的待榨取的劳动人口。所以,在生产过程和蓄积过程进步时,必伴以可占有的被占有的剩余劳动量的增加,并伴以社会资本所占有的利润的绝对量的增加。不过,同一的生产法则,同一的蓄积法则,固会增加那转化为活劳动的可变资本部分,还会更迅速地累进增加不变资本量与价值。所以,这种法则,会为社会资本,生产一个增大的绝对利润量,并生产一个向下落的利润率。
不待说,在资本主义生产进步,相应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也发展,生产部门与生产物也倍加时,同一价值量,将代表一个渐渐增加的使用价值量与享受量。但在这里,我们是把这一点存而不论的。
资本主义生产与蓄积的发展,使劳动过程必须有更大的规模和更大的范围,并相应地,使各个营业必须有更大的资本垫支。所以,资本累积的增进,(在此际,资本家的人数也会增加,但以更小的程度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与蓄积的一个物质条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与蓄积所生产的一个结果。而当资本的累积增进时,同时还会由一种交互作用,使直接生产者所受的剥夺也增进。所以,就个别资本家说,很明白,他们将会支配益益增大的劳动队,(那怕与不变资本相对而言,可变资本非常下落);又很明白,他们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之量,从而,所占有的利润之量,将在利润率下落时,不管利润率下落,而增加起来。使个别资本家所支配的劳动队人数增加的原因,又会使他们所使用的固定资本之量,使他们所使用的原料与补助材料之量,与所使用的活劳动之量相对而言,以更大的比例增加起来。
在这里,我们只要说明一声,在劳动人口为一定时,如剩余价值率因劳动日延长或加强,或因劳动生产力发展工资价值下落而增进,则剩余价值量与绝对利润量也必定会增加;即使与不变资本比例而言可变资本已经相对减少,那也一定会增加的。
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的发展,包含这诸法则:即,可变资本对于总资本为相对的下落,蓄积相应的被促进,但在他方面,蓄积又反应过来,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可变资本进一步相对减少的起点。不过,把暂时的变动除开不说,这种发展也表现为所用总劳动力的累进的增加,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从而利润的绝对量之累进的增加。
这个二律背反的法则,以相同的诸原因,使利润率减少,同时又使绝对的利润额增加。这个法则,是以这个事实为基础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占有的剩余劳动量,从而,所占有的剩余价值量,将增加,而就总资本考察,或把个个资本当作总资本的部分来考察。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样大的。请问,这个法则,必须在什么形态上表现呢?
任取资本的一个可除资本,常作我们计算利润率的基础,例如100。这100代表总资本的平均构成,比方说80c+20v。我们已在本卷第二篇讲过,各不同生产部门的平均利润率,不是由任何特殊的资本构成决定,乃是由资本的社会平均构成决定的。如可变部分对不变部分为相对的下落,从而对总资本100为相对的下落,则利润率,即在劳动榨取程度不变甚至增加时,也会降落下来。剩余价值的相对量,那就是,剩余价值与垫支总资本价值100的比例,会跌落下来。但不仅这个相对量会下落。总资本100所吸收的剩余价值量或利润量,也会绝对的落下来。在剩余价值率为100%时,60c+40v的一个资本,将生产40的剩余价值量和利润量;70c+30v的一个资本,将生产30的利润量;而在资本为80c+20v时,利润将减为20。这种下落,是就剩余价值量,从而就利润量来说的。其原因则为此事实;即,100的总资本,将只运转较少的活劳动一般,而在榨取程度不变时,所运转的剩余劳动也更少,从而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也更少。任取社会资本的一个可除部分,那就是,在有社会平均构成的资本中,任取一个可除部分,当作我们量计剩余价值的一个标准——在计算利润时,我们总是这样做的——则一般说,剩余价值的相对的下落,是和它的绝对的下落相一致。在以上所述的例中,利润率由40%减为30%,减为20%,是因为在事实上,同一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与利润量,已经绝对地,由40减为30,减为20。剩余价值所依以计量的资本价值量,既被认为是一定的,是100,所以,当剩余价值对这个已定量的比例减小时,这种减小,不过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与利润的绝对量的减小。在事实上,这不过是一个同义异语。但我们以上已经说明,这种减小,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发展的性质,唤起的。
但就别方面说,使一定资本的剩余价值和利润,和依百分率计算的利润率,发生绝对减少的诸种原因,又会引起社会资本(即资本家全体)所占有的剩余价值和利润的绝对量的增加。这个现象,怎样才能说明呢,只有怎样才能说明呢,这种外表上的矛盾,又包含着怎样的条件呢?
当社会资本的每一个可除部分(=100),从而每一个有社会平均构成的资本100,为一定量时,利润率的下落,会包含利润绝对量的下落;这正因为,在这里,用作计算标准的资本,是不变量。不过,社会总资本量以及个别资本家手中所有的资本量,乃是可变量;依照我们所假设的条件,它必须与它的可变部分的减少,为反比例的变化。
在以上的例,百分比的构成为60c+40v,剩余价值或利润为40,所以,利润率为40%。假设在构成的这个阶段上,总资本为一百万。是以,总剩余价值为400,000,总利润也为400,000。现在,假设后来的构成变为80c+20v,以致剩余价值或利润,在劳动榨取程度不变时,每100应为20。但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依照绝对量计算,剩余价值或利润,会不管利润率的下落,不管资本每100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减少,而增加起来,比方说,由400,000增至440,000,所以要产生这个结果,只有依照下法才是可能的:即,已有新构成的总资本,增加到2,200,000。所运转的总资本的量,必须在利润率下落50%时,增加220%。如果总资本仅加一倍,则资本2,000,000利润率20%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利润量,是和资本1,000,000利润率40%所生产的,恰好相等。如果增加不到一倍,则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会比以前1,000,000资本所生产的更小。在以前的资本构成上,一个总资本只要由1,000,000增至1,100,000,便会把它的剩余价值,由400,000增至440,000。
我们以上所以说明的一个法则——在可变资本相对减少时,换言之,在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时,推动同量劳动力和吸收同量剩余劳动所必要的总资本量,必须益益增大——又在这里指示出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越是发展,则劳动人口相对过剩的可能性也越是发展,这不是因为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减小,而是因为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增加。那就是,不是因为劳动与生活资料(或这种生活资料的生产手段)之间有绝对的不均衡,乃是因为有这种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是由资本主义的劳动榨取发生,因为在资本累进的增加时,对增加人口的需要会相对的减少。
利润率下落50%,那就是下落一半。如果,利润量要保持不变,资本是必须倍加的。因要使利润量在利润率减少时保持不变,则指示总资本增加的乘数,必须与指示利润率下落的除数相等。如果利润率由40减为20,则总资本必须依20:40的比例增加,方才能使结果保持不变。如果利润率由40减为8,资本便须依8:40的比例增加,那就是必须增加五倍。资本1,000,000利润率40%,会生产利润400,000;资本5,000,000利润率8%,同样会生产利润400,000。必须如此,结果方能保持不变。但若要使结果增加,则资本增加的比例,必须比利润率下落的比例更大。换言之,因要使总资本的可变部分不仅绝对地说保持不变,并且绝对地增加,(虽然当作总资本的部分,它的百分比率是下落了),则总资本增加的比例,应比可变资本百分比率下落的比例更大。总资本必须如此增加;以致在新的构成上,它不仅需有旧的可变资本,且需有更多的可变资本,来购买劳动力。如果资本100的可变部分由40减为20,总资本就须增加到200以上,方才能使用40以上的可变资本。
即使被榨取的劳动人口数保持不变,只有劳动日的长度和强度增加,所使用的资本量也必须增加,因为,要在资本构成发生变化,劳动榨取关系却保持原状的情形下使用同量劳动,所使用的资本量是不能不增加的。
要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进步中,一方面,表现为利润率渐渐下落的趋势,他方面,表现为所占剩余价值或利润的绝对量的不断增加;所以,大体说来,可变资本和利润的相对的减少,会与此二者的绝对的增加相照应。像我们讲过的那样,这种二重的作用,只能表现在这个事实上;那就是,总资本增加的程度,比利润率下落的程度更大。因要使绝对增加的可变资本,可以在较高的构成(即不变资本比较更增加)上被运用,总资本不仅须比例于更高的构成而增加,且须增加得更迅速。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越是发展,则使用同量劳动力所必要的资本量,必须益益增大;如要使用更多的劳动力,那就更加不消说了。因此,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必然会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生出一个永久的显而易见的劳动人口过剩。如果可变资本在以前占总资本的二分之一,现在仅占总资本的六分之一,则使用同量劳动力所必要的总资本,必须三倍。如要使用倍加的劳动力,则总资本必须六倍。
从来的经济学,都不能说明利润率下落的法则,所以,它每以利润量的增大,以利润的绝对量的增加(或就个别资本家说,或就社会资本说),为一种安慰的理由。但这种安慰的理由,仍然不过是用陈腐的话与可能性,做立脚点罢了。
说利润量由两个要素决定,一个是利润率,一个是依照这个利润率使用的资本量,不过是同义异语。说利润率下落时利润量有增加的可能,那不过是这个同义异语的一个表现,决不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因为,在资本增加时,利润量可以不增加,甚至在资本增加时,利润量可以下落。例如,资本100,利润率25%,会生出利润25;资本400,利润率5%,仅生出利润20[1]。但若使利润率下落的原因,会促进蓄积,促进追加资本的形成,若该追加资本会运转追加的劳动,会生产追加的剩余价值,同时利润率的下落,又包含不变资本增大,从而旧总资本增大的事实,这全部过程的神秘性就都消灭了。我们以后还会知道,某一些人曾用怎样的有意的错误计算,来消灭利润率减小而利润量则增加的可能性。
我们曾经说明,使一般利润率趋于下落的诸原因,会引起一种加速的资本蓄积,从而,引起所占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利润)的绝对量或总量的增加。但每一种事情,都会在竞争中,从而,在竞争当事人的意识中,倒转来表现的。上述的法则——我是指这两个外表自相矛盾现象之内在的必然的关联——也是这样。很明白在以上所说明的比例内,拥有大资本的资本家,比别一个在表面上享有较高利润的小资本家可以造出更大的利润量来。对于竞争之皮毛的考察,又指示了,在一定的情形下,如果大资本家要在市场上占有广大的活动范围,而把小资本家驱逐,例如在恐慌时期,他就会在实际上利用这个方法,那就是故意把他的利润率压下,冀图把小资本家逐出。尤其是商人资本;依照我们以后的详述,那会显示出诸种现象来;使我们把利润的下落,视为是营业扩大的结果,是资本扩大的结果。对于这种错误的见解,我们将在此后,提供真纯的科学的说明。又,各种特殊营业所获的利润率,会因它是在自由竞争下抑是在独占下,而有差异的;如果我们从这一点比较各种特殊营业所获的利润率差异,我们也会得到相差不多的皮毛的考察。这种在竞争当事人脑里存在的观念全部,在我们的罗雪尔先生那里,都是可以发现的。这个观念是:利润率的下落,“是更聪明,更人道的。”[2]在这场合,利润率的下落,好像是资本增加的结果,好像是资本家打算——利润率较低时他所赚得的利润量会较大的打算——的结果。这全部见解,(以后要说到的亚当·斯密的见解除外),是立足在一种毫无概念的观察(那就是不知一般利润率为何物的观察)和一种粗杂的观念(它以为,价格是由任意的利润量加入商品现实价值内决定的)上的。这种观念是粗杂的,然而是必然会发生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的法则,会在这种颠倒的方法和样式下表现出来。
由生产力发展而起的利润率下落,会伴以利润量的增加这一个法则,又表现在如下的事实上;即,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落时,其中所包含的并由售卖而实现的利润量会相对的增加。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及与其相应的高位的资本构成,会以益益小量的劳动,推动益益大量的生产手段,所以,总生产物的每一个可除部分,每一个商品,或生产物总量中任一个确定的商品量,会吸收益益小的活劳动,并包含益益小的对象化劳动(就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磨损说,是这样,就所消费的原料和补助材料说,也是这样)。所以,每一个商品所包含的对象化在生产手段中的劳动和在生产中新加入的劳动的总和,会益益小。所以,个个商品价格就下落了。个个商品的所包含的利润量,会在绝对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的比率增加时,降落下来。所以,个个商品将包含更少的新加劳动,但其无给部分,与其有给部分相比,则会增加。不过,这个情形,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发生。在生产发展的进行中,个个商品内新加入的活劳动,会益益发生绝对减少的现象,同时,就其中包含的无给劳动的数量说,虽与有给部分相比会相对增大,但也会绝对减少的。所以,就令剩余价值率增加,个个商品的利润量仍会随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大大减少。这种减少,和利润率的下落一样,只因不变资本要素趋于低廉,以及第一篇所述各种其他的情形,(这种种事情,会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下落时,使利润率提高)得以减缓下来。
个个商品的总和,构成资本的总生产物。我们说个个商品的价格下落,即是说一定量劳动实现在较大的商品量内,以致个个商品比以前包含较小的劳动。即在不变资本一部分(例如原料)的价格提高时,情形也是这样的。把少数情形(例如劳动生产力,均等地,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一切要素,趋于低廉)除外,利润率是会不管剩余价值率的增加,而下落的。第一,因为较小新加劳动总量中的较大的无给部分,与从前较大量总劳动中的较小的无给部分比较,依然会比较更小。第二,就个别商品说,资本的高位构成,将表现在这个事实上面;即,个个商品内代表新加劳动的价值部分,与其中代表原料补助材料和固定资本磨损的价值部分相对而言,会趋于下落。当个个商品的诸价格成分在此例上发生这样的变化,以致代表新加活劳动的价格部分减少,代表旧的对象化劳动的价格部分增加时。这种变化,正是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相对而言)减少这一个事实在个个商品价格中所依以表现的形态。这种减少,就一定额的资本(例如100)而言,是绝对的,就个个商品(当作再生产出来的资本的可除部分)而言,也是绝对的。不过,只以个个商品诸价格要素为计算基础的利润率,会表现得和现实的利润率不同。这当中的理由如下:
〔利润率是依照所使用的总资本来计算的,但仅适用于一定的时间上,在事实上,是适用于一年。利润率,是一年间生出和实现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对总资本的以百分比率计算的比例。所以,这样计算的利润率,和那不以一年为基础而以该资本周转期间为基础而计算的利润率不必就是相等的。必须资本恰好在一年间周转一度,此二者方才会互相一致。
从他方面说,一年间生出的利润不过是该年间所生产所售卖的商品之利润总和。现在如果我们以商品成本价格为基础而计算利润,我们就得到一个利润率=;此式内,p等于一年间实现的利润,k等于同时期所生产所售卖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总和。很明白,这个利润率,与现实的利润率(即利润量被除于总资本)不能一致,除非k=C,那就是资本恰好在一年间周转一次。我们且设想一个产业资本的三种不同的状态。
(Ⅰ)一个8000镑的资本,每年生产并售卖5000个商品,每个值30先令,故每年有7500镑的周转。假设每个商品赚10先令的利润,全部每年可赚利润=2500镑。所以,每个商品包含10先令的资本垫支,和10先令的利润。每个商品的利润率,等于10/20=50%。在7500镑的周转额中,有5000镑的资本垫支和2500镑的利润。一个周转的利润率=也等于50%。反之,以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
(Ⅱ)假设资本增至10,000镑。因劳动生产力增大之故,假设每年可以生产10,000个商品;每个商品的成本价格为20先令。而每个商品出售时的利润为4先令,那就是每个商品的售价为24先令。年生产物的价格为12,000镑,其中10,000镑为资本垫支;2,000镑为利润。利润率每件是=4/20,就年周转而言,=2000/10000,二者皆为20%。因总资本等于成本价格的总和,即10,000,所以在这场合,现实的利润率也等于20%。
(Ⅲ)假设因劳动生产力不断增加之故,资本更提高到15,000镑,每年生产3,000个商品,每个商品的成本价格为13先令,利润为2先令,那就是每个商品以15先令出售。年周转=30,000×15(先令)=22,500(镑),其中19,500为资本垫支,3,000为利润。所以,。反之,。
我们看到,只有在第Ⅰ场合,(在这场合,周转的资本价值,等于总资本),每个商品的利润率,或其周转总额的利润率,方才和依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相等。在第Ⅱ场合,(在这场合,周转总额较资本为小),依商品成本价格计算的利润率,比现实的依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更高;在第Ⅲ场合,(总资本比周转总额为小),则依商品成本价格计算的利润率,比现实的依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更小。
在商人的实务上,周转通常是计算得正确的。只要所实现的商品价格的总额,与所使用的总资本的总额相等,我们就假设,资本周转了一次。但必须所实现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总额,与总资本的总额相等,资本才算完成了一个完全的流通。——F. E.〕
在这里,我们再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卞,个个商品或一定期间的商品生产物,是不能就其自身,当作单纯的商品来考察的,那必须当作是垫支资本的生产物,就其与总资本(生产这个商品的总资本)的关系来考察。
在利润率计算时,我们虽不仅须以所消费的资本部分,即在商品内再现的资本部分,测度所生产所实现的剩余价值之量,却须以这一部分,加不消费仅被使用而在生产上继续发生作用的资本部分,来测度。但虽如此,利润量仍不过与商品内包含的由商品售卖而实现的利润量或剩余价值量相等。
如果产业的生产力增进,个个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落。个个商品内包含的劳动——有给劳动与无给劳动是更少了。假设同量劳动已能生产三倍的生产物;这样,个个生产物所包含的劳动将更少三分之二。利润既只能在个个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中,形成一部分,所以个个商品的利润量是必须减少的。在一定限度内,那怕剩余价值率提高,情形也会如此。但无论如何,总生产物的利润量,在资本所使用的劳动者数依旧不变,榨取程度也依旧不变的时候,总不会落在原利润量之下的。(如果榨取程度提高,则所使用的劳动者数虽减少,这个情形也可以发生)。因为,个个生产物所分的利润量越是减少,生产物的数量,必依同比例越是增多。利润量将保持不变,不过以不同的方法,分配在商品的总量间;新加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在劳动者与资本家间的分配,也不会因此变更的。从另一方面说,在所使用的劳动量保持不变时,只有无给的剩余劳动增加,利润量才会增加;而在劳动榨取程度保持不变时,也只有劳动者数增加,利润量才会增加。不然,就须劳动榨取程度增加,劳动者数也增加方才会生出这个结果来,但在这一切场合,——依照我们的假设,那是以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相对而言)的增大,以所用总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个商品总将包含较小的利润量,并且,以个个商品为计算基础的利润率,也会下落;一定量的追加劳动,将表现为较大量的商品;个个商品的价格,将会下落。惟在抽象的考察下,即使个个商品的价格因劳动生产力增进而下落,即使这种已经更便宜的商品的数量在同时候增加,利润率仍可保持不变;例如当生产力的增加,以同程度,在同时候,影响于商品的一切成分,以致商品的总价格,依照劳动生产力增加的比例往下落,而商品诸价格成分的相互比例则保持不变时,情形就是这样的。如果在剩余价值率提高时,不变资本诸要素(尤其是固定资本诸要素)的价值竟也显著减少,利润率还会提高的。但像我们已经讲过的,利润率结局仍会在实际上往下落。总之,个个商品的价格下落,决不能在利润率上,给我们以任何的结论。一切皆取决于参加商品生产的资本的总和。比方说,如果一码织物的价格由3先令减至1 2/3先令;我们虽知道,在这种价格跌落之前,有1 2/3先令是不变资本(棉纱等等),2/3先令是工资,2/3先令是利润,但我们不能知道,利润率是不是保持
不变。利润率是不是保持不变,要看垫支总资本是否增加,会增加多少,还要看它在一定时间生产的码数增加了多少。
在劳动生产力增进时,个个商品或一定量商品的价格会下落,商品数会增加,个个商品的利润量及商品总和的利润率会下落,但商品总量的利润量则会增加。这个现象,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性质引起的,但在外表上仅表现为个个商品的利润量下落,其价格下落,社会总资本或个别资本家所生产的已经增加的商品总量之利润量增加。以是,有人想象,资本家是由自由意志,以较少的利润,加在个个商品上,但由商品生产量的增大,得到赔偿。这种看法,是以让渡利润(Profit upon alienation)的观念为基础。这种观念,又是由商人资本的考察,抽象而来的。
我们已在第一卷第四篇及第六篇讲过,与劳动生产力同增加的商品量及个个商品的低廉化(如果该种商品在劳动力价格的决定上,没有作用),即在价格下落时,也不会影响个个商品内的有给劳动和无给劳动的比例。
因为在竞争当中,每一件事情都会表现在虚伪的形态上,那就是表现在倒转的形态上,所以个个资本家会这样想象:(1)他是由减价的方法,来削减他个个商品的利润,但因他出售的商品量将增大,所以仍然会赚得较大的利润;(2)他会确定个个商品的价格,而以乘法决定总生产物的价格,但原来的办法则是用除法(参看第一卷第十章),并且必须以这个除法为前提,乘法才有第二义的正确性。庸俗经济学者,在事实上,不过把拘囚在竞争中的资本家的珍奇观念,译成在外表上更学说化更概念化的语言,并论证此等观念是正确的。
在事实上,商品价格的下落与商品(更便宜的商品)总量(已经增加的总量)的利润量的增加,不过是利润率下落利润量同时增加这一个法则的换一个方式的表现。
至若下落的利润率,能在如何程度内,与提高的价格相一致,其分析是不属于本章范围以内的。第一卷第十章关于相对剩余价值我们曾经讨论的诸点,也不属于本章的范围。使用改良的但尚未普及的生产方法的资本家,可以在市场价格之下,但在其个人生产价格之上售卖。所以,在竞争把利润率均衡化以前,他的利润率就这样增进了。在这个均衡时期,第二个要件——所投资本增加——出现了,与这个增加的程度相比例,资本家将能在新条件下,使用他从前使用的劳动者的一部分或其全部,甚或使用更多的劳动者,从而,也能生产同样的或更大的利润量。
* * *
[1]“我们可以预料到,虽说资本的利润率,会因一国资本的蓄积和工资的提高而减小,但利润的总额仍会增加的。假设,在十万镑的反复的蓄积中,利润率会由百分之二十减为百分之十九,再减为百分之十八,再减为百分之十七,那就是不断向下落;但我们可希望逐次资本所有者所可得的利润总额,会不断增大;那就是,资本二十万镑时的利润总额,较大于资本十万镑时的利润总额,而资本三十万镑时的利润总额还会更大。换言之,利润率虽减小,但利润总额会随资本增加。不过,这种增进,在一定时间之内,才是可能的。固然,二十万镑的百分之十九,是比十万镑的百分之十八,更大;三十万镑的百分之十八,又比二十万镑的百分之十九,更大。但资本蓄积成为巨额,利润已经下落之后,进一步的蓄积,就会把利润的总额减小。所以,假设蓄积为一百万镑,利润百分之七,则利润总额为七万镑;假设在一百万镑资本之外,再加以十万镑,更会把利润减至百分之六,则利润总额为六万六千镑,虽然资本总量已由一百万镑增至一百一十万镑。”(里嘉图《经济学原理》第七章全集麦克洛克编1852年第68页69页)。在事实上,我们在这里是假设,资本由一百万镑增至一百一十万镑,即增加十分之一,利润率则由百分之七减至百分之六,即减少14 2/7%。这个减就是这样来的。
[2]译者注:(见《国民经济学原理》第二版1857年190页)。
第十四章 抵消的原因
如果我们以近三十年来,比于以前的一切时期,考虑到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的巨大的发展;如果我们考虑到,除真正的机械外,尚有异常大量的固定资本,参加到社会生产过程的总体中,则使从来经济学者感到烦恼的困难,(即利润率下落的说明),将翻成一种相反的困难;即,为什么这种下落不会更大,不会更速?那一定有某种相反的影响在发生作用,足以使这个一般法则的作用相交错,并将其扬弃,使其只有倾向的性质。也就因此,所以我们把一般利润率的下落,视为是一种倾向的下落。以下所述,便是最普通的抵消原因。
Ⅰ 劳动榨取程度的增进
劳动的榨取程度,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占有,是由劳动日的延长和劳动的加强,而增进的。这二点,皆已在第一卷,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时,详细说明过了。那里说出了许多增加劳动强度的方法。那包含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相对而言)的增加,从而包含利润率的下落;一个劳动者照应多数机械的方法,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在这场合,以及在大多数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续上,那种种唤引剩余价值率增加的原因,都包含剩余价值量的下落,如我们就所用总资本的一定量来考察。但还有别一些使劳动加强的方法,例如增加机械的速率。这个方法,虽会在同时间消费更多的原料,而就固定资本说,机械的磨损也会加速,但机械价值对它所推动的劳动的价格之比例,决不受影响。特别是劳动日的延长——这是近代产业的发明——它会增加所占的剩余劳动量,但不致在本质上变更所用劳动力对所用不变资本的比例,且会在事实上,使不变资本相对减少。其次,我们又论证了,——这正是利润率趋于下落的真正的秘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各种手续,大体说,是归着到这一点:即,一方面,在一定量劳动中,以尽可能最大的部分,转化为剩余价值;他方面,与垫支资本比例而言,尽可能应用最少的劳动,所以,使劳动榨取程度增进的诸种原因,将使同量的总资本,不能榨取和以前相等的劳动。此二种倾向是互相克制的,一方面它要提高剩余价值率,同时在他方面,又要使一定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利润率,趋于减少。在这里,值得附带说说的,是妇人劳动和儿童劳动的大量的使用。在这场合,即使全家所获的工资的总额已经增大(这并不是普遍的情形),他们对资本所供给的剩余劳动量,仍会比以前更大。——总之,无论何事,只要它单是由方法的改良,(例如在农业上),以促进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所用资本的量不变更时,它都有阻止利润率下落倾向的作用。在这场合,所使用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我们以此为所用劳动力的指数)比例而言,不会增加,但它会使生产物的量,与所用劳动力比例而言,增加起来。又,如劳动(无论它的生产物是归劳动者消费,还是当作不变资本的要素)生产力可从交通上的障碍,从各种任意的限制或在时间进行中会变成妨碍的限制,从各种各类的束缚,解放出来,结果又不直接影响可变资本对不变资本的比例,情形也会这样的。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在阻止利润率下落但结局往往会使其下落加速的诸种原因中,是否包含剩余价值率暂时提高到一般水准以上这一个事实。这种提高,是暂时的,但会不断重现,时而重现在这个生产部门,时而重现在那个生产部门(因为,在发明等等未经普遍采用之前,采用新发明的资本家,就会暂时得到一般水准以上的剩余价值)。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肯定的答复。
一定量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是两个因素的乘积,即剩余价值率与劳动者数(依一定剩余价值率被使用的劳动者数)的乘积。所以,在剩余价值率为已定时,它是定于劳动者数;而在劳动者数为已定时,它是定于剩余价值率。换言之,它是定于可变资本绝对量和剩余价值率的复比例。我们曾经说过,平均说,使相对剩余价值率提高的原因,将会减少所使用的劳动力的量。但很明白,在这里,视诸对立运动的比例如何,会发生一种多少之别;尤其是,利润率下落的倾向,会因绝对剩余价值(即由劳动日延长而生的剩余价值)率提高,受到阻碍。
就利润率而论,我们概括的发现了,在利润率下落时,因所使用的总资本量会增加,故常伴有利润量的增大。就社会的总可变资本来考察,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所生产的利润相等。不仅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会增加,剩余价值率也会增进。前者增加,是因为社会所使用的劳动力的量增加;后者增进,是因为这个劳动的榨取程度增进。但就一定量的资本而论,例如,就100的资本而论,剩余价值率尽可以在剩余价值量平均减落时,增进起来。因为,剩余价值率是由可变资本部分价值增殖的比例决定的,剩余价值量则是由可变资本在总资本内所占的比例部分决定的。
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是剩余价值量所依以决定的一个因素,从而也是利润率所依以决定的一个因素;因为,如以上所述,剩余价值率特别会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相对而言),全不增加或不依比例增加时,提高的。这个因素,不能把一般法则抵消。但它会使一般法则,更加有倾向的性质,那就是,使这个法则的绝对的贯彻,由作用相反的事情,而阻碍,而延缓,而减弱。但因为提高剩余价值率的诸种原因,(就连劳动时间的延长,也是大工业的一个结果),有一种趋势,要使一定量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减少,所以也有一种趋势,要引起利润率的下落,并引起这种下落的缓慢的运动。如果照理应由两个劳动者担任的劳动,竟强迫一个劳动者去担任,而在当时的情形下已能用一个劳动者代替三个劳动者,则在此际,这一个劳动者所供给的剩余劳动,和以前两个劳动者所供给的剩余劳动会一样多,从而,在这限度内使剩余价值率提高。但一个劳动者所供给的剩余劳动,总会比以前三个劳动者所供给的剩余劳动更少,从而在这限度内使剩余价值量下落。不过,剩余价值量的下落,仍可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或限制的。如全人口都依更高的剩余价值率被雇用,则人口保持不变时,剩余价值量会增加。若人口又在同时增加了,剩余价值量还更会增加;这个情形,虽然会和被使用劳动者数的相对的(与总资本量相对而言)减少结在一起,但这种减少,尽可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而缓和或中和的。
在我们从这点离开之前,我们不妨再郑重声明,就资本的一定量而言,剩余价值率可以在其量下落时提高起来,也可以在其量增加时减落下来。剩余价值量等于剩余价值率乘劳动者数;但此率不以总资本为计算的基础,却仅以可变资本为计算的基础,在事实上,也只适用于一劳动日。反之,就一定量的资本价值说,倘非剩余价值的量也增进或下落,利润率决不会增进或下落的。
Ⅱ 工资被压在劳动力价值之下
在这里,我们不过要经验的,述及这一点。因为,像别的许多事情一样,那虽可以在这里胪叙出来,但实与资本的一般分析无何等关系。那是属于竞争的说明,这种说明,是本书所不考虑的。不过,无论如何,它总归是一个最显著的遏阻利润率下落趋势的原因。
Ⅲ 不变资本要素的低廉化
在本卷第一篇,我们关于剩余价值率不变时利润率提高(即与剩余价值率无关的利润率的提高)的诸种原因,曾经说过许多的话。这一切的话,都是属于这一点的。如果就总资本考察,不变资本的价值,不与其物质范围依相同的比例增加,就更加是如此。举一个例。一个欧洲纺绩工人在一个新式工厂所加工的棉花量与一个欧洲纺绩者从前用一个纺车所加工的棉花量比较,不知道曾以怎样大的比例增大。但被加工的棉花的价值,不会与其量为同比例的增加。就机械和别的固定资本说,也是这样的。总之,使不变资本量(与可变资本量比例而言)相对增加的发展,将会使不变资本要素的价值下落(因为劳动的生产力将会增加),并阻止不变资本价值(会不断增进的)与其物质范围为同比例的增加(此所谓不变资本的物质范围,是指同量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手段的物质范围)。在若干情形下,不变资本要素的量,甚至会在其价值不变或下落时,增加起来。
由产业发展而起的既有资本(即其物质要素)的价值减少现象,也是这样的。这个现象,虽会减少提供利润的资本量,从而会减少利润量,但会发生一种不断的作用,使利润率的下落得以阻止。这又说明了,使利润率有下落趋势的诸种原因,会缓和这种倾向的实现。
Ⅳ 相对的过剩人口
相对的过剩人口的产生,是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那表现为利润率的下落)分离不开,并且相伴而起的。一个国家越是表现相对人口过剩的现象,如其该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法越是发展。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就因为有这个相对的过剩人口,所以在许多生产部门,劳动对于资本的隶属性,会继续陷在不完全的地步,并且继续到这样久,以致在最初一看之下,好像与一般的发展状态不能兼容。这是因为可资利用的或游离的工资劳动者是这样便宜,这样众多,并因为许多生产部门,依其性质,对于由手工劳动到机械劳动的转化,就有更大的反抗力。在他方面,又会有新的生产部门开放出来,尤其是,有奢侈品的生产部门开放出来,可以利用其他生产部门由不变资本增加而游离的人口作基础。这诸种生产部门,最初是以活的劳动占主要要素,到后来,才渐渐和别的生产部门,踏上同一的道路。在以上二场合,可变资本都会在总资本中占取显著的比例,工资则会在平均之下,所以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在这诸生产部门,都会异常的高。一般利润率既然是由各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的均衡得到的,所以,使利润率有下落倾向的原因,又会唤起这种倾向的对抗力,并多少把它的作用缓和下来。
Ⅴ 国外贸易
在国外贸易一方面使不变资本要素低廉化,一方面使必要生活资本(可变资本所依以转化的东西)低廉化的限度内,它会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因为它会提高剩余价值率,并减低不变资本的价值。它通例会在这个意义上发生作用,因为它使生产规模有扩大的可能。但由此,它一方面会把蓄积促进,他方面会使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相对而言)减少,并由此使利润率下落。同样,外国贸易的扩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幼稚期,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基础,但在这种生产方法的进步中,会由这种生产方法的内在的必然性,由这种生产方法对于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要,而变为这种生产方法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再看见了作用的二重性。(里嘉图对于国外贸易的这一方面,是完全忽略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其特殊性而言,那是在我们研究的限界之外的——是:投在国外贸易,尤其是投在殖民地贸易上的资本,既可赚得更高的利润率,一般利润率会不会由这种更高的利润率而提高呢?
投在国外贸易上的资本,会提供更高的利润率;在这里,第一是因为,和它们竞争的商品,是在其他国家用较小的生产便利生产的,所以,较进步的国家,虽比竞争国以更便宜的价格售卖商品,它们的售卖仍然会是价值以上的售卖。如进步国的劳动,在这里,是当作比重较高的劳动来利用,则在这限度内,利润率将会提高;因为,未当作高级劳动被支付的劳动,会当作高级劳动来售卖。这种情形,对商品所从以输入和所向以输出的国家而言,也可以发生。这种国家,会在现物形态上,给予更多的对象化的劳动,而收受更少的对象化的劳动,虽然它所收受的商品,比较它本国生产的商品,也许会更便宜。好比一个工厂主,如果他在某种发明尚未普及之前就采用它,他虽然比他的竞争者,以更便宜的价格售卖,但仍能在他的个别价值之上,售卖他的商品;那就是,他所使用的劳动既有特别更高的生产力,他会把这种更高的生产力,当作剩余劳动来利用。由此,他就实现了一个剩余利润了。第二,投在殖民地等处的资本所以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还因为在那里,发展程度较低,从而利润率较高,并因为在使用奴隶和苦力时,劳动的榨取程度会增高。我们不知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投在某部门的资本所实现的并送回到本国来的较高利润率,在无独占从中妨碍的限度内,为什么,不会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均衡过程,为什么不会相应的,把一般利润率提高[1]。该投资部门既受自由竞争法则的支配,我们自不知有何种理由,可以说明这一点。但里嘉图所垂念的,却主要是:在外国所获的高的价格,将被用来在外国购买商品,并当作回头货,送回到本国来售卖;所以照他说,对于这种有利的生产部门,那至多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特别利益。这个外观,只要把货币形态存而不论,就会消灭的。因为,处在有利位置的国家,将收回较多的劳动,而仅换去较少的劳动(不过这种差额,这种余额,会被一定的阶级所吮吸,凡劳动与资本间的交易,都是这样的)。如利润率较高的理由是殖民地利润率一般会更高,则较高的利润率,尽可以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在该地,和较低的商品价格并存。均衡过程是会发生的,但不是和里嘉图所想的那样,均衡化为旧时的水准。
但这个国外贸易会在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并由此使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相对而言)减少,因而从别一方面说,招致外国市场上的生产过剩;所以,在更进的进程中,它也会有相反的作用。
总之,概括的说,我们可以说,引起一般利润率下落的诸种原因,会唤起相反的作用,以阻碍其下落,缓和其下落,并局部地,将其下落倾向麻痹。不过,这种种相反的作用,不会把这法则抵消,却不过使它的作用减弱。不然,不能理解的事情,将不是一般利润率的下落,却是这种下落的进行何故会相对的迟缓。这个法则只有倾向的作用;其作用,须在一定的情形下,经过长期间后,才会明白显示出来的。
在我们更向前进一步之前,为避免误会起见,有两个命题,曾经多次说明的,必须再述一遍如下。
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发展进行中唤起商品低廉化的过程,将使商品生产上所使用的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发生变化,并由此引起利润率的下落。所以我们必不可把个个商品的相对成本(包括机械的磨损,那也是成本的一部分)的减少,和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比较而言)的增加,视为同一;虽然反过来,不变资本的相对成本的减少,在其物质要素的范围不变或增加时,会有一种作用,要把利润率提高,并相应地,使不变资本的价值,和比例趋于缩小的可变资本相比较,趋于减少。
第二,个个生产物的总和,构成资本的生产物。这种个个生产物所含的追加的活劳动,与其中所含的劳动材料和其所消费的劳动手段相对而言,会保持一种下落的比例。又,在个个商品中对象化的追加的活劳动量,也会不断的减少,因为它们生产上所必需的劳动,会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减少。但商品内包含的活劳动分成有给劳动和无给劳动的比例,并不受这种事情的影响。反之,虽然个个商品内包含的追加的活劳动总量减小,但因有给部分绝对减少或比例减少之故,与有给部分比例而言,无给部分将会增加。因为,这个生产方法,使个个商品内包含的追加的活劳动总量减小,也会伴着使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增加。利润率之倾向的下落,会伴以剩余价值率之倾向的提高,并伴以劳动榨取程度之倾向的提高。所以,由工资率提高而说明利润率下落的企图,真是再不合理没有,虽然在例外的场合,情形也有时候果然是这样。并且,又只有先了解利润率所依以形成的各种关系,然后可以把统计应用在各时代各国家的工资率之现实的分析上。利润率的下落,非由于劳动变为更不生产的,乃由于劳动变为更生产的。二者——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和利润率的下落——不过是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在资本主义下所依以表现的特殊形态。
Ⅵ 股份资本的增加
除上述五点外,我们还可附加一点;但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不能深入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及其加速的蓄积中,资本的一部分,会只当作生息资本(Zinstragen des Kapital)来计算并使用的。这里说的,不是产业资本家收取企业利得,贷放资本家仅得其利息的资本。这种资本,与一般利润率的水准毫无关系,因为就一般利润率而言,利润是等于利息,加各种利润,加地租;利润如何分归这各特殊范畴的问题,在这里,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我们在这里说的资本,乃是指这种资本;它虽投在大的生产企业上,但只提供这样的利息,即所谓股息(Dividenden),那是大是小,要在各种费用扣除之后计算的;例如在铁路上。这种股息,不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均衡过程;因为它是比平均利润率更小的一种利润率。如果它竟参加进来,平均利润率就会遥为下。只不过,理论地说,这种资本也能计算进去的;这样,结果所得的利润率,会此外表上存在的且在实际上决定资本家行动的利润率更小;因为,与可变资本比例而言,正好在这种企业上有最大的不变资本。
* * *
[1]就这点说,亚当·斯密是对的,里嘉图是不对的。里嘉图说:“他们主张,利润的均等,将由利润一般提高而实现;我的意见是,被爱顾的贸易的利润,将迅即下落至一般水准”(《里嘉图全集》麦克洛克编第73页)
第十五章 这个法则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Ⅰ 概 说
我们曾在本卷第一篇讲过,利润率往往会把剩余价值率表现得更低。现在我们又知道,就连一个向上增进的剩余价值率,也会有一种趋势,要自行表现为向下落的利润率。必须c=o,即资本全部投在工资上面时,利润率才会与剩余价值率相等。下落的利润率,在如下条件,才会代表下落的剩余价值率;即,不变资本价值对它所推动的劳动力的量在此例上保持不变,或所推动的劳动力的量与不变资本价值相对而增加。
里嘉图所分析的,虽自称为利润率,其实只是剩余价值率。他在分析时,还从这个前提出发;即劳动日在外延和内包两方面,都为不变量。
利润率的下落与加速的蓄积,在二者均仅代表生产力发展的限度内,不过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的表现。蓄积,在包含劳动大规模的累积和资本的高位构成时,会促进利润率的下落。从别方面说,利润率的下落,又会由小资本家被剥夺,直接生产者(尚有任何财产可以剥夺的残余的直接生产者)被剥夺,而加速资本的累积和资本的集中。所以,在利润率下落时,蓄积率固然会跟着下落,但若就量而言,蓄积却会由此加速的。
从另一方面说,总资本的价值增殖率,利润率,既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刺激,(资本的价值增殖,则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的目的)所以利润率的下落,会阻碍新独立资本的形成,好像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发展,是一种威胁。那还会在过剩人口之外,促起过剩生产,投机,恐慌,过剩资本等等事情。像里嘉图那样认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为绝对的经济学者,在这点,也觉得这种生产方法造成了它自身的限制,他们不把这种限制归因于生产,却把它归因于自然,(在地租学说上,就是这样的)。但在他们对于利润率下落所抱的焦虑中,主要的是这一种感觉: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会遇到一个限制。这个限制,和财富本身的生产,是毫无关系的。这个特殊的限制,证实了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有限性;那就是,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只有历史的过渡的性质;证明了它不是财富生产的绝对的方法,却会在一定的阶段上,与财富生产的发展相冲突。
里嘉图和他的学派,当然,只考察了产业利润,而在产业利润中,包括利息。但地租率(Rate der Grundrente)也有下落倾向,虽然它的绝对量会增加,并与产业利润相对而为比例的增大。(参看威斯特著《资本在土地上的应用论》伦敦1815年,他在里嘉图之前,把地租法则说明。)但若我们考察社会的总资本C,以p1指示产业利润扣去利息和地租后的余额,以z指示利息,r指示地租,则。我们曾讲过,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中,剩余价值的总额m,会不断增加,但却会不断减少,因C会比m增加得更速。所以,就令当而自不断减少时,p1和z和r可以各自不断增加,或p1对z为相对的增加,或r对p1或对p1加z为相对的增加,当中都不包含矛盾。在总剩余价值或利润(m=p)增加而利润率()则在同时下落时,p1,z与r诸部分(m=p就是分成这诸部分的)的量的比例,仍可在m总量所划定的限界之内,任意变更,而不致由此影响m或的量。
p1,z和r间的相互的变化,不过是m在各部项间的分配的变化。所以(产业利润率),(利息率),和(地租对总资本的比例),可以在(一般利润率)下落时,有某项得与他项比较而增加起来。唯一的条件是,这三者的总和应等于,如果利润率因资本构成在剩余价值率=100%时,由50c+50v变为75c+25v,而致于下落,则在前一场合,一个1000的资本,将提供一个500的利润,在后一场合,则须有4,000的资本才能提供1,000的利润。这样,m或p是倍加了,但p′却是减半了。如果以前50%,是以20分为利润,10分为利息,20分为地租,则等于20%,等于10%,等于20%。在变为25%后,如果各种关系是保持不变,则等于10%,等于5%,等于10%。但若减为8%,减为4%,则增为13%。与p1和z相对而言,r的比例量是增进了,但P′扔保持不变。在这两个前提下,p1,z和r的总和会增加,因为生产它的资本,已经四倍了。再者,里嘉图的前提——产业利润(加利息)原包含全部剩余价值——在历史方面和概念方面,都是虚伪的。我们宁可说,(1)使全部利润先归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手中,然后再行分配;(2)使地租还原为利润以上的剩余的,都只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在这个资本主义基础上,地租(它是利润的一部分,即是总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会更增进;但资本家在生产物内所卷去的特殊部分,却不会。
假设有必要的生产手段,那就是,假设有充足的资本蓄积,则在剩余价值率即劳动榨取程度为已定时,剩余价值的创造只会遇到劳动人口数这一个限界,在劳动人口数为已定时,剩余价值的创造只会遇到劳动榨取程度这一个限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表现在剩余生产物或所产商品的可除部分内,这个可除部分即是无给劳动所依以对象化的。我们必不可忘记,这个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一部分复化为资本的过程,即蓄积的过程,乃是这个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少的部分——便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的目的和决定的动机。所以,我们不要把这种生产表现为别样的生产;那就是,我们不要认这种生产是以享受为直接目的,也不要认这种生产,是为资本家生产享受品。不然的话,我们必定会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在它的全部的内在的核心形态上表现出来的——看落。
这个剩余价值的获得,形成直接的生产过程,我们讲过,这个生产过程,除以上所述的诸种限制外,是没有任何别的限制的。可以吸收的剩余劳动量一经对象化在商品内,剩余价值就被生产了。但剩余价值的这种生产,只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第一种行为,它只是直接的生产过程之终了。资本吸收了这样多的无给劳动。在那表现为利润率下落的过程向前发展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之量,也会以惊人的量,增大起来。现在是这种过程的第二种行为来了。总商品量,总生产物——那包含代置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部分,也包含代表剩余价值的部分——是必须售卖的。如果没有实行售卖或仅实行一部分,或售卖的价格在生产价格之下,劳动者固然是一样受榨取,但对于资本家,这种榨取却会不能全部实现。所榨取的剩余价值,将完全不能实现或仅实现一部分,甚至使资本蒙受一部分或全部的丧失。直接榨取的条件和实现的条件,并不是相同的。它们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并且在概念上互相分开。前者仅受限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后者则受限制于不同诸生产部门的均衡性与社会的消费力(Konsumtionskraft)。但后者非由绝对的生产力也非由绝对的消费力决定,却是由以对立分配关系(Distributionsverhältnisse)为基础的消费力决定的。这种对立的分配关系,会使社会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减到一个只能在狭隘限界内变动的最小限。加之,消费力,还会由蓄积动机——那就是使资本增大,并使剩余价值的生产依累进扩大的规模来进行的动机——受到限制。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法则;这个法则,是由生产方法的不断的革命,由现有资本的不断的价值减少,由一般的竞争战,由改良生产和扩大生产规模(为保存自身和畏惧灭亡而行的)的必要性,引起的。所以,市场必须不断的扩大,以致它的关联及其规制条件,益益采取自然法则的形态,益益采取与生产当事人相独立而不能由人统制的形态。这个内部的矛盾,由生产之外部范围的扩大,得到均衡。但生产力越是发展。越是与消费关系(Konsumtionsverhältnisse)所依以建立的狭隘基础相冲突。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基础上,过剩的资本会与益益过剩的人口相结合,是一点矛盾也没有的。因为,这二者的结合,固然会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之量,但同时也会把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和剩余价值实现的条件之间的矛盾加强。
如利润率为已知数,则利润量常取决于垫支资本的大小。但蓄积是取决于此量的一部分,即再转化为资本的部分。这个部分,既等于利润减资本家所消费的所得,故不仅取决于此量的价值,且取决于资本家能用此购买的诸种商品的便宜程度,这诸种商品一部分参加他的消费,成为他的所得,一部分则参加为他的不变资本。(在这里,我们假设工资为已定量)。
由劳动者推动,其价值由劳动者的劳动保存,并再现在生产物中的资本之量,和劳动者所加入的价值,是全然有别的。如其资本量=1000,多加入的劳动=100,则再生产出来的资本=1100。如果资本量=100,加入的劳动=20,则再生产出来的资本=120。在前一场合,利润率等于10%,在后一场合,等于20%。但虽如此,100之中所可得而蓄积的东西,比20之中所可得而蓄积的东西,依然更大。所以,资本的潮(不说资本由生产力增进而起的价值减少了)或其蓄积,会滚滚前进,其前进并非与利润率的水准成比例,却是和它所已有的刺激相比例。在劳动日很长时,那怕劳动是不生产的,也可以在较高剩余价值率的基础上,发生高的利润率;结果可以是这样,因为劳动者的劳动虽是不生产的,但他的欲望甚小,劳动者的平均工资也极低。工资的低微,与劳动者能力的微小相照应。也就因此,所以,利润率虽高,但资本的蓄积却缓。人口的增殖迟滞,生产物所费的劳动时间很大,虽然所付于劳动者的工资是很小的。
利润率的下落,不是因为劳动者被榨取的程度更小,却是因为与所使用的资本一般相比例而言,所使用的劳动是更少。
如果像以上讲的那样,利润率的下落是与利润量的增进相结合,则在劳动的年生产物中,将有更大的一部分,在资本的范畴下,(当作所消费的资本的代置品),为资本家所占有,将有比较更小的一部分,在利润范畴下,为资本家所占有。牧师查尔麦兹的幻想——年生产物中越是以较小的量,由资本家当作资本支出,他所卷去的利润就越是大——就是这样发生的。也就因此,所以国教会竟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消费剩余生产物的大部分,即不以剩余生产物的大部分资本化。这位牧师把原因和结果混同了。加之,在利润率下落时,利润量会与所投资本的量,一同增加。不过,这种增加,必致于促起资本的累积,因为在这时候,诸生产条件,会促起大量资本的使用。这种增加,又必致于促起资本的集中,那就是小资本家为大资本家所吞并,小资本家化为非资本家。但这不过是劳动条件与生产者互相分离这个事实的二乘数,因为,就小资本家说,自己劳动尚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这种小资本家,还是属于生产者这一个范畴的。一般说,资本家的劳动,是和他的资本的量,换言之,和他的资本家的资格,成反比例的。劳动条件和生产者的分离,形成资本这个概念,它是和原始蓄积(第一卷第二十四章)一同开始,其次是表现为资本蓄积和累积的不断的过程,最后是表现为已有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集中,表现为多数人资本家资格的丧失(一种变形的剥夺)。这个过程,设使没有相反的倾向,不断在求心力的旁边,引起离心的作用,那不久就会使资本主义生产陷于覆灭的。
Ⅱ 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间的冲突
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以二重的形态表示的:第一,是表现在既成生产力的大小上,是表现在新生产所依以进行的诸生产条件的价值范围和数量范围上,并表现在已蓄积的生产资本的绝对量上;第二,是表现在这个事实上;即,与总资本相比较,投在工资上面的资本部分相对的减小,那就是,一定量资本再生产和价值增殖所必要的活劳动,大量生产(Massen Produktion)所必要的活劳动,相对的减小。同时,那还是以资本的累积为前提的。
就所使用的劳动力而言,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以二重的形态表示的:第一,是表现为剩余劳动的增加,那就是,表现为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第二,是表现为推动一定量资本所须使用的劳动力的量(即劳动者数)的减少。
这两个运动,不仅是相携而进的,并且是交互为条件的现象。它们不过是同一个法则的不同的表现。不过,它们影响利润率的方向,是正相反的。利润的总额,是等于剩余价值的总额,利润率是。但剩余价值的总额,第一是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第二是取决于依照这个剩余价值率同时被使用的劳动量,换言之,取决于可变资本的量。就一方面说,将有一个因素(剩余价值率)会增进,就他一方面,将会有别一个因素(劳动者人数),相对地,或绝对地下落。生产力的发展,就它会把所使用的劳动的有给部分减少这一层说,会提高剩余价值率,从而把剩余价值增进,但就它会把一定资本所使用的劳动总额减少那一层说,它又会使一个因素减少,以剩余价值率和这个因素相乘,即得剩余价值量的。两个劳动者每日劳动十二小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无论如何,不及二十四个劳动者每日劳动二小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令劳动者可以凭空气生活,不必为自己做任何劳动,结果也是这样的。就这个关系说,劳动者人数的减少,虽可由劳动榨取程度的增进,而受得补偿,但这种补偿,终有一不可逾越的限界。所以,它能阻碍利润率的下落,但不能终止它。
跟着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发展,利润率会下落,利润量则因所使用的资本量增加而增加。若已知利润率,则资本增加的绝对量,取决于既有资本之量。反之,若已知既有资本之量,则其增加的比例,其增加率,取决于利润率。生产力的增进,(我们讲过,生产力的增进,与既有资本的价值减少,是并行的),只能在如下的限度内,直接增加资本的价值量,那就是由利润率提高,而增加年生产物中那再转化为资本的价值部分。在所论为劳动生产力的限度内,我们不能做到这样,除非把相对剩余价值提高,或把不变资本的价值减少,(因为这个生产力,对于既有资本的价值,是毫无影响的),那就是,使再生产劳动力的商品或变为不变资本要素的商品,趋于低廉。二者皆包含既有资本的价值减少,二者皆会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相对而言)的减少相并而进。二者皆包含利润率的下落,但又皆包含这种下落的延缓。再者,当增进的利润率,引起增进的劳动需要时,它又会引起劳动人口的增加,并引起可榨取的材料的增加。资本之成为资本,就赖有这种可榨取的材料。
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会间接促成既有资本价值的增加,因为它会增加使用价值——同一交换价值所依以表现的东西,它们是资本的物质基础,是资本的物质要素,这种物质对象为直接构成不变资本的东西,可变资本至少也是间接由这种物质对象构成的——的数量和种类。用同一的资本和同一的劳动,将有更多的可以转化为资本的物品(其交换价值且暂存而不论)创造出来。这诸种物品,可以用来吸收追加的劳动,用来吸收追加的剩余劳动,从而形成追加的资本。资本所能支配的劳动量,不是取决于它的价值,乃取决于它的原料,补助材料,机械,固定资本要素和生活资料(这种种,即为资本所依构成的东西)的量,而无论其价值如何。当所使用的劳动和剩余劳动之量由此增加时,再被生产的资本的价值以及新加入资本内的剩余价值,也会增加。
这两个在蓄积过程内包含的要素,是不能像里嘉图那样,单从静止的并存状态来考察的。当中包含一个矛盾,那会表现为互相矛盾的诸种倾向和现象。此等互相矛盾的动因,会在同时发生对抗的作用。
当劳动人口,因社会总生产物中当作资本的部分增加,而有实际增加的刺激时,同时还会有别的只引起相对过剩人口的动因,发生作用。
当利润率下落时,资本量同时会增加,并伴着使既有的资本价值减少,那会妨碍利润率的下落,并使资本价值的蓄积,受到一种促进的刺激。
当生产力发展时,资本的高位构成同时也会发展,那就是,与不变资本部分相对而言,可变资本部分将越是相对的减少。
这种种不同的影响,或在空间上发生相并的作用,或在时间上发生继起的作用。这种种互相矛盾的动因,会定期地,以恐慌(Krisen)为出口。恐慌常常只是既有矛盾之暂时的强烈的解决,只是已破坏的均衡暂时赖以恢复的强烈的喷火口。
一般说来,矛盾是由这一点成立的:即,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包含一种使生产力绝对发展的倾向而不问价值如何,不问其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问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关系如何。但在他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又以保存既有资本价值及其最高度价值增殖(那就是以不断加速的速度,把它的价值增加)为目标。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特殊性质,是以既有的资本价值为手段,而使其价值为尽可能最大的增殖。它实行这个目的的方法,包含着如下数点:即利润率的下落,既有资本的价值减少,劳动生产力以既成生产力为牺牲的发展。
既有资本之周期的价值减少——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一个内在的手段,赖有此,利润率的下落,得以阻碍,资本价值由新资本形成而起的蓄积,得以促进——会扰乱资本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所依以遂行的既存的关系,所以,在此际,每每会发生生产过程突然停滞和恐慌的现象。
在生产力发展时,与不变资本相对而言,可变资本将会相对的减少。这种相对的减少,会继续造成一个人为的过剩人口,但又会提供劳动人口增加的刺激。资本之价值的蓄积,将由利润率的下落,而延缓下来,冀其使用价值的蓄积更为加速。不过,这种使用价值的蓄积,反过来,又会加速资本之价值的蓄积。
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断要克服这种种内在的限制,但它用来克服的手段,只是使这种限制,用一种新的更强的程度,来和它对抗。
资本主义生产之真正的限制,是资本自身,换言之,是这个事实;即,资本及其价值增殖,表现为这种生产的始点和终点,表现为这种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的生产,而从相反的方面说,生产手段并不是为了生产者社会而使生活过程形态不断扩大的手段。以大多数生产者被剥夺而陷于贫困这一个事实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是只能在限制之内运动的。这种限制,会不断与生产的方法——资本为其自身目的,须使用这种种方法,那会使生产无限制的增加,使生产以生产为自身目的,并使劳动社会生产力无条件的发展——相矛盾。这当中的手段,(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会不断与有限的目的(既有资本的价值增殖)相冲突。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一方面,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创造世界市场(与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的手段,他方面,又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在它这个历史的使命和适应于它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的。
Ⅲ 资本的过剩与人口的过剩
跟着利润率下落,个别资本家生产地使用劳动所必要的资本最低限,是会增加的。(这所谓必要,意思是说,必须有这样多的资本,方才能榨取劳动,并且必须有这样多的资本,才能使生产商品所使用的劳动时间,不超过生产该种商品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的平均)。同时,资本的累积也会增进,因为超过一定的限界,利润率较小的大资本就会比利润率较大的小资本,以较大的速率蓄积。但这种增大的累积又会在一定程度内,唤起利润率的新的下落。因此,这样分散的小资本,将大批遣往冒险的路上,例如投机,信用诈欺(Kreditschwindel)、股票诈欺(Aktienschwindel)恐慌等等。所谓资本过充(Plethora des Kapitals),在本质上,往往是指这一类资本的过充;这一类资本,不能在利润率下落时,由量的增大,得到补偿。(这往往是指新生的资本芽)。或是指这一类资本的过充,这一类资本,不能独立自己行动,以致必须在信用形态上,委托给大产业部门的指导者支配。这种资本过充,和相对的过剩人口,是由相同的诸种事情唤起的。所以,这种资本过充,不过是后一种现象的补充的现象,不过二者是立在对立的二极上;一方面是不被使用的资本,一方面是不被使用的劳动人口。
资本的过剩生产,虽不断包含商品的过剩生产。但我们必须把二者区别。这样,资本的过剩生产,不外是资本的过剩蓄积。要明了这种过剩蓄积是什么,(详细的研究,且放在后面),我们只须假定这种过剩蓄积是绝对的。资本的过剩生产在什么时候,是绝对的呢?在什么时候,资本的过剩生产,才不只影响二三重要的生产部门,却会在它的影响范围上,成为绝对的,那就是影响一切的生产部门呢?
如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已不需有任何追加的资本,资本的绝对的过剩生产,就会存在的。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本的价值增殖,是剩余劳动的占有,是剩余价值(即利润)的生产。所以,如果与劳动人口相对而言,资本的增加,竟使这个人口所能提供的绝对的劳动时间不能扩大,它所能提供的相对的剩余劳动时间也不能扩大,(在劳动需要甚强以致工资有上涨趋势时,后一种扩大原来是不成问题的),换言之,如果增加了的资本,竟和未增加以前的资本,生产同量的剩余价值,或更少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说,增加了的资本C+ΔC,竟不能比未增加ΔC以前的资本C,生产更多的利润,或只生产更小的利润,那就会发生资本的绝对的生产过剩。在这二场合,一般利润率都会发生强烈的突然的下落,但这种下落,是由于资本构成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却是由可变资本的货币价值的提高(因工资提高之故),和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例的减小,引起的。
在现实上,这个事情是会这样表现的:即资本的一部分是全然虚放着或局部的虚放着,(因为它必须先把已在机能中的资本,从原来的位置驱逐出去,它自己方才能够把价值增殖),别一部分,则在全不被使用或仅局部使用的资本之压迫下,以较小的利润率,增殖它自己的价值。追加资本一部分将代替旧资本,旧资本则编入追加资本内的情形,在这里是一点关系没有的。我们会常常在一方面有旧资本,在他方面有追加资本。这样,利润率的下落,就会伴以利润量的绝对的减少了;因为,在我们的前提下,所使用的劳动力的量不曾增加,剩余价值率不曾提高,剩余价值量也是不能增加的。并且,已经减少的利润量,须依照已经增大的总资本来计算。——但就假定,所使用的资本继续依照原来的利润率,来增殖它的价值,而利润量依旧不变,我们也须知道,这种利润量已经要依照更大的总资本计算,这也包括利润率的下落。假设有一个总资本1,000,原来是提供利润100,而在增加为1,500之后,仍只提供利润100,则在后一场合1,000只不过提供利润66 2/3。旧资本的价值增殖,已经绝对减少了。新情形下的资本1,000,比以前的资本666 2/3,不会提供更多的利润。
但很明白,旧资本的事实上的价值减少,不经斗争,是不会发生的;追加的资本ΔC,不经斗争,也是不能当作资本用的。利润率不是因资本过剩生产所引起的竞争,而下落。反之,这种竞争战的发生,乃是因为利润率的下落和资本的过剩生产,是由相同的诸种事情引起。原来从事生产的资本家手中的ΔC的部分,会多少被放在休止状态中,俾使原资本价值的减少,得以停止,使它在生产领域内所占的地位,不致于缩小,他甚至会忍受暂时的损失来使用它,俾能把虚置追加资本的必要,转嫁到新侵入者和一般竞争者的肩膀上。
而在新资本家手中的ΔC的部分,却想以旧资本为牺牲,把旧资本一部分放在休止状态中,冀由此夺得自己的位置。它会迫使旧资本把它的旧位置让出来,退到那只局部被使用或全不被使用的追加资本的位置上去。
在一切情形下,旧资本都有一部分,必须放在休止状态中,放弃它的资本性质;虽然它原也要当作资本用,要增殖它的价值。放在这种休止状态中的,究竟是旧资本的哪一部分,那要由竞争战来决定。在一切都圆滑进行的限度内,我们曾在说明一般利润率的均衡过程时,说明竞争的作用,将像是资本家阶级的实际的友爱行为。因有这种竞争,他们会比例于各自的投资股份,共同分配共同的赃物。但在所论已经不是利润的分配,而是损失的分配时,他们每一个人却都会尽可能,减少自己所受的损失,而以损失尽量转嫁给别人负担。不过,就这个阶级说,损失总是不能避免的。各个资本家须在这个损失中分担多大的部分,他须在何程度内分担这种损失,那完全是能力和狡智的问题。竞争遂转化为反脸的兄弟间的斗争了。个别资本家的利害关系和资本家阶级全体的利害关系之一致,在以前,是由竞争而得以实际贯彻,但在现在,二者的对立,也是由竞争而得以实现。
这种冲突,将如何归于均衡,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健全”运动,相照应的诸种关系,将如何再恢复呢?我们在这里是要说明这种冲突的均衡,但这种冲突的单纯的表示,已经包含了它的均衡方法。这种均衡,包含一个与追加资本ΔC价值额全部或一部分相等的部分的休止状态,甚至局部的破坏。而在说明这种冲突时,我们又已经表示,这种损失,决不能均等地,分归各特殊资本负担,而须由竞争战来决定。在这种竞争战中,损失的分配,将视特殊利益或既得位置,而极不相等,并依极不相同的形态分配,以致这一个资本被放在休止状态中,那一个资本被破坏,第三个资本则仅受相对的损失,或仅暂时发生价值减少的结果等等。
在一切情形下,均衡的恢复,是因有多少资本被放在休止状态中,甚至于被破坏。在某程度内,资本之物质的实体,也会受影响。那就是,生产手段(固定资本或流动资本)的一部分,将完全不发生机能,完全不当作资本用;已经开始的生产经营,将有一部分会停止。固然,除了土地,一切的生产手段都会受时间的侵蚀而弄坏,但在这里,因有这种机能停止,所以生产手段还会蒙受更强的实际的破坏,但就这方面说,主要的影响,还在于这一点;即,生产手段不当作生产手段用;它充作生产手段的机能,会在短时期或长时期内被破坏。
主要的最急性的破坏,是就有价值性质的资本而起的,换言之,是就资本价值而起的。资本价值,原有一部分,是在未来分配剩余价值(即利润)的权利证的形态上。那在实际上,是由各种对于生产的债权证书构成的。这一部分资本价值,当它所凭以计算的收入减小时,就会发生价值减少的现象。现金银的一部分,会停在休止状态中,不当作资本用。市场上已有的商品一部分,必须惊人地把价格缩小,从而把它所代表的资本的价值减小,方才能完成它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同样,固定资本要素也不免发生价值减少的现象。加之,再生产过程是以一定的当作前提的价格关系为条件的,所以,当价格一般下落时,再生产过程势不免会陷于停滞和混乱中。这种停滞和混乱会影响货币之支付手段的机能,因为货币的这种机能,是那种当作前提的价格关系为基础,而与资本的发展同时发生的。必须依一定期限偿付的支付义务的连锁,也会在许多点上,被打断。而与资本同时发展的信用制度之崩坏,更使扰乱和停滞,呈锐化状态。这样,激烈的急性的恐慌发生了。突然的强烈的价值减少现象发生了。再生产过程之现实的扰乱和停滞发生了,再生产是现实地减少了。
但同时还会有别一些动因,发生作用。生产的停滞,会使劳动者阶级的一部分歇闲,从而,使被使用的那一部分,陷在这情况中,以致工资必须下落,甚至下落到平均之下。这个作用,和工资保持平均水准,但相对剩余价值或绝对剩余价值提高的情形,对于资本会有相同的影响。繁荣时期是会奖励劳动者结婚而减小子女的死亡率的。这种可以包含现实人口增加的情形,虽不包含现实劳动人口的增加,但和现实劳动者人数增加,会同样影响劳动者对于资本的关系。从他方面说,价格下落与竞争战,也会给每个资本家以刺激,使他由新式机械,由新改良劳动方法,由新劳动结合,而把他的总生产物的个别价值,提高到一般价值之上;那就是,增进一定量劳动的生产力,减下可变资本对不变资本的比例,从而,把劳动者游离出来,创成一种人为的过剩人口。再者,不变资本要素的价值减小,本身就是包含利润率提高的一个要素。与所使用的可变资本相对而言,所使用的不变资本量虽增加了,但此量的价值,却可以下落。现有的生产停滞,不过是一种准备,俾使生产在资本主义限界之内,得在后来扩大。
循环就是这样重新通过的。因机能停滞而价值减少的资本的一部分,将恢复它的旧价值。就其余各点说,则同一的有缺陷的循环,将在扩大的生产条件下,在扩大的市场内,在提高的生产力下,再行通过。
但就连在最极端的前提下,资本之绝对的过剩生产,也不会成为绝对的过剩生产一般,不会成为生产手段之绝对的过剩生产。在生产手段当作资本用,并——比例于与其量一同增加的价值——包含价值的增殖,生出追加价值的限度内,资本的生产过剩,才会成为生产手段的生产过剩。
这是过剩生产,因为资本将不能依照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健全正常”发展所必要的榨取程度,来榨取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健全正常发展所必要的榨取程度,至少须能比例于所用资本的量的增加,来增加利润的量;必须有这个榨取程度,利润率才不致于因资本增加,而以同比例下落,甚至比资本增加,以较大的速度往下落。
资本的过剩生产,不外是指那种种能够当作资本用即能够依照一定榨取程度来榨取劳动的生产手段(即劳动手段与生活资料)的过剩生产;因为,榨取程度如落到一定点以下,便会唤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扰乱和停滞,唤起恐慌,唤起资本的破坏。资本的过剩生产,会伴以一个相当大的相对的过剩人口,当中并无何等矛盾。增进劳动生产力,增加商品生产物量,扩大市场,加速资本蓄积(就量与价值而言),并减低利润率的种种事情,会造出一个相对的过剩人口来,并不断造出过剩资本所不能使用的过剩的劳动人口来,这是因为劳动的榨取程度过低,至少是因为榨取程度不变,但利润率过低。
如果资本被送往外国,它的送出,决不是因它在本国绝对不能被使用。它被送出,是因为它在外国能依照更高的利润率被使用。但这种资本,对于被使用的劳动人口而言,对于该国一般而言,却是绝对的过剩资本。它与相对的过剩人口并存着;这是一个例解,可以说明白此二者是怎样相并存在的,怎样互为条件的。
从另一方面说,与蓄积相结合的利润率的下落,必然会唤起一种竞争战。利润率的下落,固可由利润量的增进而得到一种补偿,但这种说法,就社会总资本和大的已经成功的资本家说,才是适用的。新的独立运用的追加资本,是找不到这种补偿条件的。它必须战胜,然后能把这种补偿取得。所以,是利润率的下落,唤起资本家间的竞争战,不是资本家间的竞争战,唤起利润率的下落。不过,这种竞争战,会伴以工资的暂时的提高,并暂时使利润率更往下落。在商品生产过剩和市场壅塞时,也是会发生这个情形的。因为资本的目的,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利润的生产,因为它达到这个目的所用的方法,是依照生产规模来配置生产量,不是依照生产量来配置生产规模,所以在有限的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消费范围和不断要把诸内在限制突破的生产之间,会不断发生冲突。再者,资本是由商品构成的,所以,资本的过剩生产,即包含商品的过剩生产。因此,我们遇到了这种特殊的现象:即,否认商品生产过剩的经济学家,却承认资本的生产过剩。如果说,没有一般的生产过剩,不过在不同诸生产部门间有不均衡现象,那就不过说,在资本主义生产之内,诸个别生产部门间的均衡,表现为一种不断的由不均衡而成立的过程。因为,在这里,总生产的脉络,乃当作盲目的法则,迫到生产当事人头上来,不是当作共同理性所把握所支配的法则,因而把生产过程,放在他们的共同的统制下。并且,这等于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不发展的国家,会以一个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的程度来生产和消费。如果说过剩生产只是相对的,那完全正确;但全部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原只是一个相对的生产方法,其限制不是绝对的,但就资本主义生产方法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基础上,它的限制便是绝对的。不然的话,人民大众还深深感到不足的商品,怎样能感到没有需要呢,怎样必须到外国,必须到远方市场去寻求需要,然后国内劳动者方才能依照平均程度,被付以必要生活资料呢?这是因为,在这种特别的资本主义的关联内,这种过剩生产物必须先行转化为它的所有者的资本,方才能供人消费。最后,如果说资本家只在他们自己中间,相互把商品交换和消费,那我们就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性质忘记了,并且忘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本的价值增殖,不是消费。总之,生产过剩是一种明白的现象。这种明白的现象,会不管有各种反对的议论,仍旧进行着。而各种反对的议论,结局不外说,资本主义生产之限制,不是生产一般之限制,所以也不是这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之限制。但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矛盾,正好是由生产力绝对发展之资本主义的趋势成立的;这种发展,会不断与其特殊生产条件相冲突;资本是在这种条件下运动,且只能在这种条件下运动的。
不是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与现有人口比例而言太多。刚好相反。它是生产得太少了,以致人口大多数不能有适当的合于人道的享受。
为要使用那能劳动的人口部分,是必须有生产手段的。也不是所生产的生产手段已经过多。正好相反。第一,其实是在所生产的人口中,有一个过大的部分,是实际不能劳动的,其处境,使他们不能不赖榨取他人劳动这一件事来生活,即使劳动,那也只能在一个悲惨的生产方法之内称做劳动。第二,其实是所生产的生产手段,尚不足在最好生产的情形下,使全部能劳动的人口从事劳动,并使他们的绝对的劳动时间,因劳动时间内所使用的不变资本有异常大的量和效力,而缩短。
但把劳动手段和生活资料,当作对劳动者的榨取手段,则能依照一定利润率来运用的劳动手段和生活资料,可以周期地,发生生产过多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是有一定的分配条件和消费关系的,在这种条件和关系下所生产的商品,也许会过多,以致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不能实现,不能再转化为新的资本,那就是,以致这种实现和再转化的过程的实行,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不断反复的爆炸。
不是所生产的财富已经过多。但有过多的财富,在资本主义的自相矛盾的形态上,周期地,生产出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限制,是这样表示出来的:
(1)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会在利润率的下落中,造出这样一个法则来,那会在一定点和它自身的发展相对抗,从而,必须不断由恐慌来克服。
(2)决定生产的扩大或收缩的,是无给劳动的占有,是无给劳动对对象化劳动一般的比例,用资本主义的话来说,是利润和这个利润对所用资本的比例,从而,是利润率的一定的水准,却不是生产对社会需要(社会地发展的人类之需要)的比例。所以,生产一经扩大到相当的程度,便会遇到限制,虽然这种扩大程度,在别的前提下,还会十分感到不足。它的停止点,不是欲望的满足点,却是由利润的生产和实现限定的。
如果利润率下落,则一方面资本会紧张起来,使个别资本家得由更良好的方法等等,把他的个个商品的个别价值,压在其社会平均价值之下,从而在一定的市场价格下,赚得额外的利润。他方面,为要确保额外的利润(那是和一般的平均无关,并超在一般的平均之上的),那又会由种种狂热的企图(企图新的生产方法,新的投资,新的冒险),引起诈欺和各种促进诈欺的事情。
利润率,即资本之比例的增加,对于一切新的自行组合的资本嫩芽,是尤其重要的。当资本形成过程,专门在少数完成的能由利润量增加来补救利润率下落的大资本手中发生时,生产之澎湃的火焰,一般是会熄灭的。生产将陷入麻木的状态中。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生产之冲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只会生产那能够提供利润的东西,且只能在有利润提供的限度内进行。英国的经济学者对于利润率的减少所以会如此担忧,就是为这个原故。这种可能性已经使里嘉图如此不安,可见里嘉图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具有怎样深刻的理解。曾有人非难他说,他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时,只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眼里,全不顾到“人类”,不顾到人类和资本价值由此所受到的牺牲。但这个被非难的点,在他,正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点。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之历史的任务和特权。它就是这样,无意识地,造成了一个高级生产形态之物质的条件。使里嘉图觉得不安的一件事,是:利润率——资本主义生产的刺激,蓄积的条件和动力——将由生产本身的发展,受到危险。在这里,量的关系已是一切。当然,那在事实上还有更深的基础。对于这种基础,他只是有一点预感罢了。他不过从纯经济学的方法,那就是,由资产阶级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的理性的限界内,从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观点,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指出它的相对性,那就是,指出它不是绝对的生产方法,只是一个历史的生产方法;这个生产方法,是和物质生产条件一个确定的有限的发展时期,相照应的。
Ⅳ 补 论
因为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同诸产业部门极不相等的,(不仅程度不相等,且往往方向相反),所以,平均利润(剩余价值)的量,必定会远在水准之下,如果这个水准,是依照最进步诸产业部门的生产力的发展推测的。生产力在不同诸产业部门的发展,不仅在此例上极不相等,并且往往在方向上相反的事实,不仅由于竞争的无政府和资产阶级生产方法的特性。劳动的生产力,还脱不开自然的条件,当生产力——在它依存于社会条件的限度内——增进时,各种自然条件往往会依同比例,把它们的生产性减少。因此,在不同诸部门,发生了相反的运动,这里进步,那里则退步。在这一点,请考察考察季节的影响(大部分原料的数量,是取决于此的),和森林,炭坑,铁矿等等的枯竭吧。
不变资本的流动部分(原料等等),就数量而言,虽与劳动生产力比例而言,会不断增加,但固定资本(建筑物,机械,点灯设备,暖房设备等等)却不是这样的。绝对的说,机械的价格虽会与其机体一同增大,但相对的说,它是会益益变得便宜的。如果五名劳动者所生产的商品,已经比以前十倍了,固定资本的支出决不会因此便也比以前十倍。不变资本这一部分的价值,虽然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一同增加,但决非以同比例增加。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比例,在利润率降落上表示的差别,和这个比例在劳动生产力发展时,在个个商品及其价格上表示出来的差别,我们已经屡次指出来了。
〔商品的价值,是由加入其内的总劳动时间——过去的劳动和活的劳动——决定的。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正是由下述一点构成:活劳动的部分减少,过去劳动的部分增加,以致商品内包含的劳动的总额减少,以致活劳动的减少程度较过去劳动的增加程度为大。在商品价值中体化的过去劳动——不变资本部分——一部分是由固定资本的磨损,一部分是由全部加入商品内的流动不变资本(原料和补助材料)构成的。由原料及补助材料而成的价值部分,必随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减少,因为就这一类材料说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正好表示在它们的价值的降落上。但从另一方面说,不变资本的固定部分会发生强烈的增加,从而,由磨损而移转入商品的价值部分也强烈的增加,那正是劳动生产力增进时所有的特征。因要使新的生产方法成为生产力现实的增进,则价值由固定资本磨损移转入个个商品内而起的追加,须较小于由活劳动节省而起的减除。总之,商品的价值必须因有这种新的生产方法而减少。固然,有时候,除固定资本的追加磨损外,也许还会因构成商品价值的原料或补助材料已经增加或已经腾贵之故,致有追加的价值部分。那虽如此,新的生产方法,仍须有上述的结果才行。由活劳动减少而起的价值减少,必须把一切的价值增加抵消,并且有余。
〔加入商品内的总劳动量的减少,像以上所述,乃是劳动生产力增进之主要的标记,而与商品生产的社会条件无关的。当然,在生产者依预定计划支配生产的社会,甚至在单纯商品生产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也无条件地,要依照这个标准来测度。但资本主义生产的情形,是怎样呢?
〔假设一定的资本主义的生产部门,是依照如下条件,来生产它的平准的单位商品:每单位商品,由固定资本磨损而得的价值部分为1/2先令或马克;由原料和补助材料的,是17 1/2先令,工资2先令,剩余价值率为100%,故剩余价值为2先令。总价值=22先令或马克。为简单起见,我们且假设,这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以致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其价值相一致,资本家的利润也与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一致。这样,商品的成本价格=1/2+17 1/2+2=20先令,平均利润率为2/20=10%,每单位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其价值相等,即等于22镑或马克。
〔假设有一个机械发明,那使每个商品所必要的活的劳动减少一半,但同时却使那由固定资本磨损而成的价值部分,以三的倍数增加。这样,情形是会如下的:磨损为1 1/2先令,原料和补助材料和以前一样是17 1/2先令,工资1先令,剩余价值1先令,合计21先令,或马克。商品在价值上减落1先令,新机械已断然把劳动的生产力增进了。但从资本家的观点而言,情形却是这样的:他的成本价格现在是:1 1/2先令的磨损,17 1/2先令的原料和补助材料,1先令的工资,总共20先令,和以前一样。利润率既不会即时由新机械而变更,所以,他必须在成本价格之上,多得10%,即赚得2镑;生产价格也不变,仍为22镑,超过其价值1先令。在一个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从事生产的社会看来,这个新机械不曾使商品便宜化,也不是改良。所以对于这个新机械的采用,资本家是不感到一点兴趣的。并且因为新机械的采用,仅会使向来的尚未磨灭的机械,变成无价值,仅使其转化为旧铁,使其成为积极的损失,所以他会小心翼翼,图避免陷入这种空想的愚举。
〔所以,对于资本,劳动生产力增进的法则,并不是无条件适用的。对资本而言,这种生产力,是在这时候增进的;即,活劳动的有给部分(不是活劳动一般)的节省,比过去劳动的增加为大。这一层,我们已经在第一卷第十三章第二节约略讲过了。在这里,资本主义生产方法,陷入了一个新的矛盾中了。它的历史的任务,是毫无顾虑的,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发展人类劳动的生产力。而在这里,它却从事于生产力发展的妨碍;这样,它对于它的这个任务,是不忠实了。那不过再度证明,它是越过越衰老,越过越变成无用的了。〕[1]
* * *
在竞争之下,一个独立的产业的营业如要经营成功,所必须使用的资本的最低限度,将在下述的形态上,与生产力的增进,一同增进:即,当新式的多费的经营设备为一般所采用时,小资本会在将来,从这种经营被排除出来。这种小资本,只能在机械发明的初期,在各生产部门发生独立的机能。从另一方面说,像铁路之类的极大的企业,既有异常高的不变资本的比例,自不会提供平均利润率,却只能提供其一部分,即利息。不然的话,一般利润率还会更下落。不过,这种极大的企业,会在股票的形态上,为大的资本集团(Kapitalansammlung),提供一个直接的使用范围。
资本的增加,从而,资本的蓄积,只在如下的限度内,包含利润率的减少;即,当资本增加时,资本的有机构成部分的比例,也发生以上所述的变化。不过虽说生产方法会不断的日日发生变革,但总资本中,仍时有或大或小的一部分,会在一定时间内,依照诸成分的旧来的平均比例,继续蓄积,以致资本的增加,不引起任何有机的变化,也不成为利润率下落的原因。当新方法已在一旁被人采用时,资本依然会在安然进行的旧生产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增大,生产也依然会在这个基础上扩大的事实,乃是利润率的减少不与社会总资本的增大保持相同的程度的又一个原因。
投在工资上面的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但劳动者的绝对人数仍会增加的事实,不会在一切的生产部门发生,且不会在各生产部门,以相等的程度发生。在农业上面,活劳动要素的减少,便可以是绝对的。
但工资劳动者数相对减少,但绝对增加的事实,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需要,在这个生产方法上,只要无需每日使用劳动力十二小时至十五小时,劳动力就已经过剩了。生产力的发展,会减少劳动者的绝对的人数,会使全国人民得在较小时间内遂行他们的生产全部,它会引起革命,因为它会把多数的人口,放逐到雇用范围之外。在这里,资本主义生产所特有的限制,再行表示了,这可以证明,它决不是生产力发展和财富生产的绝对的形态,却宁可说会在一定点上,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生产相冲突。这种冲突,局部地,表现为周期的恐慌,这是因劳动人口某部分在其旧使用方法上发生过剩现象所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便是劳动者的过剩时间。社会所获得的绝对的过剩时间,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没有关系的。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所以甚为重要,乃因这种发展,会增加劳动阶级的剩余劳动时间,不是因为这种发展,会减少物质生产一般的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的生产,就是在这种对立之中运动的。
我们讲过,资本蓄积的增进,包含其累积的增进。资本的权力,社会生产条件和现实生产者相独立而人格化为资本家的过程也增进。资本益益成为社会的权力,这种权力以资本家为机能者,而不再与个人劳动所创造的物品,保持任何可能的关系。那就是,成为一种奇异的独立的权力,这种权力,会当作一种物,当作资本家由此物所得的权力,而与社会相对立。资本所依以形成的一般的社会权力,和个个资本家对这种种社会生产条件的私人权力之间的矛盾,会益益加强,并包含这种关系的解决;因为它同时会把生产条件加工成为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条件。这种加工,是由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下的发展和这种发展所依以实行的方法,成就的。
* * *
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虽说有更大得多的生产力,足以如此增进剩余价值的率,但若它会把利润率减低,却就随便那一个资本家也不愿使用它了。但每一个这样的新生产方法,都会使商品变得更便宜。所以,资本家最初会以其生产价格以上的价格,甚至以价值以上的价格,售卖他的商品。其生产成本与其余各个以较高生产成本(Produktionskosten)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格之差额,则由他收去。他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这种商品生产所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的平均,和用新生产方法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比较,是更大。他的生产方法,是在社会生产方法的平均以上。但竞争会使他的生产方法普遍化,并使它受一般法则支配。然后,利润率下落——也许是先在这个生产部门下落,并渐渐与别的生产部门相均衡——那是完全和资本家的意志相独立的。
在这点,我们还须注意,有一些生产部门,不以生产物直接或间接供劳动者消费,也不直接或间接以生产物当作劳动者生活资料的生产条件,从而,其商品的低廉化,也不能增加相对的剩余价值,不能使劳动力变得更便宜。(不变资本在这一切部门的低廉化,却会在劳动榨取程度不变时,把利润率提高)。在这一些生产部门,以上所说明的法则,也是适用的。当新生产方法开始扩展,并在事实上证明,这一些商品能由更低廉的方法生产时,依照旧生产条件来从事的资本家,必须在其充分生产价格之下,售卖他们的生产物;因为这种商品的价值会下落,他们生产上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会在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之上。一句话,——那好像是竞争的结果——这种资本家将不得不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在这种生产方法内,可变资本对不变资本的比例是会减小的。
一切的事情,使机械的使用,足以减低所产商品的价格的,都会不断减少个个商品所吸收的劳动量;次之,它又会减少那以价值移入个个商品内的机械的磨损部分。在机械磨损减缓时,这种磨损会分配在更大量的商品间,并在它的再生产期限未到之前,代置更大量的活劳动。在这两种情形下,与可变资本相对而言,固定不变资本的量和价值,是会增加的。
“在其他一切事情相等的限度内,国民蓄积其利润的力量,是与利润率同变化的,利润率高也高,利润率低也低。但若利润率下落,其他一切事情就不会相等了。……低的利润率,常常会伴以急速的蓄积率,(是与人口数相对而言的),例如在英格兰。……高的利润率,常常会伴以较缓的蓄积率(也是与人口数相对而言的),例如在波兰,俄罗斯,印度等地。”(琼斯著《经济学导论》伦敦1833年第50页以下)。琼斯很得当的说:不管利润率下落,蓄积的诱因和能力仍会增加。第一,因为相对的过剩人口将会增加。第二,因为在劳动生产力增加时,代表同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量,从而,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量,将会一同增加。第三,因为生产的部门将变为更复杂。第四,因为信用制度,股份公司等等将会发展,从而,即不变为产业资本家,也很容易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五,因为欲望和致富欲增加。第六,因为固定资本的大量投资增加。以及其他等等。
* * *
资本主义生产的三个主要点是:
(1)生产手段累积在少数人手中,不复成为直接劳动者的所有财产,却把它自身变成生产之社会的能力。当然,它最初是当作资本家的私有财产。这种资本家,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受托人,但由这种委托所生的果实,是全部由这种资本家卷去的。
(2)因有合作,分工,和劳动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故劳动已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
在这两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法,都会在对立诸形态上扬弃私有财产和私人劳动。
(3)世界市场的创造。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之内,与人口相对而言,而自行发展的惊人的生产力,和资本价值(不仅指其物质基础)的增加,(虽不以同比例增加,但总比人口的增加更速得多),会和这个惊人的生产力所依以发生作用的不断变得狭小(与增加的财富相对而言)的基础,会和这个膨胀的资本的价值增殖关系,相矛盾的。也就因此,所以,恐慌就发生了。
* * *
[1]这几段话,被括在括号内;因为,这些话虽然是从原稿的一个注解录出,但有若干点,已超出原稿所有资料之外了。——F.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