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旗不长于生产

八旗兵之实力,至嘉庆时遂衰,因其狃于战捷,平时不事训练;又从一方面观察,其原因不外于生计渐蹙也。案八旗兵饷,骑兵领催,每月多不过银四两,少则三两,岁支米四十八斛;次绿旗,约给二分之一;出征兵饷,又加几分。通乾隆年间,不见有大增减,尚不得谓薄饷。八旗又有朝廷之新军,受历代之恩眷,不一而足,其家丁除当兵者给饷糈外,余皆择肥美之地以与之;又当国家有典礼时,必沐恩赐。但政府因维持风化,禁止旗人经商。其故由于国初满人受亲王府之命,四方经营商业,或以出卖人参为名,扰害地方,为诸种不正之需索,甚招汉人之恶感,后一律禁止之。沿袭既久,遂盲于生产事业。

清朝亲王级别的铠甲

旗人户口总数

八旗除京营驻扎于中央首都外,各地分设驻防,称八旗驻防。例如直隶设热河及察哈尔都统,于山西设绥远将军,于甘肃置宁长将军、青海办事大臣。此以防御蒙古为主,并以杜汉人与蒙人之交通,兼监督其商务。黑龙江有黑龙江将军,一面防蒙古,一面防朝鲜、俄国。山东青州有副都统,陕西有西安将军,江苏有江宁将军,浙江有杭州将军,湖北有荆州将军,四川有成都将军,福建有福州将军,广东有广州将军。但广州有汉军,乃于国初耿、尚二藩之余也。以上驻防,皆择内省要地,以防汉人为惟一之目的。于一城中常分为二部以居,常自居内城,而置汉人于外城;占领近城肥美之地,以资生计。据魏源之说,通计中外之驻防禁旅,二十万有奇,而北京居其半。据嘉庆中户部之报告,八旗丁口满洲二十二万九百六十人,蒙古五万五千六百三十九,汉军并内务府及五旗之包衣十四万三千八百九十三,合计约五十万有奇;若合老幼妇女,当在百五十万口内外,此当时八旗之全数也。户口增加率,虽未详知,然比之国初,殆七八倍无疑。

生计困难之二因

国家以旗人为常备军,生计毫无顾虑,历世之方策,又对于彼等,讲求特别保护之法。今举其一例:康熙帝设官库于各旗,使旗大臣管理之,因彼等不善治生,多致负债,兹为防其未然计,采用此法以为救济之用,康熙四十二年,由户部拨银六百五十五万两,以为该库资本,同时又免欠纳租银数百万两,保护之道,可谓力矣。然此种特别救济,仍然无效。据雍正五年之论旨曰:“从来先帝轸念兵士战功,为其偿还债务,发帑金五百四十余万,一家平均赐给数百两。然不闻置有何等产业,一二年间,荡然无余。其后先帝又赐六百五十余万两,亦如前次,立即用尽。朕即位以来,八旗兵丁,每回赐给三十五六万,已有数次,不待十日,又悉妄用。此库银非百姓之膏脂乎?彼等将来若不政恶习,虽加以恩惠。终于无益。可知彼等依赖皇家特别保护,保护之度增加,却反长其滥费之癖。”据乾隆之言,谓彼等金钱入手,径赴市上,滥买绸缎,不知爱惜;一般兵士,常先借一年之俸饷,至次年又借半年,以为习惯。此旗人生计,所以益陷于穷困也。是虽基于奢侈无度,而其户口增加,亦其一重大原因也。雍正帝早留意于此,倡移旗人于东三省之议,终于不行。乾隆元年,御史舒赫德再上旗丁移屯之议。

京营八旗移住之议起

八旗户口增加,政府军备不能遽行增加。国初八旗人口较少,土地家屋赏赐多,故生计颇裕;今人口逾十倍,而土地家屋反少。家屋缺少时,于北京尚可融通,而土地一旦典卖于汉人,赎回之事,颇非容易。舒于是建言,以所余户口移垦于东三省。东三省,乃满洲发祥地,此种建议,无非为便宜计。舒曰:“八旗兵数越十万,成丁闲散而不得职之豫备兵数万,老弱尚不在此数。若分居黑龙江、盛京、宁古塔三处,不惟京师劲旅,不虞单弱,且于根本之地,更添强兵,事自两便”云。此殆雍正之遗策。至乾隆六年,户部侍郎梁诗正,再上八旗屯种之疏,大意如左:

每岁于春秋二期,计户部收入,多者银七八百万两,少者不过四五百万两,而京中各项支销,合计一千二百万两,所入不敷所出,比岁皆然。盖八旗兵饷浩繁,故所出常多;各省绿旗兵饷日增加,故所入渐少。惟兵饷一项,实居国用十分之六七,万一临时需费,不免左支右绌。臣请斟酌变通,查八旗人除驻防各省屯田于近畿五百里者外,悉群聚北京。此虽出于国家统治上之必要,然百年休养,户口增加,若不营商工之业,彼等皆仰食朝廷,朝廷遇彼等,亦无不委曲备至,何以如彼穷乏?臣以彼等不讲治生之方,实由于恃官府给养之故,此终不可不改者也。臣之所知,雍正帝常虑及此,决定移住彼等过剩户口于东三省,未至施行。乾隆以来,廷臣亦不无提此议者。然于此有一难,因旗人久生长辇下,一旦迁于边外,有所不便是也。即中外臣僚见事体重大,亦不轻言,此议所以扦格不行也。伏愿顾虑将来数十百年后,施行八旗移垦之议。

“正黄旗满洲四甲喇十叁佐领图记”印

乾隆准其奏,先以八旗三千余丁,发遣于吉林之拉林及阿勒楚喀二地。乾隆十年,御史柴潮生上给饷遣散汉军之议,不行。此议发于乾隆初期,财政尚未如从来之丰富,帝务从实际着手;后大征伐大军费起,国家收入亦形发达,移垦之事,尚不视为重要。至嘉庆时财政困难之时,因之再提前说。

移垦屯田不著成效

以素习于北京生活之八旗子弟,甘居于边外之屯田与否,不能无疑。政府所指定之拉林等二地,不仅土地丰饶,并可利用松花江水运之便。初发遣时,政府每户给若干为准备费,沿途给以车辆马粮;到该地时,又供给产业资本与官设家屋田地,并耕作所需牛犁种粒等,计一户支出费银百余两,总共金额数万余两。此政策行,可略减京营八旗生计之困难。乃屯田之始,彼等即无意永住,未几仍放荡为生,弃地而还北京者不少。乾隆帝命将此辈加以处治,命令多不行,所谓旗屯益见衰微。吾人对于此问题,所当注意者,政府所以发遣旗人于东三省及热河等边外空地,以为必不似在内地时,售所给与之土地于汉人,而资以浪费,至于无力赎回,观前所择地方可知矣。其后汉人亦随之而往边外,关于土地之现象,至与内地同一情形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