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效法基督
主说过:“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1]
基督用这些话劝导我们,如果渴望摒弃内心的盲目,追求真正的启迪和自由,就跟随他的脚步,像他一样生活。让耶稣基督[2]的生活指引我们思考。
耶稣的教导超越了一切圣人,无论谁拥有了圣灵,都能发现隐秘的天赐之物。尽管许多人经常听到福音,却往往未受其感召,因为他们缺少基督的圣灵。若要理解并领略基督话语的乐趣就必须倾注一生跟随主。
如果你缺少谦卑的态度,就会触怒三位一体的上帝,那再学识渊博,侃侃而谈其中的道理,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高谈阔论不能使人正直或圣洁,有道德的生活才使他对于上帝难能可贵。我宁愿具有痛悔之心,而不知痛悔的定义。如果没有上帝的恩典和慈爱,即使你能默诵全本《圣经》和所有哲人的教诲,这一切对你又有什么用处呢?除了爱主,侍奉主以外,“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3]这就是至高的智慧——无视凡世的事物,每日都更接近天国。
追逐尘世的荣耀、人间的地位尽是徒劳;追求肉身的享乐、现世的回报不过枉然;相对永恒的来生,此生的长度不足挂齿;比之永远的乐园,此生的欢愉只是虚空;贪爱转瞬即逝的事物,而不追求永恒快乐的所在也是虚空。
应时刻提醒自己,“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4]莫分心于有形之物,尽力爱怜无形之物。受制于本能的人终将腐化纯洁的内心,失去上帝的恩典。
第二章 论谦卑
人都有求知的本能,但如不敬畏上帝,知识本身又有什么用呢?对主而言,侍奉他的谦逊农夫胜过高傲自大通晓天文地理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忽略了探究自己的心灵。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必定能认识自己的卑微,而不是陶醉于别人的溢美之辞。如果没有爱,纵使我博古通今,无一不知,也不能在上帝审判我时助我一臂之力。
要节制过度的求知欲望,因为那会带来不安和欺骗。有学问的人总是期望展现自己的才华,渴望他人赞赏自己的智慧。但有学问对内心仅有很少的甚至是毫无益处。其实,如果一个人完全忙于任何事物,他都不是一个聪敏的人,除非是忙于那些能够进一步救助自己的事情。长篇大论并不能充实心灵,只有道德的生活才能令你焕然一新,内心纯洁才会对主信心倍增。
你了解得越详尽完备,所受的审判就越严厉,除非你生活得更崇高圣洁。所以,不要因你有一技之长或博闻多识而唯我独尊,而应该尊重你所了解的知识。如果你看起来博学多才见多识广,也不要忘记仍有许多领域你孤陋寡闻。因此,莫沾沾自喜,要承认无知。为何当许多人遵行《圣经》律法比你更明智完美时,你要凌驾于他人之上呢?倘若你渴望在了解或学习中受益匪浅,就要乐于默默无闻,微不足道。
正确认识自我,谦卑评价自我是最高深珍贵的教训。自视若无,却总是称赞他人是大智大德。你若见到他人公然作恶,或心怀鬼胎,不要高看自己比他好,因为你不知自己能这样蒙受神恩到多久。我们都是脆弱的人;一切事物比自己都更坚强。
第三章 论教导真理
受真理教导的人,不因其表面的符号言语,却因真理本身,而感到无比幸福。我们常常为自身的揣测和观察所误导,而不能有所发现。当我们最终受到评判并不是依据这类知识时,对那些深奥难解事情的冗长辩论又有何价值呢?最无知莫过于忽视有益且重要的事,却刻意关注古怪而有害的事。我们真是“有眼却不能看”[5]:“属”和“种”一类的事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受教于永生之道的人要从无常和易变中被救出来。万物之源为我主,世界的一切皆源自他之名,他是一切的创造者,我们都受教于此。若无我主,我们就不能正确领悟或判别任何事物。他是万物的本源,他指明了万物的本质,他使万物被看到,他给予了坚定的灵魂,他是我主。
噢,真理的主啊,请在永恒的爱中将我与你合而为一。我时常厌倦自己的所读所闻。我所奢望追求的仅仅是归于主。因此,所有的老师请保持沉默吧,所有的被造之物都在你面前静止吧;噢,主啊,只有你的声音。
人的内心越纯洁简单地靠近主,越能多角度深入地了解事物,因为他沐浴着上天的智慧之光。纯净简单稳重的人不会因为工作忙碌而心烦意乱,他因为上帝的荣光而奋斗,不受自我需求所束缚。有什么比内心不安分的激情更能妨碍你的呢?善良且遵从上帝意志的人对于事情的轻重已了然于胸,无论身处何种情形,都不会使自己限于危机四伏的诱惑之中,而是睿智判断,谦卑应对。还有比战胜自己更激烈的斗争吗?这应该是我们奋斗的重心——战胜自我,每天都变得更强大,神圣地进步。
现世一切的完满都伴随着某种缺憾,所有的知识亦无完美无瑕。自视卑微比钻研学问更容易靠近上帝。然而求知本身,抑或简单的是非判断并无过错,因为认真学习是上帝认可的好事;但我主更注重天性善心,圣洁生活。但由于许多人宁可努力追求知识,忽视圣洁的生活,所以他们经常误入歧途,虚度年华,一无所得。我们若能像研究学问那样据理力争,摒除邪恶,播撒德行,我们中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罪恶诋毁,涣散放纵。在审判之时,不会问我们已经得知什么,而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会看我们如何口若悬河,而是如何圣洁地生活过。请告诉我,那些当时的博学之士现在又身在何处呢?别人占有他们的位置,却对他们毫无挂念。他们一息尚存时,可谓举足轻重,但此刻已无人问津。
啊,现世的荣华转瞬即逝!只有这些人的生活如同他们的学问那样令人景仰,那些研究和阅读才能得善果。但现世又有多少人徒劳追求学问,忽视了服侍我主。因为他们只愿伟大而放弃谦卑,迷失在自己的幻想中。真正的伟人具有伟大的爱。真正的伟人内心谦卑,不慕名利。真正的智者将尘世万物视如粪土,只为归向基督。真正的学者因神的旨意而放弃自我的意愿。
第四章 论慎行
我们不该轻信人言,却应谨慎从容地遵照神的旨意深思熟虑。唉,这是人性的弱点,常评说别人的短处,却不发现他人的长处。但完人从不轻信他听到的每个故事,因为知道人类的弱点是趋于恶,而且易于在言语上陷于过失。
智慧莫大于行事不草率,处事不固执。耳食之言不应奔走相告。向睿智善良比你优秀的人虚心取经,而不要刚愎自用。有德行的生活遵从上帝,使人睿智且阅历丰富。越自视低微,遵从上帝,越睿达明智,内心平和。
第五章 论读圣经
在圣经中我们所寻求的是真理,并非文章。圣经都是神所默示而发扬的,我们在读经时应与圣灵同在。因此,我们在圣经中当追求圣灵的益处,而非美丽的语言。应诵读那些浅显易懂的书,也应阅读那些高深奥秘的卷册。不要计较作者的权威或学问的水平,却应以热爱真理的心吸引你去读它。不要追问是谁的言论,只要注意所说的言语。
人类终将消失,但神的圣言将长存永久。
上帝用不同的方式与我们对话,却不偏待人。有时我们读圣经,也受到好奇心的搅扰。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不要急于研究讨论,可暂时搁置,顺其自然。如果你渴望受益匪浅,就应以谦卑、纯一和信服的心去读,不要自视博学。要在宁静中聆听圣人的话,乐意接受先贤的教导,因为他们的话都言之有理。
第六章 论控制欲望
无论何时放纵自己的欲望,内心立刻就会感到不安。骄傲贪婪的人绝不会得到安息。贫穷谦卑的人才常享安宁。人若还未完全摒弃自我,就容易被极微小的事物所诱惑,且无法抵制诱惑。精神脆弱、沉迷享乐的人无法摆脱贪恋尘世的欲望。因此当他尝试脱离这些欲望时,他就感觉非常痛苦;若遭到反对就勃然大怒。但假若他随心所欲,又立刻因受良心责备,惶惶不安,因为期望从情欲的生活中寻求平静,只是徒劳无功。想要得到心中真正的宁静,必须克制情欲而非放纵享乐。沉溺于世俗情欲的人,心中难存宁静,只有虔诚灵性的人才能永享内心安乐。
第七章 论避免妄想高傲
信靠人类或被造之物是非常愚蠢的。出于对耶稣的爱而去服侍他人,现实中过着贫苦的生活,不要引以为耻。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完全相信主。尽己所能,上帝必保守你美好的意愿。不要依赖你自己的知识,或是轻信任何有生命之物的智慧,而应遵从上帝的恩典,他帮助谦卑的人,却让高傲的人懂得谦卑。
不要炫耀你的财富,或是倚仗朋友的财势自命不凡,而应赞赏上帝的恩典。主赐予你万物和他自己。不要因为你身材优美、体格健壮而自傲,极小的疾病就能打倒你,甚至摧毁你。不要以为自己天赋聪颖、能力非凡而自视清高,那样就会冒犯主,因为这一切都是上帝赐予你的。
不要自视比他人都强,至少在上帝眼中你表现得更糟,只有主了解人的心。不要为自己的善行而居功自傲,主的评价不同于人;取悦于人的行为常常触怒我主。假若你有何优点,要记住他人比你更优秀;所以要保持谦卑。居众人之下对你并无损害,但你若自命不凡,只会事与愿违。只有谦卑的人常享心中的宁静,但骄傲的心却充满傲慢与嫉妒。
……
第十章 论避免多言
尽可能避免在公众场合的喧哗,谈论世俗琐事,即使出于善意,也不免惹祸上身,因为我们极易因尘世的虚荣而腐化迷惑。我经常后悔没保持沉默,恨不得未曾与人在一起。我们为什么总那样乐于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甚至当我们良心不安时仍不停止呢?我们乐于交谈的原因是想从谈话中寻求慰藉,放松紧张的大脑。并且我们乐于谈论自己喜好的或厌恶的东西。但可惜这些交谈徒劳无功,表面的安慰常常让我们失去了上帝赐予的平和内心。
我们应该儆醒祷告,否则便虚度光阴。假若遇到合适的说话时机,可以谈论有价值的问题。习惯不良且忽视灵性进步是我们放纵自己多言的主要缘由。但若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上帝面前,谈论属灵的事,那对于我们的灵性进步具有极大的推进力量。
第十一章 论内心平和及灵性进步
我们如果不因别人的言行而忙碌,并且不理会与我们无干的事,就可享受极大的平和。人如果总是关注他人的事情,并且总是寻求机会闲逛,而很少省察自己,他怎会享受到长久的平和?心意纯一的人受到祝福,因为他们要享受极大的平和。
为什么有些圣人是那样的完全且善于沉思?因为他们都曾不屈不挠地克服自己对世俗事务的欲望,因而才能无拘无束、全神贯注地依附上帝。但我们深受欲念的牵制,贪恋过往的世俗之事。我们很少彻底克服一个错误,内心也没有热切追求进步的愿望,所以我们总是冷漠没有太大热情。
我们若全身心关注自己的内心,不受外界事务所累,我们就能够品味到圣灵之美和神圣的沉思经历。事实上,最大的阻碍在于我们没有摆脱情欲的束缚,也没有遵循圣人的完善自我的道路。我们一遇到小麻烦,就一蹶不振,寻求人间的抚慰。
如果我们像顽强的勇士守卫住战场,就不会失去主的帮助。因为主总是援助那些顽强作战,信赖他恩典的人。倘若我们认为只要表面遵守宗教仪式,宗教生活就能进步,那么我们的信仰即面临绝境了。让我们剪草除根,脱离情欲的束缚,我们就会得到灵魂的安息。
如果我们每年根除一个错误,我们很快就应该成为完善的人。但我们常常面临相反的境遇,起初皈依比多年之后更善良,更纯洁。我们的热情与德行本应与日俱增,但如今,只要能保存当初一部分的热情,就很不容易了。要是我们起初就痛下决心,便能轻而易举、身心愉悦地完成任何事。
摒弃旧习固然不易,克服自我的意愿就更困难重重。但你若不能战胜微小容易的事,又如何在大事上获得成功?起初就要克制自己的邪恶趋势,摒除不良习惯,否则他们渐渐就会使你陷于更大的困境。假若你能了解自己的内心有多平和,为别人带来多大的喜悦,你就会更关注灵性的进步。
第十二章 论逆境的价值
我们时常遭遇苦难与逆境是有好处的,因为患难使人警醒反思,提醒自己在世犹如逃难,不应对世上的事物产生依赖的情绪。有人时常反对我们,也是好事,即使我们出于善意却仍受人诋毁误会。这些会帮助我们学会谦卑,克服虚荣,使我们更便于寻求上帝作为我们内心的见证,尽管表面上受人歧视误解。
因此,人应当全心全意信赖上帝,就不必再向他人寻求慰藉。当一个有德行的人深受苦难、诱惑,或恶念的困扰时,他就应比任何时刻都清醒,意识到他需要上帝,如果没有主,他就无法行善。随后再为所受的苦楚而感伤、悲痛,为其不幸而诚心祷告。他厌倦尘世,渴望死后解脱,与上帝同在。他确信此世并无完全的平安,抑或完美的平和。
第十三章 论抵制诱惑
我们在尘世生活的每一天都要忍受诱惑,正如《约伯记》中说:“人生在世岂无争战。”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谨防诱惑,谨慎祷告,否则魔鬼就要趁虚而入;因为魔鬼从不休息,遍地游荡寻找可吞吃的人。没有人能够完全圣洁,免受诱惑,任何人都不能幸免。
尽管诱惑往往是沉重的负担,却令我们受益匪浅,诱惑使人谦卑、洁净,指引我们成长。所有圣人都曾遭受考验,历经诱惑,并获益良多;但没能抵制诱惑的人逐渐堕落,一败涂地。没有任何高贵的秩序或是僻静的地方可以免遭苦难和诱惑。
没有一个生活在世上的人能够完全远离诱惑,因为人性本恶,诱惑便与生俱来。当一个考验或诱惑即将离去,另一个就接踵而至;总该磨炼自己,因为人类早已失去了原初的幸福恩典。许多人尝试逃离诱惑,结果却愈陷愈深。单靠逃避,我们是无法战胜诱惑的,唯有忍耐和真正的谦卑才能使我们比敌人更加强大。
只避免表面恶行,却不根除自身的恶根,效果甚微。事实上,诱惑不久后将重新而至,他会发觉自己的情况更加糟糕。慢慢依靠上帝的帮助,耐心忍受,远胜于自己的盲目强求。在诱惑中,要常请人指导,对于正遭受诱惑的人切莫责备,应予以安慰,正如你身处诱惑时希望人家对待你那样。
邪恶的诱惑都起源于缺少恒心和不信赖上帝。就像一艘无舵的船在波涛中来回颠簸,同样,一个马虎大意背离目标的人易受多方诱惑。火以炼铁,诱惑以炼义人。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诱惑能使人流露本性。当我们起初面对诱惑时,需要特别提醒自己谨慎行事,因为那个时候假如我们不让它闯进心门,在它初次敲门的瞬间,就将它拒之门外,这样就更容易击退敌人。诗人奥维德(Ovid)说过:“病要诊得早,事后弥补必定为时已晚。”起初心中只有一个邪念,然后又加以想象,继而产生愉悦的感觉,紧接着就是作恶的倾向,最终就顺从于行动了。可以说,敌人步步为营,占领了我们的心,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在最开始就坚持抵制。久久不加抵抗,我们就越发软弱,敌人却越发强大。
有的人在皈依主的初始就遇到强烈的诱惑,有的人在人生临近结束时才遇到。更有些人几乎一生都在遭受试探,还有的人只是受到轻微的诱惑。这是主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公义,衡量个人的情形,为他所选择救赎的人们而安排的。
因此,我们遭受诱惑时不应心灰意懒,相反,应更加热忱地祈祷,求上帝赐予我们力量,帮助我们胜过一切的患难。就像圣保罗所说:“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6]因此,当我们面对试探和患难时,让我们谦卑地俯伏在神的手下,因为主将拯救提升这些谦卑的人。在诱惑和艰难中,一个人的品格就可以得到检验;高尚的品德得以保存,善良的品性得以证明。假如我们未遇到麻烦,只是虔诚热忱,这并无大碍,但我们若在经历痛苦时耐心忍受,那就充分表明他在上帝的恩典中大有长进。有的人在遭受大诱惑时得蒙保守,却在日常小事上软弱失败,这是让他们低调,不要盲目信赖自己,而要意识到自己的脆弱。
第十四章 论切勿草率行事
要审视自己,而不要计较他人过往的行为。论断他人,不但徒劳无获,而且常常出错,很容易犯罪。但如果我们时常反省自己,就能获益匪浅。我们判断事物常受个人情感的左右,会因为个人的目的而很难正确作出判断。倘若我们能以上帝为自己意向的目标,我们就不至于因尘世思想的矛盾而轻易被迷惑。
我们时常受制于内心的冲动和外界的环境,无法自拔。而许多人纵使自己毫无意识,却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当事情进展如他们所愿时,他们就心境平和,但是一旦稍有不如意,他们就立刻困惑动摇了。同样,观点的差异只会引起朋友邻里间,甚至虔诚的信徒间的争议。
旧习惯很难破除,没有人情愿放弃自己的观点,而甘心听从别人指教;但是倘若你太过信赖自己的理性和勤奋,甚至胜过信赖上帝,那么你就不能得到上帝的智慧。因为上帝要人们完全顺服于他,只有对上帝热忱的爱才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
第十五章 论因爱而行动
任何目的或是对任何人的情感都不应该成为作恶的借口。但是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有时需要放下手边的好事,从事另一件事。因为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放弃一件善事,而是把它变为更好的事。若没有爱,外表的行为都将无益,但无论何时若怀有仁爱之心,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即使这份爱再微乎其微,也能硕果累累。因为上帝关注人们心中的爱有多深,而不是他的成就有多高。
越有爱心的人,做的事情越多。越能在一件事上完成得好的人,做事越多。比起自己的意愿,更看重他人幸福的人必能行事完满。有些事表面上似乎出于仁爱,但实际上却是出于世俗肉欲,其中搀杂着本能、自我意愿、渴望回报以及自私自利的动机,我们不能完全忽略自我的意愿。
具有真正和完全仁爱之心的人不图私利,只是希望上帝的荣耀赐予一切事物。他毫无嫉妒之心,不贪慕个人的利益,他也不追求自己的享乐,却渴望在上帝的恩典中得享幸福。他将任何善事都完全归功于上帝,而不是自己,因为万物都源自上帝,所有的圣徒都因为上帝而享有圆满和平静。真爱的火光若在心中闪现,他就会确信世俗的一切都是一场虚空。
第十六章 论包容他人的过错
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若存在非一己之力所能改变的弱点,就要耐心忍受,直到上帝颁布旨意。想想看,这些弱点或许对你有更大的益处,因为这是在锻炼你的耐心,如果没有这些考验,我们一切的善行就显不出伟大的价值来了。无论你何时面对这些阻碍,应向上帝祈祷,助你一臂之力,令你欣然接受。
若有人经过一两次警告仍不肯改过,就不要与其争辩,将这一切交由上帝处理,希望主的旨意得以成就,他的名字照耀着他所有的仆人;因为主知道如何化恶为善。要尽力耐心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弱点,因为自己也有很多过失,同样需要别人的容忍。如果你自己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自己,又怎么能期望他人完全照着你的意思行事呢?我们总是责备他人不完美,而自己的错误我们却不改。
我们责怪他人时义正言辞,却不愿自我纠正。我们责难他人滥用自由,但我们自己却不愿受到束缚。我们要求他人遵守法律,但我们自己却不愿受法律的制约。因此可以看出,我们很少将自己与别人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假若所有人都是完人,我们还有什么需要因上帝的缘故而包容他人呢?
但是现在上帝是这样安排的,让我们可以为彼此承担重任。因为人无完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对自己不满足,也不够明智;因此,我们必须彼此扶持,互相安慰,互相帮助,互相教导,彼此共勉。患难时方显真正的价值;困苦没有打垮他,却彰显了他的真性情。
……
第二十三章 对死亡的沉思
你人生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因此,要想清楚你的处境。今天一个人还在这儿;明天他就将离去。一个人若不在人们的视线中,他很快就会被人们所忘却。人的心是多么愚蠢刚硬,只顾眼下,却不想未来!应当规划好所有的思想和行为,把今天当作你离开的日子。倘若你无愧于心,就不会恐惧死亡。远离罪恶胜于逃避死亡。倘若你今天去世都毫无准备,又怎能规划好明天?明天依然未知,你怎能妄下定论?
如果我们不曾自省改过,长寿对我们而言有何益呢?这样,长寿往往会增加我们的罪恶,而不是善行!
向上帝祈祷我们曾经有过一天活着却没有增加罪恶。许多人总是计算着皈依的时日,但他们却很少改过。假如死亡令人恐惧,那么长寿就更加危险了。时常提醒自己死亡时刻的人有福了。倘若你曾看见一个人死去,请不要忘记,你终将走上与他同样的路。
每天早上都要提醒自己,在黄昏之前可能离开人世;晚上也不要以为自己必定会再活一天。时刻准备着,才不至于让死亡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带走你。许多人都是突然间毫无征兆地离开了;因为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人子就会到来。当你的最后时刻到来时,你就会对自己过去的一生拥有完全不同的态度,深深悔恨自己曾经那样漫不经心。
一个人若能在此时就了解他在死时所想达到的标准,他该是多么幸福明智的一个人啊。这些都将保证我们能够幸福终老;对世俗不屑一顾,热切渴望内心圣洁,乐于遵守法纪,勤于忏悔,时刻顺服上帝。当你健康的时候,你可以行诸多善事,但是当你病情严重时,能做的事就极其有限了!遭受疾病能改过行善的人不多,正如常常在外放荡的人少有能成为圣洁的人。不要依赖于亲朋好友,也不要拖延救赎灵魂的时机,因为人们很快就会忘记你,这个速度绝对出乎你的意料。最好及时弥补,在此生多积善行,而不要依靠别人的帮助。你如果不关心你自己的灵魂,以后还会有谁能关怀你呢?此刻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此刻就是接受一切的日子;此刻就是实现拯救的时刻。但是很可惜,你虚度了让自己求得永生的大好光阴。到那时,你将渴望拥有一天,甚至是一小时的工夫得以忏悔,可是谁又能知道你能否如愿以偿呢?亲爱的朋友,你若对死亡常存畏惧之心,你就可以令自己脱离极大的危险和恐惧了。有生之年多努力,到面临死亡时,你就不需要恐惧了,而且能得到愉悦。现在就要学习如何面对世上的死亡,然后才能过着与基督同在的生活。现在学习将一切事物看的淡薄,那时你就可以自由地走向基督。现在依靠忏悔战胜你的肉欲,那时你就能得到救赎的希望。
愚笨的人哪,你连生命里多加一天都不能保证,为什么还奢望长命百岁呢?多少人受了这样的迷惑,但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死亡掠走。你经常可以听见这样的消息,某人遭暗杀,某人溺水而死,又一个人从高处跌下,摔断颈椎,另一个人正在进食时猝死,还有人在玩游戏时死去。有人死于火,有人死于刀,又有人死于恶疾,还有人为盗贼所害。这样说来,死是所有人的结局,人生转瞬即逝,犹如泡影。
你去世后,还有谁想念你?又有谁为你祷告呢?亲爱的朋友,现在就行动,尽己所能,努力去做,因为你不知道你将何时离世,也不知道你死后的遭遇如何!现在还有时间,赶快为你自己永生积聚不朽的财富吧。除了灵魂的救赎,除了上帝的事,不要关注任何其他的事。现在就与上帝的圣徒们交友,效法他们的行动,到了生命结束时,他们就会迎接你进入永生的家园。
让你自己成为此世的过路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与你毫无关联。使自己的内心完全超脱一切,仰望着上帝,因为你在此生并无留恋之所。每日都向上帝祷告,去世时你的灵魂才会幸福地走向主。
……
————————————————————
[1] 《新约·约翰福音》第8章第12节。——译者注
[2] 据《圣经》记载,耶稣生活在2000年以前的犹太国,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后来被罗马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从死里复活。有关耶稣的生平和传说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复活节是纪念耶稣死而复生的节日。——译者注
[3] 《旧约·传道书》第1章第2节。——译者注
[4] 《旧约·传道书》第1章第8节。——译者注
[5] 《旧约·传道书》第115章第5节。——译者注
[6] 《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0章第13节。——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