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不害的生平细节,我们知之甚少。对谈论申不害的人而言,似乎只有一个时间信息可达成共识,即死于公元前337年。于是,人们可能就得赶紧锁定这一时间,目为重重迷雾中的一抹真切。然而,实际上即便这个时间也疑窦丛生。

至于申不害的生年,则完全不详。钱穆认为,申不害死于公元前337年,推断他活到六七十岁,其生年当在公元前407到前397年间。阿尔弗雷德·佛尔克(Alfred Forke)写道,我们可以稳妥地以公元前400年作为申不害的生年。

记载老子与韩非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间有一段对申不害的简介:

申不害者,京 人也,故郑之贱臣 。学术 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 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 而主刑名 。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史记·韩世家》直接涉及韩国历史,而对申不害的叙述更少:

八年(传统上为公元前351年 ),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 ,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二十二年,申不害死。

《史记》的这些记载既简短,也难免错讹。关于申不害学说“本于黄老” 的表述显然错误,后文详述。至于申不害相韩期间,无侵韩者的记载亦不乏争论,有理由相信,实际上魏国军队确实于此期间在一场战争中击败韩国军队。 [1] 不过这种入 侵在战国时代屡见不鲜,单一反例仍反衬出韩国保持几乎免遭侵犯的事实。

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年表。《史记》载申不害于韩昭侯八年为相,而在其年表中则标明为公元前351年。 虽有研究也运用其他证据对此予以辨正,但在此很可能韩昭侯八年就是公元前354年。 [2] 也是在这一年,魏国军队围困赵国都城邯郸。 《战国策》载:“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 于是,有理由认为,这正意味着申不害成为韩相,发生于公元前354年。 [3]

我们可以由此下结论,申不害于公元前354年成为韩相。关于申不害的生平,这看来是我们可以合理确定的唯一时间。

《史记》表明,申不害在韩国相位上度过余生,似无反证。然而,澄清其身居相位的时间则有疑义。《史记》载为相十五年。钱穆则认为是十九年,似乎颇久。所以,申不害很可能于公元前340—前337年间去世。 [4]

此前,郑国已经与晋国断断续续交战数百年,在韩国分晋之后,冲突仍在持续,直到韩国攻克郑国。既然申不害是郑人,且很可能在郑国灭亡之前就担任官员,那么这些经历似乎让他任职于韩国朝堂更显艰辛。不过,事实证明,这番逆袭还是颇为成功的。

当申不害成为韩相,不管怎么计算,韩国也不过只有区区不足半个世纪的历史。 而另一方面,郑国则可回溯其历史到西周初年。在周王东迁后,郑伯一度控制周王室,不管兴衰变迁,郑国始终举足轻重。郑国子产是中国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显而易见,韩国国君亦渴望攀附郑国以增添光泽。公元前375年征服郑国后,韩国不但吞并郑国版图,而且旋即将都城迁至昔日的郑都。唐代注家司马贞注云:韩既徙都,因改号曰郑。 名号是否官方正式更改并不清楚,但事实上,韩灭郑后,常以“郑”自称,可能还比自称“韩”更为常见。

申不害成为韩相之背景,我们一无所知。然观诸后世,两百年后,当汉朝取代秦朝后,很多秦朝官员进入汉代政府。所以,一些被征服的郑国官员完全可能在韩国迁都于郑旧都后,也进入韩国政府。在公元前375年这一年,申不害或许年富力强却身居低位。我们可以推断,他后来跻身上位,最终赢得国君信任,委以国事。

有一则关于申不害为相伊始的轶事:

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 王问申子曰:“吾谁与而可?”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乃微谓赵卓、韩晁曰:“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忠而已矣。”二人因各进议于王以事。申子微视王之所说以言于王,王大说之。

轶事所述并非旨在对申不害大加赞颂,而是谴责其阴险狡诈与表里不一。不过,这也无关痛痒,众所周知,战国本来就是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就我们所知,申不害并不旨在自诩道德。其实,其言说与道德无关,当然也并不证明他就比那些道德家品德更低。

重点在于,该轶事所述申不害之性格,是否与其他地方相吻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里我们看到,申不害胆怯地拒绝对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问题予以判断并提供建言,只是因为君主所欲。然而,在其他场合,他却态度坚定甚至有些刚愎。他说:“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 在另一则能稍微窥见申不害对韩昭侯态度的轶事中,申不害迥异于此等阿谀谄媚,几乎公然表示蔑视。 而且,就算他以这种颇受质疑的方式去谋求对自身观点的采纳,有可能貌似真实,但以韩昭侯之性格,对此事的消极默认似乎也一反常态。

其次是关于策略问题。申不害无疑聪明绝顶,漫长与成功的从政生涯,也足以证明其超乎寻常地精于处世。这里,既然确定随后能立马看透心思而直言不讳,那么,先劝两位大臣去表达意见,再支持韩 昭王所青睐的一方,这种策略并不精明而易得罪人。这与他关于“藏于无事,窜端匿疏” 的表述形成鲜明反差。

还有一则材料构成同一轶事的另一版本:

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将以攻魏。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疑己外市也,不则恐恶于赵,乃令赵绍、韩沓 尝试君之动貌而后言之。内则知昭侯之意,外则有得赵之功。

这一版本就与前者颇为不同,而显然错误。因为,实际上在邯郸之围时,韩国并未支援赵国,而是支持魏国。而且,在申不害为相期间,似乎也无韩赵结盟之证据。 这两个版本的共同之处在于,皆使申不害之狡诈跃然纸上。

《战国策》载,韩昭侯与申不害曾见梁君。陈梦家将该事定于邯郸之围的次年。 [5] 有人谓郑(即韩)王曰:“昭釐侯 ,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贤士也。韩与魏敌侔之国也,申不害与昭釐侯执珪而见梁(即魏)君,非好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也。申不害之计事曰:‘我执珪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昭釐侯听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虑事而言之,忠臣也。”

如果申不害深信韩国有可能于列国中脱颖而出,则至少可以称为乐观派。 不管如何,虽然这一时期魏国处于鼎盛,但仍如申不害所预见,各国联合抗衡魏国,所以魏国接连受创,战事不利。申不害为韩相的整个时期,魏国都由惠王统治。《史记》载申不害去世次年,惠王在与哲学家孟子的对话中,哀叹兵三折于外,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太子与上将死。 最终说道,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当然,申不害之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一结果,则不得而知。

《战国策》这段话对申不害的赞扬不同寻常。从其时至今,关于申不害的认识往往偏于贬义,诸多与之相关的事件也趋于负面色彩。《韩非子》载:

大成午从赵谓申不害于韩曰:“子以韩重我于赵,请以赵重子于韩,是子有两韩,我有两赵。”

即便该事属实,这里并未说申不害是否接受。值得怀疑的是,在《韩非子》同一篇中,同样的事情也发生于一位更早的韩国大臣身上。 不过,《韩非子》从表面上看待此事,并说“大成午教申不害”谋臣子之利。

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蓄造了申不害的不良形象。首先,实际上,申不害所辅佐的韩昭侯既非令人钦佩的角色,也称不上是位聪明过人的君主。诸多轶事可证实这种判断。例如: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 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 [6]

这可能恰好也直指申不害,毕竟他确实坚持认为,官员不应染指与其职能无关的事务。 当然,是否按照如此僵硬死板、不可圆活的方式实施这一原则也是个问题。进而,《韩非子》亦载:

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不诚。

假如这荒唐一幕确曾上演,申不害只会鄙视这种儿戏。不过,韩昭侯还能将这类伎俩玩得更大:

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何见也?”对曰:“无所见也。”昭侯曰:“虽然,何见?”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女。” 乃下令曰:“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将重其罪。”于是三乡举而上之。昭侯曰:“未尽也。”复往审之,乃得南门之外黄犊。吏以昭侯为明察,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

论及此事,钱穆说此为践行申不害“不可测之说也”。 可是,这已远非申不害关于君主应隐藏策略的主张,反而是申不害所明确谴责的那类君主行径。

钱穆还援引另一轶事,以展现申不害对君主的卑劣影响:

韩昭侯使人藏弊袴,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袴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 ,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今夫袴岂特嚬笑哉!袴之与嚬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

钱穆说,“此谨赏罚之说也”,且显然归为申不害学说。 [7] 诚然,这是法家的显著观点,而所谓“法家”据说也包括申不害。 然而,我们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证明申不害曾主张“赏罚”之说,这一点确凿无疑。

韩昭侯若干轶事构成一幅毫无违和的图景。它刻画了一个极其渴望展示权威,屡屡试图让自己对所统治的国家无所不知,或至少显得无所不知的君主。一言蔽之,活脱脱一个爱管闲事的人(busybody)。这,几乎正是申不害“明君”图景的反面。

我们无须揣测申不害对韩昭侯的态度,因为他确实曾清楚表态:

韩昭釐侯视所以祠庙之牲,其豕小,昭釐侯令官更之。官以是豕来也,昭釐侯曰:“是非向者之豕邪?”官无以对。命吏罪之。从者曰:“君王 何以知之?”君曰:“吾以其耳也。”

申不害闻之,曰:“何以知其聋?以其耳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以其目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以其言之当也。”

这番评论显得颇为玄奥,亦以隐晦之言解释。不过,正如我们所知,整段文本中,申不害的思想含义昭然若揭。一国之君责任重大、要求极高,务必调动所有技巧。但凡这种用一己听力去辨识猪嚎的君主,正犹如聋者,因为他没能履行恰当职能。任何这种试图知悉国中每一牛犊位置的君主,显然也是无视政府存在。(这些细枝末节判断的表现越真实,君主自视为狂人角色的理念就越明显。)

因为蛊惑君主,申不害屡遭批判。然而,实际情况应该是,申不害早已发现自己辅佐的是一位似乎无可救药的君主。这对作为韩国之相、居于窘迫之位的申不害而言,不得不处理这些麻烦。

《韩非子》的一则轶事可以窥见申不害与其君主的关系:

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一日,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曰:“非所学於子也。听子之谒,败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谒。”申子辟舍请罪。

这段材料普遍被视为申不害虚伪的证据,即只要能谋取私利,就罔顾其高尚原则。但也有不同看法,即认为申不害不过以此试探韩昭侯,显然这才是正确的解释。 《战国策》有一段文字,虽然较短,但显然是同一轶事的另一版本。 讲到申不害辟舍请罪后,又曰:“君真其人也!”

于是,从该轶事中我们看到,申不害无疑已非第一次试图告诫韩昭侯,纯粹按照才能任免官员势在必行。继而测试韩昭侯,考察他是否能做到拒绝优待请托,甚至是国相之请。这次韩昭侯做到了,于是申不害誉之为真正能统治韩国的君主。

关于申不害的性格,囿于材料只能靠推测。他无疑是一个极富智慧、洞明世事的人。他有点幽默感,但老辣敏锐而非谄媚善变,绝非乐于遭受愚弄之人。

理解申不害理念的最大障碍,在于其极为隐晦的语言特点。这可能也暗示其性格特征。这种晦涩可谓登峰造极。就我所知,或许除《老子》《庄子》之外,申不害之言说最为难懂。然而,老庄之难,部分缘于其旨在解决那些本质上难解抑或“不可道”(正如道家文本所示)的形而上学问题。而申不害谈论的基本上是政府行政的实际问题,完全可以采用直截了当的文字。与之相反,申不害选择始终运用如此隐晦而难以破译的语言表达。

个中原因难以辨识。他或许为吸引眼球,但若如此则未能如愿。我强烈怀疑,其书不传的原因之一,正在于如此难懂。

另一可能的原因,是源于穆辛·马赫迪(Muhsin Mahdi)《伊本·赫勒敦的历史哲学》(Ibn Khaldun's Philosophy of History)这番研究的启发。穆辛指出,伊本·赫勒敦不采用难懂与精巧语言写作。不过,他说:

伊本·赫勒敦本来可以“Ibar”指代如“精英”之专家阶层……或诸如只包括统治者与亲王的特定社会阶层。这就在写作方面简化交流难题。 通过限制听众,写作者会预先假定读者们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知识,采用唯有专家才洞悉的技术化语言进行撰写,可以排除非目标读者。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排除非目标读者的实践情形在伊斯兰的神秘、哲学文献中还颇为常见。通过难懂与含糊的写作技艺,可以排除圈定以外的其他读者。

也可想见,申不害亦有如此意图。

确实,虽然申不害的书曾于汉代初年广泛传播,但流传后世所透露的信息则是,该书仅为君王与执政高官所专门研习。而且,申不害一再强调明君应隐藏策略:“藏于无事,窜端匿疏。” 所有这些考虑,或许能推导出申不害如此隐晦之表达,旨在专门呈献君王。可与之相反,还是存在实效的问题。申不害清晰指出,他认为对君主的最大威胁并非外敌,而是能臣。 那一时代的朝堂事件确实展现得淋漓尽致。 申不害对韩昭侯的评价显然不高,也不认为一般君主相比其能臣更能够谙晓这种关于行政的隐晦言辞。

还有另一个关于申不害说法的疑惑。一般认为,《申子》一书非申不害亲作,而是后人汇集其言论而成。这很有可能:其他著作,尤其《论语》,正是这 类言论汇集。正如《论语》存在一些与孔子无关的内容,《申子》可能也有一些段落与申不害无关。

前文已述,引自申不害的言论或著述都颇为隐晦。而此外,这些引文的语言、风格、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别具一格。在所有中国早期著作中,也没有与之类似的文本。即便有时(极少)这些引文不算晦涩,也往往非常精练(或许可称为碑文风格)。在关于申不害的每一处引文中,均可发现这种独特风格。有些引文出自明确引用《申子》一书的其他著作,而有些见于类书中的引文仅以“申子曰”的形式出现,这可以表示“申子说”,也可以表示“《申子》说”。

当然,也有几段申不害引文的风格不具有此种“碑文”风格。 进而,似乎就有理由认为,申不害讲话时用对话风格,写作则以碑文风格。然而,这又带来问题,关于祠庙之牲的那段,申不害显然处于对话场景,其言语仍然既如碑文风格,又含义隐晦。 因而,这可以呈现,他有时也炉火纯青地运用这种奇特言说风格于对话中。

申不害不可能是一个易懂的人。他对自身智慧优越性的意识(可能恰当地)流露出某种恃才观感。他一直劝谏君主必须隐藏自身策略,避免亲狎于随从,自己身为国相,想必他也不可能亲和下属。如若践行自身原则,他当然是一位纪律严格的管理专家。这些都不会受人欢迎,无疑也是关于他的那些评论(甚至 盖棺之论)鲜有称颂的原因之一。

申不害谙晓政治是一种可能的艺术,无人能出其右。其言曰:“君之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 若深谙于此,务必确认命令会被人遵守方能发布,那么君主势必会与属下保持某种关系,从而能判断他们的性情。正如申不害本人,虽然他很有可能不受爱戴,但至少会得到敬畏与服从。为了从受命伊始到自然死亡能一直维护官位,他必须如此。

虽然关于申不害一般是负面评价,但人们都认同他存韩于险恶时局,只是具体如何做到,则不易厘清。

最负盛名的,乃是实现“无侵韩者”的成就;《史记》还提到他让韩国军队强盛。 这确实堪称主要成就,毕竟韩国作为必争之地生存极其艰难。

对于任何试图控制中原的国家而言,征服韩国是一个主要目标。韩国的战略意义,可以从后来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得以精确证明。战国时代合纵抗秦的“六国”中,韩国最先灭亡,公元前230年被秦国吞并。其他诸国则如多米诺骨牌,赵于前228年,魏于前225年,楚于前223年,燕于前222年,齐于前221年相继灭亡。

从资源与人力的角度来看,韩国在抵御强敌方面显然处于不利位置。据《战国策》载,韩国军队规模约为30万。同时,《战国策》对韩国强邻军队规模评估如下:魏国30万,楚国100万,秦国超过100万。 我们不能指望这些数据准确, 但着实呈现这些国家军队的大致规模。且魏楚秦皆为尚武好战、侵略扩张之国。

《史记》所见韩国历史显示,在申不害为相之前及去世之后,韩国屡遭入侵,尤其是秦国的入侵。但《史记》又专门强调,在申不害相韩期间,“无侵韩者”。刘向(前77—前6)曰,申不害相韩之时,“秦兵不敢至”。 诚然,韩国在此期间从未遭受入侵的叙述存在问题,确有证据显示至少曾遭到一次侵犯。 只是,在那种环境下似乎也不可避免。毕竟,申不害相韩期间,韩国并未遭受任何足以大书特书的严重军事打击,仍可谓功勋卓著。免遭侵犯,不啻申不害之首要功绩。

毋庸置疑,申不害也让韩国军队强盛,但这一点不足为道。经历一场与楚国或秦国的小战,韩国必定遭受灭顶之灾。然其时政策尤为错综复杂,外交比战略更为重要。列国之争犹如一大盘棋,以生死存亡为赌注。在这种博弈中,申不害显得游刃有余。

其中在魏赵交战时,我们可窥见其策略。对韩国而言,魏国乃敌侔之国,故最优策略应盟赵抗魏。如此,韩国可以觊觎魏国领土,甚或完全击溃魏国,则韩赵可以瓜分之。然而,这会让北方强邻赵国坐大,俨然又一个魏国。申不害则建议韩国应当谦卑朝魏,既能免遭魏国入侵,又能令魏得志,靡于天下,诸侯恶魏而共同击之。 后来这得以验证,魏国遭受一系列战争持续弱化,其间韩置身事外,从而魏国不复为韩国之威胁。

当然,申不害亦曾警示,君主若完全专注于战争与侵略威胁,则自身也危在旦夕。因为如果缺乏对政府组织与官员监督的小心谨慎,最大的威胁可能正萌生于此。

当申不害身为国相,其接手之政府处于混乱中。韩国延续着两大传统症结。一方面是郑国长期困扰于内斗。公元前455年,郑人弑郑哀公,另立新君。公元前423年,韩军入侵郑国,杀死郑幽公。公元前398年,郑繻公杀其相子阳。两年后前396年,子阳之党弑郑繻公,另立新君。公元前375年,韩攻郑而并其国。

另一方面,延及其前身晋国而言,韩国还更富斗争传统。韩之故国晋国长期遭受卿族争斗撕扯,常引发内战,晋国君主权力式微。公元前457年,晋出公试图伐四卿,重新执掌晋国,但遭到联合打击,据说于出奔流亡路上去世。 最强之卿族智伯新立之晋公,又离奇死于公元前420年。《史记》载该年之晋国史曰“盗杀幽公”,“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幽公子止,是为烈公”。但《史记》别处则曰,“魏诛晋幽公”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分晋之事实,册封三家为诸侯。韩国也由此获得完全的法定地位。

在晋国中,韩世家卷入权谋、混乱、内战数百年。韩国建立后数年,则有君主宠臣严遂雇刺客聂政刺杀韩相韩傀。 前文已述,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并迁都于郑。而四年后, 韩哀侯被弑。

申不害于公元前354年履职韩相,这一政府班子不易掌控。他无法诉诸传统获致忠君观念,其实,韩国无此传统,世人皆知,韩国君主正是不忠于晋国君主才获得政权。同时,申不害也无法求诸宗教权威或习惯道德,毕竟当时已礼崩乐坏、人心不古。

申不害相韩之时,西边强邻秦国正由商鞅执政。我们关于商鞅统治方略的知识并不确切,但可以通过史料记载以及《商君书》对其哲学较为准确的描述来呈现。

商鞅非常注重法律功效。“靳令则治不留,法平则吏无奸。”“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与重刑相应,商鞅主张以赏赐诱导民众行为。商鞅认为,只要让民众相信赏刑绝对确定,他们就会按要求行动。

这种大棒加胡萝卜的方法在秦国取得成功,至少确实使之于公元前221年扫灭六国。然众所周知,秦人之落后与原始,可能也使之相对易于管制。 虽然赏刑 在塑造人类行为的任何治道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它们也都有其局限。具备蔚为大观的政府与军队实力,完全独揽于君主,或许有能力以施恩与威慑统治驯化民众。但这些方略不足以使君主控制官员。由此联想到罗马帝国的症结似曾相识:谁能控制将领?罗马帝国禁卫军指挥官作为当时帝国的主宰者,正可随意弑杀皇帝另立新君。

申不害似乎无意于商鞅之法,正如我们目力所及,他从未谈论赏刑。对于圆滑世故的韩人来说,更为精巧的行政控制技术必不可少,而申不害正着力于此。一般认为,秦朝政府以商鞅思想为基础。但饶有趣味的现象是,据列传记载,秦始皇的丞相李斯谈及商鞅,乃视为过往变法人物,但一再提到申不害,视其为行政运作方法的缔造者。

从韩非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发现申不害执政韩国的背景描述:韩非是韩国贵族后裔,于申不害死后约六十年出生。其学综合申商之说,批判商鞅不任术,而申不害不任法。《韩非子》曰:

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对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 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讬万乘之劲韩,十七 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

这自然是来自论敌的宣言。为了强调法, 韩非子如此激烈地批判申不害之失,并宣称这是其未能让韩国成为中原霸主的唯一原因。当然,此亦属天方夜谭,在这一论点上,韩非子也未免过于抬举韩国的实力了。

要是如韩非子所言,申不害实际上“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韩国简直就无法存续。但在申不害相韩之时,韩国局势无疑颇为混乱。写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淮南子》有一段话予以描述。 这段话开头,实际上与《韩非子》那段的开头几乎相同,但结尾的差别意义深远:

申子者,韩昭釐之佐;韩,晋别国也,地墽民险 ,而介于大国之间,晋国之故礼 未灭,韩国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后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后相缪,百官背乱,不知所用,故刑名之书 生焉。

这表明申不害写过关于“刑名”的书,旨在改革统治。

总的看来,我们所知申不害的举措并不详备。显然他整顿政府,这涉及“术”与“刑名”。如果我们想要知道究竟有哪些举措,就必须探究其政治哲学以及运作原则。

关于申不害去世的背景,我们也一无所知。《史记》有两处记载,可知韩昭侯二十二年“申不害卒”。 可以清晰地看到,申不害一直任职直至寿终正寝,而不像当时其他许多官员死于非命。

申不害生平信息的匮乏,与同时代著名的商鞅形成鲜明对比。以迄今日,我们仍可一睹商鞅统治刻薄寡恩品格的某些细节。诚然,描绘商鞅者多仇视其学,或夸大其恶。刻画申不害者亦鲜有善意,故而总是趋于贬低。然关于申不害的批判仍不过总为品格之指摘,而绝无残忍或压迫之控诉。据说商鞅很不得人心,而我们却无从知悉申不害相韩之名誉,不管赞许还是訾议。看来,申不害之学诚以箴诫君主而晦涩不闻。

[1] 参见《水经注》卷二十二(22.31a)。该书引用竹书纪年的一段文字。真本《竹书纪年》是由王国维从诸多著作引文编辑而完成的部分复原工作。参见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16a)。至于今本《竹书纪年》,所有辨伪学者都视之为伪书。参见顾立雅《中国治道之源》(一),第483—485页。

这一事件在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238页也有论述。根据传统年表,这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前343年。按照陈梦家的年表则发生于公元前342年,参见陈梦家《六国纪年》,第31页。

[2] 参见《史记·赵世家》(43.41;沙畹译:《史记》(五),第59—60页)载:“十三年……(赵)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赵成侯十三年按照传统纪年是公元前362年,按照陈梦家(《六国纪年》,第30页)纪年则是公元前361年。韩昭侯不会晚于公元前358年即位。

关于韩昭侯统治时间的复杂问题,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200—202页、陈梦家《六国纪年》第70—71页均有考证。钱穆定为始于公元前362年,陈梦家则定为始于公元前361年。陈梦家的结论更为合理,所以韩昭侯八年就是公元前354年。

[3] 钱穆也于此解释,这意味着申不害此时被任为相,参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237页。《韩非子》显然就该事有另一版本:“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将以攻魏。”《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9.13a);廖文魁译:《韩非子》(一),第304页;《申子》25(a)。这也印证申不害在此时担任韩相。

钱穆认为申不害于公元前355年为相,而这次邯郸之围发生于第二年,参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237页。这有可能,但陈梦家的年表则将两件事置于同一年,似乎更妥。陈梦家将《战国策·韩策三》(28.3a;柯润璞译:《战国策》,第494—495页;《申子》26)涉及的“韩人攻宋”事件定于公元前353年,这就非常吻合。

[4] 《史记》载申不害于韩昭侯八年成为相,而死于韩昭侯二十二年。钱穆确定韩昭侯八年于公元前355年,也认为这是申不害为相之年。但是,在申不害的去世时间上,钱穆假定,据《史记》所载定为公元前337年无误,却认为这一年应为韩昭侯二十六年。参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202、238页。不过,钱穆似乎从来没有给出任何证据,证明公元前337年可视为申不害的去世时间。如果他认同《史记》的证据,又调整韩昭侯的统治时间,那么似乎应当认为申不害死于公元前341年才是。

我认为陈梦家的纪年更可取,如果认同其纪年,就可以断定申不害死于公元前340年。要不然,我们就遵从通说,定于公元前337年。

[5] 参见陈梦家《六国纪年》,第81页。这一年份的确定不乏坚实基础,即真本《竹书纪年》载,郑国统治者于梁惠王十七年赴梁(即魏)。参见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15b);《水经注》卷二十二(22.27a)。

28

[6] 《韩非子·二柄》(2.7a);廖文魁译:《韩非子》(一),第49页。王先慎在《韩非子集解》(2.8ab)中校改为“杀典冠”,廖文魁之英译本亦从之。不过,王先慎乃据《意林》而校改。但很明显,有如一般汇集引述之类书,往往在其书中大量简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述文本。据此类书校改原始文本尤应谨慎辨别。我颇为认同陈启天在《韩非子校释》第208页注4拒绝这一校改的理由。

与我一样,克罗尔(J.L.Kroll)在《张汤的越宫律》一文第317页对这段话的翻译亦从陈启天之解释。

[7]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