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都不敢耽搁,“红发”威廉 [1] 先控制住多佛尔 [2] ,佩文西 [3] 和黑斯廷斯 [4] 这三座城池,然后又快马加鞭地赶到皇家国库的所在地温切斯特 [5] 。司库把钥匙交给他;威廉发现里面有价值六万磅的银币,这还不算金子和珠宝。有了这么大一笔财产,他没费多大劲就说服坎特伯雷大主教为他行了加冕礼。就这样,他变成了威廉二世,英格兰国王。
才刚坐上王位,鲁弗斯就下令把他父亲释放出来的政治犯再重新关进监狱里。他还找了一个金匠,让他用金银将父亲的坟墓修饰一新,但如果他真是个孝子的话,他就应该在“征服者”临终的时候守在他的病床前。不过,即便是英格兰这片土地,也像这位曾经统治过她的红发国王一样,也曾有过这样的习惯:她为死人建造昂贵华丽的坟墓,却让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受尽疾苦。
国王的哥哥、诺曼底的罗贝尔 [6] 看起来也相当满意——能在这个国家里当个公爵就已经很好啦!至于他的弟弟、我们的“好学者”亨利 [7] ,似乎也被那五千磅堵住了嘴巴。不难想象,国王一定会认为他的统治将会无比顺利。可顺利的统治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没过多久,不安分的主教奥多 [8] (他曾在黑斯廷斯战役中为士兵们祈福,而且,我敢说,他觉得胜利都是自己的功劳)与一些强大的诺曼贵族勾结在一起,打破了红发国王的幻想。
这位主教和他的朋友们闹事的真正原因,似乎是他们在英格兰和诺曼底都有领地,他们希望二者能统一在同一个统治者之下。但是对于谁统治,他们明显偏向于罗贝尔那种凡事不经过大脑、好相处的家伙。相比之下,鲁弗斯不但不好相处,还特别敏锐,绝非是能够轻易被控制的人。于是他们公开支持罗贝尔,带着愠怒的情绪纷纷隐退到自己的城堡里(这些城堡可是国王的心腹大患)。既然诺曼人弃他而去,红发国王干脆转而讨好英格兰人,以此报复诺曼人。虽然没打算兑现,但他还是对英格兰人许下了一大串诺言,其中包括减轻森林法 [9] 的严酷程度。作为回报,英勇的英格兰人帮他围攻了奥多在罗切斯特 [10] 的城堡;奥多不得不遗弃了城堡,并且永远地离开了英格兰。在这之后,其他反叛的诺曼贵族很快溃不成军。
然后,红发国王渡海来到诺曼底;而此时罗贝尔公爵松散的统治正让人们苦不堪言。国王的目标是夺取公爵的全部领土。对此公爵当然全力抵抗。就在这场手足之争一触即发的时刻,双方的权贵急忙赶来竭力相劝,毕竟他们已经受够了战争。于是,他们便达成了一个协定:兄弟二人各退一步,而二者之中活得较长的那位将继承另一位的领地和财产。当他们又变得相亲相爱之后,两人抱成一团组成联军一起对抗“好学者”。正好,亨利用他那五千磅在罗贝尔的地盘上买了一点地,于是在威廉和罗贝尔眼中,他便成为了一个危险角色。
同现在一样,那时诺曼底的圣米歇尔山 [11] 就是一座高踞在山顶上的要地;每当潮水上涨时,山四周的海水就会漫上来,淹没通向大陆的道路。亨利和他的士兵们就被他的哥哥们围困在这儿。有一次,亨利急需淡水,大方的罗贝尔不仅允许他的人下来取水,竟然还给他送去了自己御用的葡萄酒。当红发国王为此质问公爵时,公爵喊道:“什么?难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弟弟渴死吗?如果他死了,我们还能去哪儿再找个弟弟?”还有一次,当红发国王沿着海岸骑着马远望城堡时,他被亨利手下的两个士兵擒住,有一个还差点杀了他。国王急忙喊道:“住手,你这无赖!我可是英格兰国王!”据说士兵听到之后,急忙恭恭敬敬地将他从地上扶了起来,于是国王便让他们做了他的随从。这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亨利在两个哥哥面前压根没有胜算。他只得放弃了圣米歇尔山在外游荡,就像其他一些又穷又落寞的学者一样。
在这个时期,苏格兰人也变得不安分起来;但最终他们吃了两次败仗,还在第二场战役中失去了国王马尔科姆 [12] 和他的儿子。威尔士人也不甘落后,但在对付他们时,鲁弗斯就没这么幸运了:威尔士人在当地的山里作战,他们更加熟悉地形;国王的军队因此损失惨重。诺曼底的罗贝尔也没闲着,他抱怨弟弟没有恪守约定,于是也拿起武器,还和法兰西国王勾结在了一起。鲁弗斯花了一大笔钱收买了法国国王,这才算是息事宁人。但英格兰自己也不安宁:强大的诺森伯兰伯爵莫布雷 [13] 带头密谋,他想除掉国王,然后扶持“征服者”威廉的远亲斯蒂芬 [14] 登上王位。这场阴谋最终败露,国王擒住了所有的主谋;一些人被罚款,一些被关进监狱,还有一些被处以死刑。而诺森伯兰伯爵本人则被扔进温莎堡 [15] 的地牢里;他在那儿呆了整整三十年,最终死在了那里 [16] 。然而,最不安分的当属英格兰的教士们,因为国王对他们实在太差劲了:当旧的主教和大主教去世之后,他拒绝委任新人,反而将主教和大主教的财产据为己有。作为报复,当国王驾崩之后,这些教士为他撰写历史,将他好好地骂了一顿。不过我个人认为,红发国王和教士们半斤八两,双方都贪得无厌诡计多端,真是一对绝配。
红发国王虚伪、自私、贪婪,而且卑鄙。他相当宠爱一个和他差不多坏的大臣;这位大臣名叫拉尔夫,外号是“纵火者” [17]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几乎每个名人都有外号。有一次,国王重病,于是突然产生了悔意,于是指认安塞尔姆 [18] ——一个正直的外国教士——做了坎特伯雷大主教。但才刚康复起来,他就后悔了,于是国王诬陷安塞尔姆私藏了属于大主教职位的共有财产。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罗马恰好还有两位意见不同的教皇:二人都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一贯正确的教皇。最后,熟知红发国王脾气的安塞尔姆知道自己在英格兰性命难保,他干脆主动请命再次回到海外。国王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因为安塞尔姆一走,他就能将坎特伯雷的财产一点点地收进自己的口袋里了。
通过这种手段,再加上强压在英格兰人民身上的苛捐杂税,红发国王变得非常富有。不管为了什么,只要他需要钱,他都能找到集资的方法,全然不在乎这些方法是否公道,也不在乎人民是否为此痛苦。为了能从罗贝尔手里买下诺曼底五年的使用期,他加重了税收,硬逼着每个修道院卖掉盘子和其他财物,用来支持这桩买卖。但在镇压反抗这方面,国王可谓又快又狠,一点也不亚于他集资时所展示出的铁腕手段。当一些诺曼人拒绝就这么被卖掉的时候(他们当然会反对),鲁弗斯带着军队将他们打得溃不成军,其速度和强度一点也不输于他父亲。他极其缺乏耐心,以至于他敢顶着狂风出海去诺曼底。当水手们警告他在这种恶劣的天气里出海非常危险时,他不屑一顾地回答道:“起帆出发!你听说过有哪个国王是溺死的吗?”
您可以能好奇,为什么凡事都不经过大脑的罗贝尔要卖掉自己的领土呢?事情是这样的。对很多英格兰人民来说,去耶路撒冷朝圣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这样他们就能在救世主耶稣的坟边祈祷了。然而耶路撒冷属于土耳其人,土耳其人则痛恨基督教,所以这些基督徒旅者常常遭到侮辱和虐待。朝圣者们忍耐了一段时间,但后来来了一个不寻常的家伙,人称隐士彼特 [19] 。凭借超常的口才和热情,他开始在多个地区布道,将土耳其人描述得邪恶异常,还说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们应当把救世主的坟墓抢回来,将那些异教徒逐出圣地。就这样,他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狂热情绪。成千上万的人,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纷纷冲向耶路撒冷向土耳其人宣战。在历史上,这场战争被称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20] ;而每一个东征士兵都在右肩上佩戴一个十字架。
但并不是所有的东征士兵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无家可归、不安分、浪荡,或者渴望冒险——这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他们参与东征的理由五花八门:一些人渴望改变;一些人想夺取战利品;一些人是因为他们本来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一些是因为他们习惯对僧侣言听计从;一些人想借机见识一下其他的国家;还有一些人纯粹是因为他们喜欢打人,打基督徒和土耳其人对他们来说都一样。至于诺曼底的罗贝尔,他的动机可能各占一点,不过当然,也包括一个好的愿望:使得以后的基督徒朝圣者免受土耳其人的骚扰。所以,他打算集结一大批人马去参加十字军东征。但这意味着大量的金钱;而罗贝尔没有,所以他就要把诺曼底卖给弟弟,为期五年。就这样,有了这笔巨资,罗贝尔得以为自己的东征士兵们提供精良的装备,然后带着一支强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耶路撒冷出发。喜欢压榨钱财的红发国王则留在家里,想方设法从诺曼底和英格兰榨取更多的金钱。
在经历了三年的艰难险阻之后——包括船只失事、穿越陌生的土地、在沙漠滚烫的黄沙中忍耐饥渴和高烧,以及土耳其人的愤怒,英勇的十字军们终于夺回了救世主的坟墓。土耳其人依然顽强地反抗并战斗着,但十字军所获的成功鼓励了更多的欧洲人参与东征。另一位强大的法国公爵也打算效仿罗贝尔,将领地卖给富有的红发国王,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国王的统治突然发生了戏剧般的变化和终结。
读者们应该还记得新森林吧?没错,就是由“征服者”威廉建造、迫使很多人流离失所怨声载道的那片林子。森林法的严酷,和它造成的疾苦和死亡,加深了人们对它的痛恨。那些可怜的、受到迫害的乡下人相信新森林被施了魔法。他们说,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深夜里,恶魔就会现身,在清冷的林子里缓缓移动。他们还说,诺曼猎人们曾见到一个凶兆;而它预言红发国王将死在森林中,作为对他暴政的惩罚。而现在,在五月明媚的阳光下,就在国王的统治马上满十三年的时候,另一位继承了“征服者”血统的王子——另一位诺曼底的里夏尔 [21] ,罗贝尔公爵的儿子——被一支箭射中,死在了这片恐怖的森林之中。不过人们说这并不是最后一次;这片森林还将见证一次死亡。
那是一片孤独的森林,因为它的创造者的种种暴行而被人们诅咒。除了国王、他的宫廷大臣和猎人,没有人愿意在里面闲逛。然而在现实中,它和其他森林并没有什么区别。春天,林中的绿叶抽丝发芽;夏天,郁郁葱葱的树木投下一片片凉爽的阴影;而在冬天,万物凋零,残枝落叶堆在棕色的苔藓上。一些树看起来很高贵,长得又高又大;另一些则自己倒在地上。一些树木倒在林务官的斧头下;一些已经空了,而兔子在树根下挖了地洞;还有少数被闪电击中,只剩下光秃秃的苍白枝干。有一些山坡被茂盛的蕨类植物覆盖,清晨时叶子上的露珠闪烁着美丽的光芒。林中还有不少小溪,鹿会到那里喝水;有时它们成群结队地跳过溪水,飞身躲避猎人的箭雨。林中不乏阳光充足的空地,但也有不少阳光照不透枝叶的阴冷之地。新森林中鸟儿清脆的叫声远比外面战争的厮杀声要悦耳得多。的确,红发国王和他的王公大臣们时不时扰乱森林的安静,他们大声喧哗、快马奔腾,除此之外还有马镫、马鞍、刀子和匕首相互碰撞的噪音,但即使这样,他们对森林造成的伤害,也要比他们对英格兰和诺曼人民造成的伤害轻多了;而牡鹿的一生——包括死亡——也比人类的容易多了。
八月的一天,红发国王带着大队人马来新森林里狩猎。“好学者”亨利也在其中,因为那时国王已经和他冰释前嫌。他们个个都兴高采烈,并在马尔伍德——一座林中小屋过夜,享用了丰盛的晚餐和早餐,还喝了很多葡萄酒。按照当时打猎的习惯,这群人兵分几路。国王只带了沃尔特·蒂勒尔爵士 [22] ,因为他是一个有名的猎人。在那日他们上马之前,国王还赐给他两支制作精良的弓箭。
当人们最后一次看到国王时,他正与沃尔特·蒂勒尔爵士一起骑着马,带着猎犬狩猎。
当一个穷苦的烧炭人赶着车经过森林时,天已经入夜。他无意发现了一具孤零零的死尸,胸口中了一箭,鲜血还没完全凝固。于是他把尸体拖到车上。这就是国王,跟着车子上下颠簸,红色的胡子上沾满白色的石灰和凝结的血块。第二天,烧炭人将它送到了温切斯特教堂;它就被葬在了那里。
至于沃尔特·蒂勒尔爵士,他连夜逃到了诺曼底并取得了法国国王的保护。他发誓说,当他们一起狩猎时,红发国王突然被一支不知从哪来的箭射中而亡;而他害怕被误认做谋害国王的凶手,当即快马加鞭逃到了海边。然而还有一些人声称,日落前夕,国王和沃尔特·蒂勒尔爵士遇到了一匹鹿,而他们二人恰好面对面站在树丛里。国王拔出弓瞄准,不料弓弦却突然断了,于是他大声喊道:“射啊,沃尔特,快射!”沃尔特爵士照办了,可箭却在蹭到一棵树之后偏离了轨道;它没射中鹿,却射中了国王。国王跌下马,咽了气。
到底是谁杀了红发国王呢?那支箭——不管是意外还是在计划之中——又是被谁射出的呢?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答案。有些人认为他弟弟是主谋,但国王树敌无数,包括教士和普通百姓,所以犯人只是个普通人,那也在情理之中。总之,人们只知道他死在新森林里——在人们心目中,那里是“征服者”后代的厄运之地。
[1] “红发”威廉(William Rufus,约1056-1100),或威廉·鲁弗斯、威廉二世,“征服者”威廉和玛蒂尔德的三子,1087年至1100年为英格兰国王;他的外号鲁弗斯(Rufus)在拉丁语中意为“红色”,有人说是因为他的发色,但也有人说是因为他的脸色;威廉二世最终在打猎时身亡,死因不明。(译注)
[2] 多佛尔(Dover),位于英格兰肯特郡的海港城市,距离法国城市加来很近,因此成为英国最繁忙的海港之一。(译注)
[3] 佩文西(Pevensey),位于英格兰东萨塞克斯郡(East Essex)的小镇,曾是一座罗马要塞。(译注)
[4] 黑斯廷斯(Hastings),位于英格兰南端的海港城市。1066年10月14日,诺曼底公爵在此击败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哈罗德二世在此次战役中阵亡。(译注)
[5] 温切斯特(Winchester),汉普郡郡治,曾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作为韦塞克斯王朝的首都,直到诺曼入侵之后才迁都伦敦。(译注)
[6] “短袜”罗贝尔或者罗贝尔二世(Robert Curthose,约1054-1134),“征服者”威廉与佛兰德的玛蒂尔德的长子,于1087至1106年间为诺曼底公爵;曾试图夺取英格兰王位,却以失败告终;他的外号“短袜”来自法语Courtheuse。(译注)
[7] 亨利一世(Henry I,约1068-1135),“征服者”威廉的小儿子,因为其对知识的热情而被后世称为“好学者”(法语beau-clerc);在1100年威廉二世去世之后,他击败自己的哥哥罗贝尔成为英格兰国王,从此被称为亨利一世;而在1106年,他再次击败罗贝尔,成为了诺曼底公爵;他卒于1135年。(译注)
[8] 奥多(Odo),出生于11世纪三十年代前期,卒于1097年;肯特伯爵,贝叶主教,是征服者威廉的母亲再嫁之后诞下的儿子。(译注)
[9] 森林法(Forest Laws),由征服者威廉立下的一系列法律,意在保护森林中的猎物和它们的栖息地。(译注)
[10] 罗切斯特(Rochester),位于东南英格兰肯特郡的单一行政区,因坐落在梅德韦河和泰晤士河的交汇处而成了一座军事要地。(译注)
[11] 圣米歇尔山(Mont Saint-Michel),位于法兰西诺曼底境地的一座潮汐岛,距离海岸只有一千米,海拔九十二米;自从公元八世纪起,上面就被建造了以大天使圣米迦勒(或圣米歇尔)为名的修道院;在英格兰康沃尔郡也有一座名为“圣米歇尔山”(Saint Michael’s Mount)的潮汐岛与之类似,勿将二者混淆。(译注)
[12] 马尔科姆三世(Malcolm III,卒于1093年),于1058年起作为国王统治苏格兰;他的妻子是埃德加的妹妹玛格丽特(详见第八章注释[3]),在埃德加逃亡苏格兰之后,曾率军南下攻打纽卡斯特尔;最终与1093年在靠近英苏边界的阿尼克(Alnwick)之战中被杀;同时阵亡的还有他和玛格丽特的儿子爱德华。(译注)
[13] 罗贝尔·德·莫布雷(Robert de Mowbray,卒于1125),诺曼人,于1086年起成为诺森伯兰伯爵,1088年曾在鲁弗斯与诺曼底的罗贝尔的征战中支持罗贝尔,但最终得以保持伯爵爵位;1093年在阿尼克之战中战胜并杀死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1096年起策划谋反失败,被剥夺全部财产和称号后打入监牢。(译注)
[14] 欧马勒的斯蒂芬(Stephen of Aumale,约1070–1127),欧马勒伯爵,他的母亲阿德莱德是征服者威廉的妹妹(生于1030年,一说同父同母,又有说是同父异母);在莫布雷谋反失败之后,斯蒂芬也被监禁,但最终设法逃离了英格兰;他最终于1119年向亨利一世投降。(译注)
[15] 温莎堡(Windsor Castle),位于英格兰伯克郡的英国皇家居所;部分城堡追溯到十一世纪,由“征服者”威廉修建。(译注)
[16] 虽然狄更斯声称莫布雷死在监牢里,但当时的盎格鲁-诺曼历史学家奥德里克·维塔利斯(Orderic Vitalis,1075-1142)以及十七世纪英格兰历史学家威廉·达格代尔却声称莫布雷最终被释放,并成为了圣奥尔本斯教堂的一名僧人。(译注)
[17] “纵火者”拉尔夫(Ralph Flambard,1060-1128),法国贝叶地区的一个教士的儿子,从征服者威廉时期便开始服侍英格兰国王;是威廉·鲁弗斯的亲信,被任命为达勒姆主教。(译注)
[18] 坎特伯雷的圣安塞尔姆(Saint Anselm of Canterbury,约1033-1109),1093至1109年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是经院哲学的创始人,将本体论证明引入到中世纪神学之中;最有名的作品为《独白》和《论据》,他在这两部作品中讨论了上帝的存在。(译注)
[19] 隐士彼特(Peter the Hermit,约1050-1115),来自法国亚眠的教士,1096年之前曾试图去耶路撒冷朝圣,却在半途中被土耳其人擒获并惨遭折磨;之后他便在法国地区布道,他自己的经历也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始作俑者。(译注)
[20]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the First Crusade),1096–1099,于1095年末由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起,作为对东罗马帝国皇帝求援的回应;以1099年重新捕获耶路撒冷而告终。(译注)
[21] 诺曼底的里夏尔(Richard of Normandy),“征服者”威廉与玛蒂尔德的次子,出生于1054年,死于1069到1075年之间;最终被葬在温切斯特教堂。(译注)
[22] 沃尔特·蒂勒尔爵士(Sir Walter Tyrrel,1065-1100以后),生于肯特郡的盎格鲁-诺曼贵族,在法国皮卡第地区普瓦和英格兰埃塞克斯的兰厄姆均有地产;在那次狩猎中,他本要射杀一头逃走的鹿,却误伤了英格兰国王;事后他逃到了法国。(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