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一死,他处心积虑多年、用无数谎言织成的计划就像是黄沙砌成的似的,一下子分崩离析。国王万万不会想到,他一直信任的斯蒂芬 [1] 竟会对王位发起进攻。

斯蒂芬的母亲是阿德拉 [2] ,“征服者”威廉之女;她嫁给了布卢瓦伯爵。对斯蒂芬和他的兄弟亨利来说,国王可称得上相当慷慨大方:他让亨利做了温切斯特主教,又给斯蒂芬寻了一个有钱有地位的老婆。但这些都不能阻止斯蒂芬的野心。他迅速地找到一位老国王的忠仆作为证人,宣称国王临死前将他定为继位者,成功地欺骗坎特伯雷大主教为他行了加冕礼。刚一登基,新国王便攫住皇家宝藏,还从中支出一部分雇了些外国佣兵保障他的安全。

如果那个虚假的证人所言属实,如果死去的国王真的做过这样的事的话,那么他至少还能有那么一点权力把英格兰人民列在遗产里,就像对待牛羊一样。但事实上,他早就把所有的领土都遗赠给了玛蒂尔达。于是玛蒂尔达便在格洛斯特伯爵罗贝尔 [3] 的支持下开始争夺王位。一些强大的贵族和教士选择了玛蒂尔达的阵营,另一些则支持斯蒂芬。两拨人都加固了自己的城堡,而可怜的英格兰人民则再一起陷入了战火之中。不管谁赢谁输,他们都不会得利;相反,他们还是交战双方抢夺、折磨、使之挨饿,和毁灭的对象。

自从亨利一世死后,五年已经过去了。在这五年里,英格兰遭遇了两次来自苏格兰国王戴维 [4] 的袭击;不过他最终战败了。与此同时,玛蒂尔达也在她异母哥哥罗贝尔和一支强大军队的陪同下来到了英格兰。两军在林肯打了一仗;国王一直英勇地战斗着,直到自己的战斧和剑都被折断。他最终被俘,并被送到格洛斯特被严加看管起来。于是,玛蒂尔达便找到了教士,让他们加冕她为英格兰女王。

但对于这个新头衔,她并没享受多久。伦敦的人民很喜欢斯蒂芬,很多贵族也不耻被一个女人统治;再说女王又那么高傲,所以树敌无数。于是,伦敦人民揭竿而起,新的军队连同斯蒂芬的旧部一起,将她围困在了温切斯特,还抓住了她哥哥罗贝尔。要知道,罗贝尔可是她最好的士兵和将军,所以她很乐意用斯蒂芬做交换。就这样,斯蒂芬重新获得了自由,两人之间漫长的战争也重新打响了。有一次,在一个白雪皑皑的严冬,马蒂尔达被围困在牛津的城堡里,情况十分危急。为了逃跑,她只好带着三名忠诚的骑士,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雪地里步行,穿过了冰冻的泰晤士河。直到走出很远的距离之后,他们才敢换上马匹。但玛蒂尔达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是竹篮打水,因为就在纠纷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她的哥哥却要死了。于是,她只得撤回到诺曼底。

然而,就在两三年之后,又有人打着玛蒂尔达的旗号来到了英格兰,不过这次是她儿子,亨利·金雀花 [5] 。他那时只有十八岁,但已经非常强大:他母亲早已将整个诺曼底交给了他,而且他还娶了法国国王的前妻埃莉诺 [6] 。这是一个坏女人,可她在法兰西拥有一大片领土和财产。国王路易 [7] 不喜欢这桩婚事,于是他支持斯蒂芬的儿子尤斯塔斯 [8] 进攻诺曼底。但亨利不但将他们的联军打了回去,还赶到英格兰救援他被斯蒂芬围困在沃灵福德 [9] 的支持者们。在这里,两支军队分别驻扎在泰晤士河两岸。两天后,当所有的人都以为一场绝望的战争在所难免时,阿伦德尔伯爵 [10] 终于鼓起勇气站出来说:“就为了两位王子的野心,两个国家就要遭受难以言喻的痛苦;这是非常不理智的。”

一旦有人带头,其他贵族也纷纷表示支持伯爵的意见,于是斯蒂芬和年轻的金雀花只得让步。他们来到岸边,隔着河做了一个停战协议。这个结果让尤斯塔斯非常生气,于是他带着一些支持者,一个人跑到贝里-圣埃德蒙修道院 [11] 抢夺修道院的财产。据说随后他就疯了,死在了那里。停战后,人们又在温切斯特召开了一场庄严的会议,决定斯蒂芬将继续做他的国王,但他必须任命亨利为继任者。至于国王的小儿子威廉 [12] ,他只能继承国王与生俱来的财产和头衔。除此之外,斯蒂芬必须收回他送给他人的皇家土地,他允许修建的城堡则被拆除。就这样,一场残酷的战争终于结束了。至此,它已经持续了十五年,它的烈焰早已将英格兰烧成一片荒地。第二年,也就是斯蒂芬动荡统治的第十九个年头,他死了。

尽管对那个时代来说,斯蒂芬国王算得上是一位具有很多优点的、仁慈谦逊的人;尽管他除了篡位之外没做过别的坏事(但亨利一世也算得上篡位者,所以斯蒂芬大概也能以此自我安慰一下),但在这可怕的十九年里,英格兰人民受到的疾苦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多。贵族们分裂成两部分,分别支持两位争权者。这个被我们称谓“封建”的体系,则让农民一生下来就成了贵族的下人和奴隶。就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贵族都守在自己坚固的城堡里,像个残酷的国王一般统治着周围的人民。依照贵族的特权,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可以对人民施加各种残酷的刑罚和政策。在这十九年里,英格兰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待遇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作家们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况,字里行间都透着恐惧,他们说城堡里住着的都是魔鬼而不是人;农民无论男女,只要有金银可供掠夺,就通通被扔进地牢。在那里,他们被火与焰折磨,被拴着大拇指吊起来,或者头挂重物、被拴着脚踝吊起来,被尖利的铁器抽打。他们有时被活活饿死,有时则被放进不满尖锐石头的窄箱子里,总之被各种残酷的方式折磨致死。在英格兰,您找不到一棵庄家、一片肉、一片奶酪或黄油;这里没有耕种过的土地,自然也就没有丰收。如果您是一个旅人,您每时每刻都要担心强盗出没;而且即使走上一整天,您所能看到的也只有灰烬和废墟;从早到晚,您不会遇到一户人家。

僧侣们也为此吃了不少苦头,可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城堡,像贵族一样披挂上阵,并且在战争结束之后和其他战士一起分享战利品。当国王斯蒂芬拒绝协助教皇(也就是罗马主教)的野心时,教皇便停了整个英格兰的教权。这就意味着,他禁止了英格兰教堂的一切活动:人们不能再参加圣事,不能结婚,不能鸣钟,也不能埋葬死者。任何一个有权禁止这些事的人,不管他是教皇还是卖家禽的小贩,他显然都有能力影响无数无辜的百姓。好像觉得斯蒂芬统治下的英格兰还不够悲惨似的,教皇又做了这么一个“贡献”——不过要我说,这跟寡妇的贡献可有点不一样。当我们的救世主耶稣面对着国库、坐在耶路撒冷的圣殿时,“她扔过来两枚小硬币,面值也就是四分之一便士” [13] 。

[1] 布卢瓦的斯蒂芬(Stephen of Blois,约1092或1096-1154),是“征服者”威廉的孙子,出生在法国中部的布卢瓦,又通过妻子继承了布洛涅伯爵的爵位;他曾得到亨利一世的信任和支持,还是宣誓效忠玛蒂尔达的贵族之一;1135-1154年成为英格兰国王。(译注)

[2] 诺曼底的阿德拉(Adela of Normandy,约1062或1067-1137),布卢瓦伯爵夫人,是“征服者”威廉和佛兰德的玛蒂尔达的女儿。(译注)

[3] 罗贝尔·费兹-罗伊(Robert FitzRoy,1100之前-1147),第一任格洛斯特伯爵,是亨利一世的私生子之一。(译注)

[4] 苏格兰的戴维一世(David I of Scotland,1084-1153),1124年起成为苏格兰国王;曾附属于亨利一世的宫廷,受到很重的盎格鲁-诺曼文化的影响。(译注)

[5] 亨利·金雀花(Henry Plantagenet,1133-1189),玛蒂尔达与安茹伯爵亨利的儿子,曾在十四岁时就参与到玛蒂尔达的王位之争当中;十七岁起成为诺曼底公爵。(译注)

[6] 阿基坦的埃莉诺(Eleanor of Aquitaine,1122/1124-1204),阿基坦女公爵,1137-1152年间是法兰西王后,1154-1189年间成为英格兰王后;她于1152年结束了与法王的婚姻,理由是有近亲血缘,三个月之后便嫁给了小自己九岁的亨利。(译注)

[7] 法兰西的路易七世(Louis VII of France,1120-1180),1137年起成为法兰西国王,他的统治见证了英格兰与法兰西争斗的开端。(译注)

[8] 尤斯塔斯四世(Eustace IV,1129-1153),布洛涅伯爵,1129-1153,是英格兰国王斯蒂芬的长子。(译注)

[9] 沃灵福德(Wallingford),英格兰中南部城市,位于泰晤士河上游地区;早先属于伯克郡,1974年后被重新划归为牛津郡。(译注)

[10] 这里指的应是欧比尼的威廉(William d’Aubigny,约1109-1176),第二任阿伦德尔伯爵;他娶了勒芬的阿德来(详见第十章注释[22]),亨利一世的遗孀。(译注)

[11] 贝里-圣埃德蒙修道院(Bury St Edmund’s Abbey),位于英格兰东南萨福克郡,曾是英格兰最富有的本笃会教堂之一;从15世纪前期开始败落,最终毁于亨利八世时期。(译注)

[12] 布卢瓦的威廉(William of Blois,1137-1159),斯蒂芬第三个儿子(他的哥哥鲍德温在斯蒂芬成为国王之前就夭折了),最终继承了尤斯塔斯的爵位成为布洛涅伯爵,又从妻子那里继承了萨里伯爵的头衔。(译注)

[13] 这个典故出自对观福音书,在其中马可和路加福音中均有记载(Mark 12:41-44,Luke 21:1-4)。相传耶稣在圣殿讲学时,许多富有的人捐赠了很多钱,但一个贫穷的寡妇只捐出两枚硬币,价值为四分之一阿斯(罗马铜币,相当于一块钱);于是耶稣便教导门徒道,对上帝来说,一个穷苦人的牺牲比富人慷慨的捐助要重要得多。(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