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四世 [1] 登上英格兰这不安稳的王位的时候,他还不到二十一岁。那时,大批兰开斯特的“红玫瑰”派成员正聚集在约克附近;国王必须速战速决。于是,在一个寒冷的三月天,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英勇的沃里克伯爵 [2] 为年轻的国王打头阵,国王自己则紧随其后,英格兰人民都簇拥在皇家旗帜周围;就这样,“白玫瑰”在陶顿 [3] 与他们的仇敌“红玫瑰”相遇了。双方激烈厮杀,死去的兵士多达四万人。四万人啊!四万英格兰人,竟在英格兰的土地上自相残杀!年轻的国王取得胜利之后,便从约克的城墙上取下了父亲和弟弟的头颅,不过作为替代,他又将战斗中敌军死去的几个最有名的贵族的脑袋放了上去。随后,他便前往伦敦接受了盛大的加冕。

随后,新国王召集了一个新国会,他们将一百五十多名兰开斯特的主要贵族和绅士定罪为叛徒。国王虽英俊儒雅,但心狠手辣,他要不择手段将“红玫瑰”斩草除根。

可是,玛格丽特王后 [4] 还没有放弃,她依然在为她年幼的儿子努力活动着。她借苏格兰和诺曼底方面的力量夺取了几座重要的英格兰城堡,不过很快就被沃里克伯爵夺了回来。在一场暴风雨中,王后失去了船上的所有财产,她和儿子都被这次天灾打击得不轻。还有一次,他们骑马穿过冬日的森林时遭到一伙强盗的袭击抢劫;就在逃离这些人后不久,徒步穿越森林深处的他们又遭遇了另一个强盗。勇敢的王后干脆牵起幼子的手,径直将他交到强盗的手里:“我的朋友,这是你的国家合法国王的儿子!我把他托付给你了。”强盗很意外,但还是抱起这个男孩儿,忠实地将这对母子送回了他们的朋友身边。然而最终,王后的士兵们还是被打得溃不成军,她只得再次流亡海外,暂时销声匿迹了。

至于丢了王位的亨利国王 [5] ,他一直都被一个威尔士骑士藏在自家的城堡里。但到了第二年,兰开斯特派恢复了元气,又召集起大批人马,要求亨利重新出山来统帅军队。一些刚刚对新任国王宣誓效忠的实力派贵族也加入了进来——只要有利可图,他们随时都可以打破誓言。这些贵族本该为民众树立光荣榜样,可他们却犹如墙头草,稍遇怠慢或是自己的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轻易倒戈;这可算得上是整个“玫瑰战争”中最糟糕的事情之一。不过沃里克的兄弟很快就打败了兰开斯特大军,逮住这些虚伪的贵族,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悉数斩首。被罢免的国王侥幸逃生,但他的三个仆从都被抓住了,其中一个还带着国王的仪式帽,上面镶嵌着若干珍珠,绣着两个金色的王冠。不过帽子的主人此时已安全逃亡到兰开斯特郡,在那里平静地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那儿的人民私下对他还是很忠诚的)。但由于一位老修士通风报信,当亨利在一个名叫沃丁顿大厅的地方用餐的时候,他还是被捉住了,然后立马被遣送至伦敦。在伊斯灵顿,沃里克伯爵见到了亨利,并命人将他放在马背上,双腿绑在马的身下,绕颈手枷 [6] 游行三周。随后亨利就被关进了伦敦塔,给他的待遇也算仁至义尽。

“白玫瑰”派现在胜券在握,年轻的国王完全沉浸在安逸享乐的生活之中。不过很快他就会发现,温床之下依旧荆棘丛生。他偷偷娶了个漂亮迷人的年轻寡妇,名叫伊丽莎白·伍德维尔 [7] ,但最终他还是决定把这桩秘密婚事公开,并宣布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为自己的王后。这下可惹恼了沃里克伯爵。由于势力强大,加之他在帮助爱德华当上国王的事情上又功勋显著,沃里克伯爵被称作“王位缔造者”。国王公开婚事使得伍德维尔家族的地位大大上升,这无疑让内维尔家族(即沃里克伯爵的家族)对此心生嫉妒。年轻的王后一心想着照顾自家亲戚,她不仅封自己的父亲为伯爵,让他担任国内的重要职位,还把五个姐妹都嫁给了位高权重的年轻贵族,甚至还让自己二十岁的弟弟娶了一位家财万贯的八十岁老公爵夫人。对于这些事情,心高气傲的沃里克伯爵倒都大度地容忍了,但到了决定国王的妹妹玛格丽特 [8] 要嫁给谁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沃里克伯爵认为应该让她嫁给法兰西国王的某个儿子,并已获准前往法兰西就提亲一事与国王进行友好商谈。可就在他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伍德维尔派竟然把年轻的玛格丽特嫁给了勃艮第公爵!伯爵羞愤难当,回到国内,闷闷不乐地把自己关在米德尔赫姆城堡里闭门不出。

虽说不情不愿,但沃里克伯爵和国王后来还是和解了。可好景不长,伯爵违背国王的意愿,把女儿嫁给了克拉伦斯公爵 [9] ;这使得两人关系再陷僵局。克拉伦斯公爵的婚礼在加来举行,而此时英格兰北部地区却发生了起义——这里可是内维尔家族最强大的势力所在。人们起义的理由是不堪忍受伍德维尔家族的欺压掠夺,要求剥夺伍德维尔一族的权力。起义的队伍逐渐壮大,且公开宣称真正的领导者其实就是沃里克伯爵,国王已然不知所措,只好写信给伯爵乞求支援。于是伯爵带着新女婿回到英格兰,开始着手处理事态。国王被关进了米德尔赫姆城堡,由约克大主教负责保护其安全。所以现在英格兰的局势相当古怪,不仅同时拥有两位国王,而且这两人还同时被囚禁着。

虽然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但“王位缔造者”对国王还是很忠诚的。他瓦解了一拨再次起义的兰开斯特人,逮捕了领头者,将其带到国王面前;国王要求立即将叛徒处死。不久后伯爵又准许国王回到伦敦,内维尔和伍德维尔两派也相互谅解,重铸友谊。国王甚至将长女许配给了内维尔家族的继承人。两派之间的友好誓约多如牛毛,这本书可都装不下了。

然而这些誓约也就维持了大约三个月。三个月后,约克大主教在他位于赫特福德郡的穆尔宅邸宴请了国王、沃里克伯爵和克拉伦斯公爵。晚饭前,就在国王去洗手的时候,有人偷偷告诉他,说屋外有一百人的埋伏。虽然不知这是真是假,但国王的确吓坏了,在黑夜中策马逃往温莎城堡。虽然后来国王和“王位缔造者”再次和好,但这次的和解也没能持续太久,而且此后他们也再没能达成过共识。这时候,林肯郡又爆发了新的起义,国王前往镇压。事后,他宣布沃里克伯爵和克拉伦斯公爵不仅暗中协助叛军,还打算第二天公开参与造反,遂将他们都定了叛国罪。两人见情势凶险,只好乘船逃往法兰西宫廷寻求庇护。

在这里,沃里克伯爵和他的昔日旧敌——老王后玛格丽特会面了。这个女人砍了他父亲的头,因此伯爵对她恨之入骨。可他现在却说,他与背信弃义的爱德华国王已恩断义绝,因此决心全力以她丈夫或小儿子的名义复辟兰开斯特王朝。玛格丽特像拥抱至亲友人一样拥抱了他。不仅如此,她还让儿子和伯爵的二女儿安妮结婚。这桩婚事让新结成盟友的两位非常高兴,但克拉伦斯公爵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他明白,岳父大人虽被称为“王位缔造者”,但他绝对不会立自己为王了。于是,这个意志薄弱、冲动没用的小叛徒听信了间谍宫女的花言巧语,承诺一旦时机成熟就再次叛变,回到他的哥哥国王爱德华身边。

沃里克伯爵对他的小算盘毫不知情,很快就履行了对玛格丽特王后的承诺,从普利茅斯开始进攻英格兰。登陆普利茅斯后,他即刻宣称拥护亨利国王。但凡是英格兰人——下至十六岁的少年,上至六十岁的老者——都被他召集在战旗之下。随着军队一路北上,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进来,直接逼近爱德华国王的所在。爱德华不得不快马加鞭逃往诺福克海岸,随便找了些船直奔荷兰驶去。于是胜利的“王位缔造者”和他那虚伪的女婿克拉伦斯公爵来到了伦敦,将老国王从伦敦塔里放出来,用盛大的仪仗队护送重新戴上了王冠的亨利六世前往圣保罗大教堂。这让克拉伦斯公爵非常不悦,因为他知道王位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但对于先前的密谋他依然守口如瓶。内维尔家族重现昔日荣光,伍德维尔等众则一败涂地。好在“王位缔造者”没有国王那么残暴,除了伍斯特伯爵之外并未杀死任何人。伍斯特伯爵残忍地欺压百姓,人称“屠夫”。被抓住时,他正躲在一棵树后。他接受了审讯,随即便被处决。这就是“王位缔造者”这场胜利中唯一的牺牲者。

然而,为了反击,爱德华国王第二年又回来了,他在拉文斯布尔 [10] 登陆前往约克,让士兵们都高喊“亨利国王万岁!”,自己还在祭坛上厚颜无耻地发誓,宣称自己绝无觑觎王位之心。克拉伦斯公爵看到叛变时机已到,他急忙要求手下的人都改旗易帜为“白玫瑰”并向他的哥哥爱德华宣誓效忠。蒙塔古侯爵虽然是沃里克伯爵的弟弟,竟也拒绝阻拦爱德华国王。于是爱德华顺利地来到伦敦,被约克大主教迎进城,人们为了欢迎他的到来还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人们这么做原因有四:其一,城内藏着大量国王的追随者,他们早就做好了暴动的准备;其二,国王欠他们一大笔钱,要是他失败了就再也讨不回来了;其三,国王膝下有个小王子可以继承王位;其四,国王英俊开朗,单凭这一点,哪怕是比他优秀的人也不见得能更受城里的女士们喜爱。国王和这些强有力的支持者们在一起只呆了两天,随后便向巴尼特公地 [11] 进发,迎战沃里克伯爵。国王和“王位缔造者”之间的争执,终于吹响了决战的号角。

可还没等到开战,懦弱的克拉伦斯公爵就反悔了。他给岳父送去几封密信,提出愿意由他出面在岳父和国王之间调停。但沃里克伯爵不屑一顾地拒绝了,答复说克拉伦斯口是心非、言而无信,他们之间的矛盾只能诉诸刀剑。战斗在凌晨四点打响,一直持续到十点,期间浓雾弥漫,人们愚蠢地以为是有巫师作祟。战斗双方对彼此都怀有深仇大恨,以致伤亡惨重。最后,国王打败了“王位缔造者”。沃里克伯爵和弟弟均阵亡,尸体则被放在圣保罗大教堂示众数日。

可如此悲惨的境况并没有把玛格丽特击垮。她只用了五天时间就重整旗鼓,在巴斯扬起战旗,带军投奔在威尔士有兵力的彭布罗克伯爵。但玛格丽特的军队在蒂克斯伯里镇外被国王追上,国王命自己勇敢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出兵讨伐玛格丽特的部队,一举获胜;王后和她年仅十八岁的儿子被捕。国王对待这个可怜孩子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的残暴;他命人把这个年轻人带进他的帐篷。“你,”国王问,“为什么要来英格兰?”年轻人虽身陷囹圄,但志气傲人:“我来到英格兰,是为了收回我父亲的王国。他才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而我则是他的合法继承人。”国王摘下一只铁手套打了他的脸。克拉伦斯公爵和其他几个在场的贵族纷纷拔出剑来,杀了这个年轻人。

不过他的母亲活了下来,被关了五年。法兰西国王将她赎出后,她又活了六年。年轻人被杀后三周,亨利国王也在伦敦塔中暴毙——这种事在塔里已经司空见惯了。说白了,是国王下令杀了他。

大败兰开斯特派之后,也许是为了找乐子,也许是为了减肥(他现在胖得再也称不上英俊了),国王决定向法兰西宣战。国会虽然早就对战争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能给国王用来打仗的钱却满足不了他。于是国王想了个筹备军费的新方法。他把伦敦的重要居民们都叫来,严肃地告诉他们他现在很缺钱,非常希望他们能借他一点。居民们为了自保,只得妥协。国王和宫廷上下自然欣喜若狂,他们给这笔强征来的钱定了个“恩税”的名头,说得就好像是免费得来的礼物一样。有了国会的资金以及这笔“恩税”,国王才得以带军前往加来。可是到了地方之后,国王才发现其实谁也不想打仗,所以法兰西国王一提议和解,英格兰马上就接受了;双方达成了七年的停战协议。法兰西国王和英格兰国王的商谈过程非常友好体面,但也很虚伪。谈判末了,二人在索姆河上的一座便桥上会面。他们当中隔着结实得像狮笼一样的木栅栏,两个人就穿过两条栅栏的缝隙互相拥抱,随后隔着栅栏互相鞠了几躬,说了些场面话。

现在到了克拉伦斯公爵为自己的背叛而遭受惩罚的时候了;这是命中注定的。国王已经不信任他了——了解他的人谁会信任他!而且,他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他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 [12] 。这位公爵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甚至想在加来迎娶英年早逝的小王子的遗孀、沃里克伯爵的女儿 [13] 。想要独占家族财富的克拉伦斯把她乔装成女仆藏在伦敦城里,可还是被理查德找到并娶了回去。国王指定了仲裁人来给两兄弟分家产,二人于是互相憎恨猜忌起来。克拉伦斯的妻子已时日不多,所以他也思忖着要续弦。国王并不喜欢他这么做,这也加快了他走向毁灭的脚步。朝廷从他的侍从和家眷开始下手,以使用魔法巫术等荒唐的理由来起诉他们。在这些小伎俩之后,矛头就指向了公爵本人。他的国王哥哥亲自以多项罪名控诉他。他被判有罪,将被公开处刑。可还没等到处刑,他就不知怎地死在了伦敦塔里。至于幕后主使就不用说了,不是国王就是他弟弟格洛斯特公爵,亦或者两个人都有份。当时据说克拉伦斯公爵可以自己选择死法,于是他选择淹死在马姆齐甜酒桶里 [14] 。我希望这是真的,因为这死法真的挺适合这个可怜人的。

大约五年以后,国王也撒手人寰,享年四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他能力强,也有些优点,但却自私、粗心、好色、残忍。他的翩翩风度惹人喜爱,而人们对他的不二忠心也为他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临终时,他为“恩税”等巧取豪夺的行为而忏悔,并命人对受害的人民作出赔偿。他还把飞黄腾达的伍德维尔家族成员们和风光不再的傲慢贵族们都叫到床前,努力促成他们和解。只有这样他的儿子才能平安继位,英格兰才能获得安宁。

[1] 英格兰的爱德华四世(Edward IV of England,1442-1483),第一位约克家族的英格兰国王,于1461至1470年间作为英格兰国王统治英格兰,他曾于1470年10月被推翻,却在1471年重新夺回了英格兰王位。(译注)

[2] 即理查德·内维尔(Richard Neville,1428-1471),第十六代沃里克伯爵(因妻子而继承)。由于是他一手策划了爱德华四世的加冕和1470年亨利六世的复位,他也被称为“王位缔造者”沃里克(Warwick the Kingmaker)。(译注)

[3] 陶顿之战(Battle of Towton)于1461年3月29日发生于约克郡的陶顿镇附近,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英格兰本土上所经历的最血腥、规模最大的战争。最终约克派别取胜,爱德华四世取代亨利六世成为英格兰国王。(译注)

[4] 安茹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Anjou,1430-1482),其父亲是安茹公爵勒内(René of Anjou,1409-1480),是那波利(那不勒斯)、耶路撒冷,和西西里名义上的国王。在亨利六世精神状况每况愈下的时候,她接替丈夫掌管英格兰朝政,造成了兰开斯特与约克家族的分裂,是英格兰内战“玫瑰战争”的导火索。(译注)

[5] 英格兰的亨利六世(Henry VI of England,1421-1471),兰开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于1422年至1461年间,及1470年至1471年间在位。(译注)

[6] 颈手枷(pillory)是一种刑具,由立柱及与犯人基本等高的木质枷锁组成。犯人将双手和头穿过颈手枷的三个洞并被锁住,保持站立姿势接受示众。(译注)

[7] 伊丽莎白·伍德维尔(Elizabeth Woodville,约1437-1492),来自一个英格兰低阶贵族家庭,第一任丈夫约翰·格雷爵士(Sir John Grey of Groby,约1432-1461)效忠于兰开斯特家族,战死于圣奥尔本斯战役,伊丽莎白于1464年嫁与爱德华四世;自从诺曼国王开始,爱德华四世是第二位娶自己国民为妻的英格兰国王,伊丽莎白也是第一位如此接受加冕的英格兰王后。对于日后亨利七世的权力之争和“玫瑰战争”的终结,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她也是亨利八世的祖母,伊丽莎白一世的曾祖母。她与爱德华四世的婚姻直接导致了国王与沃里克伯爵的关系破裂。(译注)

[8] 约克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York,1446-1503),勃艮第公爵夫人,是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的妹妹、理查三世的姐姐。(译注)

[9] 即乔治·金雀花(George Plantagenet,1449-1478),第三代克拉伦斯公爵,约克公爵理查德·金雀花的第三个儿子,分别是爱德华四世和理查三世的弟弟和哥哥。(译注)

[10] 拉文斯布尔(Ravenspur),位于东约克郡海岸线上,由于海岸侵蚀,这个城镇已于十九世纪消失。曾有两名中世纪英格兰国王在这里登陆,他们分别是亨利四世(1399)和爱德华四世(1471)。(译注)

[11] 巴尼特之战(Battle of Barnet)于1471年4月14日发生与伦敦北部的小镇巴尼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玫瑰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为爱德华四世的统治扫清了障碍。(译注)

[12] 即日后英格兰的理查德三世(Richard III of England,1452-1485),爱德华四世的小弟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为英格兰国王到1485年在位,他是约克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译注)

[13] 安妮·内维尔女士(Lady Anne Neville,1456-1484)沃里克伯爵的女儿,亨利六世与安茹的玛格丽特的独子、爱德华的妻子。她的丈夫爱德华在十八岁时被杀,她后来成为理查德三世的妻子,成为英格兰王后。(译注)

[14] 这个说法似乎来自一个笑话,因为克拉伦斯公爵是一位酗酒者。莎士比亚在其戏剧《理查三世》中所用的也是这个说法。(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