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在这一章里,我要讨论的思想正处于雏形阶段,尚未形成定论。我发现,对于我的学生和与我持相同看法的人来说,自我实现的概念几乎就像罗夏墨迹。它常使我对使用它的人比对现实有着更深入的了解。目前,我要做的就是探索自我实现的某些本质,不是作为一个广泛的抽象概念,而是从自我实现过程的操作意义上来探讨。自我实现在不同瞬间意味着什么?在星期二下午四点意味着什么?

自我实现研究的开端

我对自我实现的调查不是作为研究开始的。这些调查起初只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的个人行为。他试图了解他所爱戴、钦佩、崇拜的两位老师,因为,在他眼里,他们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这是一种高智商的活动。我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崇拜,而是试图了解他们二人为何如此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他们二位就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和马克斯·韦特海默。我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来到纽约市,随后,他们二位便成了我的老师。他们是最了不起的人物。我在心理学方面所接受的训练不足以使我很好地理解他们。他们绝对不是普通人,他们是超人。我自己的调查研究是从一种前科学或非科学的活动开始的。我对马克斯·韦特海默做了描述和记录,也对鲁思·本尼迪克特做了记录。当我尝试着去理解他们、思考他们,并在日记和笔记中记下他们时,我突然意识到,可以从他们的两种模式中概括出一些规律来。我这里所说的是某一种类型的人,而不是两个无法比较的个体。这让我感到十分兴奋。我试图看看这种模式是否能在别处找到。结果是,我确实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在他人身上找到了。

按照实验室研究的普通标准,即严格的对照研究,这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研究。我的概括源自我选择的某些类型。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到目前为止,我选择了大约24位我非常喜欢、非常钦佩的优秀人物,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出某个综合征,或者说,找出一种似乎适合他们所有人的模式。这些人都是来自西方文化,都带有各种内在的倾向性。虽然这样的概括不甚可靠,但是,这是唯一一个可以操作的自我实现者定义。这一点,我在关于这个主题的第一份出版物中做了详细描述。

在我发表了调查结果之后,又出现了六条、八条或十条其他线索支持这一发现,不是复制印证,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印证。卡尔·罗杰斯的发现及其学生的发现一起构成了对整个综合征的佐证。布根塔提供了心理治疗方面的印证。一些关于迷幻药的研究,一些关于治疗效果的研究(也就是有效治疗),一些测试结果,总之,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为这项研究提供了确凿的支持,尽管不是重复印证。我个人对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非常自信。很难想象哪项研究能对这种模式做出重大改变,尽管我相信会有一些小的改变。我本人也对此做过一些小的改变。但是,我的自信并不是一个科学数据。如果你对我从猴子和狗的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质疑,你就是在怀疑我的能力,或者把我看成骗子,那样的话,我有权反对。如果你质疑我对自我实现者的发现,你完全可以这样做,不过,那只是因为你不太了解我,那些研究对象可都是我亲自挑选的。结论属于前科学范畴,但是,陈述是以一种可以经受检验的形式提出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结论是科学的。

我所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年纪较大的人,他们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并且,明显取得了成功。我们不知道这些发现是否也适用于年轻人;我们不知道自我实现在其他文化中意味着什么,尽管自我实现的研究在中国和印度也正在进行中;我们不知道这些新的研究将会带来什么结果,但是,有一点我毫不怀疑:当你挑选出优秀的人、健康的人、强壮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圣洁的人、淫荡的人(事实上,这些正是我所挑选的那些类型)进行仔细研究时,你会对人类产生不同的看法。你想知道人究竟能长多高,究竟能变成什么样子。

还有一些事情我也确信无疑,可以说“那是我的嗅觉告诉我的”。然而,在这些问题上,我拥有的客观数据更少。“自我实现”已经很难定义了,要回答下列问题更是难上加难:超越自我实现是什么?超越真实性是什么?毕竟,要回答上述问题,光靠诚实是不够的。就自我实现者而言,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说的?

存在—价值

自我实现者无一例外都参与到自己身外的事业当中。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自己珍视的事业(用传统说法或宗教说法就是“使命”)当中。他们听从命运的召唤,并且乐此不疲,因此,工作和快乐在他们身上合二为一了。有人献身于法律,有人献身于正义,有人献身于美或真理。他们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致力于寻找我称之为“存在”的价值,即内在的终极价值。这些存在价值大概有十四种,包括古人的真、善、美、圆满、单纯、全面等。它们都是存在的价值。

衍生需求和衍生病理学

这些存在价值的存在给自我实现的结构增加了一整套复杂性。这些存在价值像需求一样,我将其称为衍生需求。此类需求的匮乏滋生了某些尚未得到充分描述的病态,我将其称为衍生病态,即灵魂疾病,如一直生活在骗子中间的人不会相信任何人。我们需要顾问来帮助人们解决因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简单问题。同样,我们也需要衍生需求专家来帮助人们解决因衍生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灵魂疾病。从实证的角度来说,人们的生活应该是美的,而不是丑的,正如肚子饿了需要进食、身体累了需要休息一样。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这些存在价值就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可惜的是,许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有这些衍生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专家顾问的工作就在于让人们意识到这些需求的存在,就像古典精神分析学家让病人意识到类本能的基本需要一样。最终,也许一些专业人士会认为自己变成了哲学顾问或宗教顾问。

我们中的一些人试图帮助前来咨询的人走向自我实现。这些人往往都有很多价值问题。许多年轻人本质上是非常好的,尽管实际上十分调皮。然而,从一些行为证据来看,他们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在寻找价值,寻找可以为之献身的东西,寻找可以追求、热爱、推崇的东西。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徘徊:是前进还是后退?是远离还是走向自我实现?心理咨询师或衍生需求专家能告诉他们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更加充实吗?

导致自我实现的行为

当一个人完成自我实现时,他都做了些什么?他会咬紧牙关、自我加压吗?就实际行为和实际步骤而言,自我实现意味着什么?下面将从八方面加以描述。

第一,自我实现就是积极、充分、无私、全心体验生活。它意味着没有青春期时那种“自我意识”的体验。在这一时刻,个人成为完完全全的一个人。这是一个自我得到充分实现的时刻。作为个体,我们偶尔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作为咨询师,我们可以帮助就诊者更加频繁地得到这样的体验,鼓励他们专注某事,忘掉自己的伪装、防御和羞怯,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从外表上看,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时刻。在那些试图变得非常坚忍、世故和老练的年轻人身上,我们再次看到了童年的天真。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某个时刻并对其充分体验时,脸上便会出现纯洁甜蜜的表情。此刻,有一个关键词,叫作“无我”。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在于身上“无我”太少,“自我”太多。

第二,让我们把人生看成一个接一个的选择过程。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前进或者倒退。一方面,可能会出现防御、安全、害怕的趋势;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成长的选择。每天做十几次成长(而不是恐惧)的选择,就意味着每天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前进了十几次。自我实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意味着每一次选择都发生在撒谎或诚实、偷窃或不偷窃之间,意味着每一次选择都是成长的选择,这就是走向自我实现的步骤。

第三,所谓自我实现,意味着自我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不是一块白板,也不是一块黏土或一块橡皮泥,人是已经存在的东西,至少是某种软骨结构。人至少要有气质,要有一个“自我”,我有时将其称为“倾听冲动的声音”,也就是说,要让自我显现出来。我们大多数人(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是倾听妈妈的声音、爸爸的声音、长辈的声音、权威的声音或传统的声音。

作为自我实现的第一步,我有时会向学生建议,当给他们一杯葡萄酒并询问他们的感受时,他们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回应。首先,我建议他们不要看瓶子上的商标,这样,他们就不会根据商标来判断酒的好坏。接下来,我建议他们,如果可能的话,就闭上眼睛,冷静下来,这样,他们就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避开外界的喧嚣,用自己的舌头品尝美酒,并做出最终评判。这时,也只有这时,他们才可以得出“喜欢”或“不喜欢”的结论。这样的结论与我们通常所沉溺的那种虚假的结论完全不同。最近,在一次聚会上,我发现自己看着瓶子上的标签,信誓旦旦地向女主人保证她选的苏格兰威士忌非常棒。接着,我愣住了。我这是在干什么呀?我对苏格兰威士忌一无所知。我所知道的都是广告上说的。我根本不知道这种酒好与不好,可我们平时不都是这样的吗?拒绝做这样的蠢事是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一部分。你要做的就是要真实,比如,这酒辣吗?味道还行吧?口感还好吧?你喜欢莴苣吗?

第四,有疑问时,要诚实。可以说,疑问之声随处可闻,所以,此处没有必要过多地讨论处理手法问题。通常,当出现疑问时,人们往往是不诚实的。来咨询的人往往是不诚实的,他们扭扭捏捏,装模作样。老实说,他们很不容易接受“做人要诚实”的建议。扪心自问,寻求答案,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本身就是向自我实现迈出了很大的一步。这个责任问题研究得不多,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也鲜有出现,因为谁能去追究白鼠的责任呢?然而,在心理治疗中,责任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心理治疗中,你能看到它,能感受到它,能知道它的作用。于是,你便对责任的真正含义有了清楚的了解。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每当一个人承担责任时,就是一次自我实现。

第五,迄今为止,我们所说的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体验,做出的都是成长的选择而非恐惧的选择,能主动倾听冲动的声音,能诚实地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有这些都是迈向自我实现的重要步骤,都确保能做出更好的生活选择。每当选择来临时,每次都能做好这些小事的人会发现,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意味着更好的选择,意味着素质的提高。他开始懂得命运是什么,配偶意味着什么,人生使命是什么。一个人要想明智地选择生活,就必须敢于在生活的时时刻刻都能倾听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能平静地说:“我不喜欢这样或那样的人。”

在我看来,艺术界已经被少数意见操纵者和品位制造者霸占了。对这些人,我心存疑虑。这是我个人的判断,但是,对于那些人来说,似乎已经够公平的了,因为他们自以为是,说什么“我喜欢什么,你必须喜欢什么,否则,你就是个傻瓜”。我们必须教育人们,要相信自己的品位。当然,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自己的品位。当站在画廊里面对一幅令人费解的画作时,很少能听见有人说“这幅画真的令人费解”。不久前,布兰代斯大学有一个舞蹈节目,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葩,有电子音乐,有录音带,人们做着各种各样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事情。灯亮了,人人都惊呆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喋喋不休,而不会说“让我考虑一下”。真能做到这一点,则意味着敢于与众不同,敢于打破陈规,敢于独辟蹊径。如果不能告诉前来咨询的人(无论年长年幼)要做好不受欢迎的准备,那么,专家顾问不妨现在就放弃吧。选择勇敢,而非害怕,事情的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第六,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最终状态,也是在任何时候、在任何程度上发挥个人潜力的过程。例如,通过研究一个人的智商,可以使其变得更加聪明。自我实现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做一些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意味着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完成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可以是在钢琴键盘上的手指练习,可以是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只想成为一名二流医生,那绝对不是自我实现的良好方法。所以,凡事一定要做到极致才行。

第七,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瞬间,是多少金钱都无法买到的狂癫时刻,我无法保证的,甚至是无法寻求的。那种感觉,用C. S. 刘易斯的话来说,就是“喜出望外”。但是,你可以创造条件,使高峰体验更有可能,或者,相反,使之迟迟无法到来。因此,打破幻想,摆脱错误观念,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东西,了解自己的潜力,这些都是发现真实自我的主要途径。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高峰体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有些人把这些小小的神秘经历抛在一边。当狂喜发生时,帮助人们识别这些小小瞬间的恰恰是咨询师或衍生需求专家的部分工作。然而,一个人的心灵在没有任何外在参照物(如黑板)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深入到另一个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试图与之沟通?所以,我们必须找到新的交流方式。我曾试过一种。我认为,这种交流可能更像是一种教学和咨询模式,帮助成年人尽可能地充分发展,与老师借助黑板进行交流的那种方式完全不同。如果我喜欢贝多芬,我在他的《四重奏》中听到了一些你听不到的东西,我如何才能让你听懂?很明显,音乐就在那里。但是,我听到了美丽的音符,而你听到的只是声音。我如何才能让你听出其中的美妙之处?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远远超出了让你学习基础知识,或在黑板上演示算术,或对一只青蛙进行解剖。后面这些东西对两个人来说都是外在的,其中一人手持教鞭,两人可以同时看到目标。这种教学比较容易,另一种则要困难得多。但是,这是咨询专家(衍生需求咨询专家)工作的一部分。

第八,弄清一个人的身份、职业、爱好,弄清对他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弄清他的去处及其使命,总之,弄清这一切意味着对精神病理的暴露。这意味着对防御机制的识别,以及识别后找到放弃它的勇气。这样做是很痛苦的,因为防御机制是针对不愉快的事情而建立的。但是,放弃防御机制又是值得的。如果精神分析文献没有教会我们别的东西,至少它告诉我们,压抑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去圣化

让我谈谈心理学教科书中没有提到的一种防御机制,它对今天的一些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去圣化”的防御机制。这些年轻人对价值观和美德心存疑虑。他们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受到了欺骗,遇到了挫折。事实上,他们中很多人的父母反应迟钝,得不到他们的尊重;这些父母本身的价值观也非常混乱,他们常常害怕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也不敢惩罚他们或者阻止他们。所以,你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年轻人非常鄙视他们的长辈。当然,他们这样做通常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于是,他们便泛泛得出一个结论:他们不会听从任何成人的劝告。当一个成年人说出了他们从虚伪的嘴里听到的同样的话时,尤其如此。比如,他们听到父亲谈论诚实勇敢,却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得恰恰相反。

这些年轻人把人简化为具体的物体,拒绝看到他的未来,拒绝看到他的象征意义,拒绝看到他的永恒价值。举例来说,青少年已经将“性”去圣化。在他们眼里,性只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他们已经让它变得非常普通,使它在许多情况下都失去了诗意,继而失去了几乎所有意义。自我实现意味着放弃这种防御机制,学会将其重新圣化。

重新圣化

重新圣化意味着,像斯宾诺莎所说的那样,愿意再次看到人的永恒价值,那就是说,看到一个大写的女人以及与其有关的任何东西,即使他看到的只是某个特定的普通女人。再比如,有人去医学院解剖大脑。当然,如果这名医学生没有敬畏之心,没有统一性知觉,只把大脑看作一个具体的东西,就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如果他对重新圣化持开放态度,就会把大脑视为神圣的东西,看到它的象征价值,把它视为一种修辞手法,看到它诗意的一面。

这些年轻的孩子会说,重新圣化通常意味着大量的陈词滥调和枯燥无味。然而,对心理咨询师来说,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心理咨询师来说,这些与宗教和生活意义有关的哲学问题,是帮助个体走向自我实现的最重要的方式。年轻人可能嫌它古板,逻辑实证主义者可能会说它没有意义,但是,对于寻求帮助的人来说,这显然是非常有意义且非常重要的。我们最好能回答他们的问题,否则,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自我实现并不是关乎某一个伟大时刻的问题。并不是说,在某个星期四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号角一响,一个人就彻底地走进了万神殿。自我实现是一个程度问题,或者说,它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寻求咨询的人往往期待某种灵感突然到来。这样,他们就可以对外宣称,“在这个星期四的3点23分,我终于实现了自我”。能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符合自我实现标准的人,不过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们愿意倾听自己的声音;他们主动承担责任;他们诚心实意;他们努力工作。他们发现了自我,得到了感召,这不仅是根据他们的人生使命来说的,而且,也是根据他们的日常经验来说的。比如,穿什么样的鞋子挤脚、喜不喜欢吃茄子、喝醉酒后能不能熬夜等。所有这一切才是自我的真正意义。他们发现,自己的生物本性和先天本性是不可逆转或难以改变的。

治疗高度

以上是人们走向自我实现时的所作所为。那么,心理咨询师究竟是何许人也呢?他们是如何帮助前来求助的人走向成长的?

寻找模型

我曾经用过“治疗”“心理治疗”和“患者”这样的词语。事实上,我讨厌这些词语,讨厌它们暗示的医学模式,因为,医学模式意味着前来寻求咨询师的人是患者,为病所困,是来治疗的。实际上,我们当然希望咨询师是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的人,而不是简单地帮助治愈疾病的人。

帮助模式也必须放弃,它一点都不合适。它让我们认为,咨询师是无所不知的专业人士,他从高高在上的特权位置上走了下来,走进可怜的蠢人当中,而这些蠢人什么都不懂,必须得到某种方式的帮助。一般而言,咨询师也不能是老师,因为老师擅长的是“外在学习”,而成长为优秀人才这一过程是“内在学习”。

存在主义治疗师一直在纠结模型的问题,我愿意推荐布根塔的著作《寻找真理》作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布根塔建议我们将咨询或治疗称为“本体”,意思是“努力帮助人们成长到最高水平”。也许,这个词儿比我建议的要好,我建议的那个词来自一位德国作家,意思是“心灵教育”。不管我们用哪一个词儿,我认为,最终,我们不得不接受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很久以前在提到“哥哥”时所说的那个概念。“哥哥”是一个有爱心、有担当的人,就像他对待年轻的弟弟一样。当然,哥哥年长一点,懂得多一些,但是,这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也不在另一个话语领域。聪明而有爱心的哥哥试图以弟弟的方式帮助弟弟提高进步,并超过自己。瞧,这和“高高在上的教学模式”有多大的区别啊!

咨询与培训、培养或普通意义上的教学无关,不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它不是宣传,而是“道”的启示及其随后的帮助。道家的思想是不干涉,是“顺其自然”。道教不是自由放任的哲学,也不是忽视或拒绝帮助或关心的哲学。作为一种模式,我们不妨设想有这样一位治疗师。如果他是一个不错的治疗师,也是一个体面的人,那么,他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患者,或者以任何方式进行宣传,或者试图让患者模仿自己。

好的临床治疗师会帮助患者打开自己,突破自我意识的防御,恢复自我,了解自我。在理想情况下,治疗师那些极为抽象的参照系统、读过的教科书、上过的学校及其世界观都不应让患者察觉。出于对“弟弟”天性、本质和存在的尊重,他会认识到,让“弟弟”过上好日子的最佳方式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称之为“病人”的人是那些尚未成为自己的人,是那些对人性建立了各种各样神经质般防御机制的人。正如园丁的身份(意大利人也好,法国人、瑞典人也罢)对玫瑰花丛没有影响一样,对于“弟弟”来说,其帮手的出身也无关紧要。帮助他的人必须提供某些服务,这些服务与他是瑞典人、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弗洛伊德主义者或其他身份没有丝毫关系。

这些概念包含着、蕴藏着弗洛伊德和其他心理动机学系统的基本概念,并与之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学派认为,自我的无意识方面受到压抑,要想发现真正的自我,就必须揭开无意识的面纱。这里隐含着一种信念,即真理可以治愈一切。学会冲破自身的压抑,了解自己,倾听冲动的声音,揭示冲动的本质,获得知识、真理和洞察能力,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劳伦斯·库比不久前在《被教育遗忘的人》一文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完整的人。对于成年人来说,尤其有很多工作可做。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了一定的能力和才能,有了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如果我们能认真对待这个模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之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充实、更加现实。

(译自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