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翌年初春,(1)大约600名奥林苏斯骑兵在正午时分侵入阿波罗尼亚地区,四处劫掠;那天,正巧德达斯率麾下骑兵抵达该地区,他们在阿波罗尼亚用早餐。看到敌人到处劫掠,德达斯命令手下骑手全副武装、马匹系带佩鞍,伺机而动。直到奥林苏斯的骑兵大摇大摆地进入城郊,甚至逼近城门之时,他才以整齐的队形,率部出击。
[2]敌人一触即溃。眼见敌人溃败,德达斯乘胜追击,至少追出90 斯塔狄亚,(2)直至把敌人驱逐到奥林苏斯城墙附近,才停了下来。据说,德达斯在此次行动中杀死对方约80名骑兵。从这一天起,敌人便蜷缩于城墙之内,耕耘他们那很小的一片土地。
[3]过了一些时日,泰琉提亚斯再次率军兵临奥林苏斯城下。(3)这次出兵旨在砍伐敌人境内的所有树木,毁灭其田地里的各种农作物。奥林苏斯人悄悄地出动骑兵,淌过城外的河流,前去迎击敌军。泰琉提亚斯看到敌人如此大胆,十分恼怒,他立刻命令轻盾兵队长特列摩尼达斯快速进攻。
[4]奥林苏斯人看到敌人轻盾兵出击,他们从容应对,立即回撤,再次淌过那条河流。这时,紧追不舍的轻盾兵以为敌军已经溃败,于是也跟着蹚过河流,尾随其后。同时,奥林苏斯的骑兵则认为这些淌过河流的敌人不难对付,他们选择有利时机,猛冲过来,不仅杀死特列摩尼达斯,还杀死100余名士兵。
[5]而泰琉提亚斯看到这种情况,怒不可遏,便命令手下的轻盾兵和骑兵继续追击,自己则拿起武器,率重装步兵迅速推进。现在,许多在追击过程中迫近城墙的人,要想全身而退就没那么容易了。敌人从城上的塔楼居高临下,投掷枪矛,向他们袭来,他们阵型大乱,不得不且战且退。
[6]这时,奥林苏斯人又派骑兵出城反攻,轻盾兵也协力出击;他们的重装步兵最后出击,攻击已经乱作一团的拉栖代梦人的方阵。泰琉提亚斯战败。这时候,泰琉提亚斯身边的军队随即溃散。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再坚守阵地了,所有人都在逃命。有些人逃至斯巴托鲁斯,有些人逃至阿堪苏斯,还有些人逃至阿波罗尼亚,大多数逃至波提狄亚。泰琉提亚斯的败兵逃到哪里,敌人就追到哪里,大批士兵被杀,包括军中最精锐的部分。
[7]从这次惨败中,我相信人们已经汲取了教训。事实上,主要的教训就是他们不应该在盛怒之下惩罚任何人,即使是他们的奴隶——因为主人在发怒时,常常会招致更大的伤害;尤其是在对敌作战时,在怒火冲天、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发起攻击,绝对是错误的。因为愤怒使人思绪混乱、只顾眼前,而理智的决断可以使自己免遭伤害,而把伤害加到敌人身上。
[8]拉栖代梦人获悉此战的消息后,他们经过磋商,认为必须派遣大军前去,以挫获胜之敌的傲气,并使原已取得的战果不至于化为乌有。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后,他们委派国王阿格西波里斯为统帅,配备30个斯巴达人作为随身护卫,这与阿格西劳斯出征亚细亚时的情况相同。
[9]随同他一起出征的有大批志愿者,包括庇里阿西人、富有阶层人士、属于所谓“斯巴达养子”(4)的异邦人,以及由斯巴达人与黑劳士妇女生养的私生子,他们当中的那些特别俊美者并熟谙斯巴达军纪者。此外,参加远征的还有来自盟邦的志愿者,包括色萨利的骑兵,他们希望以此行动而为阿格西波里斯所知,阿明塔斯和德达斯则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此次出征。在这种形势下,阿格西波里斯率军攻击奥林苏斯。
[10]弗琉斯人曾因为迅速地为阿格西波里斯提供大笔军费而得到称许,同时,他们认为阿格西波里斯出征在外,阿格西劳斯应该不会对他们开战,因为从未出现过两位国王同时不在斯巴达的先例。基于此,弗琉斯人胆大起来,拒绝给那些恢复身份的被逐者以任何权力。(5)被逐者要求把有争议的问题交由公正的法庭来审理,但按政策规定他们应在本邦为自己辩护。当这些恢复身份的被逐者质疑审理方式时,在当地做坏事的这些人正是时任法官,他们对此置若罔闻。
[11]因此,这些恢复身份的被逐者就来到拉栖代梦,提出他们对自己城邦的控诉,随他们从国内而来的其他人,则宣称公民当中也有很多人认为被逐者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弗琉斯当政者对此事颇感愤怒,对那些未经城邦授命而私自前往拉栖代梦的所有人,都课以罚款。
[12]受罚者对回国心存疑惧,便滞留在拉栖代梦,就本邦之事向拉栖代梦人提出抗议,指出,“就是他们这些人,专横霸道,将我们逐出国门,不许你们拉栖代梦人进入弗琉斯;同时,他们收购了我们的财产,并且还想通过高压政策使其不能归还原主。现在,还是他们这些人,因为我们来到贵邦就对我们课以罚款,这样的话,以后无论城邦发生什么事情,就无人敢来向你们报告了。”
[13]既然弗琉斯人一意孤行,监察官们就下令出兵弗琉斯。
对于这项决定,阿格西劳斯并未感到不快。因为波丹涅姆斯的追随者是他的父王阿奇达姆斯的朋友,此时他们都在恢复身份的被逐者之列;而希波尼库斯之子普罗克利斯的支持者是他自己的朋友。
[14]阿格西劳斯在边境上献祭,结果显示吉兆,随后他下令立即进军。很多使者前来求见,向他贿以金钱,劝他不要入侵弗琉斯。然而,他回答说,此次出兵并不是去干坏事,而是去帮助受害者。
[15]最后,弗琉斯人说他们什么都愿意做,只求他不要继续进兵。他再次回应说,他不会相信任何人的话,因为他们已有过言而无信的先例,他必须做一些让人信服的事。当有人问他想做何事时,他答道:“就是你们以前所做的那事,(6)在我们的掌控下,你们不会遭受任何委屈的。”阿格西劳斯的用意,是让他们放弃卫城。
[16]当弗琉斯人拒绝这样做时,阿格西劳斯便侵入其领土,迅速筑起绕城围墙,加以围攻。当许多拉栖代梦人说,仅仅为个别人的利益,而使他们自己招致一个超过5000人的城邦的憎恨时——因为弗琉斯人在城外显眼的地方举行公民大会,目的就是使他们的人数一目了然——阿格西劳斯便拟定措施,以应对这种情况。(7)
[17]只要弗琉斯城内有那些被逐者的朋友或亲戚出城,他便命令这些被逐者把这些新出城者组织起来,接受军事训练,提供充足的生活费用;他还力求为他们每个人都提供武器装备,为此不惜借款。于是,那些被逐者执行他的指令,结果招募到1000余名身体条件出众的男子,他们受到良好的军事训练,得到精良的武器装备;拉栖代梦人说,他们军中需要这样的士兵。
[18]于是,阿格西劳斯就忙于处理这些事务了。(8)至于阿格西波里斯,他从马其顿出发,率军直逼奥林苏斯城下。当时无人出城贸然攻击他,他来到奥林苏斯的乡村,看到完好的田园,便恣意蹂躏;还进入奥林苏斯盟邦境内,毁坏庄稼;托伦涅既遭到他的攻击,又遭暴风雨的侵袭。
[19]阿格西波里斯连续作战,不断出击。至仲夏时节,他突患严重高热病。由于此前他去看过阿斐提斯的狄奥尼苏斯神庙,所以这时候他很向往去那里纳凉歇息,饮用清澈甘爽的泉水。于是,人们将他移送到那里。他在患病的第七天,就在神庙外的歇息处一命呜呼。他的遗体被浸于蜂蜜中运送回国,(9)按国王的礼仪下葬。(10)
[20]阿格西劳斯闻知此事,并未如人所料因自己政敌的病故而喜形于色。他痛哭流涕,对失去一位同僚国王表示哀悼。原来,在斯巴达国内,两位国王是居住在一起的。阿格西波里斯与阿格西劳斯交谈甚欢,他们谈论青春岁月、狩猎、骑马和情事;此外,在日常交往中,阿格西波里斯如对长者般尊重阿格西劳斯。其后,拉栖代梦人委派波里比亚德斯前往奥林苏斯,代替阿格西波里斯总领当地事务。
[21]阿格西劳斯持续不断地攻城,弗琉斯人粮食供应开始吃紧了。(11)食欲的自制与随意的放纵,其结果迥然有异。于是,弗琉斯人通过投票,决定此后每天按此前所吃食物的一半供应,并立即执行这一决定。这样,在遭到围困的情况下,弗琉斯人坚守的时间比预料要长一倍。
[22]同样,人在勇敢与懦弱时的表现也是全然不同的。德尔斐昂就是一位杰出人物,亲自率领300名弗琉斯人;他能控制那些渴望求和的人,监禁和监视他不信任的那些人,有能力迫使广大民众各尽其责,通过安置岗哨保证人民的忠诚。他还常常率领这300名精选之士出击,击退城墙各处的来犯之敌。
[23]但是,当这些精选之士在城中完全无法找到食物时,他们派人到阿格西劳斯处,要求他给予他们出使拉栖代梦的安全通行权;他们说,他们决定把弗琉斯城交由拉栖代梦的权威人物,任由他们处置。(12)
[24]可是,由于他们没有把阿格西劳斯视为权威人物,惹怒了阿格西劳斯。他委派自己的朋友回国,协商本应由他作出的关于弗琉斯的决议,不过他还是把安全通行权授予了使者。之后,他大大加强戒备,使城中的人插翅难逃。尽管如此,德尔斐昂仍趁夜逃跑,与其同行的是一名身有烙印、曾多次从围攻者那里盗取武器的亡命之徒。
[25]由拉栖代梦而来的使者抵达军营,传达口信,说关于弗琉斯事务的处理,悉由阿格西劳斯全权决定。阿格西劳斯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首先,恢复身份的被逐者和留在国内的人们各出50人,由他们进行调查,以确定哪些人可以继续生活,哪些人应予处死;其次,草拟一部宪法,政府依法行事。这些问题解决之后,他留下一支驻军,发给他们6个月的薪饷。他在作出上述安排之后,遣散了同盟者的军队,率本邦军队回国。弗琉斯事件至此得以解决,历时1年零8个月。
[26]这时候,奥林苏斯人粮尽援绝、极度窘迫,因为他们在自己耕种的土地上颗粒无收,海外供应亦完全中断。于是,波里比亚德斯迫使奥林苏斯人派使者前去拉栖代梦求和。那些前往拉栖代梦的使者,获准拥有全权,(13)他们与拉栖代梦人达成协议,与拉栖代梦人拥有共同之敌、共同之友,随时跟随其出征,成为其盟友。(14)他们在宣誓遵守协议后,返回奥林苏斯。
[27]现在,拉栖代梦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已将底比斯人和其他波奥提亚人完全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科林斯人对他们更是忠心耿耿,阿尔戈斯人则因圣月休战祈求完全无效而变得温顺谦卑;雅典人的同盟者寥寥无几。同时,在拉栖代梦人的同盟者当中,那些与他们作对者也受到了惩罚。看来,他们终于在各方面极大地稳固了帝国的基础。
* * *
(1) 公元前381年。
(2) 约合16.7千米。
(3) 公元前381年。
(4) 即在斯巴达长大成人、经受过斯巴达的军事训练者。色诺芬之子即属于这一阶层。
(5) 色诺芬:《希腊史》,II. 10。
(6) 色诺芬:《希腊史》,IV. 4. 15。
(7) 公元前381年。
(8) 公元前380年。
(9) 古代埃及人和希腊人都知道蜂蜜有抗菌防腐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用蜂蜜来保存肉类,使其风味不变,更不会腐败变质;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死时,正值热季,其尸体也是浸于蜂蜜中运回马其顿安葬的,据说尸体保存完好。
(10) 公元前380年。参阅色诺芬,《斯巴达政制》,XV. 9。
(11) 公元前379年。
(12) 公元前379年。
(13) 参阅色诺芬:《希腊史》,II. 2. 17及附注。
(14) 公元前379年。它实际上已成为拉栖代梦人的附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