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翌年,(1)拉栖代梦人及其同盟者的全权大使来到雅典,协商拉栖代梦人与雅典人结盟的具体事宜。众多异邦人和许多雅典人都认为,同盟各方应享有完全平等的地位。(2)弗琉斯人普罗克利斯就此作了发言。他说:

[2]“雅典人啊!既然你们已决定与拉栖代梦人修好,那么在我看来,你们应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这种友谊永久保持下去。当前只有订立这样一份有利于各方的盟约,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友谊的持久性。我相信,除了领导权的问题仍需继续协商外,其他问题均已达成一致。贵邦议事会已建议,海上领导权理应归属于你们,而陆上领导权归属于拉栖代梦人。我也认为,这种领导权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人为的判定,而是诸神冥冥之中早已做好了的安排。

[3]“首先,贵邦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与海上霸主正相匹配。这是因为大多数依海立国的城邦都地处贵邦周边地区,而且他们的实力均比你们弱小。此外,贵邦沿海多良港,无此难以成为海上强国。况且,贵邦已经拥有为数众多的三列桨战舰,而你们的一贯国策就是不断扩充战舰的数量。

[4]“同样,你们还拥有修船造舰的专门技术和手艺。在海事经验方面,你们也远远超过其他城邦,因为你们大多数人的生计都来自海上;与此同时,在关照私人事务时,你们也在与海洋打交道中积累了经验。(3)还有一点很清楚,任何一个港口都不可能如贵邦那样,可以同时驶出那么多艘三列桨战舰。在涉及由谁执掌领导权时,上述因素决非无足轻重,因为所有人都乐于加入最早展示其强大实力的军队作战。

[5]“况且,诸神已经准许你们雅典人在领导权的竞争中成功胜出。在过去无数次大规模的海战中,你们大都取胜,极少失利。因此,同盟者在你们的领导下,都是很乐于与你们共赴艰险的。

[6]“的确,你们对海洋事业的全力投入是必要而恰当的,从如下事实必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曾几何时,拉栖代梦人与你们交战多年,尽管他们占领了你们大部分领土,但仍无法彻底击败你们。直到最后他们得到诸神的佑助,赢得了海上霸权时,才将你们彻底制服。(4)由此可见,你们的安危取决于对海洋的控制。

[7]“所以,这一切是你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你们怎能让拉栖代梦成为海上霸主呢?首先,他们自己都承认在这方面不如你们有经验;其次,他们也不像你们那样,甘愿为控制海权而到海外去冒险;他们所付出的最大代价不过是战舰上全体船员的性命,而你们却是拿妻子儿女乃至整个城邦去冒险。

[8]“这就是你们雅典人所面临的形势。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拉栖代梦人的情况吧。首先,他们居住在内陆地区,因而只要他们能控制陆地,即便海上交通被完全切断,他们也可以平静生活,安枕无忧。他们自己对此了然于心,于是从孩提时代起就着眼于训练如何在陆地上作战。而且,他们将服从长官的命令作为最高准则。(5)因此,他们是最优秀的陆军勇士,而你们是最优秀的海军战士。

[9]“正如你们随时可以派出一支强大的舰队,他们也能派出一支数量庞大、行动迅捷的陆军奔赴战场。所以,同盟者就会信心百倍地聚拢在他们周围。在神祇的眷顾下,就像你们在海战中一样,他们在陆战中也能胜多负少,所向披靡。

[10]“他们对于陆军的关注和投入,与你们对海军的关注和投入不相上下,人们可以从结果中作出自己的判断。你们与他们交战多年,(6)尽管你们曾在海战中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他们,但仍不能使他们完全屈服。然而,一旦在陆战中被击败,(7)他们的妻子儿女和整个城邦的形势,随即就危如累卵了。

[11]“所以对于拉栖代梦人而言,如果他们在陆上事务的处理方面无可挑剔的情况下,而让其他城邦成为陆上霸主,那肯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了。就我自己而言,贵邦议事会所提出的正是我要力促达成的建议,我坚信这对于双方都是最有利的;愿你们有幸达成最终的一致,这对我们大家都是最好的结果。”

[12]听了他的发言,在场的雅典人和拉栖代梦人,都为他的演说热烈鼓掌,喝彩不断。但是,凯斐索多图斯(8)走向前来,发言如下:

“雅典人啊,你们没注意到你们受骗上当了吗?如果你们愿意听,我马上就可以向你们证明。现在事实是明摆着的,你们是海上领袖。如果拉栖代梦人成为你们的盟友,那么很显然,舰队中各位舰长以及派遣出去的水兵都将是拉栖代梦人,而且很显然,舰船上的桡手,不是黑劳士,便是雇佣军。于是,你们雅典人就只好率领这样一群人去作战了。

[13]“然而,当拉栖代梦带领你们进行陆战时,你们定然会派出重装步兵和骑士参加。因此,按照这个方案,他们领导的是你们,而你们领导的只是他们的奴隶和最无足轻重的那些人。拉栖代梦的提摩克拉特啊,你可要回答我,刚才你不是说过你们来此是想按照完全平等原则建立同盟的吗?”

提摩克拉特说:“我确实这样说的。”

[14]“那么,”凯斐索多图斯又说,“如果由双方轮流出任舰队司令,轮流出任陆军统帅,难道还有比这更公平的事情吗?这样,如果担任舰队司令有任何战果,那么我们可以共同分享,而我们担任陆军统帅的时候,情况也一样。”听了这番话,雅典人改变了主意。他们投票通过决议,双方轮流出任军队最高统帅,每次轮值五天。(9)

[15]现在,拉栖代梦人和雅典人及其同盟者的军队向科林斯推进,他们决定一同去守卫奥涅昂城。因此,当底比斯人及其同盟者向这里进军时,他们严阵以待,在奥涅昂城里处处设防,拉栖代梦人和培林尼人驻守在最容易遭受攻击的地段。(10)底比斯人及其同盟者的军队,在距离防线30斯塔狄亚(11)的平原上扎营。他们先精确计算了从发动进攻到抵达敌营所需的时间,准备在黎明时分,向拉栖代梦的守军发起进攻。

[16]事实上,他们在时间上一点都没弄错,当夜间巡逻哨正要下岗,准备换防的时候,他们就向拉栖代梦人和培林尼人发起进攻。这时候,士兵们刚刚起床,正在忙于打理自己的事情。(12)底比斯人趁机发起猛攻——以有备之师攻击无备之师,以有序之师攻击无序之师——结果大获全胜。

[17]那些幸免于难的士兵逃到附近的山坡上,虽然拉栖代梦的波列玛克从他们的同盟者那里调集了尽可能多的重装步兵和轻盾兵,而且他自己也恪尽职守,但是终究因为兵力不足,未能守住要塞。他原本可以从肯克里埃安全地得到补给,但他并未这样做。此时,底比斯的军队也遇到了大麻烦,他们不知怎样才能从面朝西基昂的一侧下山。如果不能下山,他们将被迫原路折返。拉栖代梦的波列玛克没有审时度势,反而与底比斯人订立了一个停战协议。人们大都认为,该协议对底比斯人有利而对自己不利。就这样,他率领手下士兵离开了那里。

[18]底比斯人在安全下山之后,与其同盟者阿卡狄亚人、阿尔戈斯人、爱利斯人会师,随即向西基昂和培林尼发起进攻;他们还出征爱皮道鲁斯,在爱皮道鲁斯全境大肆蹂躏之后,回师途中举止傲慢,根本不把任何对手放在眼里;在逼近科林斯城时,他们跑步前进,目的是想快速抵达通往弗琉斯的那座城门,如果城门碰巧没有关闭,他们就趁机冲进去。

[19]科林斯人的一支轻装兵从城里冲出来,他们在距离城墙不足4 普列特隆(13)的地方,与底比斯人的“精选之师”(14)遭遇。这些科林斯人爬上墓碑,抢占制高点,投掷标枪及其他武器,底比斯方阵前排大批士兵阵亡,余部四散逃窜。他们又继续追杀了三四斯塔狄亚。(15)之后,科林斯人将敌方阵亡者的尸体拖至城下,在达成停战协议后,归还对方尸体,并且竖立了一座胜利纪念碑。这样,拉栖代梦人的同盟者们得以重振士气,准备再战。

[20]就在这场遭遇战发生的同时,狄奥尼修斯派遣来援助拉栖代梦人的20余艘三列桨战舰航抵科林斯。随船抵达的包括凯尔特人和伊比利亚人,还有大约50名骑兵。翌日,底比斯人及其同盟者的军队,兵分数路,毁掉了平原上的所有东西,部署在从海岸到城市之间的整个平原上。看到敌军人多势强,雅典和科林斯的骑兵都不敢靠近。

[21]与之相比,狄奥尼修斯派来的骑兵尽管为数不多,却能一字排开,冲击敌军防线,朝敌人投射标枪。当敌军发起反击时,他们就后撤,并适时地又转过身来,再次向敌人投射标枪。如果距离敌人比较远,他们就会下马稍作歇息;如果敌人趁其休整之机发动攻势,他们会跃身上马,继续撤退;但是,等到追击者远离了底比斯主力部队,他们又会压上来,趁其撤退时投射标枪,杀伤敌人。这样,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牵制底比斯全军,迫使他们随着那50名骑兵进退。

[22]经过这样的交锋,底比斯人在停留几日后,便班师回国,其他盟邦的军队也各自回国了。而狄奥尼修斯派来的那些军队,则侵入西基昂境内。他们不但在平原地带的交战中击败西基昂人,杀死约70人,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德拉斯要塞。(16)战后,狄奥尼修斯派来的第一支援军,乘船返航叙拉古。

迄今为止,底比斯人以及所有那些叛离拉栖代梦人的人们,都是在底比斯人的领导下,同心协力进行战斗。

[23]这时候,有一位曼丁尼亚人名叫吕康麦德斯,他出身高贵,家产丰厚,雄心勃勃,他的一番话让阿卡狄亚人充满了自信。他指出,伯罗奔尼撒是阿卡狄亚人的故土,因为他们是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唯一的土著民族。在所有希腊诸族中,阿卡狄亚人数量最多,体格最强健。他还宣称,阿卡狄亚人也是最勇敢的。他举证说,哪里需要雇佣兵,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阿卡狄亚人。他说,如果没有他们相助,拉栖代梦人根本不可能侵入雅典的国土;没有他们相助,底比斯人也不可能攻入拉栖代梦。

[24]他还说:“如果你们还算明智的话,你们就无需再听命于他人;以前你们跟随着拉栖代梦人,使他们国势强盛,到处发号施令。现在,如果你们仍稀里糊涂地跟随着底比斯人,而不要求与其轮流执掌领导权,你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将变成新一批的拉栖代梦人。”

听了这番话,阿卡狄亚人热血沸腾,信心倍增,对吕康麦德斯崇爱至极,认为任何人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于是,吕康麦德斯指定了谁,他们就选举他为同盟的领导者。(17)阿卡狄亚人确因在一系列战斗中的赫赫战功而获得人们的称许。

[25]阿尔戈斯人在侵入爱皮道鲁斯境内时,遭到卡布里亚斯所部雇佣军、雅典人以及科林斯人的围攻。尽管敌军势力强大,且当地自然条件恶劣,阿卡狄亚人仍决定前去救援,将阿尔戈斯人从敌人的包围中解救出来。而且,阿卡狄亚人还出征拉哥尼亚境内的阿辛。在那里,他们击败拉栖代梦人的驻军,杀死其波列玛克格拉诺尔,洗劫了阿辛城附近的乡村。的确,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他们想出征,无论是风暴黑夜、征途漫漫还是崇山峻岭,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他们进军的步伐。这时候,阿卡狄亚人自认为是希腊人中的最强者。

[26]由于这些原因,底比斯人有些嫉恨,他们对阿卡狄亚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友善了。至于爱利斯人,当他们要求阿卡狄亚人归还以前被拉栖代梦人所侵占的几个城镇时,(18)发现阿卡狄亚人非但对他们的诉求置若罔闻,而且还高度关注特里斐里亚及其他叛离了他们的城镇。这些城镇的居民声称,他们本来就是阿卡狄亚人。因此,爱利斯人对阿卡狄亚人愈加痛恨。

[27]阿卑多斯人腓力斯库斯,(19)以阿里奥巴赞尼(20)的代理人身份带着大笔金钱到来时,同盟诸邦个个得意洋洋,自信满满。(21)腓力斯库斯到达后,首先在德尔斐召集了由底比斯人及其同盟者和拉栖代梦人参加的会议,商谈缔结和约事宜。然而,他们并没有就如何缔结和约向神祇请示,就直接开始了谈判。由于底比斯拒绝承认美塞尼隶属于拉栖代梦人,(22)谈判陷入僵局。腓力斯库斯纠集了一支庞大的雇佣军,支持拉栖代梦人重启战端。

[28]在这些问题悬而未决之时,狄奥尼修斯派遣的第二支援军到达。(23)至于如何部署军队,各盟邦意见不一。雅典人认为,应该前往色萨利,在那里与底比斯人一决雌雄,而拉栖代梦人则主张将决战地点放在拉哥尼亚。最后,拉栖代梦人的意见得到大多数盟邦的支持。于是,狄奥尼修斯派来的战舰沿海岸绕行后,来到拉栖代梦,阿奇达姆斯带领他们以及本方的公民兵,开拔出征。他们突袭卡利埃,进城后杀死所有俘虏。随后,联军从那里侵入阿卡狄亚地区的帕拉西亚,他们和叙拉古的援军在当地大肆劫掠。

当阿卡狄亚人和阿尔戈斯人的援军到达时,阿奇达姆斯已率军撤至麦列亚(24)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全军在那里稍作休整,来自狄奥尼修斯的援军指挥官基西达斯告诉他,说他奉命增援,滞留期满;随即就带领他的军队,沿通往斯巴达的道路离开了。

[29]但他们在行军途中,与美塞尼亚人在一狭窄谷地相遇,遭到包围,基西达斯不得不派人向阿奇达姆斯求援。阿奇达姆斯随即率军驰援。可是,援军刚刚抵达通往爱利特莱的三岔路口,却遭遇了准备攻打拉哥尼亚的阿卡狄亚人和阿尔戈斯人的联军,这支军队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切断阿奇达姆斯军队的归路。鉴于此,阿奇达姆斯别无选择,只得在岔路口通往爱利特莱和麦列亚道路的一块平坦处,摆开阵势,准备迎战。

[30]据说,阿奇达姆斯走向阵前,为了激励战士们的斗志,发言如下:“同胞们,公民们,现在是证明我们勇敢无畏、眼睛平视前方的时候了。我们务必要将祖辈传给我们的国土,完整无缺地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前,在妻子儿女眼里,在长者和外人心目中,我们一直都是全希腊最受尊敬的勇士,希望今后在他们面前我们也能了无遗憾地抬头面对!”

[31]据说,阿奇达姆斯话音刚落,突然间,晴空霹雳,闪电雷鸣,对于他来说这是个吉兆。(25)巧合的是,他的右手边有一座圣殿,那里供奉着赫拉克勒斯的圣像。(26)因此,耳闻目睹此情此景,他手下的战士们备受鼓舞,他们勇气大增,战斗激情瞬间迸发,势不可挡。当阿奇达姆斯率领士兵冲入敌阵时,敌方绝大多数士兵还未做好应战准备,就被砍倒在地,其余的在逃散时成批地被杀死,有些死于骑兵之手,有些死于凯尔特人之手。

[32]战斗一结束,阿奇达姆斯就竖立一座胜利纪念碑,并且立即派其传令官德摩特里斯去报告战役取得重大胜利的喜讯。他报告说,此役敌人死伤枕籍,而本方无一阵亡。(27)据说,在斯巴达,人们闻讯,从阿格西劳斯、诸位长老、监察官,直到普通百姓,无不放声大哭。的确,这既是痛哭流涕,也是喜极而泣。另一方面,底比斯人和爱利斯人,听说阿卡狄亚人惨败的消息后,都兴高采烈——原来,他们对阿卡狄亚人一段时期以来的傲慢态度早已心怀不满了。

[33]底比斯人一直在谋求称雄全希腊。现在,他们想到一个主意,如果派使者去觐见波斯国王,将会从国王那里获得好处。基于这样的考虑,底比斯人立即召集他们的同盟者诸邦,(28)借口拉栖代梦人攸泰克利斯已被派往波斯宫廷,他们也决定派遣使团前往波斯,佩罗皮达斯代表底比斯人、(29)搏击手(30)安条库斯代表阿卡狄亚人、阿奇达姆斯代表爱利斯人,一同前往的还有一位阿尔戈斯人。雅典人听说后,也派出提玛哥拉斯和列昂组成使团赶赴波斯。

[34]在抵达波斯的这个使团的各位成员中,佩罗皮达斯最受波斯人赏识。佩罗皮达斯说,在普拉提亚战役中,底比斯人是希腊诸邦当中唯一站在波斯人一边的城邦,(31)随后他们也从未参加攻击波斯大王的军事行动;拉栖代梦人之所以对底比斯人开战,最明显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但拒绝加入阿格西劳斯的军队以攻击波斯国王,而且阻挠阿格西劳斯在阿乌利斯向当地的阿尔特密斯女神献祭。(32)当年,阿伽门农在出征亚细亚后来攻陷特洛伊之前,就曾在此地献祭。

[35]此外,还有两件事使底比斯人和佩罗皮达斯赢得声望:其一,底比斯人在琉克特拉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其二,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底比斯人侵入并洗劫了拉栖代梦人的国土。佩罗皮达斯接着指出,假如底比斯人不出兵援助,阿尔戈斯人和阿卡狄亚人早就被拉栖代梦人击败了。雅典人提玛哥拉斯则作证,说佩罗皮达斯所言句句属实,所以他赢得的荣誉仅次于佩罗皮达斯。

[36]于是,波斯国王垂问佩罗皮达斯,说在大王即将颁布的敕令中,他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他回答说:“美塞尼亚必须脱离拉栖代梦而独立;雅典必须把他们的战舰拖到陆地上。假如他们拒不从命,签约各方均可对他们开战;倘若有哪个城邦拒绝参战,他们就准备先拿其开刀。”

[37]波斯国王下令草拟敕令,将这些内容写入其中,然后对着希腊诸邦的使者当面宣读。听了大王的敕令后,列昂惊呼道:“宙斯在上!雅典人啊,看来该是你们去寻求别的朋友而非大王的时候了!”当国王的书记将雅典人所说的话转译给大王听后,他决定在敕令上又加入一条:“如果雅典人认为有比这些条文更公平的建议,准许他们来觐见大王,当面陈述。”(33)

[38]当希腊诸邦的使者各自回国之后,列昂对提玛哥拉斯提出指控,说他不能恪守职责,处处附和佩罗皮达斯,而置本邦利益于不顾。结果,雅典人判处提玛哥拉斯死刑。至于其他城邦的使者,他们的情况各不相同。爱利斯人阿奇达姆斯盛赞波斯大王的所作所为,因为他将爱利斯置于阿卡狄亚同盟之上;阿卡狄亚的使者安条库斯并未接受波斯大王所赠送的礼物,因为阿卡狄亚同盟并未得到尊重。他回国后向“万人大会”(34)报告说,波斯大王确实拥有一支大军,但在他的军队当中有大批面包师、厨师、斟酒者、看门人,至于那些真正可以与希腊人在战场上进行较量的男子汉,他说他认认真真地去寻找过,却一个也没找到;此外,他说在他看来,人们盛传的波斯大王的金钱财富似乎也言过其实,希腊人喋喋不休地说起那金悬铃树,(35)其实很小,其树荫还遮不住一只蚂蚱呢!

[39]底比斯人将希腊诸邦代表召集在一起,让他们接听波斯大王的敕令文书。携带文书的波斯人首先向大家展示了大王的御印,接着当众宣读敕令。虽然底比斯人要求所有那些想与大王交好的城邦,都要宣誓遵从敕令所规定的这些条款,但是各邦使者回答说,他们只是奉命来听听,并非来这里宣誓从命的。如果底比斯人希望各邦宣誓,他们建议底比斯人重新委派使者前往各邦去征询意见。事实上,阿卡狄亚人吕康麦德斯还质疑说,这样的会议就不适于在底比斯举行,而应该在可能发生战争的地方举行。底比斯人对其言辞大为不满,指责他破坏了同盟条约。吕康麦德斯起身离座,拂袖而去,所有来自阿卡狄亚的使者也都一起离开了。

[40]鉴于所有与会城邦都拒绝在底比斯宣誓,底比斯人不得不派大使前往各邦,指令他们要立誓按大王的敕令有关规定行事,相信每一个单独的城邦都不会冒险同时与他们底比斯人和波斯大王反目。然而,事与愿违。当底比斯的使者到达第一站科林斯时,科林斯人一口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说科林斯人不想与波斯大王达成协议,所以不必盟誓。其他城邦也如法炮制,都拒绝了盟誓的要求。这样,佩罗皮达斯和底比斯人谋求称雄希腊的企图以失败而告终。

[41]另一方面,伊巴密浓达却仍未放弃努力,希望把阿凯亚人拉到自己一边。为了迫使阿卡狄亚人及其他盟邦对底比斯人言听计从,伊巴密浓达决定进兵阿凯亚。他先说服在阿尔戈斯履行将军之职的佩西亚斯,让他提前占领奥涅昂山。(36)佩西亚斯得知,驻守奥涅昂关隘的是那乌克利斯(37)和雅典人提摩玛库斯所率领的雇佣军,此处防守较薄弱。因此,在夜色的掩护下,他带领2000重装步兵,随身携带七日的给养,占领了肯克里埃附近的山头。

[42]在这七天之内,底比斯人到达并顺利穿越奥涅昂山地。在伊巴密浓达统帅下,所有盟邦一起进兵阿凯亚。眼见形势危急,阿凯亚的贵族们致函伊巴密浓达,恳请他运用个人影响力,要他们的政敌不要驱逐贵族,也不要变更其政体。他们保证,阿凯亚人将成为底比斯人的忠实盟友,底比斯人走到哪里,他们就跟随到哪里。(38)伊巴密浓达接受了阿凯亚人的请求,然后统率大军凯旋。

[43]然而,阿卡狄亚人和阿凯亚人的反对派指责伊巴密浓达,说他在阿凯亚所做的安排,是按照拉栖代梦人的利益行事。鉴于此,底比斯人决定向阿凯亚诸邦派驻行政官。(39)这些行政官到达后,在民主派的支持下,他们放逐了贵族派,建立民主政体。但是,这些被放逐的贵族们很快就联合起来,人数也相当可观。他们逐一推翻了各城邦的民主政权,恢复了贵族政体,重新掌控了局面。重新执政之后,他们不再遵循中立政策,而是积极支持拉栖代梦人。阿卡狄亚人一方面受到拉栖代梦人强大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阿凯亚人的压力。

[44]迄今为止,西基昂政府依然沿用古代的法律制度。西基昂的富人中有一人名叫攸弗隆,此人得到拉栖代梦人的支持,成为公民中最有势力者。他雄心勃勃,不甘居于人下。他对阿尔戈斯人和阿卡狄亚人说:“如果西基昂的富人执掌政权,那么毫无疑问,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再次投到拉栖代梦人一边;但如果建立了民主政体,那可以确保城邦将一如既往地与你们以诚相待。因此,如果你们向我伸出援助之手,我将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不仅给你们以信心的保证,而且使该城邦与你们的联盟牢不可破。你们想必知道,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和你们一样,早就不能容忍拉栖代梦人的高傲自大,都渴望早日摆脱其桎梏,不再受其奴役。”

[45]听了攸弗隆的一番话,阿卡狄亚人和阿尔戈斯人都表示乐于支持他。他立即召集城邦全体公民在市政广场开会,当众宣布,按照完全平等的原则,(40)改制为民主政体,并要求公民按其意愿推举出城邦的将军。结果,公民大会选举攸弗隆、希波达姆斯、克林德、阿克里修斯和吕山德为将军。当一切安排妥当后,攸弗隆指派他的儿子阿狄亚斯取代吕西门尼斯,出任雇佣军的指挥官。

[46]紧接着,为确保这些雇佣军对他效忠,攸弗隆对他们慷慨有加。不论是城邦的公共金库还是圣库的资金,都拿来用于支付他们的薪饷。同样,他还将那些亲拉栖代梦分子驱逐出境,没收他们的财产以为己用。而且,他还背信弃义,将自己的同僚官员或者处死,或者放逐,将城邦一切置于自己掌控之下,俨然成了一个僭主。他的同盟者之所以默认他的所作所为,一方面是因为他处处以金钱开路,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可以应各盟邦的要求,随时准备率领他的雇佣军出征。

* * *

(1) 公元前369年。关于雅典的历法,参阅本书附录二。

(2) 希腊历史上的同盟有多种模式。比较常见的是盟主与各加盟城邦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入盟城邦的利益往往难以得到保证。关于“完全平等”这个短语。参阅修昔底德:I.145等。

(3) 雅典帝国时期,不仅帝国舰队常年游弋于海上,许多雅典公民个人也在海外拥有土地和其他财产。

(4)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拉栖代梦人及其同盟者多次出兵阿提卡,甚至长期驻扎在那里,依然不能迫使雅典投降。公元前405年,雅典舰队在羊河之战中被拉栖代梦人全歼。波斯对拉栖代梦人的资助是拉栖代梦人占据海上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参阅色诺芬:《希腊史》,II. 1. 20—32。

(5) 或译“自制精神”,即“遵守纪律训练而养成的克制行为”。参阅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III. 5. 16,IV. 4. 15;《斯巴达政制》,VIII. 1—5;修昔底德:II. 39。

(6) 演讲者这里指的是伯罗奔尼撒战争。

(7) 公元前371年琉克特拉之战。参阅色诺芬:《希腊史》,VI. 4. 1—15。

(8) 此人于公元前371年出使拉栖代梦。参阅色诺芬:《希腊史》,VI. 3. 2。

(9) 色诺芬在其《雅典的收入》(V. 7)中提到“拉栖代梦人让雅典人自行决定有关最高军事指挥权的问题”。

(10) 色诺芬:《希腊史》,VII. 2. 11。

(11) 约5.5千米。

(12) 类似情况可参阅色诺芬:《希腊史》,II. 4. 6;色诺芬:《论骑兵长官的职责》,VII. 12。

(13) 约120米。

(14) 即著名的“圣队”(Sacred Band)。

(15) 600—800米。

(16) 西基昂以东是涅米亚河畔爱皮耶凯亚(位于西基昂和科林斯之间;色诺芬:《希腊史》,IV. 2. 14,4. 13)。德拉斯要塞位于同一方位。有学者认为该要塞位于海岸平原上。

(17) 色诺芬:《希腊史》,VII. 4. 33。

(18) 参阅色诺芬:《希腊史》,III. 2. 25 以次。

(19) 参阅狄奥多洛斯:XV. 90。

(20) 波斯总督。参阅色诺芬:《希腊史》,V. 1. 28;色诺芬:《阿格西劳斯传》,II. 26。

(21) 公元前368年。

(22) 参阅色诺芬:《希腊史》,VI. 5. 32及附注。此时美塞尼亚人事实上已经摆脱斯巴达人长达数百年的统治。美塞尼是美塞尼亚的首府,底比斯的行为意味着他们不承认美塞尼亚是拉栖代梦领土的一部分。

(23) 有些研究者认为援军到达时间在公元前367年。

(24) 或称玛列亚(Malea)。参阅色诺芬:《希腊史》,VI. 5. 24。

(25) 参阅色诺芬:《申辩篇》,XII;荷马:《伊利亚特》,II. 353;《奥德赛》,XX. 113及以次。

(26) 这种情况对于斯巴达人来说是一个好兆头。因为赫拉克勒斯是传说中斯巴达诸王的祖先。

(27) 据狄奥多洛斯(XV. 72)记载,在这次战役中,敌军有1万人阵亡。

(28) 公元前367年。

(29) 参阅普鲁塔克:《传记集·佩罗皮达斯传》,XXX. 1—2。

(30) 在古希腊的竞技会上,“搏击”(pankration)是一个常规项目,将拳击和摔跤糅合在一起。

(31) 事实上,底比斯人不仅早早地将“土和水”献给波斯国王,在战斗中还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波斯一边。当然,底比斯人绝不是“唯一”投靠波斯的希腊城邦。参阅希罗多德:IX. 32—88;修昔底德:III. 58,59,60。

(32) 底比斯人的极力阻挠使得阿格西劳斯献祭未果。参阅色诺芬:《希腊史》,III. 5. 5。

(33) 色诺芬:《阿格西劳斯传》,VIII. 3。

(34) “万人大会”(Ten Thousand),即阿卡狄亚同盟的公民大会。

(35) 悬铃树,即通常所说的法国梧桐。

(36) 位于科林斯东南方一山脉。由北希腊穿过这条山脉就进入伯罗奔尼撒。

(37) 一位拉栖代梦人。

(38) 事实上,伊巴密浓达在阿凯亚的几个城邦中建立过贵族寡头政体。

(39) 通常是征服者向被征服者派驻。之前斯巴达、雅典都这样做过。

(40) 直译为“在公正而平等的条件下”。参阅修昔底德:V.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