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隐公是鲁惠公的庶长子,他的生母不是鲁惠公的正妻。鲁惠公死后,按照传统礼法,应该是正妻生的嫡长子姬允继位,只因当时姬允年纪太小,只有六七岁,于是隐公上台执政。但他只是摄政,等姬允长大成人之后,就要把政权还给太子姬允。

鲁国是个非常重视传统的国家。鲁隐公的生母去世时,隐公已是国君,但仍然以庶母的葬礼安葬了她,比惠公的嫡妻去世时的排场小很多。隐公虽然摄政了十一年,却并没有侵吞太子权位的意思,反倒时时惦念着:“这国君之位是我弟弟的,等他长大了,我就让给他。”

鲁大夫羽父想得到太宰的职位,就给隐公出坏主意。

羽父说:“古人说:‘利器在手,不能让给别人。’如今太子已经长大了,他若即位,恐怕对主公不利,不如让老臣帮你杀掉他,免除你的后患。事成之后,你提升老臣为太宰怎么样?”

隐公一听,马上说:“不行不行,你这是什么话?!我弟弟长大了,我也老了,我将来要把君位传给他。我在乡间修了一套别墅,等别墅一完工,我就退位啦。国君之位本来就是我弟弟的,我岂敢有非分之想?!”

隐公的这番话是真心的,他也没过多责怪羽父,可羽父听了这样的话,心里害怕起来:将来太子姬允继承了君位,一旦听说此事,一定不会放过我呀。怎么能让隐公不说出去呢?那就是除掉他。

于是,羽父转过头去找太子姬允说:“太子,如今隐公见你长大,害怕失去君位,今日他悄悄叫我进宫,命老臣来杀了太子。老臣不能干这种违背礼法又违背良心的事,所以特来通报给太子。”

姬允一听,心里又气又恨。羽父又劝姬允:“俗话说‘先下手为强’,不如让老臣替太子除掉他。”

姬允感激涕零,说:“幸好有你报信,否则我性命不保。如果我不死,一定封你当太宰!”

当初隐公还是公子时,曾经和郑国交战,被郑国俘虏,郑国人把他囚禁在大夫尹氏那里。后来隐公贿赂了尹氏才得以脱身,所以隐公把尹氏的家神供在一座园子里,时常地去祭拜一下,祭拜完,就住在邻近的大臣 (wěi)氏家里。羽父就派刺客在氏家把隐公杀了,并嫁祸给 氏,杀了 氏家族的人。姬允当上了国君,就是鲁桓公。羽父升为太宰。桓公也没按国君的礼节安葬隐公。

【博闻馆】

周公摄政

幼帝年少,就会有辅政大臣,而这些辅政大臣往往功高盖主,经常引来幼帝的猜疑和提防。西周初年的周公旦,就曾经被周成王怀疑过。

周武王去世以后,儿子周成王还在襁褓之中。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他怕天下人因为幼主年少而背叛周朝,就登位代替成王处理国家大事。这时候,武王的其他弟弟管叔等野心家就开始在国内散布谣言:“周公旦要对成王不利。”周公就找来当时朝廷中非常有威望的太公望、召公奭(shì)出面解释。

周公摄政后,让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地位不算低,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待人。”正是有了周公的这种治国思想,一直到春秋时期,鲁国虽然国力不是最强大的,但是在礼仪和礼遇贤人方面一直都做得比较好,而且鲁国延续时间很长。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自己又在臣子之位上,谨慎恭敬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