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即位以后,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在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就是号召各诸侯国尊重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共同打击异族的侵略。后来齐鲁交战,齐国虽然在长勺吃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又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他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狄人部落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提高了。
只有南方的楚国不服齐国。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楚国领土和国力都壮大起来。楚国国君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这一年,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军溃败。齐国接着就去征伐楚国。
楚王派使者到诸侯军中说:“齐侯住在北方,楚王住在南方,两地的马或牛雌雄之间都不能互相诱惑,齐侯率军远道进入我国境内,这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对答说:“从前,天子周武王的弟弟召康公命令我国先君姜太公说:‘所有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此来辅助周王室。’召康公还赐给先君可以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dì)。你们楚国很久不进贡包茅了,周王祭祀用的酒没法用包茅过滤,我们的国君要来索取它。周昭王到楚国巡狩没有回来,我们的国君要责问这件事。”
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按时进贡,是我国国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你还是找住在水边的人打听打听吧!”
于是,诸侯军队前进,临时驻扎在陉地。
到了夏天,楚王派大将屈完领兵与诸侯的军队对峙。诸侯军队后退了些,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让诸侯的军队列好阵势,请屈完和自己同乘一辆车,一起观看。
齐桓公说:“我率各诸侯起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不,这是为了继承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啊!让我们两国共同结盟,怎么样?”
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说:“承蒙齐侯施恩,与我国国君结盟,这正是我国国君的愿望啊。”
齐桓公指着自己的阵营说:“请看,用这样众多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挡它?用这样众多的将士来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克呢?”
屈完把话锋一转,说:“齐侯若能用德行来安抚诸侯,谁能不服从呢?齐侯如果凭借武力来进攻,那么楚国有雄伟的方城山作为城墙,有汉水作为护城河,你的军队虽多,恐怕也没有用得上的地方!”
最终,楚将屈完和各诸侯订立了盟约。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成了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以邻国作为沟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有过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博闻馆】
齐桓公之死
齐桓公早年“九合诸侯”,成就了一代霸业,但是到了晚年,却晚节不保。
晚年的齐桓公任用小人。齐桓公想尝小孩子肉是什么味道,擅长烹饪的易牙就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上;齐桓公想要一个得力贴心的太监,竖刁就把自己阉了以供驱使。随着齐桓公的衰老,皇位的争夺也日益激烈。齐桓公立公子昭为太子,而那几个小人却想立无诡为太子。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问谁可以为相,他先后问易牙、开方、竖刁怎么样,管仲都一一否定了,认为他们做事不近人情,必定另有图谋,是靠不住的。
管仲死后,齐桓公年事已高,大权旁落到易牙、竖刁手中。后来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发动政变,将桓公困在宫中,一方面不准诸公子、大夫探望,另一方面断了齐桓公的饮食。宫女晏娥冒险从狗洞爬进齐桓公宫殿,告诉他真相,齐桓公才醒悟过来,觉得无面目见管仲,不久就死了。
桓公死后,易牙、竖刁扶持公子无诡即位,其他几个公子于是率兵对抗,都城顿时陷入一片混乱的厮杀。而一代霸主齐桓公的遗体,竟然在床上停了六十七天,惨不忍睹。直到第二年三月,宋襄公支持太子昭复国,联合其他诸侯杀掉了易牙、竖刁等人,才平息了这场纷争。
这场动荡以后,齐国国力削弱,齐国的霸主地位也渐渐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