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兴师侵犯鲁国,鲁庄公决定出战。鲁国有个人名叫曹刿(ɡuì),足智多谋,深通兵法。知道敌军犯境,要去进见庄公,为国家效力。
他的同乡阻止他说:“国家大事,自有锦衣肉食的大臣们应付处理。你不在其位,又何必去参与?”
曹刿说:“不对,这些大臣,无用的居多,他们只会吃肉穿衣,见识浅陋,对于国家大事,一定没有深谋远虑的。”
他终于去进见庄公,庄公就叫他随军出谋划策。
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了。
古时行军,进退以锣鼓为号:击鼓是进攻的号令,鸣锣是收兵的号令。那时庄公和曹刿同坐在一辆兵车中,听得敌阵中头通鼓声已起,齐军呐喊一声,兵车像潮水一般冲过来,庄公便要击鼓催动自己的兵士进攻,曹刿连忙阻止他道:“且慢!”过了一会儿,敌阵中第二通鼓声又起,齐军越冲越近了,庄公又要击鼓,曹刿又阻止他道:“且慢!”再过一会儿,敌阵中第三通鼓声又起,齐军逼到自己阵前了。曹刿便说:“可以了,击鼓吧!”鲁军一闻鼓声,便奋勇迎敌,杀得齐军大败,纷纷奔逃。
春秋时期铜鼓
庄公要下令追赶,曹刿又阻止他道:“且慢!待我察看一下。”于是他走下兵车,伛偻(yǔ lǚ)着身子,观察地上齐军兵车的轮迹,又跑上车来,立在车轼上,伸着脖子望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尽可以追,请主公赶快下令吧。”鲁军追上去,齐军果然不敢抵抗,望风而逃。
庄公得胜收兵,回营问曹刿道:“依了你的话,果然大胜。但其中奥妙,我还不明白,要请你告诉我。”
曹刿答道:“兵士作战,全仗一股勇气。头通鼓,兵士勇气振作;第二通鼓,勇气便衰了;第三通鼓,勇气便没有了。在敌军三通鼓打罢,已经没有勇气的时候,我军却‘一鼓作气’,勇往直前,所以能够战胜。等到齐军败了,逃了,我还怕不是真败,后面有伏兵,所以叫你且不要追。后来我看见地上齐军的车迹,非常凌乱,望见齐军的旗号也非常靡乱,便知道是真败,不是诈败,后面一定没有伏兵,所以才请你下令追赶。”
庄公点点头道:“不错,不错。”
【博闻馆】
古代门客的故事
曹刿在野,不是贤士大夫,更没有高官厚禄,却在关键时候为鲁庄公出谋划策。这和春秋以来贵族养门客之风息息相关。所谓的门客,就是寄居在王公贵族门下,由王公贵族供给生活所需,为王公贵族提供计策和其他帮助的人。
《战国策·齐策》记载了冯谖(xuān)在孟尝君门下做门客的故事。冯谖因为家贫,做了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客。起初,孟尝君并不太重视他,给了他很一般的待遇。冯谖就用手敲击佩剑唱道:“长铗(jiá)啊,我们还是回去吧!食物里没有鱼。”孟尝君听说以后,就给他提供了鱼肉。过了不久,冯谖又唱道:“长铗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出行没有车。”孟尝君就给他配上车驾。没过多久,冯谖又唱道:“长铗啊,我们还是回去吧!这里不能养家。”在得知冯谖还有老母亲之后,孟尝君便供给冯谖母亲吃用。此后,冯谖不再唱“长铗归来”的歌谣。
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收债,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全都赏赐给欠款人。孟尝君不解,冯谖回答:“你家缺的不是钱财,而是‘仁义’,今天我就替你把‘仁义’买回来了。免了薛地那点债务,百姓们欢呼雀跃,对你爱戴有加,不正是帮你买回了‘仁义’吗?”一年以后,孟尝君陪同齐王到薛地,还差百里未到,百姓们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孟尝君此刻才意识到了冯谖的远见。后来,孟尝君在齐国受到排挤。冯谖一方面劝说魏王以千斤黄金、百辆车子迎孟尝君去魏国做丞相,一方面告诫孟尝君不要接受,目的是让齐王意识到孟尝君的重要性,不要再排斥孟尝君。果然,齐王马上派人拿着重金、车马向孟尝君道歉。这样,孟尝君在齐国做了几十年丞相,没有受丝毫祸患,都是得益于冯谖的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