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懿公没有即位还在做公子的时候,曾和邴歜(bǐnɡ chù)的父亲争一块田,没有争到手。后来他即位做国君了,记起旧恨,便把邴歜父亲的尸首从坟墓中掘出来,斩去双足,他的气才算出了。但是说也奇怪,懿公对邴歜的父亲虽然如此残暴,对邴歜却很信任,叫他替自己驾车。

还有件相似的事:懿公曾把阎职之妻夺为己有,同时却又叫阎职做自己车驾的副手。

有一年的夏天,懿公乘了车出游申池,邴歜、阎职二人当然都同去。

到了目的地,懿公下车去游玩了。因为天气热,邴歜、阎职二人,便偷空同在池子里洗浴。

邴歜忽然同阎职开玩笑,打了他两下,阎职大恼。

邴歜嬉皮笑脸地说道:“别人夺了你的妻子,你尚且不恼,打两下有什么要紧,值得如此动气?”

阎职答道:“你不必取笑我。别人把你父亲的尸首从地下掘出来,斩去双足,你也不介意。你自己就没有血性?亏你还有脸说人!”

两人互相提起旧恨,便鬼鬼祟祟商量好了,把懿公杀死,尸首弃在竹林中。

因为懿公无道,齐国的人民都很恨他,所以两人虽然犯了弑君大罪,也一点儿不怕。他们杀死懿公之后,若无其事地回来,互相庆贺,痛饮一番,然后出逃了。

【博闻馆】

“杀、弑、诛、戮”与“伐、侵、袭”

本篇叫“齐懿公被弑”,为什么叫“弑”而不用“杀”呢?其实,在先秦时,有几个词和“杀”意思相近,但是又有细微差别,现在我们不妨辨析一下。“杀”,是一个较为通用的词,没有情感倾向和地位高下之分。杀好人、坏人,上杀下、下杀上都可用“杀”。

“弑”,指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春秋时期的戟

(戟jǐ,是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在战争中广泛使用。)

“诛”,指杀有罪的人或不仁的人。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也可以用于国家之间的征伐。

“戮”,指杀有罪的人或不仁的人,也可以指杀无罪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于是戮细民而诛大臣。”

关于国家之间的相互征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云:“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也就是说,征伐的时候,大张旗鼓的叫“伐”,悄无声息没有钟鼓的叫“侵”,偃旗息鼓进入叫“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