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因为郑国背楚事晋,率师围郑。郑襄公本来满怀期望晋国出兵来救,可是被围十七天,晋兵还是不来,楚军攻打又急,城墙已经坏了好几处,渐渐有点儿支持不住了。襄公想向楚军求和,又恐得罪了晋国,踌躇不决。古人遇有疑难的事情,往往用占卜来决定。占卜了一看,向楚军求和不吉。襄公心想,求和既然不吉,那只有背城一战,只有到祖庙大宫里去痛哭一番,表示国家危在旦夕。同时叫人民都备好车子放在巷里,以便战败之后,迁居别处,这是最后的一招了。又占卜了一下:吉,此法可行。于是郑人都哭起来,连守城军士也都嚎啕大哭。
楚庄王听得城内哭声震天,又望见守城军士,一边挥泪,一边抵御,知道郑人是穷极无奈了,心不下忍,便传令停止攻击,退兵十里。这是可怜郑人,不肯逼得太紧,所以特地放松一步。同时也可以使郑人知道自己不是一味蛮用武力,是个仁慈的人,使郑人肯来归服他。
哪知郑襄公见楚兵一退,立刻叫百姓修筑城墙。庄王便知道郑人还是要抵抗,并没有归服的意思,又进兵围城。
围攻了三个月,城破了,庄王率兵入城。到了大街上,只见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肉体,并牵着羊前来迎接,这种举动在当时表示非常恭顺,他说的话也非常谦卑。庄王见他很有礼,不像亡国之君,便知道郑国是不可灭的。不但不难为他,并且顾全他的面子,退兵三十里,不逼他订立城下之盟,仍用对等资格,和他讲和。
庄王使大夫潘尪(wānɡ)入郑结盟,郑襄公也把他的兄弟公子弃疾送入楚军做人质,表示不再背楚。
【博闻馆】
甲骨文
郑国人打仗之前总是要占卜一下,以知吉凶。这是古人好占卜的一个体现。卜,是指龟卜。今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大量甲骨文就是商代留下的。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卜官在占卜时,用燃着的紫荆木柱烧灼、钻凿甲骨,使骨质的正面裂出“卜”形状的裂纹,这种裂纹叫做“卜兆”,据以推断事情吉凶。商亡之后,占卜在周代逐渐绝迹,其文字也逐渐不为人知。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
清末,甲骨文陆续被发现,在20世纪进行了数次系统挖掘。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解读了大约三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