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秦国这两个大国出兵讨伐吴国,后来听说吴国早有防备,就转而侵略郑国。楚秦的大军围住了麇(jūn)这座城池,郑国将军皇颉(jié)是守将,皇颉出兵拼死抵抗,但最后皇颉还是成了楚将穿封戌的俘虏。
楚军内部不和,穿封戌立了大功,开始遭人忌恨,楚王的弟弟公子围想把抓皇颉的功劳抢到手。于是公子围和穿封戌就为功劳的归属争执了起来,闹得不可开交。
两个人决定找伯州犁评理。伯州犁说:“既然你们都说是自己抓的,那问问被抓的人,事情不就水落石出了吗?”他找来皇颉问道:“他们两个因为你而争吵了起来,究竟是谁抓的你,我想你最清楚吧!”接着,伯州犁把自己的手抬得老高,指着王子围说:“这个人是王子围,他可是我们国君尊贵的弟弟呢。”意思是说王子围身份显赫,不是你这个阶下囚得罪得起的。接着,伯州犁又把手放低指着穿封戌说:“这个人叫穿封戌,是我们国家方城外的一个小小县尹。”意思是他无权无势,替你撑不了腰,如果你说了实话,穿封戌可帮不了你。伯州犁又阴阳怪气地问道:“到底是谁俘虏了你呢?”皇颉心领神会,赶紧回答道:“我是被王子围抓到的。”
穿封戌大为震怒,拿着戈就去追赶王子围,但是很可惜没有追上。
这就是著名的“上下其手”的故事,比喻串通作弊,玩弄手法。
【博闻馆】
科举作弊趣闻
上下其手,指上下串通舞弊,玩弄手法。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成为贫寒士子走上宦途的主要路径。千军万马为了过科举这条独木桥,有人十年寒窗,也有人想到了作弊,这其中就包含了不少作弊的趣闻。当然,作弊的不仅包括考生,还包括考官。
唐代有行卷温卷的风气,就是考生考前将自己的诗文送给主考官审阅,以博得主考官的赏识。如果主考官确实欣赏你的才能,在录取的时候会适当照顾一下。因为如此,连大诗人杜甫都献过两篇大赋呢!杨衡的一个表弟用杨衡的诗文去行卷,结果被录取。杨衡后来也中了举,和表弟同朝为官。有次,杨衡见到表弟,就嘲讽他说:“‘鹤声飞上天’,这句诗还在吗?”表弟脸皮也足够厚,竟然回答说:“我知道这是你最爱的一句,所以不敢偷!”画外音大概是,除此之外,我都可以偷。
宋代有锁院、糊名、誊录制度。锁院就是考试和阅卷期间,主考官不能和外界联系。宋朝的郑獬(xiè)非常自负,写文章把自己大加赞许了一番,把自己比作英武的骐骥和灵异的巨鳌,而把主考官比作了劣马和顽石。主考官因此非常记恨郑獬,一心想断了他的仕途。主考官精选了卷子,只要以为是郑獬的都落选,但因为有糊名制度和誊写制度,就是考生的姓名是被糊起来密封的,考卷也被重新抄写过,以防考官知道考生的姓名,认出考生的笔迹。所以主考官还是选错了卷子,拆封之后才发现郑獬得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