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港王
弱脈神虛,肢振鼓慄,暑風內郁,藥以寒涼雜進,病日益甚,體日益虛,以致神識漸有昏沉之累瘁,姑以枇杷葉散挽之。
枇杷葉 公丁香 茅根 木瓜 香薷 麥冬 厚朴 炙草 陳皮
十九日再診 脈頗有神,鼓慄已減七八,舌苔尚白,胃陽為寒苦大傷,畏風多汗,以建中先立中宮之墓。十餘日不大便,此胃氣不下行,必得健陽中運,化物自通,無庸攻伐。
生白芍(二錢) 桂枝木(一錢) 炙草(一錢) 大棗(三錢) 炮姜(五分) 黃精(二錢) 枸杞子(一錢)
井水二碗,濾去渣,加入飴糖五錢,再煎至半碗服。
二十七日三診 左寸關脈,浮弦而虛,右浮大,按之無神,舌苔白滑,鼻與環口,氣色青黑,面微浮,身仍發熱,鼻多汗,頭痛煩悶不止,心加飢,食下則眠睡,中土陽和之氣不運,風木厥動,水穀與風暑,鬱而變幻不一,病根實深,未可輕視。仍從初診靜順湯法,冀其中旺木和。
牛膝(酒拌) 木瓜 雲苓 製附子(各五分) 炮姜 防風 訶子 炙甘草(各三分半)
上村朱女
咽喉哇塞,吞嚥如有物礙,是為炙臠,肝氣鬱結所致,非清涼可解,宗仲景辛散開結之法,用半夏厚朴湯。
製半夏 製厚朴 真紫蘇 赤茯苓 生薑
章
春夏陽升,忽然面目虛浮,畏寒喘息,漸漸肢脹,其為風水何疑,進分消五皮等法,皆疏里而不及表,徒增洶湧之勢。今膚光亮,邪無去路,且以小青龍湯開其膀胱。
麻黃 桂枝 乾薑 杏仁 細辛 滑石 苡仁
發汗後腫勢大減,喘息漸平,但脈微神倦,恍惚驚惕。此水去而封蟄不固也,以真武鎮之。方用真武湯,服數劑後,即以此作丸料。
梅里邵 七月二十七日
脈左澀結,關芤,右亦澀弱,失血十幾年矣。今怒動肝傷,氣逆上溢,精遺龍雷不寧,甚至無夢自泄,此陽虛陰必走也。當處𭶟陽發泄之候,尤貴調平氣分,恰與仲淳三要,宜降氣不宜降火符合。
青鉛 柏葉 艾葉 線魚膠 蔗節 荷葉
加八味丸三錢,紅絹包煎。
又初一日,大暑之第七日也。連進濟生八味丸兩服,而血色遂稀,精不復遺,五內之病情,亦可略見矣。切其脈,亦似前日較勝,少澀結之形,有鼓盪之致。若云不能斂氣凝神,畢竟氤氳之氣,與乾健之陽,總未必反失沖和也。嘗考陽虛之治有二,一理中,脾宜升也;一攝下,腎主納也。今是龍雷不肯潛伏於收藏之地,反升清陽之所,故必引之導之。咸以潤之,介以潛之。在此調攝勿懈,庶幾病魔可卻。
龜板 蓯蓉 牛膝 杞子 青鉛 線膠 蔗節 送八味丸三錢。
壬辰秋分夜半起,今已四月,發熱左胸脅痛,難以轉側,咳吐自汗,無頭痛身痛惡寒等症,舌無苔,大小便自可,腹中和,口渴不欲飲,先悲泣而後能嗽咳,出痰有穢氣,毛際脹痛不可近,脈弦大而數,目微赤,面色滯,多叫呼,與《內經》悲哀動中則傷魂正合。今正值四氣風木濕土令退,五氣君火燥金加臨,遇悲哀抑鬱之境,用甘麥大棗,清燥救肺,枇杷葉散,靜順四湯意。
冬桑葉 淨枇杷葉 飛滑石(二錢) 杏仁(錢半) 南沙參 炙草(五分) 麥冬肉(錢半) 瓜蔞皮(一錢) 麻仁 小麥(三錢) 南棗(二枚) 茅根(二錢) 木瓜(三分) 丁香(一分) 厚朴(五分) 杞子(五分) 牛膝(五分) 雲苓(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