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论姚伯昂学使病案。奉到钧谕,只悉种种。初时便干艰,跗微肿,茎皮微厚,溺色黄赤,驯至胃钝欲呕。是湿热之邪袭人手阳明大肠、上扰足阳明胃也。湿热内蒸则微渴,梨、蔗汁稍多即作泻。湿家本易泻,但不可多泻耳。食入欠运,是湿阻于中,则胃气不下行而反上逆,所以头亦为之眩胀也。普洱茶温中化滞,与建曲同,江浙闽广初交湿令之神药也。凡遇胸腹痞满、头目眩胀,不论何病,随饮一二盏最妙。南方卑湿,地土浮薄溽淖,一遇天气阴晴蒸热,人易昏闷,亦几似瘴疬之病,所谓痧胀也。若觉神思不快,或痞满呕泻,或头胀肢麻,即以平安散搐鼻或点眼角即解,重则用冷水点服二三厘,大可辟暑湿、痧秽、岚瘴不正之气。今奉上一缄,聊备左右不时之需。以小瓶贮之,勿使泄气。杭省精一堂合制者亦佳,购之甚便也。今跗肿未全退,小溲尚未清长,敬遵谕拟奉一方呈电。蔗浆、枇杷除烦养胃最佳,梨、桃、黄瓜皆易滑泄,鳗鳝壅滞,均当忌也。此体气既小有违和,饮食亦不宜强进,且愿稍稍节劳为祝(方未见)。

梅里张,肠风下血,经年至今冬才止,阳明腑络皆虚矣。初夏寒热发斑,亦是风湿为病。癍后风湿之邪似未清解。风动厥阴则右侧腰胯痛,少腹攻胀,湿阻少阴则右腿痹痛,不能屈伸转侧,风湿相合郁蒸为热,则身热、恶寒、汗多、溺黄、便反结闭、舌白不渴、胃钝食少矣。近复痰涎上壅,咳咳不爽,亦是湿浊所化,脉虚而弦,总之,皆外邪风湿未清之故。然风轻湿重,尤宜通阳化湿为主,必先退其郁蒸之热,务使汗敛便调,庶无虚脱之虑。至于痹痛不妨缓图。

生冬术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 橘皮一钱五分 丝瓜络三钱 滑石三钱 米仁三钱 石膏二钱 芦根尺许 杏仁三钱 防己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又蒸热渐止,热时仍有,汗泄稍寐,便亦稍润,右胯疝阻与右髀痹痛相连,以致转侧屈伸不能皆适,舌白,口腻,胃钝,溺少而黄,脉又弦迟,总之湿蒸热郁,腑络皆痹。其痹之所以难通者,中有疝气横膈,升降之气皆为所阻,而厥阴既不调畅,阳明益加壅塞矣。疏厥阴以平疝气,通阳明以和腑络,幸冀缓缓向安。

洋参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五分 米仁三钱 石膏煨,一钱五分 豨莶草二钱 麦冬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防己一钱五分 忍冬藤四钱 丝瓜络三钱 威灵仙三钱 川楝子两枚 青酒皮八分 川牛膝二钱

乌镇杨,阳虚湿胜之体,兼之起居饮食不能慎摄,或胸闷,或便溏,或梦泄,面黄形瘦,舌白,脉滞,反覆不常。何以调理?计惟常服丸剂,缓以图之。若能谨慎自爱,庶有康复之期。

资生丸 鲜藿香叶煎汤,下三钱。

湖州杨,长夏右颧发疡,原属阳明湿火上蒸,不与降而与升则非。但阳明腑气不降,而厥阴之湿火亦因之上升,以致右足大趾痛,气逆由足及腹上至脘胁胀,皮肤间轰轰如虫行。减食消渴,口苦舌黄,脉弦而数,显属胃不降而肝反升。宜通宜降。勿因高年,遽投腻补。究宜凭脉症以去病,去病即所以顾正也。病属易治,虽纠缠已久,勿忧之。

鲜生地五钱 云苓二钱 楝子两枚 大腹皮二钱 白蒺藜二钱 小川连三分 米仁三钱 丝瓜络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 青皮八分 泽泻一钱五分 佛手柑两片

光按:案语去病即所以顾正,却是名言。

又肝阳挟湿循络上行,由足大指循腿入腹,犯胃过膈抵咽,甚或头面肩背都为气焰所及。肝经之循腹,本有两路,一由中抵膈,一循阴器毛际旁连少腹两胯也。汗多,少寐,烦躁,胀,舌黄,口渴,足冷,皆由肝气挟湿未能清化,以致易升而难降也。今脉之弦象稍有柔和之意,数象已退,大便渐有溏意,而尚欠通畅。此时总宜调肝化湿,主通主降。慎勿因寝食未和,体气倦怠,遽投填补。经月工夫,当必渐臻安吉。

归须一钱五分 川楝子两枚 泽泻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米仁三钱 小茴香一钱 白蒺藜二钱 丝瓜络三钱 川连三分 青皮八分 橘核一钱五分

又叠投辛温苦渗,以通腑化滞,非但诸症不退,而大便反加燥结者,良由时际秋深,当王之燥气,必胜于长夏湿热之余气,以致肺胃大肠之结涩者,益形虚燥,燥则津气皆涩而不行。凡肺胃大肠之主乎?通降者,既不循职肝脾之主乎?升者益升矣。今脉得滑大弦搏,舌边黄燥而中心光,口燥胃钝,胁腹胀痛,宜滋养肺胃之津气,以通润大肠为主。肠通则胃和,胃和则痰湿驳杂之气皆可顺流而降也。

西洋参一钱五分 杏仁二钱 橘皮一钱五分 火麻仁二钱 旋覆花一钱五分 包苏子一钱五分 米仁二钱 柏子仁三钱 鲜石斛三钱 白蒺藜二钱 蛤壳三钱

光按:案语妙。

九里桥徐,寒热参差,原属秋深晚发,迄今月余,余热蒸蒸,汗多、便溏、溺黄、脉上弦数、胸腹白疹续发未已,此湿热余邪尚未尽化,阻痹蒸郁,腑阳既未通降,则宿痞自然升逆。疏腑通阳,湿热渐化,则痞自渐和矣。

西洋参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稆豆衣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广陈皮一钱五分 炒谷芽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 桑叶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白蒺黎二钱 左牡蛎三钱 芦根八寸

光按:简洁老当,方亦灵动。

杭州王,平居嗜酒,湿凝阳郁为病。去秋,四肢疼痹,两足及左臂为甚,乃是湿蒸气滞,足太阴、阳明脉络不宣也。继则鼻衄,《难经》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热泄气通,自然络痹较衰矣。今春,左乳结核,时咳痰稠、体疲、脉濡、舌黄、目昏、耳钝,亦湿邪上蒙耳。然络病宜清,腑病宜通。时值夏令,收效难速,拟用和阳化湿清气宣络,缓图之。

潞党参二钱 半夏一钱 木防己一钱五分 赤豆衣三钱 竹茹七分 新会皮一钱五分 生冬术一钱 川黄柏一钱五分 粉丹皮一钱五分 云苓二钱 炙甘草四钱 米仁三钱 建泽泻一钱五分

洞庭山蔡,阳虚嗜酒之体,屡为湿困,以致腰重,不耐久坐,左肩臂痛,疮痍时发,不能尽泄,经隧之湿由阳明深入厥阴,为便难肛痔,为囊风腿癣,滋蔓无已,皆湿病也。脉濡涩,不宜用刚药燥劫,议养阳明以清厥阴,冀其缓效。

大生地 归身 川断 米仁 制首乌 丹皮 杜仲 豨莶草 生冬术 萆薢 黄柏 忍冬藤

另服指迷茯苓丸三钱,酒下。

光按:此症生地、首乌,太觉腻滞,可加银花、丝瓜络、桑叶等,以清厥阴之湿热。

比麻李,身热已退七八,大便逐日一度、干而尚顺,耳聪神清,食进,溺淡黄,舌薄白,脉濡滑缓。论症情喜已退舍,此时宜清养阳明,冀其肠胃通和,则未尽之湿热,便可渐次清化矣。

西洋参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米仁三钱 竹叶念片 煨石膏三钱 赤苓四钱 通草七分 芦根八寸 益元散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杏仁二钱

光按:南方地形卑下,入夏以来雨水较多,泛潮更甚,故湿病最多。往往胸痞纳呆,头额胀闷,身热凛寒,甚或壮热汗多,发为白。治不得法,动辄经月,更有延误伤生者。此证最忌辛温发表,苦寒冰伏,要在清热不助湿,利湿不伤阴,方为妙手。

吴娑顾,两耳鸣,次第失聪,皆因外风内袭而来。据述,胸腹气火上升为鼻渊、齿衄、胸痹、痰多,下迫为痔疡、便难或溏,今脉得细弦迟,全属少阳、阳明风火痰三者为病矣。

潞党参 陈皮 枳壳 稆豆衣 法半夏 茯苓 胡麻炒杭菊 麦门冬 丹皮 桑皮 竹茹

光按:此症磁碟丸亦可选用。

杭州裘,五内如焚,起灭无定时,易怒多疑,舌腻口甜,脉弦左尤甚。肝热由于胆寒,脾瘅由于胃滞。所谓五志火动,神明内扰也。隆冬蛰藏之时,宜用育阴潜阳法。

大熟地三钱 阿胶一钱五分 天冬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竹茹八分 牡丹皮一钱五分 牡蛎三钱 佩兰叶一钱 莲心十粒 白芍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枣仁二钱 黑芝麻三钱

另服朱砂安神丸,莲心糊丸。

光按:此方与症丝丝入扣。

王泾江张女,病阅六年,初因气滞饮聚,久则络逆火升,两月来才得平卧血止。然饮沫上溢,日必碗许,咳呕,眩悸,齿血,牙疳,颈疬,面浮,气阻络痹,辄觉郁痛,此皆由于气火之郁偏寒偏热。非调郁法也,缓图尚可少安,第难欲速耳。

西洋参一钱五分 驴皮胶二钱 金石斛三钱 稆豆衣三钱 茯苓二钱 蛤壳三钱 石决明三钱 旱莲草二钱 川贝母二钱 海石粉三钱

光按:此方清平稳妥,颇足法则。

嘉善沈,忧愁过度,手足厥阴动而不静,以致疝聚于中,火升于上,精泄于下,脘右痞胀妨食,龈肿,目昏,额痛,惕,痿软等症,纷扰数年不已,甚至心神不能自主,宜缓调手足厥阴,以安心胃。

大熟地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稆豆衣三钱 龙骨二钱 荔枝两枚 紫石英三钱 枣仁二钱 胡麻仁二钱 池菊一钱五分 金樱子三钱 牡蛎三钱 建莲子十粒 芡实三钱

光按:柔育心肝似已周到,唯于痞胀妨食似未顾及,绿萼梅、砂仁亦可加入。

杭州裘,服育阴潜阳药以来,春时竟不梦遗,是可喜也。然晨易心悸,悸即易怒、多疑、懊,此肝胆包络尚有郁热。凡郁热之冲,原无定时,而心胃独当其冲,所以目泪、鼻血、齿痛、口干、舌黄、便溺,不能了了,脉弦实相因而来也,宜清肝之用,养肝之体,以调疏泄之职,则胆与包络皆和矣。

西洋参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陈海蜇二钱 炒山栀一钱五分 霜桑叶一钱五分 大生地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 金石斛三钱 白蒺藜二钱 石决明三钱 荸荠两枚 火麻仁二钱 女贞子三钱

临卧仍用灯心汤下朱砂安神丸四五钱。

光按:丹溪云上升之气多自肝出,此方平肝、清肝一线穿成。

桐乡曾,八月初寒热似疟,是新凉外迫、伏暑内动之感证。奈挟食挟怒而脘痛,呕逆吐蛔特甚。客反胜主,治法不免暄宾夺主矣。脏病宜通,得濡润而痛减,得溏泄而痛竟暂止。感症之流,连肺胃者每每如此。纠缠一月,病未了了,寒热又作,顿加咳嗽面浮,则又病中体虚,复加一层秋燥之邪,肺气益痹,以致腹痛作,而龈齿干燥也。脘痛连及胸背,动辄气逆,肺之筋郁极矣。耳鸣汗出,剂颈而还,则病邪伤阳也。腹痛便瘀,溺色似血,病邪伤阴也。体之阴阳虽皆受伤,而秋燥之邪大队尚聚在胸膈之间,脉右虚凝,左小弦数。顾正但须养胃存津,化邪但宜宣肺化燥。眼光但照大局,未可偏执一隅,枝枝节节为之矣。至于病机之危,何须再说。

西洋参一钱五分 川贝母二钱 茯苓二钱 金石斛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驴皮胶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杏仁钱 橘红一钱五分 紫菀一钱五分 霜桑叶一钱五分

光按:此乃喻氏清燥救肺汤加减,惟既有脘痛彻背,则辛润之品不可缺少。

九里汇陆,向有跗肿,或大小足指痛不能行,每发必纠缠累月。近因心境动扰,先觉脚痛,继以齿痛,延及左半头、额、颧、颊,甚至身热,左耳流脓。迄今两旬,耳脓及额俱痛,而彻夜不能成寐,烦躁益增,咽腭干燥,耳鸣,口干,咯有凝血,食少便难,脉两关见弦。素体操劳忧郁,由来久矣。心脾营虚是其质,近来复感,风燥之火上烁肺金,金不制木,肝阳化风化火,上扰清空,肺胃津液皆为消烁,是以现症种种,虚实混淆,宜先用甘凉濡润,以存津液,以化虚燥。

鲜生地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胡麻仁二钱 夏枯草一钱五分 茅根四钱 驴皮胶二钱 麦冬一钱五分 杭黄菊二钱 西洋参二钱 桑叶一钱五分 石决明三钱 枣仁二钱 川芎七分 川贝母二钱

又连服甘凉濡润之剂,以存胃津熄肝风。咽腭之燥已减,血亦渐止,右额浮肿亦退,大便难涩而日行,胃纳亦安,脉左静小而虚,右关稍有弦象,惟寐尚少,即寐亦未酣适,鼻气窒塞。盖燥为虚邪,而言以素虚之体易受燥邪也。其平素面跗庞然,两足易痛,原属阳明津虚,络脉久失濡润,故燥气加临,愈觉冲逆,今拟滋养肺胃,充润津液。肺金清肃则肝木自平,胃气充和则夜寐自安矣。至于节劳戒怒,则在自爱者留意焉。

鲜生地二钱 麦冬一钱五分 西洋参二钱 蛤壳三钱 桑叶三钱 驴皮胶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枇杷叶两片 金石斛三钱 川贝二钱 胡麻仁二钱

又脉六部缓小,右关之滑形已退,大便稍润,渐能假寐,然咽腭仍干,上及于鼻,瘀聚气秽,呼吸不利,两耳抽掣,心中时惕。凡鼻息不得卧眠,阳明病也。显属风燥之火上伤天气,清窍窒塞,津液不能上承,叠投甘凉濡润,而迄今不有大效。计惟有仿古人风以润之之义,取其清阳上达可至病所,则存津滋液,庶乎有裨。

西洋参二钱 元参一钱 驴皮胶二钱 夏枯草一钱五分 薄荷一钱五分 川贝母二钱 甘草四分 鲜生地三钱 枇杷叶两片 茅根三钱 犀角尖六分 辛夷一钱 牛蒡子二钱 防风八分

西窑头陈妇,经来色黑久矣,渐致届期,少腹必痛胀,似崩似淋而成紫黑,且有块兼之。去年至今便血半年,血分郁热之深可见。血燥则脏燥,故悲喜无端,似有鬼神。凡妇科血燥而郁热,则心营之有虚火不待言矣。心主易震,则肝胆相火安得不动?火燔于上,则肺受克,而津气易酿痰。浊痰与瘀血为心火所引,则渐入手厥阴包络,故现症有如此之变幻庞杂也。病之源流标本如此,从此用意,自有治法,总而言之,此脏燥夹痰症也。

鲜生地三钱 白薇一钱五分 五灵脂二钱 川百合二钱 淮小麦二钱 紫草一钱 黑芝麻二钱 羚羊角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驴皮胶二钱 天竺黄二钱

又进治脏燥血郁方,半月余诸症皆退,体中颇适。近因经候之期,先觉便难,继以内热,经来仍然紫黑,自觉诸症皆动,而忽悲忽笑不能自主。此其故,总由血分尚有郁热深伏于冲任血室之间,届期血动,则郁火亦动。心主血主火。君火动,则五志之火一时燔发,故现症种种,几乎无脏不动也。乘其血动之时,因势而内夺之,必得郁火清,则狂澜不沸,心君泰然矣。

犀角尖七分 丹皮一钱五分 酒制大黄三钱 紫草一钱 鲜生地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桃仁泥一钱五分

光按:案语老炼,方亦简洁。

又脏燥渐减,秋冬之交竟有三月不大发,然稍劳怒,辄觉火升鼻干,心神不能自主,而带重腰酸,左足易热,经来参差,腹痛气坠,色仍紫黑,此八脉郁火尚未清化,宜用静剂,专清奇经。

鲜生地三钱 归身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驴皮胶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川贝母二钱 蒲黄三分 五灵脂二钱 白薇一钱五分 西洋参二钱

光按:此症与《金匮》之脏燥似是而非,此乃血结成燥,彼乃血虚脏燥,故用药亦不同。

武康钱,肌表微寒而热,似疟非疟,鼻干有血,胃钝少纳,脉浮弦数,阳部为甚,此燥火上薄肺金。自秋初至今,迄不肯已,反致便溏,是肺与大肠两金皆困,老年岂是轻症,况素有失血,则气血俱耗矣。

西洋参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川百合四钱 白粳米一撮 川贝母三钱 紫菀一钱五分 驴皮胶二钱 枇杷叶两片 款冬花一钱五分 炙草四分

光按:燥为次寒,复气为热,故秋令渐凉则燥气大行,而其字则从火也。古来治内燥,首推魏玉横之集灵膏,治外燥尤推喻西昌之清燥救肺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