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

面论孙平叔宫保病案:大人体丰胃强,饮啖有兼人之量,加以节性禔躬,诚为松柏贞固矣。两年来,肿症屡发,其发也,肿自下起,由足及腹,上至头面、手臂。甚则痰多食少,动辄气逆不能平卧,茎囊俱肿,小溲淋漓。其退也,大都专科以草药为丸,为醴峻剂。逐水或从两足旁溢,或从大肠直泻。所用之药,虽秘不肯泄,然投剂少而见效速,其峻利可知矣。且尝其味辛涩刺喉,所尝仅似黍米,而味留舌本逾时不去,则其峻利又可知矣。自前年秋冬至今,翻覆再四,其情状大略如斯。今诊得脉象右三部弦而虚,其弦见于浮中,两候为多。左手因偏倚支撑,气滞益甚,皮肤肿厚,按之至骨,关位微细,寸尺尤甚。神色痿瘁,气机促逆。项以代头,尻以代踵。痰稠色黑,咯咯难出。溺少欠利,其色黄赤。日食不过四五盏,而饭仅得其一。虽唇黑,缺盆、平脐、突足、心漏、背平等恶候俱尚未见,且幸神色不衰,音吐洪亮,然亦疲惫矣。夫水肿之为病不一,而其为状亦不一。初则日积月盛,久必泛滥盈溢。来去聚散,莫可端倪。倏起倏灭,与身中之元气相为倚伏消长。屡攻屡退,屡退屡复。其复也,病者咎医者之治理未明,医者咎病者之调养失宜。不知水肿之为病本如是,其反覆无常也。夫治水之逆行所无事耳,疏、凿、决、排、堤、防、导、引,皆宜就水之性以顺其流。源流既须明辨,次第尤当详察,稍不如法,鲜奏肤功。今承明问,究厥指归。将正其名,则支饮为本,皮水为标。将究其流,则思虑伤脾,劳怒伤肝。盖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水谷酒醴肥甘,不能输精布气运中枢,以达于四末,留酿淫溢皆为痰饮、水浊,加以肝风鼓荡涌越,则所聚之阴浊,排驱壳、廓胸胁、遏经隧、壅肤腠,以致便溺皆涩,寝食俱废,无所不至,害有难以尽言者。故愚谓蓄而聚者为饮,盈而溢者为水。饮为水之源,水为饮之流。非徒逐水可以奏功,又必究极其饮;非徒涤饮可以了事,又必探讨其所以聚饮之源。况此症又有风木之邪乘间窃发,或推或挽乎,况又贤劳如此,倚毗爱戴如此。以六旬之高年,困两载之积患,末学浅陋而欲借箸代筹,计出万全,不啻如鳌戴之重矣。竭思殚力以图报称,必将和肝脾、开鬼门、洁净府,三者虽有主客轻重先后缓急,然可偏废乎?脾复其输运之职,肝复其疏泄之常。则泛滥者,或可循途归壑;涌溢者,庶几风息浪恬。今专科投剂,逾旬似获小效,而克期又不迂旷。且窃观其用法,亦似小有操纵者。敬遵钧谕,徐俟其成效,而乐与安澜之庆,再容退而静思,博攻医籍,以备万一驰驱之用。谨论列如左。

光按:抑扬宛转,说理透而论治明,非大手笔不能。

次日又陈诸药皆停缘由:昨日晋谒,窃观大人色脉神气,皆似惫不可支,肿既复盛,溺又渐少,而钧谕谆谆与左右侍奉之人,似皆以为舍利水之外更无紧要之着,而不知水之为病,在肾为本,在肺为标。脾土既无堤防,肝风又加鼓荡,愈壅愈逐,愈逐愈壅,驯至中州陆沈,水泉下竭,犹复断除食味屡进疏凿。天下岂有粮饷不继,转战无前,尚可望其收功末路者乎?此盖由于专科之医草泽无知,守一己之口传,图侥幸于万一,治藜藿劳形之法,概施之君民倚赖之身。效则国之福也,不效则虽食其肉,犹可逭乎?此愚之所以痛心疾首,而进停药之说也。夫药犹兵也,不得已则用之,以去病耳。表、散、攻、逐所以去病也,温、清、和、解所以补偏救弊以适于中也,然犹有补、益、培、养之法在,即或病未尽去而正已先虚,尚有攻补兼施、补泻间进等法参互错综,驯至于利而无弊。从未有病经两年,发已数次,不辨病之浅深,体之虚实,只以峻下一法为可,屡投而屡效也。盖此症之起由饮啖,兼人胃强脾弱,继而忧劳过度、气竭肝伤。饮食所入,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上输于肺,下利膀胱,通调水道流之,壅由于源之塞,不探其本而徒逐其流。岂止邻国为壑哉,将必竭一身之津液血气,尽付沃宜,漏卮无当,涸可立待。故愚以为此时之肿,非水也气也,此时之溲涩,非水道之不通,水泉之已竭也。若再守饮食之厉禁,进暴戾之劫剂,初何异剿寇用兵而无节制,则兵反为寇,济师无饷而专驱迫,则民尽为仇,大人何忍以千金之躯,轻供孤注之一掷也。然专科之攻伐既不可用矣,而补养之剂何以又不亟进。盖草药悍烈之性留于中者未必尽化,遽以补养之药接踵而进,不但虑其反兵为斗,且恐助其虐而滋其戾。夫藉寇兵资盗粮,诚不如安堵休兵,待时而动之为万全也。扰攘之后相与休息,古人有糜粥充养之法,伏望大人放下万缘,静养数日,返观内听,与病相忘,频进糜粥以养其胃,俟其胃中冲和之气稍稍来复,灌溉周身濡养百脉,充满然后流动,将必有不期肿之退而自退,不期溲之利而自利者。苟或不然,然后审机度势计出万全,大人之师定能贞吉。又或不然,则专科草药仍在也,更进而谋之,或不虑饥兵之噪矣。敬疏诸药皆停缘由,以答明问,惟鉴纳是幸。

光按:停药以待胃气之来复,此等议论可发前人所未发。

论杨拙园明经病案:胃纳稍增,大便较润,自是可喜,但旬日,久病仅投三剂,见效必不能多,腹胀何能遽减,即是右足之痹,原属湿邪阻络。湿是地之气,主阴,受于下者必升于上。自觉冷者,正属阴湿之邪未化。既云隐湿,何不用温热,而反用苦燥乎?盖尊丈体多肝火,凡有肝火者,虽受阴湿亦易化热也,况病起颧颊阳明部,升胃气反致引动肝脾伏火,伏湿由足之络上行入腑,以致腹满气逆耳。湿以下趋为顺,脾胃皆以降为和,故前日拙方主乎通降腑络,以导湿下趋也。凡病机不一,有宜投剂辄效者,如伤寒卒中暴疾是也;有宜缓为调剂者,如高年久病,以及纠缠传变之类是也,不审病机之宜缓宜急,而专以急功欲速,鲜有不偾事者,务期耐心多服,至数十剂外,然后换方。

光按:论用药之宜缓宜急,确是不磨之论,但近世人无恒心,一二剂不效早已易辙。欲求全愈,诚非易事,故医者有定识,已属难事;病者有坚忍心,更为难求矣。

湖州王,六月初肿自面起,渐及腹肢茎囊,渐致食减便泄。迄今两月,舌黄有刺,脉浮而濡。经谓:肿自上起者,当开鬼门;肿盛于下者,当先治其上。盖言水肿之挟风者,必先发汗也。今面肿于身,是病之主症未退而食减便泄,则脾胃之土德已薄。何以防堤泛滥?时已秋矣,肿盛必喘。若咳逆,喉作水鸡声,倚息不能卧,则肺之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权益驰,窃恐忧占灭顶。既形之肿固难退,退亦易复,而未形之喘必将至,至更难御,急须消患于未萌,后图崇土御水之计。

蜜炙麻黄三分 五味子十粒 广皮五钱 猪苓五钱 生姜皮三分 杏仁二钱 米仁三钱 党参一钱 泽泻五钱 炙草四钱 茯苓皮五钱 苏叶一钱 芦根八寸

泗安李,前年冬,陡觉面浮气急,延至肢体皆肿。此因风水为病,奈体素湿胜,肺既上痹,腑亦下滞,以致迁延反覆。迄今,仍然偏体皆肿,便溺赤涩,不能平卧,舌光干燥,脉沉郁。欲疏腑必先理气,欲理气必先宣肺,盖肿极最虑喘也。

蜜炙麻黄三分 杏仁二钱 甘遂末五分 茯苓皮四钱 煨石膏二钱五分 干姜捣 五味十粒 西洋参一钱五分 大枣两枚 炙甘草四分 甜葶苈四分

此方服至嗿爽痰多,凝汗津津,渐能平卧,接服后方。

西洋参二钱 蜜炙桑皮一钱五分 甘遂末五分 枇杷叶两片 橘皮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商陆根五分 丝瓜络三钱 茯苓四钱 泽泻一钱五分 木防己一钱五分

又肿喘俱减七八,微咳便溏,气易上逆,脉右濡左弦大。凡水肿之症最易翻覆,暂效未足全恃,此时宜和阳调中为御水之本,熄风养肝为因时之制,冀其无推波助澜之弊。

潞党参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驴皮胶二钱 赤豆皮三钱 生冬术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稆豆皮三钱 桑叶一钱五分 干姜捣 五味十粒 丹皮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丝瓜络三钱

光按:案语谓水肿之症最易翻覆,实阅历有得之言。

德清沈,咳嗽音窒,气逆,数年来易发难已,是肺气之虚痹久矣。虚痹则治节不行,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驰,而水气泛滥,中土卑湿,不能枢运矣。况肿喘并盛,脉濡舌鲜,理宜先理中土,慎勿欲速,遽投温热滋腻,有碍脾胃。

潞党参二钱 甘草四分 大腹皮一钱五分 米仁三钱 蜜炙麻黄三分 陈皮一钱五分 桑白皮二钱 生姜皮三分 杏仁二钱 茯苓皮四钱

光按:当加生石膏。

金家山张,素体平弱,阳虚湿胜,营耗肝滞,左胁下旧有肝积,兼之便溏、下血,时作时止。自十余岁至今矣。其脾胃之不和如此,则上既无以资肺之气,下亦无以御肝之侮。故入春少寐、盗汗,是脾阴不充也;春杪之能食不为肌肤,是脾阳之不用也;中枢无健运之权,无怪其当湿土之交而骤见腹满也。今脉象濡弱,舌干齿燥,肉削肌羸,咳嗽痰气有音,饥不能食,便数溺少。总之,皆脾胃肺气虚已极,健运之权驰而气化之机废,此臌症之极重者。若喘泻一见,便难措手,补既壅滞难胜泻,又虚羸不合,惟有从宣气疏腑一法,希冀万一。

西洋参一钱五分 大腹皮二钱 麸炒枳壳八分 枇杷叶两张 茯苓皮四钱 川贝母二钱 炒谷芽三钱 芦根八寸 陈皮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光按:此方太轻,当从肝脾着想。

石门赵,喘虽不盛,痰气尚逆,脉濡,舌白。先咳而后肿,先治其肺。况肿势盛于下半,明属湿蒸腑痹。治腑以理气为先,故专理痰气之逆。

西洋参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枇杷叶两张 茯苓皮四钱 杏仁二钱 大腹皮二钱 芦根八寸 旋覆花一钱五分 桑皮一钱五分 川贝二钱

南浔王妇,去年痎疟,原属暑湿郁于气分,阻遏营卫运行之常,故时有闰余之疟参错其间,至春血阻而经不行,自气痹而肿,肿先于头面,及至阴之地。至阴,厥阴也。厥阴为肝,肝本与胆为表里,此疟肿之所由迭起也。肝本为风脏,交春则风木内动,风鼓湿动,则头面先肿也。迁延至今,湿热薰蒸于内,风阳鼓动于外,加以情志或有不调,饮食或有不节,则清阳升降之机益形窒滞,而肿及周身,胀至于废食也。顷喉间呼吸有音,而颔下如垂,疟状反轻而微,时或便干而数圊,溺少而气秽,齿燥口干、舌质砂白、脉象左弦数而右沉弦数实、脐突背平,是又脾肺大失通降之权,而肝气益横逆矣。急须缓剂以理气平逆为先,必得喘汗不至,庶乎可望迁延而开生机之一线。

旋覆花一钱五分 前胡一钱五分 云苓二钱 小川连三分 大腹皮一钱五分 沉香三分 紫菀一钱五分 生姜皮三分 五茄皮二钱 橘皮一钱五分 桑皮一钱五分 丝瓜络三钱

光按:此症与疟迭起,仍当用越婢法加减。

关王庙吴,咳嗽四五月才止,春木司令即两胁走注作痛,入秋渐增腹满足肿,筋见青色,食少胀,脉弦沉附骨,此属郁怒伤肝,痰阻气痹。中满已成,难许见效。

西洋参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蛤壳三钱 海石粉二钱 桑白皮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米仁三钱 丝瓜络三钱 大腹皮二钱 苏子一钱五分 川贝二钱 枇杷叶两片

又上呕痰饮,下泻瘀血,阳明似有通运之机。虽饮食稍进,脉象稍起,而蕴蒸之湿外达为黄、内阻为胀满者,岂能易化?故论症仍在险途。

西洋参一钱五分 小川连四分 川黄柏一钱五分 左牡蛎三钱 陈皮一钱五分 茵陈蒿一钱 鸡内金一钱五分 生谷芽二钱 茯苓皮四钱 炒山栀一钱五分 炒泽泻一钱五分

光按:此亦肝脾两伤之症。

菱湖李,幼有哮嗽,近虽不发,痰饮内聚,阻肺胃升降之气,加以肝郁不调,顺乘中土,以致入夜腹必攻胀,而汤饮香燥皆不能受,脉象小弦,宜用缓调,议通阳涤饮条肝法。

潞党参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生冬术一钱五分 枳实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炙甘草四分 白芍一钱五分 青皮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制香附一钱五分

平罗王,内有烟辛燥劫,外有疮疥浸淫。燥湿二气内外交迫,脾胃大失通和之序。八月初燥令大行,大肠燥金气,以致脘腹膨胀疼痛,泄利不爽。迄今三月,脉之关尺犹然弦坚而数,取效谅难欲速,议通养肠腑以阖阳明为主。

潞党参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枳壳八分 驴皮胶二钱 怀山药二钱 茯苓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炒黑荆芥三钱 桔梗三分 炒槐米一钱五分 柿饼半枚

王店张,嗜酒烦劳,二者皆伤阳气。阳虚者湿必胜,况酒易酿湿乎!今夏湿土司令之时,胃纳骤钝,则中阳益虚,以致足跗先肿,湿盛于下也。浸假而至肿势日上,渐及腿髀、茎囊、腰腹。则肿盛于下者,当先治其下也。肿盛必喘,是湿浊上干清阳也。今溺少而黄,肤腠似癍似瘰似痱,皆湿火内蕴之的据。况舌胖大而鲜赤,阳明亦有火矣。脉沉迟,宜专以扶阳化湿。宗古人病在驱壳经隧者,毋犯脏腑之训,缓以图功。

生冬术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大腹皮二钱 商陆根五分 木防己一钱五分 米仁三钱 五加皮二钱 潞党参二钱 赤苓皮四 钱 甘遂末五分 桑皮一钱五分 丝瓜络三钱

光按:既曰阳虚湿胜,则商陆、甘遂总嫌太峻,且外见癍疹形,则邪已入于肌腠,正可用越婢法迎机导之,徒用攻下无益。

又阳虚不复恣啖生冷,中阳受伤,上逆为呃,下壅为肿,汗多食减,舌鲜苔黄,便干,溺涩少而赤,脉沉微迟涩。凡阳虚者,湿必胜,此物理之自然。故水肿之反覆,皆当责诸阳虚也,第此中有区别焉。今阳虽虚而湿又甚,一味补阳未免助湿,宜用通阳法以调中疏腑,冀其呃即止、肿缓退,切宜樽节饮食,毋使壅遏其式微之阳。

潞党参 法半夏 米仁 大腹皮 生冬术 陈皮 泽泻广藿香 茯苓皮 木防己 生姜皮 丝瓜络

又饮食不节,骤伤中阳,以致呃逆。人身之阳宜通运,不宜壅遏,既阳伤呃作,则不能敷布极矣。所以水肿旧恙复作。凡水肿多门,其源不外脾肺肾,其治法不外开鬼门、洁净府、实脾温肾,今肿由下渐及于上,便涩溺少,舌鲜苔白,脉沉涩,喉间痰气有音,啖肥浓有味而杳不思谷,其为肺失治节、胃不敷布显然,此时宜宣肺养胃,以调气化资谷气为要,俾不致水浊上僭,清阳日窒,而遽增喘逆,则可缓冀肿退。

蜜炙麻黄三分 杏仁二钱 干姜捣 五味十粒 西洋参一钱五分,蜜炙 石膏一钱五分 米仁三钱 茯苓皮四钱 木防己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陈皮一钱五分 枇杷叶两片 兰叶十片

光按:方论俱佳。

武康方晓帆,秋间泄痢时作时止,而脾胃蕴结之湿热究未清化,入冬燥邪搏肺,肺气不能清肃,则脾胃之承流宣化者益滞,以致咳嗽肿满交作,今腹膨妨食,夜尤欠运,多坐则囊足即肿,溺浑,便溏不爽,脉弦数右甚。急宜疏理痰气,以润其输运为先。

苏子一钱五分 莱菔子二钱 五加皮二钱 茯苓皮四钱 杏仁一钱 白芥子一钱 大腹皮二钱 地骨皮一钱五分 生姜皮三分 米仁三钱 鸡内金一钱五分

痰饮

长兴俞,劳郁太过,阳淤肝横,顺侮所胜,久则饮食不能游溢精气,聚而为饮,举发无时,痛呕交作已经多年,脘胁胸背皆为凌之所驾轻就熟,理难骤止。舌淡白而黄,脉迟弦而虚,面黄筋掣,主客两虚矣。宜平时用丸以养肝和胃,发时用煎以温中御侮,旷日持久,有备无患,庶乎有济矣。

潞党参二钱 小川连四分 枳实五分 桂枝三分 生冬术一钱五分 云苓二钱 炙草四分 干姜四钱 熟附子三分

又丸方

潞党参二两 大熟地三两 柏子仁三两 蛤壳三两 生冬术一两五钱 小茴香一两 川楝子二两 海石粉二两 云苓二两,泡 吴萸三钱 白芍一两五钱 黑芝麻二两

上为末,枣肉为丸。早晚二服,每次三钱,荔枝橘饼汤下。

当按:痰饮之症极多,此篇句句经验,当熟玩之。

大窑沈妇,体丰阳虚,饮聚气滞由来久矣。交春木气司令,肝胆易动,顺乘阳明逼动心营,以致脘腹攻胀、心悸、头晕、耳鸣、舌光、少寐、多汗、火升足清、食减不饥,虽痰饮吐咯,究难清澈。痰火胶结,津气易夺,大气升泄之时尤虑气火妄动,汗液易泄也。今脉得寸关濡弦滑数,总属痰火二者交相为病。气即是火,平气即所以清火;汗多亡阳,敛汗即所以和阳;再加涤饮以和胃,胃和则啖食渐安,而心营自不至妄动,肝胆自不至僣扰也。

西洋参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枳实五分 蜜炙黄芪一钱五分 浮小麦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煅牡蛎三钱 陈皮一钱五分 稆豆衣三钱 竹茹一钱 云茯苓二钱 旋覆花包,一钱五分 蛤壳三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新塍朱,进通阳饮方法,寒热之状已退,饮咳已减六七,然舌苔白腻,脉左浮弦,右胁隐痛,大便仅行一度,小便犹然短赤。尚属余饮未尽留踞中州,以致便溺未能通行,肝阳不免易动。议仍通阳和饮为主,疏腑润肝为佐。

潞党参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米仁三钱 炒枳壳五分 生冬术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蛤壳三钱 竹茹生姜一片同捣,七分 宋半夏一钱五分 杏仁二钱 猪苓二钱 大枣两枚

新市范,髀厌之痛虽由劳伤,后因发癍而愈,是必有风寒外袭,比来肢体畏寒,晨起痰饮涌溢,食少便坚,脘中不和,脉来弦滑,犹属寒遏卫阳、饮踞中脘之象,拟和阳涤饮法以通中州。

潞党参三钱 陈皮一钱五分 桂枝三分 生姜皮三分 制半夏八分 云苓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竹茹七分 生冬术一钱五分 炙草四分 苏子一钱五分

钱邱范,痰饮之聚,原由阳虚、高年脾胃运化力迟、水谷之湿酿为痰饮,每每有之。如古人三子养亲等方,虽为治标,亦有至理。今精气饮食已复,而脉弦有饮,亦当责诸脾胃运化之迟。时当湿土,宜参和胃益脾,以助谷气之运。

潞党参三两 法半夏一两五钱 木香六钱 莱菔子二两 生冬术一两五钱 陈皮一两五钱 谷芽三两 归身一两五钱 云茯苓二两 炙草四钱 白芍一两五钱 砂仁一两五钱 苏子一两五钱

水丸,晨服三钱,晚服四钱,莲子汤下。

光按:此方通补中阳颇妙,丸服更当。

石门马,脾胃阳虚,易受难运,水谷酒醴半酿,痰浊循络旁行则为臂麻或疼,溢冒上行则为头眩,泛滥于中道,则为咳呕便溏,充斥乎营卫则为汗泄、为肢清,此皆痰饮之为患也。去痰饮之源,在补脾和胃;节痰饮之流,在节饮食。今痰饮兼至,尚宜和阳之中参以清热化湿。为时在湿土潮令,因时制宜之法也。

云苓三钱 炙甘草四分 小川连三分 海石粉二钱 桂枝三分 法半夏一钱 蛤粉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生冬术一钱五分 广陈皮一 钱五分 生姜皮三分

又新凉外束,宿饮内动,左臂大痛,痰饮不多,四五十日才得痰少痛缓。然身凝热,脉尚沉着,余邪与饮俱未尽化也。

云苓三钱 桂枝三分 米仁三钱 木防己一钱五分 生冬术一钱五分 川乌三分 陈皮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煨石膏二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或痛久而无效者,另服活络丹二分,陈酒下。

德清胡,夏末寒热咳嗽,右胁动即觉痛,时或带血。迄今胁和血止,而痰多脘痞,食少欠运,不能平卧,脉滑而坚,两关尤甚。支饮未和,肝阳又逆,肺胃益难通降矣。

苏子一钱五分 蛤壳三钱 海石粉二钱 莱菔子二钱 西洋参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白芥子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杏仁二钱

嘉兴王,向有失血频发,据述情状自是胃络怒伤之血。今春外感,咳久肺伤,复致吐瘀。近来寒热咳嗽皆止,而动辄气逆,脉坚弦。弦为饮,坚为肝阴虚。阴虚则肝无以养,饮聚则气易上逆也。

党参二钱 蛤壳三钱 旋覆花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陈皮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驴皮胶二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左牡蛎二钱

光按:案语老练,方亦合拍。

海宁封,吐血成盆,是胃血也。胃本多气多血,往秋血症复发,胃脉逆举,血动则气亦动。凡胃中蕴结之痰饮湿浊,亦无不随气以动。痰饮湿浊,皆阴之属也,故阳为郁而不敷布,则晨起恶风。病经半年余,所投无非温补腻滞,则阳益不能通运,而痰益聚右胁下漉漉有声。厥气上逆,或痞聚于中、或梗塞于内、或浮越于肌肉肤膜,则不耐起坐、仰息,沃沫呕嗳,食少,大便干溏泄泻不一,小便浑赤而少,身处重帏畏风如虎,种种具在矣。阳虚胃弱,则宜通和;湿浊内蒸,则宜淡渗;痰饮内聚,则宜涤逐。病机如此,然久病至此,才思振理,谅难速效也。

西洋参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白蒺藜二钱 旋覆花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丝瓜络三钱 宋半夏一钱五分 蛤壳三钱 米仁二钱,姜汁炒 竹茹一钱

光按:此症吐血复兼痰饮,温补柔腻俱在禁例,须看其用药灵动处,所谓成如容易却艰辛。

匠人港王,癍发数月才退,肤腠间有惕麻痹,痰饮粘腻,舌苔黄滑,脉象濡弦,右部兼滑。总之,阳明水谷之湿易酿痰浊,以致脾肺之输运难速。宜清养肺胃之阴,以运脾气,远刚用柔,从秋令也。

西洋参二钱 稆豆衣三钱 陈皮一钱五分 米仁三钱 驴皮胶二钱 怀山药二钱 云苓二钱 秫米二钱 川贝母二钱 霜桑叶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周渡曹妇,晨刻呕沫、头运、耳鸣,由来久矣。今年濡泻,自春至秋才止,左胁痛渐及左背肋,舌苔或黄或灰,胃钝,脉濡,此痰饮稽留于肝胆之络而为痛,前次之泻亦痰泻也。未可竟作血虚肝病论治。

归须一钱五分 旋覆花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薏苡仁三钱 白蒺藜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驴皮胶二钱 西洋参一钱五分 法半夏一钱 丝瓜络三钱

海盐朱云樵,烦劳伤阳,阳虚则饮聚。现病种种都属痰饮为病,盖烦劳二字,原该劳心劳力而言。伤阳二字,亦不专指一脏一腑之阳。惟其阳虚,则水谷之入胃,不能游溢精气上归于脾与肺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常,皆乖其度留酿饮浊,阻遏清阳不能升降舒运,所以先见口淡食减。口淡,胃阳虚也。食减,胃气滞也。继见短气。《金匮》所云:短气者,其人有微饮。微者言饮之不多,而属于阳虚也。驯致左胁下漉漉有声,按摩之稍若通运,是饮聚肝胆部分而渐著其形也。加之右腿麻,是饮之聚于阳明大络也;左臂痹,是饮之聚于旁络也。惟其饮微,故无大创;惟其阳虚,故久不愈。然阳虚饮聚,原是一贯。至于营阴亦亏,是体之虚而又虚也。迄今经年,投剂已多,而未见成效者,是徒知其虚而漫投补益,网络原野,而不知从痰饮入想用补也。《金匮》明明有短气有微饮者,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二条既云苓桂术甘通其阳,何以又赘入复出肾气丸以纳其阴中之阳乎?其云亦主之者,正示人以智慧无穷,而其理又平易切实。盖短气不独肺主出气不足,而肾之纳气亦无权矣。微饮妨阳,自宜宣通。微饮挟阴气而上逆,致呼吸不利,甚至吸气短,则即宜通九渊下蛰之阳,以期龙雷下潜而不致飞腾,不妨用奠定系维之法并行也。经旨昭明,正与此症吻合,肾气之纳下不可缓矣。其苓桂术甘之治上者,尚嫌其力微而功浅,且性纯阳易动。目下冬藏之时,固应如是。然冬至蛰将动,又宜稍以静药控制之。病之理治之法,粗陈梗概如此,不过病之由来积渐,非伊朝夕,未能欲速也。宜节劳怒,慎起居,下数月静养功夫,自可渐期康复。

光按:说明痰饮原委,阐明经旨,纤悉靡遗,令人一读一击节。

茯苓三钱 生冬术一钱五分 潞党参三钱 桂枝三分 炙甘草四分 白芍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五味子干姜一分同捣,十粒 大枣两枚

丸方

大熟地三两 怀山药二两 茯苓三两 丹皮一两五钱 山萸肉一两五钱 淡附子三钱 泽泻一两五钱 桂枝三钱

上共为末,炼蜜为丸。早晚两服,每服四钱,淡盐汤下。今有河车山药之丸,或纂入钱许同服,至立春止。

又来信诸知,症渐有退意,第起坐仍觉短气,左胁下饮踞如故,则饮之根株尚未刬除。时届春令,虚阳不免易动,宜将肾气丸中之桂、附稍减,每晨用淡盐汤下三钱,每晚临卧用莲子汤下黑归脾丸四五钱,为春夏之交治法,其黑归脾丸料宜酌之。

湖州金,本属阳虚之体,酷嗜茶酒,久而聚饮,时苦右胁痛,控引胸背,短气,口干,反不渴饮,便溏溺涩,必吐涎沫,肠胃辘转有声,始得痛止。而凡酒家必易聚饮,况平时喜甘味。今脉亦沉弦,则阳虚饮踞无疑矣。宜节饮节劳,常服甘药以和之。

茯苓三钱 生冬术一钱五分 法半夏一钱五分 竹茹生姜同捣,七分 桂枝三分 炙甘草四分 枳实五分 生姜皮三分 陈皮一钱五分 潞党参三钱 大枣两枚

梳妆桥沈,身热不壮,经月不解,脘痞右逆有形,自觉汤饮入胃,皆痞滞不运。今耳聋、舌绛虽退,便溏、腰酸、手足疼、间有错语、脉虚涩,此属嗜酒阳微之体,痰饮湿浊留踞中宫,则阳虚不得敷布及于四末。时渐深秋,深恐转痢,殊非轻候。

潞党参 陈皮 法半夏 麦冬 桂枝 木茯苓 白芍 炙草 苏子 蛤壳 竹茹

轧村顾,两睾丸上控,自幼如此,则素有筋疝。筋疝必易举而善泄,力不能及远,宜结褵多年而未育也。脉得左弦且数,宜养肝以治疝。若乱投壮阳补肾,恐反滋梦泄淋滑之弊,且此时断难欲速,宜丸以缓调,并能节欲尤妙。

大生地四两 金铃子二两 元胡索二两 山萸肉二两 归身二两 小茴香一两 橘核二两 怀山药二两 白芍一两五钱 粉丹皮一两五钱 杜仲二两 韭子一两

上药研末,蜜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滚汤下。

嘉兴曹,腹痛无定时,亦无定所,攻鸣有声而无形,得嗳与矢气则稍舒,经久不已,脉沉而涩,此属厥阴气郁而为冲疝也。宜柔养其体,疏调其用,久久自可渐愈。

大熟地三钱 归身二钱 小茴香一钱 火麻仁二钱 紫石英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金铃子两枚 炙甘草四分 胡芦巴一钱 橘核二钱 青皮八分

又冲气自左上逆,俶扰于脘腹胸胁,或呕或痛,作止不常,已经年许。脉左弦,舌黄,时有寒热者,即厥阴之为病,病苦寒热也。此属肝阳郁结,聚为冲疝,宜滋养肝阴以调其气。

归须一钱五分 小茴香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吴茱萸三分 韭白两枚 白芍一钱五分 元胡索一钱五分 青皮八分 荔枝核两枚 陈皮一钱五分 川楝子两枚 橘核二钱 海藻二钱

洞庭山徐,幼患冲疝,发则睾丸控引入腹而痛,愈后越五六年。因疟致鼻衄,衄后脘痛屡发,发必由右而上,妨食便闭,必快吐便行,而后渐平。此仍属疝之上逆,脉得弦而近数,仍宜从疝冲为病论治,丸以缓调。盖久病根深非能速效耳。

大熟地三两 归身二两 青皮八钱 吴茱萸三钱 荔子核三两 川楝子二两 白芍一两五钱 海藻二两 玄胡索二两 小茴香一两 橘核二两 木香六钱 茯苓二两

蜜丸。早晚每服二钱,陈米汤下。

徽州洪,狐疝偏右多年矣。疝为任脉之病,有所触忤,实则下连肝气,虚则内连冲逆。洪今年春初,即发腹痛攻逆,是二者兼有之矣。然治法仍以疝为主。

归身二钱 元胡索一钱五分 橘核三钱 小茴香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川楝子两枚 青皮一钱 荔子核两枚 木香六分 吴茱萸三分 茯苓二钱

上海杨,初冬疝攻腹痛,此属劳倦伤阳,饮食阻腑,厥阴之气挟任脉逆行而为痛。冬底复感温邪,咳嗽咽干。今口渴舌鲜,脉濡弦,宜清养肺胃,兼调任脉法。

西洋参二钱 杏仁二钱 小青皮八分 牛蒡子二钱 川贝母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川楝子二枚 苏子一钱五分 元胡索二钱 老韭白一钱

光按:疝症诸方,俱妥贴易施。

寒疝宿饮

平望李,症情错杂,历久迭发不已,多属寒疝、宿饮二者为病。据述,自幼有症,疝攻于下必致饮聚于中。盖疝为厥阴之气,频扰于胃,则水谷皆易酿为痰浊。二者迭为宾主,冲逆于上,则眩晕、耳鸣、咳呕、络脉阻痹等症皆至矣,脉弦滑搏指。且曾失血,刚药难投,则取效不免难速。

蛤壳 海石粉 陈皮 竹茹 枳实 白蒺藜 茯苓 荸荠白芍 左牡蛎 米仁 海蜇

湖州妇,肝阳郁勃,动必犯胃,久则胃气大伤,全失中和之用。以致肝之郁勃者,聚而为疝;胃之停蓄者,聚而为饮。疝动于下,则饮溢于中,所以居常胃气不振,时有厥气攻逆自下而上,懊痞满,必呕吐酸绿之浊饮而后中通,便溺渐行。此所谓寒疝宿饮互为其病也,病经数年,宜缓以图之。若得怡神舒郁,或可渐愈也。

茯苓三钱 生冬术一钱五分 吴萸三分 干姜三分 桂枝三分 小川连三分 枳实五分 生姜三分 白芍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法半夏一钱 竹茹一钱

光按:此乃苓桂术甘及温胆汤、戊己丸合成,正如淮阴将兵,多多益善。

又寒疝宿饮盘踞于中,久而不和,阳明大失中和之用。今阳渐通降,屡次所下黑黄干坚之矢,既多且畅,则肠腑之蓄积者得以渐去,肠通然后胃和,此真数年来病之大转机也。盖饮疝互扰,皆在阳明下流壅塞,则上流何能受盛传导?盆满必上溢,此理之易明者也。今宜专与养胃以充,复其受盛传导之职。机不可失,正在此时。至于痔瘘溺少,皆属阳明为病,可一贯也。

党参三钱 宋半夏一钱 黑芝麻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火麻仁二钱 刀豆子三钱 杏仁二钱 茯苓三钱 白蒺藜二钱 白粳米一合 柿饼半枚

又病缠三四年,至今秋才得肠腑通润,燥结渐来,继以溏润,然后胃脉不至,上逆呕吐止而饮食进,可见阳明之病以通为补也。今秋深燥令,痔必稍愈,仍宜柔阳明以期渐渐充复。

潞党参三钱 陈皮一钱五分 驴皮胶二钱 枣仁二钱 法半夏一钱 茯苓二钱 生甘草四分 柿饼半枚 金石斛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秫米二钱 荷叶一角

光按:此二则亦见于《冷庐医话》中,称其首方效三易方全愈云云。统观三方,用意不外通阳涤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