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史漢泉,年約三十餘歲,住本鎮。

病名 溫病。

原因 庚戌四月,吸受溫熱,病己多日,病家出前醫之方示予,蓋皆不出銀翹散、三仁湯、增液湯之範圍,病勢日漸增劇。

證候 昏沉不語,面垢目赤,鼻孔如煙煤,壯熱爍手,汗濈濈然,手臂搐搦,溲赤。

診斷 兩手脈數疾,舌苔黑燥。問不能言幾日矣?曰:昨猶譫語,今始不能言,然大聲喚之,猶瞠目視人。問近日大便通否?曰:始病曾泄瀉,今不大便已三日矣。予謂此熱病未用清藥,陽明熱極,胃家實之病也,非下不可。

療法 與調胃承氣湯合三黃石膏湯加味。

處方 生錦紋(三錢) 元明粉(三錢) 炙甘草(八分) 栝蔞仁(四錢) 焦山梔(三錢) 黑犀角(一錢) 淡黃芩(二錢) 小川連(一錢) 生川柏(一錢) 生石膏(一兩)

次診 接服兩劑,竟未得下,惟矢氣極臭,溲色若血,神識較清,而身熱舌黑如故。

次方 栝蔞仁(六錢,杵) 焦山梔(三錢) 淡黃芩(二錢) 小川連(一錢) 生川柏(一錢) 黑犀角(一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炙甘草(八分) 鮮生地(一兩) 雅梨汁(一兩) 萊菔汁(五錢,同沖)

三診 熱減神清,黑苔漸退,脈息亦較平,時吐黏痰,目睛轉黃。遂改用小陷胸湯加蘆根、菖蒲等芳香清冽之品,以分消膈中痰熱。

三方 栝蔞仁(四錢) 小川連(六分) 仙露夏(二錢) 淡竹茹(二錢) 冬瓜仁(四錢) 全青蒿(錢半) 川貝母(二錢,去心) 石菖蒲(錢半) 漢木通(一錢) 鮮茅根(一兩,去衣) 活水蘆根(二兩) 以上二味,煎湯代水。

四診 接服四劑,胸部頸項間遍出白㾦,如水晶珠,腹部腿畔亦發白㾦,於是身熱全清,知飢進粥,但精神疲弱耳。

四方 西洋參(錢半) 原麥冬(二錢) 鮮石斛(三錢) 生苡仁(三錢) 川貝母(錢半,去心) 淡竹茹(二錢) 鮮枇杷葉(三片,去毛,抽筋)

效果 調養數日,始解黑燥屎數次。當時兩進大黃而不下者,蓋其戚友中有知醫者,潛將大黃減去一錢,每劑只用二錢,故但有解毒之功,而無攻下之力,而奏效亦較緩也。然究勝於粗工之濫用硝黃而僨事者矣。

廉按:此為溫病實證,治法初用寒瀉,繼用清潤,終用清養,選藥處方,層次一絲不亂,藥皆極有力量,似此佳案,堪為後學之師範。

溫病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袁堯寬,忘其年,住本鎮。

病名 溫病。

原因 庚戌四月患溫病,初由章緩卿君診治,服藥數劑,病未大減。嗣章君往江北放賑,轉薦予治。

證候 壯熱譫語,見人則笑,口渴溲赤,體胖多濕,每日只能進薄粥湯少許。

診斷 脈息滑數,右部尤甚,舌苔黃薄,而乾燥無津。蓋溫病也。熱邪蘊伏日久,蓄之久而發之暴,故病情危重若是。

療法 當以解熱為主,而佐以豁痰潤燥,方用三黃石膏湯合小陷胸湯加減。

處方 青子芩(二錢) 小川連(一錢) 生川柏(一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焦梔子(三錢) 栝蔞仁(四錢,杵) 細芽茶(一撮) 川貝母(三錢) 青連翹(三錢) 全青蒿(二錢) 梨頭汁(一兩,沖〕

次診 接服二日,熱未大退,至第三劑後,乃作戰汗而解。但餘熱未清,復以前方去石膏、芩、連、栝蔞等品。

次方 焦梔子(三錢) 青連翹(三錢) 全青蒿(二錢) 川貝母(三錢) 細芽茶(一撮) 生川柏(一錢) 生苡仁(三錢) 天花粉(三錢) 北沙參(三錢) 飛滑石(六錢,包煎) 活水蘆根(二兩) 雅梨汁(一兩,沖)

效果 連服數劑,清化餘邪,熱清胃健而瘥。

說明 凡溫病之解,多從戰汗,劉河間、吳又可發之於前,葉天士、王九峰暢之於後。證以予所經歷,洵精確不易之學說也。蓋前人於此,皆從經驗中得來,惟必俟服藥多劑始能奏功,而作汗之時,必先戰慄,其狀可駭,醫家當此,何可無定識定力耶。

廉按:伏氣溫病,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多從戰汗而解。若在血分盤踞者,或從疹斑而解,或從瘡瘍而解。惟將欲戰汗之時,其人或四肢厥冷,或爪甲青紫,脈象忽然雙伏,或單伏,此時非但病家彷徨,即醫家每為病所欺,無所措手矣。且汗解之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膚漸冷,未必即咸脫證。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症;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證矣。故醫必從幾經閱歷,乃有定見於平時,始有定識於俄頃。此案大劑清解,競得熱達腠開,邪從戰汗而解,尚屬溫病之實證。若病久胃虛,不能送邪外達,必須補托,而伏邪始從戰汗而出者,亦不可不知。昔王九峰治一人,年及中衰,體素羸弱,始得病,不惡寒,惟發熱而渴,溲赤不寐,發表消導,汗不出,熱不退,延至四十餘日,形容枯削,肢體振掉,苔色灰黑,前後大解共三十次,醬黑色,逐次漸淡至於黃,溲亦渾黃不赤,晝夜進數十粒薄粥四五次,夜來倏寐倏醒,力不能轉側,言不足以聽,脈微數,按之不鼓,用扶陰斂氣、輔正驅邪法,以生地、人參、麥冬、五味、當歸、茯神、棗仁、遠志、蘆很為劑,服後競得戰汗。寒戰逾時,厥回身熱,汗出如浴,從朝至暮,寢汗不收,鼻息幾無,真元幾脫。王仍以前方連進二服,汗收症退,調理而安。

溫病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陳席珍,年六十餘,住無錫。

病名 溫病。

原因 素體液虧無苔,花甲之年,倒賬折閱,鬱氣不舒,肝失調暢為內因,丙午夏病溫為外因。

證候 身熱自汗,渴不惡寒,神煩惡熱,時時懊憹。

診斷 脈左小數,右洪搏數,舌紅而絳。遂斷為溫邪鬱火交蒸,最防熱盛動風,驟變痙厥。

療法 用梔、翹、蘆、竹、知、茹、郁、桔急疏清解為君,兼顧胃津,花粉、石斛以佐之。

處方 黑山梔(三錢) 青連翹(三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桔梗(一錢) 淡竹茹(三錢) 天花粉(三錢) 肥知母(四錢) 鮮石斛(三錢)

先用活水蘆根(二兩) 鮮淡竹葉(四錢) 煎湯代水。

復診 病勢不衰,陳素信亂方,云:年周花甲,元陽大虧,若再投涼劑,必致生機驟絕。亂示附子理中湯,高麗參、炮薑、附子均重用,陳不敢服。至三候遍發黑紫斑,大顯溫熱明證,熱戀陰傷,舌至絳紫而干。始同意復診,因議大劑化斑,雙清氣營。

複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五錢) 生甘草(八分) 生粳米(三錢,荷葉包) 元參(五錢) 犀角粉(一錢,藥湯調下)

效果 繼以甘涼頻投,如吳氏五汁飲之類,至四候熱退淨而愈,然亦險矣。噫,治病最虞有人中傷,若假神妄評,更為陰刻也。

廉按:此治伏氣溫病之正法。凡溫病有汗者,清熱兼保胃津,當然之理,然猶病勢不衰,必須大劑化斑清營,頻投甘涼生津,至四候熱退而愈。可見伏氣溫病與新感風溫,其病勢之輕重,治法之難易,迥不相同,但用銀翹桑菊兩方者,焉能濟事,勢必耽誤而貽人夭殃也。噫!

溫病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王義源之女,年十四五,住鹽山城東牛留里。

病名 溫病。

原因 仲春中旬,感受春溫。醫者診治失宜,遷延十餘日,病益增劇,醫者諉為不治。

證候 心下脹滿甚劇,喘不能臥,自言心中幹甚,似難支持,其舌苔白而微黃,小便赤少,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仍每日下行。

診斷 脈博一呼吸五至,左脈似弦而有力,右脈似大而有力,然皆不堪重按,知其溫病之熱本不甚劇,因病久真陰虧損,致小便不利,所飲之水停於腸胃則脹滿,迫於心下則作喘,其心中幹甚,亦真陰虧損之徵也。

療法 當滋其真陰,利其小便,陰足則心不覺干,便利則脹消,而喘亦可定,至於一些溫病之餘熱,亦不治自愈也。

處方 鮮白茅根(去淨皮與節間細根銼碎)六兩,用水三大碗煎一沸,俟半句鍾,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煎一沸,至茅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當茶,數次溫飲之。

效果 飲茅根湯兩日,其病霍然痊愈。蓋白茅根涼潤滋陰,又善治腎陰有熱,小便不利,且具有發表之性,能透溫病之熱外出,一藥而三善備,故單用之而能立建奇功也。然必剖取鮮者用之,且復如此煎法(過煎則性變),方能有效。

康按:發明茅根功用,較徐洄溪尤為詳明。方雖簡單,藥用周到,可謂溫病善後之一種簡效法。惟症既喘不得臥,擬仿外臺法,再加鮮枇杷葉二兩,輕降肺氣何如?

溫病晚發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潘伯石令郎,年十四歲,住宜興南大街。 病名 溫病晚發。

原因 素質陰虧,冬傷於寒,潛伏至春未發,夏初乃發。

證候 壯熱無汗,神昏譫語,便泄溺赤,舌乾懊憹。

診斷 脈浮數沉滑。沉滑為伏溫將發,浮數乃邪已外潰,惟時已初交夏令,故斷為伏溫晚發。

療法 生津托邪,使邪透汗出為首要。

處方 黑膏(一兩) 前胡(二錢) 連翹(三錢) 天冬(三錢) 薄荷(錢半,後入) 知母(三錢) 玄參(五錢) 赤芍(一錢) 銀花(五錢) 白茅根(四兩,去心,煎湯代水)

東垣涼膈散三錢,開水先下

服三劑,接服後方。

二方 淡豆豉拌搗鮮生地(二兩) 知母(三錢) 前胡(二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玄參(五錢) 鮮竹葉(三十片) 薄荷頭(二錢,與石膏同打) 天冬(五錢) 銀花(五錢) 鮮茅根(四兩,去心,煎湯代水)

五劑便泄止而汗不出。接服後方。

三方 冬桑葉(二錢) 川貝母(三錢) 川石斛(三錢) 前胡(二錢) 鮮枇杷葉(五片,刷淨) 北沙參(三錢) 蘇薄荷(錢半) 蔻仁(五分,同打,後入) 豆豉(五錢) 旋覆花(錢半,包煎)

白茅根(四兩,去心,煎湯代水)

效果 服三劑,得戰汗而解。

廉按:前後三方,均屬生津托邪法,於伏氣溫病大致亦合。擬去涼膈散,再加活水蘆筍之清透,則見效當更速矣。

溫病發斑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潘君,年約三十歲,住本鎮。

病名 溫病發斑。

原因 暮春伏氣內發,新涼外束,然當時尚未現有熱證。

證候 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胸悶不思飲食,握其手臂,其熱爍手。

診斷 脈右浮滑,左弦緊,舌邊尖紅,苔薄白滑。知其病重,非尋常之感冒也。

療法 姑以蔥豉湯合二陳湯加蒡、翹、枳、桔等,先行疏解新邪。

處方 鮮蔥白(三枚) 淡香豉(三錢) 仙半夏(錢半) 廣橘紅(一錢) 生枳殼(錢半) 苦桔梗(一錢) 青連翹(三錢) 炒牛蒡(二錢)

次診 服後惡寒退,而心煩不得寐,胸悶作惡,脈滑舌燥,數日不大便。躊躇久之,乃毅然以大柴胡湯,重用大黃急下之。

次方 川柴胡(一錢) 淡黃芩(錢半) 仙半夏(二錢) 小枳實(二錢) 生錦紋(三錢) 生白芍(二錢) 鮮生薑(二片) 大紅棗(二枚)

三診 服後下稀糞水五六次,前症盡退,但不思食而已。越兩日,復發熱譫語,煩躁不寧,舌苔黃,脈滑,唇紅,口內破裂,大便溏。復以小陷胸湯加大黃下之。

三方 栝蔞仁(四錢,杵) 小川連(六分) 仙半夏(二錢) 生錦紋(三錢)

四診 翌日復診,則胸部脊背手臂等處均發現斑疹,其色紅赤,煩躁定,神識清,咳嗽多痰,舌苔黃燥,大便溏瀉,脈不數。遂改用小陷胸湯去半夏,加貝母等平劑以治之。

四方 栝蔞仁(四錢,杵) 小川連(六分) 川貝母(二錢,去心) 白知母(三錢)

五診 接服兩日,赤斑發現愈多,手足胸背均滿布,而脊背中尤為稠密,其色紅赤鮮明,言語時清時亂,目赤唇紅,兼有呃逆。仍以原方接服一劑,以覘進退。

六診 詎次日復診,則神昏不能識人,譫語呃逆,舌苔黑燥,脈息滑數,頭汗出時,或手動唇動,蓋伏熱尚重,病勢正在凶猛之時。仍當清涼攻下,雙方並進,庶足以殺其凶猛之勢。幸病家堅信不疑,得以放手用藥,乃以白虎小承氣小陷胸三方合用,去厚朴,加梨汁以清降之。

六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四錢) 生粳米(一撮) 生甘草(五分) 生錦紋(三錢) 小枳實(二錢) 栝蔞仁(四錢,杵) 仙半夏(二錢) 小川連(六分) 雅梨汁(一兩,分沖)

效果 此藥服後,神氣轉清,呃逆譫語亦漸定。遂以前方去大黃、石膏,接服三劑,病大退。乃以清涼和平之方,調理半月而瘳。

說明 大凡溫病之重者,多從斑解,而尤必借大黃之力,蓋腑氣通則伏邪始能外發也。

廉按:伏溫之邪由春夏溫熱之氣蒸動而出,此其常也。亦有當春夏之間感冒風寒,邪郁營衛而為寒熱,因寒熱而引動伏氣,初起一二日,第見新感之象,意其一汗即解,乃得汗後,表證略減而裡熱轉甚,昧者眩其病狀,幾若無可把握,不知此新邪引動伏邪之證,隨時皆有,治之者須審其伏邢與新感孰輕孰重。若新感重者,先撒新邪,兼顧伏邪,伏邪重者,則專治伏邪,而新感自解。若中焦挾有形食積濁痰,則邪熱蒸蘊,每每乘機入胃,熱結於中,而為可攻之症。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位居中焦,最善容納,邪熱入胃,則不復他傳,故溫熱病熱結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陸九芝謂溫病熱自內燔,其最重者只有陽明經腑兩證,經證用白虎湯,腑證用承氣湯,有此兩法,無不可治之溫病矣。其意專重陽明,若溫病決不涉及別經者,其言亦未免太偏。總之溫病邪熱蒸郁,入於陽明者居多,熱在於經,猶屬無形之熱,其證煩渴多汗,狂譫脈洪,此白虎證也。若熱結於腑,則齒垢,唇焦,晡熱,舌苔焦黃,神昏譫語,脈沉實,此承氣證也。只要認證清楚,確係熱在於胃,則白虎承氣,依法投之,可以取效反掌,切勿因疑生怯,反致因循貽誤也。即溫病發斑之際,用清營透絡,解毒化斑,而斑仍不透,往往用攻下逐毒,腑氣一通,而斑始大透。伏邪從斑而解者,亦常見之。此案初用時後蔥豉湯加味,辛散發表,使新感先從外解,繼即審定溫病實證,疊用寒瀉,直攻胃結,逐次發斑,而伏邪始得肅清,所用藥品皆用漢方以奏效,學古有獲,確是佳案。

溫病發斑案(婦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王氏婦,年三十餘,住昌安門外。

病名 溫病發斑。

原因 素因血虛肝旺,適五月間病溫,五日後始延予診。

證候 面紅熱盛,神昏煩躁,口雖干,不喜飲,間有呃逆。

診斷 脈沉小數,舌鮮紅無苔。予斷為邪在血分,將發斑也。

療法 以犀、羚、生地、大青清營透斑為君,桑、丹、蘆、竹、杷葉宣絡達邪為臣,佐二蒂以止呃也。

處方 犀角片(五分,先煎) 鮮生地(八錢) 冬桑葉(二錢) 鮮竹茹(三錢) 羚角片(一錢,先煎) 鮮大青(五錢) 丹皮(錢半) 真柿蒂(三十個)

先用鮮水蘆根一兩、青箬蒂十個、鮮枇杷葉(一兩,去毛,抽筋)、鮮竹葉心四錢,四味煎湯代水。

效果 兩劑斑出神清,呃除身涼。繼以鮮石斛三錢、鮮生地五錢、甜梨肉一兩、青甘蔗一兩、佛手片一錢、金橘餔兩枚,養胃陰而醒胃氣,三服即胃動而痊。

廉按:血分病溫斑來出而神昏呃逆,病勢已危,犀羚五鮮湯加味雖屬正治,然近今犀羚價昂,貧者不易購服,可用生玳瑁三錢、草犀三錢以代犀角,羖羊角(一錢,俗稱黑羚羊)以代羚角,功用亦大致相同,請醫者一試便知,當信迂叟之言,非妄談以欺同道也。

腎虛溫病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高姓,年二十五六歲,業農,住鹽山城東北張馬村。

病名 腎虛溫病。

原因 仲夏初旬,麥秋將至,遠出辦事,又欲急回收麥,長途趨行烈日之中,辛苦殊甚,因得溫病。其叔高魯軒,及其表叔毛仙閣皆醫士,又皆善治溫病,二人共治旬日無效。蓋園其勞力過甚,體虛不能託病外出也。

證候 愚診視時,其兩目清白,竟無所見,兩手循衣摸床,亂動不休,讝語無倫,分毫不省人事,其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每日仍溏便一兩次。

診斷 脈象浮而無力,右寸之浮尤甚,兩尺按之即無,一分鐘數至一百二十至,舌苔薄黃,中心干而微黑。細思此證,其兩目清白無見者,腎陰將竭也,其兩手亂動不休者,肝風已動也,病勢至此,危險已至極點。幸喜脈浮為病還太陽,右寸浮尤甚,有將汗之勢。其所以將汗而不汗者,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陰陽和而後雨,人身亦陰陽和而後汗,此症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應,是以不能作汗也。

療法 此證若欲其出汗,不可分毫用發汗之藥,當用大潤之品,峻補其真陰,濟陰以應其陽,必能自汗,汗解則病愈矣。

處方 大懷熟地(二兩) 生懷山藥(三錢) 玄參(一兩) 甘枸杞(一兩) 真阿膠(四錢,烊沖) 甘草(三錢) 煎湯一大碗,徐徐分數次,溫飲下。

效果 上方如法煎服,一日連進二劑,汗出統體而愈。

廉按:《內經》謂溫病虛甚死,此證誠虛極矣。方用大劑滋補,一日兩劑,通體汗出而愈,幸哉!亦奇哉!若驟疑其偽,張君為信用卓著之名醫,著有《衷中參西錄》三集行世,非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者比。若競信其真,則陰竭動風,往往一厥即脫,迫不及救。即使因病致虛,虛屬驟變,藥雖對症,恐無如此速愈之理。惟方藥極有力量,爰為選錄,以待後來之實驗。

產後溫病案(婦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張氏婦,年三十二歲,住鮑瀆。

病名 產後溫病。

原因 時交暮春,產後三日,自服生化湯,腹痛除而惡露行,伏溫遂乘機外潰。

證候 一起即身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咳嗽氣逆,渴喜涼飲。

診斷 脈右浮滑,左小數,舌紅苔黃薄膩。據證參脈,此產後伏溫,從血分轉出氣分也。前哲石頑老人雖云:凡遇胎前產後所患,不拘何病,總以胎產為本,以病為標,若產後當理血分,然亦當隨機應變。余遂斷之曰,此伏熱證,雖在產後,亦當輕清透達為首要。

療法 以桑、杏、甘、桔輕宣其肺為君,茅根、青箬清透其伏熱為臣,生地、白薇涼其血為佐,赤芍、丹參通其血為使,遵《內經》急則治標之法。

處方 冬桑葉(二錢) 白桔梗(一錢) 光杏仁(三錢) 青箬葉(三錢,切寸) 赤芍(錢半) 根生地(四錢) 生、炙甘草(各三分) 東白薇(三錢) 蘇丹參(三錢) 鮮茅根(五錢,去皮)

效果 兩劑即灼熱咳逆大減,原方去桑、桔,加鮮斛、歸身養胃和營,再進三劑,諸疴盡卻,胃能納穀而痊。

廉按:胎前宜涼,產後宜溫,雖皆熟在人口,然亦一偏之見,總要查悉原因,辨明證候為第一。前哲徐洄溪曰:近人有胎前宜涼之說,頗為近理。至於產後則陰血盡脫,孤陽獨立,臟腑如焚,經脈如沸,故仲景專以養血消瘀為主,而石膏、竹茹亦不禁用,余每遵之,無不立效。乃近人造為產後宜溫之邪說,以薑、桂為主藥。夫果陰陽俱脫,脈遲畏寒,血水淋漓,面青舌白,薑、桂亦有用時。乃血乾火燥,純現熱證,亦用熱藥,則經枯脈絕,頃刻而斃,我見以百計。更有惡露未淨,身熱氣塞,煩躁不寐,心煩腹痛,皆由敗血為患,亦用薑、桂助其火而堅其瘀,重則即死,輕則變成蓐勞。造為此等邪說者,九死不足以蔽其辜。由此類推,凡胎前伏溫產後陡發,對症用藥,雖犀角、石膏亦不必忌,何況其次如此案之輕清透達乎。但方雖清穩,尚屬伏溫輕證之療法,與張氏壽甫之滋陰清胃湯(元參兩半、當歸三錢、生白芍四錢、生甘草錢半、鮮茅根二錢),異曲同工。

溫病鼻衄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李忠榮,年三十餘歲,業商,住寧海東路李家莊。

病名 溫病鼻衄。

原因 由於陽明鬱熱,迫血妄行,而上衝於腦,腦通於鼻,故衄。

證候 獨熱無寒,面赤沸紅,衄如湧泉。

診斷 溫證如遇脈象洪大浮芤,必發鼻衄。先用解肌清熱,可無後患。若用辛溫燥濕等物,立時衄血。欲止其血,當用此方為妥,雖有餘邪,不致貽害。切不可用參、耆、地、芍等補氣斂血滋陰之藥,其衄血雖止,恐餘邪未清,至後變端百出。親睹數人,致成不治,皆因餘邪未清之故。

療法 青蒿、竹葉、連翹清其表熱,黃連、黃芩、丹皮、山梔清其裡熱,荷葉涼血而消瘀,木通、茅根驅邪而達下。

處方 青蒿腦(二錢) 淡竹葉(錢半) 青連翹(錢半) 小川連(七分) 黃芩(一錢) 粉丹皮(二錢) 焦山梔(二錢) 鮮荷葉(一錢) 漢木通(一錢) 茅根(四十支)

效果 一服衄即止,不勞他藥而痊。

康按:溫熱逆升清竅而衄,其衄後熱勢必衰,故用清泄之法,亦與前證不同。是方加鮮生地五錢、搗生錦紋五分,效更捷。

溫病咯血案(內科)

何紹彭(住永修正街)

病者 塗祖照,年二十餘歲,耕種為業,住廖坊區。

病名 溫病咯血。

原因 溫邪劫傷肺絡,咯血已經半月,後因初夏勞力,病乃愈甚。

證候 不時咯血,甚則嘔血,身熱脘痞。

診斷 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微弦。此由邪傷肺絡,肺氣失於清肅,致陽絡傷,血從上溢也。勞力病甚者,有所用力,則氣血之行疾,而上湧愈甚也。及失血過多,則虛而生熱,是以又有身熱脘痞之症也。

療法 以桑葉、白茅花、苡仁暢肺分之氣,百草霜、黑薑、紫苑理肺分之血,皆有寧絡之功,生地、芝麻、西參、阿膠補絡損以平虛熱。

處方 白茅花(錢半) 冬桑葉(錢半) 生苡仁(三錢) 百草霜(一錢) 黑炮姜(二分) 鮮生地(三錢) 黑芝麻(錢半) 毛西參(一錢二分) 陳阿膠(一錢二分) 紫菀(錢半)

效果 四劑熱退血少。於前方去炮薑、桑葉,加生白芍,又六劑而血止。仍於方內去白茅花、百草霜,加霍斛、杞子各一錢,調理而痊。

康按:咯血較吐血為難治。方用清肺寧絡,參以濡血,亦屬尋常療法,妙在白茅花、百草霜二味,氣清質輕,善止肺血,炮姜亦反佐得力,使諸藥無陰凝之流弊也。

溫病咯血案(內科)

何紹彭(住永修正街)

病者 塗祖照,年二十餘歲,耕種為業,住廖坊區。

病名 溫病咯血。

原因 溫邪劫傷肺絡,咯血已經半月,後因初夏勞力,病乃愈甚。

證候 不時咯血,甚則嘔血,身熱脘痞。

診斷 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微弦。此由邪傷肺絡,肺氣失於清肅,致陽絡傷,血從上溢也。勞力病甚者,有所用力,則氣血之行疾,而上湧愈甚也。及失血過多,則虛而生熱,是以又有身熱脘痞之症也。

療法 以桑葉、白茅花、苡仁暢肺分之氣,百草霜、黑薑、紫苑理肺分之血,皆有寧絡之功,生地、芝麻、西參、阿膠補絡損以平虛熱。

處方 白茅花(錢半) 冬桑葉(錢半) 生苡仁(三錢) 百草霜(一錢) 黑炮姜(二分) 鮮生地(三錢) 黑芝麻(錢半) 毛西參(一錢二分) 陳阿膠(一錢二分) 紫菀(錢半)

效果 四劑熱退血少。於前方去炮薑、桑葉,加生白芍,又六劑而血止。仍於方內去白茅花、百草霜,加霍斛、杞子各一錢,調理而痊。

康按:咯血較吐血為難治。方用清肺寧絡,參以濡血,亦屬尋常療法,妙在白茅花、百草霜二味,氣清質輕,善止肺血,炮姜亦反佐得力,使諸藥無陰凝之流弊也。

溫病兼沖氣上衝案(內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鄭伯恕,年五十二歲,奉天裕盛銘印書局經理。

病名 溫病兼沖氣上衝。

原因 其人素有痰飲,偶有拂意之事,肝火內動,其沖氣即挾痰飲上湧,連連嘔吐痰水。季春之時,因受感冒成溫病,溫熱內傳,觸動沖氣,又復上沖。

證候 表裡壯熱,渴嗜飲水,痰水上泛,屢屢咳吐,呃逆噦氣,連連不除,兩脅作脹,大便三日未行。

診斷 脈象左部弦長,右部洪滑而長,重按皆甚實,舌苔白厚,中心微黃。此溫病之熱已入陽明之腑,又兼肝火挾沖氣上衝也。

療法 當重用白虎湯以清陽明之熱,而以降沖兼鎮肝之品輔之。

處方 生石膏(三兩,研細) 生赭石(一兩,研細) 生龍骨(八錢) 生牡蠣(八錢) 白知母(八錢) 生杭芍(六錢) 清半夏(三錢) 厚朴(錢半) 甘草(二錢) 煎湯三茶鍾,分三次溫飲下。

效果 將藥三次服完後,熱退氣平,脈亦較前和平。其大便仍未通下,遂將石膏、龍骨、牡蠣各減半,再煎服一劑,大便通下痊愈。

說明 醫家用石膏,未有與赭石並用者。即愚生平用石膏,亦未嘗與赭石並用,恐其寒涼之性直侵下焦也。然遇有當用之病而用之,則病當之,非人當之。如此證,不重用石膏則陽明之大熱不除,不重用赭石則上逆之沖氣莫制,此所以井用之而無妨礙也。

康按:沖屬於胃,又隸於肝,凡有痰飲者,每兼肝鬱,肝火內動,挾沖氣上衝,勢必連嘔痰水,甚則呃逆噫氣,若感溫病,其勢更甚。此案方用清降潛鎮,確是對症發藥,案後說明理亦充足。

春溫案(內科)

嚴執中(住泰興東門外殷家莊)

病者 張東樓之妹,年十九歲,往常州陳巷。

病名 春溫。

原因 去歲暮略受寒邪,寒鬱化熱,至今春復新感風寒而發。前醫令服解表藥數帖,汗出而熱不退。

證候 初病頭疼身痛,胸悶食少,口渴引飲,晚間熱重,時或呢喃。一星期後,經行忽停,因而少腹㽲痛,連夜讝語,咳嗽黏痰,用力而不得出,齒焦舌刺,索茶而不多飲,屈指已廿七日。

診斷 六脈弦數,尺部細候則促。症屬春溫而邪入陰分,蓄血胞宮也明矣。幸喜二九之年,真陰尚未消爍,如急救得法,猶可轉危為安。

療法 治病必求於本,故重用黑原參、原麥冬、鮮生地、肥知母、粉丹皮滋陰清熱為主,川貝母、牛蒡子、廣陳皮理氣豁痰為輔。又思蓄血下焦,大便燥結,揚湯止沸莫若釜底抽薪,因用桃仁泥、廣箱黃前後通行合治,而丹皮佐桃仁,甘草佐大黃,意在一則防緩,一則恐急。余若蘆根、茅根、銀翹與川貝、牛蒡等,不過邪由外入者,仍使之由外而出,所以吳鞠通、葉天土、陳平伯、王孟英諸先生謂為溫邪發表之要藥也。

處方 肥知母(三錢) 川貝母(三錢) 桃仁泥(三錢) 生甘草(五分) 淨連翹(三錢) 黑元參(五錢) 粉丹皮(三錢) 廣箱黃(三錢) 金銀花(三錢) 廣陳皮(一錢) 鮮生地(五錢) 原麥冬(三錢) 牛蒡子(二錢)

鮮蘆根三錢、鮮茅根一兩(去衣),二味先煎代水。

效果 予方一出,當時諸醫議論紛紛,謂死期將臨,尚用大黃三錢,慫恿病家莫服。予見膠柱派反對,乃大聲曰:倘病者服余方而死,余願出大銀百元,為之棺槨喪葬。於是病家使病者連服兩煎,果月信復來,腥臭難聞,夜不讝語,日不糊塗,身熱亦退,頗思飲食。延余復診,苔膩黃已化,脈弦數已緩,惟咳嗽稠痰,比前尤多。予乃於前方去大黃、桃仁,加杏仁泥、全瓜蔞,連服四劑而愈。

廉按:病屬衝任伏熱,桃仁承氣加減正合病機,然非素有膽識者,不敢擔任。

春溫案(內科)

楊燧熙(住鎮江西城內)

病者 陳濟川,年五十五,鎮江商人,住鎮江西門城外。

病名 春溫。

原因 幼年完婚太早,後傷酒色而患淋濁,服止澀藥過早,毒逼於內,致腿縫生魚口之症數月。顯系內因陰虛,外因溫邪而發。

證候 頭痛惡寒發熱,渾身骨疼,大便數日不行,小溲赤,口不渴,腹部拒按,唇齒乾燥,咳嗽不爽,脘悶不舒。

診斷 脈浮滑數,兩關較大,舌苔淡黃,朱點甚多。脈證合參,斷為溫病,此《內經》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也。

療法 先進桑菊飲加減以清熱,繼投調胃承氣湯加味以下積。

處方 霜桑葉(三錢) 苦桔梗(二錢) 淨連翹(二錢) 炒黃芩(錢半) 杭白菊(三錢) 薄荷葉(八分) 瓜蔞皮(三錢) 京赤芍(錢半) 光杏仁(二錢) 生甘草(五分) 大貝母(三錢) 枇杷葉(二錢,去毛筋淨)

接方 金銀花(三錢) 瓜蔞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 淨連翹(三錢) 生箱黃(二錢) 黑山梔(三錢) 川石斛(三錢) 元明粉(錢半,沖服) 毛知母(錢半) 荸薺(三枚)

效果 初劑熱解,二劑便行,三劑即能起立,可吃稀糜飲少許。後以滋養法,調理二三劑而康健。

康按:初用辛涼輕劑以宣上,繼用苦寒重劑以攻裡,此注重肺胃之治法,是得力於《溫病條辨》者。

春溫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陳其義,三十六歲,南昌人,住城內。

病名 春溫。

原因 失偶續絃,時當客冬,房事過勞,真陰虧損,又兼冬令嚴寒。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其斯之謂歟。

證候 初起證似傷寒,惟熱多寒少,常有汗出,汗後面熱不稍減,且口渴引飲,此與傷寒病狀,大不相同。

診斷 兩寸脈浮大而數,右寸脈尤洪。脈證合參,斷為春溫,乃熱邪傷陰之候也。

療法 但春溫證而惡寒,微兼表證,不能驟用純陰之劑,宜仿仲景麻杏甘石湯主之,但麻黃春夏宜慎用,茲以薄荷代麻黃為君,杏仁宣表為臣,石膏質重瀉火,氣輕解肌為佐,甘草和中為使。但溫必有毒,有濁氣,加銀翹芳香化濁,泄熱解毒,以助石膏之清解。

處方 蘇薄荷(一錢二分) 叭嗒杏仁(三錢,去皮尖) 生石膏(八錢,杵) 生甘草(一錢) 淨銀花(三錢) 青連翹(三錢)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各證均減過半,惟咳嗽熱渴,尚未痊愈。易以桑菊飲加減續進。

冬桑葉(三錢) 白菊花(二錢) 苦杏仁(二錢,去皮尖) 桔梗(錢半) 貝母(錢半) 鮮蘆根(三錢) 淡竹葉(錢半) 蘇薄荷(四分) 生甘草(一錢)

此方又接進三劑,未七日而各證逐漸就痊矣。

廉按:辨證清切,選藥愜當,妙在初起即用荷、杏、石、甘加銀翹,而為辛涼之重劑,較吳氏銀翹散力量尤大,真得葉氏薪傳也。

春溫發斑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楊左,年三十餘,寧波人。

病名 春溫發斑。

原因 邪陷入胃,化火劫律,致熱蒸發斑。

證候 溫邪已逾一候,身不惡寒,蒸蒸發熱,斑如錦紋,頭面胸背四肢均有,色尚紅活,大渴飲冷,頭額汗多,煩躁氣悶,甚則神昏讝語,溺赤如血,便閉三日,舌乾絳,根苔黑,唇焦,前板齒燥。

診斷 脈來右洪數,左弦數。脈證合參,顯是陽明熱盛之候,上蒸包絡,則時有讝語,熏蒸肌表,則灼熱發斑,邪勢方張,津液已傷,誠恐驟變痙厥,勿謂言之不豫也。

療法 陽明經腑氣血皆熱,故用膏、知、地、斛雙清氣血生津救液為君,大青葉、生草化斑解毒為臣,竹葉清泄膈上之熱,茅根清宣血分之熱,元參專瀉浮游之火,味鹹色黑,且能養陰,以清心腎之熱,合銀翹清解為佐使。服一劑。

處方 生石膏(二兩) 鮮生地(二兩) 生甘草(一錢) 大青葉(三錢) 大竹葉(三錢) 連翹(四錢) 肥知母(四錢) 鮮石斛(八錢) 潤元參(四錢) 金銀花(四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衣)

二診 熱灼較和,赤斑更多,昨夜讝語較少,寐亦稍安。醒後煩悶渴飲尚甚,舌根黑苔已化,干絳元津,唇焦便閉,溺赤莖痛,種種火盛劫津之象,未見少減。病已九日,右脈洪數,左脈弦數,仍防昏痙變端。再以大劑生津清熱法治。

二方 生石膏(二兩) 鮮生地(二兩) 生甘草(一錢) 大青葉(三錢) 淨連翹(四錢) 肥知母(三錢) 鮮石斛(三錢) 肥玄參(四錢) 天花粉(四錢) 金銀花(四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衣) 鮮竹葉(三錢) 黑犀角(四分,磨沖)

另用鮮石斛三錢燉湯代茶。

三診 熱勢漸減,赤斑漸淡,有汗津津,讝語已止,舌絳有液,脈來洪數稍靜,煩悶渴飲尚甚,大便未行,小溲赤痛,邪戀陽明,慎防昏痙變端。守原法治。

三方 生石膏(一兩五錢) 鮮石斛(八錢) 京元參(四錢) 淨連翹(四錢) 焦山梔(三錢) 鮮生地(一兩五錢) 生草梢(一錢) 天花粉(四錢) 金銀花(四錢) 竹葉心(三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 燈心(三紮) 犀角(三分,磨沖)

另燉鮮石斛代茶。

四診 斑漸回,熱較退,煩躁氣悶渴飲等亦有減無增,夜寐較安,讝語不作,脈右尚形浮數,左弦數,便暢不痛,色深黃,舌苔紅潤,胃納漸展,病情已有轉機。治再生津清化,然必須加意謹慎,勿變為上。

四方 生石膏(一兩) 鮮石斛(五錢) 京元參(三錢) 淨連翹(三錢) 大竹葉(三錢) 鮮生地(一兩) 天花粉(四錢) 焦山梔(三錢) 金銀花(三錢) 嫩蘆根(一兩,去節) 燈心(三紮)

鮮石斛湯代茶。

五診 身熱解而不徹,諸恙悉退,三部脈象,數而不大,舌胎紅潤,微有薄苔,煩悶已平,渴飲漸和,赤斑循序而回,小溲黃。邪勢已退六七,不生他變,可保無虞。

五方 鮮石斛(四錢) 淨連翹(三錢) 綠豆皮(四錢) 鮮竹葉(三錢) 甘蔗皮(五錢,塘西產) 冬桑葉(錢半) 金銀花(三錢) 嫩蘆根(一兩,去節) 生竹茹(錢半) 燈心(三紮)

六診 斑雖回淨,肌熱猶未解清,易汗口乾,舌紅潤,根生薄苔,脈象弦數,右甚於左。今日頻轉矢氣,大便欲解而未行,大邪雖退,餘燼尚存。治再清胃養津,參以潤腸。

六方 西洋參(一錢) 生扁豆衣(錢半) 火麻仁(四錢,研) 大竹葉(三錢) 綠豆衣(四錢) 鮮金斛(四錢) 淨連翹(三錢) 瓜蔞仁(四錢,研) 嫩蘆根(八錢,去節) 甘蔗皮(五錢,塘西)

七診 交兩候熱退身涼,脈來靜軟,大便亦行,乾燥異常,溫病後津虛腸燥,往往如此。

七方 西洋參(一錢) 生扁豆衣(錢半) 淨連翹(三錢) 火麻仁(四錢,研) 生穀芽(三錢) 鮮金斛(三錢) 穭豆衣(三錢) 嫩蘆根(八錢,去節) 松子仁(三錢,研) 淡竹葉(錢半)

八診 胃納頗旺,脈來濡而有神,溺長色淡,皆邪去正復之佳象也。前方既合,毋庸更章。

八方 西洋參(一錢) 南沙參(三錢) 穭豆衣(三錢) 橘白(一錢) 淡竹葉(錢半) 川石斛(三錢) 扁豆衣(錢半) 生穀芽(三錢) 生竹茹(錢半) 燈心(三紮)

九診 大病之後,全恃胃氣健旺。今寢食均安,大便又行不時,津液來復,即脾家運化之力亦健,所以神采頗好,脈象有神。治再和養,惟怡情靜攝,調勻飲食,較服藥尤為緊要。

九方 米炒洋參(錢半) 川石斛(三錢) 生穀芽(三錢) 水炒竹茹(錢半) 燈心(三紮) 南沙參(錢半) 穭豆衣(三錢) 橘白(一錢) 抱木茯神(三錢) 紅棗(三枚)

效果 服四劑痊愈。

廉按:肝膽為發溫之源,陽明為成溫之藪,誠以肝主回血,血中含有炭素,每從火化,故厥陰經最多伏火,每挾春溫時氣而暴發。其發也,陽明首當其衝,故身灼熱而發斑,與新感風溫病勢,輕重懸殊。此案辨證有識,處方有膽,非學驗兼優確有把握者不辦,惟方中再加羚角為尤妙。

春溫誤治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楊春芳,年四十八歲,南昌人,住廣潤門外。

病名 春溫誤治。

原因 房事過勞,時屆春令,無以應生髮之氣,致發春溫重症。誤服辛溫發表等劑,病日加重,延誤旬日。

證候 壯熱不退,汗多口渴,大便旬余不通,舌苔黑生芒刺,病勢危險已極。

診斷 脈左右俱洪數鼓指。合參病勢現象,察其前服各方,知系春溫誤藥所致。證已至此,非大劑滋陰兼滌腸,不及挽救。

療法 議以增液承氣法,重用元參、生地、麥冬為君以滋水養陰,合大承氣湯以急下存津,此亦破釜沉舟之意也。

處方 潤元參(六錢) 鮮生地(六錢) 杭麥冬(五錢,去心) 生川軍(三錢) 川厚朴(二錢) 炒枳實(二錢) 元明粉(二錢,沖)

次診 一劑大便即通,熱渴俱減,險象已除。遂改以復脈湯去薑、桂續進。

細生地(六錢) 杭麥冬(五錢) 杭白芍(三錢) 阿膠珠(三錢) 生甘草(二錢) 火麻仁(三錢,去殼,搗)

效果 服二劑,熱渴均愈,惟胃陰不足,正氣尚虧。又進益胃湯加減,以為善後調理。

北沙參(四錢) 潤玉竹(三錢) 細生地(四錢) 杭麥冬(三錢) 抱木茯神(三錢) 粉甘草(二錢) 鮮橄欖(四枚,剖破。若無橄欖時不用亦可)

煎成後去渣,加上冰糖五錢烊化,頻頻服之,服四劑而痊愈。

廉按:春溫誤治,至舌黑而生芒刺,症勢已險,方用增液承氣法救誤,確有巨功。惟續進減味復脈湯,稍嫌太驟。當先進益胃湯為合法,俟胃陰復而胃氣健,然後用復脈法滋填收功,較為適當。

春溫夾食案(內科)

錢存濟(住廣德城內)

病者 張修臣子,年十二歲,住廣德北鄉。

病名 春溫夾食。

原因 初因傷風發熱,頭痛自汗,不寒而渴,余投以麻杏甘石湯加薄荷、銀花,一劑即愈。後因誤食鯽魚半碗,其症復作,他醫進以辛燥,病轉劇。

證候 目腫如桃,頭痛如劈,煩躁譫語,大渴引飲,潮熱自汗,小便短數,大便不通,胃脹拒按。

診斷 脈象滑實,舌絳苔燥,合病因脈證參之,此胃實證也。夫外邪初解,胃氣必虛,正宜清淡滋養,以生津液,乃不戒於口,恣食葷腥,停滯於胃,復進辛燥,助陽耗液,食積得陽明燥化,致胃經所統屬之地,皆結實不通。故目腫頭痛者,陽明燥火上衝也。煩躁譫語者,胃熱上蒸神經也。大渴引飲者,胃津竭而求救於水也。潮熱者,陽明旺於申酉,實則得旺而劇也。自汗者,津液外泄也。小便短數者,津液下逼也。大便不通者,腸有燥屎也。病既內外皆實,自宜急下,以瀉悍熱之氣,而救將絕之陰也。

療法 以大承氣湯原方,先煎枳、樸,繼納大黃,次入芒硝,蓋取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和緩之義,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枳、樸除其積滯,皆所以通泄大腸而逐熱也。

處方 厚朴(五錢) 枳實(四錢) 大黃(四錢) 芒硝(三錢)

以水三碗,先煮枳、樸取二碗,去滓,納大黃,煮取一碗,去滓,納芒硝熔化,頓服。

效果 服一劑,下燥屎數十枚,諸恙霍然,即占勿藥。令以米飲調之,一周而愈。

廉按:案語多所發明,選方極為確切,非精研《傷寒論》,膽識兼全者不辦。

春溫夾痰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席錫蕃先生令侄潤身兄,年廿餘歲,洞庭山人。

病名 春溫夾痰。

原因 新感風溫,素蘊痰熱。

證候 但熱不寒,有汗不解,咳嗽氣逆,痰厚若膠,咯吐維艱,病已逾候。表分之風邪雖從汗達,里分之痰熱正在熏蒸,蒸於胃,則脘悶渴飲,發熱不已,熏於肺,則咳嗽痰厚,氣急不平,便閉溺赤,煩躁少寐。

診斷 脈來右寸關浮滑數,左弦數,舌尖邊紅,根中黃苔。津液已經受傷,最恐上痹肺氣為痰厥,內陷包絡為神迷,不可不預防也。

療法 初方,用鮮斛清胃生津,蘇、葶、桑皮、白前瀉肺開降為君,蘆根、苡仁、冬瓜子(即千金葦莖湯去桃仁),清肅肺胃為臣,余如杏仁利肺,蔞、貝化痰,連翹清熱,枇杷葉順氣,用為佐使,各盡其清肅上中兩焦之功能也。

處方 鮮石斛(四錢) 炙蘇子(三錢) 象貝(錢半) 連翹(四錢) 生苡仁(四錢) 水炙桑皮(四錢) 甜葶藶(一錢) 瓜蔞仁(五錢) 杏仁(三錢) 冬瓜子(四錢) 白前(錢半) 枇杷葉(三片,去毛) 嫩蘆根(二兩,煎湯代水) 服一劑。

次診 大便先清後溏,痰濁下達,氣急較平,熏灼勢緩,身熱稍和,惟咳嗽尚甚,稠痰咳吐尚艱,煩悶渴飲,飲又不多,小溲短赤,赤而且渾,脈右數大於左,舌紅苔黃膩。種種胃熱上蒸,肺不清肅,痰與熱熏灼,津與液受傷。熱無形也,痰有質也,宜清無形之熱,化有質之痰,清理肺胃,順氣生津。病已經旬,慎防昏喘變端。

次方 霍石斛(三錢,另煎) 炙蘇子(錢半) 象貝(錢半) 杏仁(二錢,去尖) 廣鬱金(錢半,生打) 生桑皮(四錢) 甜葶藶(一錢) 瓜蔞皮(四錢) 連翹(四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 嫩蘆根(一兩,去節) 生苡仁(四錢) 冬瓜子(四錢) 一劑。

三診 昨夜寐頗安,氣分逐漸平降,惟咳嗽依然,咳痰尚利,身熱較輕,煩悶亦減,大便又行,微帶溏薄,病勢日見退機,全賴痰從上出,熱從下達。今日診脈,右部浮大雖平,滑數尚甚,左尚弦數,舌苔化薄。當再清化肺胃痰熱。

三方 水炙桑皮(三錢) 杏仁(二錢,去尖) 象貝(一錢) 冬瓜子(四錢) 赤苓(四錢) 蘆根(一兩,去節) 白前(錢半) 連翹(四錢) 瓜蔞皮(三錢) 生苡仁(四錢) 通草(一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一劑。

四診 身熱乍盛乍衰,咳嗽或平或作,所幸咳痰頗爽,氣逆已和,肺氣不至有升無降,痰熱亦不至有入無出,舌質既淡,苔亦化薄,小溲較長,色尚深黃,脘悶口渴均減,右脈仍形滑數。再擬清胃肅降,順氣化痰,不加昏喘變端,可保無虞。

四方 嫩蘆根(一兩,去節) 生苡仁(四錢) 杏仁(二錢,去尖) 川、象貝(各一錢) 生竹茹(錢半) 冬爪子(四錢) 桑葉、皮(各錢半) 連翹(三錢) 瓜蔞皮(三錢) 廣鬱金(錢半,生打) 枇杷葉(三片,去毛) 通草(一錢) 鮮地慄(三枚) 一劑。

五診 身熱大減,大便又行,脘悶氣逆等次第就輕,咳嗽亦不若前日之劇作,咳痰較薄,肺氣漸得清降,痰熱日見退化,溺色仍黃,脈來右部滑數,左尚和平,舌苔薄黃。病勢已松,再以清化。

五方 嫩蘆根(一兩,去節) 生苡仁(三錢) 川、象貝(各錢半) 鮮竹茹(三錢) 赤苓(四錢) 冬瓜子(四錢) 青連翹(三錢) 全瓜蔞(四錢) 生蛤殼(四錢,打) 通草(一錢) 淡竹葉(三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 一劑。

六診 身熱交兩候退淨,諸恙均平,胃納亦展,惟咳嗽未已,咳痰厚薄不一,餘熱挾痰尚戀肺胃,清肅下降,不能如常,脈來數象已和,右濡滑,左小弦,舌淡紅,根苔薄黃。火邪已退,仍從肺胃治之。

六方 嫩蘆根(六錢,去節) 生苡仁(三錢) 川貝(二錢) 橘白(一錢) 生竹茹(錢半) 冬瓜子(四錢) 川石斛(三錢) 蔞皮(三錢) 生扁豆衣(錢半) 淡竹葉(錢半) 二劑。

七診 昨食粥稍多,脘中微悶,時欲作暖,大病小愈,胃虛消化力薄,所以每每能食運遲,咳嗽有痰,肺邪亦未清肅,舌根薄黃,溺色漸淡,大便三日未行,脈右濡細帶滑。治再清化,務宜調勻飲食,安養怡情,當此九仞,幸加意留神為上。

七方 宋公夏(錢半) 廣鬱金(錢半) 橘皮(一錢) 炒扁豆衣(錢半) 冬瓜子(三錢) 川貝母(錢半) 炒蔞皮(三錢) 炒竹茹(錢半) 旋覆花(錢半,包煎) 通草(一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 玫瑰花(五分,後下) 二劑。

八診 和胃清肺,順氣化痰,乃病後清理之法。

八方 川石斛(三錢) 宋公夏(錢半) 橘白(一錢) 茯苓(三錢) 冬瓜子(三錢) 甜杏仁(三錢) 川貝母(錢半) 炒竹茹(錢半) 炒蔞皮(三錢) 枇杷葉(三片) 燈心(三紮) 三劑。

九診 便通溺長,胃納亦展,惟稍有咳嗽,晨起尚有稠痰,脈濡有神,胃府濕熱已化,肺家痰邪未清。

九方 甜杏仁(三錢) 宋公夏(錢半) 川石斛(三錢) 橘白(一錢) 冬瓜子(三錢) 茯苓(三錢) 川貝(錢半) 蔞皮(三錢) 炒竹茹(錢半) 枇杷葉(三片,去毛) 四劑。

十診 諸恙均平,咳嗽已和,舌苔亦化,脈來柔軟,邪雖去,正未復。治再清養。

十方 西洋參(一錢) 宋公夏(錢半) 甜杏仁(三錢) 橘白(一錢) 茯苓(三錢) 川石斛(三錢) 川貝母(錢半) 冬瓜子(三錢) 炒竹茹(錢半) 穭豆衣(三錢) 紅棗(三枚) 四劑。

十一診 胃熱已清,肺痰亦化,平素食後,時欲作噯,胃氣不和所致,脈來較振。治再清養,飲食尤宜謹慎。

十一方 西洋參(一錢) 川貝(錢半) 杏仁(二錢,去尖) 旋覆花(錢半,包煎) 炒竹茹(錢半) 原金斛(三錢,另煎) 瓜蔞皮(三錢,炒) 橘白(一錢) 綠萼梅(一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

效果 服六劑痊愈。

廉按:新感風溫,素蘊痰熱,為春季最多之候。敘證詳明,處方輕穩,先清化,後清養,治則井然。似此佳案,堪為後學法程。

春溫夾痰喘案(兒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陳女孩,年二歲,蘇州人。

病名 春溫夾痰喘。(俗名肺風痰喘,實則肺閉)。

原因 痰熱內蘊,又感風溫。

證候 壯熱有汗,神識昏蒙,微咳喘急,喉有痰聲漉漉,便溏溺少。

診斷 紋淡紫,舌苔厚白,脈來細數。已服過麻杏甘膏湯,無效。風痰熱交結上焦,肺氣將閉,襁褓肺弱,防湧塞驟變,勉擬輕清開泄,以盡醫力。

療法 肺位最高而司呼吸,喉為肺之外候,射干、牛蒡、甘、桔利肺開喉為君,蘇、葶、萊菔子豁痰宣降為臣,更以杏仁、枳殼、前胡、鬱金寬胸宣郁為佐使也。病在上焦,藥用輕清,仿徐之才輕可去實之義。

處方 炒牛蒡(三錢) 生甘草(四分) 廣鬱金(錢半) 萊菔子(三錢) 甜葶藶(一錢) 前胡(錢半) 泡射干(八分) 苦桔梗(五分) 白杏仁(二錢) 炙蘇子(錢半) 生枳殼(錢半)

次診 喘勢較平,小溲稍長,熱灼之勢亦緩,咳嗽痰多,便溏甚黏,痰邪已由肺入胃腸而下行,脈細較揚,右部濡滑數,關紋隱而不顯,痰熱尚充斥肺胃。質小病重,防喘塞驟變,治再清宣。

次方 炒牛蒡(三錢) 生甘草(四分) 廣鬱金(錢半) 炙蘇子(錢半) 泡射干(八分) 苦桔梗(五分) 白杏仁(二錢,勿研) 甜葶藶(一錢) 生枳殼(一錢) 嫩前胡(錢半) 白通草(一錢) 廣橘白(一錢)

三診 喘平,咳聲亦鬆,肺氣已得宣利,熱退身涼,微微自汗,大便溏薄,溺多而黃,舌苔膩薄,脈象濡滑數。病情已入坦途,治再清肺,順氣化痰。

三方 熟牛蒡(二錢) 象貝(三錢) 炙蘇子(錢半) 冬瓜子(四錢) 囫圇杏仁(二錢,去皮尖) 炒蔞皮(三錢) 連翹殼(三錢) 通草(一錢) 生枳殼(一錢) 前胡(錢半) 萊菔子(三錢)

效果 服二劑後諸恙均和,惟尚咳嗽有痰。仍宜清肺化痰,又服二劑痊愈。

廉按:邪閉在肺,勢極危險,而對症發藥,不旬日已痊者,因小兒臟腑嫩薄,易入亦易出,所以效力種速也。

春溫夾痰熱案(內科)

魏樹森(住興化后街)

病者 高爾昌,年四十餘,業商,住泰縣。

病名 春溫夾痰熱。

原因 素因嗜食厚味,內積痰熱,又外感時邪而起。

證候 頭痛身熱,胸脘痞悶,煩躁不安,舌苔黃,且渴,已延一候。

診斷 診脈浮滑且數。浮脈主表,滑脈主痰,數脈主熱,以脈合證,此春溫夾痰熱病也。方書論溫病,有伏氣外感之分。此證因素嗜厚味,痰熱內蘊,又值時令溫暖,腠理開泄,外感時邪,肺先受病,故見頭痛身熱、胸脘痞悶、煩躁不安等症。前醫進辛涼解表之劑,如荊芥、豆豉、薄荷、牛蒡、銀翹、甘、桔等味,服後胸煩如故,而表熱亦未盡解。考《臨證指南》溫熱門結論云:此病夾有痰熱者,用溫膽湯。蓋夾有痰熱之人,痰熱熏蒸於外,亦足以致身熱而有餘,必須清其痰熱,則身熱胸煩始解,其理甚明。

療法 用蔞貝溫膽湯加味,以清其痰熱,兼宣通氣分,則諸病自除。

處方 瓜蔞霜(錢半) 瓜蔞皮(三錢) 法半夏(錢半) 粉丹皮(錢半) 小枳實(錢半) 川通草(一錢) 川貝母(三錢) 茯神(三錢) 茯苓(三錢) 焦山梔(三錢) 淡竹茹(錢半) 六一散(四錢) 廣橘紅(一錢) 冬桑葉(三錢) 廣鬱金(錢半) 射干(錢半)

效果 服兩帖,身熱胸煩盡解。更用清養胃陰之藥,調理數日而瘥。

廉按:辨證既明,方亦清穩,是得力於葉法者。

春溫晚發誤治壞證案(內科)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張維翰,年三十七歲,浙江人,蕪湖常關吏。

病名 春溫晚發,誤治壞證。

原因 冬傷於寒,潛伏營分,偶觸新感而發。據述初起寒熱無汗頭痛,醫以麻黃、杏仁等暨開泄之品,服後逾時即汗,頭暈舌於,服梨一枚,稍定。更醫,桂枝溫膽諸湯,毫無效果。

證候 汗不能收,熱不肯退,起坐憎寒,臥又汗泄,神疲氣索,顴赤懶言,舌乾絳,苔薄焦,齒板目合,寐則囈語鄭聲,循衣摸床,略觸即醒,醒後仍能了了,咳嗽痰紅,日傾三盞,左脅疼痛,一派陰液就亡正氣將殘之象。

診斷 左脈細數,右細滑無力。查問此病之初,正當穀雨,乃少陰君火司令,陽氣大升之時,雖當時有寒熱無汗頭痛之新邪,法宜清解,微透其汗為先。前醫麻黃分量尚輕,而開泄之品過多,脫營之體,力不能勝,以致變證蜂起,壞象叢生。及扶起坐憎寒,臥又汗泄,亦當仿白芍、甘草湯法。更醫又誤以桂枝溫膽等湯,肌不解而痰反多,且營絡更沸,痰紅脅痛頻增。脈證如斯,危機顯露,請先留命,慢言治病。

療法 先賢有云:存得一分陰,退得一分熱。此時門戶洞開,籓籬盡撤,首當育陰救本,仿集靈膏法,作滋苗灌根之策。本方加入二至,斡旋陰陽,牡蠣存陰止汗,阿膠補坎填離,鮮石斛得水石之精清滋胃腎而益脾陰,梨汁、蔗漿純含天然真液,生津降火,功冠草木,人乳汁血液所成,借充營絡而有殊功,日夜頻進勿輟。

處方 別直參(一錢) 生、熟地(各四錢) 天冬連心(一錢) 麥冬(三錢) 女貞子(二錢) 旱蓮草(三錢) 鮮石斛(三錢) 左牡蠣(四錢) 東阿膠(三錢) 河水煎。

甘蔗漿(一杯) 雪梨汁(一杯) 鮮人乳(一杯) 三味另沖。

二診 夜分稍靜,囈語鄭聲均減,而汗仍未收,津仍未復,苔黑略退,舌絳依然,紅痰減半,脅痛猶存,是方不為無效,不過救陰較補陽本難,水到渠成,穩持勿變。仍於原方之中,參加生鱉甲三錢、生龜板三錢、五味子五分,以靈介潛滋肝腎,較草木事半而功倍,更借五味之力,滋肝腎而斂肺止汗,又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此品獨有之矣。

三診 力挽頹波,諸恙均減,險象悉平,諒無枝節橫生之患。惟是質虛,驟難復元,餘燼仍嫌未熄。乃於原方去二至鱉甲,專以養正滌邪,漸次轉危為安。

效果 三候熱已退淨,汗亦全收,而精神委頓,起坐殊難,動則心懸欲脫。則參加至三錢,牡蠣、龜板用至一兩。幸能飲食,囑早晚以冰糖燉熟藕熟梨作點心食之。匝月始離床褥,詎料久臥之人,足力頓減,立則需人,囑以靠椅鋪褥坐之,以足踐地,如移步狀。依法行之,日漸有力,而復原狀矣。

康按:伏氣春溫,偶感新寒而晚發,折衷張長沙《傷寒論》者,每以麻杏甘膏湯為正治藥。然就余實驗,苟非其時、非其經、非其人之質,足以當之,鮮不為害,未可拘執古方而輕試也。歷見溫熱病誤服麻黃,或汗出不止而死,或咯血不止而死,或目赤唇焦、裸體不顧而死,或兩頤暴腫潰爛而死,驟變壞證不治者多多矣。此案用集靈膏加味解救,幸而得生,然亦僥倖成功,不可盡信其一概得效也。

春溫兼寒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姚某子,年十五歲,學生,住本鎮。

病名 春溫兼寒。

原因 三月間由學校歸家,自覺外寒夾內熱而發。

證候 惡寒欲睡,旋即發熱,頭痛身痛,譫語不能識人,口渴溲赤。

診斷 脈滑數,苔白膩。此內熱為外寒所束也。

療法 辛涼輕透,以銀翹散合梔豉湯加減。

處方 金銀花(三錢) 青連翹(三錢) 焦山梔(三錢) 淡豆豉(三錢) 蘇薄荷(錢半) 蘇葉梗(錢半) 牛蒡子(錢半) 苦桔梗(一錢) 生甘草(五分)

先用活水蘆根一兩,煎湯代水。

次診 下午四時復診,神昏譫語如故,身熱自汗濈濈然不止,面赤口渴欲飲水,脈息滑而不數,舌苔薄膩,不黃不燥。因思《傷寒論》云: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而面赤神昏,又皆當下之症,遂改用小承氣湯加味。

次方 生錦紋(三錢) 川厚朴(五分) 生枳殼(二錢) 淡黃芩(二錢) 青連翹(二錢) 白知母(二錢)

三診 服後,解大便兩次,神清安睡,汗止熱解,自能起坐,知飢欲食。其家以為病愈,不復延診。越三日復發熱,有汗口渴,脈滑數。與白虎合小陷胸湯。

三方 生石膏(三錢,研細) 白知母(三錢) 生粳米(三錢) 生甘草(五分) 栝蔞仁(四錢,杵) 小川連(四分) 仙露夏(二錢)

效果 服後熱退神清,惟咳嗽痰中帶血而已。復與瀉白散加黃芩、知母、茅根等,二劑痊愈。

廉按:冬時伏氣,隨春令溫熱之氣而發,但所發之因不同,有感非時暴寒而發者,有飢飽勞役而發者,有房室不慎而發者。此案春溫兼寒,俗名冷溫,或稱客寒包火。張路玉謂怫鬱之熱,乘春溫之氣而發,雖有非時暴寒,止宜辛平之劑發散。初方用銀翹散合梔豉湯加減,微發以解其新邪。迨新邪解後,而伏邪外達,見有下症,放膽用小承氣加味,非熟讀《傷寒論》者不辦。第三方白虎合小陷胸湯亦有力量。惟咳痰帶血,肺經尚有伏熱,故用二皮、芩、知以清肺經之伏火,佐以茅根涼血寧絡,甘草、粳米調養胃氣,剛剛恰好。

秋溫夾濕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蔣一清之子,年三十二歲,住蛟爪圩。

病名 秋溫夾濕。

原因 素有痰濕,又感秋涼,鬱伏化熱。

證候 發熱譫語,胸痞便清,苔厚黃膩,渴不多飲。

診斷 脈不宣揚。乃濕遏熱鬱之候。本當辛開苦泄,奈一誤於香燥,再誤於涼遏,香燥則熱熾,涼遏則樞窒。故熱綿三月,囈語神昏,其膠固不解之情,皆藥誤有以致之也。

療法 辛以宣之,芳以開之,苦以泄之。

處方 石菖蒲(一錢) 前胡(二錢) 蘇薄荷(錢半,後入) 陳膽星(錢半) 廣鬱金(錢半) 象貝母(三錢) 玉樞丹(五分,研,沖) 枳殼(一錢) 鮮枇杷葉(五片,刷淨) 白蔻仁(五分,後入) 瓜蔞皮(二錢)

效果 二劑濕開熱透,神清讝除。繼用輕清淡滲法收功。

廉按:濕遏熱鬱,自以苦辛開泄為首要,方中既有玉樞丹,特長於芳透,則蔻仁可以去之。

冬溫戰汗案(內科)

張際春(住泰興北城外)

病者 徐天華,年二十六歲,業□榪,住泰興燕頭。

病名 冬溫戰汗。

原因 冬旱氣溫,勞苦受之即發。

證候 兩候身熱不解,頭眩夜煩,便實溺黃,咳嗽少痰,大汗淋漓,形色若有脫象。

診斷 早診苔黃中絳,脈象滑數。系冬溫自口鼻入肺,不得外解,則裡急而順傳於胃也。肺為嬌臟,胃為陽土,宜清宜降,誰知藥服便行,忽然發戰,大汗如雨,似有急不可緩之險象。病家疑余誤汗致脫,即邀復診,其脈似和,右部不靜,此邪久羈氣分,得清解之力,大便之後,邪與正爭,以作戰汗,非陰陽離決之脫汗,一戰不清,恐至再戰。今正氣未至大虛,邪氣未得清楚,吳氏鞠通所謂但當聽其自然,勿事騷擾可耳。

療法 方取桑葉、杏仁、連翹、梔皮、薄荷以清肺,枳殼、瓜蔞皮以降胃,貝母、茯苓、薏苡、甘草以清肺胃熱化之痰,又加枇杷葉清降之品為佐使。次日又診,汗後熱不清,咳有黏痰,即以參葉養陰為主,茯苓、甘草、薏苡以和胃氣,貝母、瓜蔞皮以去未清之痰,少佐連翹、梔皮、丹皮、荷葉絡以清氣分之餘熱,仍守先賢戰汗後身復溫,亦不可驟用補藥,恐餘邪未淨復熾之訓。

處方 冬桑葉(一錢) 青連翹(二錢) 光杏仁(二錢) 山梔皮(錢半) 生枳殼(錢半) 蘇薄荷(一錢) 象貝母(三錢) 栝蔞皮(三錢) 雲茯苓(三錢) 薏苡仁(三錢) 生甘草(八分) 枇杷葉(二張,去毛)

又方 參葉(二錢) 雲茯苓(三錢) 粉甘草(五分) 生薏苡(三錢) 栝蔞皮(錢半) 川貝母(一錢) 連翹(一錢) 山梔皮(一錢) 粉丹皮(一錢) 荷葉絡(二錢)

效果 翌日汗止熱減咳緩,食粥碗許。復一二診,熱淨咳己而痊。

康按:邪與正爭,戰而汗出病必解,戰而不汗病即加,其常也。今因便後而發戰大汗,乃內熱外潰之佳兆,既非脫汗,自不宜補。故仍用清肅餘邪為治,方皆清穩。

溫瘧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陳逢年,年五十歲,商人,住天台城內東門。

病名 溫瘧。

原因 前醫誤作濕溫症治。

證候 日晡潮熱無汗,渴喜冷飲,飲食不進,身尚惡風。

診斷 脈象弦數。此因風發之伏氣溫瘧也。

療法 宜柴、葛以解表熱,知、芩以退裡熱,半夏以和陰陽,參、甘以扶元氣,加蔥白、竹葉引裡熱以達表,仿柴葛解肌湯之意。

處方 川柴胡(一錢) 生葛根(一錢) 肥知母(三錢) 淡黃芩(錢半) 生甘草(八分) 法半夏(二錢) 海南參(二錢) 鮮竹葉(三十片) 鮮蔥白(三個)

效果 服一劑,驟然戰慄,遍體大汗,不省人事,病家驚惶。余曰:此伏邪外達之象也,俗稱發濺,正虛邪勝,不能相敵之故。即時神清能言,原方去柴、葛、蔥白,加生石膏、水蘆根,專清伏熱,連服二劑而痊。

廉按:陶氏柴葛解肌湯加減,雖為伏溫化瘧之初方,然必固風發者,始堪暫用以發表。其柴胡一味,必須川產,乃有輕清疏達之妙用,否則易青蒿腦可也。

溫瘧案(內科)

吳宗熙(住汕頭永平馬路)

病者 陳御花,年五十歲,業農,住澄海蛇浦鄉。

病名 溫瘧。

原因 內有伏暑,外感秋涼,兩邪相搏,遂變痎瘧。

證候 初感秋涼,發熱惡寒,數日後忽變痎瘧,先熱後寒,熱多寒少,逐日增劇,已延月餘。入夜即發譫語,心神煩躁,口渴引飲,小便短少。

診斷 脈左右手寸關兩部俱弦數,尺部反浮大,重按而虛,舌絳津於。此久瘧傷陰之症也。《素問》瘧論篇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曰:「先熱後寒,名為溫瘧。」蓋由涼風外襲,鬱火內發,表裡交爭,故往來寒熱。纏綿日久,正氣已虛,其邪已由少陽延及厥陰矣。熱迫心包故譫語煩躁,熱劫真陰則舌絳津干,此時非大救津液,安能遏其燎原乎。

療法 喻嘉言曰:「治溫瘧當知壯水以救陰,恐十數發而陰精盡,盡則真火自焚而死。」此論甚中𦽏要,宜宗其意以治之。故用生地、元參、麥冬為君以壯水救陰,地骨、知母、蓮子心為臣以退少陰之熱,羚角、鱉甲為佐以泄厥陰之熱,銀胡、青蒿為使以解少陽之標。

處方 生地黃(四錢) 元參(三錢) 原麥冬(四錢) 地骨皮(四錢) 知母(三錢) 生鱉甲(三錢) 羚角(一錢,先煎) 銀胡(八分) 蓮子心(一錢) 青蒿(八分)

上藥煎湯,早晚各服一劑。

效果 服藥二日而譫語平,三日而寒熱止。始終以此方加減,再服三劑而愈矣。計共服藥八劑,調治一星期而平復。

廉按,溫瘧有二:一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二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此案即《內經》所論之溫瘧,方從孟英醫案中脫化而來,確係實驗療法,非向壁虛造者比。

溫瘧兼痰厥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吳氏婦,年二十八歲,住屺亭橋。

病名 溫瘧兼痰厥。

原因 肺素有熱,先傷於寒,後傷於風。

證候 先微寒,後大熱,寒時則厥,神昏肢冰,半時許吐痰數口,則厥回而熱,大渴大汗,氣促便赤。

診斷 《金匱》論溫瘧與《內經》互異,然陰氣傷為癉瘧,肺有熱為溫瘧,乃是定論,不必拘於微寒與不寒也。此證先微寒,後大熱,脈右洪,苔白薄者,溫瘧也。然來時則厥,吐痰則醒,明有宿痰內蘊,乘瘧竊發,互相為患,故斷為溫瘧兼痰厥。

療法 桂枝白虎湯加減,以膏、知、蘆根清透伏熱為君,花粉、石菖蒲、玉樞丹豁痰開竅為臣,佐桂枝以辛散外寒,使甘草以調和諸藥也。

處方 川桂枝(四分) 天花粉(三錢) 鮮石菖(一錢,剪碎,生沖) 活水蘆根(一兩,去節) 生石膏(五錢,研細) 肥知母(三錢) 玉樞丹(二鍾,磨汁,研沖) 生粉甘草(五分)

效果 一劑知,二劑已。惟痰未盡除,用外臺竹瀝飲加減(淡竹瀝兩瓢,生薑汁二三滴,梨汁兩瓢,加水略滾,溫服),調理以善後,服三劑,痰除胃動而愈。

廉按:溫瘧兼痰厥,在老年往往一厥不醒,內閉外脫而斃。此案幸在壯年,猶可辛寒泄熱,豁痰開竅而蘇,然亦險矣。藥從漢方加減,切合病情,故能效如桴鼓,可見古方學派,不可不悉心研究也。

熱病案(內科)

陽貫之(住華陽縣南打金街)

病者 張心源,年二十四歲,古董鋪,住會府東街。

病名 熱病。

原因 夏月病熱,醫者不知辛涼解肌之法,妄用表散,使伏火上逼,鼻血長流不止。復用犀角、羚羊、黃連等藥以清熱,將陽邪引入少陰心經。變證尤惡,舉家忙亂。又更醫,投承氣湯亦不效。

證候 舌生芒刺,譫語不休,發熱燥渴,白晝稍輕,晚間加劇。服承氣湯數劑,大便亦不通。遷延十餘日,僅存一息於床褥矣。

診斷 察其脈兩寸俱無,兩關之脈,時而緊疾,時而遲細,有不可捉摸之狀。此熱邪陷入三陰者也。當善下之,庶可轉危為安。

療法 病家曰:芒硝、大黃已食之多矣。余曰:陽邪傳入陽分,則芒硝、大黃可以破其堅壘,陽邪陷入陰分,則芒硝不能為力。蓋芒硝鹹寒凝血,反使陰經之瘀熱不能轉出陽分而下泄也,法當佐熱藥下之。凡病在陽分,以寒藥下之,在陰分以熱藥下之。借陽藥為導引,直入陰分,非用陽藥以去病也。通利之後,急與養陰退陽,扶脾助胃,不惟熱藥不可用,即稍帶辛燥之藥,亦不可用也。

處方 生大黃(五錢) 小枳實(三錢) 鮮生地(六錢) 生甘草(八分) 黑附片(五分) 同煎極熟。

效果 一劑而即通利。隨用人參白虎湯出入加減,即能起床。迨舌苔退盡,始改用清補之藥,四劑獲愈。

廉按:熱結陽明,用石膏、大黃以清降之,熱陷少陰,用犀角、羚、地以清透之,此熱病分經用藥之大要也。若大黃與附子並用,仲景方亦曾載之,不讀古醫書者茫然耳,驟見之反詆為方藥雜揉,甚矣,此事之難知也。此案頗有發明,學者宜注意之。

熱病兼寒案(內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於君,年四十餘,住邑北境於常莊。

病名 熱病兼寒。

原因 伏熱初起,為風寒所束,不得汗。醫者治以蘇子降氣湯,兼散風清火之品,數劑病益進,改延予診。

證候 壯熱無汗,胸中煩熱,又兼喘促,口渴喜飲,頭猶覺疼,周身猶有拘束之意。

診斷 脈洪滑而浮,舌苔白滑微黃。此外寒束內熱也。

療法 投以拙擬寒解湯,處方畢,或問此湯為發表之劑,而重用石膏、知母,微用連翹、蟬退,何以能得汗?答曰:用此方者,特恐其診脈不真,審證不確耳。果能真確,則服之覆杯可汗,勿庸慮此方之不效也。

處方 生石膏(一兩,搗細) 肥知母(八錢) 青連翹(錢半) 蟬退(錢半,去足土)

效果 連服兩劑後,須臾上半身即出汗,又須臾覺藥力下行,其下焦及腿亦皆出汗,其病若失。

廉按:伏氣熱病為時邪引動而發者,當看其兼挾之邪輕重如何。輕者可以兼治,重者即當在初起時著意先撤新邪,俟新邪既解,再治伏邪,方不礙手,此須權其輕重緩急,以定其治法,不可豫設成見也。此案熱病兼寒,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熱,而復少用連翹、蟬退之善達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熱,仍還太陽作汗而解。斯乃調劑陰陽,聽其自汗,非強發其汗也,雖非強發其汗,而覆杯之頃,須臾汗出而愈。審是則寒解湯,不但宜於熱病,即春溫現此脈證者,投之亦必效也。

癉熱兼寒案(內科)

鄭惠中(住杭縣定南鄉)

病者 何鄭氏,年三十二歲,住杭縣定南鄉何家埠。

病名 癉熱兼寒。

原因 由伏熱內發,新涼外搏所致。

證候 頭痛背寒,身熱無汗,口渴神煩,脘腹尤灼,便閉溺赤,兩足獨冷。

診斷 脈右洪數,左浮弦,舌赤,苔白兼黃。此外寒束內熱,熱由伏氣,即《靈樞》所謂冬傷於寒,春生癉熱是也。

療法 仿葉氏辛涼重劑,故用荷、杏、石、甘發表解熱為君,佐以梔、豉、蒡、翹之輕宣,蘆筍、燈心之涼透。

處方 薄荷葉(一錢) 生石膏(六錢,研細) 焦山梔(三錢) 炒牛蒡(錢半) 光杏仁(三錢) 生甘草(六分) 淡香豉(三錢) 青連翹(四錢)

先用活水蘆筍一兩、燈心五分,煎湯代水。

次診 一劑而微微似汗,再劑而壯熱大渴,大汗淋漓,神煩譫語,兩足轉溫,頻轉矢氣,脈右洪大搏數,左轉數實,舌苔黃糙,此熱結胃腸之實火證也。實則瀉之,與白虎承氣湯急下存津。

次方 生石膏(一兩,杵) 生川軍(三錢) 小枳實(錢半) 肥知母(四錢) 元明粉(二錢,分沖) 生甘草(七分)

三診 一劑而腹中努脹,欲便不便,二劑而大便通暢,熱渴頓除,譫止神靜,惟小溲赤熱澀痛,黃苔退而舌乾,於不喜飲,脈轉小數,按之無力,此伏熱去而津液已虧也。議保津以清餘熱。

三方 鮮生地(五錢) 天花粉(二錢) 濟銀花(錢半) 鮮茅根(一兩,去皮) 鮮石斛(四錢) 毛西參(一錢) 青連翹(二錢) 鮮荷梗(一尺,切寸)

效果 連服三劑,溺利熱淨,胃納稀粥。後用白茅根一兩,鮮石斛三錢,煎湯代茶,調理旬日而瘳。

廉按:癉熱多發於暮春,正立夏陽氣升發之時,伏氣自內而出,發於陽明者多,膏、知放膽可用。若挾新寒搏束,亦當兼發其表,表邪先解,然後辨其為燥熱則用膏、知,為實熱則用硝、黃,一意肅清伏熱,其病自愈。只要認證清楚,確係熱在於胃,則白虎承氣依法投之,可以取效反掌,切勿固疑生怯,反致因循貽誤也。無如不明醫理者,見方中有大黃一味,即謂之承氣,即謂之攻積,因而疑忌多端,當用不用,坐此貽誤者多矣。

熱病化燥案(內科)

毛鳳岡(住常州)

病者 王珊卿,年三十二歲,住漕橋。

病名 熱病化燥。

原因 立夏後多食米糕,食積化火,觸動伏熱而暴發。前醫用消導藥二劑,病勢反劇。

證候 身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引飲,譫語發狂,便閉溺澀,苔厚焦黑。

診斷 脈洪數實而有力。脈證合參,此伏熱化燥,《傷寒論》所謂「陽明之為病,胃家實」。「表裡皆熱,熱結在裡」是也。

療法 仿喻西昌硝黃甘膏湯,急下存陰例,以救濟之。

處方 元明粉(三錢,後沖) 生川軍(四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生甘草(五分)

次診 一劑而略便燥矢,狂熱漸減,再劑而燥便甚多,熱退不渴,神疲嗜臥。醒後神識轉清,舌紅微干,脈虛數,改用吳氏五汁飲,養胃陰以善後。

次方 甘蔗汁 雅梨汁 鮮蘆根汁(各兩大瓢) 生荸薺汁 生藕汁(各一大瓢) 重湯燉溫服。

效果 連服三日,諸證皆平而瘥。

廉按:熱病者,純熱無寒之伏氣也,發於春者為癉熱,發於夏者為熱病。熱化火,火就燥,理當急下存陰。方用喻氏硝、黃、甘、膏,藥雖四味,瀉火清燥,面面圓到,一擊而中。此素有定見於中,乃不為臨岐所炫。

伏熱咳血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陳仁獲,年五十五歲,河南人,寓南昌城內。

病名 伏熱咳血。

原因 冬令嚴寒,晨起院中散步,寒氣外迫,伏熱內郁,爍肺咳嗽。延綿旬余,愈咳愈甚。一日吸捲菸,偶嗆入肺,咳嗽尤甚,以致血隨痰湧。

證候 咳嗽日久,肺已受傷,又兼伏火內擾,逼血妄行,不得歸經。一日嗆咳太甚,血隨肺氣上湧,大吐傾盆,殊屬危險。

診斷 左右六脈,弦數鼓指。此人雖年逾五旬,而身體康強,察其致病原因,參合證象脈候,雖視之危險,尚不難於療救也。

療法 非重劑滋水養肝,以平伏火不可。於是重用鮮生地、白芍以涼血清火為君,以麥冬、梔子、海石清金降痰為臣,以川貝母化痰解鬱為佐,以茅根、藕節消瘀止血為使。

處方 鮮生地(一兩) 杭白芍(五錢) 杭麥冬(五錢) 黑山梔(三錢) 海浮石(三錢) 川貝母(三錢,打碎) 白茅根(一兩,去衣) 藕節(一兩)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大吐遂止。惟咳痰尚帶血絲,仍照原方加栝蔞仁(三錢,杵)、訶子肉(三錢,煨),接服三劑。至六日後,不但吐血痊愈,而咳嗽亦因之俱愈矣。

廉按:此治熱傷肺絡之清降方法,頗有力量。惟偶吸捲菸嗆喉,以致咳嘔狂血,可為喜吸紙菸者炯戒。

熱沖頭腦案(內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尉之鳳,年二十餘,住安東。

病名 熱沖頭腦。

原因 時覺有熱起自下焦,上衝腦部。

證候 頭巔有似腫脹,時作眩暈,心中亦時發熱,大便乾燥,小便黃澀,飲食照常,身體亦不軟弱。

診斷 脈象洪實。其腦部為熱沖激,伏有外感熱邪,下陷於奇經衝脈中,其熱不從外發,隨奇經之衝脈,由胃而上升巔頂也。

療法 因其身體不弱,俾日用生石膏細末四兩,煮水當茶飲之,若覺涼時,即停服。

次診 據述服石膏六七斤,上衝之熱見輕,而大便微溏。因停藥不服。診其脈仍然有力,問其心中仍然發熱,大便自停藥後,即不溏矣。為開白虎加人參湯,方中生石膏重用三兩,以生淮山藥代粳米。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 肥知母(一兩) 野臺參(六錢) 生山藥(六錢,生打) 粉甘草(三錢)

效果 連服六七劑,上衝之熱大減。因出院還家,囑其至家按原方服五六劑,病當除根矣。

廉按:《內經》謂胃為十二經之海,其清氣上注於目,其悍氣上衝於頭,循咽喉,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此案熱沖腦部,由胃挾衝脈伏熱,上走空竅使然。初方重用石膏,清胃熱以鎮沖氣。接方人參白虎湯加減,既降實火,又清虛熱,功用較一味石膏尤為周到,病當除根,信非虛語。凡能用仲景方法者,無不皆然。所惜者,病家不明醫理,往往以對症之經方,疑而生畏,不敢信用,因循貽誤,雖有良醫,亦莫如之何也矣。

熱伏膈膜案(內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趙君,年四十許,住奉大小南關。

病名 熱伏膈膜。

原因 伏氣為病,不從外潰,轉從上蒸。

證候 始則發熱懶食,繼則咳嗽,吐痰腥臭,大便數日一行。

診斷 脈象滑實,右脈尤甚,舌有黃苔。此由伏氣伏於膈膜之下,逼近胃口,久而化熱,不外發為熱病,轉上透膈膜,熏蒸肺臟,致成肺病者也。

療法 投以大劑白虎湯,以生山藥代粳米,又加利痰解毒之品。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 肥知母(一兩) 生山藥(六錢,杵) 粉甘草(三錢) 法半夏(六錢) 栝蔞仁(八錢,杵) 青竹茹(四錢) 青連翹(三錢)

效果 三劑後病愈強半。又即其方加減,服至十餘劑痊愈。

說明 石膏之質,中含硫養,是以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其性,一善清頭面之熱,二善清咽喉之熱,三善清瘟疹之熱,四善清痰喘之熱。《神農本經》謂其微寒,則性非大寒可知。且謂其宜於產乳,其性尤純良可知。故用生石膏以退外感之實熱,誠為有一無二之良藥。其用量,石膏之質甚重,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實熱,輕症亦必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恆重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或單用,或與他藥同用,必煎湯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溫飲下,熱退不必盡劑。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懼,且欲其藥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涼不至下侵致滑瀉也。特是藥房軋細之石膏多系煅者,即方中明開生石膏,亦恆以煅者充之,因煅者為其所素備,且又自覺慎重也。故凡用生石膏者,宜買其整塊明亮者,自監視軋細(凡石質之藥不軋細則煎不透)方的,若購自藥肆中,難辨其煅與不煅。迨將藥煎成,石膏凝結藥壺之底傾之不出者,必系煅石膏,其藥湯即斷不可服。

廉按:伏邪化熱,火必剋金,則肺臟本為邪熱所當犯之地,其或熱壅於胃,上熏於膈,則熱邪由胃而炎及於肺,更為病勢所應有。近時菸草盛行,肺中津液熏灼成痰阻窒肺隧,平日每多痰咳。更值伏熱上蒸,痰得熱而痰更膠黏,熱附痰而熱愈留戀,其為咳為喘,意中事也。肺絡不通,則胸脅刺痛,熱鬱日甚,則痰穢如膿,甚或咳紅帶血,無非熱灼肺傷所致。此時苟伏邪已一律外透,則治之者只須清泄肺胃。夫病在肺,而何以治者必兼及胃?蓋肺中之熱,悉由胃府上熏,清肺而不先清胃,則熱之來路不清,非釜底抽薪之道也。此案熱伏膈膜,方用白虎湯加減,重用生石膏,誠見及於此耳。案後發明生石膏之性質功用,閱歷精深,的是名論。

孕婦熱竄隧絡案(婦科)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瑞安橋)

病者 徐氏婦,年三十一歲,住本鎮徐家摟。

病名 熱竄隧絡。

原因 孕已五月,時值夏令,手足初覺麻木,繼則劇痛。專科恐其胎隕,用四物湯加減以安胎,四劑不應,來延予診。

證候 腹熱口乾,四肢串痛,不可屈伸,小溲短數。

診斷 脈兩尺弦滑,右關洪數,舌紅苔黃。予斷之曰:此伏熱橫竄隧絡也。

療法 清宣絡熱以除痛,痛止則胎自安。

處方 鮮竹茹(三錢) 焦山梔(三錢) 白知母(三錢) 大豆卷(三錢) 冬桑葉(二錢) 青子芩(錢半) 東白薇(錢半) 鮮荷梗(五寸)

先用絲瓜絡一兩、嫩桑枝一兩,煎湯代水。

效果 連服二劑,痛止胎安,不勞他藥而痊。

廉按:伏熱橫竄隧絡,病從旁枝而出,乘其勢而宣通之,通則不痛,兩劑而痊,信然。

胃腸實熱案(內科)

鄭叔漁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劉式聰乃室,年逾四稔,體強,住西鄉石牛。

病名 胃腸實熱。

原因 初患溫熱,又復生產,邪熱乘虛而陷入陽明,遂成實熱之症。

證候 單熱不寒,舌黑口渴,兩耳無聞,腹痛胸滿,大便旬余不解。

診斷 脈左手沉數,右手沉實。脈證合參,此手足陽明實熱證也。口渴舌黑,邪火內焚者,火極似水也。大便閉、耳無聞者,熱蒸清竅也。夫胃氣以下行為順,今為邪熱蘊結,失其下行之效用,遂致腹痛胸滿。病已結熱在裡,非下奪決無生理,勿守丹溪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之誡,宜遵景岳產後有火,不得不清,有內傷停滯,不得不開通之訓。俟下後病退,再服調補之劑。

療法 急則治標,仿仲景治產後實熱例,用大承氣湯以奪其邪。下後,即用歸、芍、地以養其血,元、麥、生草以滋其液,治分標本先後,庶無實實虛虛之弊。

處方 生錦紋(三錢) 芒硝(錢半) 川樸(一錢) 枳實(一錢) 水六杯,先煮枳、樸,後納硝、黃,煮取三杯,分二次服,一劑知,即勿服。

又方 當歸身(三錢) 大生地(四錢) 生白芍(三錢) 元參(錢半) 破麥冬(三錢) 生甘草(八分)

效果 一日大便利,耳能聞,舌黑退,胸腹舒。改服次方,旬余就痊。

廉按:辨證處方,殊有卓識,非精研《金匱》婦人方者不敢用。

熱鬱腹痛證案(內科)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封其光,年三十餘歲,廣西容縣,住梧州市,軍政界。

病名 熱鬱腹痛證。

原因 勞心過度,思慮抑鬱。誘因飲食不節,過飽過醉,食積停滯,消化不良。素因腸胃積鬱,腹中膨脹,濕蓄氣聚。

證候 胸腹脹滿,隱隱疼痛,食則嘔吐。繼則腹中絞痛,大小便不通,輾轉反側,眠睡不能,坐立更甚。歷旬余之久,晝夜痛劇欲死,肢表厥冷,絕粒不食,肌肉消瘦,面唇指甲青白,精神已失,奄奄一息。

診斷 診左右六脈沉伏,驗診體溫升騰,聽診中左呈高音,兼帶水泡音。以脈參證,定為熱鬱腹痛證。由食積停滯,中氣不暢,脾不運則胃逆;尤復過飽過醉,傷及脾胃,助濕生熱;且煩勞抑鬱,肝木不能下行疏泄,木橫助火,連合君火升提,爍肺刑金。金不生水,水乾木鬱,脾土益受其克,消運之官能盡失,清陽不能上升,濁氣糟粕不能降泄,以致二便不通,氣聚熱生,濕鬱火動,肝氣一陷,痛遂立發。前醫謂濕寒之症,用附桂理中湯治之,致熱伏心肝,血熱凝瘀,則肝氣更郁,而痛更劇。再以溫中治之,則外象愈寒,脈愈沉細。再以溫中理氣治之,而熱愈深,則脈伏肢厥,至成危而欲絕。

療法 急救湯劑,用大承氣湯加減。方取生軍、芒硝、桃仁推蕩大腸,去宿清熱為君,白芍、黃芩、紅花平肝瀉火,去舊生新為臣,厚朴、枳實、鬱金寬中下氣而開鬱結為佐,竹瀝水、絲瓜絡通關化痰,疏通經絡為使。一服後,痛則略減,惟大便仍不通。用手術洗滌大腸,始得立下燥糞數次,而痛立除,肢表不厥,面唇已新,能眠能睡,食量略思。診脈左右弦數,又用清熱逐濕化氣湯,取厚朴、扁豆、蒼朮、川連、茯苓、延胡、鬱金、木通、生軍、白芍、青皮、土薏理氣開鬱,運脾土濕,清熱降火,通經利水。三服後,大小便如常,腹中舒暢,食量已進。診脈已緩,惟元氣已弱,又用補氣運脾逐濕湯,取其補氣生津,健脾和胃,利水滲濕,活絡寧神。

處方 大承氣湯加減方

生軍(四錢) 厚朴(三錢) 芒硝(四錢) 桃仁(三錢) 白芍(三錢) 黃芩(四錢) 紅花(二錢) 鬱金(三錢) 枳實(三錢) 絲瓜絡(五錢) 煎後,加竹瀝水一鍾和服。

又方 清熱逐濕化氣湯方

厚朴(二錢) 扁豆(四錢,炒) 蒼朮(一錢) 黃連(二錢) 茯苓(五錢) 延胡(二錢) 鬱金(三錢) 木通(錢半) 生軍(三錢) 白芍(三錢) 青皮(二錢) 土薏(六錢,炒) 煎服。

三方 補氣運脾逐濕湯方

防黨(五錢) 五味(錢半) 黃耆(二錢) 白朮(錢半) 淮山藥(五錢) 茯苓(五錢) 麥冬(三錢) 土薏(五錢,炒) 棗仁(二錢) 桑寄生(三錢) 煎服。

效果 五日腹痛已除,肢表不厥,十日食量已迸,二十日元氣已復。

廉按:辨證既明,處方亦有條理。

熱伏肝沖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許壽山君夫人,年三十四歲,住南池。

病名 熱伏肝沖。

原因 內因肝鬱絡瘀,外因立夏後天氣暴熱,伏熱自內而發。

證候 一起即壯熱自汗,渴不惡寒,兩脅串疼,少腹尤灼,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不欲食,食即嘔酸。

診斷 脈左弦澀,右弦數,舌紫黯。此熱伏於衝脈血室之中,而瘀留於肝膜孫絡之間也。

療法 通絡化瘀,理沖泄熱,仿曹仁伯清宣瘀熱湯加減。

處方 真新絳(二錢) 廣鬱金(三錢,原支磨汁,分沖) 冬桑葉(二錢) 鹽水炒丹皮(錢半) 旋覆花(二錢) 拌左金丸(一錢,包煎)

先用活水蘆筍一兩、鮮茅根二兩、鮮蔥須二分,三味煎湯代水。

次診 兩劑後氣衝、脅疼、自汗、嘔酸漸止,而外涼內熱,少腹尤熾,神呆少語,或妄見如狂,脈仍如前,舌轉紫干。此由伏熱與瘀互結,血得熱而愈形膠固,熱附血而愈覺纏綿。輾轉籌思,惟有仿喻西昌進退法,迸則前方加光桃仁二錢,醋炒生川軍錢半,退則前方加白薇三錢,歸鬚一錢,姑服各一劑,以消息之。

三診 先服進法一劑,即行大便一次,其色或黃或黑,或溏或結,神識轉清,狂妄即止。次日續服退法一劑,神識漸昏,間發狂妄,臍旁衝脈按之動躍而堅,脈舌尚無更變。再將進法原方,加酒炒生川軍錢半,鮮生地汁二大瓢(分沖)。

四診 一劑後腹中大痛,宿瘀暢行,其色紫黑如醬。大便後,自汗肢冷,暈厥一次。脈轉沉弦而軟,舌轉淡紫而潤,腹灼漸輕,衝動亦底。姑仿三甲復脈意,潛陽育陰之中,加人參以扶正氣,珠粉以鎮心神。

四方 生鱉甲(四錢,打) 左牡蠣(四錢,生打) 細生地(三錢) 太子參(一錢,秋石水炒) 生龜甲(四錢,打) 陳阿膠(一錢,烊,沖) 生白芍(四錢) 原麥冬(二錢,辰砂染) 清炙草(八分) 茄楠香(二分,沖) 清童便(二瓢,沖) 珍珠粉(二分,藥湯調服)

五診 連投三劑,暈厥即止,沖亦不動。惟少腹灼熱,減而不淨,兩脅似脹非脹,兩腰似痠非痠,胃能漸進米湯,脈轉弦軟微數,舌色漸轉嫩紅,此血液雖已大虧,而衝脈尚有餘熱未清也。治以育陰養血為君,略佐活絡清沖以調理之。

五方 陳阿膠(錢半,烊,沖) 白歸身(一錢) 東白薇(三錢) 真新絳(一錢) 細生地(四錢) 生白芍(四錢) 紫葳花(二錢) 生橘絡(七分)

先用鮮藕肉四兩、小京棗四枚,煎湯代水。

六診 四劑忽然宿瘀暢行二三次,少腹兩旁發現紫黑細疹,然後積瘀伏熱始得一律肅清。胃已日進稀粥,神氣漸振,脈來虛小,舌亦紅活。當於養陰之中,兼扶正氣以善後。

六方 大生地(三錢) 生白芍(三錢) 潞黨參(二錢,米炒) 霍石斛(一錢,白毛,先煎) 白歸身(錢半) 陳阿膠(錢半,烊,沖) 北沙參(三錢) 廣橘白、絡(各五分) 生藕肉(四兩) 青皮甘蔗(四節,切碎)

效果 連服八劑,胃健消穀,精神復原而愈。

廉按:瘀熱留於肝沖血絡之中,則孫絡蠶叢。在細微曲折之處,藥力不易於疏通,而又不宜於猛劑攻消,只有通絡化瘀、理沖泄熱之法,緩緩圖功。如曹仁伯清宣瘀熱湯例,雖為中𦽏,然必仿喻氏進退法,相機而進,漸次遞加,而瘀熱始能暢解。益見肝絡奇經之證,最為淹纏,治法雖合,難奏速效。第四五六三方,亦皆穩健適度。

熱結膀胱案(內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李君,年二十餘歲,住湘鄉。

病名 熱結膀胱。

原因 先患外感熱病,諸醫雜治,症屢變,醫者卻走,其父不遠數十里踵門求診。

證候 面色微黃,少腹滿脹,身無寒熱,坐片刻,即怒目注人,手拳緊握伸張,如欲擊人狀,有頃即止,嗣復如初。

診斷 脈沉澀,舌苔黃暗,底面露鮮紅色。診畢,主人促疏方,並詢病因。答白:病已人血分,前醫但知用氣分藥,宜其不效。《內經》云:血在上善忘,血在下如狂。此證即《傷寒論》熱結膀胱,其人如狂也。

療法 當用桃仁承氣湯速通其瘀。

處方 光桃仁(三錢) 生錦紋(三錢,酒洗) 元明粉(二錢,分沖) 紫猺桂(五分) 清炙草(七分)

效果 一劑知,二劑已。嗣以逍遙散加丹、梔、生地,調理而安。

說明 《傷寒論》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按熱結膀胱,即熱入血室之變文。以血室與膀胱相連也。其曰「其人如狂」者,即包括小柴胡證譫語妄見在內。又曰:「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桃仁承氣湯主之。」所謂急結,即兼有抵當湯證之硬滿在內。病變不一,古文簡略,讀者當扼定病源,即其常以通其變,斷不可死於句下,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也。

廉按:膀胱在小腹之間,近血海之所。膀胱有津液而無血,而與胞中之血海相連,熱干之,陰不勝陽則動胞中之血,血結為死魄,魄亂其魂,是以如狂也。此案方用桃仁承氣湯,桃得陽春之生氣,其仁微苦而湧泄,為行血之緩藥。得大黃以推陳致新,得芒硝以清熱消瘀,得甘草以主持於中,俾諸藥遂其左宜右有之勢。佐以肉桂者,辛能行氣,氣行而血乃行也。惟舒馳遠謂膀胱蓄血,與大腸蓄血有別,血蓄膀胱者,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大腸蓄血者,屎雖鞕而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桃仁承氣,為大腸蓄血者宜之。若太陽蓄血,乃為熱結膀胱,其去路自應趨前陰而出,當用紅花、小薊、生地、歸尾、萬年霜之類,加入五苓散中,從小便以逐其邪,庶幾有當。其言亦頗有理,後之遇此症者,對症酌用可也。

熱入血室案(婦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黃氏婦,年三十餘歲,住湘鄉。

病名 熱入血室。

原因 適月事來,因感寒中斷,舁數十里至余館求診。

證候 往來寒熱,少腹及脅下疼痛如被杖,手不可近。

診斷 脈弦數,舌苔白而暗。即《傷寒論》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也。

療法 與小柴胡加歸、芍、桃仁、紅花、荊芥炭,活血通瘀。

處方 川柴胡(錢半) 青子芩(一錢,酒炒) 姜半夏(錢半) 清炙草(六分) 當歸鬚(二錢) 赤芍(一錢) 光桃仁(三錢) 片紅花(一錢) 荊芥炭(一錢) 鮮生薑(一錢) 大紅棗(兩枚)

效果 連服兩劑,大便下黑糞而瘥。

廉按:葉氏謂熱邪陷入血室,與血相結,必少腹滿癰,身體亦重,身之側旁氣痹,及胸背皆拘束不遂。輕者刺期門,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延胡、歸尾、桃仁,挾寒加肉桂心,氣滯者加香附、陳皮、枳殼等,去邪通絡,正合其病。此案對症處方,雖從經方加減,而卻與葉法大旨相同。

熱入血室案(婦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鄧君之妻,年二十四歲,住湘鄉。

病名 熱入血室。

原因 小產後患伏熱,雜治不痊。檢閱前方,皆與證反,勢已瀕危,其夫倉皇乞診。

證候 身大熱多汗,少腹硬痛,痛處手不可近,溲便皆不通利。

診斷 脈弦數,舌色紅而苔白。此瘀血停蓄為患也。

療法 本宜桃仁承氣湯,以病久人困,慮其難於勝受,乃變通用四物湯去地黃,加桃仁、紅花、肉桂、醋炒大黃以緩通之。

處方 歸尾(錢半) 赤芍(三錢) 川芎(一錢) 光桃仁(二錢) 片紅花(一錢) 紫猺桂(五分) 醋炒生川軍(錢半)

效果 一劑下黑糞甚多,痛減七八,再劑而愈。

廉按:王孟英謂熱入血室有三證:如經水適來,因熱邪陷入而搏結不行者,此宜破其血結;若經水適斷,而邪乘血舍之空虛以襲之者,宜養營以清熱;其邪熱傳營,逼血妄行,致經未當期而至者,宜清熱以安營。此案熱入血室,由瘀熱互結不行,自應活血通絡以破其結。方用四物湯加減,較之桃仁承氣雖為和緩,而桃、紅、桂、軍等四味,通瘀亦頗著力,宜其投之輒效也。

熱入血室變子宮炎案(婦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張溫卿之夫人,年三十餘,住南皮。

病名 熱入血室,變子宮炎。

原因 據述前因恆覺少腹切疼,英醫謂系子宮炎症,用藥數次無效。繼乃謂此病如欲除根,須用手術剖割,將生炎之處,其腐爛者去淨,然後敷藥能愈。病人懼而辭之。後至奉又延日醫治療,用坐藥兼內服藥,稍愈。至壬戌夏令,病浸增劇,時時疼痛,問下膿血。至癸亥正初,延愚診治。

證候 疼處覺熱,以涼手熨之稍愈,上焦亦時覺煩躁。

診斷 脈弦而有力,尺脈尤甚。此係曾受外感,熱入血室。醫者不知,治以小柴胡湯加石膏。外感雖解,而血室之熱未清,下陷子宮,阻塞氣化,以致子宮生炎,浸至潰爛,膿血下注。

療法 用金銀花、乳香、沒藥、甘草以解其毒,天花粉、知母、玄參以清其熱,複本小柴胡湯方義,少加柴胡提其下陷之熱上出,諸藥煎湯,送服三七細末二錢,以化腐生新。

處方 銀花(三錢) 乳香(一錢) 天花粉(三錢) 玄參(六錢) 甘草(錢半) 沒藥(一錢) 肥知母(四錢) 川柴胡(一錢) 參三七(二錢,研細) 藥湯送服。

次診 疼似稍輕,其熱仍不少退。因思此症原系外感稽留之熱,非石膏不能解也,遂於原方中加生石膏一兩,後漸加至二兩。

效果 連服三劑,熱退強半,疼亦大減。遂去石膏,服數劑,漸將涼藥減少,復少加健胃之品,共服藥三十劑痊愈。

廉按:子宮生炎,患處必紅腫熱病,延久則潰爛,亦必兼下膿血。現今專科,多從淫毒證治,外用洗法,內用龍膽瀉肝湯,重加土茯苓為主。此案悟到熱入血室,血聚成炎,熏灼既久,浸至潰爛流膿。方用解毒清熱,化腐生新,痛雖稍減,而外感稽留之熱仍不稍退,必加生石膏一二兩,伏熱大退而痛亦大減,益見熱入血室之原因,確有特徵。

熱病發狂案(婦科)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瑞安橋)

病者 沈氏婦,年二十一歲,住蓬山。

病名 熱病發狂。

原因 素因肝鬱多痰,現因今年夏令,伏熱內發,猝驚發狂。

證候 初起壯熱心跳,頭暈目眩,繼即狂證陡發,或笑或罵,不避親疏,甚則毀器登高。

診斷 脈弦滑而數,舌紅苔白。此丹溪所謂熱生痰,痰生風,風陽內鼓,激動心神而為陽狂也。

療法 清伏熱以安神,息風陽以滌痰。

處方 生石膏(一兩,杵,先煎) 白知母(三錢) 陳膽星(一錢) 老竹黃(二錢) 辰砂(一錢) 拌碧玉散(三錢,包煎) 川楝子(三錢) 淡竹瀝(兩瓢,沖)

先用生鐵落一兩、滾痰丸四錢(包煎),煎湯代水。

次診 一劑而脈之弦滑略減,苔色轉黃,而狂莫可制。二劑而腹痛,大便色如紅醬,兼有白色膠痰,而狂勢頓平。惟氣上衝心,心築築然動,肢冷自汗,眩暈欲厥。此痰熱下泄,而風陽未平,前則入陽則狂,今則入陰欲厥也。治以潛鎮清熄,平定風陽。

次方 左牡蠣(四錢,生打) 青龍齒(三錢,生打) 桑麻丸(四錢) 拌磁殊丸(六錢,包煎) 真珠母(八錢,生打) 生鱉甲(四錢,打) 小川連(六分,鹽水炒) 川楝子(錢半) 宣木瓜(錢半) 淡竹茹(三錢)

先用鮮茅根、童桑枝各一兩、燈心五分,三味煎湯代水。

三診 厥雖止而脘中疼,肢微溫而汗仍出,口苦便澀,小溲短黃,脈弦兼數,舌苔黃薄。此雖熱微厥亦微,而肝陽上犯胃脘也。當以柔肝和胃治其本,澗腸利溺治其標。

三方 左牡蠣(四錢,生打) 生白芍(三錢) 蜜炙延胡(錢半) 冬桑葉(二錢) 烏賊骨(三錢) 清炙草(五分) 川楝子(錢半) 淡竹茹(三錢)

先用漂淡陳海蜇四兩、大地粟四個,煎湯代水。

效果 連進三劑,便潤溺利,諸證皆平。後用黃草石斛三錢,淮小麥三錢,生藕肉四兩,大紅棗四枚,煎湯代茶,調養旬余而瘳。

廉按:發狂雖有陰陽虛實經絡臟腑新久之異,要皆必經心肝兩臟而發,以心藏神,主知識,肝藏魂,主行為,未有神魂清醒,而昏狂迷妄至於此極者也。此案胃熱蒸心,陽盛發狂,其主因也。而肝鬱挾痰,其素因也。猝然受驚,其誘因也。初方用加減鐵落飲,瀉肝火以滌膠痰;接方用潛鎮清熄,以定風陽;三方柔肝和胃,潤腸利溺,標本兼顧,法皆中的,宜其所投輒效,諸證悉平。

熱病子癇案(婦科)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瑞安橋)

病者 胡陳氏,年三十四歲,住馬回橋。

病名 熱病癇厥。

原因 孕已七月,腹中早有伏熱,時時心煩,不為之醫治。適因與夫反目,號哭半日,怒火上衝,陡發癇厥。

證候 初則讝語不已,兩手發痙,目竄上視,不省人事,約半時許,口吐涎沫,神識即醒。繼則手足瘛瘲,神昏發厥,問之不語。

診斷 脈六部弦洪有力,舌紅帶紫。此陳良甫所謂子癇。由心肝熱盛鼓風,氣升痰升,刺激腦筋,頓失知覺運動之常,所以癇而且厥也。似此脈證,胎防抽壞,姑以急救母命為首要。

療法 急急大瀉心肝之火,故以連、芩、芍、膽為君,然火假風威,風助火勢,故以羚、麻、桑、菊為臣,使火息風平,則腦筋自安,腦筋安而癇厥自止,佐以馬寶、西黃異類靈動之品以開痰清神,使以竹茹清肝絡以舒筋也。

處方 小川連(一錢) 生白芍(五錢) 明天麻(錢半) 白池菊(二錢) 青子芩(三錢) 龍膽草(一錢,鹽水炒) 冬桑葉(二錢) 淡竹茹(三錢)

先用羚角片八分、真馬寶一分、西牛黃一分,煎湯調下。

次診 據述先進羚角煎,調馬寶散二服,昏厥已醒,癇愈其半。繼服湯藥兩煎,猶覺胎熱上衝,時欲眩暈。診脈寸大於關,關大於尺,均兼弦數。此肝風尚未盡息,挾痰火與胎熱,同逆而上,即產科書所謂子懸證也。議以潛鎮清熄,使肝陽潛而風息,風息則火降痰平,痰平則諸證悉除矣。

次方 石決明(八錢,生打) 冬桑葉(三錢) 明天麻(錢半) 鹽水炒川連(七分) 青龍齒(三錢,打) 白池菊(二錢) 辰茯神(四錢) 陳木瓜(一錢)

先用金銀戒指各一枚、燈心三小帚,煎湯代水。

三診 眩暈大減,胎上衝心亦輕。惟腹中自覺內熱,胎動不安,便秘溺澀。幸而脈弦轉柔,數象漸緩,舌紅潤,略現薄苔,此心肝火平而伏熱未清也。議清伏熱以安胎。

三方 青子芩(錢半) 東白薇(三錢) 冬桑葉(二錢) 絲瓜絡(三錢,帶子) 生白芍(三錢) 生甘草(五分) 淡竹茹(三錢) 肥知母(三錢)

先用淡海蜇四兩、大地慄四個,煎湯代水。

四診 一劑而胎動漸安,二劑而大便已通,色如紅醬,溺雖利而尚熱,脈兩尺滑博,此胎未抽壞可知。議養胃陰為君,兼清餘熱。

四方 鮮石斛(三錢) 原麥冬(錢半) 冬桑葉(二錢) 青皮甘蔗(四節,切碎) 北沙參(三錢) 生白芍(三錢) 淡竹茹(二錢) 雅梨肉(一兩,一片)

效果 連服四劑,胃納日增,精神漸復而瘥。

廉按:妊婦熱病癇厥,較但病風痙者尤重。方用龍膽瀉肝合黃連瀉心加味,前哲陸肖愚曾用此法而效。妙在先用羚角湯送服馬寶西黃,較之陸氏方法更為著力。惟就余所驗,馬寶雖為子癇之特效藥,服後往往癇厥即除,隔二三日或四五日,胎亦隨落。此案幸而保全,殆由孕婦素稟尚強,胎元亦足之故歟。

伏熱痙厥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殷壽根妻,年近而立,住上俞巷。

病名 伏熱痙厥。

原因 先因其夫足蹩,情志抑鬱。繼因感受首夏天時暴熱,引動伏邪,挾素有之肝鬱,一起即痙且厥。至明日,鄉愚以為鬼所祟,先延巫禳,繼請余診。

證候 先發大寒,復厚被二副,熱不外揚,而從內竄,兩手痙動,呻吟煩躁,大叫呼熱,隨即口噤,昏厥不省,已一日夜矣。

診斷 據初病時,脈躁疾異常,茲則肢痙強直,脈右數左伏,口噤,以竹箸抉齒,視苔白,知其氣閉,邪陷厥陰也。

療法 初以臥龍丹吹鼻,不嚏。繼以逼迫瓶射薄荷精,並以大指掐右手背威靈穴,目睜,得嚏七八次,頓覺汗出遍體,蘇來連聲難過,口渴呼飲。再診左脈已起,藥擬清熱解鬱,化痰息風。

處方 泡射干(一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淡豆豉(三錢) 黑山梔(三錢) 丹皮(三錢) 雙鉤藤(五錢) 珍珠母(一兩,生打) 石決明(八錢,生打) 淡竹茹(二錢) 竺黃(錢半) 青連翹(三錢) 濟銀花(三錢) 滁菊花(三錢) 九節石菖蒲(七分)

先用茅根一兩、薄荷一錢,化服至寶丹一丸,後服湯藥。

效果 服藥後,神清痙定,惟胸脘窒悶。續與清熱調氣即愈。

康按:伏熱而兼挾外感者,則以新邪引動伏氣為病。若伏熱而兼內傷者,則因內傷而留滯伏熱,不得爽達。治之不得其法,每有因此淹纏,致成壞證者。即如平時有氣鬱之病,則肝氣不暢,絡氣鬱滯,熱邪竄入肝絡,即有胸板脅刺咳逆等證。邪郁不達,久而化火,即蒙冒厥陰,而有昏痙之變。此案伏熱痙厥,即邪竄厥陰之明證,蓋足厥陰肝脈,上達巔頂,巔頂即神經中樞,伏熱挾肝火刺激神經,故一起即痙且厥。法用逼迫瓶射薄荷精,大指掐右手背威靈穴,卻為開閉醒厥之要訣。方用清熱解鬱,化疾熄風,固屬正治,妙在至寶丹,用異類靈動之品直清神經,故服後神清痙定,速奏膚功。此等內外並治,後學當注意之。

熱病殞胎案(婦科〕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瑞安橋)

病者 範蔚卿之侄媳陳氏,年三十餘,住范家埭。

病名 熱病殞胎。

原因 仲夏熱自內發,身不甚熱。晉城就產科錢某診視,用四物湯去芎,加子芩、白朮、蘇梗、砂殼、阿膠、杜仲、川斷等出入為方,專以補血安胎。旬日勢已垂危,不克坐船,改延予診。

證候 面紅齒燥,斜目弄舌,神識昏厥,日穢噴人,手足瘛瘲,腹熱如烙,舌伸出口,約有半寸,便秘溺無。

診斷 脈兩寸關洪數,兩尺如無,舌青紫而燥,邊尖鮮紅如殊。予斷之曰:此伏熱盤踞腹中,內蒸殞胎,胎已早腐。欲保胎而胎反不保者,由不知清透伏熱,徒以滋補助其熱,熱遏久灼,則胎自腐也。

療法 宜急下之,或可冀幸。若猶欲保胎,非但胎不可保,即孕婦生命亦可立傾。其家力懇墮胎方,遂以調胃承氣合犀角地黃湯加味。

處方 生川軍(四錢) 元明粉(三錢,後入) 生赤芍(三錢) 毛西參(三錢) 黑犀角(五分,磨沖) 鮮生地(八錢) 粉丹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

先用生淮牛膝一兩、益母草一兩、燈心五分,煎湯代水。

次診 連服兩煎,胎落果已臭爛,形色青紫,而神氣即清,諸症大減,腹熱亦輕,舌紅而青亦退,尺脈已起,余亦小數。當通絡瘀以清餘熱。

次方 益母草(五錢) 蘇丹參(三錢) 丹皮(三錢) 鮮生地(三錢) 童便(一杯,沖) 真西珀(八分) 拌研飛滑石(四錢,包煎) 淨楂肉(三錢) 鮮茅根(八錢,去皮)

效果 三劑後瘀行胃動,粥食日加。後以生藕肉四兩,紅棗四枚,煎湯代茶,調理旬余而疹。

廉按:咎氏《產寶》謂:「面赤舌青,則其子必死,面青舌赤,則其母必亡,若面舌俱見青色,口角兩邊流涎沫者,則子母二命俱不能保也。」就余所驗,亦不盡然。此案熱病系實邪,誤補則助熱殞胎,必然之勢。所云急下,或可冀幸,語亦園活。往往所見胎下之後,母命隨之而殞者亦甚多。必腐胎下後,熱退神清,別無變症,方可許入坦途。雖然,凡一應殤胎。子死腹中者,須當急下,勿使上奔心胸,然必驗其舌青面赤,肚腹脹大,腹冷如冰,口中有穢氣出者,方可議下。然猶必審其人之虛實寒熱,或宜寒下,或宜溫下,或宜峻下,或宜輕下,隨其宜而施之,方免貽誤。

上熱下寒案(內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寧鄉王生,年近二十,肄業中學。

病名 上熱下寒。

原因 得外感數月,屢變不愈。取視前所服方,皆時俗清利搔不著癢之品。

證候 胸滿,上身熱而汗出,腰以下惡風,時夏曆六月,以被圍繞。

診斷 脈弦,舌苔淡黃。此上熱下寒證。時醫不能知之,余遵張仲景古方治之,不必疑阻,保無他虞。

療法 與附子瀉心湯,清上溫下。

處方 黑附塊(一錢,煮取汁) 生川軍(一錢) 小川連(六分) 片黃芩(六分)

上三黃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效果 閱二日復診,云藥完二劑,疾如失矣,為疏善後方而歸。

廉按:《傷寒倫》太陽篇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案證雖與《傷寒論》所載同中有異,而其為上熱下寒則一也,故借用附子瀉心湯正合。妙在附子專煮,扶陽暖下,欲其熟而性重;三黃湯漬,開痞清上,欲其生而性輕也。

真熱假寒案(內科)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何仲西,年三十歲,廣東番禹縣,住廣西梧州,商業,體壯。

病名 真熱假寒。

原因 不究衛生,過飽過醉,復食生果,以致消化不良,物質停留腸胃,蓄濕鬱而生熱。又因冷水洗浴,寒邪外束,火熱內郁,正氣不暢,血凝不運。

證候 惡寒戰慄,四肢厥冷,腹中脹滿,大便不行。繼則人事不省,面青唇白,目直口開,脈厥氣微,全體俱厥,指甲青白,舌白微澀。

診斷 診既無脈,四肢厥直,體亦凍冷,胸間微暖,氣息似絕,以手按口鼻,亦無氣息動靜,以鵝絨按鼻門,始見微動,斷是假死。以手探其舌微澀,定是真熱假寒之證。諒因醉飽太過,正氣不運,消化不良,脾胃鬱結,二便不通,蘊聚上逼入心,適遇冷水洗浴,外寒一束,血氣頓停不運,則昏懵無知。前醫謂中寒之症,以重劑附桂理中湯治之,過為燥逼,熱邪攻心,關竅閉塞,而心之英靈盡喪,故為昏倒,肢體俱厥,氣脈俱絕。外面所現寒凝,內則實熱之證,當急急救治,緩則無效矣。

療法 湯劑用羚犀蓮珀湯,取羚、犀、蓮心、竹瀝清心攻熱,通竅化痰為君,生軍、木通、元明粉推蕩大腸而通小水為臣,白芍、黃芩、釵斛瀉火平肝,潤胃生津為佐,茯神、琥珀鎮心寧神而挽英靈為使。急煎頻頻灌下,待數時藥盡後,四肢漸軟,竟刻而脈始隱隱微微。再將方連二服頻灌,次日則脈起而弦數,面唇紅潤,目已轉睛,肢體不厥,小便已得點滴,略能言語。又用大承氣湯,加犀角、蓮心、竹瀝、茯神,取其清心寧神,通關化痰,推蕩腸胃,泄其鬱熱。服後則精神略好,惟燥渴連連,診脈仍數。又用平胃潤燥湯,取其生津清熱,降火利水。

處方 羚犀蓮珀湯方

羚羊角(錢半) 磨犀尖(三錢) 蓮子心(一錢) 生大黃(四錢) 淮木通(二錢) 元明粉(四錢) 生白芍(二錢) 黃芩肉(三錢) 釵石斛(三錢) 云茯神(四錢) 血琥珀(二錢,末沖) 煎後,加竹瀝一大碗沖和服。

次方 大承氣湯加犀蓮竹瀝茯神方

生大黃(五錢) 川厚朴(二錢) 川枳實(三錢) 元明粉(四錢) 磨犀尖(三錢) 蓮心(八錢) 云茯神(五錢) 煎後,加竹瀝一小碗沖和服。

三方 平胃潤燥湯

釵石斛(三錢) 肥知母(三錢) 生石膏(五錢) 淡竹葉(錢半) 天花粉(三錢) 破麥冬(四錢) 生地黃(三錢) 生白芍(二錢) 川厚朴(二錢) 雲茯苓(四錢) 煎服。

效果 三日,人事已醒,肢體厥除,脈復能言;五日,大小便如常,食量略進;十日,元氣己復。

廉按:此案之真熱,實因前醫用附桂理中所釀而致,故以犀、羚、蓮、珀投之,遂能見效,後二方亦用之得法。

熱瀉案(內科)

張堯詢(住新化南門外)

病者 歐陽晏氏,年逾五旬,住新化縣城向化街。

病名 熱瀉。

原因 體素虛寒,喜服溫補。緣去秋朝香南嶽,途中炎熱,日飲冷水解渴。及歸遂得瀉病,迄今秋歷歲有餘矣。

證候 每夜二鼓,腹痛即瀉,瀉後痛止,三四五鼓,每鼓輒痛,每痛輒瀉,痛不喜按,每夜五六次,日三四次,口苦渴,咳多痰,小便短,臥不安,氣息欲絕。

診斷 脈細滑而數,按之鼓指。以脈參證,為熱瀉也。經曰: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瀉為痛。形寒飲冷則傷肺。夫飲冷即內傷寒,傷肺病微為咳,傷脾病甚為瀉為痛。以肺主咳嗽,脾主飧泄也。此指初受寒即病瀉痛者,其為寒瀉寒痛可知。迨寒積久化為熱濕,脾惡濕,傳入大腸即瀉,當臍而痛,其為熱瀉熱痛亦可知。乃醫因年老體素虛寒,輒用溫補,理雖近似,殊不知愈補愈瀉,愈溫愈熱,為大謬也。若再誤治,則陰將亡而命立傾矣。

療法 養陰止瀉,因用白芍、甘草為君,救陰緩中而除痛,用阿膠。川貝、栝蔞為臣,養血潤燥而豁痰,用茯神、苡米、芡實為佐,去濕利水而補脾,用伏龍肝、燈草為使,澀腸和胃而清水道,然不補氣無以生津,用洋參以長精神而輔正氣,並用氣血沖和之人乳沖服之。

處方 東白芍(五錢) 甘草(二錢) 真阿膠(二錢,烊,沖) 川貝母(三錢) 栝蔞根(三錢) 南芡實(三錢) 薏苡(三錢) 辰茯神(三錢) 西洋參(五分) 伏龍肝(一撮) 燈草(一握) 人乳(二小瓢,沖服)

效果 二劑瀉痛減,三劑心神安,咳痰亦少,調養半月,病遂如失。

廉按:熱瀉兼痛,乃肝陽乘脾之候。方用芍、草為君,遵《內經》酸泄甘緩之法,余藥亦面面顧到,看似平常,實則頗費心機。

積熱化瀉案(兒科)

吳宗熙(住汕頭永平馬路)

病者 鄭友嘉,年十二歲,住汕頭。

病名 積熱化瀉。

原因 初因傷暑發熱,腹痛水瀉。服濟眾水而瀉止,熱與痛更甚。繼服香薷飲,病益增劇。改服白虎湯等藥,亦不覺其效,病延七八大。

證候 午後熱甚,夜分譫語,舌苔黃厚焦燥,口渴引飲,臍腹絞痛。

診斷 脈沉滑數,右手重按實而有力。此陽明實證,化為痛瀉也。《傷寒論》曰:「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腸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蓋胃有支絡上通於心,故熱盛蒸心則為譫語,燥屎在大腸則腹痛,夜分潮熱者,陽明旺於申西之時也。初因傷暑自瀉,邪有去路,乃其吉兆。反遽止之,留於腸胃,劫爍津液。苟非急下救陰,則燎原之勢,安能遏乎。

療法 仿三一承氣湯加減,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火淫於內,治以苦寒。」故君大黃之苦寒以瀉熱,臣芒硝之鹹寒以軟堅,更佐甘草之和,以緩硝黃直下之性,俾腸胃積熱,皆得從容下行,復使以枳實行氣寬中,直達幽門,俾積熱速從大腸排泄也。

處方 生大黃(三錢) 粉甘草(錢半) 芒硝(四錢) 枳實(一錢) 上藥三味,先煎去滓,再納芒硝,更上火微煎令沸,分二次溫服。

次診 服後三小時,大便下堅糞數枚。再服余藥,少頃穢粕雜下,腹痛頓止,是夜譫語不作。餘熱未淨,改用甘寒退熱法。

複方 生石膏(三錢) 白知母(二錢半) 甘草(五分) 粳米(一百粒) 淡竹葉(二錢) 生蘆根(三錢) 原麥冬(三錢) 煎湯,日服一劑。

效果 三日而痊。稀粥淡養數天,平復如常。

廉按:積熱化瀉,夏令最多,必先通因通用,此為自然療法。若反其道而行之,變症百出,病勢之常也。此案辨證處方,頗有膽識,學者深可為則。

伏熱痢案(內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王劍秋,年四十,陸軍團長,住奉天鐵嶺。

病名 伏熱痢。

原因 已未春遠戍鄭州,北人居南,夏日不堪褥暑,至盂秋病痢還奉。先入日人所設南滿醫院,醫治旬日無效,遂來院求為診治。

證候 其病先泄瀉旬日,繼變痢疾,赤白稠黏,腹疼重墜,一日夜十五六次,且自覺腹涼,恆用熱水囊熨之。

診斷 脈弦有力,左部尤甚。知其下久陰虛,肝膽猶蘊有實熱也。

療法 因曉之曰:此證原無寒,不必熨以熱水囊,投以滋陰清肝之品,病當立愈。

處方 懷山藥(一兩,生) 白頭翁(四錢) 生白芍(四錢) 北秦皮(三錢) 生地榆(三錢) 生甘草(二錢) 旱三七(三錢,細末) 鴉膽子(六十粒,去皮,揀成實者)

藥共八味,先用白糖水送服三七鴉膽子(此藥須囫圇吞不可嚼破)各一半,即將餘六味煎湯服。當日煎渣再服,亦先服所餘之三七及鴉膽子。(此方載拙著《衷中參西錄》,名通變白頭翁方,後論所以通變經方之義甚詳,宜參觀。)

效果 如法服藥一劑,其痢即愈,又變為瀉,日四五次。自言腹中涼甚,熨以熱水囊則稍愈,急欲服溫補之藥。然其脈仍無寒象,乃為其再三懇求,心稍遊移,少為開溫補之品。服後仍變為痢,下墜腹疼如故,至斯,病者亦自知決非寒涼,遂又急服第一方一劑,痢又愈。繼用調補脾胃,兼消食利水之品數劑,其瀉亦愈。

康按:厥陰熱痢,丹溪謂之肝痢。此案用白頭翁湯加減,清解熱毒,兼滋陰血,確為穩健有效之良方。與《金匱》治產後下痢,虛極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理法相同。

熱痢傷陰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施天寶之妻,年三十五歲,住測水牌。

病名 熱痢傷陰。

原因 素因血虛肝旺,秋患熱痢多日,所服皆枳、樸、楂、曲、木香、檳榔、蔞仁、導滯丸等,一派消導攻痢等藥,病遂傷及肝腎而大變。

證候 五色雜下,瀕頻虛坐,呃逆不食,腹中空痛。

診斷 脈兩尺獨大,餘弦小數,舌起雪花。脈症合參,此久痢傷及肝腎,張仲景所謂五液注下,臍中築痛,命將難全也。

療法 當用熟地、歸、芍、阿膠補其肝腎為君,牡蠣、龜甲降其沖逆為臣,佐以旋覆、刀豆除其呃,使以鮮斛、炙草調其胃,以胃為腎之關,仿張會卿胃關煎之意,力圖挽救於什一。

處方 春砂仁(三分) 拌搗大熟地(五錢) 白歸身(錢半) 生白芍(三錢) 陳阿膠(錢半,烊,沖) 生打左牡蠣(四錢) 龜甲心(四錢,生打) 旋覆花(錢半,絹包煎) 刀豆子(四錢,鹽水煅) 鮮石斛(四錢) 清炙粉甘草(八分)

效果 連服四劑,呃逆止,雪花苔退,惟下痢虛坐不減。原方加鮮稻穗、炒香鮮荷葉、赤石脂、禹餘糧,去旋覆、刀豆,再迸四劑,虛痢已止。原方再加米炒潞黨參錢半、小京棗四枚,疊進四劑,胃動復元而愈。

廉按:熱痢傷陰,直至呃逆不食,舌苔雪花,病勢危險已達極點。方用大劑育陰潛陽,鎮納肝沖,雖屬對症發藥,然病勢至此,不效者多,此婦幸獲痊愈,已僥倖萬分矣。惟為醫者心存濟世,志在救人,雖遇百唯一活之證,亦當作萬有一生之想,豈可見危而不受命哉。如果知難即退,在醫者自為計則得矣,其如病人之生命何!

伏熱五色痢案(內科)

陳憩南(住潮安全山腳)

病者 林兆臣,年三十六歲,麵粉商,揭陽人,住汕頭。

病名 伏熱五色痢。

原因 七月中旬,偕友登山涉水,滿攜香蕉龍眼藉以充飢,歸途遇雨,入夜即發熱惡寒,天明病痢,輾轉誤治,致動五臟鬱火。

證候 四肢厥冷,身熱腹痛,右臍旁跳動,一分鐘約行二三次,青白黃紅,臭穢令人慾嘔,合目譫語,奄奄一息。

診斷 六脈細數帶弦,沉分有神。余謂病家曰:冤哉此證也!書曰,大實有羸狀,其是之謂乎。核原證內傷生冷,外感風寒,當時若照夾食傷寒例治之,愈矣。乃細閱前醫諸方,類皆實實,妄企邀功,今畏虛虛,爭先卸手。查近世治痢專書,列入死症者五條:一曰發熱不休,亡陰也;二曰飲食不入,邪傷胃也;三曰發嘔,毒上攻也;四曰狀如豚肝,大小腸爛也;五曰下血如屋漏,脾氣敗也。今發熱雖不休,而有時畏冷,飲食雖不入,然啖生梨尚能知味,至於嘔則無之,糞雜五色,原非豚肝,更衣縱頻,豈曰屋漏,倘能施醫緩之妙術,猶可延晉景以嘗新。

療法 主「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之旨,先用犀角一錢,生磨開水沖,次用鮮金銀花帶葉一撮,荸薺十四粒,生蘿蔔一兩,青皮梨留皮去心一個搗取汁,令少沸溫服。繼用湯藥,專以清宣五臟鬱火,清熱宣郁湯主之。

處方 清熱宣郁湯(自制驗方)

羚角片(錢半,先煎) 蘇麥冬(二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元明粉(錢半,沖) 鉤藤鉤(錢半) 淡竹葉(錢半) 牡丹皮(錢半) 地骨皮(四錢) 白頭翁(三錢) 金銀花(三錢) 肥知母(三錢) 杭白芍(三錢)

效果 一劑積穢盡下,神識稍清;再一劑諸恙大減;三劑能食。嗣養陰和胃,病遂霍然。

廉按:五色痢者,即青黃赤白黑雜下也。青者膽汁,黃者糞,赤者血,白者膿,黑者宿垢,最重難治。症雖有實有虛,畢竟虛多而實少,實證屬毒火,虛證屬陰虧。此案本屬伏火與積熱互結不解,由前醫誤治,以致毒火下逼而痢咸五色。故純用清透潤降而痊,究較陰虧證為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