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喉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顧君,年十餘歲,在上海南市,開設水果行。

病名 疫喉痧。

原因 從時疫傳染而得,患已七天。

證候 寒熱無汗,咽喉腫痛,牙關拘緊,痧麻布而隱約,甚則夢語如評論讝。

診斷 脈郁數不揚,舌苔薄膩而黃。余曰:此疫邪失表,將欲內陷之候也。

療法 非麻黃不足以發表,非石膏不足以清裡,急進麻杏甘膏湯主之。

處方 淨麻黃(四分) 生石膏(四錢,研細) 光杏仁(三錢) 生甘草(六分)

效果 連服兩頭煎,得暢汗,痧麻滿布,熱解神清,咽喉紅腫亦退,數日而安。

廉按:疫喉痧一證,不外乎風寒溫熱瘟癘之氣而已。其證初起,凜凜惡寒,身熱不甚,並有壯熱而仍兼憎寒者,斯時雖咽痛煩渴,先須解毒透痧為宜,即或宜兼清散,總以散字為重,所謂火鬱則發之也,俾汗暢則邢達,邪達則痧透,痧透則喉爛自止,此即是案用麻杏甘膏湯之原理也。惟麻黃用於喉痧之理由,曹氏心怡闡發最詳。其《喉痧正的》云:瘟癘之邪,郁之深而發之暴,不能自出於表,以至上竄咽喉。苟非洞開毛竅,何以泄其毒而殺其勢,此開手所以必用麻黃也。用麻黃之法,有獨用者,有炙入豆豉內者(吳人稱過橋麻黃)。凡時令嚴寒,或證起數日,表邪鬱極,當急與解散者,可獨用,分量少只三分,多至五分,不過取其輕揚之性以達毛竅,非若西北正傷寒之需重汗也。或時令溫暖,邪郁不甚者,可炙入豆豉內用之,分量亦少至三分,用豆豉三四錢,同水炙透,去麻黃,煎服,彷彿仲聖麻沸湯之法,然亦不可拘。若時令雖暖,而表邪甚急者,仍當專用為捷。若在暑月,可用桑白皮監之。或其人素有痰血,或病中曾見衄血者,俱宜兼用桑白皮,此《局方》華蓋散之遺制也。至於救逆諸法,則有麻黃與白膏同用者,如邪郁數日,已從火化,苔黃口渴者,以麻黃、豆豉、鮮石斛同用,舌尖微絳者尚可用。有與黑膏同用者,如誤治在前,表邪未達,痧透不暢,而舌色絳赤者,麻黃可與豆豉、生地同用。手足瘛瘲者,可參用羚羊角,並有與石膏同用者。如發於暑月,而復誤治,痧火與暑邪交併,熱甚生風,手足瘛瘲,神識瞀亂,而邢仍未達,舌焦黑口渴者,不得已可試用之。即非署月,但見以上諸證者,亦可參用。活法在人,是在臨證者審體之。其言之詳明如此。奈近世病家,輒畏麻黃、石膏而不敢服。醫者迎合其意,隨改用薄荷、蟬衣、牛蒡、銀花、連翹、細辛、蘆筍、玉樞丹等,或用蔥白、豆豉、紫背浮萍、青蒿腦、紫草、丹皮、青箬葉、鮮茅根、太乙紫金丹等,皆輕清芳烈之品,仿洄溪治溫疫之法,服之雖亦能發汗透痧,然總不及麻杏甘膏湯之速效。曹氏心怡所謂喉痧一證,歷來鮮善治者,以不敢用麻黃暢發其表也。丁君在滬行道數十餘年,醫名甚盛,乃敢用數千餘年歷劫不磨之經方,可謂醫林之錚錚者矣。

疫喉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周童,年十四歲,住中法學堂後面。

病名 疫喉痧。

原因 今春天時不正,喉痧盛行,傳染而患已八天。

證候 痧雖布而未透足,熱勢不退,喉關腫腐,頸項左右腫硬疼痛,欲成痧毒,大便泄瀉。

診斷 脈滑數,舌苔黃。脈證合參,風毒欲達而不能遽達,已有內陷之象也。

療法 先進葛根芩連湯加味,以止便泄。繼投敗毒湯去牛蒡加元參,以消痧毒。

處方 生葛根(錢半) 淨蟬衣(八分) 青連翹(三錢) 蘇薄荷(錢半) 片黃芩(一錢,酒汁) 小川連(七分,酒洗) 生甘草(五分) 炙殭蠶(二錢)

接方 荊芥穗(錢半) 薄荷葉(一錢) 炙殭蠶(三錢) 板藍根(錢半) 青連翹(三錢) 象貝母(二錢) 生蒲黃(三錢,包煎) 京赤芍(三錢) 益母草(三錢) 元參(三錢) 生甘草(六分) 生石膏(四錢,研細)

效果 初方一劑,服後即得汗熱減,泄瀉即止。惟痧毒腫硬益甚,喉關腫腐不脫,湯飲難進。繼投接方,並外敷藥,痧毒即消,咽喉腫腐亦去,數日而安。

廉按:風毒喉痧,初起即當用荊防敗毒湯加減,以表散開達,苦寒清滋等味,一味不可兼雜,使其痧從汗透,病毒自然不留。毒既外泄,喉疫當然輕減,直待痧回腫退,鼻有清涕,遍身作瘰蛻皮,方進涼血清解之味,靡不應手速效。此案亦同此意,稍嫌芩、連苦泄,用得太驟,致有腫硬甚益,湯飲難進之反應。幸而改進敗毒,猶得挽回於中道,否則殆矣。故曹心怡《喉痧正的》謂:「凡遇風毒喉痧,先以得暢汗為第一要義,」旨哉言乎。

疫喉痧案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錢左,年八歲,蘇州人,寓唐家弄。

病名 疫喉痧。

原因 傳染時癘致病。

證候 喉痛紅腫有腐,凜寒壯熱,面赤膚紅如錦紋,胸頭手肢稍見點粒,雜有白色細點,煩悶大渴,時有讝語,便閉溺赤,頭面有汗,陽明熱甚,氣血兩燔。

診斷 脈來洪數,右部尤甚,舌鮮絳,苔黏濁,體溫一百零四度半,來勢速而且險,此疫癘傳染極重之喉痧也。幼稚質弱,抵抗力薄,防津涸陷閉驟變。

療法 宜以大劑清解,生津敗毒,冀其轉機,速請高明酌進為妥。喉痧是疫毒最危之候,余師愚有清瘟敗毒飲,重用石膏,直入胃經,退其淫熱,生地、石斛保其津液為君,羚羊角、丹皮、赤芍清泄氣血之熱,參以涼肝為臣,銀翹、甘中黃之解毒,兼元參之清喉養陰為佐,葛根、蟬衣、茅根轉揚宣透為使也。

處方 生石膏(二兩,研細) 鮮石斛(一兩,先煎) 牡丹皮(三錢) 甘中黃(八分) 淨連翹(五錢) 鮮生地(一兩) 羚羊片(錢半,先煎) 赤芍(二錢) 板藍根(四錢) 金銀花(五錢) 粉葛根(一錢) 潤元參(四錢) 蟬衣(一錢) 茅根(四兩,去心衣,煎湯代水)

另用茅根、蘆根,煎湯代茶。

次診 紅痧較透,壯熱汗多,喉腐紅痛,而有稠痰,渴思生冷,脘悶煩躁,間有讝語,舌絳苔黏濁,便閉,溺赤如血,脈數大,體溫一百零四度二,此時癘傳染,直入陽明,氣血均受燔灼,病僅三日,津液已經大傷,症勢危險,變遷極速,與尋常感冒風痧不同。今擬生津涼胃,清解熱毒。

次方 生石膏(二兩,研細) 鮮石斛(一兩) 大青葉(三錢) 甘中黃(八分) 牡丹皮(三錢) 鮮生地(一兩) 元參(五錢) 天花粉(四錢) 川貝(四錢) 黑山梔(三錢) 金銀花(五錢) 淨連翹(五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衣) 犀角(四分,磨沖)

三診 紅痧稠布,神識尚清,仍壯熱汗多,大渴大飲,喉痛紅腐,舌乾絳,苔垢厚,煩躁氣悶,未見輕減,大便五日未行,溲赤莖痛熱甚,為毒充斥陽明,津液灼傷殊甚,致腸腑宿垢,不得下行,頻轉矢氣奇臭,即是明證,脈來六部一律數大,體溫一百零四度半,病勢正在險途。今日仍議清胃生津,通利大便。

三方 生石膏(二兩,研細) 鮮石斛(一兩) 瓜蔞仁(五錢) 生草梢(七分) 黑山梔(三錢) 鮮生地(一兩) 肥元參(五錢) 元明粉(一錢,與瓜蔞仁同打) 生大黃(三錢) 丹皮(三錢) 青連翹(五錢) 金銀花(五錢) 犀角(四分,磨沖)

四診 大便兩次,先燥屎,後微溏,解後熱勢較和,煩躁氣悶渴飲亦稍緩,紅痧稠密,喉腐已化,紅痛略減,溺赤莖痛,脈來數大稍靜,體溫一百零三度,舌乾絳,津傷熱甚。稚年陰分不充,病雖小愈,不足恃也。治再清胃,生津解毒。

四方 生石膏(一兩半) 鮮石斛(八錢) 生草梢(七分) 牡丹皮(三錢) 淨連翹(四錢) 鮮生地(八錢) 元參(四錢) 細木通(四分) 焦山梔(三錢) 金銀花(四錢) 大竹葉(三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衣)

五診 紅痧稍回,蒸熱有汗,喉痛較和,而有稠痰,夜寐稍安,煩躁渴飲等亦較平,溺赤莖痛,脈大雖似稍斂,數象尚甚,舌質絳,苔已化,體溫一百零二度。陽明邪熱有餘,津液不足,慎防生變,治守原意。

五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 鮮石斛(七錢) 天花粉(四錢) 淨連翹(四錢) 竹葉心(三十根) 鮮生地(八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 元參(四錢) 金銀花(四錢) 燈心(三紮) 生草梢(七分) 塘西甘蔗皮(五錢)

六診 紅痧漸回,身癢,表熱較淡,內熱煩悶渴飲等亦較和,種種邪退之象,邪既退化,津液即可保全,舌絳稍淡而潤,喉痛已和,溺赤莖痛,脈來弦數,體溫一百零一度半。邪癘雖退,蘊熱尚盛,童年陰未充足,須加意謹慎,勿變方妥。今日仍議生津清化。

六方 生石膏(七錢,研細) 元參(三錢) 生草梢(五(分 淨連翹(四錢) 竹葉心(三十根) 鮮石斛(七錢) 天花粉(四錢) 綠豆衣(五錢) 金銀花(四錢) 燈心(三紮) 嫩蘆根(一兩,去節) 塘西甘蔗皮(五錢)

七診 熱勢大衰,紅痧循序而回,諸恙悉見和平,脈來右弦數,左尚和平,舌紅潤,根薄,體溫一百零一度。邪勢日退,津液日回,胃納亦展,種種逢凶轉吉,化險為夷,治再清養。

七方 西洋參(一錢) 元參(三錢) 淨連翹(三錢) 大竹葉(三錢) 燈心(三紮) 鮮石斛(四錢) 嫩蘆根(八錢,去節) 金銀花(三錢) 綠豆衣(四錢) 甘蔗皮(四錢,塘西)

八診 痧回熱減,惟寐醒後,嗌燥口乾苦,須飲湯水,方能言語。喉痧乃疫毒之病,極傷津液,大便欲行而不解,腸燥有留熱也。脈來右尚弦數,體溫一百度。治守原法,參以潤腸。

八方 西洋參(一錢) 元參(三錢) 淨連翹(三錢) 瓜蔞仁(四錢) 大竹葉(三錢) 鮮石斛(四錢) 大麻仁(四錢,研) 金銀花(三錢) 松子仁(三錢) 嫩蘆根(八錢,去節)

九診 大便仍欲解不行。後用洋蜜錠納穀道中,逾時始得下行,尚暢,即古人蜜煎導法,最穩妥效速。暮分尚形肌熱口乾,津液不復,餘熱未清,所幸粥飲漸加,夜寐頓安,體溫一百度。靜養調理,自可復元。

九方 西洋參(一錢) 元參(三錢) 淨連翹(三錢) 綠豆衣(四錢) 原金斛(三錢) 東白薇(錢半) 金銀花(三錢) 嫩蘆根(八錢,去節) 甘蔗皮(四錢,塘西)

十診 表熱已解,大便又行,溺黃,邪熱已退,津液來復,脈至數象已和。病後調理,貴乎平淡。

十方 西洋參(一錢) 穭豆衣(三錢) 綠豆衣(三錢) 淡竹葉(錢半) 甘蔗皮(四錢) 原金斛(三錢) 生穀芽(三錢) 嫩蘆根(四錢) 燈心(三紮)

十一診 諸恙皆和,脈來和軟有神,安穀甜睡,再以平淡調理。

十一方 西洋參(一錢) 川石斛(三錢) 穭豆衣(三錢) 淡竹葉(錢半) 橘白(一錢) 南沙參(三錢) 生穀芽(三錢) 綠豆衣(三錢) 燈心(三紮)

效果 服三劑痊愈。

康按:治喉痧之法,宜辛涼橫開,以陳氏《疫痧草》、《喉疫淺說》兩書,最為善本,其次余氏《疫疹一得》。此案亦守是法,首尾十一方,隨機應變,法穩方妥,可為後人效法,誠有功於世之佳案也。

溫疫喉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李氏,年四十餘歲,南京人,住上海老北門內。

病名 溫疫喉痧。

原因 由侍他人之喉痧,遂致傳染。前數醫謂此婦素體陰虧,僅用薄荷、元參、桑、丹、茅蘆根等,方藥平淡而不效。

證候 發熱五六天,麻痧布而不勻,咽喉腫痛欲閉,牙關拘緊,喉中痰聲漉漉,滴水難下,便閉數日。

診斷 脈郁數不揚,舌不出關,苔薄膩黃。余斷之曰:此溫疫之邪,為外寒所束,痰熱交阻膈中,壅塞肺胃之間,危在旦夕也。

療法 急投透痧解毒湯加六神丸、涼膈散、竹瀝、蘿蔔汁等,解其表邪,通其腑氣,以挽救之。

處方 荊芥穗(錢半) 粉葛根(二錢,生) 炒牛蒡(二錢) 嫩射干(二錢) 前胡(錢半) 淨蟬衣(八分) 紫背浮萍(三錢) 青連翹(二錢) 淡香豉(三錢) 白殭蠶(三錢) 淡竹茹(三錢) 生甘草(五分) 桔梗(一錢) 六神丸(七粒,先吞) 涼膈散(三錢,包煎) 淡竹瀝 蘿蔔汁(各一瓢,沖)

效果 一日兩劑,服後得汗與便。外以香菜煎水,揩其肌膚,以去外束之寒。次日痧布,喉關漸開,數日而愈。

廉按:風溫時毒,釀成喉痧,近今發現為最多。此案療法,表裡雙解,合解肌透痧、滌痰通腸等藥,使疫毒半從汗出,半從便出,雙方兼顧,面面周到。惟方中生甘草一味,涼膈散內已備,可刪。症既喉腫欲閉,痰聲漉漉,葛根太升,亦可減去。

溫毒喉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夏君,年二十餘,揚州人,住上海陳大弄。

病名 溫毒喉痧。

原因 患時疫喉痧五天,𰣤痧雖已密布,獨頭面鼻部俱無,俗云白鼻痧,最為凶險。曾經服過疏解藥數帖,病勢轉重。

證候 壯熱如焚,煩躁讝語,起坐狂妄,如見鬼狀(病家以為有祟為患),咽喉內外關均已腐爛,滴水難嚥,唇焦齒燥。

診斷 脈實大而數,舌深紅,余曰:此疫邪化火,胃熱熏蒸心包,逼亂神明,非鬼祟也。

療法 頭面鼻部,痧雖不顯,然非但用升葛等升散可治,急投犀角地黃湯解血毒以清營,白虎湯泄胃熱以生津,二方為君,佐以硝黃之鹹苦達下,釜底抽薪。

處方 黑犀角(六分,磨汁,沖) 鮮生地(一兩) 赤芍(二錢) 丹皮(二錢) 風化硝(三錢,分沖) 生石膏(一兩,研細) 白知母(四錢) 生甘草(六分) 生錦紋(四錢)

效果 服後,過數時得大便,即能安睡。次日去硝、黃,照原方加金汁、竹油、珠黃散,服數劑,即熱退神清,咽喉腐爛亦去。不數日而神爽矣。

廉按:同一喉痧,有時喉痧、疫喉痧之別。無傳染性者為時喉痧,因於風溫者最多,暑風及秋燥亦間有之,其症喉雖紅腫且痛,而不腐爛,疹雖發而不兼痞。有傳染性者為疫喉痧,因於風毒者多,因於溫毒者亦不鮮,其症喉關腐爛,而不甚痛,一起即𰣤痧併發,𰣤則成片,痧則成粒。丁君自制解肌透痧湯,為治風毒喉痧之正方,涼營清氣湯為治溫毒喉痧之主方,各有攸宜,慎毋混用。若不辨而誤用,無不起劇烈之反應,而其壽立傾。臨證之時,必先注意而慎重之。

溫毒喉痧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黃云之,年四十歲。

病名 溫毒喉痧。

原因 素因嗜酒無量,並食辛熱太過,以致腸胃積熱,適秋感溫燥厲氣而發。

證候 初起發熱,𰣤痧並見,咳嗽音啞,喉頭癢痛。繼則目赤面青,大熱昏狂。延旬日間,焦躁異常,更見昏迷,手常撕其喉齶,不能制止,鮮血常流,形枯體瘦,唇焦面黑,不能語言。

診斷 左脈洪弦,右則浮大而數,舌苔黑燥,邊尖深赤起刺。脈證合參,此喉痧危證也。查閱前醫方法,太遵修園禁令,絕無清涼,純用溫散,耗津助火,則毒火升炎,胃腑熱燥,津液將竭,厲邪與氣血交混,達之不得,清之亦不易,勢甚危急。今所幸者,脈尚有根未散,或可救治。

療法 先用臥龍丹睛鼻通關,開竅通氣。紫雪消解邪火,透毒清神。繼用羚羊黑膏湯加減,取羚角、蓮心、生地、元參、紫草清心平肝,涼血潤燥為君,桑葉、蒺藜、麥冬、貝母潤肺清熱,降逆化痰為臣,生軍、元明粉敗毒蕩下,釜底抽薪為佐,淡香豉、人中黃泄濁解毒為使。連進二服後,人事已醒,手不撕喉,血出已止,體熱亦減。診其左脈略靜,右仍躁數。又用桑丹瀉白散為湯加減,取其潤肺降逆,平胃清熱,涼血養陰,化痰敗毒。連進十餘服後,食量已迸,喉中不痛。惟有微咳微燥,不能安眠,診脈左則緩靜,右關略數。又用石斛元參湯加減,取其潤肺降逆,清熱養胃。

處方 臥龍丹方

西牛黃(一分) 麝香肉(一分) 梅冰片(一分) 蟾酥(一分半) 豬牙皂(二分) 羊躑躅(即鬧羊花,三分) 北細辛(二分) 燈草灰(一錢) 金箔(十張)

共研末,飛過,瓶貯,用一分吹鼻,用五釐沖。後服紫雪八分 用竹葉心五十支、燈心五分,煎湯調下。

又方 羚羊黑膏湯方

羚羊角(二錢) 淡豆豉(錢半) 鮮生地(五錢) 冬桑葉(二錢) 白蒺藜(錢半) 黑元參(四錢) 破麥冬(三錢) 老紫草(錢半) 蓮子心(四錢) 杏仁(三錢) 生大黃(三錢) 元明粉(錢半) 川貝母(二錢) 人中黃(錢半)

三方 桑丹瀉白散為湯加減方

冬桑葉(五錢) 牡丹皮(二錢) 元參(四錢) 天花粉(三錢) 杏仁(四錢) 川貝母(二錢) 桑白皮(四錢) 地骨皮(四錢) 甘草(一錢) 鮮生地(三錢) 知母(三錢) 大黃(三錢)

四方 石斛無參湯加減方

鮮石斛(四錢) 黑無參(三錢) 杏仁(五錢) 栝婁仁(三錢) 鮮生地(四錢) 破麥冬(三錢) 生甘草(錢半) 煎服。

效果 五日人事已醒,喉痧亦減,血止熱退。十五日食量已進,喉症亦除。二十日食進體健,元氣已復。

廉按:此仿曹心怡《喉痧正的》之方法,妙在先用臥龍丹開竅宣氣,紫雪芳透清神。惟人中黃不如用金汁,泄熱逐毒,較有膚功。

瘟毒喉痧案

尹榘山(住濟南西小王府)

病者 鄭繼功,年逾三旬,平陰縣自治員,住城北鄭家莊。

病名 瘟毒喉痧。

原因 本年正月下旬赴諸城,路經濟南,與友人盤桓多日。家人專丁送信報告云:闔傢俱染瘟證,已殤一幼女矣,聞耗變歡樂為憂傷,匆匆旋歸,見家人皆病,非常憂悶,不但殤女之悲也,因之己亦感染。

證候 初得時,喉疼咽乾而嗆,滿嗓色白腐爛,水難下咽,目赤唇焦,全身現疹,危險已極。經醫生張某,用刀割三次,病勢益劇。

診斷 六脈洪數,惟尺浮大有力,舌白而尖絳,乾燥少津液。予向家人曰:此瘟毒喉痧也。乃陽明三焦鬱火熾盛,上於肺臟之病。其喉生腫疼者,皆挾熱為之。若風毒結於喉間,其熱盛則腫塞不通,而水漿不入,俗名狼掐脖,症勢險而速。按世醫療此證者,盡知忌發表,誠恐用荊防等品因風吹火,釀成燎原之勢,因執定養陰清肺湯以為主方。不知此證,若專系燥熱在內,但現白喉,養陰藥猶可重用;既兼痧疹,必有表邪,當痧疹將現未現之際,經絡貴乎透泄,而用地、冬滋膩等品以填補之,反將瘟毒遏住,大非所宜,當用竹葉石膏化毒湯為治。

療法 先服紫雪丹以救急,次服銀翹散以透解熱毒,又次加減竹葉石膏湯。而以生石膏直清胃熱為君,金汁、銀翹、元參以解火毒為臣,竹葉、木通、人中白等以泄小腸之積熱為佐使,末用粉草,引用葦根者,所以和中氣而使邪熱透出肌表也。

處方 生石膏(四錢,研細) 金銀花(二錢) 淨連翹(二錢) 大元參(四錢) 淡竹葉(一錢) 細木通(一錢) 鮮生地(五錢) 甘中黃(錢半) 粉甘草(八分) 鮮葦根(二兩) 鮮茅根(一兩,去衣,二味煎湯代水) 金汁(二兩,分沖)

又方 生石膏(三錢,研細) 犀角(一錢) 金汁(二兩,沖) 川貝母(三錢,去心) 細木通(一錢) 竹葉(一錢) 粳米(一大撮)

效果 調服丹散後,繼服前湯藥方三劑,後湯藥方三劑,病遂痊愈。

廉按:喉痧與白喉,醫者輒多誤治。今揭其異點於下,俾學者一覽瞭然。一、喉痧由於風溫時毒,或濕熱穢濁之毒;白喉白於風燥煤毒,或煎炒辛熱之毒,其異點一。一、喉痧初起,即憎寒壯熱,或乍寒乍熱;白喉初起,即渾身發熱,或身反不熱,其異點二。一、喉痧初起,即痧點隱約,甚或密布,肌紅且多,發於邪盛火旺之時,其色鮮紅而紫豔;白喉初起,並不發痧點,即或見痧點,亦多發於邪退毒輕之際,其色淡紅而枯燥,其異點三。一、喉痧初起,喉紅腫黏涎,繼即色現深紫,或紫黑黃腐灰白不等;白喉初起,喉微痛,或不癰,有隨發而白隨現者,有至二三日而白始見者,有白腐假膜成片者,有白點白條白塊不等者,甚至有滿喉皆白者,其異點四。一、喉痧初起,皆毒盛大亢,初陷則耳前後腫,頰牟不開,再陷則神昏譫語,痙厥立至,鼻扇音啞,肺陰告竭而斃;白喉初起,即毒爍陰虛,初潰則白塊自落,鼻孔流血,再潰則兩目直視,肢厥神倦,黏汗自出,肺氣上脫而斃。其異點五。而其所殊途同軌者,同為喉爛,同為疫毒,同為傳染,同為毒盛血熱,同為氣液兩傷,陰津枯涸耳。惟治療之法,喉痧繁雜,白喉簡單。喉痧之繁,繁在初治,初治之雜,雜在新邪。蓋固喉痧一證,雖由疫毒內伏,其發也,往往伏邪因新邪引動而出,或因風寒,或因瘟毒,或因風熱風燥,或因濕熱穢濁,皆當查明原因,對症發藥。此案系瘟毒喉痧,初用紫雪銀翹二方,芳透解毒於前,繼以竹葉石膏湯加減,清涼透解為後盾,處方步驟井然,宜其應手奏效。堪為溫毒喉痧之獨樹一幟。

風毒喉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傅君,年廿餘歲,住上海塘山路。

病名 風毒喉痧。

原因 傳染而得,已有八天。前醫之方,皆是養陰清肺湯等類。

證候 壯熱無汗,微有畏寒,痧麻隱約,布而不顯,面色紫暗,咽喉腫腐,滴水難嚥,煩躁泛惡,日夜不安。

診斷 脈郁數不揚,舌苔黃膩。余曰:此喉痧誤認白喉也。傅氏數房,僅此一子,老母少妻,哭泣求救。余對之曰:症雖凶險,正氣未敗,尚可挽回。

療法 隨投透痧解毒湯,加枳實、竹茹疏達開豁,兼刺少商出血,開閉泄火。

處方 荊芥穗(錢半) 淨蟬衣(八分) 粉葛根(二錢) 青連翹(二錢) 紫背浮萍(三錢) 炒牛蒡(二錢) 炙殭蠶(三錢) 淡香豉(三錢) 嫩射干(一錢) 輕馬勃(八分,包煎) 小枳實(錢半) 鮮竹茹(二錢) 生甘草(五分) 前胡(錢半)

效果 一日夜服兩劑後即得暢汗,麻痧漸布,面色轉紅,咽喉腫腐亦減。連進數劑,三四日即愈。喉痧之證,有汗則生,驗之信然。

廉按:治病必先其所因。凡爛喉痧原因,都由瘟毒吸入肺胃,又遇暴寒折郁,內伏腸胃膜原,復觸時令之厲風而發。其發也,蘊蒸之毒,瀰漫三焦。幸而獲治,則毒散而氣化,不致牽連傳染。不幸失治,則毒聚成疫,觸之即病,以次遞傳,甚至累年不已,如近日滬紹情形,愈發愈盛,迄今來之或息也。陳氏所謂疫痧,余氏所謂疫疹,信矣。其症重在痧子,不重咽喉。初起治法,必先急與開達,輕則如蟬衣、牛蒡,重則如麻黃、蔥白之類。其次驅風,荊、薄在所必需,若已從火化者,桑、菊、銀翹亦可參用。又次開肺,肺氣開則皮毛亦開,自無壅滯不透之急,故前桔、射干亦為要藥。又次解毒,玉樞丹、太乙紫金丹等又當兼用。其他如杏仁、橘紅之化痰,青箬、檉柳之循經速達,皆為此症輔佐之良品。此初起一二日之大概情形也。至於二三日間,外束之風寒已解,內蘊之毒火方張,涼瀉攻毒,急急宜投,如犀角、鮮地、川連、生大黃、風化硝、金汁等,尤為釜底抽薪之妙法,腑氣通暢,痧火自熄,咽喉亦漸愈矣。若仍執辛散開透之方,則火勢愈熾,腫勢方增,腐亦滋蔓,必至滴水下咽,癰如刀割,炎勢燎原,殺人最暴。遇有議用涼瀉者,反以郁遏誹謗之,此偏於發散開達之為害亦巨也。總而言之,要惟於先後次第之間,隨機權變,對症發藥,斯為中其□矣。此案但用解肌透痧湯即愈者,特其病勢之輕淺者耳。

春溫喉痧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牛筱川夫人,忘其年,住本鎮。

病名 春瘟喉痧。

原因 今年二月患喉痧症,服藥不效,遂邀予診。

證候 痧出鮮紅,咽喉右邊破爛,色紅而兼有白腐,並不大腫,顴紅唇紅,身熱作惡,湯水不能下咽。

診斷 脈數,舌前半紅赤無苔。此陰液素虧,感受溫熱為病。

療法 先宜養陰清熱解毒,外吹錫類散。

處方 細生地(三錢) 原麥冬(三錢) 金銀花(三錢) 紫花地丁(三錢) 川貝母(三錢) 白知母(二錢) 生甘草(五分) 青連翹(三錢) 西藏橄欖(三枚) 作煎劑。

次診 次日上午九時復診,述昨藥服後,夜間能安睡兩小時,熱減惡定。能進茶湯,仍用原方。

三診 下午十時復診,諸恙無大進退,惟舌光紅無津,片刻不飲茶,則燥硬不柔,身微熱,不能寐。蓋日間親戚問病者多,言語勞神,以陰虧之病,驟然勞神,則津液益虧,腦力益衰,而虛火亦益熾,此所以舌本燥硬,而光赤無津,不能寐也。非大劑養液安神之法,斷難有濟,乃以大劑增液湯為主。

三方 乾地黃(八錢) 原麥冬(四錢) 元參(六錢) 朱拌茯神(四錢) 百合(三錢) 鮮石斛(三錢) 炒棗仁(四錢) 甘草(五分) 蓮子心(四分)

四診 第三日復診,諸恙悉減,喉爛亦退,惟精神疲弱,夜間不能多寐。仍以原方減輕其劑,並加茅根、沙參、地骨皮等藥。

五診 接服兩劑,喉爛全平,身熱亦退,痧亦脫皮。但不思飲食,舌淡無苔,脈息軟小而兼有滑象。蓋津液雖復,胃氣尚虛,乃以四君子湯加味。

五方 潞黨參(三錢) 生於術(錢半) 雲茯苓(三錢) 清炙草(五分) 乾地黃(三錢) 炒熟地炭(四錢) 生穀芽(二錢) 炒扁豆(三錢) 湘蓮(七枚)

效果 調補旬日而痊。

康按:喉痧有輕有重,輕則溫邪僅在經絡,疏而達之,則痧透而喉痛即解;重則疫火灼傷臟腑,雖用疏達,而痧出鮮紅,喉爛起腐者,以陰液素虧,不耐疫火之熏蒸也。余曾數見不鮮矣。此案初方,即用養陰清熱為君,參以解毒,繼用大劑增液安神,終用益氣滋陰,雙補陰氣以收全功,純為陰虛者患春溫喉痧而設。陳繼宣謂喉痧陰虛者,灼熱無汗,喉爛神昏,痧紅成片,舌絳且光,陰液燥涸,其斃甚速,故其方不得不注重養陰清喉也。

冬溫喉痧案

葉馨庭(住黟縣南屏)

病者 程崇和,年逾弱冠,住安徽黟縣,業商。

病名 冬溫喉痧。

原因 腠理不密,冬溫上受,襲入肺胃。

證候 咽喉上齶,白點滿布,有膠黏痰,勢將潰爛,飲食難下,嘔吐口渴,身熱便結,肌紅髮疹。

診斷 脈象弦數,舌紅苔黃燥。此冬令嚴寒,寒極生熱,襲入肺胃,肺胃之火上衝即吐,熏咽成痰,阻礙咽喉,故腫腐疼痛焉。蓋手太陰之脈,上從肺系,足陽明之脈,上循喉嚨故耳。

療法 喉痧一證,雖由肺胃之火上升,而諸經之熱有以助之,故用犀角、石斛瀉心胃火,牛蒡、浙貝、桔梗、萬年青清肺利咽於上,山梔、元明粉推瀉於下,生地、丹皮、川連清心肝,馬勃、人中黃消熱毒,牛黃化熱痰。每日煎藥兩次,外治用冰硼散和紫雪丹,頻吹喉內。

處方 犀角尖(八分,銼末) 牛蒡子(一錢) 苦桔梗(八分) 焦山梔(二錢) 鮮生地(二錢) 鮮石斛(三錢) 浙貝母(二錢) 萬年青(二片) 元明粉(二錢) 粉丹皮(一錢) 馬勃(一錢) 人中黃(二錢) 真牛黃(三分,末,沖)

次方 冰硼散和紫雪丹,頻吹喉內。

效果 上方服二劑,喉痧見松,嘔吐得止,身熱已退,大便亦解。減去犀角、牛黃、丹皮、元明粉等味,加鮮蘆根五錢,金銀花二錢,甘草五分。再服三劑,則安然無恙矣。

廉按:夏春農曰:疫喉痧,以三焦相火為發源,以肺胃二經為戰場,以吸受疫厲之氣為賤渠。其證初起,咽喉即腐,或左或右,或左右全腐,其色或白或黃,或紅或紫,其痛或重或輕,或不癰,遍身熱如火燎,皮膚紅暈如斑,苔色或白或黃,或灰黑,或黏厚,脈象或浮數,或弦數,或洪大,或沉伏,嘔吐氣喘,神煩昏冒,自利溲赤,口乾唇紅,躁亂驚惕,或微惡寒,面垢肢涼,譫言搐搦。輕者猶可救療,重者多不逾三日而死,何也?緣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相為表裡,三焦相火沸騰,直犯心包,故種糊不識人也。前賢謂溫病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予謂疫喉痧三焦火炎,直犯心包,同一危疴。奈病來倉猝,成法無稽,以致治者聚訟紛壇,或謂先治其喉、禁用寒涼,或謂首重斑痧、當宜升托,然總難獲效。不知疫癘之氣,充斥三焦,猝然而發,咽喉一腐,遍身皮膚紫赤,如斑如痧,並無顆粒可分,世所謂爛喉痧是也。考前賢以傷寒胃熱失下,合君相二火,尚為斑疹,何況疫喉痧本是君相二火為害乎?此疫喉痧之不宜升托也明矣。且予歷驗之於患疫喉痧者,疫痧一回,無不皮膚甲錯,可見營血亢害已極。每見投風藥升散過度者,或幸不致斃,然皮膚蒸熱逗留總不易清,必須涼營清熱救陰之品,日夜頻進,大作湯液,直待營陰來復,而外熱始清,是疫喉痧亦當以清透化毒,涼營泄熱之法為正治。不必分治喉治痧之先後也,又明矣。此案內外方法,悉宗夏氏薪傳,故能特收敏效。

爛喉疫痧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金平卿哲嗣,年八歲,住本鎮。

病名 爛喉疫痧。

原因 體質素瘦,今年三月出痧,痧後又生泡瘡,至六月初旬,又病喉痧,發熱咽痛。初由西醫蔣某治之,用冷水浸毛巾罨頸項,又用水浴法,及服安知必林,與鹽剝水漱喉等法,均無效。病勢益劇,其岳家童姓薦予治,時六月十五日也。

證候 身熱,咽喉兩旁上下,皆潰爛腐穢,口渴溲黃。

診斷 脈息軟數,舌紅無苔。蓋陰液大虧,熱邪燔灼於上焦也。熱不難解,惟咽喉全部腐爛,而陰液虧耗,斷非實證可比。危險已極,幸神不昏,呼吸不促,不煩躁,尚可挽救。

療法 內服以加味增液湯為主,外以吹喉錫類散頻頻吹之。先用淡鹽湯漱喉,漱後吹藥。金君自以體溫計,置病人口中驗熱度,已有一百零五度之高。予謂體溫計雖能驗熱度之高下,然不能分虛實,萬不可泥以論病。若只准體溫計所驗之熱度以定治法,則當用三黃白虎。然就脈象舌色而論,則不獨三黃白虎不可誤投,即西藥中之退熱劑,亦非所宜。否則危亡立見,噬臍無及矣。金君韙之,遂以予方煎服焉。

處方 鮮生地(一兩) 原麥冬(三錢) 元參(三錢) 金銀花(三錢) 肥知母(一錢) 鮮石斛(三錢) 天花粉(二錢) 黃芩(一錢) 青連翹(三錢) 生甘草(六分)

次診 十六日復診,四肢不熱,身熱亦輕,舌色紅豔而光,毫無苔垢,大便通利,溲色黃濁,言語多,口不渴,徹夜不寐,喉爛如故,脈息虛數。原方去黃芩、花粉、知母、鮮生地,加西洋參、棗仁、茯神、百合等品。

次方 西洋參(錢半) 炒棗仁(三錢) 朱拌茯神(三錢) 原麥冬(三錢) 乾地黃(五錢) 鮮石斛(三錢) 元參(三錢) 青連翹(三錢) 生甘草(六分) 金銀花(三錢)

先用百合一枚,煎湯代水煎藥。

三診 十七日復診,舌上紅色轉淡,夜間能睡一二時,譫語亦減,咽喉上部腐爛較退。惟下部及隔簾等處,仍然腐爛,精神疲憊,脈息虛細無神,是氣血大虛之候也。急宜培補,擬方以大補元煎合增液湯法,惟吹藥仍用錫類散,日吹數次。

三方 西洋參(二錢) 炒熟地炭(四錢) 乾地黃(四錢) 懷山藥(三錢) 元參(二錢) 鮮石斛(二錢) 朱染茯神(四錢) 麥門冬(二錢) 人中黃(四分)

四診 十八日復診,夜寐甚安,譫語亦止,稍能進粥湯,喉爛減退大半,脈息仍細弱無神。仍用原方加味。

四方 西洋參(二錢) 炒熟地(四錢) 乾地黃(四錢) 朱茯神(四錢) 懷山藥(三錢) 元參(二錢) 鮮石斛(二錢) 原麥冬(二錢) 人中黃(四分) 湘蓮(三錢) 女貞子(三錢)

五診 十九日復診,喉爛全退。用毛筆蘸水拭之,腐物隨筆而出,全部皆現好肉,不比前數日之黏韌難拭矣。脈息亦較有神,而現滑象,舌色仍淡無苔,小便清,能進薄粥。仍用原方加減。

五方 西洋參(二錢) 炒熟地(三錢) 乾地黃(四錢) 朱茯神(四錢) 元參(二錢) 湘蓮(三錢) 原麥冬(二錢) 懷山藥(三錢) 人中黃(四分) 女貞子(三錢) 扁豆(三錢)

六診 二十日復診,飲食較多,乃以原方減輕其劑。接服兩日,眠食俱安。但忽又發熱,或輕或重,而熱之時間又不一致。金君復以體溫計驗之,仍在一百零五度及零三四度之間,甚以為憂。予曰:無恐也,此氣血未能復原,營衛未能調和,而邪熱之內伏者,仍不免有餘蘊耳。且現在喉爛痊愈,眠食俱安,種種生機,與七日以前之危險現狀,相去不啻天淵。乃以前方去熟地,酌加青蒿、佩蘭、苡仁、地骨皮等藥。接服兩劑,遍身發出白㾦,如水晶,如粟米,而熱遂退,飲食亦漸多。但仍不能起床行立,囑以飲食培養,如雞鴨湯粥飯之類儘量食之,自是遂不服藥。

效果 越數日,為其祖母診病。此兒猶未能起床,但飲食甚多,每日夜須食六七餐。至半月後,始稍能行動,一月後,始能出臥室。可以想見其病之危,體之虛矣。當其未能出臥室之時,亦間有發熱便秘,面目浮腫諸現狀,皆未以藥治之。此為病後應有之現象,一俟氣血精神恢復原狀,則自痊矣。此病得瘥,固由病家始終堅信,旁無掣肘之人,而夏君子雨贊助之力亦足多焉。予用熟地時,病家不敢服,慮其補也,賴夏君為之解說,蓋夏與金固舊交,而亦精於醫者也。

廉按:疫痧時氣,吸從口鼻,併入肺經氣分者則爛喉,併入胄經血分者則發痧。敵爛喉者色多白,病在肺而屬氣;發痧者色多赤,病在胃而屬血,其疫則一也。一發於咽喉之地,一達於肌表之間,在肺則曰爛喉,在胃則曰發痧,是以名爛喉痧。喉痧氣血同病,內外異形,其病根不外熱毒,熱勝則腫,毒勝則爛,熱非清涼不解,毒非芳香不除,清涼解毒,芳香逐穢,治疫要領,再視其氣質之虛實何如,隨症而變通之。此案為救誤而設,純仿陰虛爛喉例治,故以救陰為主,略參解毒,乃治爛喉疫痧之變法也。

爛喉痧案

劉榮年(住濟南東流水)

病者 許童,年十餘歲,住省城。

病名 爛喉痧

原因 外感風熱時毒而成。

證候 喉中腫爛白腐,頑涎甚多,渾身大熱,兼有疹子,煩渴飲冷,昏迷不識人,大便閉結,小溲短赤。

診斷 脈象浮洪,舌紅苔黃膩。合參各證,確係爛喉痧。此緣外受風溫入於陽明,上蒸於肺,故咽喉潰爛,兼有疹子,正是溫熱欲出不得所致。與白喉證之喉中乾燥,五心煩熱者,迥乎不同。醫家泥於《白喉忌表抉微》一書,以白喉法治爛喉痧,專用滋陰之藥,閉塞外邪,使不得出,故致神昏不識人。夫風寒溫散,風溫涼散,凡是外感,自無不用表散之理,喉痧乃溫症最重之一端,非用大劑清解,何以驅此溫邪也。

療法 內服湯藥,外用吹藥,葛根主身大熱煩渴,用以為君,佐以薄荷、菊花以解其表,再用石膏以清其里,板藍根、貝母、土牛膝以清理咽喉,鮮葦根以透發疹子,雙花、丹皮、芍藥以為之使。又因過服滋膩之藥,再加栝蔞以治胸結。又恐喉間腫甚,不能下藥,先用聖惠方地龍、雞子白法,以開喉閉,外吹錫類散,以治腐爛。

處方 生葛根(五錢) 白菊花(二錢) 板藍根(三錢) 土牛膝(三錢) 金銀花(二錢) 蘇薄荷(二錢) 生石膏(三錢,搗) 川貝母(三錢) 鮮葦根(五錢) 粉丹皮(二錢) 生白芍(二錢) 全栝蔞(三錢) 粉甘草(一錢)

用水六茶碗,單煮葛根成五茶碗,再納諸藥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又方 《聖惠方》治喉閉法,用鮮地龍(一名蚯蚓,俗名曲鱔)一條,研爛,以雞子白(即雞蛋清,去黃用)攪和,灌入即通。

又方 錫類散見尤在徑《金匱翼》、王孟英《溫熱經緯》二書,故不贅錄。

效果 服地龍後喉腫漸消,飲水即不再嗆。服藥後身熱漸退,疹子漸消。吹錫類散後,白腐即隨涎而出。次日即將原方減去葛根、菊花、薄荷,共服藥三劑,即行痊愈。

說明 余憤時醫以白喉法治爛喉痧,枉死者眾,因將二症異點細心分辨,徵之歷年經驗,著有《爛喉痧證治辨異》一書。

廉按:辨證明晰,用藥切當,惟此屬普通治法。如現舌絳,咽喉紅腫,肌紅如錦,音啞口乾,灼熱神昏,亦須大劑滋營增液,清熱解毒之法,不可執守成法為妥。

爛喉𰣤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王君,年二十歲,本丹陽人,客居滬上。

病名 爛喉𰣤痧。

原因 新婚之後,陰液早傷,適因喉疫盛行,遂傳染而甚重。

證候 𰣤痧雖布,壯熱不退,煩躁不寐,湯飲難嚥。

診斷 延余診治,病已七天,切脈弦洪而數,舌鮮紅起刺。余曰:此溫疫之邪,化火入營,劫津傷陰,內風欲動,勢將痰湧氣喘,危在旦夕間矣。

療法 急投犀角地黃湯清營解毒為君,竹葉石膏湯清氣達邪為臣,佐以金汁珠黃散清喉制腐,使以竹瀝清潤滌痰。

處方 磨犀粉(五分) 赤芍(二錢) 青竹葉(三十片) 金銀花(三錢) 鮮生地(八錢) 丹皮(二錢) 生石膏(八錢,研細) 青連翹(三錢) 金汁(二兩,分沖) 淡竹瀝(一兩,分沖) 珠黃散(珠黃、琥珀各七分西黃五分) 西瓜霜(一錢) 藥湯調下。

先用活水蘆筍二兩,同生石膏煎湯代水。

效果 疊進二劑,諸症大減,調理數日而痊。

廉按:丁君案後自注云:行道數十年,診治爛喉𰣤痧,不下萬餘人,方不外汗清下三法。其汗法約有四方:一為解肌透痧湯,荊芥穗錢半、淨蟬衣八分、嫩射干一錢、生甘草五分、粉葛根二錢、炒牛蒡二錢、輕馬勃八分、苦桔梗一錢、前胡錢半、連翹殼二錢、炙殭蠶三錢、淡豆豉三錢、鮮竹茹二錢、紫背浮萍三錢。如嘔惡甚,舌白膩,加玉樞丹四分沖服。專治痧麻初起,惡寒發熱,咽喉腫病,妨礙咽飲,遍體痠病,煩悶泛惡等證(痧麻見咳嗽為輕,無咳嗽為重)。二為加減麻杏甘膏湯,淨麻黃四分、生石膏四錢、象貝母三錢、鮮竹葉三十張、光杏仁三錢、射干八分、炙殭蠶三錢、白蘿蔔汁一兩、生甘草六分、連翹殼二錢、薄荷葉一錢、京元參錢半。專治痧麻不透,憎寒發熱,咽喉腫癰,或內關白腐,或咳嗽氣逆之重證。三為加減升麻葛根湯,川升麻五分、生甘草五分、連翹殼二錢、炙殭蠶三錢、粉葛根錢半、苦桔梗一錢、金銀花三錢、鮮荷葉一角、薄荷葉八分、京赤芍二錢、淨蟬衣八分、蘿蔔纓三錢。專治痧麻雖布,而頭面鼻獨無,身熱泄瀉,咽痛不腐之症。四為敗毒湯,荊芥穗錢半、薄荷葉一錢、連翹殼三錢、生蒲黃三錢、生石膏四錢、炒牛蒡二錢、象貝母三錢、益母草三錢、生甘草六分、京赤芍三錢、炙殭蠶三錢、板藍根錢半。如大便泄瀉,去牛蒡、石膏,加葛根、黃芩、黃連。專治痧麻未曾透足,項頸結成痧毒,腫硬疼痛,身熱無汗之症。其清法亦有四:一為加減黑膏湯,淡豆豉三錢,薄荷葉八分、連翹殼三錢、炙殭蠶三錢、鮮生地四錢、生石膏四錢、京赤芍二錢、淨蟬衣八分、鮮石斛四錢、生甘草六分、象貝母三錢、浮萍草三錢、鮮竹葉三十張、茅蘆根各一兩。專治疫邪不達,消爍陰液,痧麻布而不透,發熱無汗,咽喉腫紅,焮痛白腐,口渴煩躁,舌紅絳起刺,或舌黑糙無津之重證。二為涼營清氣湯,犀角尖五分磨沖、鮮石斛八錢、黑山梔二錢、牡丹皮二錢、鮮生地八錢、薄荷葉八分、川雅連五分、京赤芍二錢、京元參三錢、生石膏八錢、生甘草八分、連翹殼三錢、鮮竹葉三十張、茅蘆根各一兩、金汁一兩沖服。如痰多,加竹瀝一兩沖服,珠黃散每日服二分。專治痧麻雖布,壯熱煩躁,渴欲冷飲,甚則譫語妄言,咽喉腫痛腐爛,脈洪數,舌紅絳,或黑糙無津之重症。三為加減滋陰清肺湯,鮮生地六錢、細木通八分、薄荷葉八分、金銀花三錢、京元參三錢、川雅連五分、冬桑葉三十張、連翹殼三錢、鮮石斛四錢、甘中黃八分、川貝母三錢、鮮竹葉三十張、活蘆根一兩去節。如便閉,加生川軍三錢,開水泡,絞汁沖服。專治疫喉、白喉,內外腐爛,身熱苔黃,或舌質紅絳,不可發表之症。四為加減竹葉石膏湯,青竹葉三十張、桑葉皮各錢半、金銀花三錢、鮮葦莖一兩去節、生石膏六錢、光杏仁三錢、連翹殼三錢、白蘿蔔汁一兩、生甘草六分、象貝母三錢、冬瓜子四錢。專治痧麻之後有汗,身熱不退,口乾欲飲,或咽痛蒂墜,咳嗽痰多等症。其下法亦有四:或單用生川軍汁苦寒直瀉;或並用硝、黃,鹹苦達下;或兼用涼膈散,發表攻裡,肅清三焦之邪熱;或重用陳金汁,以濁泄濁,且有防腐止爛之效能。究其來歷,大都從陳氏《疫痧草》、夏氏《疫喉淺說》、曹氏《喉痧正的》三書脫化而出,已扼喉痧證治之大要矣。

喉痧兼熱入血室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劉婦,年二十歲,住虹口靶子路。

病名 喉痧兼熱入血室。

原因 肝絡伏熱,感染喉痧,適值經行之際。前醫以其壯熱神糊,早投鮮生地、鮮石斛、蘆茅根等甘寒涼遏而病轉內陷。

證候 初起痧麻雖布,麻色紫暗,發熱煩躁,夢語如譫,咽喉腫腐,不能咽飲,繼則腹中絞痛,少腹結塊,大便溏泄,壯熱即衰,痧點即隱,讝語撮空,牙關拘緊,痰多氣粗。

診斷 脈空數無神,亦不能視其舌色。余斷之曰:此溫疫之邪,已陷入三陰,血凝毒滯,殘陽欲絕,無藥可救。

效果 於是晚而歿。噫!前哲謂早投寒涼,百無一生,過用疏散,尚可挽回,益信然矣。

廉按:此固伏熱內發,疫毒外激,遂致血熱妄行,而經水適來。此時救濟之法,當然以疏達透毒,活血通絡為首要,遵《內經》火鬱則發之例。乃反以陰凝清滋之鮮地、鮮斛,逼疫毒內陷三陰,勢必血凝毒滯,內閉外脫,釀咸必死之逆候,雖有盧扁,亦望而卻走矣。此案可為擅用鮮地、鮮斛者炯戒。

爛喉丹毒案

姜德清(住平度北七里河)

病者 喬升禮,年四十餘,住東北鄉喬家屯。

病名 爛喉丹毒。

原因 平素無病,因多食炙煿辛熱,致肺胃熱盛,驟感風熱而病發。

證候 身發灼熱,神氣怯弱,四肢沉重,胸膈板悶,不欲飲食,胸脅大小腹內夾核如杏核,大小長短不一,約十數個,按之不痛,咽喉微爛。

診斷 六脈沉數,舌紅苔黃。脈證合參,此爛喉丹毒也。其病之發原由於胃,胃居膈下,而胃之食管在膈上,與喉管相近,因而累及於肺,肺有毒則發痧,胃有毒則發斑,肺胃二經毒火熾,則外露丹痧。此胃毒甚,故只見丹不見痧。

療法 外敷湯丸並進。令其先吞六神丸一次,再用清瘟敗毒飲,以生石膏為君,重清胃熱,犀角、川連、黃芩、連翹、元參泄心肺之火為臣,丹皮、赤芍、梔子、生地、知母涼血行瘀,泄肝經之火為佐,殭蠶、牛蒡子、絲瓜絡通十二經為使,外用鮮絲瓜搗敷。

處方 牛蒡子(三錢,杵) 白殭蠶(二錢) 絲瓜絡(三錢) 知母(六錢) 鮮生地(八兩,搗汁) 焦梔子(三錢) 赤芍(三錢) 丹皮(三錢) 連翹(三錢) 元參(八錢) 黃芩(三錢) 小川連(四錢) 犀角(一錢) 生石膏(二兩) 水煎,日服二次。外吹錫類散。

效果 一診稍輕,二診大減,三診將原方加鮮石斛、鮮大青各三錢,去蒡、蠶、芩、連、石膏,六日痊愈。

廉按:名雖爛喉丹毒,實系核疫之一種,與西醫所稱腺百斯篤相類。方用余師愚清瘟敗毒飲,吹錫類散。內外並治,卻有效力。方中再加調玉樞丹,芳透解毒,則效當更速矣。

喉痧變爛喉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葉婦,年二十餘歲,住上海澄衷學校。

病名 喉痧變爛喉。

原因 侍其夫喉痧而得此疾。前醫恐其亦出痧麻,連進辛涼透解,未敢驟用滋陰清降,毫無應效,病反轉重。

證候 身熱甚壯,咽喉腐爛,湯飲難進,煩悶口渴。繼則發熱更甚,躁擾不安,起坐如狂,甚至譫語妄言,咽喉間滿腐,蒂丁去其大半,口唇焦燥。

診斷 脈洪數有力,舌灰黃。此疫毒由口鼻直入肺胃,悉從火化,由氣入營,傷津劫液,內風欲動,勢將痙厥也。

療法 急投犀角地黃湯涼營解毒為君,佐竹葉石膏湯清燥救肺,加減數味,合而為涼營清氣之劑。

處方 犀角尖(五分,磨汁,沖) 鮮生地(八錢) 京赤芍(二錢) 粉丹皮(二錢) 川連(五分) 鮮石斛(八錢) 京元參(三錢) 生石膏(八錢) 焦山梔(二錢) 薄荷葉(八分) 青連翹(三錢) 生甘草(八分) 鮮竹葉(三十片) 陳金汁(一兩,沖) 先用鮮茅根、蘆根各一兩,煎湯代水,每日服珠黃散二分。

效果 一日夜連進四劑,即熱退神清,咽喉腐爛亦退,三四日即愈。似此危險重證,得慶更生,亦可謂幸矣。可見有痧麻而喉不腐者有之,喉腐而不出痧麻者亦有之。

廉按:此因喉痧遺毒,以致血毒內漬,肺葉受灼,而喉乃白爛。涼營清氣,治法適當。似此佳案,足為後學師範,惟犀角、石膏、金汁等三味,尚可酌加用量,力圖速效。否則杯水車薪,藥雖對症,尚恐不足以勝病。雖然,此際之調劑全在醫者診斷之精確,用藥之膽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