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疫白喉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葉女,年十餘歲,住上海。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素因陰虛肝熱,現因染燥疫時氣,與內蘊伏熱相應為患,病己四天。
證候 喉旁左右兩關腐爛,蒂丁亦去其半,身熱不壯,四日粒米不進。
診斷 脈象濡數,舌質淡紅,中後薄黃。余曰:「此疫癘之邪熏蒸肺胃,而心肝之火內熾也。」
療法 鄭梅澗《重樓玉鑰》續集云:「白喉遇燥氣流行而發,用藥以養陰清肺為主。」今仿其法而加減之。
處方 鮮生地(六錢) 京元參(三錢) 冬桑葉(三十張) 金銀花(三錢) 漢木通(八分) 鮮石斛(四錢) 甘中黃(八分) 川貝母(三錢,去心) 青連翹(三錢) 薄荷葉(八分) 川雅連(五分) 鮮竹葉(三十片) 活水蘆根(一兩,去節)
效果一劑即咽喉腐爛漸脫,反覺掀痛。此由腐爛雖去,新肉未生,故掀痛,仍用原方加花粉三錢,因未大便,加生川軍三錢,開水泡絞汁沖服,得大便甚暢,胃熱下行,白喉隨愈。肺與大腸相表裡,腑熱下達,肺火亦從下降,病遂就痊。
廉按:鄭氏養陰清肺湯專為燥疫白喉而設,雖屬正治,然就余所驗,江浙患真白喉證少,染爛喉痧者多,若不明辨而誤用,每致貽人夭札。吾友杜君同甲,所以著《白喉抉微》駁議,叮嚀以警告病家也。
燥疫白喉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家嫂,年四十歲,住京口。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今年九月間疫喉盛行,感染而陡患喉證。
證候 初起時僅咽喉兩旁紅腫,繼起白點,發熱、惡寒、頭疼。
診斷 脈滑,舌苔淡黃而膩。此燥挾濕熱,痰滯醞釀為患。
療法 辛涼甘潤,以泄熱解毒。豁痰清喉,外治吹蓬萊雪。
處方 蘇薄荷(四分) 冬桑葉(一錢) 青連翹(四錢) 栝蔞皮(三錢) 金銀花(三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 鮮生地(六錢) 金果欖(二錢,杵)
次診 次日寒熱退,而咽喉兩旁則破爛,湯水難下,舌苔淡黃厚膩,右脈滑數,乃痰伏上焦也。仍以前方加減,再進一劑。
次方 金銀花(三錢) 青連翹(四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 金果欖(二錢,杵) 鮮生地(六錢) 淡黃芩(二錢) 光杏仁(三錢) 冬瓜仁(四錢) 石菖蒲(四分) 絲瓜絡(四錢) 漢木通(一錢) 雅梨汁(一酒鍾,和服)
三診 第三日復診,喉部潰爛未至蔓延,咽內常覺痰阻,舌苔黃膩,痰濁甚重,輕劑不能治也。
三方 旋覆花(二錢,包煎) 川貝母(四錢,去心) 海浮石(三錢) 栝蔞仁(三錢) 半夏曲(三錢) 原麥冬(三錢) 鮮生地(三錢) 小川連(五分) 廣橘皮(錢半) 雅梨汁(一酒鍾) 萊菔汁(一酒鍾,和服)並另用梨汁、萊菔汁與飲。
四診 痰漸活動,能稍稍咳出矣。然舌苔則滿布黏膩,口黏而干,大便數日未通,右脈滑數。乃以原方去海浮石,加滾痰丸三錢同煎,蓋欲通其大便,使痰濁下降也。
五診 此藥服後,夜間能睡一二時,知飢欲食,而病勢遂大退矣。然並未大便,惟吐痰則甚多,舌苔尚膩,仍以前方去滾痰丸。服後,諸恙俱退。家嫂以藥太苦,遂不服藥。
效果 但以薄粥調養,越日大便始通,而起居如常矣。
廉按:過玉書曰:白色喉蛾、白色喉痹、白色喉風、白色虛喉、白色喉癰、癆證白喉,以及喉疳之白腐、喉痧之白點,皆南方常有之症,均非北方之時疫白喉也。此案雖系燥疫白喉,然挾濕熱痰滯,故初用辛涼甘潤、解毒豁痰,繼因痰濁甚重、注重開痰為君,佐以清潤,終加滾痰丸消降痰火,尤為著力,故服後諸恙悉退而痊。惟生地、麥冬陰凝滯氣,究與痰濁不相宜,當易竹瀝、金汁為妥。
燥疫白喉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梁德榮,年三十歲,體壯,商業,住廣西梧州。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素因過食酸滯,嗜酒無量。誘因秋天炎燥,是年白喉盛行,毒菌飛揚,由口鼻吸受,直接傳染。
證候 惡寒發熱,頭目眩痛,背脹腰刺,全體骨節疼痛,咽喉乾涸,微現硬痛。繼則體中大熱,咽喉疼痛勢不可忍,喉頭起白點白塊微爛,外面微腫,口乾而渴,頭部更痛,聲破不能言,目赤唇焦,氣逆喘急,氣熱而臭,頑痰上湧,鼻流鮮血,神志煩悶,睡寤恍惚,神識昏迷,面色微黑。
診斷 脈左洪弦,右浮數,體溫一百零五度,此燥疫白喉證也。查閱前醫方藥,純為表散治風之方,反使其毒分竄經絡,火勢愈猛,血湧於鼻,痰阻關竅,頓致心神昏聵,危在頃刻。今所幸者,左脈尚存根氣,或可救治。
療法 先用仙方活命湯加減。取犀角、蓮心、膽草、山梔清君相之火為君,石膏、知母、黃柏平陽明燥熱為臣,生地、中白、銀花、白芍、甘草涼血養陰,和中敗毒為佐,元參、兜鈴、藍根、瓜蔞下氣化痰,潤肺降逆為使。連進三服,鼻血止,人事醒,體熱亦退,面唇略潤。繼用養陰清肺湯加減。連進五服,白喉已退,咽潤津復,略能言語,稍進薄粥。惟腹中滿脹,大便不行,診脈左則緩靜,有關尺數有力。用白虎承氣湯加減,推蕩瘀熱。二服後,瀉下黑燥糞數次,眠安食進,診脈已緩。終用生脈散合白虎湯,助氣生津,清胃潤燥。
處方 仙方活命湯加減方
龍膽草(三錢) 馬兜鈴(三錢) 栝蔞仁(五錢) 元參(三錢) 川黃柏(二錢) 鮮生地(八錢) 板藍根(二錢) 生石膏(八錢) 犀角尖(二錢,磨沖) 白芍(三錢) 生甘草(一錢) 焦山梔(三錢) 蓮子心(三錢) 人中白(三錢) 白知母(四錢) 濟銀花(三錢) 煎服。
次方 養陰清肺湯加減方
鮮生地(六錢) 麥冬(四錢) 白芍(三錢) 薄荷(六分) 元參(三錢) 丹皮(二錢) 川貝(二錢) 生甘草(錢半) 膽草(三錢) 生石膏(五錢,研細) 犀角(三錢) 煎服。
三方 白虎承氣湯加減方
芒硝(三錢) 生大黃(四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瓜蔞仁(三錢) 知母(四錢) 鮮生地(五錢) 黑元參(四錢) 煎服。
四方 生脈散合白虎湯方
生石膏(四錢,研細) 麥冬(三錢) 五味(一錢) 知母(四錢) 西洋參(三錢) 粳米(五錢) 甘草(錢半)
效果 五日人事已醒,熱退體和,白喉已減,鼻血亦止;十日喉證已除,略能言語,食量略進;二十日病除食進,元氣已復。
廉按:此仿張善吾、鄭梅澗輩治燥疫白喉之法,耐修子《白喉抉微》一書皆用此等方藥,全在臨證者辨明真燥白喉,始可仿用,否則貽誤反多,學者宜注意之。
燥疫白喉案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項云禪令郎,年五歲,體弱,住吉祥巷。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素體陰虛,肝熱內盛,至深秋復感溫燥而發喉證。
證候 初起惡寒發熱,滿喉皆粉白,音啞鼻塞,面青神倦,大便溏瀉。
診斷 脈浮無力,左關弦數,舌紅苔粉白,指紋青紫。脈症合參,此真白喉證也。
療法 治之之法,惟有以厚重之藥鎮其上層,如巨磚蓋鼎使焰不上騰,復以清涼之藥潤其次層,如以濕棉御炮使火不內射,既鎮且潤,火毒自駿馴而下行。惟大便泄瀉太甚,又宜兼顧脾氣,庶無滑脫之虞。方用生地、玄參、丹皮、炒芍以清其血分之熱,川貝、麥冬、生草、石膏以清其氣分之火,加薄荷、銀花、連翹以消其腫而解其毒,粳米以補其脾而挽其瀉。白喉兼瀉,《白喉議》原有加藿香、砂仁之訓。但香砂辛溫,利於瀉不利於喉,茲易以粳米,較用香砂似覺平穩,蓋粳米甘涼,清熱補脾兩擅其長故也。外以瓜霜散加牛黃頻吹,以清毒而消腫。
處方 細生地(五錢) 原麥冬(三錢) 炒白芍(二錢) 生粳米(一合) 蘇薄荷(一錢) 烏元參(四錢) 湖丹皮(二錢) 生石膏(三錢,研細) 川貝母(二錢) 生甘草(一錢) 每日服兩劑。
又方 西瓜霜(一錢) 飛硃砂(三分) 梅花片(一分) 人中白(二分,煅) 西牛黃(二分) 雄黃精(三分) 研細末,頻吹喉內白點上。
效果 二日神色明亮,白塊束小。五日泄瀉亦減。七日白點退淨,飲食如常。十日聲音稍亮。再以竹葉、石膏、北沙參、破麥冬、生苡仁、生甘草、川貝母治之,兩旬諸恙悉退矣。
廉按:此法治真白喉證,感邪已輕內熱尚重者用之。惟五歲小孩日服兩劑,分量尚嫌太重,故善用者斟酌之。
燥疫白喉案
尹小閏(住諸城)
病者 李式平,忘其年,住本鄉。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素稟陰虛,染時行燥疫而發。患此十餘日,自知不起,流涕求救。
證候 喉燥純白,咳吐黏涎,鼻塞頷腫,口乾便秘。
診斷 脈緩滑而大,舌苔白厚帶灰而糙。此伏火內盛,燥毒外引,釀成時疫白喉也。
療法 用調胃承氣湯以盪滌腸胃宿垢實熱,合養陰清肺湯以潤燥活痰,佐以郁李淨仁破大腸氣滯,使以枳殼直達幽門。
處方 生川軍(錢半,酒洗) 元明粉(二錢,後人) 生甘草(一錢) 北沙參(四錢) 原麥冬(三錢) 鮮生地(五錢) 粉丹皮(三錢) 京川貝(三錢,去心) 蘇薄荷(一錢) 生白芍(二錢) 郁李淨仁(二錢) 生枳殼(一錢)
效果 疊進兩劑頭煎,便下如膿,自覺喉間黏涎劃然而下,所患若失,而舌苔猶現灰色,再進一劑而退。繼用前方去硝、黃、枳殼、郁李仁、薄荷等五味,加元參四錢,養陰清肺、壯水制火而痊。
說明 此證始於天行,盛於傳染。凡人鼻氣通天,口氣通地,溫燥吸入,蘊結上中二焦,阻其脾胃升降之機。濕熱鬱蒸,津液不得四布,脘悶生涎,上蒸華蓋。外則頷頤結腫,宛如時毒,內則盤踞咽喉,蒸成濁痰,邪無出路,愈結愈堅,而死亡隨之矣。治當以邪從口鼻入者,仍驅之從濁竅出。其間有表證者,乃里氣之滯也。邪留於胃,裡氣滯,表氣因之不通。如目痛,眉稜骨痛,目眶痛,鼻於不眠,膝眼正面痛,此皆邪溢陽明之表,所謂里中之表也。如腹痛脹悶,四肢厥逆,或者溏糞下利,如爛柿,如敗醬,如倭瓜、藕泥,膠滯稠黏,至死不結,此則里中之裡。法宜速用調胃承氣,以元明粉易朴硝為之君,以酒軍為臣,以甘草枳實為佐使,急通其里,里愈而表自愈。至於脈緩滑而大者有之,緩洪沉緩抵骨者亦復不少,氣道不利故也,若必俟洪數勁指,十不獲一。十餘年來,已驗之人,歷歷不爽。如病人畏忌大黃,可用元明粉拌搗瓜蔞,每奏奇功。初下每如常糞,再下則變紅中雜黏液膠滯,後復得黃糞為邪盡。若紅黑色為未愈,仍宜守方下之,不變黃不止,既變黃又不可不速止,此為秘訣。
廉按:時疫白喉之病原在菌,而所以失其抵抗病菌之能力,致令此菌集結於肺部喉關,阻礙人之呼吸生機者,皆由肺胃之津液,因熏灼而化生黏涎稠痰之過也。就余所驗,挾外感之風燥者,其勢重,無外感之風燥者,其勢輕。此案見其痰涎膠滯上中二焦,肺氣因之失降,故用大黃、元明粉,遵《內經》上病取下之旨,因勢利導,一鼓廓清,使毒有出路。仍參以養陰清肺者,蓋為素稟陰虛,挾有燥熱者而設。處方剛中寓柔,非確有膽識者不辦。案後說明,亦有見地,溝閱歷有得之言也。
燥疫白喉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周增福,年三十八歲,業商,住乾溪。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深秋吸受燥氣,內伏肺絡而不發,至初冬新感暴冷,與所伏之燥火互相沖激,猝乘喉間清竅而發。
證候 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喉間初發白點,繼發白塊,咽燥無痰,咳則胸痛。
診斷 脈左浮緊,右浮數,按之反澀,舌邊尖紅,苔罩白滑。此肺經伏燥內發,太陽新寒外束也。
療法 吳氏鞠通曰:「燥氣為病,輕則為燥,重則為寒,化氣為濕,復氣為火。」故先用麻杏為君,宣肺氣以達皮毛,迅散其外束之新寒,臣以甘石。石膏為治燥火主藥,其氣腥,能達表,其性涼,能清裡。凡喉間一見白點白塊,此味急不容緩,配以炙草之甘緩,一以監製麻黃,一以濡潤喉關。切不可誤於耐修子忌表二字,使外寒與內燥互相牽引也。佐以生萊菔汁,使以鮮枇杷葉者,借其辛潤止咳,輕清肅肺耳。
處方 麻黃(五分) 光杏仁(三錢) 生萊菔汁(兩瓢,後煎) 生石膏(五錢,研細) 清炙草(五分) 鮮枇杷葉(三大片,去毛筋)
效果 連服兩劑頭煎,津津微汗,而身痛惡寒除。惟熱勢大盛,喉間發白未退,遂去麻黃,倍石膏,加西洋參二錢、元參四錢,沖鮮銀花露、陳金汁各二兩,又用活水蘆筍、鮮白茅根各二兩,先煎代水。連迸三劑,白去八九,喉中但覺燥痛。又加鮮生地汁、雅梨汁、淡竹瀝各兩大瓢。疊服兩劑,病遂痊愈。
廉按:凡時疫白喉起於秋冬之間,遇有新寒外束者,放膽用麻杏甘石湯,頗有捷效。奈近時病家畏麻黃石膏如虎,以致醫不敢用,坐失病機,良堪太息。今援吾友惲鐵樵君以證明之。其言曰:小女毛頭,才六歲,呼喉痛。視之一邊有白腐,如花生仁大,其症狀發熱惡寒無汗。余於評白喉忌表時,即認定此種症狀等於傷寒太陽病。惟此病傳變,始終不離咽喉,且舌絳口渴,是溫熱症狀,其脈類洪數,大都無汗,於初起時得汗,則喉痛立減,此表閉陽郁之證也。今不問其喉爛與否,僅解其表而清其熱,在法當瘥。其時已夜三鍾,不及買藥,姑俟明日。乃晨六鍾視之,喉間白腐,兩邊均有,其面積較三鍾前增加一倍,病毒進行之迅速,良為可驚,即以麻杏石甘湯予服。而內子見報端廣告,有某藥房保喉藥片,急足往購,每半鍾含藥一片。向午汗出,傍晚熱退,喉間白腐面積縮小,作黃色,微帶綠,其不腐處則作殷紅色,痛則大瘥,是夜得安寐,翌晨霍然。余深信麻杏石甘湯之中肯,而內子頌保喉藥片之功德不置。詎女兒才瘥,十二歲之兒子復病,病狀盡同。余已有把握,不復驚惶。然頗欲知保喉藥片與麻杏石甘功效孰勝,因勿予藥,專服保喉藥片。越三鍾視之,白腐仍增大,惟不如不服藥片者之速,痛亦不甚劇,而壯熱無汗則略不瘥減。更進保喉藥片,胸悶泛惡,不能受矣。內子惶急,促余予藥。余曰:君謂藥片佳,故余欲一觀其成績也。內子怒余以目,謂此何等事,乃作隔岸觀火態度。余乃令屏保喉片弗服,更兩鍾,喉痛覺增劇,乃予麻杏石甘湯。喉遂不痛,越宿霍然愈矣。嗣是每值此證,予麻杏石甘,無不效者。
燥疫白喉案
何拯單(紹興同善局)
病者 趙運發,年卅二歲,供職他省,住紹興昌安門外富陵村。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秋冬之交,久晴無雨,燥氣流行,從口鼻吸入,潛伏化火,適感風而暴發。
證候 初起頭痛惡風,身熱微寒,咽乾無痰,喉間介介如梗,發白如粉皮樣,或乾咳或不咳,或咽痛或不痛。
診斷 脈右寸浮數,按之微澀,舌苔薄白而糙,此肺病燥火本證也。其他肺熱喉病少發白,而此獨發白者,以實扶的里菌盤踞喉頭,乃生假膜,其色呆白,刮之亦甚堅韌也。
療法 先囑其用白喉血清注射,內服喻氏清燥救肺湯加減。以色白微苦性清質輕之西洋參,色白氣腥味淡性寒之生石膏為君者,此二味為清肺經燥火之特效藥,臣以桑葉、薄荷、苦杏、甘草,取其辛涼而合苦甘也。悉遵燥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之經旨。然疫必有菌,菌必有毒,故佐以金汁、銀花露之甘鹹解毒,而使以白蛇退者,以蛇性喜清潔,一染穢氣細菌即褪殼而換新皮,取其善退喉間之假膜也。
處方 真西參(二錢) 蘇薄荷(錢半) 光杏仁(三錢) 生甘草(八分) 白蛇退(三寸) 生石膏(八錢,研細) 霜桑葉(二錢) 銀花露(二兩) 陳金汁(一兩,二味同沖)
效果 注射後,喉間假膜漸化,色轉淡黃。繼服湯藥,一日二劑,諸證輕減。三日喉間白腐退淨,色轉嫩紅,微咳黏痰。原方去石膏、薄荷、杏仁、蛇退、金汁五味,加栝蔞仁四錢,京川貝、鮮石斛各三錢,雅梨汁、枇杷葉露各兩瓢。連服四劑,咳止胃動而痊。
廉按:白喉之證甚多,其固不一。必喉間發白生假膜成片者,乃為真時疫白喉也。互相傳染,大人易治,小兒難療者,以小兒在四五歲內,咽喉服藥處處不能如法,故治之較難也。此案探源辨證,按經處方,從喻氏救肺湯加減,不拘於養陰清肺,而應效反速者,注重於燥火二字耳。方中發明蛇退之生理作用及醫治效用,語雖新穎,卻有理由。
燥證紅喉轉白案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李楚枬女,年方十歲,住湘鄉。
病名 燥證紅喉轉白。
原因 前醫從風毒喉痧治,服發散藥,米飲不入口,已數日矣。
證候 身大熱無汗,口渴心煩,夜不安枕,滿喉發白。
診斷 脈浮大而芤,舌無苔,鮮紅多刺,幸有浮液,不甚乾燥。余曰:此乃燥證誤表,挽回甚難。
療法 為疏養陰清肺湯,取其潤燥清喉、消痰制腐之作用,大劑頻服,或可挽回。
處方 鮮生地(一兩) 元參(八錢) 原麥冬(六錢) 丹皮(四錢) 生白芍(四錢) 川貝母(四錢) 蘇薄荷(二錢半) 生甘草(二錢) 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
效果 連服三劑,次日遍身露紅斑,幾無完膚。余曰:內邪外出,此生機也。仍守原方大劑加味,每日夜盡三劑,三日而平復,續以養陰方善後。聞愈後半月,髮膚爪甲盡脫,燥證誤表之為害,有如此者。
廉按:此血毒喉痧而轉白爛者。前醫見其紅喉,身大熱無汗,用發散透痧藥,亦不得競謂其誤表。改服大劑養陰清肺湯後,次日即遍身露紅斑,幾無完膚,顯系爛喉丹痧之症狀。惟口渴心煩,夜不安枕,此屬胃熱蒸心,由氣分而轉入營分。此案養陰清肺湯中,薄荷、丹皮、銀花、連翹諸藥辛涼宣通,與大隊增液川貝、甘、芍等一派涼潤之藥並用,既能散邪,尤能清熱,所以服之輒覺捷效也。
風毒白喉案
李倫青(住衡陽)
病者 沈筱嵐,忘其年,住善化。
病名 風毒白喉。
原因 初由大舌邊起白泡數顆,醫用元、麥、赤芍、竹葉之類,連進三劑。一宵忽痰涎上湧,精神疲倦,惡寒發熱,胸結,飲食不能下咽,延余往治。
證候 喉內白塊已滿,色如霜雪,痰涎稠黏不斷,胸膈痞滿。
診斷 脈兩寸浮弦,右關沉緊,舌苔白滑。此風毒挾寒在表,未經宣發,誤以寒涼迭進,變成壞證也。
療法 用荊防敗毒散以驅表邪,吹坎宮回生丹以祛疫毒。
處方 荊芥(錢半) 傷風(錢半) 羌活(一錢) 獨活(一錢) 制殭蠶(二錢) 柴胡(一錢) 前胡(錢半) 枳殼(一錢) 桔梗(一錢) 法半夏(二錢) 銀花(錢半) 粉甘草(一錢) 鮮生薑(三片)
坎宮回生丹 已見周案
次診 次日白塊退淨,而胸膈為風痰阻隔,食入少頃即吐,不能直達中下二焦,症類關格。其家懼甚,復巫醫雜投,百計罔效。余細察脈證,猶屬風痰之毒阻隔,與喉無干。遂以拔毒及引龍歸海之法,始兩耳頸項稍發紅疹;再用艾葉、皂角、白酒炒熱,布包熨之,隨熨隨發,遍體紅疹無間。其家以為變證,懼之尤甚。余曰:此佳兆也。必欲提毒表出,始能開其阻隔。次日果胸膈豁然,飲食即進,隨以人參敗毒散再提表以托毒。
次方 西洋參(二錢) 防風(二錢,去蘆) 白芷(二錢) 浙貝(二錢,去心) 桔梗(三錢) 銀花(三錢) 白殭蠶(三錢,薑汁炒) 鼠黏(三錢) 荊芥(一錢) 人中黃(一錢) 蟬退(七隻) 皂角刺(三針)
平險如意散 治一切白喉內外俱腫急症。
赤小豆(四錢) 大黃(四錢) 芙蓉葉(四錢) 文蛤(三錢) 四季蔥(三根) 鼠黏(三錢) 燕子窩泥(五錢)
共研細末,將四季蔥杵汁,以陳茶水、白酒各半共調和,炒微熱,敷頸項,拔毒外出,消腫止痛。
引龍歸海散 治寒證白喉急證。
本制附片(四錢) 吳茱萸(三錢)
共研細末,白酒調作二餅,貼兩足心湧泉穴。若天氣寒,用火微烘。庶無根之火浮越於上,得此引之而自降,亦以類相來之法也。
效果 以人參君主之藥保元,鼠黏、殭蠶利咽,法夏、陳皮以消痰飲,銀花、蟬退以清餘毒。連進三劑,諸證悉除。後用六君、八寶以收全功。
廉按:此由喉痧誤用涼遏而喉轉白爛,故用內外兼治,多方透表以排毒外出,可見凡治白爛喉,以查析原因、辨明證候為首要。爰將陸氏辨證法,節錄其要,以告當世之研究喉疫者。陸培初云:比年來白爛喉盛行,死亡相繼,此非不治之症,皆由醫家未能辨別病源,誤藥所致。證分三種:一為外感實證,表受風溫,病在肺。病狀惡寒發熱,白腐僅在外面,浮面多系白點,不至成塊,舌質赤,舌苔薄潤,身上或有疹或無疹。治宜辛涼解表,用前、蒡、翹、貝、勃、蟬之屬,外治用薄荷、真青黛、硼砂、馬牙硝等研末吹之;一為內傷虛證,陰虧燥熱,病亦在肺。病狀無寒熱,白腐在裡,如粉如石灰,發呆白色,初起成點成塊,一二日即黏連成片,滿布喉間,舌質紅,舌苔或白或微黃或無,而必燥澀,毫無滑膩黏涎。治宜涼潤清降,用養陰清肺湯之屬,外治用金銀花、生甘草、象牙屑、濂珠粉、指甲、燈心灰等研末吹之;一為內傷實證,濕熱熏蒸,病在胃而襲於肺。病狀無寒熱,間亦有寒熱者,必在午後,而熱不揚、寒不甚,白腐處帶黃明色,必黏沫滿喉,舌質紅,舌苔厚膩黃滑,重者口噴穢氣。治宜化濕清熱,如三仁湯之屬,或滑石、通草、子芩、茯苓、苡仁、金果欖、山豆根等,外治亦用金果欖、山豆根加滑石、人中白等研末吹之。其辨別全在舌苔之為燥為潤為膩,以及平素體質、大小二便詳察之,三證互誤,均能殺人。
風毒白喉案
李倫青(住衡陽)
病者 陳漢仙,忘其年,住長沙。
病名 風毒白喉。
原因 患爛白喉痛數日,醫用清潤解毒諸劑而病愈劇,已二日余矣。其家視變證蜂起,倉皇懼甚,延余往治。
證候 發熱惡寒,痰涎上湧,聲如□鋸,湯水不能下咽,視喉內淡紅微腫,內關白點已陷,小便不通。
診斷 兩手脈弦而緊,舌胎白滑。此誤以清涼凝閉風寒,阻滯經絡,使病毒不得外泄,遂化生痰涎,上湧咽喉,恐驟變喉閉急症。
療法 即用坎宮回生丹合開關立效散,連吹二三次,立刻上下交通,飲食即進。隨以柴胡飲提已陷之邪,二劑諸證悉除。後以加減六君子湯調理。
處方 坎宮回生丹 已載周案。
開關立效散 治一切白喉牙關緊閉,湯水難入等證。
真雄精(一錢) 北細辛(一分) 真牛黃(一錢) 生牙皂(二分) 真麝香(四分) 蘇薄荷(六分,去梗) 大梅片(五分)
除片麝、牛黃外,共研極細末,過絹篩,合片麝、牛黃再研極細,磁瓶收貯,蠟封固瓶口,勿使泄氣。臨時以三四釐吹兩腮內,或以少許吹鼻孔,立刻開竅。
柴胡飲
川柴胡(二錢) 羌活(二錢) 法半夏(二錢) 制殭蠶(二錢) 桔梗(錢半) 濟銀花(錢半) 淨蟬衣(七隻) 川厚朴(五分) 陳皮(一錢) 粉甘草(一錢) 鮮生薑(三片) 水煎服。
加減六君子湯
西潞黨(五錢) 生白朮(三錢) 東白芍(三錢) 云茯神(三錢) 法半夏(二錢) 白歸身(錢半) 制殭蠶(錢半) 陳皮(一錢) 濟銀花(一錢) 清炙草(一錢) 煨姜(三片) 水煎服。
效果 連服十劑而痊。
廉按:風毒白喉,有挾寒挾熱之分。挾寒者,初起頭癰惡寒,身疼發熱,滿喉淡紅,微腫略癰,白腐多見於關外,或見於關內,形色多明潤而平,尚能飲食,二便通利,脈多浮細而緊,舌苔多白滑,此風邪尚在表之候也。治宜荊防敗毒散加減,驅風解毒,開痰發表,使疫毒從汗排泄,則喉病自愈。喉如腐爛,輕則用玉鑰匙品白金丸頻吹,重則用坎宮回生丹。即使汗已出透,但有一毫惡寒胸悶,或身尚作熱,苦寒藥仍不得夾雜,惟有輕清泄熱,以盡餘邪而已,必俟皮脫膚涼,胸悶全消,鼻見清涕,而或有裡熱來清,及陰虛津虧者,方可酌進甘寒之品,庶幾無害。此案為風毒挾寒之白喉救誤而設,尚非初起之正治法。若挾熱者更非其治,惟用坎宮回生丹合開關立效散連吹喉間,卻屬外治急救之要法。然就余所見白喉險證壞證,牙關緊閉,痰涎上湧,有不能服藥亦無可吹藥者,法宜先開關以掃其痰涎,甚則針刺各穴以出惡血,通經活絡,使立時清醒,再行吹藥服藥,庶有挽回之希望。雖然,白喉無論寒熱證,如汗出似油者不治。失音動痰氣喘者不治,目光直視者不治,用針無血者不治,吹藥無涎者不治,吹藥即刻痛止白落、過日復患者不治,滿喉皆白、刮之紫腫帶黑者不治。醫者如遇此等證候,切勿輕與用藥,縱人盡天回,其能僥倖於萬一者,亦未可知,但總不如先事告明之為愈也。
風火白喉案
李倫青(住衡陽)
病者 長沙李蘭生夫人,忘其年。
病名 風火白喉。
原因 素固血虛肝旺,現因風熱傳染而發。
證候 初患喉痛,發熱惡寒,頭疼心煩,口渴便澀,鼻出血絲,繼見內關白塊兩條,腫痛異常,湯水難嚥。
診斷 脈左關浮數,右寸獨大,舌苔邊白中黃。此足厥陰風火上衝手太陰而成也。
療法 初用銀翹敗毒散,吹離官回生丹,以除腫痛。次用八物甘桔湯,以退白爛。終用六味地黃湯加瓜蔞皮、鮮茅根育陰柔肝以善後。
處方 銀花(三錢) 荊芥(一錢) 蟬蛻(八分) 牛蒡子(二錢) 西洋參(一錢) 連翹(三錢) 薄荷(一錢) 殭蠶(錢半) 甘中黃(一錢) 川貝母(二錢)
離宮回生丹 治熱證白喉及乳蛾喉風等證,極效。
熊膽(二錢) 西洋參(二錢) 硼砂(二錢) 人中黃(一錢) 上青黛(五分) 黃連(六分) 山慈姑(一錢) 兒茶(五分) 真麝香(三分) 蘇薄荷(七分) 大梅冰(一錢) 真牛黃(一錢)
除熊膽、牛黃、片麝外,共研極細末,過絹篩,合牛黃、片麝、熊膽(如濕潤放銀窩子內微火焙乾),再乳精細,磁瓶收貯,蠟封固瓶口,勿使泄氣。臨時計每次以三釐,用噴藥器吹入白處。含噙片時,使毒氣隨風涎吐出,便立刻回生。
八物甘桔湯
生花草(二錢) 銀花(錢半) 制殭蠶(一錢) 霜桑葉(三錢) 苦桔梗(一錢) 麥冬(錢半) 牛蒡子(一錢) 陳金汁(二兩,分沖)
六味地黃湯
大熟地(四錢) 淮山藥(三錢) 粉丹皮(錢半) 瓜蔞皮(錢半) 山萸肉(錢半) 雲茯苓(二錢) 福澤瀉(一錢) 鮮茅根(一兩)
效果 初用敗毒散及吹喉藥,腫痛俱減。次用八物甘桔湯,白塊退淨,諸證悉除。終用六味地黃湯加味,調養而痊。
康按:時疫白喉雖以白喉桿菌為原因,而其發病之誘因,或因燥熱,或因風火,或因虛熱,或因陰寒。醫者臨證之時,必先其所因,伏其所主,而用藥始能奏效。此案系風火白喉,所用初中末三方,雖亦尋常,然足以破白喉忌表之偏見。故凡治時疫白喉,風寒外束則宜表,郁燥化火則宜清,風火交扇、標本兩急則宜表清雙解,且有全系寒鬱、則宜用溫劑,無非憑證用藥。凡與證不對者,均所宜忌,何獨忌表乎。熟玩之,自悟其謬。
伏熱白喉案
丁佑之(住南通東門)
病者 郭吉人,年三十八歲,揚州人。
病名 伏熱白喉。
原因 熱邪內蘊,上蒸喉白。
證候 寒熱喉痛,已有白腐,口渴神煩。
診斷 脈象右寸浮數,苔黃。由熱邪內伏肺經所致。
療法 清熱解毒,生津保肺,肺經一清,喉部自愈,再吹錫類散。
處方 黑犀角(三分,先煎) 生石膏(五錢,研細) 鮮生地(四錢) 天花粉(二錢) 原麥冬(二錢) 京川貝(錢半,去心) 淡子芩(錢半) 小川連(五分) 元參心(三錢) 苦桔梗(五分) 生甘草(五分)
效果 三劑伏熱肅清,喉腐退淨,後用清養法調理而痊。
廉按:喉為肺氣管之口,肺有伏熱,日漸熏灼,喉炎起腐,病勢進行之常。方用涼血解毒,清氣化痰,以治喉腐之本,外吹錫類散,以治喉腐之標。三劑熱清腐退,可為伏熱白喉之適當療法。
陰寒白喉案
蕭瑞器(住湘鄉)
病者 周某,忘其年,住邵陽。
病名 陰寒白喉。
原因 素稟陽虛,傳染陰毒而發。
證候 喉間初現白點,繼則白塊滿喉,飯粒可迸,惟飲水及咽津則痛甚,身微熱,四肢厥逆。
診斷 脈沉緩無神,舌苔灰白而滑,如結痂狀。此即《金匱》陰毒之為病,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
療法 非助陽不足以破陰,故用附姜之辛熱為君,佐以炙甘草者,甘平以解毒,使以童便,速驅喉毒從下而泄也。
處方 蜜炙黑附塊(三錢) 川乾薑(二錢,蜜炙) 炙甘草(一錢) 童便(二大瓢,沖)
效果 一劑知,二劑已。
說明 家嚴瑞器公,自弱冠厭棄科舉,究心醫學,於《傷寒》、《金匱》二書確有心得,里□咸稱頌之。前清光緒癸未甲申間,吾鄉數十百里內,多患陰寒白喉,他醫率用表散或清滋,十不一治,家嚴獨得其秘,每用通脈四逆湯奏效,甚者方中用生烏附八錢至一兩,連服五六劑七八劑而愈。同道中莫不駭為奇異,一遇上證,咸遜謝推薦。計當時經手治愈者,不下數十百人。伯章自行醫以來,經驗他種白喉極多,獨於以上陰寒劇證,未曾一見,不審當日何以若此之多,而家嚴獨能於仲景傷寒方中探驪得珠,宜為同輩所歎服也。
男伯章敬志
廉按:陰寒白喉,患之者多屬陽虛,雖少所見,然亦來嘗無其證。前清歸安名醫包岩曰:白喉混稱也,其中有陰虛,有陽虛。陽虛白喉,並不痛癢,並不寒熱,飲食偶或不利,望之不紅不腫,證屬陽衰火息,非附桂不能療是也。但就余在光緒十一年間所見,其證有表裡輕重之別。一為輕證,初起白見於關內或關外,色必明潤而平,滿喉淡紅,微腫略痛,頭痛惡寒發熱,飲食如常,二便和,脈多沉緊而弦,舌苔白,此陰寒尚在表之候也。治宜荊防敗毒散加減;一為重證,一起白見於關內,成點成塊,或滿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內淡紅微腫,時病時止,頭項強痛,身重惡寒,發熱咳嗽,結胸聲低,痰壅,不思飲食,目眩倦臥,手足逆冷,腹痛欲吐,脈多沉微欲絕或沉緩無神,舌苔白滑而厚,此陰寒直入里之候也。治宜椒附白通湯加減,王氏桂薑湯亦可酌用(紫猺桂、黑炮薑、炙甘草各五分,共歸碗內,取滾水衝入,仍將碗燉於滾水,掉藥含口,慢慢嚥下,頗效)。若證在疑似之間,先用生川附切片,塗白蜜,火炙透黑,取如細粞一粒,口含咽津,如咽喉癰減輕,然後再用湯藥,較為穩健。此案初起,即用通脈四逆湯,非辨證精確,膽識兼全者不辦。
陰寒白喉案
李倫青(住衡陽)
病者 周定安夫人,忘其年,往常寧。
病名 陰寒白喉。
原因 病已數日,雜證多端,尚不知為白喉,因不甚痛故也。一日偶言喉痛,始延余往治。
證候 頭痛項強,身重惡寒,咳嗽痰壅,肢冷腹痛,視內關白塊兩條,色如凝膏。
診斷 脈沉細弦緊,舌苔白厚而滑。余曰:此陰寒白喉也,幸而未服涼劑,猶可以治。
療法 先用薑桂二陳湯以破陰通陽,順氣開痰,繼以壯陽溫胃湯散其寒凝,去其陰毒,外治吹坎宮回生丹。
處方 生薑汁(十滴,沖) 姜半夏(三錢) 浙茯苓(六錢) 制殭蠶(二錢) 青化桂(五分) 炒廣皮(錢半) 粉甘草(一錢) 春砂仁(一錢)
接方 姜半夏(三錢) 制附片(三錢) 麗參條(五錢) 制殭蠶(三錢) 炒廣皮(一錢) 黑炮姜(一錢) 粉甘草(一錢) 炒銀花(錢半)
坎宮回生丹 治寒疫白喉,及乳蛾喉風等證。
真血竭(一錢) 大梅片(四分) 生附片(一錢,炙焦) 制牙皂(二分) 鬱金(一錢) 真雄精(二錢) 真麝香(六分) 北細辛(一分) 飛月石(一錢)
上藥除片麝外,共研極細末,過絹篩,合片麝再乳精細,磁瓶收貯,蠟封固瓶口,勿使泄氣。臨時計每次以三釐對摻艮宮除害丹一釐,用銅風鼓吹入白處,含噙片時,使毒氣隨風涎吐出,便立刻回生。
艮宮除害丹 專治一切白喉證。
真珍珠(三錢,放水豆腐上蒸三尺香久) 地蝨婆(放銀窩內微火焙焦,二釐) 真琥珀(三錢) 真瑪瑙(三錢,入沙壇內火煅七尺香久) 手指甲(瓦焙焦,五分) 真麝香(五分) 真珊瑚(三錢,人沙壇內火煅七尺香久) 蚯蚓(瓦焙枯,六分) 大梅片(六分) 真辰砂(三錢,水飛) 蠶繭(七隻,燒灰存性) 蘇馬勃(三釐)
共研極細末,過絹篩,再□精細,磁瓶收貯,蠟封固瓶口,勿使泄氣。辨寒熱證,臨時對用。
效果 服初方二劑,白塊減半,惟痰嗽肢冷不減,腹仍冷痛。繼服接方三劑,諸證皆痊。
廉按:時疫白喉,雖屬燥熱證多,陰寒證少,其間寒熱二證,判若冰炭,臨證時若不詳審,殺人易如反掌。且每見白喉之死,死於熱證者少,死於寒證者多,大抵人知有熱證,而不知有寒證,皆誤於疫之一字也。即以疫論,豈皆染熱疫,獨不染寒疫乎?況其病多見於黃河以北諸省之天氣寒冷地方,發生於冬令之時為多。茲特約選蕭李二家驗案二則,以破世俗之迷信《白喉挾微》一書者。
虛火白喉案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孫傳九,年二十歲,貴州人,高等師範學生。
病名 虛火白喉。
原因 得白喉症,屢經醫治,不外忌表抉微諸方加減,病日增重。醫者諉謂不治,始延愚為診視。
證候 喉關純白,黏涎甚多,須臾滿口,即得吐出。
診斷 脈細弱而數,舌胖嫩淡紅。知系脾腎兩虛,腎虛氣化不攝,則陰火上逆,痰水上泛,而脾土虛損,又不能制之,故其咽喉腫疼黏涎若是之多也。
療法 投以六味地黃湯,滋補脾腎以清虛火,又加於術,少加蘇子,制痰水上泛。
處方 大熟地(六錢) 淮山藥(四錢,生打) 山萸肉(二錢) 雲茯苓(三錢) 粉丹皮(錢半) 福澤瀉(錢半) 生於術(錢半) 蘇子(八分)
效果 連服十劑而痊。
廉按:此為牌腎雙補之和劑,妙在加蘇子一味,不但能治痰水上泛,且能降陰火上逆,十劑而痊,信然。張君平時最喜用熟地,嘗用六味地黃丸作湯,加川芎、知母以治如破之頭疼,加膽草、青黛以治非常之眩暈,加五味、枸杞、柏子仁以斂散大之瞳子。且信其煎汁數碗、浩蕩飲之之說,用熟地四兩、茯苓一兩以止下焦不固之滑瀉,用熟地四兩、白芍一兩以通陰虛不利之小便。又嘗於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許,治外感大病之後忽然喘逆脈散亂欲脫之險證。且不獨治內傷也,又嘗用熟地、阿膠大滋真陰之類治溫病脈陽浮而陰不應,不能作汗,一日連服兩劑,濟陰以應其陽,使之自汗。可謂深悉熟地之醫治作用矣。
虛火白喉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劉子衡令堂,年六十三歲,住本鎮。
病名 虛火白喉。
原因 今年夏間,因孫兒病逝悲哭太過,遂患喉症。延予治之,予視其發白如霜。
證候 咽喉兩旁,滿布白腐,以毛筆蘸水拭之,則依然鮮紅之好肉,並不潰爛,煩躁不寧,徹夜不寐。
診斷 脈息虛軟,舌紅如朱,中間略有薄苔。蓋勞神太過,虛火上升,心腎不能相交、水火不能既濟之病也。而況守節四十年,持齋二十載,其精血之衰、腦力之耗為何如耶!
療法 與增液湯加味。
乾地黃(五錢) 原麥冬(三錢) 元參(三錢) 朱拌茯神(三錢) 西洋參(二錢) 鮮石斛(三錢) 棗仁(三錢) 蘇百合(三錢)
效果 一服煩躁定,能安睡。接服四劑痊愈。
廉按:白喉普通病名也,悲哭太過,激動虛火,病固也。方用增液湯加味滋陰清火,看似對症療法,實則為原因療法之一種,深得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之經旨。
白喉並病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張明仙,年念六歲,業商,住水溝營。
病名 白喉並病。
原因 白喉雖由肺經伏燥,今則挾君相火而發。
證候 初起頭痛身熱,口乾咽燥,喉旁發白,中間紅腫而痛,甚則腮頸亦腫,咳逆痰多,胸悶心煩,不寐昏譫。
診斷 脈右滑數,左關浮弦搏數,舌根微硬,中紫尖絳。此燥熱合君相火併發,乃肺心膽三經並病。遂明告之曰:其來勢之猛烈,壽可立傾,勿謂言之不預也。
療法 外內並治,先於喉間紅腫處,用喉刀刺出惡血以殺其勢。繼則三經藥並用。故以葉氏犀角地黃湯加桑、丹為君,瀉心膽以清營,白虎湯去草、米加蔞、貝為臣,滌熱痰以清氣,佐以大青、地丁、金汁涼解血毒,使以萊菔、青果,既清燥火之閉郁,亦開痰涎之停留也。
處方 磨犀粉(錢半,藥湯調下) 鮮生地(一兩) 銀花(三錢) 青連翹(四錢) 鮮桑芽(五錢) 粉丹皮(二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四錢) 栝蔞仁(五錢,杵) 京川貝(四錢,去心) 鮮大青(五錢) 紫花地丁(四錢) 陳金汁(二兩,分沖)
先用生萊菔(四兩,切片) 鮮青果(兩枚,切去頭尾劈) 煎湯代水。
效果 一日連進兩劑,一劑而諸證略減,再劑而痰火漸清。原方略減用量,去犀角、青果,加生玳瑁四錢、淡海蜇四兩(同生萊菔先煎代水)。又進兩劑,便暢熱退,神清譫除。改用吳氏五汁飲加減(鮮生地汁、甜梨汁、生藕汁、解暈草根汁、青蔗漿)調理以善其後。
廉按:凡燥疫白喉,其發白或點、或片、或塊,色如雞脂,或發熱後數日始見,或一起即白喉滿布,其來勢雖各有輕重,而其為肺經燥毒則一。其間如有紅腫者,或紫而癰甚者,挾有心經君火,膽經相火,相助為虐也。若火毒盛極,喉間紫脹,甚則兩頤項背俱腫者,乃三經並病,危在頃刻之喉痹急症也,往往朝發夕死,夕發朝死。急急刺出惡血,以泄其氣,用杜牛膝汁漱喉,以湧吐其痰,然後用重劑急灌,庶可轉危為安。此案確係燥火白喉之三經並病,治雖急救得法,藥亦大劑頻服,然就余所見,間亦有不效者。
白喉壞證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駱開明,年念五歲,住駱家葑。
病名 白喉壞證。
原因 病本燥疫白喉,前醫誤認為風毒喉痧,用荊防葛根湯,大劑透發而劇變。
證候 初起身熱自汗,咽燥無痰,喉間發白塊。七八日後,忽白塊自落,音啞氣喘,痰聲漉漉,勢如潮湧。
診斷 脈右浮大滑搏,左反細數,舌絳且干。此由燥火過盛,肺液將涸,反用大劑辛燥升散,遂致激動肝風,沖氣挾龍雷之火,隨腎水而上逆,壅聚於喉嚨之間,悉化為痰。余遂曉之曰:病不可為,無藥可救。奈病家再四哀求,不得不於百無一活之中,籌萬有一生之策。
療法 潛鎮攝納為首要,先用羚角、西參、淡秋石煎湯,調下真猴棗以消息之。幸而藥能下咽,痰氣稍平。於是重用龜板、牡蠣、珍珠母、玳瑁等,得至靜之精介以潛陽為君,冬、地、西參專保肺液,膠、芍、玄參兼導龍雷為臣,佐以金汁水清咽潤喉,載引諸藥以下行,使以熟地露滋腎救肺,增陰液而不滯,仍用猴棗鎮納沖氣,以墜上壅之熱痰也。
處方 羚角片(一錢,先煎) 西洋參(一錢) 淡秋石(五分) 真猴棗(三分,藥湯調下)
接方 珍珠母(一兩,生打) 左牡蠣(八錢,生打) 提麥冬(四錢) 玄參(八錢) 生白芍(六錢) 龜甲心(六錢,生打) 生玳瑁(四錢,剪細) 大生地(一兩) 西洋參(三錢) 真陳阿膠(二錢,烊沖) 陳金汁(二兩,沖) 猴棗(三分,藥湯化下) 熟地露(二十兩,代水煎藥)
效果 日服接方兩劑,一劑而喘促稍安,再劑而痰聲如失。原方酌減用量,去金汁、猴棗,加鮮石斛四錢、甘蔗漿、甜梨汁各兩瓢同沖。連服四劑,聲音清亮,胃納稀飯,競僥倖而得奏全功。
廉按:此為白喉極重之危候,妙在首先用具有靈性、善能熄風之羚角;而猴棗墜痰,尤為神應。其色青黑,與肝腎二臟相合,故能攝納龍雷之火,故閉證之痰熱上塞,得之足以泄降。即脫證之虛痰上壅,亦可惜以攝納,並不慮其鎮墜之猛,故一服後即痰氣稍平。接方用大劑潛鎮攝納,又是必不可緩之要藥,以平其逆湧之勢,鎮其龍雷之動。一日疊進兩劑,亦屬急證急治之方策。似此危證,幸奏全功,堪為遇此疑難大證者,別開益智之粽,新增續命之湯也。
白喉兼瀉案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舍弟蕭璋如,住湘鄉。
病名 白喉兼瀉。
原因 秋抄感溫燥而發。
證候 身無寒熱,口不渴,滿喉發白,又兼泄瀉,小便時清時濁。
診斷 脈浮澀滿指,舌苔淡白而薄,底面微露鮮紅色。審由燥氣所發,因兼泄瀉,始尚猶豫。繼乃恍然大悟曰:此肺移熱於大腸,病邪自尋去路也。
療法 即疏喻氏清燥救肺湯,取其寒以制熱、潤而滋燥,為深秋燥熱傷肺之主方。
處方 霜桑葉(三錢) 北沙參(三錢) 原麥冬(錢半) 生石膏(二錢) 生甘草(七分) 陳阿膠(八分,烊沖) 黑芝麻(一錢,炒) 甜杏仁(一錢) 枇杷葉露(一兩,沖)
效果 一劑知,再劑已。
廉按:喻氏宗繆仲醇甘涼滋潤之法制出此方,名曰清燥,實以滋水,即易所謂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是也;名曰救肺,實以補胃,以胃液為肺津之母也。此案借治白喉兼瀉,雖不脫養陰清肺之法,而其妙在煅石膏一味,石膏經煅,味淡微咸,西醫推為鹽類利尿藥。尿利則腸中水分從小便排泄,不止瀉而其瀉自止。況煅過石質堅凝,又有堅腸之作用。蕭君可謂善用鹹方矣。
瀉轉白喉案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工人王某,年近三十,住湘鄉。
病名 瀉轉白喉。
原因 初患秋燥泄瀉,日數十行。醫以表散溫燥藥進,瀉略減,而咽喉痛,雜見白點。
證候 身大熱,汗出,遍體紅斑,咳痰中帶鮮血,口乾,不甚喜飲,小溲短赤而數。
診斷 年未三十,兩人掖而求診。脈浮數而促,舌鮮紅多刺,苔微黃。余曰:此乃秋燥證。泄瀉者,肺熱移於大腸,臟邪傳腑,自尋出路,正是佳兆,乃反其道以行之,幸泄未全止,治節之權,尚存一線。而喉關見白而痛,咳嗽帶血,則肺金受傷,已非淺鮮,及今圖治,或可挽救。
療法 與大劑養陰清肺湯加石膏、知母,清胃燥以救肺,保肺液以制腐。
處方 鮮生地(一兩) 烏元參(八錢) 原麥冬(六錢) 生白芍(四錢) 丹皮(四錢) 川貝母(四錢) 蘇薄荷(錢半) 生甘草(二錢) 生石膏(六錢) 知母(四錢)
效果 連進三帖,症減大半。嗣就原方加減,又十餘帖,始獲痊愈。
康按:此因秋燥傷肺,肺移熱於大腸,故作瀉。若仿喻西昌秋燥泄瀉例治,二三劑即可奏功。前醫不知燥氣病理,率用表散溫燥,勢必升騰燥熱,則火焰愈熾,傷津劫血,以致喉痛白爛,咳痰帶血,幸而不激動肝風,發為痙厥,又未至音啞氣喘,肺炎葉腐,猶可用大劑養陰清肺湯加膏、知以救藥誤,否則殆矣。就余所見,此係伏暑內發,秋燥外搏,因誤藥而轉變白喉,非真時行之義膜白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