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疫霍亂案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寇媼,年過六旬,住奉天小南關。

病名 時疫霍亂。

原因 孟秋下旬,偶染霍亂。經醫數人,調治兩日,病勢垂危,醫者辭不治。其子寇汝仁來院,懇往為診治。

證候 前本吐瀉交作,至此吐瀉已止,奄奄一息,昏昏似睡,肢體甚涼,六脈全無。詢之猶略能言語,惟覺心中發熱難受。

診斷 此證雖身涼脈閉,而心中自覺發熱,仍當以熱論。其所以身涼脈閉者,因霍亂之毒菌竄入心臟,致心臟行血之機關將停,血脈不達於周身,所以內雖蘊熱,而仍身涼脈閉也。

療法 當用藥消其菌毒,清其內熱,並以助心房之跳動。症雖危險,仍可挽回。

處方 鏡面硃砂(錢半) 粉甘草細末(一錢) 冰片(三分) 薄荷冰(二分)

共研細,分作三次服。病急者,四十分鐘服一次,病緩者,一點鐘服一次,開水送下。

效果 將末藥服二次,心熱與難受皆愈強半,而脈猶不出,身仍發涼,知其年過花甲,吐瀉多次,未進飲食,其氣血衰憊己極,所以不能鼓脈外出以溫暖於周身也。遂又為疏方,用野臺參一兩以回陽,生懷山藥一兩以滋陰,淨萸肉八錢以斂肝氣之脫(此證吐瀉之始,肝木助邪侮土,至吐瀉之極而肝氣轉先脫),炙甘草三錢以和中氣之漓,因其心猶發熱,又加玄參四錢以涼潤之。煎湯一大鐘,分兩次溫服下,脈出,周身亦熱。惟自覺心中餘火未清,知其陰分猶虧,而不能潛陽也。又用玄參、沙參、生山藥各六錢,俾煎湯服下,病遂痊愈。

說明 此證初服之藥末,載在拙著《衷中參西錄》,名急救回生丹。因己未孟秋霍亂盛行時,愚在奉天擬得此方,登報廣告,凡用此方者皆愈。友人袁林普為故城縣尹,用此方施藥二百六十劑,即全活二百六十人。次年南半又有霍亂證,復為寄去衛生防疫寶丹方。(此方亦與前方同時擬者,方用粉甘草細末十兩、細辛細末兩半、白芷細末一兩、冰片細末二錢、薄荷冰細末三錢、鏡面硃砂三兩。將前五味共和,泛水為丸,桐子大,陰乾透,用硃砂為衣,勿令餘剩,每服百丸,病重者可服一百三四十丸。)袁君按方施藥六大料,自救愈千人。大抵前方治霍亂陽證最宜,後方則無論陰證陽證,用之皆效。《三三醫書》第八種時行伏陰芻言,載此二方井能治愈伏陰若干證,謂霍亂為至險之證,而千古治霍亂無必效之方,幸拙擬二方用之皆效云。

廉按:張氏壽甫曰:霍亂之證,或因飲食過量,或因寒涼傷其脾胃,將有吐瀉之勢,疫毒即乘虛內襲,遂揮霍燎亂而吐瀉交作矣。吐瀉不已,其毒可由腸胃而入心(胃大絡虛里、小腸乳糜管,皆與心相通,其症間有自心胞直傳心者,多不及治),更由心而上竄於腦(心有四支血脈管通腦),致腦髓神經與心俱病,左心房輸血之力與右心房收血之力為之頓減,是以周身血脈漸停而通體皆涼也。故治此證者,當以解毒之藥為主,以助心活血之藥為佐,以調陰陽奠中土之藥為使,爰擬急救回生丹一方。若霍亂吐瀉已極,精神昏昏,氣息奄奄,虛極將脫,危在目前,病勢至此,其從前之因涼因熱,皆不暇深究,惟急宜重用急救回陽湯,固其陰陽之將離,是此湯雖為回陽之劑,實則交心腎和陰陽之劑也。服此湯後,若身溫脈出,覺發熱有煩躁之意者,直急滋其陰分,若玄參、生芍藥之類,加甘草以和之,煎一大劑,分數次溫飲下。其言如此。發明霍亂之病理及其處方,可謂獨出心裁,別開生面者矣。似此佳案,的是傳作,宜其《衷中參西錄》山西醫學校定為教授學生之講本也。

時疫霍亂案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吳二,年逾三十,撥船頭,住河南三街。

病名 時疫霍亂。

原因 濕熱遏郁,兼貪涼飲冷而發。

證候 中秋後三日夜半,突來吐瀉,及至天明,已瀉數十次矣。身雖冷,反煩渴,喜飲涼水,得水旋嘔,溲閉面赤,目合汗泄。

診斷 脈伏苔白。脈證合參,此濕熱亂於腸胃也。其來也暴,其勢亦危。際此水逆溲閉,脈伏心煩,渴飲汗泄,雖瀉已多,邪猶未化,縱神疲目合,有主挽正回陽者。予力違其議曰:此病此時,尚慮其陽未通邪未化,如心煩溲閉渴飲等證,可溫補乎?獨主通陽化氣,以免實實之咎。

療法 太陽不開,陽明不合,故三焦氣化不宣,仲聖古法可師,五苓加黃連以堅腸。

處方 大面桂心(三分) 生蒼朮(錢半,米泔泡製) 雲苓(三錢) 豬苓(二錢) 建澤瀉(二錢) 小川連(五分) 開水為引,陰陽水煎服,服後飲暖水一杯。

次診 一劑吐止瀉減,而心仍煩,口仍渴,溲行不爽,苔色轉黃,體仍未溫,是陰可堅,而陽猶未布,氣不化液也。五苓加三石法,以清陽明伏熱。

次方 前方五苓加生石膏(四錢,研細) 滑石(三錢,包煎) 寒水石(三錢) 甘瀾水煎服。

三診 煩渴已蠲,足先回溫,瀉止呃來,苔轉黃滑,是中宮濕熱無力輸送而蒸痰,反致胃氣上逆。治以竹茹橘皮湯,合丁香、柿蒂,加蠶沙導濁。

三方 薑汁炒竹茹(二錢) 橘皮(錢半) 潞黨參(錢半) 法半夏(錢半) 水炙枇杷葉(五錢) 麥冬(錢半,米炒) 炙甘草(五分) 晚蠶沙(三錢,包煎) 公丁香(一分) 柿蒂(三十枚) 河水煎服。

效果 終以調和脾胃,祛痰滌熱而愈。

廉按:濕熱夾瓜果生冷,寒熱相搏,陡然亂於腸胃,成為霍亂吐瀉。方用五苓散加黃連,苦辛通降、芳淡滲利,瀉雖減而煩渴如前;繼用桂苓甘露飲法,煩渴除而轉呃;終用竹茹橘皮湯加減,而收全功。藥隨病變,醫不執方,具見一片靈機活潑潑地。

時疫霍亂案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李明德,年五十二歲,工廠伙伕,住汕頭。

病名 時疫霍亂吐而不瀉,大寒似熱證。

原因 以貧不能購溫補食物,且年老所啖皆殘羹冷飯,濕寒積而不化,欲吐則胃力不足,不能吐出食物,欲瀉則肺胃力不能下達大腸,故只吐痰水而無物。

證候 大汗如洗,全身冰冷,吐止痰水,藥入即吐,病日余而大劇。

診斷 夜深懇余往診,到時病者遺囑後事,已奄奄一息不能言矣。兩手脈微欲絕,以聽脈筒聽其心臟尚活,而舌有苔垢,此凝寒似熱。索閱日中所服方,果誤為胃熱,一派涼瀉品。藥入雖未幾吐出,然胃氣更因此大傷,肺之喘促愈甚,所以大劇。此凝寒霍亂,治之須慎也。

療法 熱水溫罨、運用人工呼吸二法,額鼻喉耳旁腹均抹以香竄行氣藥油,約十分鐘,汗止息續,能言語。以濃薑汁和熊膽液灌之,少瘥。繼以理中湯加減治之。

處方 生於術(三錢) 黨參(六錢) 乾薑(五錢) 炙甘草(二錢) 姜半夏(二錢) 貢川樸(二錢) 雄豬膽汁、童便各半,拌藥炒乾,用水碗半,煎至半碗,溫服。

效果 凝寒以膽便,同氣相投,理中開化其閉結,故藥入不拒,二日即霍然愈,幹事如常。

廉按:案中所敘欲吐則胃力不足不能吐出食物,欲瀉則肺胃力不能下達大腸,故只吐痰水而無物,現此則乾霍亂之屬寒濕一種。方用理中加豬膽汁童便炒透,逆治之中參以從治,法從通脈四逆加人溺豬膽汁湯脫化而來。研究古醫學術者夫人而知之,妙在先用人工呼吸法喚醒神氣,故能速效。處當今中西學術競爭之時代,為中醫者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外,不可不進取新醫學術也。

時疫霍亂案

燕慶祥(住永修官塘區)

病者 吳相水,年三十餘歲,江西永修人。

病名 時疫霍亂。

原因 其人素系中寒,春傷於風,兼感山嵐瘴氣,故至六月熱盛之時發為嘔泄霍亂,大論曰:「歲土不及,民病飧泄。」

證侯 身熱微寒,渴不喜飲,少腹微疼,嘔泄並行,手足拘攣。

診斷 六脈沉伏,脈證合參,是土鬱發為霍亂也。愚謂此等證候,須以風木為本,以陰寒為標,以少陽之火熱為中見,而其所以然者,三陰至太陰為陰之己極,故不從本而從中見。治者能平其木以扶中土,未有不驗者。且手足所以拘攣,是即轉筋之名,然非木之剋土而何?蓋手足乃脾胃所司,土受木克,何怪乎手足拘攣。若兼制其肝木,則病雖危,亦可挽回。

療法 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方以藿香為君,白朮為臣,加吳茱萸以除陰寒而降肝逆,木瓜扶脾伐肝以舒筋。

處方 藿香(錢半) 焦野術(一錢三分) 廣皮(八分) 桔梗(八分) 大腹皮(一錢) 紫蘇(八分) 川樸(八分) 香白芷(一錢) 仙半夏(八分) 茯苓(三錢) 吳茱萸(一錢) 木瓜(錢半)

次診 服兩劑,嘔瀉痊愈,熱亦退,手足亦不拘牽,處善後方而歸。

效果 囑其禁米七日。用香砂六君子湯,二劑即復原矣。

廉按:藿香正氣散治風寒外感、食滯內停,或兼濕邪,或吸瘴氣,或傷生冷,或不服水土等證,的是良方。若治霍亂轉筋,亦惟濕蘊於中寒襲其外者,方可酌用。此案加吳萸、木瓜,辛酸合用,疏肝氣以舒筋,尚屬穩健。若溫暑伏熱發為霍亂轉筋者,在所切禁。

時疫霍亂案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花月娥,年十八歲,詞女,住汕頭。

病名 時疫霍亂腹痛、瀉而不吐大熱似寒證。

原因 平日嗜食油炸膾,每日必啖數枚,以致伏火內發,陡變霍亂。

證候 腹痛暴瀉,精神錯亂,面白目昏,瀉時有聲,四肢筋抽痠痛,視物不見。

診斷 兩手脈沉伏而微,惟久之則有一躍彈指。按脈微乃腹痛所致,瀉時肛門有聲響,試以手按其腹,病者覺痛,脈微中有一躍彈指。而面白目昏,雖似虛寒,經云:大熱似寒,其為火鬱無疑。前醫施以附桂理中,所以不能治標也。然此伏火霍亂,未易辨矣。

療法 《內經》云:「火鬱則發之。」遵是義先施以加味火鬱湯,後以加減竹葉石膏湯、加減平胃湯。

處方 柴胡(二錢) 防風(二錢) 葛根(三錢) 升麻(七分) 羌活(二錢) 白芍(四錢) 炙草(二錢) 生甘草(二錢) 蔥白(四株) 蒼朮(三錢)

次方 竹葉(三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六一散(二錢,包煎) 薄荷(二錢) 生白芍(三錢) 花粉(三錢) 赤茯苓(一兩) 原麥冬(二錢)

三方 蒼朮(二錢) 陳皮(錢半) 貢樸(二錢) 甘草(一錢) 木瓜(二錢) 烏梅(二枚) 山楂(二錢) 麥芽(二錢)

效果 翌日火發,口渴痛減,面紅唇焦。服竹葉石膏後,渴瀉均止,惟胃未開不思食。最後服加味平胃湯,食進而病痊。

廉按:此即西醫所謂急性腸炎症也,似霍亂而實非霍亂,治法先發後清,秩序井然,非得力於東垣仲景者不辦。

時疫霍亂案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李秉乾,年五十餘歲,住汕頭。

病名 時疫霍亂。

原因 病者體碩大雄偉,生平無病,行年五十餘,只在滬一病,連此二次而已。惟素具怪脈,遭病必重,在滬為其摯友治愈。此次在酒樓赴宴回,忽患霍亂,囑家人急請伯鴻。余到診時,病者已失知覺。

證候 吐瀉腹痛抽筋,大汗淋漓,面黃土色,失知覺,不能言語。

診斷 病者素具怪脈,一至即止,代復如散沙,無病時亦如此。脈已難據,體溫又因霍亂而難探,只按其外候,斷為霍亂而已。

療法 下以熱水溫罨,上以還魂水醒腦,約十分鐘,面色紅活,手足能動,略知人事。即以止痛藥止其痛,病者安臥睡去。隨以後方服之,遂霍然愈。

處方 廣鬱金(錢半,生打) 杜藿香(三錢) 製蒼朮(二錢) 羌活(二錢) 木瓜(三錢) 六神麯(三錢) 臺烏藥(二錢) 生白芍(三錢) 貢樸(二錢) 益元散(三錢,包煎)

效果 翌日痊愈。

康按:案云奇證,方卻尋常,而能競奏捷效者,全在的對固症而已。

霍亂轉筋案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蒼石匠,年四十餘歲,住溫嶺縣。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六月間由於先食酒肉,後食瓜果,後半夜袒臥,猝中陰寒而發。

證候 大瀉大吐,兩膝拘攣,汗出如注,手足冰冷,精神困倦,言蹇語低。

診斷 脈象沉細無神。由前醫誤用藿香正氣散以治內傷霍亂,吐止而渴生,致證愈劇,將成陰陽兩脫。

療法 急用生脈散以復脈,附子理中湯以回陽,枸杞以救陰,木瓜以舒筋。

處方 海南參(三錢) 破麥冬(三錢) 五味子(一錢) 炮薑炭(二錢) 宣木瓜(二錢) 淡附片(一錢) 焦冬朮(二錢) 枸杞子(二錢) 炙甘草(八分)

效果 一劑脈腹瀉止,汗斂筋舒。繼用清養善後而愈。

廉按:汗多雖曰亡陽,未必不亡其陰,下多雖曰亡陰,未必不亡其陽。此案急救陰陽以固其脫,方用生脈散合附子理中湯加杞子、木瓜,較之孫真人用附子理中湯加麥冬、茯苓,尤為周到。

霍亂轉筋案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 金寶三室,年五十歲,住蘇城古市巷。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既傷暑熱,又食瓜果,夜臥當風,遂成寒熱暑濕風火錯亂之症。

證候 形寒嘔吐,暴瀉洞泄,神昏壯熱,目眶陷腡癟,肉脫口渴,兩足筋隆起如繩、轉動牽掣、腷膊有聲,腹痛有汗,四肢厥冷。子病午劇,危象畢露。

診斷 脈搏弦細。憑脈斷證,此由瓜果生冷,露臥當風,遏其內伏之暑熱,暑火入肝,激動厥陰風木,沖激陽明,使人身胃中之津液、肝藏之血液、頃刻劫奪無餘。吐瀉口渴,汗流壯熱,胃津已亡也。眶陷腡癟肉脫,血液已劫也。而腹痛轉筋、脈弦肢振者,表裡寒熱錯雜之邪未去,風火內旋,尚鬱而未伸、蓄而未泄也。宜先用從治法,急去其邪,俾屈者伸而蓄者泄,然後再圖其已亡之津液。

療法 先用辣蓼草、生薑、燒酒煎湯置盆中,使病人兩足浸入。再用粗麻繩蘸湯,使有力者將繩在轉筋上牽搓之,左右上下不稍停息。再用內服湯劑以取速效。

處方 姜炒川連(七分) 蘇梗(二錢) 晚蠶沙(三錢) 陳皮(一錢) 烏藥(錢半) 吳茱萸(四分) 石菖蒲(三錢) 生苡仁(三錢) 廣鬱金(二錢) 大腹絨(錢半) 杜藿香(三錢) 宣木瓜(錢半) 小枳實(錢半) 佩蘭葉(三錢) 飛龍奪命丹(二分,溫開水先下)

效果 用繩擦二小時,轉筋漸定。服湯藥腹痛安,身熱緩,吐瀉止。改用芳香清暑藥,大勢俱定。乃加石斛、扁豆等養液,五日而起。

廉按:六氣之邪,燥氣發霍亂少,風邪發霍亂輕,若暑火挾濕邪為熱霍亂,寒挾濕邪為寒霍亂,霍亂多兼飲食過飽乃發,亦有觸穢惡發者。此案暑濕伏於內,風寒中於外,又夾瓜果食滯。長夏初秋,霍亂轉筋最多之原因,不外如此。方用藿香左金湯加減,尚屬穩當。妙在先服飛龍奪命丹,芳香闢穢,化毒祛邪,宣氣通營。全體大用,真有斬關奪隘之功,而具起死回生之力也。

霍亂轉筋案

楊德馨(住黑龍江育和堂)

病者 李煥亭,年四十餘歲,保定人。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由暑濕挾穢,擾亂腸胃所致。

證候 上吐下瀉,腹痛轉筋,目陷肢厥,口渴溺無,音嘶汗多,煩躁不寧。

診斷 六脈皆伏。脈證合參,乃時行霍亂之急病也。

療法 初仿王夢隱蠶矢湯加減,清暑利濕以和其中。服一劑,瀉止、汗止、音清,脈息已起,惟溺閉呢逆。照原方去米仁、豆卷、條芩,加石菖蒲、川樸、蘆根、滑石。小便利,口渴止,飲食進,惟脈微數,胸悶發呃,此是胃氣不和餘熱未清耳。後服駕輕湯,三劑痊愈。

處方 晚蠶沙(五錢,包煎) 生苡仁(八錢) 大豆卷(三錢) 陳木瓜(三錢) 條芩(一錢) 鮮竹茹(三錢) 法半夏(二錢) 絲通草(錢半) 紅靈丹(一分,沖) 左金丸(錢半) 拌滑石(六錢,包煎) 陰陽水煎,稍涼塗服。

效果 連服駕輕湯兩劑而痊。

生扁豆(四錢) 淡香豉(四錢) 鮮石斛(三錢) 鮮枇杷葉(五錢,去毛,抽筋) 廣橘紅(一錢) 焦山梔(一錢) 陳木瓜(一錢) 鮮竹葉(四錢)

廉按:王孟英曰:丁酉八九月間,杭州盛行霍亂轉筋之證。有沈氏婦者,夜深患此,繼即音啞厥逆。比曉,診脈弦細以澀,兩尺如無,口極渴,而沾飲即吐不已,足腓堅硬如石,轉時痛楚欲絕。乃暑濕內伏,阻塞氣機,宣降無權,亂而上逆也。為仿《金匱》雞矢白散例,而處蠶矢湯一方,令以陰陽水煎成,候涼徐服,此藥入口競不吐。外以燒酒令人用力摩擦其轉戾堅硬之處,擦及時許,鬱熱散而筋結始軟。再以鹽滷浸之,遂不轉戾,吐瀉漸止。晡時復與前藥半劑,夜得安寐,次日但覺困極耳,與致和湯數服而痊。後治相類者多人,悉以是法出入獲效。此案純系夢隱方法,略為加減,競奏全功,益見王氏蠶矢湯之確有成效也。

霍亂轉筋案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余南,年逾三稔,師範學校學生,住校。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天氣炎熱,因熱貪涼,飲冷過度,脾受濕侵。

證候 吐瀉轉筋,苔黃口渴,手足厥冷,小便微黃。

診斷 兩手無脈。此係陰陽逆亂,清濁混淆,氣機鬱塞,脈息因之潛伏,非氣血散上神脫脈絕也。《靈樞·經脈篇》云:「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足太陰脾土臟也,其應在濕,其性喜燥,鎮中樞而主升清降濁之司,飲冷過多,濕盛於中,升降之機為之阻滯,則濁反厥逆於上,清反抑陷於下,而為霍亂轉筋者,風木之變也。濕土為風木所克,濕熱爍於筋則為轉筋。苔黃口渴、小便黃者,為濕鬱化熱之象。張路玉云:「霍亂有一毫口渴,即是伏熱,種種燥熱之藥,誤服即死。」按張君此言,獨具隻眼,堪為治霍亂之金針。

療法 用茯苓、澤瀉、豬苓、廣皮為君以祛其濕,焦梔、香豉為臣以解其鬱熱,佐苡仁、木瓜、木香以舒筋而調氣,使以扁豆花消其暑,每日服三劑。外以好燒酒辣寥,令人用力摩擦其轉筋之處。

處方 茯苓(四錢) 澤瀉(三錢) 豬苓(二錢) 廣皮(二錢) 焦梔(二錢半) 香豉(三錢) 苡仁(五錢) 木瓜(一錢) 木香(八分) 扁豆花(三十朵)

外治 燒酒(六兩) 辣蓼(一把)

效果 擦將一時許,筋乃不轉。一日吐瀉止,三日諸恙退。繼用調理,康健如常。

廉按:診斷頗有發明,處方亦尚穩健,此為濕熱霍亂之正治法。

霍亂轉筋案

錢存濟(住廣德城內)

病者 蘇春霆,年近六旬,身體強健,早年就館,現解職賦閒,住廣德城內。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素性嗜酒,每飲必醉。茲因酒後食瓜,納涼露宿,醒則腹痛下利,既而嘔吐。

證候 身熱煩渴,欲臥冰中,氣粗滿悶,厥逆躁擾,兩腳搐筋,腹痛下利,小便不通,嘔吐清水有如菜汁,酸苦異常。

診斷 六脈沉伏,微有弦意,舌亦無苔。合症參之,乃霍亂轉筋也。《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云:「土鬱發之,為嘔吐霍亂。」又云:「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經脈篇云:「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此證由濕熱內蘊,飲冷停食,猝傷暑邪,致升降機窒,清濁相干,亂於腸胃,而陡然霍亂轉筋,正與《內經》之旨符合。蓋吐利者,濕土之變也。轉筋者,風木之變也。濕土為風木所克,則為霍亂轉筋。證從熱化,病甚沉重,所幸眼眶未陷,津未告竭,尚屬可治。

療法 用藿、薷透表解穢,芩、連清熱敗毒,芩、朮、滑、澤利濕宣郁,雪水、車前解煩清暑,厚朴推滯,木瓜舒筋,黨參扶氣,甘草和中,俾表邪透而暑邪清,郁土宣而中機建,肝平筋舒,濕利滯行,而吐利自止矣。

處方 西香薷(三錢) 廣藿香(三錢) 川雅連(三錢) 條黃芩(二錢) 澤瀉(二錢) 生於術(三錢) 雲茯苓(六錢) 西滑石(八錢,包煎) 卷川樸(二錢) 潞黨參(錢半) 宣木瓜(四錢) 炙甘草(一錢) 鮮車前(三株) 以臘雪水煎服。

效果 進一劑,身得微汗,熱減、煩平、脈起。復診去香薷、藿香,加花粉、白芍各三錢以生津液。再診病愈大半,原方分兩減輕,又進一劑乃痊。遂止藥,以糜粥調之。未及一周,即如常人矣。

廉按:霍亂,寒熱相搏者多,雖知其為寒為熱,亦須反佐以治,方中芩、連、滑石為君,佐以藿、樸、香薷,蓋即此理。惟吐瀉多,中氣必傷,故參以四君子湯培其中氣,法從黃連瀉心湯脫化而出。

霍亂轉筋案

梁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劉腮狗仔,年四十六歲,住橫路巷裁縫店。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熱中厥陰。

證候 昨日夜半,忽然消渴(大渴大飲之謂),大吐大瀉,足內股大筋揪痛不堪,不能轉側,足指揪強,玉莖揪縮,茶水入口即時自覺就走大便出,神識尚清,至晨全身大肉盡削,瘦如雞骨。

診斷 脈浮弦數,舌苔白膩,兩邊黃燥。脈證合參,系因熱勢過度,氣機旋捷,故食不待化而即出。內經曰:「肝主疏泄」。肝經厥陰,氣化風木,熱中其經,木挾熱以侮土,則嘔吐作而不能制水生津,化血生肌,故大肉削矣。風挾熱以劫水,則腎水亦暴虧矣。水虧則木失養,故筋轉之症作矣。經又曰:「腎為胃關。」腎虛則無能司關,故飲食入即直出,玉莖亦因而致縮也。其症有可救的把握,惟神清脈浮。傷寒書曰:厥陰病、脈浮欲愈。

療法 仿孟英法,治注重瀉熱平肝舒筋。

處方 生苡仁(三錢) 晚蠶沙(三錢,包煎) 赤芍(二錢) 條芩(錢半) 鮮竹茹(三錢) 滑石粉(錢半,包煎) 生甘草(一錢) 連翹(錢半) 木瓜(八分) 康熙青錢(四枚)

復診 前症悉除,脈細氣餒。以前方去滑石、連翹,加生地汁一瓢、北沙參三錢、生杭芍三錢、柏子仁二錢,四劑。病者曰:是病幸得先生上午即來,若延至下午,恐命不保。述其揪痛不堪的情況,自覺即時就要脫氣。服藥一劑筋揪定,二劑吐瀉止,昨日三劑,遂起床,感謝不己。

說明 此證即世俗所稱吊腳痧,朝發夕死之證也,據西醫解剖試驗,則系細菌。按吾方內並無殺菌的藥,而見效又有如是之迅速,其理安在?或此藥能助人身之白細胞撲滅細菌也,抑或解其熱而細菌自斃也。

效果 以前方去連翹、滑石,加柏子仁二錢、生地汁一瓢沖、蘇沙參三錢、杭白芍三錢。四劑痊愈。

廉按:熱中厥陰,由暑熱直中厥陰,陡然亂於腸胃而為霍亂轉筋者。正《內經》所謂「諸轉反戾,水液渾濁,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也。方用黃芩湯合天水散清肝消暑以堅腸為君,參以蠶沙、木瓜、竹茹、苡仁等皆為熱霍亂轉筋之要藥,妙在康熙青錢善制肝橫以舒筋,法從聖濟總錄脫胎而來,非偏用新藥以欺人也。

抽筋霍亂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潘盧氏,年三十八歲,廣西容縣,住縣底墟,體壯。

病名 抽筋霍亂(西醫謂虎列拉傳染病)。

原因 素因不究衛生,過食生冷物質,適夏月天氣乍熱,畏熱貪涼,感受風邪不覺,遂至口渴過飲湯茶,消化不良,傷脾蓄濕。誘因產後血虛凝瘀,新陳不能代謝,月事不調,房勞縱欲,思慮抑鬱,肝腎虧損。

證候 驟然四肢麻木,體中戰慄,腹痛胸滿,上吐下瀉,由辰至午,足筋攣縮,聲音嘶啞,汗出如珠,目直、口開氣促。

診斷 左右手脈沉微似絕。脈證合參,此虛脫之抽筋霍亂證也。其吐者胃氣上逆,其瀉者脾氣下陷,其吐瀉抽筋自汗如漿者,陽越於外陰盛於內也。中氣將脫,危在頃刻。

療法 附桂理中湯加麝香、砂仁、法夏。取熟附、肉桂壯腎暖水能收散失之陽為君,乾薑、白朮扶土理中溫脾暖胃為臣,人參、甘草補氣生津培元救脫為佐,法夏降逆止吐、砂仁、麝香興奮神經為使,急煎頻灌於口。甚難嚥下,約數時服盡後,氣復微微,又將前方再服。次日脈復能言,診脈微弱,繼用十全大補湯,取其補氣壯陽,活血養陰,溫脾和胃,化氣生津。

處方 附桂理中湯加減方

黑附塊(三錢) 原乾薑(三錢) 高麗參(四錢) 法半夏(二錢) 揀砂仁(錢半) 正肉桂(五分) 貢白朮(六錢) 炙甘草(二錢)

煎成,臨服沖麝香五釐,徐徐冷服。

又方 十全大補湯方

高麗參(四錢) 貢白朮(五錢) 雲茯苓(三錢) 歸身(四錢) 熟地黃(三錢) 北黃耆(四錢) 炙甘草(錢半) 熟附子(三錢) 川芎(一錢) 炒白芍(二錢)

效果 二日氣復脈復,十日精神已健,元氣復舊。

廉按:此治陰寒霍亂元氣將脫之急救正法,妙在用麝香興奮神經,使參朮附桂發力愈速,奏功愈峻,方從陶氏回陽急救湯脫化而來。

陰寒霍亂案

陳在山(住遼陽咸春堂)

病者 陳永芳,年二十五歲,住奉天牛莊城。

病名 陰寒霍亂。

原因 秉氣虛弱,身體羸瘦,曾患嘔血愈而未痊,外受寒溫之邪所襲。

證候 初黨中滿,小腹微痛,夜間吐瀉暴作,口燥不思飲,四肢厥逆,身寒冷汗,唇青面白。

診斷 脈來沉遲欲絕,純陰之脈也。按本歲己酉,陽明燥金司大,正在七月中氣,是四氣司令,主客寒濕,天運為太陽寒水,地運為太陰濕土,更夾伏暑餘邪相延不盡,人在氣交之中,感受蒸淫之氣為病,輕則時邪,重則霍亂。六無正紀大論曰:「陽明之政,多陽少陰。」是指司天之常,非指運氣之變。今者寒水加臨濕土之上,乃運氣之變也,知常知變,醫道近焉。此證脈象病形,皆屬純陰。王孟英曰:霍亂之屬寒者,地氣之逆也,逆則為陰,急用回陽助氣之劑以救之,庶可回春於再造。

療法 用大劑附子理中湯,方以人參助氣培元為君,白朮健脾燥濕為臣,甘草和中補土為佐,黑姜辛溫散寒為使,加附子扶陽破陰,以奏速功。

處方 潞黨參(一兩) 炙甘草(五錢) 白朮(二錢,土炒) 乾薑(五錢,炒黑) 淡附片(五錢)

又方 潞黨參(五錢) 蒼朮(四錢,炒) 陳皮(三錢) 生甘草(三錢) 川樸(三錢) 大紅棗(七枚)

效果 服前方一劑,吐瀉頓止,手足漸溫,面色微和。接服後方,白朮易蒼朮,減附子、黑姜,加陳皮、厚朴和胃,二劑而痊。

廉按:陰寒霍亂,即西醫所謂真性霍亂也。當然回陽急救,強心機以補元氣為止治法。方用大劑附子理中,與西醫用強心針、鹽水注射,異曲同工。幸而嘔血舊恙來發,否則一波遂平,一波又起。尋繹其方,乾薑炒黑,附子用淡,亦曾顧慮及此,大膽之中,仍寓小心也。

陰寒霍亂案

顧振呼(住南匯做雪村)

病者 蔡阿新,年近三旬,業農,浦東籍。

病名 陰寒霍亂。

原因 夏日酒醉後,狂飲冷水,繼啖西瓜,露宿一夜,晨即霍亂大作。

證候 腹痛水瀉,色如米漿,嘔吐清水,飲即吐出,呃逆連聲,四肢厥逆,手指白胖,汗泄淋漓。旋即眶陷肌削,氣急失音,咽痛口渴,面赤戴陽,煩躁暴至,有欲坐臥泥水之態。

診斷 六脈沉微似伏,舌苔灰白滑黏。此陰寒霍亂危證也。陰盛於下,格陽於上,上熱假,下寒真,中陽困頓,轉旋無權,陰陽否格,暴脫在邇。

療法 內外井治。速令醋打生附子四枚,塗兩足心湧泉穴,以引其上越之陽;研化龍骨、生牡蝸粉各二兩,遍撲周身,以固其外散之陽;隨迸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法,參人麝香、肉桂、丁香、柿蒂諸品,徐徐冷服,防其拒納,以俟動靜。

處方 生附子(三錢) 炒黨參(三錢) 肉桂(一錢) 丁香(一錢) 淡乾薑(三錢) 淡吳萸(錢半) 麝香(五釐) 柿蒂(二十四枚) 草果(錢半) 蔥白(三莖) 清童便(一杯) 豬膽汁(一匙,同沖)

效果 服藥後,煩躁漸靜,四肢轉暖,汗呃止,咽痛緩,面赤亦退,余候依然。惟脈象初則續續漸出,未及半時倏又雙伏,煩躁復作,此陰寒過厲,氣竭陽微,遽難旋轉回陽也。今將原方加別直參三錢 速煎冷灌。臍貼回陽膏一張(回陽膏,用當門子五釐,母丁香、桂心、生附子各一分,硫磺三分五釐,研細,置膏貼臍。治陰寒霍亂,溫通脾腎有特效。藥肆中多不備,急難湊手,殊為憾事。醫者宜修合儲瓶以備急需,庶免臨渴鑿井之苦。)以溫運脾腎。招納浮陽後,脈漸續出,但虛細耳。諸恙均除,乃以前方去蔥白、膽汁、童便、當門子、柿蒂,加戈製半夏一錢、赤苓三錢,減參薑桂附之制,予二劑而愈。

康按:陰寒霍亂,即西醫所謂真性霍亂也。其症最怕汗多瀉多,汗多則亡陽,瀉多則亡陰、轉瞬陰陽離決、精神乃絕。雖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法,往往不及救治者,因購藥費時,煎藥費時故耳。此案加入桂麝,奮興神經,強心機以回陽,較漢方奏功尤速。附以各種外治,以助湯方之不逮。其最易建功者,臍貼回陽膏一張,立消陰寒以通陽。若再加姜復艾灸,較但用貼法尤勝。

寒濕霍亂案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張有才,年四十餘歲,煤炭船主。

病名 寒濕霍亂。

原因 病由船居無定,且喜露臥,多嗜瓜汁,故濕從寒化,陡發霍亂。

證候 一起即腹痛泄瀉,繼則嘔吐清水,三五次後,己覺汗泄肢冷,冷過肘膝,眶陷形脫,螺癟音啞,腿足轉筋,神揚氣促,躁擾不寧,其溲清冷。

診斷 苔白脈大,按之脈細欲脫。此寒濕傷中、陽氣欲亡之霍亂也。霍亂入手,先分寒熱,勘此脈症,不獨病屬寒濕,且已中樞無權,有波撼岳陽、土奔岸敗之勢,岌岌殆哉。際此千鈞一髮,未可因循,姑擬一法,先服局方來復丹三錢,繼以水藥,至成敗利鈍,未敢逆料也。

療法 急當挽正回陽。以參附為君,薑桂為臣,佐以術草守中,茯苓淡滲,吳萸逐其中下陰寒,使以木瓜舒筋,蠶沙導濁。

處方 別直參(三錢) 黑附塊(錢半) 乾薑(錢半) 猺桂心(六分) 宣木瓜(錢半) 焦白朮(三錢) 炙甘草(八分) 雲苓(四錢) 吳茱萸(七分) 晚蠶沙(五錢,包煎)

陰陽水煎,船居救急,可以甘瀾水代之,先煎參附二十餘沸,次下諸藥。

接方 西潞參(三錢,米炒) 生蒼朮(錢半) 炙甘草(五分) 老生薑(五分) 熟附子(四分) 小雅連(五分,姜炒) 甘瀾水煎如前法。

次診 昨以加味理中,嘔雖平,瀉未止而神倦,苔仍淡白,口微干,溲稍黃。是中陽未振,脾胃未和之咎。主以異功加穀芽、和曲建立中州,以佐升降。

次方 西潞參(三錢,米炒) 焦白朮(錢半) 雲茯苓(三錢) 炙甘草(六分) 炒廣皮(錢半) 炒穀芽(三錢) 六和曲(三錢,炒) 河水煎服。

策應 用滴醋三斤置床前,燒鐵器,俟紅淬之,使病人鼻納醋氣,可免陽越。手足曲池、委中、勞宮諸穴,多以薑汁摩擦,則可回溫。再以吳萸、木瓜各二兩,煎水熏腿,另以火酒擦之,以筋不轉而止。

三診 狂瀾力挽,險象已平,手足溫,筋不轉,惟瀉減而未除,脈象按之仍細。仿孫真人千金方法,改用附子理中加茯苓、麥冬。

效果 兩服前方,知飢納穀而瀉止矣,囑以甘淡調理而愈。

廉按:病責認證,藥難浪投,若非真寒,此等方法,慎勿輕用,一經誤用,轉見渾身青紫而斃矣。即不見青紫,往往眼白皆紅,腹灼心煩,甚則神識昏蒙,或發呃逆而亡。予見甚多,故臨證時必要審慎周詳也。

風火霍亂案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姊氏汪,年三十四歲,住後家巷。

病名 風火霍亂(俗稱癟螺痧,古名化銅疫)。

原因 今年相火司天,風木在泉,又兼素稟肝強,天人相感,疫氣乘之,遂發霍亂。

證候 晨起頭暈脘𩞄,午飯後脘𩞄尤甚,自嚼青銅錢百餘枚。飛函召予,至則見其心煩口渴,嘔吐酸苦,迫瀉溲熱,螺癟眶陷,氣竭音嘶。

診斷 脈沉弦數似伏,而尚未全伏。此肝木挾風火披猖之象。金受火熾則音嘶氣竭,土被木削則螺癟眶陷,所幸肢未全冷,脈未全伏,其勢雖危,可毋深慮。

療法 議左金降火以泄肝陽,合溫膽開痞以止嘔吐,加黃芩去三焦鬱熱而止瀉,滑石利水以分清濁,獨取連梗荷葉一味取汁,為全方之主持。荷葉其色青,其象震,其氣芳香,其味苦平,受雨露輕清之氣,故功能清暑解疫,連梗取汁,又得通氣下降而逐穢也。

處方 吳茱萸(四分,鹽水泡) 小川連(六分,薑汁炒) 姜炒竹茹(二錢) 雲茯苓(三錢) 醋製半夏(二錢) 生甘草(六分) 廣橘皮(一錢) 枳殼炭(一錢) 淡黃芩(一錢) 西滑石(三錢,包煎) 連梗荷葉汁(一匙,沖) 陰陽水煎十餘沸,溫服,沖荷葉汁。

二診 一服嘔平,溲長瀉止。惟神倦多汗,口渴脘悶,胃猶覺𩞄,改以清火益氣法。君竹葉、石膏以清陽明,臣西瓜翠衣、鮮石斛、西洋參、生草清養胃氣而緩肝橫,佐法夏以通陰陽,使川通草以泄餘邪。

二方 淡竹葉(一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西瓜翠衣(三錢) 鮮石斛(三錢) 西洋參(一錢) 生甘草(六分) 仙半夏(錢半) 川通片(一錢) 甘瀾水煎滾,加入西瓜翠數沸飲之。

效果 兩劑諸恙均減,神略健。仍欠納,以前方加入荷花露一兩、穀芽露一兩而興。

廉按:風自火生,火隨風轉,乘入陽明則嘔,賤及太陰則瀉,是名霍亂。竄入筋中則攣急,是名霍亂轉筋。總由濕熱與風淆亂清濁、升降失常之故。此案即屬此證,方用藿香左金湯加減,妙在用鮮荷葉汁一味,清芬闢疫,疏泄火風,案中發明功用確有理由,巧思正不可及。接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亦屬對症良方。

中熱霍亂案

劉倫正(住泰安顏張鎮)

病者 劉興順,山東泰安縣人,城東西埠前莊。

病名 中熱霍亂。

原因 自幼業農,生活辛苦,猝然中暑夾食,陡發霍亂。

證候 手足冰冷,吐瀉轉筋,大渴喜飲,腹不疼痛,目反白眼,下瀉臭穢。

診斷 兩手無脈,舌苔垢膩,邊白中黃。此中熱霍亂也。口大渴不止,瀉有臭味,熱無疑也。若是寒證,胳臂裡面外面俱冷,渴不欲飲,目眶塌陷,無反白眼之象,有抽筋無轉筋之理,腹必大疼。雖寒熱均能使腹疼痛,然熱痛時疼時止,寒痛大疼不止。又熱證手足冷,爪甲紅色;寒證手足俱冷,爪甲不紅,重則青黑色難治。此證寒有熱,皆在夏令,必要辨證的確,始可對證發藥也。

療法 用六合湯加桃、紅、銀花。方以銀花、扁豆解暑毒,藿香清夏,赤苓消暑氣為君,杏仁、川樸下氣寬胸為臣,佐以桃仁、紅花活血通絡,木瓜舒筋平肝,使以甘草,調和諸藥,西參略扶正氣。

處方 杜藿香(二錢) 卷川樸(二錢) 光杏仁(三錢) 清半夏(三錢) 陳木瓜(二錢) 西洋參(一錢) 生扁豆(三錢) 光桃仁(錢半) 紅花(錢半) 赤苓(三錢) 濟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荷花露(一兩,沖)

效果 初服一劑藥不納,病者閤家恐慌,預備後事。余曰:再煎服第二劑,可保有效。遂連服兩劑,六脈皆現,後用清理而愈。

廉按:中暑夾食,陡發霍亂轉筋者,為熱霍亂。方用六合湯加桃、紅、銀花,消暑化食,活血舒筋,大旨不差。惟轉筋多因肝橫乘脾,其肝火必內熾,當佐左金丸,既能泄肝以止轉筋,又能上止吐而下止瀉,加此則更周備矣。

伏暑霍亂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程姓,年約二十餘歲,住蘇州閶門外營盤場。

病名 伏暑霍亂。

原因 素性畏熱,最喜飲冷,適天氣酷熱,因事外出,途中吸受暑氣,致暑熱內伏、不得外達,遂釀變霍亂。

證候 吐瀉不已,煩躁畏熱,身無寸縷而猶畏熱異常,欲臥冷地,四肢悉冷,胸腹部亦均不熱,口渴欲食西瓜,小便短赤,頭項微汗,腳腓痙攣。

診斷 脈息寸關俱數,舌苔黃燥無津。此暑熱內伏,熱深厥深,內真熱而外假寒之病也。

療法 以白虎湯合黃連香薷飲加減。

處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 白知母(四錢) 生甘草(五分) 原麥冬(二錢) 小川連(一錢) 西香薷(一錢) 生扁豆(三錢) 生苡仁(三錢) 鮮石斛(三錢) 陰陽水煎。

效果 一服吐止,再劑利亦止,而煩渴亦大定矣。惟肢體尚冷,囑以稀粥與飲。安睡一夜,體溫遂復常度。於是但以飲食調養,不勞他藥而瘳。

廉按:伏暑霍亂,世俗稱為熱霍亂,夏秋之交為最多。孟英治法,每用竹葉石膏湯,地漿水煎,反佐薑汁、細辛,以治熱深厥深之證,輒多奏效。此案大旨相同,而以香薷為反佐,則同中略異耳。

乾霍亂案

劉榮年(住濟南東流水)

病者 王清臣,年五十餘歲,住省城。

病名 乾霍亂(俗名為絞腸痧)。

原因 猝受時行痧穢而發。

證候 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腹中絞痛異常,手足厥逆。

診斷 兩手脈皆沉伏。脈證合參,此乾霍亂也。因大地不正之氣中人臟腑,上下不通,故吐瀉不得、腹中絞痛,榮衛不行,故脈閉而伏、手足厥逆。非芳香宣竅之品,何以驅穢惡之氣那。

療法 湯丸並進。方用藿香快氣和中,開胃止嘔,為霍亂聖藥,故用以為君,香附通行十二經絡,故用以為臣,佐以檀香、沉香、木香宣通利氣之藥,再加陳皮、枳實、川樸以為使,又恐穢惡之氣,盤踞中宮不易掃除,再用蘇合香丸諸香竄之藥,直達病所而驅疫氣。

處方 廣藿香(五錢) 制香附(三錢) 白檀香(二錢) 上沉香(錢半) 廣木香(錢半) 廣陳皮(二錢) 生枳實(錢半) 上根樸(錢半) 藥煎好後,去渣,研入蘇合香丸二粒,溫服。

效果 服藥一句鍾後,即能安睡。醒後諸病皆去,手足溫暖,脈象照常而愈。

廉按:暑穢之毒,擾亂腸胃而病乾霍亂。故仿景岳十香丸法,闢穢通竅以奏功。

乾霍亂案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馬金玩乃室,年逾三稔,體強,住回回堂後。

病名 乾霍亂。

原因 痰食停滯,胸悶不食,復受暑穢,倏忽病作。

證候 心腹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面青舌強,足膝拘攣。

診斷 左手脈澀,右關滑實。脈證合參,此於霍亂證也。既因停積而壅塞腑氣,復受穢濁而阻逆經氣,則中州擾亂,胃脘氣逆,此腹痛而不吐瀉等證所由作也。面青舌強者,是邪已入營,營血凝而不流之象。驟發之病,勿慮其虛,非內外急救,鮮克有濟。周時內飲食米湯,切勿下咽,免致脹逆莫救。

療法 內外兼治。以磁鋒刺委中穴深青色之筋出血,以泄其毒,復用鹽湯探吐,以宣其滯。得吐後,再以梔子豉湯加香附、益母草、川樸、菖陽、法夏、茯苓、生草,調氣行血,解毒安中,以善其後,日服二劑。

處方 磁鋒 極尖銳者(二枚)

鹽(一撮) 放刀上用火炙透,用陰陽水和服,以鵝羽探吐。

又方 梔炭(一錢五分) 香豉(三錢) 制香附(二錢) 川樸(一錢) 菖蒲(八分) 法夏(一錢) 茯苓(三錢) 益母草(二錢) 生草(五分)

效果 磁鋒砭後,手足遂舒。用鹽湯探吐,當吐黃碧色之痰涎碗許,腹痛遂愈。三日胃能納食,五日康健如常矣。

廉按:乾霍亂病因不一,驟傷飲食者宜探吐,宿食為患者宜消導,氣鬱感邪者宜宣豁,暑火直侵者宜清解。前哲張三錫、郭右陶早有發明。張氏曰:「乾霍亂俗名絞腸痧,急宜探吐,得吐則生,不吐則死。吐後方可理氣和中,隨症調治。」郭氏曰:「心胸脹悶,腹中㽲痛,或如板硬,或如繩縛,或如筋吊,或如錐刺刀刲,雖痛極而不吐瀉者,名乾霍亂。乃邪已入營,宜以針刺出血,則毒有所泄,然後再審其因而藥之。」此案內外急救,深得兩家之心傳?宜其應手奏功也。

霍亂後轉變熱病案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何芳浩,年約二十,海昌人,寓大馬路。

病名 霍亂後轉變熱病。

原因 飲食不潔,吸受穢邪,病起驟然。

證候 三日前霍亂吐瀉無度,腹痛轉筋。今諸恙均平,而四肢厥冷,冷過脛臂,日夜煩躁不寐,環唇焦燥,渴思生冷,便閉溺少,形色渾赤。

診斷 六脈全伏。此霍亂變症,一團邪火,結實陽明。前醫主用附桂回陽,不知溺赤便閉,唇焦煩躁,乃腸胃之真熱;脈伏肢冷,是邪滯壅遏,氣血不通之假冷。《傷寒論》云:「熱深厥亦深」,即此病也。且舌苔干糙中裂,邊尖絳根垢厚,邪實腸胃,尤為顯著。病勢已險,若陷入包絡,燃及厥陰,即刻昏痙變端,就難援救。

療法 急以清泄潤導,峻通大便。用涼膈散原方。

處方 生大黃(四錢) 焦山梔(四錢) 淡黃芩(二錢) 薄荷葉(八分) 白蜜(兩匙,衝入) 元明粉(三錢) 淨連翹(四錢) 生甘草(八分) 鮮竹葉(四錢)

次診 進涼膈散後,大便連通兩次,初燥屎,繼稍軟,色均黑。稍能交睫,煩躁渴飲尚盛,四肢轉溫,脈道亦通,往來細數不揚,溺更渾赤,腸胃之郁邪猶夥,宿垢亦未清澈,面紅目赤,舌苔干糙,根厚尖邊絛。病勢未出險途,防變昏痙,治再清導,佐以生津。

次方 生大黃(三錢) 鮮石斛(五錢) 天花粉(四錢) 淨連翹(四錢) 元明粉(二錢) 肥知母(二錢) 黑山梔(三錢) 金銀花(四錢) 生甘草(八分) 大竹葉(三錢) 鮮茅根(一兩,去心、衣並節)

三診 大便又行三次,前兩次猶是黑鞕,第三次始帶溏漿,醬色奇臭。今日診脈,脈數而揚,舌苔較化,質亦稍潤,煩躁渴飲目赤,一派火象,均見退舍,稍飲稀粥湯,夜寐尚安適。火邪初退,津液灼傷殊甚,慎防昏痙滋變。

三方 鮮石斛(五錢) 鮮生地(五錢) 淨連翹(四錢) 大竹葉(三錢) 生甘草(八分) 天花粉(四錢) 焦山梔(三錢) 金銀花(四錢) 蓮子心(八分) 茅根(去衣心)、蘆根(去節,各一兩)

四診 夜寐較安,胃納較展,四肢溫熱,頭面有汗。今晨咳出厚痰頗多,無形之熱釀蒸有形之痰,煩躁渴飲目赤等又見輕減,溺尚深黃,脈數右部較甚,舌苔黃尖邊仍絳,大病小愈,最易生變。治再生津清化,小心飲食,靜養勿躁,亦為病中要事。

四方 鮮石斛(四錢) 瓜蔞仁(四錢) 淨連翹(四錢) 生竹茹(二錢) 生竹心(卅根) 冬瓜子(四錢) 黑山梔(三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 金銀花(四錢) 嫩蘆根(一兩,去節) 蓮子心(七分,沖) 鮮荷梗(尺許,去刺)

五診 胃納日展,大便又行頗爽,溺色淡,渴飲和,夜寐亦安,右脈尚形滑數。治再和胃生津,清化餘邪。

五方 南沙參(三錢) 川貝母(二錢,去心) 連翹(三錢) 嫩蘆根(八錢,去節) 淡竹葉(錢半) 原金斛(三錢) 冬瓜子(三錢) 綠豆衣(四錢) 生竹茹(錢半) 鮮稻葉(十片)

六診 徹夜安寐,食欲亦佳,脈來右部已靜,濡滑有神,邪熱已化,津液漸復。再以清養善其後。

六方 西洋參(一錢) 淨連翹(三錢) 生竹茹(錢半) 淡竹葉(錢半) 鮮荷梗(一尺,去刺) 南沙參(三錢) 扁豆衣(錢半,生) 嫩蘆根(八錢,去節) 橘白(一錢) 鮮稻葉(十片)

效果 服三劑痊愈

康按:霍亂吐瀉,有陽性陰性之分,且有虛脫實閉之別,臨症時診斷不精,輒致誤治。至若霍亂後轉熱證,陽性霍亂,固多從火化,即陰性霍亂,服熱藥後,一經肢溫脈出亦從火化者多。中醫所謂重陰必陽,物極必反者,即西醫所謂反動力反應性也。前哲陳修園輩謂霍亂服通脈四逆湯後,由陰轉陽,可用竹葉石膏湯急救津液以清伏熱,為霍亂善後之要圖。此案暑穢夾食,當然都從火化,而轉為陽明之實證。初用涼膈散清瀉積熱,尚非孟浪之峻劑,第二方猶用清導,此非確有卓識者不辦。以後四方,由清化而轉清養,層次井然,的是所輪老手。

霍亂暴脫案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劉氏婦,年近四旬,住鹽山城北故縣。

病名 霍亂暴脫。

原因 受孕五六月,時屆孟秋,偶染霍亂,吐瀉約一日夜。霍亂稍愈,而胎忽滑下,神氣頓散,心搖搖似不能支持。時愚在其鄰村訓蒙,遂急延為診治。

證候 迨愚至欲為診視,則病勢大革,殮服已備著於身,將舁諸床,病家辭以不必診視。愚曰:此係暴脫之證,一息尚存,即可挽回。入視之,氣息若有若無,大聲呼之亦不知應。

診斷 脈象模糊,如水上浮麻。此證若系陳病,斷無可救之理,惟因霍亂吐瀉已極,又複流產,則證系暴脫,仍可用藥挽救。

療法 暴脫之證,其所脫者元氣也,然元氣之脫,必由肝上升,所以人之將脫者肝風先動。當用酸斂之藥,直趨肝臟以收斂之,即所以堵塞元氣上脫之路,再用補助氣分之藥輔之,勢雖垂危,亦可挽救。

處方 淨萸肉(二兩) 野臺參(八錢) 生懷山藥(一兩)

方雖開就,而藥肆相隔數里,取藥迫不及待。幸其比鄰劉玉珍有愚所開藥方,取藥二劑未服,中有萸肉共六錢,遂急取來,暴火煎湯灌之。

效果 藥下須臾,氣息稍大,呼之能應,遂又按方取藥,煎湯兩茶杯。此時已能自服藥,遂作三次溫服下,精神頓復。繼用生懷山藥細末煮作茶湯,連服數日,以善其後。蓋萸肉治脫之力實勝於人參,若單用人參治脫,恆有氣高不返之弊(說見喻嘉言),若單用萸肉治脫,轉能立見功效,惟重用萸肉,輔以人參,尤為穩善。

廉按:辨證立論,多閱歷之言,謂萸肉固脫勝於人參,亦卻有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