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诊要”者,诊察经脉之气的纲要也。人体经脉之气随四季阴阳之气而盛衰,即全篇的论点所在,如经脉之气既病之后,各自终竭,各有不同的病证表现,是为诊察病气的依据(要领)。全篇先讨论诊经脉正气之要,后谈诊经脉气终之要,故名《诊要经终》。篇之后部,不仅言诊法之要,且论及刺法之要,所言四时五脏之刺尤不可忽。全篇可分作五节。

【讲解】此篇文献提出,人体的十二经脉随四时之阴阳的盛衰而盛衰,这一认识是诊察经脉之气的纲要。如春主升,人体的经气也要生发;夏主长,经脉的阳气就旺盛;秋主收,经脉之气随之而逐渐内敛;冬主藏,经气也随之而内藏。经脉受病以后,受病之经脉就会发生相应的病证,发病的经脉不同,病证表现也各异,这取决于经脉所属的脏腑。文献讨论的方式,是先从生理方面切入,然后又列举经脉病气表现来印证,特别是对“经终”的讨论。所谓“经终”是说经脉的病变发展到了经气衰竭的程度。

此篇文献实质是讨论诊察经气生理、病理的问题,随着关于“经气”讨论的深入,进而提出“诊法”问题,还论及了“刺法”问题,特别提到了四时五脏的针刺法,非常具体。

第一节 经气之阴阳消长

【原文】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提要】言经脉之气随四季的阴阳消长而变化。

【讲解】此节主要内容,是讲经脉之气随一年四时之阴阳消长而变化,这是经脉之气的正常生理。这里特别提出了“冰复”的概念。什么叫做“冰复”?许多注家都没有明确的解释,单从字面上来讲是很难解释的。这里的“复”通“腹”,古人认为背薄如饼腹深如井,也就是说,背部的肌肉很薄,针刺背俞穴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及脏器;腹部的肌肉较厚,稍微扎深一点问题不大,因此这个“冰腹”就是“深在”之意。每年的11月、12月是阴寒之气最盛的时候,冰冻也越来越厚,这里用“冰”来比喻腹部可深取之意,只有这样理解才能和12月的盛阴相符,不要把“复”理解为“恢复”之意。

第二节 刺法与四时盛衰

【原文】故春刺散腧,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腧,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腧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提要】讨论四时的刺法。

【讲解】此节主要是讲四时的刺法,由于四时阴阳盛衰不同,所以就要用不同的刺法。其中,王冰注解的“间者环也”的“环”字,曰“环,谓循环也”,这个解释不好理解。“环”和“旋”是一个字,所谓“旋”是“旋即”之意,意思是说很快就好了。

另外,这节所云“冬刺俞窍,于分理”比较费解。《甲乙经》中云“冬刺俞窍,及于分理”,这样就和上面的“春刺散俞,及与分理”相对应了,也就比较好理解了。

第三节 四时逆刺之病变

【原文】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欬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墯;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提要】讨论四时刺逆的病变表现。

【讲解】此节主要是讨论四时逆刺的病变表现。其中“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的“欲无言”,《甲乙经》作“闷无言”,我认为还是《甲乙经》的说法比较合理,即令人心烦闷无言的意思。

第四节 五脏逆刺之预后

【原文】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提要】讨论五脏刺逆的预后。

【讲解】此节主要是讨论五脏逆刺的问题。其中“中心者环死”的“环”,也作“旋”解,是顷刻间的意思。另外关于“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一句,什么叫做“布憿著之”?这个“憿”可以读作“小”音,也可以读作“缴”音,实际上这个“憿”是“窍”的假借字;这句话的意思是,针刺胸腹时要取卧位,然后用一块布盖在胸腹上,即所要刺的窍穴上,与现在的隔衣刺同义。

第五节 十二经气之终竭

【原文】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提要】十二经气终竭,各有见症。

【讲解】此节主要是讨论十二经经气衰竭时,各经不同的病变表现,这些病变表现和每条经脉循行的部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