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别”是区别、辨别之意,“经脉别论”是讲手足三阴三阳经脉之区别。阴经、阳经各别,因而每一经脉经气的分布、性质和功能也各不相同,及其病变,故亦有所区别。经脉既有别,病变即有别;脉证既有别,治法便不能不有别也。故名曰“经脉别论”。全篇可分作四节。
【讲解】这篇文献只讨论了三阴经,余者可以参看《难经·第七难》,那里三阴三阳经脉都讨论了,是从生理的角度讲的。生理有别,病变表现也就不一样。文献中列举了一个“气喘”的例子,五脏病变都会引起“喘”,但是病机不同,如心病之喘、肝病之喘、肾病之喘是有分别的。文献中还列举了“汗出”的例子,五脏病变都会引起“汗出”,心病之汗、肝病之汗、肾病之汗也是不一样的。经脉有别,经气有别,生理有别,病变有别,当然治法同样是有区别的。
对不同的病变,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经脉别论”的中心思想。临床的疗效好不好,关键在于辨别,这是临床辨证施治的基本功。究竟是三阴经的病还是三阳经的病,是阴证还是阳证,是虚证还是实证,是寒证还是热证?所以这个“别”字,是“辨”之意,“辨证”的实质就在于区别,区别生理、病理,区别阴证、阳证,区别五脏、六腑。
第一节 辨病之病因、病位
【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提要】病证之所以有别,一是因脏腑经脉各别,二是病因有别,其中病因尤为重要。
【讲解】遇到一个病,要区别病位在何处,在脏还是在腑,在阳经还是在阴经?不仅如此,还要分析病因是什么,如喘病,是寒喘还是热喘,属外感还是内伤?要想在临床辨证准确,病变、病因、病位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病变是怎样的?病因是什么?病位在哪里?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讨论了这么几个问题,并列举了“喘”和“汗”两个病证为例。为什么举这样两个病证来讨论呢?我的体会是这关乎气和血,“喘”多是气的病变,“汗”多是血的病变。
问曰:人的体质、性格、生活习惯、所处环境的不同,脉象是不是也随之各不一样呢?回答是肯定的,故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从病因来说,有的病是因受惊而得,有的病是因受恐而得;从性格来说,有的人是多恚,有的人是多劳;从生活习惯来说,有的人喜动,有的人喜静。所谓“惊恐恚劳动静”是泛指病因、习惯、环境、体质等因素。“皆为之变”,这个“变”是指人的经脉之气要因此而有所变化。这一问一答的主要精神是说,在临床上影响病变的因素是多样的,因为人不一样,所以病也就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中医强调要辨证论治的主导思想。
以“喘”为例。“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夜行”要理解为一切夜间的过分活动,这对人体是有害的,因为这会影响营卫运行的规律。营卫之气白天行于三阳,晚上行于三阴,到了晚上应该休息而不休息,这就要伤阴,即伤及少阴肾。肾精受损,阴伤及阳,于是肾虚不能纳气而上逆,这个上逆之变即为“淫气”,“淫”是“害”之意,“淫气”就是邪气,“淫气”上逆危害到肺,故曰“病肺”。肺与肾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两者是金生水的母子关系,这是子病及母。这个概念与现代医学的概念完全不同,中医学认为“吸气”是肾的功能,“呼气”是肺的功能,所以肺为肾之上源。喘病到了肾不纳气的程度,是慢性病的最后阶段,如慢性支气管炎到了后期,肾不纳气,肾不能与肺配合来完成呼吸功能,于是呼吸浅表,病情严重。由此可见“喘”表现在肺,其根源不在肺而在肾。从治疗来看,肾伤的“喘”单纯治肺就不行了,要先治肾,肾能纳气了,肺气才降得下去,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肺肾关系,不仅限于五行学说来解释,用经脉关系也能说明,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
如果“喘”得之于受了惊吓,是由于“有所堕恐”,这会伤及肝气。“堕恐”为什么会伤肝?因为堕恐就难免不伤筋、伤血,肝主筋藏血,筋伤、血伤,肝气就要上逆,上逆的“淫气”就要加之于脾。“堕恐”与“夜行”的病因完全不一样,治疗这种“喘”就要平肝降逆,恢复肝主筋膜之气、肝藏血的功能,要养肝、平肝,肝才能不亢。否则不仅是喘治不好,还会伤及脾气,土而不生金,于是喘病不除。
如果“喘”得之于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是由于“有所惊恐”,人的神气就要散乱,肺藏魄嘛,这种喘病往往是肺之神气受伤引起。而心与肺又同在上焦,肺病之邪气要波及心,影响心神。对这种由于神志因素导致的喘病,要从肺气、心神方面来分析,治疗方法要安定肺之魄、心之神。
如果“喘”得之于意外事故,是由于“渡水跌仆”,即由于渡水跌仆而恐惧引发,这种喘病源于肾,肾主恐、主骨嘛,所以治疗的方法又不一样了。
以上列举了喘症的各种诱因,是不是这些诱因一定会致喘呢?也不是这样。“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当是之时”是指夜行、堕恐、惊恐、渡水跌仆种种诱因,勇者、怯者是指不同体质的人群。“勇者”即体魄健壮的人,虽然有这些致病的因素存在,但因体质强,正气的运行会把致病因子抵抗在外,就不一定会发病,故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即体质不强的人,就躲不开这些致病因子了,致病因子会着落在体内驻留下来而诱发疾病,故曰“怯者则著而为病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有种种的病因,发病与否还要取决于人的体质,体质强弱不一样,发病、病变也不一样。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因此医生看病,望闻问切的基本方法是必须要掌握的,对人之体质也是要有研究的。“勇怯、骨肉、皮肤”是泛指人体质的不同表现,如体力劳动者的体质与脑力劳动者的体质是有很大差别的。“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情”是指人的体质、所处环境、生活习惯、致病因素等全面的情况,意思是说掌握了全面的信息才能正确地运用诊法。这里在告诫我们这些做医生的,诊断不能单凭医学上这点知识,还要对相关的一切因素进行细致地观察。
再以“汗出”为例。“汗出”是个症状,可由多种原因造成。若“汗”是由于“饮食饱甚”而引起,是胃中的实热邪浊太甚的缘故;过饱使胃不能保持寻常之清静,胃中的实热邪浊要通过排汗而消散,这种“汗出”是胃被实邪所扰之故,故曰“汗出于胃”。若“汗”是由于“惊”而引起,这是因为伤了心神,心藏神,汗为心液,心阳妄动,蒸其津液而为汗,故曰“汗出于心”。若“汗”是由于“持重远行”引起,这是过劳伤肾的缘故,故曰“汗出于肾”。若“汗”是由于“疾走恐惧”而引起,疾走伤肝之筋,恐惧伤肝之神,故曰“汗出于肝”。若“汗”是由于“摇体劳苦”引起,这是因过度劳累而伤脾气的缘故,故曰“汗出于脾”。总之,同是“汗出”一症,在临床上要分辨“汗”出于何经、何脏。
无论是在为阳之春夏,还是在为阴之秋冬,人为什么会生病呢?“生病起于过用”,是说病与不病的关键是由“过用”引起,就是说人体内在的因素是决定性的。或是精力过用,或是情志过用,或是气血过用,总是人体正气过耗所致。“此为常也”,这是一般的规律。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一定要领会。
这是第一节的内容,讨论了外在因素和人体内在因素结合致病的规律。外在致病因子一定要与人体内在因素的协同下才够成为发病的条件,单方面是不能致病的。
第二节 经气代谢与诊脉
【原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提要】经脉尽管有阴有阳的分别,但是经脉之气源于饮食,即源于脾胃,诊脉之所以要候“胃气”就是这个道理。
【讲解】饮食水谷入于胃,通过胃的消磨后,“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这个“淫”不是指邪气,是渗透、浸渗的意思,与“散”同义。即水谷精微之气,散布于肝,通过肝又渗透到筋膜里去。《金匮要略》中记载有“浸淫疮”的“淫”也是渗透之意。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这个“浊气”也要与一般的污浊之气分别对待,这个“浊”是“厚重”之意,是指稠厚黏浊性质的水谷精微而言;是说厚浊的水谷精微要“归于心”,去营养心脏,通过心又把水谷精微之气渗透到脉里,心主血脉嘛。水谷精微之气渗透到脉里,和血液一起在经脉里流通到了肺。“肺朝百脉”的“朝”是“汇合”之意,即经脉之气汇合于百脉。古人没有肺循环的概念,但是古人在这里认识到了心与肺的关系,肺主气,心主脉,气、血在肺中汇合,然后“输精于皮毛”,肺把水谷精微输送至全身。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毛”是指肺气,“脉”就是指心脉,即肺气、心血相合而成为人体经脉中的精气,这是“毛脉合精”的意思。气血合成人体的精气、正气,这种精气要行聚于府,这个“府”是指“膻中”。
心、心包络、膻中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心在里,包络是心之外围,膻中是心包络所在的部位,即心包络、心均居膻中。所谓“府精神明”是阴阳协调的一种气象,即膻中之气盛,心脏之神旺。于是“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四脏”是指肝、肺、脾、肾,“权衡”是平衡之意,心之神明可主宰四脏,使五脏之气能够维持相对的平衡。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的:“主明则下安。”是指脏腑的平衡、协调的状态。
脏腑之间的“权衡”关系是脏腑的正常状态,故曰“权衡以平”,“平”是“正常”之意。正常的经脉之气通过心肺的作用到达寸口,故曰“气口成寸”。通过寸口的脉象来诊断五脏六腑的变化,故曰“以决死生”。
上述是食物在人体内消化、输布的生理过程。接下来再看水液的代谢过程。“上输于脾”,一些注家怎么也诠释不好这句话,关键在这个“上”字,这里的“上”是“先”之意,“上输于脾”就是“先输于脾”。“饮入于胃”,经过胃的消化,转化成水谷精微,首先转输给脾。水谷精微通过脾气的“散精”作用,“上归于肺”。通过肺气宣发、肃降的“通调水道”作用,“下输膀胱”。于是“水”与“精”并行于“五经”而被输送到五脏。
水谷精微之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是有秩序、有规律的,这个秩序、规律与四时的规律、五脏运行的规律、阴阳运行的规律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水谷精微的消化传输遵守的是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化规律,故曰“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揆度”是“计算”之意,这种规律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如《灵枢·营卫生会》中“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就是一种计算;又如前面讲的“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这也是一种计算。“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是总括上面“食入于胃”“饮入于胃”正常生理的运行规律。
第三节 经脉别论之证治
【原文】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
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提要】由于阴经、阳经的区别,其病变就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法就不一样。
【讲解】学术上对脏腑学说有个争论,有的说脏腑学说包括经络,有的说脏腑学说不包括经络。我同意前面的观点,脏腑学说应该包括经脉。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讲,如要发挥经络,要专题讨论“经络学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总之脏腑学说是不能离开经脉来研究的,脏腑是经脉的根本,怎么能说脏腑不包括经脉呢!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这是讲太阳经病的证治。“太阳脏”是指太阳经,即膀胱经;一经单独发病,叫“独至”,“至”是言病气在脉象上的反映;“厥”是厥逆,“喘”是气喘,“气逆”是虚气冲逆。太阳经的病变,或厥逆,或气喘,或气冲逆,其特点都是气往上行,这是因为膀胱在下之故,膀胱之气随经脉上逆所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病变呢?膀胱与肾为表里,肾水、膀胱水都属寒水,所以太阳经又称寒水之经,其病主要表现为阴不足,即膀胱之水不能涵太阳之气,其气就要上逆。“阴不足”是指太阳寒水之阴不足,“阳有余”是指太阳之气有余,是阴水与阳气的平衡关系出了问题。阴不足而阳有余,临床上可见喘、气上冲,如奔豚病就是水气上冲,用“桂枝加桂汤”治疗,还有“奔豚汤”也主要是用“桂枝”来温养太阳膀胱寒水之气。“表里当俱泻”,“表里”是指太阳之表、太阳之里,如太阳之表是太阳本经病,太阳之里是少阴病,是肾病,“当俱泻”是指泄其有余之气,泄上逆之气,不能去泄阴,要泄有余之阳气。“阳有余”与“阴不足”会形成恶性循环,阴越是不足,阳越是亢,阳越是有余,阴就越是不足,在临床上要根据标本先后缓急来决定施治的方法。若“阳有余”表现紧急就先泄其阳,而后补其阴;若“阴不足”表现紧急就先补其阴,而后泄其阳。“取之下俞”,这个“俞”是指五腧穴的第三个穴,名“输”,膀胱经的输穴是“束骨”穴,肾经的输穴是“太溪”穴,泻太阳取束骨,泻少阴取太溪。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这是讲足阳明胃经的证治。若阳明胃经发生病变,多是“阳气重并也”,“并”是两气合并之意。《素问·阴阳类论》云:“所谓二阳者,阳明也。”为什么阳明被称作“二阳”?是说太阳之阳、少阳之阳都可以并于阳明,阳明是太阳之里少阳之表,居于太、少之间,二气重并而“阳气重”。所以阳明经的病变,往往是阳邪偏重,会出现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典型热证表现。这时候“当泻阳补阴”,“泻阳”就是泄其阳之有余,“补阴”就是补其阴之不足,高热就要伤津嘛。临床治疗可用“白虎汤”,“白虎汤”既泻阳又补阴。这里说“取之下俞”,谁是阳明之阴?当然就是“脾”了,脾胃相表里嘛,胃经的“下俞”是“陷谷”穴,脾经的“下俞”是“太白”穴,意思就是可以泻陷谷,补太白。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
前卒大,取之下俞”,这是讲足少阳胆的证治。胆为升发之气,邪气一盛,胆气最容易上逆,表现为口苦、胸胁痞满、干呕、目眩等症,这都是少阳升发之气太过而上逆的表现,故曰“厥气”。肝胆病变都有“厥逆”的特点,因为肝也主升发,肝邪太过也是往上逆。如何治少阳的厥逆之气呢?“
前卒大”,这是一种循经取穴的方法。“
”是指足上的阳
脉,
脉没有穴位,阳
附在阳经,阴
附在阴经,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是阳脉所发之地,“
前”就是指申脉之前;申脉之前正是少阳经,若少阳经脉邪气盛,经脉就会“卒大”,即突然膨大起来。这就要“取之下俞”,少阳经的“下俞”是“临泣”穴,当然也是用泻法。“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一阳”就是少阳,前面讲了“独至”就是本经一经发病,此少阳独至,是指少阳本经发病,没有影响到他经。这里病传的秩序是太阳、阳明、少阳,符合张隐庵的学术主张,即病变之传是由三而一,先太阳即三阳,再阳明即二阳,再少阳即一阳。
再看病在阴经的证治。“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这是讲足太阴脾经的证治。“搏”是坚、强之意,太阴脾的脉象应该是和缓的,现在出现搏坚脉象,要注意审察是否是真脏脉之搏坚,故曰“用心省真”。太阴脾经属中土,是水谷精气的来源,所以“太阴病”一般是指脾胃同病。脾胃病要影响到五脏,故曰“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不平”是“不正常”之意。“三阴也”,“三阴”是脾的番号,一厥阴肝,二少阴肾,三太阴脾。“宜治其下俞”,治疗还是要取“下俞”穴,胃经的“下俞”是“陷谷”穴,脾经的“下俞”就是“太白”穴。“补阳泻阴”,就是补胃泻脾,即补胃之“陷谷”泻脾之“太白”。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这是讲足少阴肾经的证治。但这句话有个严重的错误,这里讲的是阴经,与阳经无关,所以“一阳”要改成“二阴”,“少阳”要改成“少阴”。“二阴”是足少阴肾经番号,“二阴独啸”就是少阴独病,少阴之相火独亢,故曰“少阴厥也”。“阳并于上”的“阳”是指相火,即阳热并于上。于是“四脉争张”,“四脉”是指心、肝、脾、肺之脉,四脉都受到相火的影响而亢奋。其原因归于肾,是由于肾经的相火造成的,故曰“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经”是指太阳经的经穴,即“昆仑”穴,“络”是指太阳经的络穴,即“飞扬”穴,阳邪亢盛可以从经、从络来治疗。“泻阳”,若要泻太阳之经,就泻“昆仑”,若要泻太阳之络,就泻“飞扬”;“补阴”是补“足少阴”,补少阴的经穴,即“复溜”穴,补少阴之络穴,即“大钟”穴。不管治以经穴也好,还是治以络穴也好,总的原则是“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这是讲足厥阴肝经的证治。“一阴至”是指厥阴肝病,“治不是“治疗”之意,是指厥阴主病。厥阴病是真阴虚,阴不养阳,阳亢阳郁,阴虚阳热逆于上,会出现“心痛”的表现,相火引动君火嘛。这种厥逆之气长久地停留于体内,停留于经脉,就要影响其他的器官,故曰“厥气留薄”,“薄”是“逼迫”之意,《内经》中许多“薄”字都是“迫”之意于是“发为白汗”,“白汗”是指“大汗”,又叫“迫汗”,相火一动经常会有大汗淋漓的表现。“调食和药,治在下俞”,治疗可调食、可和药、可针治下俞,“调食”是营养疗法,“和药”是药物疗法,“下俞”是针刺疗法厥阴经的“下俞”是“太冲”穴,不管用什么方法治疗,总之要“泻阳补阴”。
以上是讲三阴、三阳经脉因性质不同病变相异,治疗的方法也就不同这正是“经脉别论”的要义所在。
第四节 三阴三阳之脉象
【原文】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提要】讲三阴三阳经脉随着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各有不同的脉象。
【讲解】问曰:“太阳脏何象?”太阳经的脉象是什么样的呢?答曰:“象三阳而浮也”,“三阳”是指太阳经,太阳经在秩序为“三”,故太阳为“三阳”。自然界太阳寒水主气是在三月到五月这个阶段,是阳气逐渐盛大,是由春转夏的阶段,所以在脉象的反映是“浮”,即脉搏在浮部出现,人体的太阳之气主外、主表嘛。前面《素问·平人气象论》讲过“太阳脉至,洪大以长”,与此处的意思差不多。
问曰:“少阳脏何象?”少阳经的脉象是什么样的呢?答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自然界少阳相火主气是在腊月、冬月到正月这个阶段,是万物虽萧条肃静但阳气已经萌芽的阶段,所以脉象就像阳气初生滑利而不充实。
问曰:“阳明脏何象?”阳明经的脉象是什么样的呢?答曰:“象大浮也。”自然界阳明燥金主气是正月到三月这个阶段,阳明是二阳之气,间于太阳与少阳之间,其阳气比少阳要壮,比太阳又不及,所以脉象“大而“浮”。前面《素问·平人气象论》里面讲“阳明脉至,浮大而短”“太阳脉至,洪大以长”,说明阳明的阳气虽然盛,但它不如太阳之阳气那么盛大,所以阳明脉短,太阳脉长,“短”与“长”是指阳气的不同程度。
以上讲了三阳经的脉象,一少阳二阳明三太阳,是说人体三阳经脉的表现与自然界的阳气的变化是一致的,即太阳寒水之气、阳明燥金之气、少阳相火之气与自然界之阴阳盛衰是一致的。
“太阴脏搏,言伏鼓也”,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上文讲的“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正常的太阴脉象往往在沉部出现,故曰“伏”,是“沉之意,“沉”主里;“鼓”是指下有鼓动感,对有力的脉象临床上称为“鼓指”;所谓“言伏鼓也”,是说太阴脉象虽沉但坚搏有力,这说明太阴之气旺盛。
“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二阴”是足少阴肾经;“肾沉不浮”是说少阴肾经的脉象比太阴脉更沉,是肾气盛的正常现象;“不浮”,是说肾脉不应该在浮部出现。
这里没有谈“一阴”,没有提到“厥阴”,看来这段文字还是有脱落这段文献主要是讲述三阳三阴经正常的脉象。阳脉脉象是三阳而浮、二阳大浮、一阳滑而不实,阴脉脉象是三阴浮鼓、二阴沉不浮。阳气盛总是要出现阳脉,阴气盛总是要出现阴脉,这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
《经脉别论》这篇文献论述了三阴三阳经脉之间的区别,且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应,在临床上对每一病证都要分辨阴阳,是此篇文献的意义所在。
答 疑
问:“府精神明”的意思是什么?
我的体会,“府精”是指上文的“毛脉合精,行气于府”。所谓“毛脉合精”从原文来看是指心肺合精,“毛”指肺,“脉”指心。为什么称为“府”呢?因为心和肺的部位都在膻中,膻中气海是心肺所在的部位。“府精”是说心肺在膻中得到水谷精微的濡养,“神明”是指心肺的功能,特别是心的功能。因此我认为“府精神明”的意思应该从上文“毛脉合精,行气于府”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