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五气”是指五脏之气,是指肝、心、脾、肺、肾的功能而言,“气”的概念就是指“功能”,因此不管是生理方面、病理方面都有五气的问题,生理方面有不同的功能作用,病理方面有不同的病变表现。中医的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核心的,这篇文献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即五脏之气的生理、五脏之气的病理、五脏之气的治疗。所谓“宣明”,通俗地说就是“搞明白”的意思,从五脏的生理、病理、治疗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清楚“五气”,故曰“宣明五气”。
【讲解】这篇文献与其他文献的组织方法都不一样,是条文结构的,因此这篇文献就不好再分章节了。此篇文献共计十三个条文,基本上分作生理、病理、治疗等三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就打乱文献的前后顺序,用归类的方法来讲解。
第一节 五脏之生理
【原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提要】五液、五脏、五主、五脉都属于生理范围,是中医脏腑学说最基本的内容。
【讲解】关于五脏生理的这四条文献,基本用不着讲了,大家都能看懂,不好理解的地方讲解一下。
如“心脉钩”怎样理解?“钩”是指刚中带柔的心之脉象,因为心脉阳气盛,但只刚不柔是不正常的,“钩”有“曲”之意。
又如“脾脉代”怎样理解?代脉,一般认为脉快而有间歇者为“代脉”,这是《伤寒论》之后才提出的一个概念,这里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这里所说的“脾脉代”是指脾的正常脉象。前面讲色脉的几篇文献都讲过,任何脏的脉象都要有胃气,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脾脉代”。脾胃主后天水谷之气,脾脉正常与否与其他几脏密切相关,即正常情况下其他脏脉都应含有脾脉之象,这就是“代”的意思。如春脉弦,弦之中有和缓之气象,那是有脾脉;心脉钩,钩之中有和缓之气象,那就是脾脉;肺脉毛,毛之中有和缓之气象,那就是脾脉;肾脉沉,沉之中有和缓之气象,那就是脾脉。脾脉之象均融于其他四脏之脉象中而被代之,故曰“脾脉代”。
第二节 五脏之病理
【原文】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提要】五病、五并、五恶、五发、五乱、五行、五伤都属于病理范围,属于中医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文献容易读懂,下面也是有重点的讲解。
【讲解】关于“五气所病”。“心为噫”,气郁不申叫“噫”,如饭后打嗝就是“噫”,这涉及土火之关系,胃气、心气有所不舒时往往就会“噫”,“噫”是气郁的表现。“肺为咳”,肺气上逆则为咳。“肝为语”,病人自言自语、自问自答,但不像狂症那样的乱语,这是有阴无阳的表现,属于阴证,病入三阴(厥阴),往往会有这种神识不清的表现。“脾为吞”,想说没说,把话咽回去了,或者本来也没有吃什么东西,但总有吞咽动作,这是脾虚、脾阳不振的表现。“肾为欠为嚏”,“欠”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嚏”是气逆的表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恐”不是胃的问题,“恐”是肾的问题,这里是说胃邪太盛,太盛的土湿之邪气伤了肾水,出现“恐”的表现。“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这是水湿太过,下焦阳虚不能制水的缘故。“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遗溺”一般来说还是因为太阳膀胱之阳气虚,失去约束功能,所以出现“遗溺”,临床上用的“缩泉丸”之所以有效,就是收敛膀胱阳气的缘故。“胆为怒”,是胆之相火旺,气往上逆的表现。
关于“五精所并”。“并”是“加之”之意,“精气并于心则喜”,这里所谓的“精气”是指五脏之邪,五脏之偏盛的阳邪,即火热之邪加之于心,使阳太过,就会出现嬉笑不休的表现。为什么会有“并”的现象呢?最后一句说“虚而相并者也”,这是由于机体有所不足造成的,因为正气不足邪气才能加之。特别是“胜我”之气加之,如水克火,阳火虚了寒水之气就会加之于火,又如土克水,肾水之气虚了土湿之气就会加之于上,这叫“虚而相并者也”,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一个意思,“并”与“凑”同义。至于说“并”之后,则喜、则悲、则忧、则畏、则恐等不同表现,是由具体脏器的特性所决定的。
关于“五脏所恶”。“心恶热”,心为阳脏,火不能太过,所以“恶热”。“肺恶寒”,肺主清肃之气,阴不能太盛,所以“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嘛。“肝恶风”,肝为风脏,肝病会产生风症,外风极易引动内风,所以“肝恶风”。“脾恶湿”,脾属土,为土气盛之官,湿气不能太盛,所以“恶湿”,脾之湿气太盛,往往是脾气虚、脾阳不足的反映,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的结果。“肾恶燥”,肾为水脏,燥热伤肾精,所以“肾恶燥”。这“五恶”是由各脏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
关于“五病所发”。肾为阴中之至阴,肾主骨,故曰“阴病发于骨”,属于阴精的病。心为阳中之太阳,心主脉,心阳发生病变会影响到血脉、营血,故曰“阳病发于血”。脾为太阴之脏,脾主肌肉,故曰“阴病发于肉”。“阳病”为什么会发于冬?什么性质的阳病会发于冬?这是指阳不足、阳虚之病,冬季阴盛阳衰嘛,如患有心阳虚的心血管病病人和患有阳虚的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往往在冬季最易犯病,故曰“阳病发于冬”。夏季阳热盛,阳盛则阴病,阴虚、阴不足的人到了夏天,阳热之气极易伤阴,故曰“阴病发于夏”。这些都涉及阴阳的基本概念,当然具体的病证要具体分析,肾阴肾阳、心阴心阳、肝阴肝阳都要作具体的分析。
关于“五邪所乱”。“狂”症是邪入于阳经、阳分引起,故曰“邪入于阳则狂”。如临床上的阳明热证,会出现谵语、发狂的表现,就是“邪入于阳”的例子,是阳气发越于外的表现;又如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总属心阳亢盛,要用泻心火的方法治疗。邪入于阳脏、阳腑,都可致发狂,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为什么说“邪入于阴则痹”?风、寒、湿三气杂至,阴寒之邪痹着于经脉,或痹着于肌肉,或痹着于筋膜,或痹着于骨,都会出现痹症,故有筋痹、脉痹、骨痹、肌痹、肉痹之分,临床上见到的关节病、风湿病,都属于这个范围。故曰“邪入于阴则痹”,“阴”是指经脉、骨节、筋膜、肌肉,“邪”以寒湿邪气为主。为什么说“搏阳则为巅疾”?“搏”是“搏击”之意,“阳”是指阳气,邪伤了阳气会出现“巅疾”。“搏阳”与邪入于阳不一样,邪入于阳基本属于实证,这个“搏阳”,是阳气受损而受邪的意思。“巅”指癫痫一类的病,癫痫之疾多为虚夹痰湿证,其病机是阳气先虚,痰湿搏于阳,所以有“动阳狂,动阴巅”的说法。为什么说“搏阴则为喑”?“阴”指五脏,“喑”是讲不出话来,少阴心脉走喉咙系于舌本,若邪气伤于少阴心经,会出现“喑”。关于“喑”可以多说几句,又如手太阴肺经也行喉咙,邪气搏于肺经,声音嘶哑;再如虚劳病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脾虚、肾虚,病到后期也讲不出话来,因为脾肾的经脉也集于咽喉。总之,五脏的经气都会在舌下、舌本、咽喉这几个与发音直接有关的部位集结,所以说邪气“搏阴则为喑”。总之“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阳入之阴”是阳气内敛,表现出来就是“静”;反之“阴出之阳”,阴气不能内藏,表现出来就是“怒”,即狂躁不安。从虚实来分析,“阳入之阴”有虚证、有实证,“阴出之阳”也有虚证、也有实证。
关于“五邪所见”。春得秋脉是金克木,夏得冬脉是水克火,长夏得春脉是木克土,秋得夏脉是火克金,冬得长夏脉是土克水,这都是五脏相乘的脉象。什么叫“阴出之阳”呢?前面讲过“不间脏”的病脉是严重的,多为死脉,这种相乘的脉就是“不间脏”之脉,是五脏阴精暴露的真脏脉;“阳”是指“胃气”,由于胃气损伤,克者之气太盛了,胃气不能布散于三阴五脏,故曰“阴出之阳”。如果这时候还出现了反常的神志表现,即“病善怒”,那就更危险了,故曰“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这就是说,五脏过克之气相乘,只要出现这种不间脏的真脏脉,无论病变出现在哪一个脏,都会“命死不治”,预示着生命即将结束,不能治愈了。
关于“五劳所伤”。“久视”为什么会“伤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又云:“诸脉者皆属于目。”五脏的经脉都汇于目,“久视”使眼睛过分疲劳了,目为肝之窍,就要伤及血。“久卧伤气”,阳气主动,“久卧”不动,妨碍阳气的运行,有些人感觉睡觉越多越乏,越是振作不起来,就是因为体内的气血不流畅了的缘故。“久坐伤肉”,脾主肉,脾是主运化的器官,“久坐”脾不能运化,自然会影响到肌肉的健康。“久立伤骨”,肾主骨,伤骨就是伤肾。“久行伤筋”,肝主筋膜,伤筋就是伤肝。
第三节 五脏之治疗
【原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提要】从性味的角度讨论五脏之治疗,“性味”包括药物的性味,也属于中医学基础知识的内容。
【讲解】主要讲解关于“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五味中的“辛”有两种性格,有的是辛散,有的是辛润,辛散者多,辛润者少。“辛”多是入气分的药,“辛”既然多散,所以“气病无多食辛”,“气病”是指气虚,气虚者要慎用辛味药,是预防耗散正气的意思。当然,若是气不舒,气不能升,还是要用辛味药,“补中益气汤”还是要用升麻、柴胡嘛。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血病”主要是指血虚、血流不畅的病。“咸”味药能软坚,有伤血的一面,血已经不足,所以咸味药要少用。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凡是“苦”味药都带燥性,比如黄连、黄芩、黄柏、黄栀子等,燥性会伤津,骨是肾所主,是精水所在,所以凡是肾虚、肾精不足的病,要慎用苦味药,意在不要再去伤精水。从温病学家的治疗方法中就能看出对苦味药的应用是非常谨慎的。热性病是不是都要用苦寒药呢?温病学家一般都用甘寒药,因为温热病总是津伤者多见,甘寒药可以生津,只是不得已才用苦寒药,只有在高热难退时才用苦寒药。“苦走骨”,凡是肾阴虚的人不要随便用苦寒药。临床上有些人爱用知母、黄柏,这两味都是苦味药,肾虚了用三钱“知母”,“黄柏”也用三钱行不行?我看不行。黄柏、知母两个药性格不同,“知母”带润,“黄柏”苦燥,若已有阴虚火旺的表现,要去阴火,就应该重用“知母”去润泻,轻用“黄柏”的苦燥。看一个医生有没有经验,从他开药的分量也能看得出来的。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这是指湿热证而言。若脾虚应该用“甘”味药,用甘温补脾阳。若脾湿重,舌苔厚腻,甘味药要尽量少用,不管是寒湿还是湿热,都尽量少用甘味药,甘味药都带滋腻性。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酸味药有酸收、酸泻之分,所以要看是什么样的“筋病”。若肝阴不足,不能养筋,那就要少用酸泻的药,而酸收的药还是可以用的。所以“无多食酸”要具体分析,要看病之虚实来决定用酸泻还是用酸收。
“是谓五禁,无令多食。”总之,临床上要视病情而定,适合的多食,不适合就要少食。“五味”问题是有临床意义的,尽管《内经》里面的方药很少,但是药物性味的知识还是可从《内经》里面读出来的,我们要掌握这些药物性味的应用原则。
答 疑
问:“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与五脏藏神的说法不一致,怎样理解?
这种“不一致”究竟是有意识的,还是写错了?历史上的注家也都有不同意见。关于“并于肝则忧”,《医学纲目》认为“忧”应该改成“怒”。但在《灵枢·九针论》中也写作“精气并肝则忧”,说明这不是偶然的错误,也不能随便改动。《素问直解》认为,肝本应主怒,这里说“忧”,要从有余、不足来解释,认为肝有余则为怒,肝不足则为忧,这个说法我认为有参考的价值。从临床实践来看这个解释是比较合理的,在临床上,肝气郁结的人,焦虑、抑郁,确实是有“忧”的表现。
关于“并于脾则畏”,《医学纲目》认为还是要把“畏”改作“思”。高士宗在《黄帝素问直解》中的解释是,“思”乃脾之精,“畏”为虑之志也,思虑太多就会畏首畏尾,我觉得这个说法也有参考价值。《素问·宣明五气》文中也说:“虚而相并者也。”所以我认为从虚实的角度来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病人的体质不一样,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不一致”,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五脏所主五志的基本概念,因此对“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的理解,要从临床来体会,从有余、不足的方面来分析认识。
问:怎样理解“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为什么说“阴病发于骨”?是因为肾主骨,这句话的意思是“阴病多发于肾”,少阴肾经发病多见寒证,热化是个别现象,故曰“阴病发于骨”。为什么说“阳病发于血”?是因为心为阳中之太阳,又心主血脉,故曰“阳病发于血”。为什么说“阴病发于肉”?“肉”是指太阴,脾主肌肉嘛,故曰“阴病发于肉”。为什么说“阳病发于冬”?“冬”属阴,阴盛则阳病嘛,故曰“阳病发于冬”。为什么说“阴病发于夏”?阳盛则阴病,所以夏天阴病多,故曰“阴病发于夏”,所谓的“春伤于风,夏生飧泻”就是这个意思。上述“五病所发”,临床上都是可以见到的,但并不局限于此。
问:怎样理解“肺恶寒”“肾恶燥”?
文献中讨论“五脏所恶”时,提到肺恶寒、肾恶燥,历史上有的注家认为应该颠倒过来,应为肺恶燥、肾恶寒。究竟肺恶寒、肾恶燥符不符合临床的实际呢?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临床实践,根据临床实践,我认为此处改也可,不改也可。
肺为什么“恶寒”?因为六淫邪气致病,尤以“风寒”袭表为多见,而肺气通于皮毛,所以风寒外袭首先就要伤肺。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依我看,寒邪上受也同样犯肺。人体肌表为卫气所布护,而卫气由宗气所推动,宗气又由肺所主,所以肺与“寒”常常可直接接触,一旦肺伤寒邪就会出现恶寒、战栗、气喘、咳嗽等种种病变表现。所以肺既怕“燥”也怕“寒”,“肺恶寒”之说是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的。肾为什么“恶燥”?因为肾藏“精”,燥易伤精,所以“肾恶燥”,这也是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的。
与这两个概念类似的还有,如脾喜燥、胃喜湿,在这里,如果把燥、湿解释称六淫邪气之燥、湿,这就不符合临床实际了。脾之所以“喜燥”,因为脾主运化,脾在没有湿阻的环境中,会把胃所接纳、消化的五谷精微运送到五脏六腑中去而清理得干干净净,若精微物质运输不尽而留滞于中焦,便成为湿邪,这是“脾恶湿喜燥”的含义。胃为什么喜湿恶燥呢?胃是水谷之海,所谓“喜湿”是指胃要不断地消磨五谷而使之成为水谷精微,这个“湿”是指水谷之精微,胃的消磨功能一旦减弱,其中的水谷精微就少了,所谓的“燥”是指此而言,所以“胃恶燥”。
总之,若要修改这样的说法,可以参照《太素》的改法,即肺恶燥、肾恶寒,这是从“五气”关系来修改的,属本气太过。但肺恶寒、肾恶燥的情况临床也可见到,所以我认为改也可,不改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