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未收集到录音资料,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人之有身,不离气血;人之应物,不离形志。形者,血气之充于外者也;志者,血气之存乎内者也。惟气血有多少之不同,形志有苦乐之各异,及其病变,必当据其经脉气血之有余、不足而分别为补泻之刺。全篇可分作四节。

第一节 气血虚实调治

【原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提要】言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气血各有多寡之不同,因此其病变也各异,必当伺其虚实而进行调治。

第二节 背俞穴的取法

【原文】欲知背腧,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腧也;复下一度,心之腧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腧也;右角脾之腧也;复下一度,肾之腧也。是谓五脏之腧,灸刺之度也。

【提要】言针刺经脉取背俞之法。惟其取法与《灵枢·背俞》及《甲乙经》相关内容多不合,疑有脱误。

第三节 形志异治法异

【原文】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提要】言形志苦乐,病有浅深,治各不同。

第四节 经脉气血刺法

【原文】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提要】经脉血气多寡不同,刺法亦因之而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