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献的录音仅限于答疑,其他内容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此篇文献从针刺的效果切入来阐明针法,犹言一针虽至轻微,但用之刺而得其法,却可以治愈疾病,保全人之性命和形体。“宝”与“保”通,故名之曰“宝命全形”。全篇共分作四节。
第一节 针刺之要必调气血
【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提要】凡形体之病证,无不由于内在的病机所发生,故从形体用针,必须要起到调治其内的作用,方能有效。
第二节 持针者必备用针法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提要】凡持针之人,必备用针之法,才能取得针到病除的疗效。
第三节 针法之要阴阳五行
【原文】帝曰: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提要】用针也要以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做指导,才能掌握针法之要而熟练地用针。
第四节 针道之要辨证论治
【原文】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提要】发明针道的基本内容,辨证论治仍为其要。
答 疑
问:怎样理解“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
“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是在讨论针道。什么是针道之要呢?还是要辨证论治。医生在辨证的时候,病人会出现复杂的脉象,甚至可以见到多种不好的症状,是不是每个症状、脉象都是同样的重要呢?当然不是,掌握了针道的医生应该要在这众多的脉象和症状中去发现和分析哪些是主要的,这样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这就是“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的意思。脉有内外,证也有内外,表现出来的脉和症是外在的,一定要将其与内在的病机联系起来分析,不要只看表面的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把“众脉”“众凶”归结到内在的某一点,这样“证”就辨出来了。这其中的关键就在“外内相得”,这样就可以做到众脉不见、众凶弗闻、无以形先,而抓住疾病的本质。庄子说“庖丁解牛,不见全牛也”就是这个意思,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事情就会迎刃而解,针道之要也在于此。
问:新校正云:“按《太素》身作形,杨上善云: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摄之以时,有异单豹外凋之害,即内养形也。实慈恕以爱人,和尘劳而不迹,有殊张毅高门之伤,即外养形也。”其中“单豹外凋”“张毅高门”是何意?
这是古人导引方法的两个俗语,“单豹外凋”“张毅高门”是两种导引方法,有一定的姿势、动作要求,属于气功的一种锻炼方法,就像“易筋经”“八卦经”等一类的锻炼方法。关于这些导引的具体做法,我是个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