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献的录音仅限于答疑,其他内容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顾名思义,全篇乃言刺法以治热病者,但究其旨意,尤贵在文中讨论了五脏病变的症状、色脉、传变、预后等问题。全篇可分作三节。
第一节 热病之五脏见症
【原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提要】叙述了热病的五脏见症,并及面色之诊,又及调治之法。
第二节 热病之色脉汗诊
【原文】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提要】讨论热病之色、脉、汗对诊断的意义,及其两感病的预后。
第三节 热病刺法之气穴
【原文】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提要】补叙刺热气穴,以及面色部位对诊断的意义。
答 疑
问:怎样理解“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这是在讲热病的单感、两感问题。古人认为,单感热病与两感热病从表现到治疗有很大的区别,总的来说单感热病病情轻浅容易治疗,两感热病病情严重不易治疗。
“荣”是“表现”之意,是说病人的气色表现在颧骨这个部位,故曰“色荣颧骨”。病在太阳,病在表,为什么颧骨这个地方有反映呢?这要从太阳经脉的循行来理解。太阳经脉的循行从睛明穴开始,睛明穴在两个内眼角,而太阳之经络于两颧,所以病在太阳经往往两颧这个部位出现太阳的病色,即有点现赤色,这是太阳热病的表现之一。邪在太阳之表,邪还在卫分,邪气还没有伤及营分,故曰“荣未交”。“今且得汗”是说病人发热的同时伴有汗出,这表明病邪尚有去路,说明病情轻浅。“待时而已”,过几天自然就痊愈了,待什么时呀?待太阳的正气强盛之时,就能抵抗外邪驱除外邪了。这是单感热病,没有什么了不得,过两天就好了,故曰“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这是说两感热病,病邪尚在阳经,同时又见有阴经病的表现,病情就复杂了,预后多凶,故曰“死期不过三日”。
不能理解这段话,问题可能是出在对经络知识的熟悉程度上。我们临床辨证,对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络脉等等的知识,都要搞清楚。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多角度地去思考和理解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