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篇名“评热病论”中的“热病”,与《热论》中讨论的“热病”是有所区别的。这篇内容主要讨论了这样几个病: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这几个病的共同点是都有热象,都有“发热”的症状,但与《热论》中讲的热病不同,可以说是似热而非热的病。“评”即分析、辨别之意,列出几个均有“发热”症状的病来进行分析和辨别。古人认为这些病是热病的变证,我看也不一定要这样理解,实际上只是就其“发热”这一临床表现,对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等病进行分析辨别。这种方法是很有临床意义的。这就是《评热病论》的基本精神,全篇可作四节。

第一节 评阴阳交

【原文】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提要】讨论“阴阳交”这个病,“阴阳交”病似热却不是热病。

【讲解】首先描述阴阳交的临床表现。“有病温者”,是说症见发热,这个“温”与《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的“温”不一样,其特点表现为“汗出辄复热”,即汗出后体温降下来不久又会再上去,发热是弛张性的,《热论》的发热则是持续性的;“脉躁疾”,即脉搏在指下跳动有力,躁数不安,这是热邪上炎的脉象;“不为汗衰”,一般的热病汗出热退,脉搏跟着平静下来,但这里即使是有汗出脉搏还是那样躁手;甚至还表现出“狂言”,神识不清楚了;且“不能食”,等等。

问曰:这是什么病?“病名阴阳交”,此病名为“阴阳交”。什么是“阴阳交”病呢?这是阳热之邪气深入于阴分,阳热耗伤阴精,阴气不能固守于内的一种病,是比较严重的疾病,故曰“交者死也”。

这种病的病机是怎样的呢?“汗”为心之液,由水谷精微变化而来,故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对一般的外感来说,阳气一蒸,汗出热退,邪气从汗而解,正气战胜了邪气,故曰“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正气战胜了邪气,热退了,想吃东西了,故曰“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但是这个病不是这样,表现为反复出汗,反复发热,汗多则伤阴精,故曰“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阴精越是亏虚就越是要发热,发热就汗出,形成阴愈虚阳愈亢的恶性循环,这是正衰邪胜的表现,故曰“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邪盛则“不能食”,正气没有供给之源,于是“精无俾也”,“俾”是“补偿”之意,汗出、高热不断消耗阴精,只有消耗没有补偿。于是病邪滞留于体内,得不到清除,故曰“病而留”。这样结果就只能是“其寿可立而倾也”,正愈虚邪愈亢,病情很快就会出现危象,寿命不保。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这里的《热论》是指《灵枢·热病》而言,《灵枢》比《素问》的成书年代要早,这也是依据之一。《灵枢·热病》中讲“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汗出没有起到排泄病邪的作用,汗出得越多,精气越是耗散,正气倍伤,病邪尚盛,所以脉象仍然“躁盛”,这是正已衰而邪尤盛的表现。对任何病变来说,不怕邪盛只怕正衰,如前面讲过的“三阳实证”,热虽盛而不死就是因为正气不衰,病定会有起色。阴阳交这个病,汗出而病不解,即“脉不与汗相应”,这是正气衰弱了不能战胜病邪的缘故,故曰“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此病难以救治。“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若还出现“狂言”的表现,是耗气伤精而损及神志的缘故,一般来说预后都不良。以上就是“阴阳交”的病机。

总之,“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三死”何指?“汗出辄复热”又“不能食者”这是一死,“汗出而脉尚躁盛者”这是二死,“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这是三死,即从这三个方面的病机来看,看不出有正气恢复的迹象,这种病“虽愈必死也”,纵然偶有病情减轻的时候,那都是假象,甚至是最坏的预示,如神志一直不清,突然神志清楚了,俗称“回光返照”,这种假象是死亡的前兆。

第二节 评风厥

【原文】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提要】讨论风厥。

【讲解】问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出现发热、汗出、烦闷等临床表现,而且出汗不能缓解,这是什么病?这个病名“风厥”。汗出、身热,一般来说是感受风邪的表现,因为风为阳邪,阳邪盛了就要发热,风邪主发散,皮毛腠理开启就要出汗,故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在《伤寒论》中,太阳病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就在有汗、无汗,桂枝汤证“有汗”属太阳中风,麻黄汤证“无汗”属太阳伤寒。由此可见从《内经》到《伤寒论》都是这样一个概念,即风为阳邪,风主发散。《内经》中记载有很多风证,如酒风、风水等,这些证都有“汗出”表现,这是个规律,这里“汗出而身热者,风也”的认识符合这一规律。风为阳邪,汗为阴液,从阴阳角度来考虑这说明了什么呢?汗出表不固表阳已虚,内热上升阴液受伤,阳邪耗损阴精而神不能内敛故烦闷,故曰“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厥”是“厥逆”之意。

风厥病的具体病位、病机是怎样的呢?风厥的病位在太阳、少阴。太阳主表,主卫外之气,故曰“巨阳主气”。太阳不能卫外了,风邪从太阳而入,“故先受邪”。陈修园认为太阳为人体最外层,风邪自外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太阳与少阴有表里关系,太阳是少阴之表,少阴为太阳之里,故曰“少阴与其为表里也”,所以有“热则太阳,寒则少阴,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之说。风邪原在太阳之表,由于太阳、少阴的表里关系,在太阳之风阳之邪未能及时消除,就会入里影响到少阴,少阴就随着太阳之风热而上逆,故曰“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因此出现烦闷、汗出不止等阴阳失调的表现。

风厥的病证表现不同于《热论》的两感热病,两感热病内伤是主要原因,是由于内伤虚损而诱发外感,“风厥”是由表受阳邪而影响里阴正气失调,风厥没有两感热病那样严重,在临床上可考虑用“小柴胡汤”和“生脉散”来治疗。太阳表虚,发热、烦闷,不能用辛温发散药,如桂枝汤、麻黄汤等都不宜用,只能用“小柴胡汤”和解太阳之表;这个“烦”属虚烦,是汗多伤阴造成,所以要用人参、麦冬这类清养少阴的药,固得少阴之阴才除得了这种虚烦;如果脉数疾,还可以用“山栀子”之类。总之,风厥,是阳邪消耗了阴液,阴气从阳邪而上逆,所以要用和解、清解之法。

《内经》中“风厥”一词共有四处。《素问·阴阳别论》记载:“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这里的风厥与《素问·阴阳别论》的风厥不一样,这里的风厥病位在太阳、少阴,《素问·阴阳别论》的风厥病位在阳明、厥阴。“二阳”指胃,“一阴”指肝,主要是肝和胃的问题。“惊骇”是肝的问题,阳明高热也有这种症状,恶闻“木”音,一听到响动就发惊,这是肝木火旺影响了阳明胃的表现,临床上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清解风热而镇肝。

《灵枢·五变》有“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的记载,其风厥表现为汗出不止,甚至大汗像洗澡一样,这是因为“肉不坚,腠理踈,则善病风”。这种风厥发热不甚,甚至体温正常,就是自汗不止,这是卫气不固的自汗症,属表虚证。这个风厥与上述的两个风厥又不一样,《素问·阴阳别论》的风厥还是属热性病,《灵枢·五变》的风厥就是一般的自汗症,我们把这种自汗称为“黄芪汤证”。《内经拾遗方论》中有个方子叫“黄芪汤”,包括黄芪、麻黄根、生地、熟地、天冬、麦冬……因自汗伤津液,所以用生地、熟地、天冬、麦冬去养阴,用“黄芪”来固表,固表的还有麻黄根、五味子、浮小麦等。

还有就是《素问·本病论》记载:“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书。

问曰:“治之奈何?”风厥如何治呢?“表里刺之,饮之服汤”,“表”是指太阳,“里”是指少阴,若用针刺治疗,应该泄太阳补少阴,若用汤药治疗,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或生脉散,小柴胡汤泄太阳,生脉散是补少阴。

第三节 评劳风

【原文】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提要】讨论“劳风”,“劳风”病也是有热象表现的一种病,但与《热论》的热病还有区别。

【讲解】问曰:“劳风为病何如?”什么叫劳风?劳风有些什么表现?因劳损、劳伤后而感受风邪,这叫“劳风”。“劳”是劳损、劳伤之意。劳风的病位在肺,故曰“劳风法在肺下”,“肺下”是肺中、肺里之意。“其为病也”劳风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呢?“强上”就是“项强”,“上”是指胸部以上、颈项等部分,颈项强直不自如;“冥视”,“冥”是“黑”之意,是眼前发黑,即目眩;“唾出若涕”,就是涕、唾都不少的意思,即痰多、鼻涕多;“恶风而振寒”,或恶风,或恶寒;“此为劳风之病”,这些就是劳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颈项强、头晕、目眩、多唾、多涕、恶风、恶寒等。为什么会“恶风而振寒”?要从劳风病的病灶所在来考虑,肺气通于皮毛,肺气劳伤,卫气不行于肌表,风邪从皮毛而入,故表现出“恶风而振寒”。为什么多涕、多唾?也是肺病的缘故,风热损伤肺之津液,所以多涕、多唾,这是临床常见的肺受邪的表现。为什么会“强上冥视”?是因风邪上犯之故,风主眩晕,风主强直。所以说风劳病位在“肺”。

“治之奈何?”如何来治疗呢?“以救俯仰”,“俯仰”是指人体受病后的姿态,因为项强、多涕、多唾,于是俯仰不得,这是肺气不能宣达的表现,“救俯仰”就是“救肺”的意思,病邪在肺嘛。劳风病虽然是受外来之风邪引起,但从项强、冥视等表现来看,外风引动了内风,即引动了肝风,因此劳风病的病机是外风引动了内风,属木火刑金证,即肝风之火反侮肺金。如何才救得了肺呢?要从脏腑关系入手来救治,如通过太阳的寒水之气、寒水之精(太阳膀胱与少阴肾为表里关系)来滋养肝木,以抑制肝气的亢逆,如果下焦的阴精、阴水能够养肝,肝就不会亢逆了,这种治疗方法即所谓的“滋其化源”,水生木嘛,故曰“巨阳引精者三日”,这样两三天肝气就会平息下来了。如果是中年人患劳风,三天两天还不行,还需多有几天,故曰“中年者五日”。如果是老年人患风劳,肾精已不足之人患此病,恢复的时间就更要长些,故曰“不精者七日”。总之,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关键看滋养肝阳的阴精是不是够充足,阴精充足者病程就短,否则病程就长。王冰说“壮水之主以治阳光”,劳风的“巨阳引精”法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滋养肾精来控制肝阳。

劳风病之后期会出现咳吐浓稠、色青黄、成块的硬痰,这在临床上也常见,这是火热损伤肺津的缘故,或是从口中出,或是从鼻中出,从鼻出即涕,从口出即痰,无论是涕是痰都很浓、很稠、很黏,故曰“欬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这种痰一经排出,肺气也就恢复清肃了,痰若不能排出来的话,热邪残留于肺,会使病情加重,故曰“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综上所述,可以体会到这里讲的劳风病,属木火刑金的肺热证,在急性发作阶段,症见恶风、振寒、高热,可以用“牛黄丸”治疗。在临床上,有没有外感表症倒不一定,总之劳风病主要是平其内风,要滋养肝木、滋其化源,才能解决木火刑金的问题。“劳风”是由于劳伤、劳损内伤引起的,所以劳风病属于内伤病,主要病机是木火刑金。

第四节 评肾风

【原文】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甚,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

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

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提要】论肾风(风水)有似热病而非热病。

【讲解】问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胕”是“浮”的通假字,肾风主要表现为颜面浮肿,“痝”是“大”之意,是指浮肿比较严重,由于水气上壅,病人发出的声音重浊,这种情况“可刺不?”“不”与“否”同义。是否“可刺”要依据病情来决定,要分辨是虚、是实,如果病属虚证,就不应该刺,故曰“虚不当刺”。古人认为灸法偏于补,针法偏于泄,所以在针灸禁忌中,对慢性病或素体气血亏损的人,不提倡用针刺法治疗,即使要用针也仅限于补法。肾风的“虚”是指肾气虚、肾阳虚,若“不当刺而刺”,即或针刺后症状有所缓解,浮肿有所减轻,几天之后“其气必至”,“其气”是指的水气、水邪之气还会来犯。意思就是虚证不应该刺,不当刺而刺,即或短期之内有所好转,但病情会反复;特别是放水疗法,如有些重症的鼓胀、腹水,水越放越多,临床上有这种体会。为什么是“五日”?古人认为五脏精气运行一周需五日,理解为短期就是了。这里表达出一种认识,即病情若得不到彻底控制,一旦病情反复会表现得更加严重。

问曰:“其至何如?”假使病情反复了,临床表现又怎样呢?一旦病情反复,人就更虚弱了,症见少气、时热,故曰“至必少气时热”,而且其热“从胸背上至头”,还伴有汗出、手热、口干、口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月事不来、烦满不能食、正偃则咳等一系列表现。“口干苦渴”的“苦”,不是说口苦,是“苦于渴”之意。“病名曰风水”,这就是风水病。“论在《刺法》中”,“刺法”是指《素问·水热穴论》这篇文献。《素问·水热穴论》中记载:“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由于人体正气虚,一旦遇风邪,风邪煽动肾水,内而不得入于腑,外不得越于肤,滞留于玄府,水行皮中便见浮肿。这是风水的病机,在《素问·水热穴论》中讲得很清楚了。

肾风的病机具体是怎样的呢?人为什么会生病?发病的基本机制是什么?说到底是正、邪的关系问题。凡是感受了邪气而发病者,必由于体内正气之虚,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故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凑”是侵袭、伤害之意,这句话在病理学中带有普遍的意义,例如肾风病,邪气是“水”,水邪凑于人体引发水肿是由于肾气先虚、肾阳先虚之故。“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这是具体讲肾风的病机。“阴虚者”这个“阴”是指少阴肾,“阳必凑之”这个“阳”是指风、热之邪,肾虚则无气,所以“少气”,肾水借着风邪之势而上泛就会出现浮肿,风热邪气凑于阴分就会“时热”,风邪发散就会“汗出”。浮肿、汗出,这是风水病的特征性表现,而且出汗也不能排出水邪,是因为风阳鼓动阴水的缘故。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为什会小便黄?少腹属下焦部位,这个“热”是风邪鼓动起来的,所以出现小便黄。“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为什么不能平卧?“偃”是“卧”之意,“正偃”是仰卧之意,水气上逆胃气不降而失和,故不能平卧。“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为什么咳甚?胃气上逆逼迫于肺,肺气上逆就要出现咳,还是风水之邪上迫于肺之故。“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为什么眼睑浮肿?“目下”是指下眼睑,一般水邪为害有个特点,下眼睑先肿是全身浮肿的先兆,这是有临床依据的,观察病人的下眼睑可以早期诊断水肿病。问曰:“何以言?”这是为什么呢?“水”是阴邪,属阴寒邪气,“目下”是太阴脾所主的部位,故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这个“阴”是指太阴。“腹者至阴之所居”,“至阴”指脾,脾为阴中之至阴嘛,腹是脾之所居之处,所以“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是说不管是“目下肿”,还是“水在腹”,都是脾不能运化水湿的缘故,脾先虚,脾之阳气就不能达于目下,也不能运行水邪于腹。

肾风病有一个矛盾的现象,水邪越多,津液越少,即全身水肿,却可见口干、口渴,即“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这是因为水谷精微之气不能化为人体所需的津液,就都会化为水邪。“真气上逆”的本质不是“真气”问题,实质是“水邪”逼迫真气上逆而不能化为阴精。所以“卧不得正偃,正偃则欬出清水也”,睡也不能仰卧,卧则咳嗽,咳甚则吐清水,这是水气上逆。凡是水邪为病的人都不能仰卧,这几乎是共同的表现,故曰“诸水病者,故不得卧”。为什么呢?“卧则惊,惊则咳甚也”,“惊”是惊动、扰动之意,卧则水邪上逆,扰动胃气、肺气,于是胃气逆、肺气逆,咳嗽加重,这里在解释为什么仰卧会“咳甚”。

为什么病人会有肠鸣?就是胃气不能消化水谷,脾气传输不利,腹气不畅,于是“腹中鸣”。这个“鸣”由胃气逆,胃不能消化水湿引起的,故曰“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薄”是“逼迫”之意,水湿邪气胁迫到脾,这叫“薄脾”。脾被水湿之邪所困,脾失健运,于是病人出现烦满、食欲不振、不能食等症状。为什么“食不下”?是因为胃气上逆、腑气不通,故曰“胃脘隔也”。这是脾和胃的问题,思食不思食在于脾,消化不消化在于胃。

凡是水湿重的人,身体都发沉,就是因为阴寒多而阳气少的缘故,依照中医学的认识,阳气越多身体越轻快、敏捷,阴寒重身体就发沉、迟重,水饮病、伤食病都有这个特点,故曰“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为什么会“难以行”?不仅是“胃脉在足”,还因为脾主肌肉、主四肢,首先是胃中的阳气弱了,阴寒水湿之邪气多了,脾受其困。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为什么会影响月经呢?就是胞宫之经脉因阴寒水湿邪气而闭阻,“胞脉”为心所主,其脉通于心而络于胞中,现邪气上迫于肺,肺失宣降,导致心气不降,那就意味着胞脉不通,胞脉不通月事就不能来。其实质是阴盛阳衰的问题,阴寒水湿盛了,经脉是要靠阳气来通的,阳气不能宣行,经脉也就不通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没有解释,上面提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为什么临床上会有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少阴肾经之脉是从足到胸中,而膀胱经之脉是从头项到肩背,少阴肾与太阳膀胱是表里的关系,肾的经脉从下而上,膀胱的经脉从上而下,邪气在这两经之间行走,故曰“时热从胸背上至头”。其病机又是什么呢?肾风病主要是肾气虚,肾之气化功能受损,阳不能化阴,所以体内的水湿就会越来越重,这在临床上属于“济生肾气丸”证。其关键是在肾气,要想消除水邪只有用“温肾”的办法,把肾中之阳气扶起来,所以要用“济生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是由“肾气丸”去“薯蓣”加车前子、牛膝组成,是在补肾气的基础上利水消肿。肾风病的表现好像有热象,这与《热论》的热病表现完全不同,属似热而非热证。对似热而非热证只能用“从治”法,不能用“逆治”法,要引阳入阴,温扶肾气,温养肾气,要把肾的阳气扶持起来,靠肾气去祛邪,即扶正祛邪法,这就是“虚不当刺”的精神。

以上是《评热病论》列举的几个病:第一是阴阳交,是阳邪陷入阴经,交织在阴经而不解;第二是风厥,是太、少两病,邪由太阳影响到少阴,阴气上逆;第三是劳风,是木火刑金的问题;第四是肾风,是肾阳虚阴寒水湿泛滥,临床出现假热,是阴寒内盛阳热浮于外之故。这篇文献的意图,是要分辨同样有热象表现之疾病的病因、病机。从病位上讲,上述这几种病的热象,有的在肝,有的在太阳,有的在肺,有的在肾;从病性上讲,有的属实,有的属虚,如“肾风”的热是虚热、假热,“劳风”的热属实热,“风厥”是太阳之热,其热不假。

答 疑

问:怎样理解“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这讲的是风厥的病机,风为阳邪,风邪致病,汗出、发热,原因是什么呢?“巨阳主气,故先受邪”,“主气”就是主表,表病有里与之相应,故曰“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上”是指太阳之表。古人“上下”的概念,包括了纵、横两方面的概念,“纵”如头上、脚下,“横”如表、里,表为上,里为下。这里是说病在太阳,影响到了与之相表里的少阴,少阴得到太阳之热就从表、从上为逆;其病机是外热牵动了少阴的内热,已经不是单纯的表证了,所以汗出而热不解。这里的“风厥”实际上就是太阳和少阴的合并证。

但是需要了解的是《内经》中讲的风厥,不止这一个证。《素问·阴阳别论》篇里也提到有风厥,文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阳”指胃,一阴指“肝”。《灵枢·五变》篇还有一个风厥,文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踈,则善病风。”“风厥漉汗”是自汗症,是因为“肉不坚,腠理踈”的原因,与前面的两个风厥不一样。《内经》有很多病名,名称一样,但意义却不同,因为《内经》不是一个年代的著作,也不是一个人写的,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内经》必须要了解的。

问:怎样理解“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要联系前一句“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来理解。肺、心之气是要下降的,肺要下降,心气也要下走,阳道主降嘛。现在阴寒厥逆之邪气上迫,阻绝了阳道,所以心肺之气都不能下行,于是“胞脉闭也”;因为胞脉属于心,需要心阳来运行胞之血脉,现在邪气上逆,肺气不降,心阳也不通,导致胞脉阻绝,月事就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