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所谓“逆调”就是“失调”的意思。从这篇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其中有寒热失调、水火失调、营卫失调等内容。寒热不和是失调,水火不和是失调,营卫不和是失调,都属“逆调”范畴。文献中讲的烦症、闭症,是寒热之气失调;肉烁症、挛疾,是水火之气失调;肉苛症,是营卫之气失调;最后还讲“喘”症,是脏腑失调。当然,人体的病变不只是这么几种失调的情况,这里是举例而言,意在说明人体阴阳失调的病机。但是阴阳失调是要具体化的,寒热、水火、营卫、脏腑就是具体化了。全篇可分作四章。
第一章 寒热失调
【原文】黄帝问曰:人体非常温也”至“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提要】讨论寒热的病机,水火关系失调会发生两个病变,一是“烦满”,一是“痹气”。此章可分作二节。
第一节 烦满
【原文】黄帝问曰:人体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这里的“满”字还是应该读“闷”。
【提要】讨论阴虚阳盛之烦满症。
【讲解】问曰:“人体非常温也,非常热也”,这指不同一般的“发热”表现,如发热伴随着极度的烦闷不安,热度不一定很高,如一些低烧的病人,体温基本没有改变,但是病人自觉发热,且烦闷不舒,故曰“为之热而烦满”,这是什么问题呢?
答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这是阴虚发热。“阴气少”是指阴精亏虚,阳不能安于阴,即阴不能涵阳,这种阴虚发热,多为低热,高热很少。阳气要靠阴精来濡养,阴精少了不能濡养阳气,故曰“阳气胜”,属于虚性的兴奋。这种虚热为什么会烦闷不安呢?“烦”是神志的一种表现,阴精伤了神志就不安,这是虚热的特点,一般用“六味地黄丸”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病人有烦满的感觉,而体温又比较高,那就要用“知柏地黄丸”,即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精,用知母、黄柏养阴气、清虚烦。这种“烦满”属于阴精虚烦证,这里的“阳气胜”不是外来的邪气,是阴精不能涵阳而阳气虚浮而为,这种阳热证就是“知柏地黄丸证”。
第二节 痹气
【原文】帝曰:人体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提要】讨论阳气少、阴气多的寒证,即阳虚阴盛证。
【讲解】问曰:有种“寒”,不是因衣服穿少了而感觉寒冷,故曰“非衣寒”;也不是伤寒,即不是感受外来寒邪引起,故曰“中非有寒气”,“中”读作“仲”。那么这个“寒”是怎么来的呢?“寒从中生”,这个“中”作“体内”讲,这种“寒”是体内产生的寒,这其中的缘故是什么呢?
生寒、恶寒不一样,恶寒是外感寒邪,生寒是从体内发出来的,这种寒叫做“痹气”。“痹”是指经脉之气不通畅,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临床上的“痹”症,或者是风邪痹着于经脉,或者是寒邪痹着于经脉,或者是湿邪痹着于经脉。而“痹气”的概念有所不同,是指经脉之气痹着不能宣通、不能宣散,其病机是“阳气少,阴气多”,主要是阳虚,阳虚不能温养经脉之故。阳气在人体中主要是起温养、温煦作用的,以保持人体的常温,维持人体的生理机能,阳气少了,相对的阴气就多了,所以病人自己感觉“身寒”。寒到什么程度呢?“如从水中出”,像是刚从水里面出来那样的寒。
由此可见,“阳虚阴盛”的概念在临床上是有两种情况,一是虚寒,一是实寒。这里是指“虚寒”,主要不是阴气多而是阳气少,阴气多是因阳气少相对而言的,这叫“痹气”,不是风寒湿三气所致的“痹症”。临床上的参附汤证、术附汤证、芪附汤证都属于“痹气”范畴。其“阳气少”不是发生在中焦,就是发生在下焦,寒出中焦是脾阳不足,脾阳不能温养肌肉,寒出下焦是肾阳不足,肾阳不能温煦肌骨,可选用附子汤、芪附汤、术附汤治疗。
这一节讨论了寒热问题,实质还是阴阳问题,一种是阴气少而阳气盛,一种是阳气少而阴气多,“烦满”属阴气少而阳气多,“痹气”属阳气少而阴气多。
第二章 水火失调
【原文】帝曰:人有四肢热”至“是人当挛节也。
【提要】讨论的是水火失调问题,也可以分为二节。
第一节 肉烁
【原文】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提要】讨论“肉烁”病机。
【讲解】问曰:临床上可见“四肢热”,且遇风寒更热,没有恶风、恶寒的表现,而“如炙、如火”,这是什么问题呢?这是人体阴气虚孤阳独胜,是阴虚阳亢引发的问题。
“四肢者阳也”包括了两个概念:第一,脾的阳气运行于四肢,脾阳通达于四肢,脾主中央嘛,贯于四旁、四方,故曰“四肢者阳也”;第二,从经络来看,各经脉都有“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六腑经脉多一个穴为井、荥、输、原、经、合,井穴是在最前端,“所出为井”嘛,四肢能够接受自然的阳气要从井穴开始,五输穴均在四肢,故曰“四肢者阳也”,“四肢为诸阳之本”就是这个意思。
“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两阳”一是指风寒外邪,二是指素体阴虚阳亢,两阳相得相合,故曰“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依据五行学说理论,水克火,但其中有量的要求,一般来说是以多胜少,水少了就克不了火,“少水”即指阴虚。阴少了不能灭阳火“而阳独治”,“独治”是“独亢”的意思,这种阳叫“孤阳”,所谓“独”就是没有阴来与之相依,这种“独治”之阳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不能生长也”。孤阳不但“不能生长”,反成为有害于人体的邪火,故曰“独胜而止耳”,“而止”就是“不能生长”之意。
在阴不足阳气独亢的内环境下,再遇到风阳之邪,体内的阳热更加严重,故曰“逢风而如炙如火者”。独亢之阳越发伤害阴精,阴越虚阳越亢,阳越亢阴越虚,构成了恶性循环,而发生“肉烁”之病变,故曰“是人当肉烁也”。“肉烁”是什么意思?“烁”是“烧烁”之意,是阳热之邪损害肌肉中的营血阴精,肌肉被消耗变得枯瘦。“肉烁”的实质是阴虚阳亢,其主要矛盾在阴虚方面。这正是朱丹溪所谓的“相火妄行”的临床表现,他用“大补阴丸”来治疗,用大量的地黄、知母、黄柏、龟板来养阴气,要把阴气扶起来,以抑制独亢之阳,来保持人的阴阳平衡。
“肉烁”的发热比前面“烦满”的发热,热度要高得多。肉烁是独治之阳引发的,烦满只是虚阳引发的,虚阳用“六味地黄丸”就可以解决,热象重了用“知柏地黄丸”,而“肉烁”这种阴虚阳亢证非用“大补阴丸”不可。
第二节 骨痹
【原文】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提要】讨论骨痹的病机。
【讲解】问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这是什么病呢?这种病以“身寒”为主要表现,即使是用汤、用火、穿厚衣也不能除却这种寒冷的感觉,尽管寒到了这样一个程度,但病人并没有伤冻的表现,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种人素体“肾气盛”,这不是言肾之正气,是指水寒之邪气盛,这种病人素体肾气虚而水寒之邪气过盛,经常被水湿邪气所困,故曰“以水为事”。水湿邪气为什么会重?“太阳气衰”之故。一方面阳气少而不能化阴水,水湿邪气就滋生了;另一方面,阳气不能化生阴精,阴精没有化源,于是“肾脂枯不长”,“肾脂”是指肾精而言,“不长”是“不养”之意。总之这是“一水不能胜两火”的缘故,这个“两火”后面有解释。肾主骨,肾的精气少了不能养骨,骨不能生髓,髓就不满,骨中之髓就不能充分地营养骨,所以病人感觉从骨髓向外发冷,故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这里有一个问题,肾精虚为什么会发寒?阳虚生寒可以理解,阴虚为什么会生寒呢?这就涉及中医学的阴阳理论。肾精属阴,正常情况下肾精是涵阳的,人体的阳就贮存在肾精里,这就是水中有火的概念,即肾精中藏有元阳。有个补肾的方子叫“桂附八味丸”,就有在水中补火之立意。应该这样来领会,阴精少了阳气也跟着会少,所以“寒甚至骨也”。因此,这种寒冷的感觉不是汤火、厚衣可以解决的,必须解决肾精不涵阳的问题。
既是这样阴中无阳的寒,为什么不会“冻栗”呢?“所以不能冻栗者”,是因为还有“肝一阳也”,是说肝中存有相火,而且还有“心二阳也”,是说心中也有阳,心主君火,现在只是肾中之阳少了,即“肾孤脏也”,所以“一水不能胜二火”,肾阳虚了,还有心之君火、肝之相火在,所以人不会“冻栗”。
“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这种病叫“骨痹”,是由于肾的阴精少了,骨髓空虚了,不能供养骨骼了,所以得这种病的人临床会出现经脉拘挛的表现,故曰“是人当挛节也”。
大家可以看看《医方考》,吴崑的《医方考》里有个方子叫“猪膏酒”,只有三味药,猪膏、生姜汁、陈年老酒,把猪油放在陈年老酒、姜汁各半里面煎,不吃猪膏只喝煎出的汁,这是个润精燥、生骨髓的方子,治疗“骨痹”有效。骨痹或曰挛痹,就属精燥证。“精燥证”实质是阴精不足阳气也不足,“猪膏酒”用“猪膏”来润养,用酒、姜是来通阳、助阳,以此解决“身寒”的问题。“骨痹”属于伤精的燥证,与阳虚证还不一样。
第三章 营卫失调
【原文】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营气虚,卫气实也。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体与志不相有,曰死。
【提要】讨论肉苛的病机。
【讲解】问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苛”是肌肉失去了知觉,即所谓的麻木不仁,对冷、热的感觉迟钝,就像是冻木了一样,顽木不仁。这种病不管穿多少盖多少,都没有知觉。“是谓何疾?”这是什么病呢?这个病叫“肉苛”。与“肉烁”不一样,“肉烁”病的肌肉要消瘦,而且是越来越瘦,肌肉萎缩了,“肉苛”这个病“肉如故”,肌肉不萎缩没有什么变化。这个病是营卫两虚的缘故,是由于“荣气虚,卫气实”引起的。“实”不一定是风、湿、寒,这个“实”可理解为“病变”,是营卫大虚的病变。“荣气虚”所以“不仁”,“卫气虚”所以“不用”,肌肤的感觉反射迟钝了,而且功能也减退了。虽然是“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但是“肉如故也”,肌肉与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肉苛的病变在什么地方?“人体与志不相有”,“人体”是指全身的肌肤而言,“志”是指肌肤的知觉、意识,“不相有”是指肌肤的知觉反射不正常,即身形与神志不相配合了。“曰死”,“死”是指肌肤感觉消失了,这种病不会马上死人的,因此不是指人死。这就是肉苛病,病机是营卫大虚、荣卫失调。这种病在临床一般可用“黄芪五物汤”来治疗,还可以考虑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来治疗,要用大量的“黄芪”来培补营卫之气。这种病在早期若能及时治疗,“黄芪五物汤”还是好用的。
第四章 脏气失调
【原文】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提要】以“喘”病为例,讨论脏气失调的问题。
【讲解】问曰:“喘”有以下几种情况:“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即气逆而不能卧,卧则气喘,因呼吸道不通畅而喘息有声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即虽不能卧,而呼吸尚通畅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即起居正常但喘息有声者;“有得卧行而喘”,即有的不动不喘,活动即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即有的或卧或行均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即有的不能卧,卧则喘者。“皆何脏使然?”这都是哪些脏的病变呢?
气逆而不能卧,卧则气喘,因呼吸道不通畅而喘息有声者,这是阳明之胃气上逆的缘故,故曰“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的经脉正常是从上而下的,现从下而上逆了,所以出现喘而有声。胃主降,阳明胃不能按照正常之道下行,“故不得卧也”,所以不得安卧,《下经》中所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指这种情况,即阳明胃之气逆则卧不安稳。凡是不能安卧者,都有气逆的问题。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起居正常而气喘者,这是肺的问题,是肺经之气上逆引起的。正常情况下肺主肃降,肺之“络脉不得随经上下”,即肺不能肃降;肺主宗气,宗气在经脉之中留滞而不行,故曰“故留经而不行”。这种喘,只是由肺之络脉之气不通畅引起,病情轻微,所以起居都还正常,故曰“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不得卧,卧则喘,这是水气上逆、水气上泛引起的,故曰“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正常情况下,津液在人体内不断循行流动,“水者”是指体内之津液。肾脏被称作水脏,是“主精液”之脏,如果肾脏的阳气少了不能化生阴精,就要滋生水邪,水邪泛滥人就不得卧,肾不纳气就会出现“喘”,所以说肾“主卧与喘也”。
这节文献指出:“喘”有因于肺者,属肺气逆调;有因于胃者,属于胃气逆调;有因于肾者,属于肾气逆调。因于肺者,病情较轻,尤以肺之络脉的病情最轻;因于胃气上逆者,病情就要进一步了;而因于肾者,肾不纳气的病情是最严重的。这些都是由脏腑之气逆调引起的。由于肺气逆而喘者,一般用“苏子降气汤”就解决了,或用“三拗汤”来治疗;由于胃气逆而喘者,可用“平胃散”或“苏子降气汤”等才能够解决问题;至于肾阳虚阴水上逆而喘者,就要用“真武汤”或是“都气丸”治疗才行。这三种因脏气逆调而喘的情况,在临床上是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