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答疑,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云:“志者,记也。篇内言虚实之要,及泻实补虚之法,当记之不忘,故名篇。”而高士宗则谓:“本经有《血气形志》篇,血气之立乎外者为形,血气之存乎内者为志。刺志者,得其内之所存以为刺也。如形本乎气,气本乎谷,血本乎脉,而形气、谷气、血脉,有虚实常反之道,得其虚实常反而刺治之,斯为刺志也。”(《黄帝素问直解》)士宗之说虽亦有意,但以“志”为形气血脉虚实常反之状,毕竟无据而迂远,故仍从马说。全篇可分作四节。

第一节 气血虚实之常反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提要】提出辨别气血虚实,当分“常”与“反”两个方面。

第二节 气血虚实之反逆

【原文】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小血多,此谓反也。

【提要】解释血气虚实之反,亦即形气相逆之谓。

第三节 形气相反之病因

【原文】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提要】叙述形气所以相反的病因。

第四节 针刺补泻之手法

【原文】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提要】论泻实补虚的刺法。

答 疑

问:怎样理解“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脉小”应该是血少的脉象,为什么会“血多”呢?所谓“血多”是指血分有邪热,或因饮酒或因饮食不节,热邪伤了血脉的一些表现,故曰“饮中热”,临床可见因血热失血的一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