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云:“气府者,各经脉气交会之府也。故有言本经,而他经之穴入其中者,止论脉气所发所会,不以本经别经为拘也。其穴有多少,亦不拘于本经故耳。”且马莳皆以手足三阳经合任、督、冲而言,以三阳为脉府,故其脉气所发之穴,以“气府”名之。
【讲解】“气府”是指经脉之气交汇的地方,有的在本经交汇,有的在他经交汇,这就是“气府”与“气穴”的区别,气穴都是本经的,气府与他经有交叉而不限于本经。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讲手足三阳经和任脉、督脉、冲脉。三阳是六腑,所以三阳经的脉气所发之处就叫“气府”。此篇所言“经穴”还是前面讲经穴的概念,不同的是,“气府”是可以跨属多条经脉的,如太阳经气府也可以是少阳经、阳明经的气府。此篇内容按经自然分段。
第一节 足太阳经之气府
【原文】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髪)至项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各一,风府两傍各一夹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腧各五,六腑之腧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腧。
【提要】叙足太阳经气府。
第二节 足少阳经之气府
【原文】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髪)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髪)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腋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髀枢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腧。
【提要】叙足少阳经气府。
第三节 足阳明经之气府
【原文】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髪)际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夹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夹胃脘各五,夹脐广三寸各三,下脐二寸夹之各三,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腧,分之所在穴空。
【提要】叙足阳明经气府。
第四节 手太阳经之气府
【原文】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郭校云:明绿格抄本“外”下有“眦”。)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郭校云:《甲乙》卷三第十一“郭”作“廓”。)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腧。
【提要】叙手太阳经气府。
第五节 手阳明经之气府
【原文】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腧。
【提要】叙手阳明经气府。
第六节 手少阳经之气府
【原文】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夹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腧。
【提要】叙手少阳经气府。
第七节 督脉之气府
【原文】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髪)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提要】叙督脉气府。
第八节 任脉之气府
【原文】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龂交一。
【提要】叙任脉气府。
第九节 冲脉之气府
【原文】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夹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夹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提要】叙冲脉气府。
第十节 其他之气府
【原文】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提要】叙三阴以及手足诸鱼际亦有脉气所发,统名之四气府,固不限于三阳经也,惟“三百六十五穴”数,终嫌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