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答疑,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论中言“水俞”五十七穴,“热俞”五十七穴,并之名为“水热穴论”。治水之俞穴与治热之俞穴各有不同,何以并而言之?高士宗在《黄帝素问直解》中云:“少阴属肾主水,阳气内虚,则水聚为肿,而有水俞之五十七穴。人伤于寒,寒盛则热,热气内逆,而有热俞之五十九穴。水为阴,寒亦为阴,寒盛则生热,是水俞热俞,皆本于少阴之气化,而为少阴之所主,故各有当刺之穴也。”这个解释已经很清楚了。全篇可分作三章。
第一章 水肿病机及治水之腧
【原文】“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至“水之所客也”。
【提要】从肺与肾气行水治的生理,谈到聚水为肿的病机,从而提出“水俞”五十七穴之治。可分作三节。
第一节 水肿病机之要
【原文】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提要】“本在肾,末在肺”是水肿病机之要。
第二节 水肿病与风邪
【原文】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提要】水病之本在肾,风邪亦可成为水肿病的诱因。所谓“玄府”者,汗孔也。
第三节 水俞五十七穴
【原文】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提要】治水肿病的水俞五十七穴。
第二章 水病热病的四时之刺
【原文】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提要】合言水病、热病的四时之刺。
第三章 热俞五十九穴之主病
【原文】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提要】分析热腧五十九穴所治不同。
答 疑
问:怎样理解“春取络脉分肉……夏取盛经分腠……秋取经俞……冬取井荥”?
春夏秋冬为什么要取不同的部位来治疗水肿病呢?春取络脉分肉,络脉、分肉都是浅在之部位,这说明病邪在表,对在表之邪浅刺就可以了。盛经、分腠,是指肌肉的部位,盛经是指阳经,意思是夏天阳热多,病邪在阳分,针刺时就要刺阳经的分腠,使病邪外出。“经俞”比络脉、分腠都要深入,秋天阳气下降,病邪逐渐深入,相应的针刺的部位也要深一些,有的用“五输穴”理论解释为经穴、输穴,意思还是一样的。冬取井荥,按照《难经》的解释,井穴应冬,荥穴应春,取这两个穴意思是以水生木,从内向外之意。四时与邪之深浅有一定的关联,但临床上还是要以病人的表现为主要依据,对这段话的理解还是要注重其表达的主要思想,即刺之深浅取决于邪之深浅。
问:怎样理解“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
这里的“肾俞”是指治水肿病的五十七个经穴,因为这些腧穴都可以治肾水,故曰“肾俞”。因此,此“肾俞”不同于背俞穴之“肾俞”,此“肾俞”为治肾水之腧穴也。
“积阴之所聚”是指阴水积聚而发为水肿,这种水肿可以选用水腧穴来治疗,经治疗后水肿就可以消散,故曰“水所从出入也”,即水气流通了,水肿就消散了。这句话要这样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