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 所谓“经”是指十二经脉,人体的五脏六腑、三百六十五节、三百六十五穴,都是通过“经”来联系的,全赖大小经脉贯注于其间,故论中提出了“守经隧”的理念,以保证气血从体表皮肤到体内脏腑之间往来不断。也正因为人体有“经脉”这样一个通路系统,所以当发生病变时也能传导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可以从表而入达脏腑,引发五脏六腑的病变。无论从生理方面理解,还是从病理方面理解,“经脉”在人体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组织系统。从生理方面讲,要保持人体经脉的通畅,使其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从病理方面讲,可以通过调理经脉,使其畅通无阻,改变病变状态;病变虽多,不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诸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表者勿内、里者勿外等诸法的运用,亦唯有赖经络以彰其效,这就是“调经论”的意义所在。全篇可分作七章。
第一章 关于守经隧的理论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提要】人体的结构包括气、血、形、神、志等五方面,而经脉是联系气、血、形、神、志的通路,使整个人体的组织、功能都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临床上分析和认识病变,首先要认识经脉,故云:“是故守经隧焉。”“经”就是通达全身的经脉,“隧”是深藏于人体内的通路,“守”是遵循之意,意思是说无论分析什么样的病变,都要离不开“经隧”的理论知识。
【讲解】问曰:“刺法”是古代的一个文献,《刺法》中说:“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呢?“有余”包括五个方面,“不足”也包括五个方面。问曰:具体是哪些方面呢?“有余”为实,“不足”为虚,气、血、神、形、志都有虚实之别,“凡此十者”其病变表现是不一样的,故曰“其气不等也”。
又问曰:人体的结构这样复杂,有精、有气、有津、有液、有四肢、有九窍、有五脏、有十六部、有三百六十五节,可发生的病变难以计数,在这复杂的病变中“皆有虚实”,“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之说能概括吗?人体的结构虽然很复杂,但是可以掌握其关键的、核心的内容,这就是“五脏”,故曰“皆生于五脏也”,从五脏切入来认识复杂的人体及其各种病变就简单多了。如今天生物科学已经发展到了分子水平,还能分析下去吗?肯定还能分析下去,但任何复杂的问题都有纲目的关系,关键的是要掌握住“纲”这个要点,纲举目张嘛。
中医学认识人体之纲在五脏,为什么呢?“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五脏各有不同的功能,神、气、血、肉、志构成人体,这不单纯是个物质的概念,还包含有功能的概念,由于功能不同,所“藏”就不一样。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而成身形五脏”这句话在这里就不够简洁了,《甲乙经》作“而成形”三字。“志意”属功能,“骨髓”是人体深在的部位,意思是说人体的结构再复杂、再深邃,而各自的功能是构成人这个形体的关键,有功能才成为五脏,没有功能就不成为五脏。
五脏是人体的核心、基础,故曰“五脏之道”,“道”是指生理、病理的一般规律,不论在医学领域,还是在哲学领域,“道”都是指“规律”而言,因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人类才可以认识,“五脏之道”是指五脏的活动规律。为什么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呢?因为五脏六腑的联系是靠经脉来实现的,三阴经、三阳经有规律地遍布于人体周身,就像是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间的通路,“以行血气”,维持五脏六腑的生理状态。经脉不和就会导致“血气不和”,气血不和则“百病乃变化而生”,不管是内伤还是外感,种种病证都由此而产生,“是故守经隧焉”,所以我们要维持经脉的畅通。
此章的意思是说,人体的结构总不外气、血、神、形、志五个方面,认识人体结构要抓住“五脏”这个关键,而认识“五脏”要以认识“经脉”为基础。这章的内容是全篇文献的概说,强调了经脉理论的重要性。
第二章 气血神形志之虚实
【原文】从“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至“邪所乃能立虚”。
【提要】分述气、血、神、形、志的病证虚实,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此章可分作五节。
第一节 神之虚实及治法
【原文】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提要】讨论神之虚实的病证表现和刺法。
【讲解】问曰:神有余为实,神不足为虚,在临床上的表现如何呢?所谓“神有余”是指心火亢盛,心属火嘛,心为阳中之太阳,阳气太过亢盛,神志会反常,症见“笑不休”,这是心火亢盛的表现之一。《灵枢·行针》中说:“多阳者多喜。”阳气亢盛,或见笑不休,或见发狂。所谓“神不足”是指心阳衰,在神志上的表现是“悲”,与“笑不休”相反,人的阳气不足,神志就不得舒展,表现为悲伤、忧郁。
“邪客于形”的“形”是指表,“洒淅”是恶寒的一种状态,即毫毛收缩而恶寒,这是常见的表证症状;“未入于经络”,即外邪只是在手少阴心经所主的皮部。“故命曰神之微”,“神”是指手少阴心经,外邪对少阴心经的伤害很轻,故曰“神之微”。这个很轻的外邪并无大碍,故曰“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就是说外邪基本上没有伤及经脉之血气,更没有伤及脏气。这话的意思是说病变总是从轻到重、从表入里,当然临床上也有“直中”的病变,那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与前面的“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的表现比较起来看,前面讲的是病邪深入的情况,后面讲的是病变浅在的情况。
问曰:“补泻奈何”?对神之虚实怎样治疗呢?首先要认识脏腑的生理作用和特性,心、肝、脾、肺、肾的重要性还是有区别的。如主神志的“心”,在人体上不是一般的器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由此看来“心”在五脏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器官。当然,即使是再重要的器官,一旦发生病变,治疗原则还是一样的。
“神有余”者当泻,如何泻心之邪实呢?这就要谨慎了。“则泻其小络之血”,要从小络入手,浅刺使其稍微出点血,让邪气有出路就行了。“出血勿之深斥”,切忌刺深、刺大了,所谓“斥”,是指用粗针且手法要摇大针孔,这是一种泻法,如治疗狂症、阳明实证等,不仅深刺,还要摇针,这叫“开斥”。但对心之“神有余”者不能这样治疗,邪“无中其大经”,不能刺经而只能刺络,更不能用“开斥”之泻法,只能浅刺。这样就可以达到泄神之有余的目的,“神气乃平”,神气会逐渐平复。
“神不足者”当补,如何补呢?“神不足”是心气虚,治疗时要看“虚络”之所在,“虚络”要在手少阴心经的循行路线中去观察,这叫“视其虚络”。“按而致之”,“致”是“得气”的意思,“之”指少阴经的气血,即在手少阴经的经脉上反复地按摩,使其经气活跃起来,因为虚证气血都偏少。少阴经脉不易观察,经过按摩后经脉可以看清楚了,然后“刺而利之”,使气血在经脉中流畅地运行。但是“无出其血”,即只能致气不能出血;“无泄其气”,血出气即泻,所以不能使其出血。这样“以通其经”,使经脉通畅无阻;“神气乃平”,少阴经的经气才能平复。总之浅刺、按摩,只能致其气,不能泄其气,更不能伤其血,这就是“神不足”的补法。
问曰:“刺微奈何?”什么叫“刺微”呢?“微”与前面所云“神之微”的“微”是同意,是指外邪轻度伤及手少阴之经,由于病情轻浅,邪气不重,可以首选“按摩”之法,“勿释”是说按摩的时间要长一些,反复地按摩以振奋手少阴经脉的气血。“著针勿斥”,可以用针,但不能用泻法,因为“神之微”嘛。把不足部位的气血调动起来,这叫“移气于不足”。怎么移?就是通过按摩、著针使之得气,正气振奋起来了,邪气就跑掉了,这就是不泻之泄,即扶正祛邪。“神气乃得复”,“神气”就是心气,少阴心经之气就会逐渐恢复。
这里有三个要点:神有余,泻其小络,勿深斥;神不足,按而刺之,以通其经;刺微,按摩勿释,移气于不足。所谓的“调经”不外这么几个方面。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理解,在临床辨证处方时也要体会这个精神,要认识到“心”在五脏中的重要性质,并要了解如何调治其虚实,这个学术思想是有临床意义的。
第二节 气之虚实及刺法
【原文】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提要】论气有余、不足的病证及刺法。
【讲解】问曰:“有余不足奈何?”这里是问为什么有余、不足都可以造成喘、咳、上气呢?“有余”者是由于肺气不能清肃,或因有痰、或因有热、或因有饮,使肺气上逆而引发的。“不足”者的基本病机同样是肺气逆,只是肺气虚弱,特别是肺肾不足的情况下,喘、咳、上气的程度比实证还要严重。比如心肺两虚、心肾两虚的喘、咳、上气,就比实证严重得多。所以对喘、咳、上气要从具体情况来分析。
“不足则息利少气”,“息利”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喘、咳、上气总伴有呼吸不利,气往上涌,而“息利”不是说呼吸没有障碍,而是感觉呼吸道是空畅的,气不够用,气息不能接续,一句话需要好几口气才能讲完,这叫“息利”,即“少气”,特别是肾亏时常见这种表现。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这是言疾病的转归,与神之虚实的机理是一样的,下面的血有余不足、志有余不足、形有余不足,都是这样一个体例。意思是说,若气血还没有出现偏盛偏衰,五脏就还比较稳定,“皮肤微病”就是“卫气微病”,肺主卫气、肺主皮毛嘛。这是种轻度的感冒,“命曰白气微泄”,“白气”指肺气,这是肺气最浅在的病变,还谈不上虚实,只是感觉到有点不舒服,也不发烧,也不恶寒。由此来看,肺气病有三种情况:一是“不足”,一是“有余”,一是“气微泄”。
问曰:“补泻奈何?”对肺的病变怎样进行补泻呢?人体的肺气是非常宝贵的,肺主宗气属上气海,人体一切的动力都来源于宗气,所谓“肺主卫气”,也是指宗气能推动卫气。因为原本卫气并不源于肺,卫气出于下焦,营气出于中焦,宗气出于上焦嘛,但卫气、营气的运动均源于宗气的推动,人能够说话、发声,都是有宗气推动的缘故,所以宗气被称为人体的“动气”。这个理论说明由肺所主之宗气是不可能“有余”的,所谓“气有余”是指燥、寒、风、火、痰、湿等犯肺的实邪而言,治疗要“泻其经遂”之邪,归纳治肺气有余的治疗原则有三:第一“无伤其经”,第二“无动其血”,第三“无泄其气”。这是说治疗“气有余”,不能损伤肺的正气,不要过度治疗。至于气“不足”者,“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对肺气虚者要用补法,补其经脉。“无泄其气”与“无出其气”,还是有点区别的,“无泄其气”是说在祛邪时不要误泄了肺气,“无出其气”是说在补气的同时不能放出了正气。
问曰:“刺微奈何?”对“气微泄”怎样调理呢?“刺微”可以理解为调理肺气。在未进针以前,要对手太阴肺的经脉反复地进行按摩,即“按摩勿释”,按摩有温养肺气、振奋肺经气血的作用。“出针视之”,按摩后这才把针拿出来准备进针;并要告诉病人“我将深之”,意思是要诱导病人精神集中起来。实际上刺微之刺是不需要也不能深刺的,因此真正要进针的时候“适人必革”,“革”是改变之意,改变为浅刺,这里进行了一个心理诱导,目的是让病人精神集中于针刺上。“精气自伏”,“精气”是指人之正气,人体的正气才能够安伏下来。正安邪就会乱,故曰“邪气散乱,无所休息”,邪气散乱无所可藏。“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邪气从腠理排泄出去了,真气得其所聚而人体恢复正常。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刺微时”都要认真和慎重到这种程度,若是泻有余、补不足之刺则更可以想见了。
第三节 血之虚实及刺法
【原文】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提要】论血有余不足的病证及刺法。
【讲解】问曰:“血有余不足奈何?”血之有余、不足的病变表现怎样呢?“有余则怒,不足则恐”,从这句话来看,这里的“血”指的是“肝”,肝藏之血,血有余就是肝气亢,神志表现为“怒”,“怒”是因肝的疏泄太过。“不足则恐”,“恐”是与“怒”相反的表现,“恐”是由于肝阳不足,是肝之升发之气不够的缘故。这里插一句,有人说“肝无虚证”,这个说法是不全面的,肝怎么能说没有虚证呢?“肝阳不足证”还是很常见的,“肝血虚证”更不用说了。《金匮要略》还有“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的提法,“桂枝汤”就是温肝阳最好用的方子。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是说肝没有什么大的病变,只是肝的细小络脉有“外溢”之象。“外溢”用现在的语言解释就是毛细血管有充血的现象,“溢”是“满”之意,满溢于络,可由此推断“经有留血”。深在的经脉有留滞之血,但“留血”不等于“瘀血”,是两个概念。
问曰:“补泻奈何?”对肝有余、肝不足、肝经留血怎样治疗呢?“血有余”是肝之邪气有余,要泻肝经的邪气,故曰“泻其盛经”,“盛”是指邪气盛,或是风邪,或是热邪,或是寒邪,要想泻其“盛经”,就要“出其血”,即放血疗法,血不出邪就不能散。
血“不足”者,要“视其虚经”,即要仔细观察经脉虚的程度;“内针其脉中”,然后进针;“久留”是说留针的时间要长一些,要等待经脉中的正气聚于针下,直到针下有得气感;“视脉大”,观察经脉不像进针时那么虚弱了,“脉大”是得气的结果;“疾出其针”,这时迅速出针,补法用针是徐进疾出,进针要缓而出针要快;“无令血泄”,重要的是不能出血。
问曰:“刺留血奈何?”经有留血如何用针呢?“视其血络”,“血络”是指“孙络”而言,首先要观察孙络之血充斥到什么程度;根据具体情况,再“刺出其血”,把孙络中的血放一点出来;“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不要让孙络中的病邪流入到大经脉里面去;避免“以成其疾”,邪入经脉就会引发病变。
以上刺肝要注意三点:肝气实,要泻其盛经出其血;肝气虚,要补其虚经,留针而无令出气;肝经留血,刺孙络血出,且不能使恶血流入大经。
第四节 形之虚实及治法
【原文】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提要】论形有余、不足的病证和刺法。
【讲解】问曰:“形有余不足奈何?”临床上如何分析形之“有余”和“不足”呢?“形”在这里是指肌肉而言,肌肉是脾之合,所谓形有余、形不足,就是脾有余、脾不足,可理解为脾胃有余、脾胃不足。脾有余属实证,临床表现首先是“腹胀”,是脾虚中焦滞而不运的缘故。其次是“泾溲不利”,“泾溲”有的注家诠释为小便,这不够准确,“泾溲”是指大、小便而言,“泾”是小便,“溲”包括大便在内,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大小溲”之说,大溲是大便,小溲是小便,所以“泾溲不利”即是指大小便不利。如脾有余,症见腹胀、腹泻、大小便不利,这是脾胃有余,多为湿邪、热邪所致的缘故。脾不足属虚证,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四肢为诸阳之本,脾气虚了中焦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所以四肢的运动失常,轻则发沉,重则痿弱,这都是“不用”的表现。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是指脾既无虚证也无实证;只是“肌肉蠕动”,即肌肉不自主地抽动。“命曰微风”,就是风邪克制脾土的现象。肌肉抽动是风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讲“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动”是风的特征,“肌肉蠕动”是脾气不足的虚象,因为有“动”的特征故称为“微风”。
问曰:“补泻奈何?”对脾有余、脾不足、脾微风怎样进行补泻呢?脾有余总是湿热盛,与脾相对的阳经是胃经,故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使邪气从阳明而出之意,胃是脾之表嘛。“不足则补其阳络”,在外之络是“阳络”,在内之络是“阴络”,意思是脾不足就要补其气,“阳络”在外接受天阳之气嘛。
问曰:“刺微奈何?”“微风”如何治疗?“刺微”即调和经气之意。脾病刺微要浅刺分肉间,故曰“取分肉间”;既不要伤其经,也不要伤其络,故曰“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卫气恢复了,邪气自然就消退。
针刺之法,不是刺“络”就是刺“经”,不要有凡“刺”即“伤”的概念。比如深刺至骨,要穿透皮肤、肌肉,甚至要穿过筋膜才能到骨,是不是“刺骨”就一定会伤皮、伤肉、伤筋呢?不是的,所谓“伤”与“不伤”,刺到位就是“不伤”,刺不到位就是“伤”,这也是相对的概念。
第五节 志之虚实及治疗
【原文】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提要】论志有余、不足的病证和刺法。
【讲解】问曰:“志有余不足奈何?”这里的“志”不是广义的,广义的“志”是指五脏所主之神志,这个“志”是狭义的,是指肾藏之志,因此志有余、志不足就是言肾有余、肾不足。其临床表现如何呢?肾有余常见腹胀、飧泄等表现,由于肾阳虚而阴寒邪气盛的缘故,即肾阳虚不能克制阴水,火不能生土,脾肾阳虚,所以引发飧泄、腹胀,属于阳虚阴盛证。肾“不足则厥”,“厥”是“厥冷”之意,即四肢厥冷。这是肾有余、肾不足两方面的表现。若肾脏没有太大问题,只是骨节有所异常,“动”是指其病变表现,比如骨节痛、骨节酸、骨节弱等,这个“动”与前面几个“微”的意思相同。
问曰:“补泻奈何?”对肾有余、肾不足、骨节动怎样治疗呢?有人说肾无实证,这个认识也不全面。肾主水,肾病往往表现为阴寒水气重,这就是肾之实,就需要“泻然筋血”;“然筋”是穴名,即“然谷”穴,在两脚内侧,是少阴肾经的经穴,肾有余可以取“然谷”穴刺之出血。“不足则补其复溜”,“复溜”也是肾经的经穴,补“复溜”即是补“肾气”,因为“复溜”是五输穴中的“经穴”,是少阴经气会聚的地方。
问曰:“刺未并奈何?”“未并”是指“骨节有动”的情况,“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嘛,意思是肾没有出现明显的虚实之证,只是“骨节有动”,如何调理?“即取之”,属少阴肾病就取少阴经脉之穴,这“即取”的意思,意思是不要取其他经脉的穴,病在骨嘛,就刺少阴经。“无中其经”,但不要伤及经脉之气。这样“邪所乃能立虚”,“邪所”是指邪气之所在,“立虚”,邪气很快就消弱了,所谓“邪所”就像“阿是穴”一样,哪里不舒服就刺哪里。“骨节有动”属于局部的病变,这个病不在肾脏本身。
第三章 虚实病机基本原理
【原文】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腧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提要】讨论虚实病证的病机。虚实证的发生不外乎气、血两个方面,故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
【讲解】问曰:所谓“虚实之形”已如上述,但不知这些虚实之证是怎样发生的?其病机是什么?“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这是讲虚实证形成的一般性机理。“并”前面已经多次遇到,意思都是一样的,是指偏盛、偏衰的病态,或是气偏盛,或是血偏盛;“倾”是倾斜之意,是不平衡的病态;“并”与“倾”是相互对待的,就阳气、阴血两方面而言,出现了“并”的一面,就必然有“倾”的一面;一旦发生了并、倾之变,则“气乱于卫,血逆于经”;“经”与“卫”是内外、表里的关系,卫气行于经脉之外,营血行于经脉之中,若这一平衡被打破了,就会造成“血气离居”;于是出现了“一实一虚”,“并”则“实”,“倾”则“虚”。也就是说,平衡状态的破坏是虚、实产生的根源,所谓维持身体的健康,就是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当然,平衡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平衡。
如惊狂、炅中、善怒、喜忘等病变,就是气血盛衰表现在阴阳上下等各方面的病证表现。“血并于阴”是血盛于阴经,属“重阴”,病邪偏盛在阴经,会影响到肝,则发为“惊”。“气并于阳”是气盛于阳分,属“重阳”,邪气盛于阳经,会影响到阳中之阳的心,则发为“狂”。如果“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则相反,是阴邪盛于阳分,阳邪盛于阴分,“乃为炅中”,“炅”是“热”之意,“中”是“遭受”之意,阴阳俱热即所谓“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上”是指上焦,“下”是指下焦,“血并于上”是阴邪侵犯上焦,“气并于下”是阳邪偏盛于下焦,阴邪侵犯上焦,心火妄动,所以“心烦”,阳邪偏盛于下焦会影响到肝,所以“善怒”,这是因为血气所影响的脏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不一样。“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并于下”是说阴气盛于下而不升,“气并于上”是气盛于上而不降,不升不降而阴阳离散,所以神志昏“乱”而“喜忘”,昏乱、喜忘都是神志方面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问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由于气血的倾并盛衰,致使阴阳平衡失常,究竟哪种情况属实?哪种情况属虚呢?意思是说,“离居”只是表达了人体阴阳平衡关系被破坏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虚实的理念。血、气在生理上都有“喜温而恶寒”的特性,所以血、气需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寒则泣不能流”,血寒、气寒的结果是气血循环障碍,血气滞而不畅;“温则消而去之”,只要恢复了适当的温度,滞而不畅的状况就会消失,气血循环就会恢复正常。所以,气盛则血虚、血盛则气虚,即阳盛则阴虚、阴盛则阳虚,“并”即实,“倾”即虚嘛。
问曰:“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不是就没有“实”了呢?什么是虚实呢?答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者”指“并”而言,“气之所并”,“血之所并”都属“有”,表现出来的就是实证;“无者”指“倾”而言,虚、实是相互对待的,没有实就无所谓虚,没有虚就无所谓实。《素问·通评虚实论》中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盛”即“并”,就是“有”,为“实”;“夺”即“倾”,就是“无”,为“虚”。《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讨论病机时亦云:“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有者为实”,如有风、有寒、有热、有湿,“有”总是反映邪气的一方面;“无者为虚”,如无气、无血、无精、无液、无神,“无者”总是反映正虚的一方面。《内经》中“有”是指邪气而言,“无”是指正气而言,临床辨证的关键要找到有、无之所在。
“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这是从正邪关系的角度来讲的。“气并”是说气分的邪气盛了,必然要损伤到血,这就是“无血”;“血并”是说血分的邪气盛了,必然要损伤到气,这就是“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甲乙经》作“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实焉”。由于血、气的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了,虚、实之证由此而产生;就是不补这个“实”字,这里的“虚”也是指虚、实两个方面而言的。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络”“孙”均为经络学中的“络脉”,比“络”还小的络脉称为“孙络”,“络之与孙”都是“经”的分支,它们能把气血输送的经脉中去。若血与气中的邪气均盛,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实证,即阴阳俱盛,故曰“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人体的气机运动是有上有下的,只上不下则为“逆”。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即气血逆上,“则为大厥”,人会突然仆倒,不省人事,这种病名“大厥”。“厥则暴死”,即所谓昏厥、暴死。若“气复反则生”,如果上逆的气血慢慢平复则有生机,“反”是“返”之意,上逆之气血降下来了,就会有生还之机;“不反则死”,若气血逆而不降,预后则凶。由此可见“血与气并”的情况,比起前面单纯气并、血并,是更为严重的病变,临床治疗上也更加困难。
问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实证是怎样发生的?虚证又是怎样消除的?虚实之要领何在?虚实的形成还是离不开经脉这个因素,从经脉来讲,阳气、阴血都与“腧会”有关,“腧会”是指经脉上的穴位,之所以阳经可以联通到阴经,阴经可以联通到阳经,这种交会沟通的功能就是通过“腧会”来实现的。阴经、阳经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十二经脉的循环秩序,每条经脉既是个体,又是整体的一部分,正因为这样的生理关系,当发生病变后,就可以产生“阳注于阴”“阴满之外”的病变。所谓“阳注于阴”,是说外来的邪气可以从阳经而进入到阴经,因此在外的六淫之邪不只是伤及三阳经,也会伤及到三阴经;所谓“阴满之外”,是说入于阴的病邪也可以外出到阳经,即“满”于阴经之邪可以从阴经到阳经而出于“外”,因为阴经、阳经是贯通的。所以人体要维持阴经、阳经的相对平衡,只是相对的平衡而不是绝对的平衡,故曰“阴阳要匀”,“匀”是“平衡”之意。阴阳平衡了,这样阴经阳经、阴气阳气、阳气阴血才能够充斥于人体的全身,故曰“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即不管哪个部位脉搏摸上去都是一致的,如头上的脉搏、颈上的脉搏、手上的脉搏、脚上的脉搏都是一样的,或曰一致的。“九候若一”说明气血的匀平和谐状态,在上、中、下三部摸到的脉象都是一致的、协调的,这种状态之人被称作“平人”,即正常人。
此章进一步阐明虚、实之证是因于相并、相倾,相并、相倾是“阴阳匀平”的反面,这是发生虚实病变的一般性、基础性病机。
第四章 虚实证之临床表现
【原文】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冱,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冱气去,故曰虚矣。
【提要】从临床的具体表现来讨论虚实病变,或从外感论,或从内伤论。
【讲解】病邪是如何进入人体而引发疾病的呢?“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这里的阴、阳是指表、里而言,有的邪气从表而入,有的邪气从内而生。哪些邪是从表而入的呢?“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风、雨、寒、暑等六淫之邪是从表而入的。哪些邪是从内而生的呢?“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内伤者,得之于生活起居、喜怒情志等因素,这些都属于内伤的范围。“得之风雨寒暑”的“暑”字,从后面文献的内容来看,应改作“湿”字,因后面没有谈及“暑”的问题,但也可以理解为暑多夹湿,这句话是说发病的一般性病因。
问曰:风雨之伤人奈何?风雨属外邪,外来之邪总是由表而里逐渐深入的,按照经络学说其邪传导之序,“孙脉”在人体的最外层,其次是“络脉”,然后是“大经脉”。当“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时,脉象“坚大”,是由于外界的风雨邪气与经脉之气相并之故,邪客于分腠之间,充满在经脉里面,“故曰实”,这就是前面讲的“有”。临床表现怎样呢?“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这就是实证在临床上的表现特征,如感冒风寒,症见头痛、身痛,或者关节痛,而且这种疼痛的特点是“不可按之”,拒按属实喜按属虚嘛。
问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寒湿伤人首先表现为皮肤腠理不能收敛,即皮肤经常是润涩的,由于“皮肤不收”,寒湿之邪才得以进入体内;又出现“肌肉坚紧”,这是因为寒主收敛、寒主拘引的缘故;肌肉坚紧而使营血冱滞不畅,即“荣血冱”。寒湿邪气之所以能侵入,体表之卫气必虚,故曰“卫气去,故曰虚”,这个“虚”是指卫气的防护功能弱了。“虚者聂辟气不足”,“聂辟”是“积渐”之意,即慢慢地累积起来的意思;卫气衰弱了,日积月累,人体之气越来越虚;而这种卫气去、阳气虚的人,其临床表现特征是喜温喜按,按摩可以振奋卫气的功能,故曰“按之则气足以温之”;穿暖一点,多按摩,人会感到舒服,“故快然而不痛”。这就是虚证的表现,与实证在临床表现截然不同。
问:“阴之生实奈何?”内伤之实证是怎样产生的呢?前面讲的虚、实还都属阳证的范畴,风雨伤人、寒湿伤人,都是外感于阳分,相对内伤来说属阳证之虚实表现,“阴之生实”是指内伤之实证。首先是情志内伤,如“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喜怒均属情志,“阴气”是指脏腑之气,情志不节“阴气”就要上逆。人体气机之上下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若“上逆则下虚”,气逆于上,则下焦之阳就虚了,故曰“下虚则阳气走之”。于是形成下虚上实之势,“故曰实矣”。这个实证是由于脏腑之气上逆而造成的,为虚实并见之证,上实则下虚的原理,与前面的“并”“倾”的原理是一致的。
问曰:“阴之生虚奈何?内伤的虚证是怎样产生的呢?还是以情志伤为例。“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悲、喜过度,心、肺之气受到伤害,“消”则经脉空虚,这是虚证的关键。情志损伤只是病因之一,还可“因寒饮食”等其他因素。“寒气熏满”,“熏满”两个字在这里很费解,寒气怎么能熏满呢?《甲乙经》作“寒气动脏”,这个意思比较准确,情志伤、寒饮伤,损伤了脏气。于是“血冱气去”,五脏的血流不畅,气伤损消,均因于寒,寒则凝所以“血冱”。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气去”,“故曰虚矣”,虚证就是这样发生的。
归纳虚实证辨证要点:内伤,以饮食起居不节、情志不调为多见之病因;外感,多源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气;外感有虚有实,内伤也有虚有实;外感之实,是因邪气的存在,外感之虚是由于正气的虚弱;内伤的实多指血气之逆,内伤的虚是指气血的亏少。
第五章 寒热病机基本原理
【原文】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提要】主要是讨论由于阴阳的盛衰而引发的以寒热为特征的虚实病变。
【讲解】问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病寒热的原因是什么呢?“由”是缘由、原因之意。为什么阳虚则外寒?人体之“上焦”是指肺、皮毛、表等部位,上焦大部分是指表而言,因为上焦卫气通行于皮毛,是肺所主之宗气的功能之一,故曰“阳受气于上焦”,这个“阳气”是指卫气,卫气是因上焦的宗气推动而行于肌表。卫气有“温皮肤分肉”的作用,护卫人的体表不受外邪之侵扰。“今寒气在外”,“寒气”指外界的寒邪、风邪等。寒邪侵入于表,影响到上焦而失通畅,肺之宗气不能推动卫气通达于表,于是“上焦不通”。肌表的卫气少了,失其宣发作用,风寒邪气“独留于表”,表失温养而出现“寒栗”,如临床伤风感冒的“恶寒”。此即所谓“阳虚则外寒”,“阳虚”是指卫气虚,“外寒”是指表寒,《伤寒论》中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就外感证而言,有一分“寒”就有一分“表”。
问曰:为什么会“阴虚生内热”?这里所言“阴虚生内热”,与临床常见的“阴虚阳亢”是两回事,这个“阴”是指太阴脾,包括胃,是说太阴脾虚而产生的内热。因为脾主肌肉,脾气虚了不能充实形气,故曰“形气衰少”。脾不运水谷精微之气,于是“谷气不盛”。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不能升举,胃就不能下降,于是“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即谷气既不能上走,也不能下行,在中焦停滞起来。积而生热,于是“胃气热”,热气上熏“胸中”。这就是脾虚生“内热”的基本原理。临床上所用的“甘温除热”之法就是针对这种热证的,即“补中益气汤证”。补中益气的目的是升清,只要脾气能升,胃气就能降,胃热就会消散。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阴虚”不是指下焦肝肾阴虚,依据是“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的叙述,这很明显是中焦的病变,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证。李东垣自己讲补中益气汤证,还没有这里讲得这么清楚。
问曰:为什么“阳盛生外热”呢?这个“外热”与前面那个“外寒”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是外感病的前后两个阶段。外感一般多是先“恶寒”后“发热”,“外寒”是“恶寒”阶段,“外热”是发热阶段。“阳盛生外热”是由于“上焦不通利”,肺气不能宣发,表现为“皮肤致密,腠理闭塞”,于是“玄府不通”,即汗孔不开而无汗;汗不出,“卫气不得泄越”而生热,“故外热”。“玄府”可以理解为汗腺,“玄”是“黑”“水”之意,“玄府”就是汗液通行的地方。皮肤紧缩,汗孔不通而无汗,体内的热气不得外散,“故外热”,临床表现为“发烧”,如“麻黄汤”之表实证。由此看来,所谓“阳盛”是指由于外邪而引起的卫气闭郁证。若是寒邪引发,要用辛温解表法,若是热邪引发,要用辛凉解表法。这种“外热”与前面的“外寒”都是临床上外感热病的主要表现,也可以认为是对恶寒、发热不同病机的解释,即用“阳虚”来解释恶寒,用“阳盛”来解释发热。
问:为什么会“阴盛生内寒”呢?里寒证是怎样发生的呢?是由于阴寒之邪气上逆,故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寒气不能排泄到体外。寒气多必然导致温气少,故曰“不泻则温气去”,“温气”是指胸中之阳气,如心之阳、肺之卫、肺之宗气等,都是“温气”。胸中的寒气越来越多,胸中的阳气越来越少,于是“寒独留”。寒气留滞于胸中,“血凝”而“脉不通”,故脉象“盛大以涩”;“脉盛大”是寒邪充斥之象,包括临床所见的紧脉,或浮而紧、或弦紧,重按之还有涩象,这是由于寒盛血凝,脉不通畅之故。这是“中寒”证,是内生的寒证,是由于阳衰阴盛造成的,特别是下焦的阳气虚少,阴寒邪气上逆,上焦的阳气受到伤害,所以就出现一派阴寒证的表现。所谓的“阴盛生内寒”的实质是“阳虚”。
第六章 经气虚实证的治法
【原文】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提要】讨论调治经气虚实的补泻方法。
【讲解】问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并”前面已经讲过了,是指阴并阳倾、气并血倾所造成的虚实之病变,如何治疗呢?还是要从调经气入手,要看病在哪一经,是在三阴经还是在三阳经,故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如何取经隧呢?要辨气血之虚实,病在阴血就取穴于营分,病在阳气就取穴于卫分,这是“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的意思。属血实就泻阴,属血虚就补阴,属气实就泻阳,属气虚就补卫。“用形哉”是说首先要观察病人的形体,是高是矮,是胖是瘦,身强还是身弱?治疗方法要取决于病人的具体情况,经穴是有分寸的,人的形体影响循经取穴的位置。同时还要结合四时气候的情况,是春季,是秋季,是夏季,还是冬季?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不同,从而决定是用多针还是用少针,是取高位还是取低位,是深刺还是浅刺,故曰“因四时多少高下”。也就是说,空间、时间与病人的病情密切相关,要把病人与时空的关系考虑好了,然后再论“多少高下”。
问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究竟如何补、如何泻呢?治疗实证要用泻法,“泻实者气盛乃内针”,“气盛”即邪气尚盛,乘邪气盛时进针,具体刺法是病人吸气时马上进针。于是“针与气俱内”,针和气同时进入体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如”是“而”之意,“开其门”是说进针后把针孔摇大,使邪气容易出来,通畅无阻而利其户。“针与气俱出”,是说待病人呼气时出针。吸气进针,呼气出针,这是针刺的泻法,这样做则“精气不伤”,即不伤正气。“邪气乃下”,即邪气则衰,“下”是指病邪减退之意。“外门不闭,以出其疾”,补法出针后要用手指在针穴处按摩一下,这叫“闭”,“不闭”是指出针后不用手指按摩,使体内的病邪好出来;所以要“摇大其道,如利其路”,这就是“大泻”之法。“必切而出”,“切”就是切合、切中之意,取经得当、选穴得当、针法得当均为“切”。于是“大气乃屈”,强盛的病邪才会被折服。
问曰:“补虚奈何?”如何补呢?“持针勿置”,是说医生手里拿着针时要把全部的精力贯注在这颗针上,“勿置”不要拿着针跟没有拿针一样漫不经心。“以定其意”,要认真定夺该如何进针,决定后迅速进针,这是“定意”的意思,不能心中无数。“候呼内针,气出针入”待病人呼气时迅速进针,越快越好。“针孔四塞”,是说针眼不能大,越细越好,使针的周围没有一点点空隙,所以手法就要快。“精无从去”,这样正气就不会被消耗。“方实而疾出针”,“方实”是指针感,指下的针感觉得气了,就快速出针。怎样出针呢?“气入针出”,待病人吸气时出针。这样便“热不得还”,“热”是指人体的阳气而言,意思是使正气充斥在当前的穴位上。“闭塞其门”,出针后要在针孔这个地方按摩一下,把针孔封闭好。“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调动起体内的正气,邪气就会消散,邪气消散精气就得以保存。“动气候时”,“动气”是说针刺调动起正气,即指针感;“候时”是说正气还没有调动起来,要等候针感的出现,即留针,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如待所贵,不知日暮”,不管天有多晚,也要像等贵客一样的等候,因为虚证较重的人针感来得很慢。“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说要耐心地等候针感,离得近的正气来了不会丢失,离得远的正气还会不断地补充过来。“是谓追之”,这是引《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原文是“追而济之”,是讲补法,是说人体的阳气离得再远也要把它引导过来调济之,简曰“追之”。
第七章 十二经脉调治方法
【原文】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肢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 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提要】叙述调治十二经脉的方法。
【讲解】问曰:人体有十二经脉,若病也都有虚有实,如何把五脏和十二经脉结合起来进行调理呢?换句话说,出现虚实病变怎样选择经脉?怎样选择穴位?这些和五脏又怎样统一起来认识呢?五脏与六腑一表一里,于是就构成了十二经脉系统,故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十二经脉都会出现虚实之证,要观察病是在五脏还是在六腑,病在五脏取三阴经,病在六腑取三阳经,是虚证就用补法,是实证就用泻法,故曰“经络肢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居”是指脏腑、经脉而言,在脏治脏,在腑治腑,在阴经治阴经,在阳经治阳经,随其病之所在而调治之。
具体怎样调治呢?“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这段话字面的意思比较清楚,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提示二点:一是,疾病的发展总是从表入里、从轻到重,有个过程,有个秩序,治疗一定要及时,才会收到较好的疗效;二是,调络、调卫、调分肉、调筋、调骨是指一般的刺法而言,遵守的都是“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的原则。
另有种情况就不一般了,而要“燔针劫刺其下”,这是指病邪深在的情况,特别是阴寒邪气盛时,要用“燔针劫刺其下”,“下”是深刺之意;不仅深刺,还要用燔针,所谓“燔针”是在针炳上加上艾卷烧,温热之气通过针体传入到人体内,这是治疗陈寒痼疾的一种针法。“及与急者”,“急”是指虚寒之邪来得迅猛的一些临床表现,如泄泻、疼痛等属虚者,可用燔针的办法,针法、灸法并用,总之“燔针”多用于虚寒证、里寒证。
“病在骨,淬针药熨”,病在骨不仅要用“燔针”还要用“淬针”的方法。所谓“淬针”是把针烧得通红,要趁针红的时候下针,这个手法要求快刺,现在还有不少大夫在用。病在骨要淬针,刺过后还要加药熨,特别是慢性的寒湿痹症,这种方法是常用的。
“病不知所痛,两 为上”,有些顽固的痛证,病人自己都说不清到底是哪里痛,但是痛得很厉害,那么首先选择两 脉,从阴 、阳 脉入手治疗。是阴证刺阴 脉,是阳证刺阳 脉。为什么呢?在病情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 脉可以覆盖三阴、三阳脉,从阳 脉可以治三阳脉的病,从阴 脉可以治三阴脉的病。治疗后病人说得清是哪里痛了,说明邪退病转了,这时可以直接选择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不再选择 脉了,这是一种针刺法。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身形有痛”往往是病在络,病不在经,从三部九候的脉搏看没有什么问题,就是身体有些不适,这里痛、那里痛,就要用“缪刺”法。所谓“缪刺”法,是交互刺的一种方法,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属刺络法的一种;凡是“缪刺”都是刺络。“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缪刺、巨刺原则上没有分别,都是左右刺,所不同的是,巨刺可以刺经,缪刺只能刺络。
“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针刺法的运用总要察其三部九候,意思是要诊断明确,只有诊断明确了才能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是巨刺还是缪刺,是治 脉还是治其他的什么脉,是用淬针还是用燔针,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只要掌握基本的原则,就可以用针了,此即“针道备矣”。
答 疑
问:神、气、血、形、志之有余、不足,是否与虚实病机一样都遵循邪正消长的机制?
第一章中说:“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这与第三章中讲的虚实病机是一样的,讨论的都是邪、正关系,都遵循邪正消长的机制。“有余”总是邪气的问题,“不足”总是正气的问题。《内经》对虚实的概念是明确的,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属阴“气”属阳,精气是人之正气所在,所谓“虚”,不是阴虚就是阳虚,是指人的正气而言。神不足、气不足、血不足、形不足、志不足都是正气不足;神有余、气有余、血有余、形有余志有余都是指邪气有余,即神之邪气盛,气之邪气盛,血之邪气盛,形之邪气盛,志之邪气盛。凡是“有余”是指邪气不是指正气,比如说人的体格健壮,“健壮”不等于是“有余”,这不能称为“实”,邪气有余才是“实”。虚、实是指正、邪而言的,用“虚”来表达正气的情况,用“实”来表达邪气的情况,这是中医学病机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问:“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其中的阴虚是指什么?
这里的“阴虚”不是“阴虚阳亢”的概念,这个“阴”是指太阴脾土,从“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的描述中就可得出这个结论,意思是脾气虚弱不能运化,致中焦水谷之气虚弱,脾土在中影响了上下。如正常情况下,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虚谷气不盛,能供给上焦的就少了,故曰“上焦不行”;上焦不行就会导致“下脘不通”,不行、不通最终导致了胃腑不通,腑以通为用嘛,于是积而为热,胃中之热上熏于胸中,于是“内热”产生。所以这里的“内热”是由中焦脾胃虚而引起的,属于津气两伤的燥热,水谷精微少了,阳气也少了,于是便燥热,阳明是燥金之腑嘛。这种“热”要用甘温之法才能除去,用甘温之气味来振奋脾阳,大量增加水谷精微之气,才能解除这种燥热,这正是补中益气汤证,所谓“甘温除大热”之证。“大热”并不是说体温达到40℃或者更高才叫“大热”,这种热一般体温都不会很高,属于低热,之所以称“大热”是指内伤发热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不像外感邪气所致的发热那样单纯,在临床上,这种气虚的发热比较多见。总之,气虚发热与阴虚发热二者不能混淆。
问:如何理解“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并”是偏盛的意思,“气血以并”是说气血的某一方偏盛,“阴阳相倾”是说阴、阳的某一方有所倾斜,是指阴阳失衡。“气”为阳,“卫”亦为阳,所以“气乱于卫”;血为阴,经亦为阴,所以“血逆于经”。意思是气血偏盛偏倾,二者相互影响是非常密切的,乱于卫者会影响到经,逆于经也会乱于卫。某一方偏盛另一面就会偏倾,于是“血气离居”,气血本应是相对平衡、相对协调的,“离居”是指气血平衡被破坏了,故曰“一实一虚”。这是从宏观的层面来讨论气血的偏盛偏倾,所以下文有“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二者的病变是相互影响的。
气血偏盛偏倾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惊狂、炅中、善怒、喜忘等病变,就是气血盛衰表现在阴阳上下等各方面的病证表现。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阴”是血盛于阴经,属“重阴”,病邪偏盛在阴经,会影响到肝,则发为“惊”;“气并于阳”是气盛于阳分,属“重阳”,邪气盛于阳经,会影响到阳中之阳的心,则发为“狂”。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本在阴,若是“血并于阳”,即是说血盛于阳分,在表、在外;“气”本在阳,若是“气并于阴”,即是说阳在里。这两种情况,一个热在外,一个热在里,用此来说明气血的关系。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上”指胸膈之上,是指上焦;“下”是指胸膈之下,是指下焦。“血并于上”即血分的邪气盛于上,阴邪侵犯上焦,则会伤心,故见“烦惋”;阳气盛于膈下,阳邪偏盛于下焦,即为阳邪动于肝,故见“善怒”。这是因为血气所影响的脏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不一样。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为阴,下也为阴,是说阴气盛于下而不升,故曰“血并于下”;气为阳,上亦为阳,“气并于上”,气盛于上而不降,则会阴阳离散,所以神志昏“乱”而“喜忘”,昏乱、喜忘都是神志方面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这段文字的基本意思就是这样,总之是为了说明气血相互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