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邪

蔣左 初愈之體,氣血未充,衝風踐寒,焉得不乘虛而入?近見夜間發熱,得汗則減,而太陽連頰作痛。純是客邪見症,且先略為疏解。

玉竹(炒,三錢) 前胡(八分) 川貝(一錢) 北參(三錢) 荊芥(六分) 川芎(五分) 防風(五分) 丹皮(八分) 山藥(四錢) 生熟穀芽(四錢) 連須蔥頭(一枚)

蘇右 風溫上受於少陽陽明,口內牙齦碎爛,連及左畔咽喉,外而頭面胸膈浮腫色紅。此乃大頭瘟之屬,為症不輕,且清少陽陽明之邪。

柴胡(五分) 葛根(一錢) 川連(四分) 黑梔(一錢) 薄荷(二錢) 元參(三錢) 鮮石斛(三錢) 甘草(一錢) 射干(一錢) 銀花(八分) 牛蒡(一錢) 馬勃(五分) 荊芥(二錢) 防風(一錢) 竹葉(二十片) 燈心(五寸) 蘆根(八錢)

楊左 無汗而見寒熱,面赤咽紅喉痛,脈至浮數而尺無力,症屬虛體挾邪。至於遍體痰癧,此係舊恙。茲且緩圖,先為清理客邪。

柴胡(四分) 黑梔(一錢五分) 薄荷(一錢) 牛蒡(三錢) 澤瀉(一錢) 歸身(三錢) 元參(三錢) 連翹(二錢) 甘草(一錢) 黃芩(一錢) 赤芍(一錢) 大貝(三錢) 生地(五錢) 石決(六錢) 防風(一錢) 夏枯草(一錢) 竹葉(二十) 燈心(五寸)

吳左 邪陷心營,神昏似睡,六脈細微欲絕。已現脫象,勢在朝不保暮,不忍坐視。勉商竹葉黃耆湯加減,取其托透兼施,盡人事以待天。

黃耆(一兩) 洋參(一兩) 熟地(二兩) 懷藥(三兩) 大豆卷(三錢) 車前子(四錢) 遠志(炒,一錢) 琥珀(一錢) 生地(一兩)

另,用鶴珠(五分),犀黃(一分),研細末沖服。

棗仁(一兩) 茯神(三錢) 川芎(八分) 神麯(炒,一錢) 甘草(五分) 犀尖(沖,一錢) 菖蒲(五分) 竹心(一錢)

又診 原方,加白芍(六錢),五味(一錢),芡實(一兩),鉤鉤(一兩),石決(一兩),龍齒(煅,五錢),兩頭尖(二錢),金箔(五張),肉桂(三分),羚羊(一錢),去川芎、甘草、琥珀、犀角、竹心。

又診 神識有時模糊,有時清楚,大便亦減,苔帶黑色,六脈漸起,生機已轉。

黃耆(一兩) 黨參(一兩) 生熟地(各二兩) 懷藥(三兩) 大豆卷(三錢) 車前子(炒,三錢) 遠志(七分) 棗仁(一兩) 茯神(二錢) 白芍(炒,四錢) 五味子(五分) 芡實(一兩) 大麥冬(三錢) 黑梔(一錢) 川連(五分) 洋參(一兩) 牡蠣(五錢) 北沙參(三錢) 生熟草(一錢) 陳皮(二錢) 元參(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燈心(五寸) 竹心(一錢)

凡瘧非必盡屬少陽,十二經俱能令人瘧。今寒從足起,脈見細數,舌尖彌紅,苔色帶黃。此肝腎之陰素虧,伏邪乘虛內戀,法當育陰透解。

生地(五錢) 丹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懷藥(四錢) 茯苓(二錢) 柴胡(三分) 當歸(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懷膝(二錢) 洋參(一錢五分) 生鱉甲(三錢) 赤首烏(四錢) 生熟穀芽(六錢)

形寒飲冷則傷肺,寒能澀血,邪閉皮毛,肺居上脘,為此胸膈作痛,氣急無汗。舌色邊紫,苔白,脈見浮弦而緊。理當溫散,得汗便有轉機,否則難治。

麻黃(七分) 官桂(八分) 當歸(三錢) 白芥子(炒,一錢五分) 萊菔子(炒,一錢五分) 蘇子(炒,一錢) 荊芥(炒,一錢五分) 茅朮(炒,一錢) 通草(五分) 蔥頭(二) 姜(三)

寒束於表,為發熱頭疼,骨節煩疼無汗,而時見怯寒,熱伏於裡,為舌燥干而舌心欲黑,神情似醉,熱邪不得外達,有內陷之象,須防昏厥痙變。且商涼透一法,以冀邪從外達,方有轉機。

薄荷(一錢五分) 黑梔(一錢) 川連(三分) 黃芩(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知母(一錢) 犀角(一錢) 燈心(一尺) 竹葉(一錢) 姜皮(六分)

錢左 脈至右寸關浮滑而大,此為痰火蒙閉清竅,神識模糊,言語不清,痰壅絡脈,仰臥如屍,不能轉側,左脈見數。症屬溫邪內戀,以正氣不足,無力散邪外達,留於中焦,勢成棘手。勉商涼透解托之法,以冀百一。

竹心(一錢) 茅根(六錢) 蘆根(一兩) 鮮菊葉(三錢) 銀花(三錢) 花粉(一錢) 黃芩(一錢) 犀角(沖,一錢) 洋參(四錢) 六一散(三錢) 生熟穀芽(二錢) 北沙參(六錢) 加珠子(一錢) 犀黃(一分)

上藥研末,和竹油半杯,衝於藥內。另,將紫雪一錢,用竹心、燈心、菖蒲泡湯,於未服之前緩緩與服。

又診 投涼透解托,轉則自如,知飢進谷,津津有汗,遍體俱到,邪能外達,此生機也。但虛人善變,調理不可不慎。

原方,加硃砂拌茯神(一錢五分)。

錢左 咳吐紅痰,左脅下痛不可忍,氣急不能下臥,脈數甚於左寸關,舌紅苔黃,晝夜不寧,反周日矣。此係暑風感於厥陰少陰,重險症也。

川連(六分) 羚羊(一錢) 連翹殼(三錢) 石決(六錢) 荊芥(一錢) 前胡(一錢) 洋參(二錢) 防風(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六一散(三錢) 夏枯草(二錢) 竹葉(一錢) 燈心(五寸)

此方,一劑熱退,脈平納穀,紅痰亦可不吐。

錢右 舌黃,微寒壯熱,右三部脈至無力而細,左三部略大於右,按之亦空。此體虛氣不足,更受暑邪,氣愈傷矣。急急固症清暑,勿施破散。

洋參(五錢) 大冬(二錢) 青蒿梗(一錢) 川貝(二錢) 六一散(三錢) 扁豆(三錢) 通草(五分) 竹心(五分) 燈心(五寸) 蘆根(五錢) 荷梗(一尺)

又診 脈來兩手較昨略為有神,病勢大減。

原方,加洋參(三錢),生熟穀芽(四錢)。

某 素有目疾,肝陽獨熾,犯胃則常常嘔吐酸苦。今又寒熱,更挾暑風濕熱。擬與小柴胡、吳萸湯、四苓散三合,宗古法。

柴胡(四分) 黃芩(一錢) 洋參(三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 吳萸(三分) 赤苓(三錢) 車前(二錢) 通草(一錢) 陳皮(一錢) 砂仁(八分) 六一散(三錢) 川連(二分) 生薑(一)

王 脈至右大於左,骨節時時疼痛,舌紅起點。此暑風挾濕,濕鬱化火之象,祛風清熱分泄。

香薷(一錢) 防風(一錢) 秦艽(二錢) 木瓜(一錢) 赤苓(三錢) 六一散(三錢) 黃芩(一錢) 苡米(四錢) 桑枝葉

陳 脈至左關獨弦,胸脅痛,寒熱咳嗽。表有風寒,里有木鬱。

柴胡(四分) 陳皮(一錢) 青蒿(一錢) 半夏(一錢) 茅朮(炒,一錢) 杏仁(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 當歸(三錢) 炙草(四分) 白芍(炒,一錢) 降香(五分)

許左 久咳形瘦之軀,脾肺兩經已傷,再行勞倦,時令之邪乘虛襲人,發熱不已,脈至浮數而甚左寸,厥厥動搖,舌苔隱隱黑色。有走心胞之勢,須防化燥神昏之劇,險甚險甚。擬與涼透泄勢法,留候明眼定裁。

豆卷(三錢) 連翹(一錢) 山梔(一錢) 元參(四錢) 丹皮(一錢五分) 川貝(一錢五分) 玉竹(五錢) 竹葉(一錢) 燈心(五寸) 茅根(去心三錢)

錢左 冬溫犯於肺胃,氣急咳嗽,舌黃滿布而帶干苦,口渴喜飲,胸膈不寬,須防加重化燥。

荊芥(一錢) 當歸(三錢) 葛根(一錢) 貝母(三錢) 玉竹(六錢) 白薇(一錢) 香附(五分) 竹葉(二十片)

又診 據述病勢昨減輕,然有汗而脈數不退,門齒乾燥,舌尖紅起刺,指掌手腕厥冷。此係邪陷營陰,熱彌厥亦彌,惟恐正不敵邪,至有痙厥之變。扶正涼透,急急進之,三日內齒潤津回,脈數能減,還可有望,加重則危。

玉竹(八錢) 白薇(一錢) 川貝(二錢) 洋參(五錢) 麥冬(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 黑梔(一錢) 生地(一兩) 穀芽(二錢) 竹葉(一錢) 燈心(五寸) 姜皮(八分) 蔥(一)

又 溫邪內陷,劫液傷陰,齒燥唇乾,舌焦起刺,脈至左關尺弦細而數,右寸關浮大,按之無力。此所謂少陰不足,陽明有餘也。論脈症玉女煎似屬相宜,但渴不引飲,而脈不實,未敢擅投。勉商扶正育陰之中,兼涼透甘寒一法,希圖津回液轉。

原方,加甘草(四分),元參(三錢),知母(二錢),豆卷(三錢),犀角(一錢),花粉(一錢),扁豆(二錢),蘆根(一兩),茅根(八錢),菖蒲(四分),去玉竹、白薇、姜皮、蔥。

又 汗雖未遍,熱勢減去五六,脈數略為有神,聲音不揚,氣弱也,大便溏泄。然一虛至此,而不肯服藥者,有何可恃乎?

洋參(一兩) 生地(一兩五錢) 懷藥(八錢) 陳皮(二錢) 扁豆(六錢) 生熟草(六分) 車前子(二錢) 白芍(炒,三錢) 黑梔(五分) 元參(二錢) 麥冬(二錢) 生熟砂仁(六分) 生熟穀芽(三錢)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又 熱勢稍退,脈數略為平和,然左三部微細欲無,尺脈更甚,肝腎之陰大虧,水不上承,所以舌乾而津難回也。未可恃以無恐,方仍扶正育陰涼透之法。得托邪外達,可望轉機。如羈於內,變症不測。

生地(一兩六錢) 洋參(一兩二錢) 生懷藥(一兩) 扁豆(六錢) 麥冬(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豆卷(四錢) 穀芽(三錢) 北沙參(三錢) 白芍(二錢) 車前(二錢) 陳皮(二錢) 桔梗(四分) 元參(三錢) 神麯(炒,四錢) 菖蒲(三分) 燈心(五寸) 竹心(一錢) 建蓮(去心,五粒)

又診 津回液轉,熱勢未能全退,脈還未能和平,仍要極其小心。倘人事稍有失宜,極易生變,不可不慎,方不外前法。

前方,加澤瀉(一錢),前胡(一錢),蟬衣(四分)。

又 祖二十四味流氣飲方法。

洋參(一兩五錢) 生地(一兩八錢) 麥冬(一錢) 丹皮(炒,五分) 甘草(四分) 扁豆(一兩二錢) 元參(一錢五分) 懷藥(一兩八錢) 車前(一錢五分) 北參(四錢) 白芍(炒,二錢五分) 桔梗(五分) 陳皮(二錢) 神麯(炒,一錢) 萸肉(炒,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茯苓(一錢) 棗仁(炒,二錢) 地骨皮(一錢) 浮小麥(二錢) 建蓮(炒,三錢) 生熟穀芽(六錢) 桑葉(二) 燈心(五寸)

上方二十餘劑而減輕分兩,又服二十餘劑而痊。

林左 風溫挾濕,漫布三焦,上為耳聾,中為嘔惡,下為溏泄,脈至模糊,須防化燥神昏之變。

製半夏(一錢) 茅朮根(四錢) 陳皮(一錢五分) 赤苓(三錢) 薄荷(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砂仁(八分) 竹茹(一錢) 澤瀉(一錢)

胡左 大瘧已久,近日似有減輕之意,忽然初一日寒熱加重,隱隱透痧未能周遍,六晝夜來熱還不止,氣逆喘嗽,便溏不止,胸膈痞悶。顯系肺胃風溫之邪不清,所嫌脈數大而無倫,舌尖之上現出紅如指一點,此邪欲走入心胞之勢,倘若化燥昏迷,為害即難言者。刻下偏寒偏熱,偏補偏溫,均非所宜,且以透泄內蘊之邪一法。

竹葉(一錢) 梔子(一錢) 翹心(一錢) 丹皮(一錢) 車前子(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 北沙參(三錢) 桔梗(八分) 蘆根(五錢) 燈心(五寸) 甘草(三分)

又 昨投透泄內蘊之邪一法,今早舌尖之紅色退淡,而右脈數大之形略減,清晨便溏一次,似乎稍有應效。舌根苔黃垢膩,門齒乾燥。胃家濕濁未清,肝腎之陰受灼,恐其液涸,仍宗前法再投。

原方,加通草(三分),赤苓(二錢),西湖柳(二錢),晚間加南沙參(五錢)。

又 熱勢已退七八,脈數減去五六。但虛人善變,寒暖飲食,不可不小心。

南北沙參(一兩) 麥冬一錢) 丹皮一錢) 梔子(一錢) 甘草(三分) 穀芽(一錢) 車前(二錢) 桔梗(五分) 赤苓(二錢) 通草(三分) 扁豆(一錢五分) 蘆根(六錢) 竹葉(十片) 燈心(五寸) 西湖柳(二錢)

許右 暑傷氣分,神情倦怠,邪走心包,昏迷似睡,脈至左寸獨大,其餘少力少神,起病即見目盲者,肝腎之陰傷也。今按臍震動如梭,龍相之火不能潛藏,窟宅飛越乎上,恐有厥脫之虞,勢在危險,無從下手。然坐視不救,亦非仁者之心。勉商壯水育陰,以制肝腎之虛陽妄動,輕靈護托,以泄心胞之暑邪蒙閉。倘得神情清爽,乃是轉機。

甘菊(二錢) 鉤鉤(八錢) 石決(一兩) 生地(一兩) 白芍(一錢) 黑梔(一錢) 洋參(五錢) 棗仁(五錢) 川貝(二錢) 茯神(三錢) 遠志(七分) 麥冬(二錢) 羚羊(一錢) 薄荷梗(一尺) 硃砂(一分) 犀尖(一分)

研細末,用竹油十匙,前藥沖服。

蘇左 病起寒熱,由來月餘,近日但熱不寒,舌底紅而苔黃,口渴喜飲而不多,胸膈拒按,小溲短數,大便經旬不解,邪從少陽已入陽明之經,漸次感及於臍,恐有化燥神昏之變。然其病已久,實屬陰虛,今當清透。

葛根(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黑梔(一錢) 知母(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花粉(一錢五分) 瓜蔞仁(二錢) 川貝(一兩) 洋參(二錢) 蘆根(一兩) 竹茹(一錢) 燈心(五寸) 竹心(一錢)

惠右 有汗而熱不退,邪不在表,大便溏泄,頭目不清,中脘不適。溫邪瀰漫三焦,走入心胞,須防神昏發厥之劇。

洋參(二錢) 元參(三錢) 甘菊(一錢) 山梔(一錢) 黃芩(一錢) 甘草(三分) 蘆根(八錢) 燈心(五寸) 竹心(一錢)

戈左 舌尖微紅,白苔滿布,口渴不喜飲冷,小溲短而熱,此係風溫挾濕瀰漫三焦。可慮者,有汗而熱不解,脈來洪大搏指,病勢方張,非但不能退,還恐增重。擬用分清,稍佐涼透一法。

通草(一錢) 滑石(三錢) 赤苓(二錢) 陳皮(一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 連翹(一錢) 薄荷(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青蒿梗(一錢) 茅根(六錢) 竹心

又 昨晚渴而飲多,今脈象雖不歇止,而右三部仍還數大,舌苔垢膩不化,漸見微黃,小溲略長而赤。瀰漫之濕熱,仍然急切不退,漸漸蒸及陽明之經,惟恐變端蜂起。擬竹葉石膏湯合四苓加減,一以清肺胃之熱邪,一以祛蒙閉之濕濁。

黃芩(一錢五分) 連翹(三錢) 滑石(三錢) 通草(一錢) 澤瀉(一錢) 枳實(四分) 薄荷(一錢) 竹葉(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 洋參(三錢) 石膏(四錢) 陳皮(二錢) 半夏(一錢) 赤苓(三錢) 生熟砂仁(八分) 竹茹(八分) 燈心(五寸) 姜渣(四分) 香粳米(一撮)

又 昨午戰汗後,神情稍清,渴亦略減,但舌苔膩仍然,脈至右關數大如前,邪戀於中,未能盡徹,難保不有更變,未可恃以無虞,恐濕濁如此瀰漫,非四苓不可,右寸關洪大有力,且面油渴飲,非肺胃蘊熱而何?竹葉石膏亦在所必用。

前方,加辰砂、六一散(三錢),車前子(一錢五分),去滑石。

王右 溫邪內閉,症見痞滿燥實,勢在不得不下,但勉下之後,熱勢雖然稍解,未能盡退,而脈還見數,舌仍乾黑,邪猶不清,難恃無虞,況在高年,此時只有扶正育陰,甘寒除熱一法,倘得身熱漸退,舌潤津回,乃是轉機。如熱日增,舌加短縮,便難挽矣。

洋參(六錢) 麥冬(三錢) 元參(二錢) 連翹(一錢) 山梔(一錢) 豆卷(三錢) 車前子(二錢) 生地(一兩五錢) 丹皮(一錢五分) 川鬱金(一錢五分) 銀花(三錢) 玫瑰(三朵) 青梅(一個) 粳米(一撮)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竹油(十匕) 甘蔗汁(半杯)

徐左 兩尺脈日加數大,舌上白苔忽有忽無,漸見干苦之象,小水頻數而少,昨日三次大解,糞堅水多,至於氣血之虧,不言可知。惟恐閉因於火,泄因於勢。

洋參(五錢) 生地(一兩) 丹皮(一錢) 茯苓(二錢) 秫米(三錢) 銀花(三錢) 菊花根鬚(四錢) 車前根鬚(二錢) 萹蓄草(二錢) 竹茹(六分) 香粳米(一撮)

又 原方加麥冬(二錢),扁豆(五錢),懷藥(三錢)。

陳左 中宮痞滿拒按,由貪涼寒積交阻,上下之氣不能通調,為此頭痛有汗而熱不除,足膝畏冷而麻木。無非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中焦得通,則上下自和矣。

檳榔(一錢五分) 草果(煨,八分) 陳皮(一錢) 小樸(八分) 通草(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枳殼(炒,一錢) 蔓荊子(二錢) 赤苓(三錢) 木香(三分) 姜(一)

何左 熱重寒輕,往來如瘧,半月未已。今診脈左浮洪豁大,右略略稍減,頭重欲眩,口渴引飲,由乎暑風挾濕。然暑必傷氣,議清熱分,消之中必佐扶正。

甘菊 青蒿 連翹 洋參 麥冬 赤苓 川貝 鉤鉤 首烏 甘草 桑葉 荷葉 穀芽

又 病經半月有餘,疏解清泄之品,所服亦不少矣。今仍頭痛而眩,脈至浮洪豁大,唇齒乾,口渴引飲。經曰:下虛者必上實。一切見症,雖因暑風不清,已萌氣弱陰虧之象。清泄和解之中,必兼扶正育陰。

麥冬(三錢) 丹皮(一錢五分) 花粉(一錢五分) 川貝(一錢) 葛根(一錢) 知母(一錢) 甘草(三分) 薄荷(一錢) 青蒿(一錢五分) 洋參(四錢) 生地(六錢) 蔻仁(二粒) 赤苓(二錢) 天麻(一錢) 穀芽(二錢) 蘆根(一兩) 竹葉(十) 姜皮(八分)

又 大勢已退,飲食寒暖,還當格外小心。

前方,加鮮荷葉(一錢),去葛根、花粉。

吳童 風火上熾,先從太陽腦後腫,邪火逼血妄行孔竅,繼及肺腎,氣逆咳嗽,兩眼胞浮腫如桃,此即大頭溫症。本應砭血,俾邪毒有路而出,免不肯從,亦不勉強。脈至洪弦博數,已屬重險,更兼氣喘,又為危險。侯能過無變,方可無虞。

桑皮(二錢) 地骨(二錢) 甘菊(四錢) 黃芩(二錢) 黑梔(一錢五分) 荊芥(一錢) 北沙參(六錢) 花粉(二錢) 連翹(二錢) 桔梗(八分) 甘草(一錢) 馬勃(一錢) 銀花(五錢) 元參(二錢) 竹心(一錢) 順治錢(三文)

又 大勢已退,惟右寸關仍見弦滑而大,餘邪未盡也。

某左 六脈數疾,無論目赤唇焦,神昏譫語。邪已內陷心胞,肝風掀動,手痙而搐,乃熱彌厥症,屬百分凶險。

犀角(一錢五分) 羚羊(一錢五分) 丹皮(三錢) 鮮地(五錢) 知母(一錢) 鉤鉤(一兩) 石決明(一兩) 膽星(一錢) 麥冬(三錢) 沙參(八分) 黑梔(一錢) 川貝(三錢) 豆卷(三錢) 川黃連(一錢) 車前(二錢) 菖蒲(四分) 茅根(五錢) 竹心(一錢) 燈心(一錢) 蘆根(一兩)

另用犀黃(一分),硃砂(一錢),金箔(三張),研細沖服。

胡左 六脈數大,甚於左寸關,熱來口渴喜飲,熱甚自覺模糊,且舌色無苔而紅,小溲短少。此夏秋伏暑切發,漸犯營分,陰氣恐傷。理當扶正護陰,兼以涼透泄熱。

洋參(二錢) 甘菊(二錢) 甘草(三分) 川貝(二錢) 花粉(一錢) 山梔(一錢)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麥冬(二錢) 茯神(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 青蒿(一錢) 知母(一錢) 連翹(一錢)

王右 暑傷氣分,汗多而身熱不退,幾及兩旬。今舌色赤而唇紅,六脈數大,邪漸干及營分,失托正虛者,每多變局。商靜以制動,甘寒除熱一法。

南北沙參(各五錢) 麥冬(二錢) 元參(三錢) 銀花(二錢) 生地(八錢) 川金(七分) 桑葉(二張) 竹茹(一錢) 綠豆(一兩) 蘆根(八錢)

又 視物不明,神識模糊,六脈滑數,耳聾無聞。肝腎之陰大傷,邪得干及心胞,勢在危險,理當扶正育陰,兼以泄熱清解。

洋參(三錢) 麥冬(三錢) 生地(一兩五錢) 丹皮(二錢) 淡芩(一錢) 知母(二錢) 石膏(三錢) 茶菊(二錢) 川連(四分) 羚羊(一錢五分) 菖蒲(一分) 西瓜翠(五錢)

王左 夏暑秋風感而成熱瘧,因多勞慮,以致屢經反復,兩日來寒熱未已。今脈至左三部微弱如絲,經曰微弱為血枯,大便所以艱澀。右三部虛軟納少而不知飢,正胃氣俱衰。憑脈論症,宜急急扶正養營,兼以脾胃為化生之本,不可不理。

人參(一錢) 生赤首烏(四錢) 當歸(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麥冬(一錢) 姜(二片) 棗(二) 生熟穀芽(二錢)

目赤顴紅,舌無苔而中心起刺,神昏似睡,言語不清,脈至數而右大於左。邪由表而入營,犯及肝絡,內風動而手搐,漸入心營,將有內閉外脫之劇。勢屬危險,用擬導赤散合瀉心法。

犀角(一錢) 羚羊(一錢) 鉤鉤(八錢) 麥冬(二錢) 橘紅(一錢五分) 蘆根(一兩) 豆卷(三錢) 大生地(一兩) 鮮地(一兩) 洋參(四錢) 丹皮(二錢) 薄荷(二錢) 知母(二錢) 茯苓(三錢)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吳 六旬以外,風溫挾暑,舌卷短,壯熱神昏,脈來浮大而數,宜從涼透。

葛根(三錢) 丹皮(二錢) 淡芩(二錢) 薄荷(二錢) 知母(一錢五分) 麥冬(三錢) 元參(三錢) 六一散(三錢) 連翹(一錢五分) 川貝(三錢) 茅根(一兩) 蘆根(一兩) 燈心(五寸)

此方一日兩劑,汗解身涼。

徐左 溫邪內陷,神識昏迷,脈來左軟弱而右空大,筋惕肉瞤,齒燥舌乾。議與竹葉黃耆湯加減,體虛邪實,疏托兼行。今人挽不肯用古賢一成法。

洋參(六錢) 大生地(一兩) 丹皮(三錢) 綿耆(八錢) 麥冬(三錢) 犀角(一錢) 石膏(五錢) 陳皮(二錢) 鉤鉤(五錢) 車前(二錢) 木香(五分) 川連(三分) 生薑(五分) 蘆根(五錢) 竹心(一錢) 姜皮(一錢) 菖蒲(五分)

此方出入加減,二十餘劑得生。

王右 得病五日,診脈無力而無汗,神情昏昏,面油舌黃。正虛邪實,不託無以挽回。

洋參(一兩五錢) 生地(三兩) 麥冬(辰砂拌,三錢) 柴胡(六分) 薄荷(二錢) 葛根(二錢) 丹皮(二錢) 犀角(一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五分) 陳皮(二錢) 川貝(二錢) 竹心(一錢) 蘆根(一兩) 茅根(一兩) 姜皮(八分)

上方五六劑,得汗而解,兼飲西瓜汁一日二三次而愈。

吳左 新婚之後,房幃過度,暑風乘虛而入,為寒熱不已,已五日矣。今下泄無度,而舌黑干短起刺,脈至厥厥動搖,右尺更甚,左三部數而無力,真陰告竭,水不上承,且吸吸短氣,乃元海無根,虛陽無制,恐有離脫之變。正虛如此,邪勢熾賬,確有方法,鞭長不及,不忍坐視。勉商生脈六味加減,壯水制陽,扶正透托,冀幸於萬一。

又 泄不止,舌乾短,陰竭矣。陽無附,脈虛數,按無根,邪內陷,難外達,勢危險。挽莫及,欲不怨,盡吾力,勉擬方待天相。

北沙參(三錢) 元參(四錢) 丹皮(二錢) 生地(三兩) 洋參(一兩) 青蒿(一錢) 豆卷(三錢) 大麥冬(辰砂拌,三錢) 翹心(一錢) 車前(二錢) 川連(二分) 犀角(一錢) 扁豆(五錢) 懷藥(生,五錢) 竹心(一錢) 竹茹(八分) 燈心(五寸) 蜜梅(二) 蓮子(六分) 蘆根(六錢)

又 雖未有應效,喜其不至加重,今當藥病相持之際,病勝藥則變生頃刻,藥勝病或有轉機。

原方,加生甘草(五分),陳皮(二錢),生熟穀芽(三錢)。此方服三劑。

又 燥雖未潤,而舌底紅色漸退,脈至左三部稍和,右三部仍然滑數。陽明之熱邪未解,上焦津液未回,仍以育陰疏托。

北參(八錢) 元參(三錢) 洋參(一兩五錢) 生熟地(各一兩) 扁豆(一兩五錢) 豆卷(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葛根(一錢) 丹皮(二錢) 鉤鉤(六錢) 生熟芽(一兩) 車前(三錢)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蘆根(一兩) 蜜梅梅 懷藥(一兩五錢) 砂仁(五分)

又 原方,加澤瀉(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芡實(五錢),山梔(五分),去鉤鉤、葛根。此方服三劑。

又 舌尖猶紅黑色漸退,脈雖數而根腳漸固,微咳嗽。蓋因邪從表入,仍由表而出也。

扁豆(一兩五錢) 丹皮(一錢) 豆卷(三錢) 南沙參(三錢) 元參(一錢) 懷藥(二兩五錢) 澤瀉(一錢五分) 洋參(一兩五錢) 陳皮(一錢五分) 砂仁(八分) 青蒿(一錢五分) 車前子(三錢) 玉竹(五錢) 神麯(一錢) 生熟地(各一兩五錢) 生熟甘草(六分) 芡實(五錢) 白芍(二錢) 生熟芽(一兩) 竹心(五分) 燈心(五尺)

此方,服二劑。

又 脈雖有根而未和,舌苔轉白微有黑色,大便時患見溏泄,培加固氣分之品。

制洋參(一兩五錢) 懷藥(一兩) 生地炙(一兩五錢) 豆卷(三錢) 扁豆(一兩五錢) 熟地炙(一兩五錢) 綿耆(六錢) 生熟草(六分) 黨參(六錢) 棗仁(三錢) 蘇子(一錢) 荷蒂(五個) 車前(炒,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神麯(一錢五分) 青蒿梗(一錢五分) 生熟穀芽(一兩) 姜(一) 棗(二)

又 諸恙減輕,漸入佳境,前方減輕分兩,再服三十餘劑而痊。

顧左 伏暑癉瘧,愈而反復,初非余治,延及兩旬。招診,目睡露精,口閉不合,舌黑耳聾,唇焦齒衄,筋惕肉瞤,腹如仰瓦,大小便遺,俱不自主,神識昏迷,呼不能答應,脈至無力而數,甚於左關,著指即空。此大虛極凶之恙,邪已陷入心胞,氣血兩虧,不能鼓邪出表,勢有脫絕之虞,藥非尋常可挽,入手工夫,還宜循序漸進,擬方備候明眼定裁。

洋參(三錢) 丹皮(炒,一錢) 淡芩(一錢) 粉葛(一錢) 建曲(二錢) 車前子(炒,一錢) 砂仁(六分) 生草(四分) 青蒿(一錢) 翹心(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燈心(五寸) 竹心(五分)

又 頃投藥後,熱不減,泄不止。泄多則陰愈傷,正氣亦從而益損矣。今晚加重洋參一劑。

神麯(炒,二錢) 車前(炒,二錢) 砂仁生(六分) 生草(五分) 洋參(六錢) 丹皮(一錢) 懷藥(五錢) 扁豆(五錢) 白芍(一錢五分) 生熟穀芽(二錢)

又 清早診脈,熱勢稍減,泄仍不止,托藥還宜加重。

洋參(六錢) 神麯(炒,二錢) 葛根(一錢) 車前子(一錢) 淡芩(一錢) 丹皮(一錢) 滑石(二錢) 甘草(四分) 扁豆(五錢) 砂仁(五分) 懷藥(五錢) 竹葉(五分) 燈心(五寸) 赤芍(一錢) 生熟穀芽(四錢)

又 前方不敢用生地者,為其便泄,恐有積滯,故先調理脾胃,病勢看來未能遽退,清疏分泄之中,已為扶正,不可不兼育陰。

前方加生地(一兩),大冬(一錢五分),澤瀉(一錢),陳皮(一錢五分),茯神(二錢),青蒿(一錢),茅根(四錢),蘆根(八錢),姜皮(三分),去砂仁、赤芍。

又 病不退,正日虛,惟有加重扶正育陰以御邪。

洋參(一兩五錢) 生地(一兩五錢) 丹皮(二錢) 懷藥(八錢) 麥冬(三錢) 粉葛(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扁豆(五錢) 陳皮(二錢) 神麯(炒,三錢) 淡苓(一錢) 元參(三錢) 鉤鉤(五錢) 生熟芽(六錢) 茅根(四錢) 蘆根(一兩)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姜皮(三分)

又 早晨診視,六脈驟見細弱無根而數,面青鼻冷,滑泄不止而損及中陽,方宜改用甘溫從治。

人參(一錢) 黃耆(六錢) 熟地(八錢) 豆卷(三錢) 生熟草(六分) 陳皮(一錢) 範志曲(炒,二錢) 車前(二錢) 生薑(一)

又 病之不退,皆由不氣充,血不足,邪不能外達,而得氣旺血充,自然汗至,極宜耐心靜養。

洋參(一兩二錢) 生熟地(各一兩) 綿耆(六錢) 懷藥(一兩) 扁豆(四錢) 麥冬(三錢) 丹皮(一錢五分) 茯神(辰砂拌,二錢) 建澤瀉(一錢) 車前(三錢) 陳皮(二錢) 元參(三錢) 葛根(一錢) 神麯(一錢五分) 竹心(五分) 蘆根(四錢) 生熟芽(六錢) 茅根(二錢) 姜皮(三分) 青蒿(一錢五分) 牡蠣(煅,四錢) 生熟砂仁(四分)

上方,做二十四味流氣飲法。按,流氣飲即此義也。

又 病屬下虛上實,實其下,清其上,固其後,防邪內陷,利其前,引邪出路,體虛邪實,一定治法。時俗見之以為謬,余亦不敢自逞。思東垣補中益湯以勞力感邪,明明示曰,有一二劑而得汗者,有十餘劑而汗解者,有二十餘劑而汗解者。切不可以投方不效者,輕易更換,重訓如此,非所妄也。況數十年來,治經不少,茲議雖多,不從俗附和。

洋參(一兩五錢) 生熟地(各一兩) 懷藥(一兩) 綿耆(八錢) 扁豆(八錢) 茯神(辰砂拌,三錢) 麥冬(辰砂拌,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車前(二錢) 元參(三錢) 青蒿(一錢五分) 生熟砂仁(四分) 陳皮(一錢五分) 牡蠣(五錢) 神麯(二錢) 粉葛(一錢) 姜皮(三分) 茅根(三錢)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芡實(五錢) 五味(三分) 菖蒲(四分)

又 症屬陽邪陷里,脈雖無力,護托之中,先宜涼透,當祖竹葉黃耆湯法。

前方,加犀角(一錢),川連(二分),蘆根(五錢),豆卷(三錢),去五味、姜皮,用生熟穀芽(一兩)煎代。

又 便泄已能漸止,汗還未得,仍在險途。可喜者,能受重劑。四五日來,立得住腳,但人事宜於格外小心。

洋參(一兩五錢) 生地(一兩五錢) 懷藥(一兩五錢) 扁豆(一兩) 芡實(五錢) 黃耆(八錢) 大麥冬(辰砂拌,二錢) 茯神(辰砂拌,二錢) 葛根(一錢) 青蒿(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生熟砂仁(一錢) 元參(二錢) 陳皮(二錢) 神麯(二錢) 豆卷(三錢) 牡蠣(煅,五錢) 菖蒲(五分) 生熟芽(五錢)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茅根(三錢) 萸肉(二錢) 缸豆(五錢) 熟地(一兩)

又 大劑日進,今時見煩躁,非加病也,乃邪正相持,欲達不達之象。

前方,加棗仁(三錢),黑梔(一錢),知母(一錢),去熟地、萸肉、缸豆。

又 夜半神清躁煩,起坐不安之象,於旁人關切視之,似欲加重,難怪其著急。如欲加重,三四日來,大便反能完固乎?余所以無恐者,恃此耳,況脈至無力而漸見有力,細微而逐浮大,內陷之邪得托解,有外達之機。邪正交戰於中,欲達未達之象,因勢利導,此其時矣。亦又可先生先補後散之法。凡屬虛症宜用,非余之杜撰也。

柴胡(五分) 川芎(八分) 枳殼(一錢) 石決(一具) 鉤鉤(一兩) 通草(一錢) 羚羊(一錢) 黑梔(一錢) 川貝(二錢) 車前(二錢) 金器(一具)

又 昨投利導一劑,果得疹子一身,層層密密,無空隙處。雖為佳兆,惜其不滿二時而隱,汗雖得,未及遍體,究由氣血虛弱,不能鼓送盡徹,餘邪未盡,未免還有風波。接用清解透達一法,此亦先補後清之議。

柴胡(三分) 牛蒡(一錢) 山梔(一錢) 犀角(一錢) 豆卷(三錢) 丹皮(一錢五分) 鮮地(一兩) 羚羊(一錢) 鉤鉤(五錢) 燈心(五寸) 竹心(五分)

前方投後,病者神情頹困,不宜再用。

洋參(一兩五錢) 生熟地(各一兩) 黃耆(四錢) 懷藥(一兩) 遠志(七分) 菖蒲(四分)

上方所以簡者,透疹之後,邪有出路,未便挾雜以致有礙。看其動靜,再酌可也。

又 身熱仍然不退,究屬末邪未盡達,肺陰腎液更枯涸矣。扶正育陰,兼佐酸甘。

洋參(五錢) 生地(一兩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懷藥(一兩) 萸肉(二錢) 扁豆(一兩) 陳皮(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黃耆(六錢) 麥冬(二錢) 元參(二錢) 豆卷(二錢) 牡蠣生(五錢) 蜜梅(一個) 石榴(五錢) 燈心(五寸) 竹心(二十片) 蓮心(五錢) 茯苓(二錢) 車前(一錢五分) 北沙參(一錢五分) 川貝(一錢五分) 蘆根(五錢) 生熟芽(三錢)

又 熱仍然不退,唇舌仍見乾枯,內戀之邪依然劫液傷陰。滋填扶正之藥未免輕減,還宜加重。

前方,加熟地(一兩五錢),砂仁(一錢),芡實(五錢),神麯(炒,二錢),遠志(七分),去沙參、茯神、車前、川貝、蘆根。

又 晚間湯飲。

竹心(五分) 麥冬(三錢) 元參(三錢) 燈心(五寸) 石榴(一兩) 沙參(四錢) 玉竹(四錢) 蓮心(一兩)

又 病後變幻,脈無一定,此所謂虛人多變也。再用參、耆、朮、地,以立其命,候其變出如何境象,用施何藥。

熟地(一兩五錢) 綿耆(一兩) 黨參(一兩五錢) 冬朮(五錢) 玉竹(四錢) 懷藥(一兩) 扁豆(一兩) 棗仁(五錢) 生熟芽(一兩) 石榴子(一兩)

又 神情頹困,自透診之後,解表之藥不敢再用。扶正卻邪,不失萬全。

熟地(一兩六錢) 黨參(二兩) 黃耆(八錢) 陳皮(一錢五分) 砂仁(炒,一錢) 龍齒(煅,三錢) 麥冬(辰砂拌,二錢) 冬朮(三錢) 玉竹(四錢) 黑梔(一錢) 牡蠣(煅,五錢) 蓮心(三錢) 蜜梅(一個) 石榴(二兩) 硃砂(一錢) 珠子(三分)

另用人參(一錢),麥冬(二錢),五味子(六分),玉竹(二錢),棗仁(六錢),香粳米(一撮)。

上藥代湯飲之。

又 舌色時而更變,病情忽陰忽陽。

熟地(八錢) 黃耆(一兩) 陳皮(一錢五分) 龍齒(煅,四錢) 茯神(三錢) 黨參(一兩) 穀芽(六錢) 懷藥(一兩) 砂仁(一錢) 生地(一兩六錢) 杞子(二錢) 炙草(六分) 川斛(二錢) 血珀(一錢)

又 夜臥安適,清晨脈亦和平,交午復熱,脈又加數。究屬氣血未充,伏邪示能透盡,虛至如此。清散之藥,不可再投。

黨參(一兩) 黃耆(一兩) 生地(一兩一錢) 懷藥(一兩五錢) 茯神(三錢) 萸肉(二錢) 炙草(六錢) 陳皮(一錢五分) 棗仁(一兩) 龍齒(煅,四錢) 穀芽(生炒,一兩) 白芍(炒,一錢五分) 杞子(一錢) 砂仁(炒,一錢) 川斛(一錢五分)

又 二三日內稍得藥力,漸有轉機。不料肛門之後,脊骨之下偏左,又生外瘍,此因質弱,內外挾攻,可畏可畏。

前方,加銀花(三錢),草節(一錢),生赤首烏(四錢),丹皮(一錢五分),青蒿根(一錢),去白芍、炙草、杞子、砂仁、石斛。

另用人參(二錢),麥冬(一錢),玉竹(二錢),茯苓(三錢),代茶飲。

又 下午又見躁煩,至夜半大汗遍身,上中二焦之邪從此可以漸漸清楚,得汗後,夜臥安適,清晨胃口知飢,都是佳兆。惟下體外瘍,難卜就痊為慮也。

洋參(一兩) 黨參(一兩) 黃耆(一兩五錢) 生熟地(各一兩二錢) 大冬(二錢) 萸肉 懷藥(二錢) 玉竹(四錢) 丹皮(一錢) 生首烏(五錢) 茯苓(三錢) 棗仁(一兩) 龍齒(三錢) 甘草(一錢) 砂仁(一錢) 穀芽(一兩) 銀花(四錢) 扁豆(五錢)

又 景岳云,補藥助我之正氣,敵彼之邪氣。參、耆、朮、地,愈早愈好,愈多愈妙,正旺一分,邪退一分。時下皆曰補藥補住邪氣,用清散攻消,十人之中五六人得愈,並必不可用之藥,但可以醫輕症實症,欲挾虛純虛之症,忱以清散攻消,無不立弊,良可嘆也。自起病之至今,余未經手時,未嘗不服清攻消散,何以漸漸加重?自余經手至今,每日清晨服人參麥冬湯飲,飲中人參多服,總計一斤有餘。黨參、熟地、洋參、黃耆、冬朮之藥,已有餘斤矣。今得透疹發汗,便固知飢,熱輕邪解,豈非補藥之功乎?先前透疹,今又得汗,從此小心,可以漸入佳境。方不外乎補神安神,耐心多服。

洋參(一兩) 黨參(二兩) 黃耆(一兩六錢) 生地(一兩二錢) 萸肉(二錢) 茯苓(三錢) 陳皮(二錢) 懷藥(一兩二錢) 玉竹(四錢) 甘草(一錢) 棗仁(一兩) 扁豆(炒,一兩) 龍齒(四錢) 砂仁(一錢) 銀花(三錢) 首烏(三錢) 穀芽(生炒,三錢) 白芍(炒,二錢) 沙參(四錢) 牡蠣(五錢) 血珀(一錢) 神麯(炒,一錢五分)

又 論病後遺泄,有飲水多而不及傳化發腫者,有飲食不節發腫者,有氣復而陰未復,氣無所附而腫者。飲水多而腫者,小便不利,宜通其小便。食多運化不及而腫者,胸滿惡食,消食健脾則愈。氣復而陰未復腫者,順氣則愈。考之,《瘟疫論》而述之也。今面目手足腫浮,身體轉側輕便,順其氣不久自愈。

黨參(一兩) 綿耆(炙,一兩六錢) 杞子(三錢) 白芍(炒,四錢) 芡實(炒,一兩) 懷藥(炒,五錢) 冬朮(一兩) 杜仲(四錢) 棗仁(八錢) 砂仁(炒,一錢) 陳皮(二錢) 神麯(炒,一錢) 萸肉(炒,三錢) 肉果(一錢) 牡蠣(六錢) 穀芽(生炒,一兩) 苓皮(炒,四錢) 龍齒(五錢) 蘇梗(二錢) 半夏(一錢五分) 車前(炒,八錢) 五味(炒,一錢五分) 姜(二片) 棗(一枚)

又 黨參(一兩) 綿耆(一兩二錢) 熟地(一兩六錢) 杞子(三錢) 白芍(炒,三錢) 芡實(炒,一兩) 懷藥(炒,二兩) 冬朮(炒,二錢) 杜仲(五錢) 棗仁(炒,八錢) 砂仁(一錢) 陳皮(二錢) 神麯(炒,一錢) 肉果(一錢) 牡蠣(五錢) 萸肉(炒,三錢) 茯苓(三錢) 龍齒(三錢) 炙草(三錢) 扁豆(五錢) 建蓮(炒,一兩) 生熟芽(一兩)

又 微微發熱,脈稍見數。

加玉竹(四錢),丹皮(一錢),北沙參(四錢),首烏(三錢)。

又 言語猶有不清處。

黨參(一兩) 冬朮(六錢) 熟地(一兩五錢) 杞子(三錢) 懷藥(一兩) 芡實(炒,一兩) 黃耆(一兩二錢) 白芍(三錢) 砂仁(一錢) 杜仲(四錢) 棗仁(八錢) 半夏(一錢五分) 神麯(炒,一錢) 牡蠣(五錢) 萸肉(二錢) 穀芽(生炒,六錢) 陳皮(二錢) 炙草(一錢) 茯神(三錢) 龍齒(三錢) 扁豆(五錢) 玉竹(三錢) 丹皮(一錢五分) 姜(一)

前方加肉果(炒,一錢),五味(二十粒),菟絲(三錢),棗(二個),去扁豆、炙草、丹皮。

又 黨參(一兩五錢) 熟地(一兩八錢) 茯神(三錢) 懷藥(一兩) 芡實(炒,一兩) 杞子(三錢) 白芍(炒,三錢) 杜仲(四錢) 炙草(一錢) 半夏(二錢) 棗仁(八錢) 黃耆(一兩五錢) 冬朮(八錢) 萸肉(三錢) 陳皮(二錢) 牡蠣(煅,六錢) 玉竹(四錢) 穀芽(生炒,六錢) 扁豆(六錢) 丹皮(二錢) 建蓮(三錢) 益智(三錢) 炮姜(一錢) 生首烏(五錢)

又 前方,加川斛、肉果、神麯、龍齒、五味、車前子,去首烏、玉竹、丹皮、益智、姜。

以上十數日,稍溫則見熱象,稍涼則見寒象,此虛體初愈一定之理,藥亦隨時變通。

又 脈來漸漸和平,時而數,時而浮,時而大小,所謂虛人之脈,來無定形也。今胃口日起,大便完固,可以望痊。自九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初五日,計六十餘日矣。服至明年二月未曾脫離煎藥,今已發胖脈固矣。

顧左 病經二十餘日,今神色昏迷,舌乾無津,脈至軟弱且細且空,氣血俱傷矣。邪難外達,勢必轉趨於內,危險之至。邪不在表,斷無散理。無火症火脈,斷無清理。大便已解,斷無下理。況脈弱無神,不慮重虛其虛乎?昔賢曰,無實症可據,即是虛症。今但有虛象,舍托一法,別無妙策。

黃耆(六錢) 洋參(三錢) 熟地(一兩) 當歸(一錢五分) 棗仁(炒,一錢) 麥冬(一錢) 豆卷(四錢) 生地(五錢) 柴胡(三分) 鉤尖(五錢) 穀芽(四錢) 竹心(十張) 甘蔗汁(十匕)

又 病情脈色俱屬重險,然人事不可不盡。宗古法,清上實下。

黃耆(一兩五錢) 洋參(一兩二錢) 熟地(二兩) 當歸(二錢) 棗仁(炒,二錢) 大冬(辰砂拌,一錢) 豆卷(四錢) 犀角(五分) 菖蒲(五分) 川連(四分) 製附子(一錢) 銀花露(半杯)

蔣左 先傷於陰,後觸暑熱,清之不效,散之不應,得汗不解,得便亦不解,脈至左三部微細,右三部浮大而空,舌有捲縮之象。邪陷於內,勢有漸蹈外險之危途。本難下藥,不忍坐視,勉為圖治。吳又可先生《瘟疫論》中有云,清散攻消不應,上見液涸,下見陰失者,只有生脈、六味合投,茲採其意立方。

洋參(一兩) 炒丹皮(一錢) 茯苓(二錢) 陳皮(二錢) 萸肉(三錢) 大冬(三錢) 五味(三分) 生地(一兩五錢) 豆卷(四錢) 秫米(四錢) 懷藥(三錢)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竇右 六脈無力而數,神識似昏非昏。此正虛不能敵邪,邪已入心胞,吉少凶多。論治當大方托解,但恐藥力不及耳。

洋參(一兩) 當歸(三錢) 黃耆(六錢) 穀芽(生炒,五錢) 紫蘇(一錢五分) 棗仁(炒,二錢) 鉤鉤(五錢) 遠志(五分) 柴胡(六分) 豆卷(三錢) 生熟甘草(四分) 姜(三)

又 投大劑托解,脈來稍覺有神,惟右尺似有欲無,便溏足冷,舌心乾紅,小溲時赤時淡,乃元陽衰憊於下,陰液不能上承。方,不外乎大補大托之中,少佐溫養下元一法。

洋參(一兩五錢) 當歸(三錢) 黃耆(一兩二錢) 棗仁(四錢) 遠志(炒,七分) 扁豆(一兩) 生熟地(炒,一兩六錢) 懷藥(炒,五錢) 玉竹(炒,四錢) 陳皮(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穀芽(三錢) 杞子(三錢) 姜(一)

許 面赤舌焦,口喝引飲,脈來右寸關洪大有力,但熱不寒,二便艱澀,議清降法。

鮮斛(一兩) 蘆根(一兩) 黃芩(二錢) 山梔(二錢) 花粉(三錢) 連翹(二錢) 薄荷(二錢) 元參(三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五分) 竹葉(一錢) 元明粉(二錢)

上,一二劑,諸恙退去大半,原方再服。

凡用寒涼,有火症火脈俱見者方可用,有火症而無火脈者不可用,有火脈而無火症者亦不可用,此等處可不細心參究哉?

又 前投開泄清解,而大便通利,身熱稍退,而舌苔干黃如故。急宜純甘清潤,以救上津液。

鮮地(四錢) 麥冬(四錢) 丹皮(二錢) 豆卷(四錢) 川貝(二錢) 元參(三錢) 川連(三分) 知母(二錢) 花粉(一錢) 薄荷(一錢) 燈心(一錢) 連翹(一錢) 甘草(五分) 山梔(八分) 鮮斛(五錢) 蘆根(二兩) 竹心(一錢) 雪梨(二兩) 銀花露(一杯)

另用蔗汁,代湯飲之。

侯左 身熱無汗,便溏,舌心干黃,表邪未透,已有內走之勢,況兼耳聾氣短,亦屬虛象,症非輕視。

葛根(一錢五分) 姜皮(六分) 薄荷(二錢) 丹皮(二錢) 扁豆皮(一錢) 知母(一錢) 茅根(六錢)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鮮藿香(一錢)

又 邪熱不散,內阻機竅,耳聾,舌黃,胸悶便泄,最慮內閉。

原方,加連翹(一錢),鬱金(一錢),桔梗(五分),牛蒡(三錢),六一散(三錢),通草(七分),竹茹(炒,七分)。

又 脈至右關無力,時見嘔惡,胃氣傷矣。

鮮藿香(一錢) 扁豆(三錢) 丹皮(二錢) 葛根(一錢) 知母(一錢) 陳皮(一錢) 益元散(一錢) 洋參(一錢五分) 前胡(一錢) 荷葉(一錢) 姜皮(六分) 燈心(五寸) 生穀芽(二錢)

又 無形暑濕,阻遏清氣,以致升降失職,頻頻呃逆,舌苔兩傍黃,中心絳而干,脈至右寸關虛軟。肺液胃津兩傷,最慮內陷變幻。

丹皮(一錢) 橘紅(鹽水炒,一錢) 竹茹(薑汁炒,七分) 洋參(一錢五分) 柿霜蒂(三個) 桔梗(五分) 益元散(五分) 通草(七分) 鬱金(一錢) 姜渣(七分) 燈心(一丈) 枇杷葉(一張) 苡米(炒,一錢) 沉香汁(三匕)

又 病經兩旬,有昏沉之象,已有內陷厥脫之慮,脈至右寸關無力,呃逆頻頻,無真寒可據,又無實火可憑,所有見症無非虛象。宜宗益納法,兼和胃清暑立方。

洋參(八錢) 半夏(炒,一錢) 通草(七分) 橘紅(一錢五分) 丹皮(三錢) 知母(一錢) 扁豆(二錢) 連翹(一錢) 竹茹(薑汁炒,八錢) 鬱金(四分) 麥冬(辰砂拌,一錢) 生地(四錢) 姜渣(八分) 益元散(二錢) 沉香汁(三匕) 木香汁(三匕) 石菖蒲(三分) 燈心(五寸) 枇杷葉(一錢) 蓮子心(十粒)

又 洋參 川連 山梔 豆卷 穀芽 新會皮 車前(鹽水炒) 元參 神麯 翹心 竹茹 扁豆 大生地 木香(磨沖) 秫米 浮麥 菖蒲 燈心 枇杷葉

徐左 年逾六旬,氣血兩虧,勞則心神暗耗,煩則肝陽妄動,濕疫居於中焦,暑風襲於脈絡,乃為眩暈,為左手不用,舌白脘痞,發熱便溏,病如履冰,理之不易,急先醒胃理肝,如得大便漸固,方為轉機,否則難為力矣。

鉤鉤(一兩) 桑葉(一錢) 半夏曲(一錢五分) 扁豆(炒,五錢) 建曲(炒,三錢) 赤苓(二錢) 苡米(三錢) 荷葉(二錢) 橘紅(一錢) 生熟芽(六錢)

某 久熱傷陰,舌赤無苔,飲食不思,胃液枯涸,溫燥難投,清疏不合,苦寒恐礙正氣,滋補又慮助邪,擬芳香悅脾,酸甘化陰之法。

銀花露(一杯) 香梗穗(二支) 鮮佛手(二錢) 真川貝(三錢) 丹皮(二錢) 白芍(一錢) 鮮青蒿梗(三錢) 生甘草(三錢)

另用鮮藕(一兩),綠豆(一兩),煎湯代茶。

周右 病後勞碌不慎,風寒以致發熱,頭痛嘔惡,便溏,穀食不納,正氣極虛,邪難外達,脈來浮大無力,面白舌淡。此虧在氣分,擬補中益氣湯主治。乃東垣治勞倦感冒之第一妙方。然症甚劇,極要小心。

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洋參(五錢) 黃耆(六錢) 冬朮(炒,三錢) 陳皮(一錢) 炙草(六分) 當歸(炒,三錢) 姜皮(三分) 川芎(三分) 茯苓(二錢) 蔓荊子(三分) 荷葉(五錢) 焦芽(三錢)

陳 得汗得便而邪不能解,脈數不減,口渴喜飲,熱邪陷入營分,恐有劫液昏之厥變。寒之不寒,水之虧也;透之不透,正之虛也。清開之中,佐以育陰扶正。

生地(一兩) 丹皮(二錢) 川金(二錢) 元參(二錢) 麥冬(三錢) 連翹(二錢) 知母(炒,一錢五分) 車前(炒,三錢) 犀角(沖,一錢) 陳皮(鹽水炒,二錢) 豆卷(三錢) 洋參(三錢) 川貝(三錢) 木香(三分) 竹茹(一錢) 燈心(一丈) 刀豆子(切,炒,二錢)

萬氏牛清心黃丸,藥汁化服。

某 脈至沉分帶數,口渴便溏,邪伏於內,擬輕可去實法。

姜皮(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六神麯(二錢) 粉葛(一錢)

某 頭暈脈數,惡寒發熱。純乎外感,以柴陳煎疏解。

柴胡(三分) 陳皮(一錢) 赤苓(一錢) 炙草(三分) 半夏(一錢) 薄荷(一錢) 荊芥(一錢) 麥芽(一錢) 香茹(七分) 姜(一片) 鮮藿香(二錢)

姚左 熱多寒少,脈來數大,法宜清上。

知母(一錢五分) 葛梗(二錢) 元參(一錢五分) 六一散(二錢) 薄荷(五分) 竹葉(一)

歐左 寒熱日來,以柴胡飲和解之。

柴胡(三分) 防風(一錢) 陳皮(一錢) 蘇葉(七分) 半夏(一錢) 炙草(三分) 姜(一) 棗(一)

許左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寒熱無定,更兼勞役,所以腰痛。法宜疏解,以柴陳煎加味。

柴胡(四分) 廣皮(一錢) 炙草(二分) 生熟砂仁(六分) 半夏(一錢) 荊芥(一錢) 杜仲(四錢)

章左 暑風挾濕,寒熱日至,長短不齊,由年高正氣不足,脈至右關滑大,左關弦硬,曾經嘔吐。刻當疏泄少陽陽明,宗小柴胡法,兼以扶正,留方候正。

青蒿梗(一錢) 川貝(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生熟砂仁(八分) 洋參(一錢五分) 前胡(八分) 薄荷梗(一尺) 竹茹(炒,三分) 姜(一)

徐左 溫邪瘧疾久延,熱蒸不已,齦糜舌白,腹滿,脈數,恐其內陷成脹。

葛根(一錢) 赤苓(二錢) 神麯(炒,一錢) 大腹皮(炒,一錢) 車前子(一錢) 陳皮(二錢) 蘇梗(一錢五分) 焦穀芽(三錢)

吳左 風溫劫液,由衛入營,上下痛無定所,口渴喜飲,舌無苔而乾紅起刺,即欲從黑咳逆不已,痰不易出,脈至右寸與兩尺滑大而數。此不特肺陰受灼,津枯不能滋潤,而腎水亦涸矣,無以上承。倘不伋伋救陰津肺,惟恐炎烈之火,不至燎原不已也。

生地(一兩) 麥冬(二錢) 丹皮(二錢) 薄荷(一錢) 知母(二錢) 瓜蔞皮(二錢) 川貝(三錢) 鬱金(一錢) 甘菊(一錢) 竹心(二十片) 燈心(五寸) 枇杷葉(蜜炙,一錢)

何右 寒熱嘔吐,邪在少陽陽明,得汗不解,今見舌黑齒乾,邪熱不但不能外達,業已干及營陰,症屬重險,況身懷六甲,熱逼陰傷,難保無胎動之虞。納穀甚少,日虛一日,恐有正不敵邪之變。脈滑而數,口渴喜飲,似可寒涼,第胃氣如此,恐非盡善。醒胃理脾,無不香燥,又非液涸所宜。勉商護陰泄熱,扶正涼透一法,以質高明。

柴胡(四分) 麥冬(一錢五分) 生地(八錢) 陳皮(四分) 洋參(二錢) 黃芩(八分) 蘇梗(一錢) 蘆根(六錢) 竹茹(一錢) 生熟穀芽(一錢) 姜(一)

又 氣虛則脈無力,陰虛則脈數,胃弱則納少而嘔,火旺則口乾舌黑,種種見症,無非邪甚正虛。前投護陰泄熱,扶正涼透,嘔吐得止,大便十餘日不解,今得一次,雖然帶血,並不溏薄,不算忌欵,方不外乎前法加重再投。

柴胡(四分) 黃芩(一錢) 知母(炒,一錢) 麥冬(二錢) 甘草(四分) 生地(一兩) 元參(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蘇梗(一錢) 黃柏(五分) 穀芽(生炒,二錢) 蘆根(八錢) 竹葉(五片) 竹茹(一錢) 姜

又 兩投育陰泄熱扶正之劑,嘔吐雖止而正氣不足,未能托邪外出,其勢仍然,但熱甚則氣火上升,君主為之震動,此因水不足以制相火,心火受熱灼,所以舌乾而焦也。昨方去黃柏、川連,宗瀉南補北之旨。

蘇左 發熱頭暈,腹痛瀉泄。脈見浮數,左寸關尤甚,而左半舌色乾紅起刺。此風熱從口鼻而入,漫布三焦,劫液爍津,有舌短神昏之變。急為清透,毋犯溫燥,忌抑遏。

薄荷(一錢) 生草(四分) 丹皮(一錢) 山梔(一錢) 連翹(一錢) 元參(一錢五分) 茅根(五錢) 竹葉(五張) 燈心(一丈)

此方,朝夜兩劑。

昨投兩劑清透,稍見微汗,頭昏少減,舌上紅刺更甚。

原方,加川連、赤芍、車前。

王右 感冒時令風熱之邪,為頭暈痛發熱,脈來浮數有力而大,可清可散。

前胡(一錢) 薄荷(一錢五分) 荊芥(一錢) 黃芩(一錢) 知母(一錢五分) 連翹(二錢) 甘草(五分) 竹葉(十) 茅根(一兩)

昨日清散,熱勢稍輕,脈象稍和,仍前法治之。

原方加元參(一錢五分),山梔(七分),葛根(一錢),蘆根(八錢)。

榮 發熱口渴,噁心腰痛如折,脈至浮數,左寸關右甚。此挾虛感冒。宜與清解之中,兼以護陰一法。

花粉(一錢) 生地(八錢) 知母(炒,一錢) 陳皮(一錢) 生杜仲(二錢) 前胡(一錢) 茅根(六錢) 竹葉(五張) 竹茹(一錢) 生熟砂仁(六分) 姜(一)

強左 病經兩旬之外,愈而復發,今微寒熱甚,暮重朝輕,得汗而解,止發有時。脈至左三部軟弱無力,右寸關紅滑而大,沉分按之愈甚。熱來口渴喜飲,自胸及腹脹滿不堪,為嘔惡泄瀉。顯系風溫轉瘧,邪居肺胃兩經。溫症門中,原有熱泄熱嘔之症,論脈症及是少陰不足,陽明有餘,景岳新方玉女煎最為切當。但久病泄瀉之軀,石藥未敢擅投,胸腹免然脹悶,熟地未敢據進。然多泄者陰必傷,熱極者液易涸,恐其有化燥之慮,酌以玉女煎之法,甘寒可以治熱,存津而不傷胃,庶乎穩當。

元參(三錢) 蘆根(一兩) 青蒿(一錢) 北沙參(四錢) 黃芩(一錢) 陳皮(一錢) 粉葛(一錢) 藿香(一錢) 竹茹(一錢) 燈心(一丈)

又 投甘寒治熱存津,脈仍然,胸滿按之而中空,久熱久泄,真陰涸竭,勢有化燥之虞。今所急者在泄,但止泄之藥無不傷陰,培土之藥無不溫燥,俱非陰虛火甚者所宜。經曰腎司二陰,腎真不固則二便不禁,陰虧則水不上承而口渴舌紅無苔,惟生料六味一方,補陰即可制陽,固腎即可止泄。趙養癸用此治陽明實火之症,吳有性用此救焚存陰,往一取效,今有汗而勢不退,便泄而熱不解,非陰虛而何?先賢免用於煎,茲遵其旨矣。

生地(一兩) 丹皮(二錢) 懷藥(六錢) 茯苓(三錢) 萸肉(一錢) 澤瀉(一錢) 廣皮(一錢) 青蒿(一錢) 元參(二錢) 蘆根(六錢) 車前(生炒,二錢) 燈心(一丈) 竹心(五分)

又 初投甘寒清肺胃之藥,諸恙似屬仍然,繼復投生料六味固腎止泄,佐以清胃之劑,胃口稍蘇,兩日來為進穀味則胸腹脹,胸滿如前,得泄則寬,其為胃口之虛,脾象之弱不待言矣。今唇紅口碎舌赤,右寸關之脈仍然洪大,顯繫上焦溫邪未楚,致投和胃理脾,仍以甘寒泄邪,冀其熱退加谷,方為轉機。

扁豆(八錢) 穀芽(生炒,二錢) 枳殼(炒,三分) 茯苓(二錢) 通草(八分) 廣皮(炒,一錢) 砂仁(生炒,四錢) 洋參(一錢) 車前(生炒,二錢) 竹茹(一錢) 香粳米(一撮) 姜(一)

又 久泄肝腎兩傷,脈象左軟弱而右洪大,舌苔干黃。脈症合參,下焦屬於虛寒,上焦因乎邪熱。管先生投溫固實下,便泄雖止而上焦熱熾更甚。余昨投平補之方,上焦熱熾雖退而舌色稍潤,下焦仍見溏泄而諸象畢現。細參之,下焦宜乎溫補,上焦宜乎清養,先賢本有清上實下之法,遵其旨而治之。

黨參 冬朮 茯苓 炙草 桂心 神麯 熟附子 木香(煨) 肉果(煨) 粟殼 車前 川連 麥冬 五味子 懷藥 白芍 姜

某右 頭痛發熱無汗,時而怯寒,大便溏泄,脈來細數模糊,胸膈煩悶,症屬挾虛時邪,防其昏厥之變。

元參(一錢五分) 洋參(三錢) 甘草(五分) 神麯(二錢) 前胡(一錢) 荊芥(一錢) 薄荷(一錢) 桔梗(一錢) 橘紅(一錢) 鬱金(一錢) 蟬蛻(一錢) 姜皮(七分) 茅根(一錢) 竹葉(十) 燈心(一丈)

又 上不得汗,下泄不止,疹透而隱,邪戀於中不能外達,神識不清,脈左細數而模糊。顯系體虛邪甚,宗透托之法。

山梔(一錢) 車前(一錢五分) 元參(一錢五分) 洋參(三錢) 粉葛(一錢五分) 薄荷(一錢) 黃芩(一錢) 連翹(二錢) 桔梗(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福皮(一錢) 蘆根(五錢) 燈心(一丈) 竹心(一錢)

又 溫邪未有不傷陰者,況兼下泄不止,今熱不退而舌赤無苔,脈至左弦數,右脈中空。急急護陰扶正,兼以涼透泄邪。

生地(五錢) 元參(二錢) 桔梗(一錢) 洋參(三錢) 薄荷(一錢五分) 粉葛(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 黃芩(一錢) 車前(一錢五分) 福皮(炒,一錢) 甘草(五分) 鬱金(八分) 蘆根(五錢) 茅根(五錢)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後方,加重生地(一兩),蘆根(一兩),廣皮(鹽水炒,一錢)。

又 溫邪內戀,干及乎心營,神識模糊,舌無苔而起刺,脈至無力而數。邪盛正虛,無力外達,藥不外乎涼透托解,能逐向外則吉。

豆卷(三錢) 生地(一兩) 元參(二錢) 桔梗(一錢) 洋參(四錢) 丹皮(三錢) 花粉(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 甘草(四分) 車前(炒,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甘菊(一錢) 川連(二分) 菖蒲(四分) 茅根(六錢) 燈心(一錢) 竹心(五寸)

又 原方,加扁豆(炒,三錢),穀芽(二錢),鉤鉤(四錢),黃菊花。

又 邪因正虛不達,氣因抑鬱不舒。前法之中,佐逍遙散以疏肝木。

柴胡(四分) 赤芍(炒,一錢) 當歸(一錢) 茯苓(二錢) 甘草(四分) 川貝(二錢) 丹皮(三錢) 山梔(一錢) 前胡(一錢) 生地(一兩二錢) 鬱金(一錢) 洋參(五錢) 懷藥(三錢) 穀芽(炒,二錢) 廣皮(一錢五分) 通草(七分) 神麯(炒,二錢) 菖蒲(五分) 茅根(五錢) 燈心(五寸) 竹心(五錢)

又 舌色漸淡,神識稍清。

原方,加遠志(五分),生綿耆(三錢)。

又 脈至無力而漸有力,大汗將至之兆。

柴胡(四分) 粉葛(一錢) 赤芍(一錢) 滑石(二錢) 懷藥(四錢) 生地(一兩二錢) 洋參(八錢) 綿耆(六錢) 玉金(一錢) 陳皮(一錢) 當歸(一錢) 茯神(二錢) 甘草(四分) 川貝(二錢) 山梔(一錢) 丹皮(三錢) 通草(八分) 穀芽(二錢) 神麯(二錢) 遠志(五分) 菖蒲(五分) 茅根(三錢) 燈心(一丈) 竹心(一錢)

又 熱退脈平,其起坐不寧,語言無論次者,並無邪熱為患。半由神不守舍,半由心事不適。

洋參(八錢) 麥冬(一錢) 茯苓(二錢) 遠志(去心,七分) 棗仁(四分) 龍齒(三錢) 丹皮(一錢五分) 生地(一兩二錢) 鬱金(一錢) 膽星(五分) 竹黃(一錢) 山梔(一錢) 菖蒲(五分) 竹心(五分) 砂仁(沖,一錢)

強右 揚手擲足,揭去衣被,多言妄語,純乎陽邪見症,所嫌右脈細微欲絕,左脈亦細微無根。病勢極險,勉商一方,以冀萬一。

洋參(一兩二錢) 生地(三兩) 丹皮(二錢) 川連(四分) 犀角尖(一錢) 燈心(五寸) 豆卷(三錢) 穀芽(生炒,二錢) 菖蒲(五分) 竹心(一錢)

另用硃砂(一錢),犀黃(一分),研極細末,和勻沖服。

又 昨投大劑托透清解之方,大便兩次連得,穢濁異常。今神情稍安,然不足為喜,尚在險途。不外前法,能日夜酣飲,以冀藥力到時,可望轉機。

洋參(一兩二錢) 生地(三兩) 丹皮(三錢) 川連(四分) 犀尖(一錢) 山梔(一錢) 連翹心(一錢五分) 豆卷(三錢) 穀芽(生,二錢) 遠志(四分) 膽星(五分) 茯神(三錢) 菖蒲(五分) 竹心(一錢) 燈心(五寸) 車前(鹽水炒,二錢) 銀花(二錢)

另用辰砂(一錢),西黃(一分),研,沖服。

強左 面垢唇紅,舌將化燥,有汗而熱不退,脈數無力,語聲不揚。氣虛陰傷極矣,而溫邪內戀,轉為神昏,便棘手矣。

洋參(五錢) 生地(一兩) 川貝(三錢) 知母(二錢) 廣皮(一錢) 扁豆(炒,三錢) 葛根(一錢) 楂炭(二錢) 蘆根(一兩二錢) 竹心(一錢)

又 連投大劑,諸恙雖減而脈神未得,未可恃也。

洋參(一兩二錢) 生地(三兩) 丹皮(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 茯神(二錢) 連翹心(一錢) 棗仁(炒,三錢) 志肉(五分) 扁豆(炒,三錢) 豆卷(三錢) 廣皮(一錢五分) 車前(鹽水炒,二錢) 銀花(二錢) 竹黃(一錢) 川連(一分) 菖蒲(五分) 硃砂(沖服,一錢) 燈心(一丈) 竹心(一錢)

又 吸吸短氣,乃元海無根,虛煩似狂,乃神不自主,盡是陰盡陽盡之兆,症屬危險。溫邪而致液涸津枯,總不外乎生脈六味兩方。吳又可《瘟疫論》中慣用此法,能日夜酣飲,往往有得生者。又考之如狂,似白虎湯症而用當歸補血湯,此症近似,亦兼用之。不識以為然否,茲採取三方之意合成一方。

洋參(一兩五錢) 麥冬(五錢) 五味(二錢) 生地(三兩) 丹皮(三錢) 懷藥(四錢) 扁豆(三錢) 元參(三錢) 花粉(二錢) 當歸(三錢) 青朱(五分) 辰砂(五分) 菖蒲(五分) 竹心(一錢) 竹油(半杯) 竹茹(一錢) 燈心(一丈) 蓮子心(五分)

此方,日夜酣飲。

又 昨投三合方法,一以扶正,一以育陰,一以清神透解,氣喘略平,舌不加燥。但右三部脈至究嫌細弱,所謂暑則傷氣,熱則傷營,不外乎前法,原方加重。

洋參(三錢) 懷藥(二錢) 車前(炒,二錢) 綿耆(五錢) 去當歸

又 屢次扶正育陰,清解之品,氣喘漸平,脈亦有神,茲溲少腹脹。因陽藥頻多,中無去路之故,良由膀胱氣化無權,腎真不司開合,小腸傳導失職,虛人往往有此。小溲便不通爽,且先見症治症,候其小溲通長,再商大劑。

洋參(一兩五錢) 麥冬(五錢) 生地(三兩) 丹皮(一錢五分) 元參(三錢) 銀花(三錢) 山梔(炒,一錢) 枳殼(炒,四分) 穀芽(生,二錢) 通草(一錢) 木香(沖,一分) 福曲(一錢五分) 荷梗(一尺) 竹心(一錢) 鮮車前根鬚(五錢) 鮮菊花根汁(四錢) 細菖蒲(五分) 辰砂(沖服,五錢) 血珀(沖服,五分)

又 小便通調,又可進大劑,然真汗未得,真陰未復,邪熱未清,未可恃以無恐。

洋參(一兩五錢) 元參(三錢) 丹皮(二錢) 銀花(四錢) 通草(一錢) 花粉(二錢) 麥冬(六錢) 穀芽(生炒,三錢) 福曲(一錢五分) 扁豆(炒,四錢) 生地(三兩) 知母(三錢) 川連(三分) 木香(二分) 燈心(一丈) 蘆根(五錢) 荷梗(一尺) 菖蒲(五分) 鮮車前連根鬚(五錢) 菊花根鬚(四錢) 鮮萹蓄(三錢)

又 精氣神為人身之寶,今諸患雖為轉機,而精氣神無不虧劇。凡寒暖飲食惱怒,稍有不遵戒守,極易生變,慎之慎之。原方俱為減輕。

又 熱退身涼,風恬浪靜,但舌光如鏡,津液未回,脈細如絲,氣血大虧,宜事小心,稍失其宜,即有變端之患。

原方,加萸肉、粳米,去山梔、知母、通草、花粉、銀花。

李左 頭痛發熱無汗,脈至浮數,厥厥動搖,咽喉疼痛。此屬新涼束縛於表裡,熱不能外達,擬與涼散。

薄荷(一錢五分) 荊芥(一錢) 粉葛(一錢) 桔梗(一錢) 元參(三錢) 淡芩(一錢) 川連(五分) 牛蒡(二錢) 山梔(一錢) 甘草(四分) 連翹(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竹葉(二十張) 燈心(三十寸)

潘 淅淅惡寒,翕翕發熱,為日頗多,咳痰納少,舌白微黃,溲熱便結,熱來氣機上升,神識昏迷,脈至右大於左,此屬暑風襲於肺衛。肺主皮毛而形寒,風為陽邪而發熱,肺主諸氣而上升,肺主臟主咳逆。肺屬金,水出高源而溲熱。肺與大腸為表裡而便結。肺乃相傳之官,與心君密邇,此以神模也。 此方失去。

某左 神昏似笑,脈數無力,發熱無汗。溫邪內陷心胞,刻欲傳入心營則險。

竹心(二錢) 茅根尖(六錢) 蘆根(二兩) 麥冬(三錢) 山梔(五分) 川連(五分) 翹心(一錢) 丹皮(一錢) 犀角(一錢) 洋參(三錢) 大生地(一兩) 茯神(三錢) 遠志(七分) 車前(一錢五分) 天竺黃(一錢)

某左 上齶碎爛,痛連咽喉。此雖時邪素來,氣體薄弱,清解之中,兼以育陰。

甘草(一錢) 銀花(三錢) 馬勃(五分) 荊芥(一錢) 山梔(一錢) 黃芩(一錢) 生地(四錢) 元參(二錢) 燈心(五尺) 竹葉(二十) 沙參(三錢) 麥冬(一錢) 桔梗(一錢) 射干(一錢五分) 薄荷(一錢)

屈 頭痛發熱,脘痛惡心,口渴脈數,純乎時邪挾積。

柴胡(四分) 薄荷(一錢) 炙草(三分) 砂仁(炒,八分) 廣皮(一錢) 粉葛(一錢) 黃芩(一錢) 花粉(一錢) 竹葉(十) 焦穀麥芽(各三錢)

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也。暑風燥火,上先受之;濕寒濁氣,下先受之。《內經》所謂清邪中上,濁邪中下是也。夫六淫之中,惟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景岳有言曰,風送寒來,寒來風入。由此觀之,非惟寒從於風,而暑濕火三者皆由乎風也。而燥獨不居焉,此統言其外來之邪,再言其時令之感。《內經》冬傷於寒者,春必病溫;夏傷於暑者,秋為痎瘧,春傷於風者,夏為飧泄;秋傷於濕者,冬生咳嗽。此言其伏邪也。凡邪之中人,必乘隙而侵耳。惟所虛之處,即受邪之地。《內經》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蓋表受邪則畏寒頭痛,肺受邪則鼻塞咳逆,脾受邪則便泄惡食,肝受邪則搐搦痙厥,心受邪則舌短神昏,腎受邪則腰痛耳聾,膽受邪則寒熱不止,胃受邪則壯熱嘔吐,小腸膀胱受邪則溺赤短縮,大腸受邪則便難而燥。至於虛實寒熱之別,當察其形症脈色可洞。然於心目之間,揣先生用意。邪在表者散之,在裡者泄之,生冷傷臟者溫而通之,實火熾甚者折之。氣虛邪陷者,竹葉黃耆湯托透。兼陰虛邪甚者,生脈六味,扶正為主。虛極危劇者,二十四味流氣飲大劑用之。無不應手而愈。回養之力,活人已無計矣。後學得而習之。

咳血

宗左 咳吐見紅,時作時止,由來已久,脈至左關獨見弦數,面色帶青。純乎肝陽亢逆,緣水虧無以涵木也。

大紅山茶花(三朵) 生地(炒,八錢) 丹皮(炒,一錢) 懷藥(炒,三錢) 茯苓(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 石決明(四錢) 川金(五分) 川貝(一錢) 穭衣皮(一錢)

張右 清晨咳逆已久,必出酸水而止,此由胃有停飲,而肺氣不降也。近系風熱感肺,咳而見紅,咽喉腫痛,肺絡受傷。先為清理時邪。

川貝(三錢) 桔梗(一錢) 橘紅(鹽水炒,一錢) 紅花(三分) 山茶花(三朵) 竹茹(八分)

王左 久咳見紅,脈至無力,聲音怯弱。宜培脾肺腎三臟。

黃耆(五錢) 熟地(六錢) 款冬花(三錢) 荊芥(炒,一錢) 冬朮(三錢) 訶子(四分) 百合(三錢) 蟬衣(一錢)

殷左 咳血腰痛,足膝無力,脈見軟弱,由來已久,更兼盜汗,肺腎兩傷。

熟地炭(六錢) 炙草炭(四分) 當歸炭(一錢五分) 川斷(一錢五分) 萸肉(一錢) 荊芥(炒,一錢) 牛膝炭(一錢) 杜仲(四錢) 紅花(三分) 百草霜(一錢)

沈左 陰虛之質,又兼時令之邪,咳血胸痞,牙齦碎爛,脈至浮而帶數。擬清上實下之法。

川貝(三錢) 枳殼(八分) 丹皮(一錢) 知母(一錢) 生地(五錢) 橘紅(一錢) 荊芥(炒,一錢) 茅根(二錢) 竹茹(八分)

某左 年高久咳,痰中見紅,脈至左關弦數,右寸關細弱。脾肺氣傷,肝腎陰虧。

黨參(四錢) 冬朮(三錢) 玉竹(四錢) 熟地(一兩) 白芍(炒,一錢) 山藥(四錢) 苡米(四錢) 冬花(三錢) 五味(十四) 百合(三錢) 藕節(一個) 某左 脈數無力,咳嗽見紅,肌肉消瘦,納穀不旺。凡純陽之藥有益於肺胃,不利乎脾土,以脈症合參,方以補土生金,能守養節欲,緩緩圖痊。

四君子湯,加白及、苡米、黃耆。

蔣左 脈至右大於左,咳嗽見紅,內熱。宜調和營衛。

玉竹 懷藥 炙草 北沙參 熟地 川斛 川貝 百合

吳左 久咳絡傷而見血。但清肺涼血之藥,施於土衰便溏者不宜,須以培土生金為治。

四君子湯,加山藥、砂仁、大麥仁、玉竹、冬花。

某 咳血而見腰痛,指足節骱亦見紅腫而痛。不特肺金有邪,肝腎無不有邪矣。

紅花(三分) 川牛膝(二錢) 桑白皮(一錢) 桑枝(一兩) 苡米(一錢) 荊芥炭(一錢) 生地(一兩) 秦艽(一錢) 南沙參(四錢) 川貝(二錢)

邵左 病起咳嗽見紅,失治於初,今形瘦食減音雌,左脈細數而右細弱。金裹盜起於母,脾土亦傷。水無所生,腎陰亦損,陰虧夜熱。所謂虛而不復即是損,損而不復即是勞。法當溫益,大忌見血見熱而用耗散寒涼,以傷生生之氣。

黃耆(炙,六錢) 懷藥(炒,四錢) 萸肉(炒,三錢) 丹皮(炒,一錢) 川貝(一錢五分) 玉竹(炒,四錢) 炙草 冬花(三錢) 熟地(炙,八錢) 砂仁(鹽水炒,三分) 陳皮(一錢) 百合(三錢)

元米煎湯代水。

某右 清晨心蕩如飢,近又見紅,平日素有咳嗽嘔吐之恙。營衛無不傷矣。

生熟砂仁(八分) 丹參(三錢) 川貝(一錢) 洋參(一錢) 香附(一錢五分) 玫瑰(一朵) 紅花 生熟棗仁(二錢)

某 久咳見紅,絡傷血溢。靜養勿勞,為囑。

川貝(三錢) 生地炭(一兩) 紅花(三分) 荊芥(炒,一錢) 藕節(一枚) 絲瓜絡(三分) 蓮鬚(二錢) 參三七(一錢) 竹茹(三分)

曹左 陰虛發熱,咽喉腫痛。此屬虛陽上浮,上則咳嗽見紅,下則夢遺精滑。肺腎兩虧,法當壯水制陽,清金保肺。擬四陰甘桔二方合投。

生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 北沙參(五錢) 生地(八錢) 甘菊(一錢) 元參(一錢) 山藥(四錢) 川貝母(一錢五分) 燈心(一丈) 青果(一枚) 建蓮心(一錢,肉五錢)

某左 咳嗽見紅之後,不時寒熱,近因負重遠行以致腰膝作痛,咳逆更甚。此內傷而兼外感,外感而兼不內外因。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熟地(六錢) 白芍(一錢) 黨參(三錢) 冬朮(三錢) 茯苓(一錢) 炙草(六分) 杏仁(二錢) 杜仲(六錢) 續斷(三錢) 牛膝(二錢) 紅花(三錢) 前胡(七分)

趙左 肺有伏寒,久咳不已,近見痰中見血,而納穀減,腰痛。損及脾腎,圖痊甚難。

黨參(四錢) 冬朮(三錢) 茯苓(二錢) 炙草(八分) 陳皮(一錢五分) 杜仲(四錢) 款冬花(三錢) 百部(三錢) 蘇子(二錢) 杏仁(二錢) 白及(二錢) 五味(三分) 炮姜(三分,二味合搗)

楊左 咳血形瘦,痰多胸痞。脾肺兩傷,為症重險。

砂仁(炒,六分) 陳皮(八分) 焦白朮(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穀芽(炒,三錢)

楊左 失血,咳嗽氣短,六脈無力。不特脾肺兩虧,腎真固納失司,急急三臟並培,不可輕視此症。

黃耆(元米炒,六錢) 當歸(醋炒,二錢) 冬朮(二錢) 炙草(三分) 棗仁(三錢) 茯神(三錢) 木香(四分) 黨參(三錢) 丹皮(一錢) 苡米(四錢) 五味(三分) 白及(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 荊芥炭(一錢) 生地炭(一兩)

又 洋參(二錢) 麥冬(一錢) 沙參(四錢) 生地(一兩) 丹皮(一錢) 陳皮(一錢) 山藥(炒,三錢) 砂仁(鹽水炒,一錢) 萸肉(二錢) 五味(三分) 川貝(三錢) 澤瀉(一錢) 玉竹(四錢) 茯苓(一錢五分) 穭豆衣(三錢) 藕(一兩) 青蒿(一錢)

魯左 脾胃素有濕熱,為此眼弦赤爛,濕熱熏蒸,肺絡受灼,以致咳而見紅,舌苔白滑,未便滋膩。

苡米(五錢) 玉竹(四錢) 川貝(一錢五分) 黃耆(三錢) 青桑枝皮(二錢) 穭豆衣(二錢) 藕節(一錢) 紅棗(三)

三劑後,加丹參(二錢),洋參(一錢五分)。

陳左 失血後,咳未止而腰痛,脈至弦滑,有時一促。恐有宿瘀未盡。

當歸(三錢) 杜仲(鹽水炒,四錢) 川斷(酒炒,三錢) 焦白朮(三錢) 熟地(八錢) 金毛脊(炙,四錢) 藕節(一兩)

又 原方加川貝(一錢五分),陳皮(一錢),冬花(三錢),百合(三錢),桃肉(三錢)。

某左 咳嗽時而見紅,寒熱久而不已,脈見浮數。究由表邪不盡。

桑白皮(一錢五分) 地骨皮(一錢五分) 苡米(四錢) 玉竹(四錢) 青蒿(一錢) 杏仁(二錢) 穭豆皮(一錢) 枇杷葉(去毛,蜜炙,二錢)

黃左 去年五月,先見乾咳,至八月血於溢上,從口鼻衝出,因咳傷肺,脈弦細而數,左關尺更甚,舌光無苔,腎陰虧者也。時而身體微寒,陽虛生外寒也。時而五心煩熱,陰虛生內熱也。面黃痰多,土衰而飲食不化津液,化為痰也。兩脅作痛,水虧木橫也。腰脊痠疼,腎虧不能上榮督脈也。病在脾肺腎三經,治宜陰陽並補,兼顧脾胃。庶幾土旺生金,金旺生水,木得水涵,虛陽不致上浮,肺得清肅,而氣平嗽止也。但須靜養耐心,服藥為妙,非比外邪之迅速也。

黃耆 熟地 川貝 五味 北參 冬花 陳皮 黨參 炙草 茯神 丹皮 懷藥 白芍 苡米 麥冬 百合 藕節

秦左 內熱本屬陰虛,咳嗽良由外感,絡傷則見紅,血虛則肉瞤。議保清金主治。

玉竹(炒,四錢) 陳皮(一錢) 杜仲(三錢) 川貝(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 紅花(五分) 川斛(三錢) 大紅山茶花(二朵)

又 熟地(五錢) 北沙參(五錢) 百合(三錢) 玉竹(四錢) 杜仲(二錢) 陳皮(一錢) 款冬花(二錢) 川斛(三錢) 穭豆衣(二錢) 川金(一錢)

邵左 六脈虛數,咳嗽見紅,發熱。此虛陽無制,由水之虧也。議二冬六味,以壯水養金。

生地(一兩) 丹皮(一錢五分) 萸肉(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山藥(二錢) 天麥冬(各一錢) 女貞(一錢五分) 旱蓮草(一錢五分) 竹茹(八分)

某 久咳失血,多年屢發屢止,今脈右三部細弱無神,脾肺氣虛。議歸脾湯,使血歸經。

黨參(三錢) 黃耆(三錢) 冬朮(二錢) 當歸(二錢) 炙草(四分) 茯神(一錢五分) 遠志(七分) 棗仁(二錢) 木香(三分) 五味(三分)

汪左 久咳,痰中見血,脈數,下午發熱。至於夢遺氣短,無非腎肺兩虧。宜與八仙長壽飲加味治之。

生熟地(八錢) 丹皮(一錢五分) 山藥(四錢) 萸肉(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麥冬(一錢) 五味子(三分) 牡蠣(煅,四錢) 蓮鬚(二錢)

某左 始於咳嗽,近見寒熱,今又見血,右乳下作痛。此肺絡有傷,兼感時邪。法當清降。

北沙參(四錢) 麥冬(一錢) 川貝(一錢五分) 紅花(三分) 陳皮(一錢) 廣玉金(一錢) 玉竹(二錢) 荊芥炭 參七(一錢) 竹茹(一錢) 藕(一兩) 茅根(三錢)

蔣左 陰虛於下,火熾於上,血隨咳溢,脈至數而甚於右寸。宜育陰,以潛陽逆。

生地(八錢) 北沙參(三錢) 丹皮(一錢五分) 山藥(三錢) 茯神(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天冬(一錢) 竹茹(五分) 旱蓮草(一錢) 百合(三錢) 藕節(三錢) 女貞子(一錢)

張左 先於右肋乳下作痛,繼見咳嗽吐血。因傷損絡居多。

元胡索(一錢) 川鬱金(七分) 荊芥炭(一錢) 參三七(一錢) 陳皮(一錢) 白及(一錢五分)

某左 絡傷血溢。

當歸(炒,三錢) 紅花(三分) 川貝(一錢) 白及(二錢) 杜仲(三錢) 川斷(一錢五分) 山茶花(三朵) 百草霜(二錢)

盛右 失血後,身熱脈數,咳嗽痰多,脾胃不醒,攻撐作嘔。脾肺兩傷。

炙熟地(四錢) 玉竹(炒,一錢) 陳皮(一錢) 川貝(一錢五分) 款冬花(三錢) 生熟砂仁(八分) 山茶花(二朵) 百合(三錢)

許右 脈至滑數而大,瘧後咳嗽見血,又脅肋作痛。此係木火刑金。

北沙參(三錢) 川貝(二錢) 麥冬(二錢) 赤白芍(一錢) 荊芥炭(一錢) 竹葉(五張) 前胡 大生地(六錢) 丹皮(一錢) 玉金(七分) 元胡(一錢)

黃左 久咳見紅,肌肉消瘦,更兼便溏,脈至細弱。上損及下,氣血兩虧,難以圖痊,勉作肺胃腎兼補。

黃耆(三錢) 冬朮(三錢) 山藥(三錢) 桑皮(一錢) 熟地(五錢) 甘草(三分) 苡米(三錢) 款冬花(三錢) 百合(三錢)

王左 右寸關洪弦搏大,咳嗽見血。此胃火刑金,金宜清降。

熟石膏(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天冬(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桑皮(一錢五分) 元參(三錢) 川貝(二錢) 雪梨(一兩) 桑葉(一錢五分)

劉左 失血後,脈數不減,咳嗽不已。症屬陰虛陽旺,理當育陰以補陽。

六味丸,加天麥冬、石斛、穭豆衣。

秦左 久咳見紅,脈至左關浮大。此肝陽灼肺,方不外乎育陰以制陽,清金以保肺。

北沙參(三錢) 芍藥(炒,一錢五分) 生地(一兩) 丹皮(炒,一錢五分) 天冬(一錢) 川貝(二錢) 鬱金(七分) 藕節(二) 穭豆衣(三錢) 荊芥(炒,一錢五分)

惠左 病後不邂風寒,不慎勞碌,咳傷血絡,宜乎發熱失血等症迭出,速速安養,勿事操勞為囑。

北沙參 元參 生地 丹皮 天冬 荊芥 茜草 竹茹 穭衣 藕節

過左 嗜飲,不貪冷暖,濕熱蘊於胃而蒸灼肺,焉得不咳而見血?

苡米(二兩) 百合(一兩) 雞鉅子(一兩) 葛花(一錢) 白及(二錢) 藕節(二) 綠豆(一撮)

過左 火酒之性熱而毒,加溫燥之藥浸之,以火濟火,火上添油。積熱於胃,熏蒸灼肺,咳嗽吐血所由來也。脈至右寸關獨見有力而大。理當清熱保肺,但見飲食驟減,大便溏薄,又因飲食不節。此病中加病,且先為見病治病。

楂肉(炒,二錢) 神麯(炒,一錢) 焦穀芽(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麥芽(炒,一錢五分)

接方 竹茹(炒,五分) 藕節(二) 綠豆(三錢) 葛花(一錢) 天冬(一錢) 香稻根鬚(三錢) 鮮百合根鬚(一錢)

又 不能多言者氣弱,大便燥結者血枯。多食胸脘不寬者,胃雖強而脾氣不足。脈似有力,自述身靜心定之時則細小。種種見象,純乎虛症見端,急宜培補其本,無徒從事其標。

洋參(三錢) 生地(一兩) 紅棗(五) 芝麻(二錢)

畢左 久咳曾經見血,近加喉痛音雌。半由肝腎陰虛火旺,半由時令風熱之邪。

生地(一兩) 丹皮(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萸肉(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元參(二錢) 川貝(一錢五分) 薄荷(六分) 甘草(一錢) 射干(一錢) 北參(四錢) 蟬衣(一錢) 燈心(一丈) 百合(五錢)

黃 久咳久熱,近加咽碎音雌,脈至兩關尺細數。此屬陰虧陽旺,稍挾客邪。擬與清上實下之法。

六味丸,加桔梗、甘草、元參、北參、芡實、射干、薄荷、燈心。

某左 咳嗽痰多帶血,聲音不揚,據述受寒起見。理當溫散。

叭杏仁(二錢) 蘇子(二錢) 百部(三錢) 款冬花(三錢) 陳皮(一錢) 荊芥(炒,八分) 細辛(一分) 炮姜(二分,此二味三帖後不用)

楊左 秉質陰虧,兼以課讀耗氣勞神,兩頭份結塊,有時見紅。脈至左三部細數,寸尤甚,右三部細軟。顯系氣分有虧,肝腎陰虛,厥陽上熾。

生地(一兩) 山藥(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元參(二錢) 草節(一錢) 川貝(一錢) 黃耆(三錢) 牡蠣(煅,五錢) 青蓮心(十)

張左 失血咳嗽,便溏納減,脈至細數,寸關浮大,出於右部。顯系水虧於下,陽浮於上,致爍肺經,恙非輕瘀,陰虧之熱,非六淫之火可比,豈芩、蓮、知、柏可退?無怪乎脾土日虧,至成棘手。經曰寒之不寒責其無水,又曰勞者溫之,宗此二義,朝用都氣以壯水制陽,晚用百合固金以培土補肺。

熟地(炙,八錢) 懷藥(炒,一兩二錢) 萸肉(去核,炒,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一錢) 五味(三分)

某左 屢屢吐血,乾咳不已,脈見弦數。肺腎兩虧,擬二地二冬湯,以清金保肺,壯水制陽。前云課讀傷氣,氣屬肺,肺為腎母,腎為肺子,未有母傷而子不傷者也。

生地(五錢) 熟地(一兩) 天麥冬(各一錢五分) 北參(一錢五分) 玉竹(六錢) 川貝(二錢) 白薇(一錢) 山藥(三錢) 扁豆(二錢) 百合(三錢) 炙草(四分) 元稻根鬚(二錢)

許右 血雖止而嗽不除,六脈無力,氣血兩傷。前方之中,參入補土生金。

熟地(炙,一兩) 當歸(二錢) 黨參(四錢) 冬朮(二錢) 廣皮(一錢) 百合(二錢) 冬花(蜜炙,三錢) 元稻根鬚(二錢)

某 咳吐臭痰,胸膈不寬,二便不爽。此胃氣逆行,衝犯肺經,應降不降也。胃氣不降則二便不爽,胃氣不運則胸膈不寬矣。

蘇子(炒,一錢五分) 北沙參(四錢) 天冬(一錢) 玉竹(五錢) 川貝(二錢) 桔梗(一錢) 桑皮(一錢) 茯苓(二錢) 苡米(八錢) 生熟砂仁(六分) 廣皮(一錢五分) 枳殼(五分) 竹茹(五分) 降香(五分)

王右 咳吐穢濁痰涎,脈至右關無力,左關弦大,形瘦便溏。乃木旺無制,土衰受克。法當抑木以培土,培土則生金,金則可以制木矣。

北參(三錢) 炙草(四分) 苡米(六錢) 綿耆(三錢) 白芍(炒,一錢五分) 扁豆(四錢) 山藥(四錢) 玉竹(三錢) 冬朮(一錢五分) 降香(五分) 檀香(五分)

元米湯代水。

邊左 咳血如湧泉,脈至細弱,面無華色。法當益氣,以防血脫。

綿耆(一兩) 當歸(醋炒,二錢) 蘆根(一兩) 竹茹(一錢) 參七(一錢) 大麥冬(二錢) 藕節(三)

又 脈雖虛弱,較前有神,血雖未止,大勢已退。茲當氣血並培。

綿耆(元米炒,一兩) 熟地(一兩) 當歸(醋炒,二錢) 扁豆(炒,二錢) 荊芥(炒,一錢) 藕節(一) 陳棕炭(一錢)

又 凡病調理,兩得其宜,重亦可醫,如不遵戒守,服藥難救。況血症,更當調養為先。奔走於風熱之中,外受客邪,內傷筋骨,若仍前沖嘔,雖妙丹亦莫能止,何況柳皮草根乎?

北沙參(三錢) 熟地(一兩) 當歸炭(一錢五分) 綿耆(鹽水炒,六錢) 扁豆(炒,四錢) 川玉金(七分) 炙草炭(五分) 荊芥炭(一錢五分) 茅針花(一錢) 陳棕炭(一錢)

又 真陰未復,虛陽未能潛藏。宜乎壯水為主,以制陽光。

生地(一兩) 懷藥(炒,四錢) 萸肉(六分) 丹皮(炒,一錢五分) 茯神(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麥冬(炒,一錢) 扁豆(炒,一錢) 茅針花(一錢) 陳棕炭(一錢)

又 右關脈見軟弱,便溏後見紅而腹痛,改投理脾益氣。此血家善養之事。

大黃耆(元米炒,六錢) 冬朮(炒,三錢) 炙草(六分) 雲苓(一錢五分) 熟地(八錢) 當歸(鹽水炒,二錢) 荊芥炭(一錢) 白芍藥(一錢)

姚左 自四月失血之後,至今三月,咳仍不減。今脈至右關滑大,舌苔淡黃帶白而膩。據述未見血前,兩脅先行脹滿。脈症合參,乃胃有濕火,肝陽上亢,嬌臟受灼,理當先為清理濕熱,兼清肝火。

苡米(炒,五錢) 赤苓(三錢) 滑石(二錢) 丹皮(炒,一錢) 白芍(炒,一錢) 玉金(七分) 扁豆(炒,三錢) 兜鈴(一錢五分) 竹茹(八分) 雞鉅子(炒,三錢) 藕節(一枚)

又 舌苔垢膩漸退,右關脈亦稍平,胃家濕火已衰其半,咳嗽夜半轉甚,左關尤帶數象,厥陰之陽依然亢逆。法當清金以生水,壯水以涵木。

北參(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生地(四錢) 丹皮 赤苓(二錢) 扁豆(炒,三錢) 兜鈴(炙,一錢) 白芍(一錢) 苡米(三錢) 生熟甘草(三分) 枇杷葉(蜜炙,二錢)

顧左 夏秋之交,受暑風而致咳逆,帶痰帶血,神情倦怠,形瘦納減,脈細數無力。宜氣血並補,兼調肺胃之中少佐清泄之品。

北參(三錢) 麥冬(二錢) 扁豆(炒,三錢) 黃耆(元米炒,三錢) 當歸(炒,二錢) 生地(炙,一兩) 川貝母(一錢) 荊芥炭(一錢) 牛膝炭(一錢) 參三七(一錢)

咳血者,由於肺氣不寧,失於潛降之司,或胃氣逆行,上犯金肺,或肝陰不足厥陽上越,或脾不統血遊溢於上,或腎真不固而不司收攝納氣,或君火內熾而臟陰不安其位,或房事不節而相火煽其中,或風溫內侵而逼血妄行,或寒鬱於肺而久咳傷絡,或飲酒過度酒熱傷營,或暴怒鬥毆而氣鬱血凝。然由內傷損者多,而外感者少,究其所以然,皆由營虛不足,氣衰不固也。蓋血隨氣行,氣為血帥。凡血溢者必先補氣,氣固而血自止矣。擬用四君以治脾氣,四陰以清金保肺,甘桔以楚上焦風熱,八珍以培三陰,生脈以養金制木,六味以壯水濡木,歸脾以補肺,八仙長壽以培肝腎,金水六君以植肺腎之虛,當歸補血以固其氣。種種治法,當玩熟而深思之。

吐血

金左 失血成碗盈盆,脈來大而且數,更兼腰痛,又發熱。無非肝腎陰不自立,而虛陽不能潛伏矣。

生地(二兩) 荊芥炭(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牛膝(三錢) 杜仲(三錢) 象貝(三錢) 知母(炒,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 參七(二錢) 竹葉(十)

許左 失血,左肋作痛,顯系肝絡有傷。右眼氣輪赤色,肺家現有客邪。先為清解,接服育陰,清金平木法。

桑白皮(一錢) 地骨皮(一錢) 沙參(三錢) 天冬(一錢)

又 生地(五錢) 萸肉(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 懷藥(三錢)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 天冬(一錢) 川貝(一錢) 紅花(三分)

又 脈見和平,血亦大減。從此可以調理正氣,自然漸愈矣。

生地(八錢) 懷藥(炒,一兩) 扁豆(一兩五錢) 冬朮(二錢) 洋參(三錢) 炙草(四分) 荊炭(一錢五分) 穀芽(生炒,四錢) 荷蒂(炒,一枚)

徐左 據述病情,先傷於脾,繼及肝腎。蓋肝不能藏血,脾能統血,腎能藏精,不統所以泛於上,或趨於下也。肝腎為子母之臟,子傷則盜氣於母,精之所以不固也。今血已止,面色淡黃,脈來細弱,大便時溏。脈症合參,肝腎虧而脾陽尤弱矣。

芡實(一錢) 黃耆(六錢) 黨參(三錢) 冬朮(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五分) 遠志(七分) 棗仁(二錢) 炙草(六分) 熟地(八錢) 牡蠣(煅,三錢) 懷藥(炒,五錢) 五味七 萸肉(二錢) 杜仲(三錢) 建蓮(三錢)

龔左 藥者,原為補偏救弊而設。經曰:毒藥治病,中病即止;常藥治病,衰其大半而止;猛品之藥,過投謂誅伐無過之地矣。茲脈至洪浮而見革,非胃家積熱積毒而何?肺為嬌臟而屬金,最畏者火,日受火爍,肺液焉有不傷?失血口咳之所由來也。

麥冬(二錢) 川貝(四錢) 北參(八錢) 天冬(一錢五分) 藕節(三) 竹葉(十) 竹茹(一錢)

某 見紅而脈洪數,陰氣大傷,虛陽上亢,難免血不復來。重症,急早靜室安養,否則服藥無功。

沙參(四錢) 生地(五錢) 川貝(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青蒿梗(一錢) 茜草(八分) 龜板(六錢) 秦艽(一錢) 黑梔(三錢) 鮮地骨皮(二錢) 元稻根鬚(一錢) 懷藥(一錢)

某左 土受木侮,肋脹痛而食減,金受火灼,血出於口,或見於鼻。

北參(三錢) 麥冬(一錢) 扁豆(五錢) 川金(七分) 蒺藜(二錢) 白芍(炒,一錢)

元米湯代水。

蔣左 血後,先賢有云,宜用六味,久服以制陽光;然又云,當以胃藥收功。平昔喜飲,中焦濕濁阻遏,因此痰多。從前見紅,又因陰虛火熾而來。此二說不可偏廢,宗此大旨。

洋參(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冬朮(炒,二錢) 懷藥(三錢) 陳皮(一錢) 苡米(三錢) 沙參(二錢) 川貝(二錢) 款花(三錢) 百合(三錢)

姚左 酒客胃口之上,未有不有瘀者。留於中焦,有成膨脹者。出於上焦,有血盡而愈者,有血盡而亡者。

生地(一兩) 懷藥(炒,六錢) 丹皮(一錢) 鬱金(七分) 白芍(一錢) 穭皮(二錢) 苡米(炒,三錢) 芡實(三錢) 參七(一錢五分) 荷蒂(二) 藕節(二)

四時百病,總有虛實。即是血症一門,犀角、黃連、石膏,非不可用,必有火症,火脈實據者可施。麻黃、桂枝、乾薑、香附,先賢有治血症者,必有風寒束縛可施。舍此有血脫益氣者,黃耆、人參開手可用。有壯水制陽者,有填精益髓者,熟地、杞子、當歸、鹿茸、龜膠諸類,何常非血症所宜?有以胃藥救功者,有固澀急止者。要之,有是症必有此藥,不可熱,亦不可濕也。

朱左 據述此症瘀凝,溫郁無疑。今諸恙況能逐輕,已有可愈之機,藥餌不必過於著重,只要寒暖小心,不動氣惱,勿多勞碌,遠房事,節飲食,自然痊矣。

連節藕(一兩) 連蒂青荷葉(三枚) 丹參(三錢) 馬料豆(四錢) 磨三七(五分,沖服)

張左 平素胃有濕熱,又挾夏秋暑熱之邪,熏蒸灼肺,痰中似血非血,無非濕熱所化。鼻竅氣熱,飲食減半。都屬肺胃,肺喜清肅,胃喜清降。

沙參(四錢) 麥冬(三錢) 苡米(三錢) 扁豆(五錢) 赤苓(一錢五分) 砂仁(五分) 藕節(一兩) 麥冬(五錢) 大麥仁(五錢) 香稻穗(二支) 鮮蓮子(十) 茉莉花(二朵)

黃左 形瘦脈弱,痰中見紅。切勿用寒涼以求血止,而傷脾胃生生之氣。

黃耆(六錢) 當歸(一錢五分) 熟地(八錢) 桑皮(一錢) 茜草(六分) 荊芥(炒,一錢) 荷蒂(一) 藕節(一)

王右 失血盈碗,更兼發熱,今雖血止而熱未退,脈數而甚於右寸關,舌紅無苔,此陰虧之質。口鼻吸受炎暑,干於肺胃兩經,熱逼而血行於上,茲汗出已多。法當清養肺胃,兼育陰。擬四飲煎加減治之。

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 川貝(一錢五分) 生地(八錢) 荊芥炭(一錢) 扁豆(三錢) 穭皮(三錢) 竹茹(一錢) 藕節(一兩)

盛左 失血腰痛,雖以勞力有傷,半由腎經不足之故。

生地(一兩) 荊芥炭(一錢) 杜仲(三錢) 川貝(一錢五分) 參七(一錢) 紅花(三分) 藕節(二)

王右 失血經久,六脈細弱如絲,時常內熱,飲食減少,氣血兩虧。擬營衛並補。

八珍湯,加杞子、陳皮、杜仲、穀芽、炮薑炭。

程右 血止脈細如絲,擬用儀煎以培氣血。

黨參(四錢) 熟地(八錢) 山藥(三錢) 扁豆(三錢) 生熟砂仁(四分)

王左 失血,胃脈弦洪搏大,慎防大發,宜靜為要。姑用犀角地黃湯,暫清之。

鮮生地(八錢) 犀角(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知母(二錢) 竹茹(炒,二錢) 蘆根(一兩)

陳左 陽絡傷,則血溢於上。

荊芥炭(一錢) 當歸(炒,三錢) 續斷(炒,三錢) 生地(炙,一兩) 杜仲(五錢) 金毛脊(三錢) 參七(沖,一錢) 陳棕炭(一錢) 地鱉蟲(二錢)

沈左 絡損見紅,脈靜無妨。擬用雙荷散,取其行中有止。

鮮荷蒂(三) 鮮藕節(三) 陳棕炭(一錢) 或加三七(一錢)

楊左 質本陰虧,痧屬陽邪,亦傷陰分,為此腰痛無力。今痰中帶血,由來兩月不止,肺絡亦傷。宜金水同調。

洋參(炒,二錢) 麥冬(炒,一錢) 生熟地(炙,四錢) 川斛(二錢) 萸肉(一錢五分) 茯苓 茯神(一錢) 山藥(炒,四錢) 丹皮(炒,一錢) 扁豆(炒,三錢) 沙參(二錢) 川貝母(一錢) 蓮鬚(三錢) 藕節(一兩)

劉左 屢經失血,今血雖止,而氣不能下納,為此不可偃臥。擬貞元飲治之。

熟地(一兩) 炙草(五分) 當歸(醋炒,二錢) 巴戟(炒,三錢) 天冬(一錢) 青鉛(一兩) 紫石英(二錢)

如見血,加荊芥炭(一錢),三七(一錢五分),沖服。

吳左 屢經失血,面色淡黃,脈至細弱,右寸關更見無力。即不可見血,即用寒涼。先賢云,血後宜與胃藥收功,今宗其法。

黃耆(六錢) 當歸(一錢五分) 玉竹(炒,三錢) 扁豆(炒,三錢) 炙草(六分) 紅棗(三) 穭皮(二錢)

元米湯代水。十劑後加洋參、熟地、冬朮。

朱左 失血雖止,而津液耗傷矣。

北參(三錢) 玉竹(三錢) 扁豆(炒,三錢) 天冬(一錢) 生地(六錢) 當歸(一錢) 藕(一兩)

元米湯代水。

陸左 自二月至八月,兩次見紅,今左寸尺獨見細澀,此心腎兩虧之故也。

早服六味丸四五錢,鹽湯下。晚服天王補心丹四五錢;紅棗十個,穭皮二錢,此二味煎湯下。晨,紅棗作點心。

華左 失血身熱不已,脈至細數無論,左手有時歇止。氣血大傷,極重險症,人事稍有不慎,防意外之變。

玉竹(炒,四錢) 穀芽(炒,二錢) 熟地(炙,三錢) 扁豆(炒,二錢) 炙草(四分) 紅棗(三)

王右 心生血,肝藏血。今失血成碗,心胸不適。法養心營、和肝陽之劑。

當歸(醋炒,二錢) 白芍(炒,一錢) 丹參(二錢) 川鬱金(七分) 川貝(一錢) 洋參(一錢) 紅棗(五) 藕節(一)

吳左 血見於上,精遺於下。心腎兩虧之症。

生地炭(四錢) 熟地(八錢) 當歸炭(一錢五分) 炙草(六分) 蓮鬚(三錢) 芡實(四錢) 洋參(一錢) 紅棗(五) 大紅山茶花(一朵) 藕節(三)

某左 血止,腰痛頭暈。肝腎兩虧。

熟地(四錢) 丹皮(一錢五分) 荊芥炭(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 麥冬(一錢) 杜仲(四錢)

某左 血後,脈見和平,可以漸愈。然炎威之盛,不可貪涼,受風受寒為要。

洋參(一錢) 麥冬(一錢) 冬木(一錢) 炙草(五分) 茯苓(一錢) 白芍(一錢) 當歸(一錢) 穭皮(一錢)

某左 血失於上,精走於下,宜乎頭痛腰痛也。

熟地(一兩) 荊芥炭(一錢) 川貝(二錢) 丹皮(一錢) 杜仲(一錢) 菊花(炒,一錢五分) 牡蠣(炒,四錢)

何左 失血後,手足無力,脈至關尺見數。養其脾腎之陰,則熱自退。

生地(四錢) 丹皮(炒,一錢) 川斛(三錢) 沙苑(二錢) 沙參(三錢) 炙草(四分) 穭豆衣(一錢五分)

宋左 見紅心痛,宜養心營。

洋參(一錢五分) 丹參(一錢五分) 紅棗(五) 淮麥(百粒) 蓮心(二錢)

又 種種見症,亦屬水虧於下,陽越於上,幸而脈不見數弦。諸凡小心,可以無虞。

熟地(炙,八錢) 川貝(一錢五分) 懷藥(三錢) 甘菊(一錢) 北參(三錢) 扁豆(炒,三錢) 建蓮(三錢)

吳 失血後氣逆,以都氣丸納之。

熟地(一兩) 萸肉(二錢) 懷藥(四錢) 茯苓(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五味(四分) 懷膝(炒,一錢五分) 青鉛(一兩)

邊左 近又失血,左脈細弱,右脈細數,舌苔微黃。先為清理上焦濕邪,續投平補可也。

川貝(一錢五分) 北沙參(二錢) 元參(一錢五分) 赤苓(二錢) 苡米(炒,三錢) 紅花(三分) 參三七(一錢) 藕節(二) 竹茹(六分)

宋左 清晨痰內見紅,或出於鼻,或出於喉。此上焦浮熱耳。

沙參(四錢) 麥冬(一錢) 元參(三錢) 生地(五錢) 竹茹(三分)

章右 腰痛如折,咳逆見紅,傷於腎也。

熟地(一兩) 當歸(二錢) 懷藥(三錢) 杏仁(一錢) 杜仲(三錢) 杞子(三錢) 桃肉(二) 紅棗(三)

程右 嘔吐屢發屢止,咳嗽氣急,骨節煩痛,肺胃兩傷,脈見細數,尤血症之急所忌。

北沙參(三錢) 扁豆(炒,五錢) 炙生地(八錢) 懷藥(炒,四錢) 荊芥炭(一錢) 廣皮(一錢) 竹茹(八分) 鮮車前草根(一棵) 茅針花(二錢)

汪右 勞心勞力,傷氣傷絡,吐血成盆。今血雖止,過午發熱,咳嗽不除,面無華色,左脈細數中空。氣血兩虧,勞怯之症。調治不易,急急自養,還可漸漸應效。

六味丸,加天冬、竹茹、枇杷葉。

陸左 失血多年,虛里震動。此水虧無以制陽,龍相之火不安其位。擬八仙長壽飲以攝納。

八仙長壽飲,加煅牡蠣(五錢),煎服。

王右 心生血,肝藏血。今失血成盆,心胸不適。法當養心營,和肝之陽。

當歸(酒炒,二錢) 白芍(炒,一錢) 丹參(一錢) 川鬱金(七分) 紅棗(五) 洋參(二錢) 川貝(一錢) 藕節(一)

張左 頻年吐血不除,肛瘍成漏不斂,一身之氣奚堪延此剝削而不為傷損乎?但誦讀耗氣勞神,非有病所宜,而房事不可不絕,慎之慎之。

六味丸,加天冬、麥冬。

又 綿耆(炙,六兩) 當歸(炒,三兩) 生甘草節(二兩) 龜板(四兩) 銀花(二錢) 血餘炭(三兩) 芽屑(三兩) 豬腳殼(炙存性,十個) 陳棕炭(一兩)

某左 脈來三五不調,失血後所忌。神情倦怠,食後胸腹不寬。脾肺氣分有傷,當此夏令,乃傷氣之時,偏不善守靜養,須防再見吐血,致多變幻。

洋參(二錢) 熟地(五錢) 天冬(一錢) 懷藥(炒,三錢) 冬朮(一錢) 紅棗(三枚)

淋濁

潘左 淋濁雖久,而脈左關尺數而有力,舌苔灰黃,兩乳腫塊,溲難而痛。純乎濕熱不清,見症木鬱不主疏泄之恙。未便補澀,擬與疏通。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 赤苓(三錢) 草梢(六分) 車前子(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 萆薢(三錢) 黃柏(一錢) 通草(七分) 烏藥(一錢) 蓮子青心(十粒)

又 前投清疏滲泄之品,已獲小效。而脈見左寸關弦數,較之他部有力,舌根灰黃,究屬肝家火旺,而兼濕熱不清。還宜直折,以清肝膽。

龍膽草(七分) 川連(四分) 甘草梢(五分) 當歸(三錢) 赤苓(三錢) 滑石(三錢) 丹皮(一錢五分) 鬱金(七分) 車前子(三錢) 木香(四分) 燈心(百寸)

次服 細生地(五錢) 赤芍(一錢) 通草(七分) 赤苓(三錢) 黑知母(一錢) 黑梔(一錢) 甘草梢(七分) 黃柏(七分) 青皮(七分) 燈心(五寸)

後服 中生地(五錢) 丹皮(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赤苓(三錢) 懷藥(三錢) 黑梔(八分) 車前(一錢五分) 萆薢(三錢) 川楝子(二錢) 草梢(五分) 蓮子青心(七粒)

又 黃柏四兩,淡鹽湯拌炒黃色,研細。豬脊髓十條,置於碗內飯上蒸熱,去膜。將髓和黃柏末搗如膏,作丸,曬乾。每日清晨,用淡鹽湯送下二三錢。

王左 下濁色黃,而龜頭腫脹,雖濕火下流,亦由人事不慎。邪甚,未便固補。且用革薜分清飲,通因通用。

川萆薜(三錢) 甘草梢(一錢) 烏藥(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滑石塊(三錢) 通草(一錢) 黃柏(一錢) 車前子(一錢五分) 蓮子青心(十)

王右 濕鬱化火,小溲如膏。

黃柏實(炒,八錢) 山藥(炒,五錢) 豬苓(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丹皮(一錢) 赤苓(三錢) 黑梔(一錢) 蓮子青心(十) 白果肉(一個)

丁左 證,有從症不從脈,有從脈不從症。今脈細弱,而淋濁之起,馬口如刀割,舌色白滑,無非濕瀉下注,況神色並無頓委情形,而病不過半月,未便澀固。當從症治。

白朮(炒,三錢) 澤瀉(炒,一錢五分) 萆薢(三錢) 赤苓(三錢) 車前子(三錢) 烏藥(七分) 甘草梢(五分) 芡實(炒,三錢) 杜仲(三錢) 白果肉(三錢)

華左 白淫時滑,始而宜通,久則宜固。

洋參(一錢) 蓮鬚(三錢) 牡蠣(煅,五錢)

每日,煎湯送六味丸五錢。

範左 腎司二便,艱澀雖因濕熱下注,亦系氣不司化。不禁雖因分泄太過,亦由氣不固攝。宗與補中有通,通則中有補,莫妙於六味方法。

生地(五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 丹皮(一錢) 萸肉(一錢五分) 山藥(四錢) 苡米(三錢) 建蓮帶心(三錢) 生熟芽(二錢)

又 中下二焦,濕熱不清,舌赤,脘痛作脹而兼淋濁。先與二妙丸作湯,加味治之。

蒼朮(土炒,二錢) 黃柏(鹽水炒,三錢) 黑山梔(一錢) 姜(一)

周右 小溲艱澀而痛。

萆薢(三錢) 赤苓(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通草(五分) 甘草梢(五分) 滑石(三錢) 燈心(三十寸)

周左 膏淋如濁,溲痛而艱,六脈細澀,面色少神。此腎真虛,開合無權,膀胱氣弱,司化失職,濕瀉阻塞水道,所以不宣。始而可以分消,繼則疏補並行,然後必當大補,乃此症調治一定方法。

洋參(五錢) 當歸(三錢) 山藥(三錢) 赤苓(三錢) 烏藥(七分) 砂仁七分) 廣皮(一錢) 蘇梗(一錢五分) 川膝(炒,一錢) 鮮萹蓄(三錢) 鮮菊根(三錢) 鮮車前子(三錢) 白果(連殼,五粒)

馬 濁精阻竅。

通草(三分) 萆薢(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甘草梢(一錢) 黑山梔(一錢) 牛膝(二錢) 滑石(二錢) 荊芥(二錢) 燈心(五寸)

楊左 濕熱下注,小溲混濁。

赤苓(三錢) 牛膝(一錢五分) 海金沙(三錢) 萆薢(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烏藥(一錢) 草梢(四分) 滑石(三錢)

又 所投分利,雖然有效,總之究屬腎真無納攝之權,改商生料六味進之。

生地(五錢) 懷藥(三錢) 萸肉(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丹皮(一錢) 蓮鬚(一錢) 萆薢(二錢)

任左 精關不固,濕濁未清,宜通澀兼行。

五倍子(炙,三兩),茯苓(三兩),為末,煉蜜為丸。每日清晨淡鹽湯送下三四錢。

鄒左 濕濁阻閉,溲數舌黃。擬澤術湯,培土分消。

冬朮(三錢) 澤瀉(鹽水炒,一錢) 葫蘆巴(炒,一錢) 車前根鬚(洗淨,打,三錢)

孫左 溲後瀝精。

六味湯,加蓮鬚(三錢)、芡實(炒,三錢)。

華左 每大便時,用力努掙則廷孔隨出,精濁一二點,已歷有年矣。詢知素有胃寒,吞酸得腥膩則驟作。舌苔白滑,脈至左關弦而帶數。肌肉日瘦。想由積勞傷脾,氣不充足無疑,統攝陰精,便時氣益下注,故精出也。

補中益氣湯,加豬脊筋(炙)、五倍子、茯苓,轉方加熟地。

劉左 濕火歸於膀胱,小溲艱澀而痛。

赤苓(三錢) 滑石(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草梢(一錢) 銀花(四錢) 萆薢(二錢) 細生地(三錢)

陳左 左尺脈數,陰精日夜滑泄,此由君相之火交熾。宜固宜清。

黃柏(鹽水炒,五分) 煅龍骨(三錢) 生地(八錢) 白芍(炒,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萸肉(二錢) 芡實(炒,四錢) 蓮鬚(三錢) 炒山藥(五錢) 金櫻子(三錢)

沈左 見色側戈,望門流涕。雖由腎真之不固,亦由心氣之不足。

黨參(炒,六錢) 熟地(一兩) 杞子(三錢) 萸肉(三錢) 鎖陽(酒炒,四錢) 巴戟(炒,五錢) 杜仲(鹽水炒,五錢) 山藥(五錢) 菟絲子(酒炒,三錢) 益智仁(煨,一錢) 遠志(炒,七分) 五味(五分) 舊筆頭(一) 桃肉(一)

某左 血淋已久,擬與加味逍遙。

柴胡(四分) 白朮(一錢五分) 赤芍 丹皮(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草梢(五分) 赤苓(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烏藥(一錢) 車前子(五錢)

吳童 腹痛幾及兩旬,按之無塊,且驟按之則痛,重按深按反不覺痛,似非生痛傷之症。凡瘍症,輕按則痛輕,重按則痛愈不能忍,此言理也。大凡輕按重按無二,初按之而似痛,久按重按而反不覺痛,即得手按之,陽氣氣血,因之宣通,所以痛亦暫止。經曰通則不痛,余於幼科一門,未經暗練,本不敢參贅。然醫者,意也。色脈見症,部位大小,理則一也。愚見似屬濕熱阻於小腸,小溲因之淋痛。蓋小溲雖由小腸而出,非膀胱氣化則不通,能今形瘦如削,脈數無力,飲食減少,舌赤無苔,不但氣虛,血亦傷矣。凡分利之藥,傷陰者多。清熱之藥,傷胃者眾。均宜擇用,愚見如斯。用擬一方,質之高明,裁酌可也。

生洋參(一錢) 升麻(三分) 麥冬(一錢) 劉寄奴(一錢) 洋參、升麻,能升清降濁。麥冬,養金生水,通調水道。寄奴,專治腸中之病,又能治小溲淋閉。此虛中挾邪之治法。) 川通草(八分) 桃仁(一錢) 當歸(一兩) 血珀(五分) 黑梔(五分) 懷膝(三錢) 烏藥(七分) 鮮車前草連根鬚葉(五錢) 沒藥(四分) 蟋蟀(三隻) 杉木梢(三) 鮮菊花根鬚(三錢) 鮮韭菜根鬚(二錢) 鮮橘葉(一錢)

沈 肝用失藏,腎真失固,時而小溲不禁。

熟地(四錢) 丹皮(一錢) 山萸 懷藥(二錢) 白芍(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桑螵蛸(一錢) 杜仲(三錢) 洋參(一錢) 牡蠣(煅,三錢)

陳左 濕熱下注,為淋為濁,先為通利,續商固補。

滑石(二錢) 赤苓(三錢) 川通(一錢) 生草(五分) 萆薢(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蓮鬚(三錢) 鮮車前草連根鬚葉(五錢)

陶左 些小濕熱下注,何必大攻大伐,以致氣血有傷,若不急停猛藥,非惟無益,適足以有害也。

生地 甘草 雲苓 銀花 當歸 加姜(一) 棗(三)

高右 帶下頻頻,時時內熱,六脈軟弱,氣血兩虧。用擬八珍以補營衛。

八珍湯,加焦神麯、原杜仲、焦穀芽、薑、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