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图之数也。
洛书盖取其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蔡元定曰:“图书之象,自汉孔安国、刘歆,魏关朗子明,有宋康节先生邵雍尧夫,皆谓如此。至刘牧始两易其名,而诸家因之。”故今复之,悉从其旧。
《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说卦传》曰:“易,逆数也。”邵子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后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右伏羲四图,其说皆出于邵氏。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也。此图圆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其阳在南,其阴在北。方布者:乾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其阳在北,其阴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圆于外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者也。
右见《说卦》。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后天之学也。”
卦变图
《彖传》或以卦变为说,今作此图以明之。盖《易》中之一义,非画卦作《易》之本指也。
凡一阴一阳之卦各六,皆从复、姤而来。
(五阴五阳,卦同图异)
凡二阴二阳之卦各十有五,皆自临、遁而来。
(四阴四阳,卦同图异)
凡三阴三阳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来。
凡四阴四阳之卦各十有五,皆自大壮、观而来。
(二阴二阳,图已见前)
凡五阴五阳之卦各六,皆自夬、剥而来。
(一阴一阳,图已见前)
右《易》之图九。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之易,有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画,最宜深玩,可见作《易》本原精微之意。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然读者亦宜各就本文消息,不可便以孔子之说为文王之说也。
乾为天 天风姤 天山遁 天地否
风地观 山地剥 火地晋 火天大有
坎为水 水泽节 水雷屯 水火既济
泽火革 雷火丰 地火明夷 地水师
艮为山 山火贲 山天大畜 山泽损
火泽睽 天泽履 风泽中孚 风山渐
震为雷 雷地豫 雷水解 雷风恒
地风升 水风井 泽风大过 泽雷随
巽为风 风天小畜 风火家人 风雷益
天雷无妄 火雷噬嗑 山雷颐 山风蛊
离为火 火山旅 火风鼎 火水未济
山水蒙 风水涣 天水讼 天火同人
坤为地 地雷复 地泽临 地天泰
雷天大壮 泽天夬 水天需 水地比
兑为泽 泽水困 泽地萃 泽山咸
水山蹇 地山谦 雷山小过 雷泽归妹
右卦象
讼自遁变泰归妹,否从渐来随三位。
首困噬嗑未济兼,蛊三变贲井既济。
噬嗑六五本益生,贲原于损既济会。
无妄讼来大畜需,咸旅恒丰皆疑似。
震从观更睽有三,离与中孚家人系。
蹇利西南小过来,解升二卦相为赘。
鼎由巽变渐涣旅,涣自渐来终於是。
右卦变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右卦歌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右八卦取象。
筮仪
择地洁处为蓍室。南户,置床于室中央。
床大约长五尺,广三尺。毋太近壁。
蓍五十茎,韬以 帛,贮以皂囊,纳之椟中,置于床北。
椟,以竹筒或坚木或布漆为之。圆径三寸,如蓍之长。半为底,半为盖,下别为台函之,使不偃仆。
设木格于椟南,居床二分之北。
格,以横木板为之。高一尺,长竟床。当中为两大刻,相距一尺,大刻之西为三小刻,相距各五寸许。下施横足,侧立案上。
置香炉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炉南,日炷香致敬。将筮,则洒掃拂 拭,涤砚一,注水,及笔一、墨一、黄漆板一,于炉东。东上,筮者齐洁衣 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
齐,侧皆反。
筮者北面见《仪礼》。若使人筮,则主人焚香毕,少退,北面立。筮者进立于床前,少西,南向受命。主人直述所占之事,筮者许诺。主人右还,西向立,筮者右还,北向立。
两手奉椟盖置于格南炉北。出蓍于椟,去囊解韬,置于椟东。合 五十策两手执之,熏于炉上。
此后所用蓍策之数,其说并见《启蒙》。
命之曰:“假尔泰筮有常,假尔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 云,未知可否,爰质所疑于神于灵,吉凶得失,悔吝忧虞,惟尔有神,尚 明告之。”乃以右手取其一策反于椟中,而以左右手中分四十九策,置 格之左右两大刻。
此第一营。所谓“分而为二以象两”者也。
次以左手取左大刻之策执之,而以右手取右大刻之一策挂于左手 之小指间。
此第二营。所谓“挂一以象三”者也。
次以右手四揲左手之策。
揲,食列反。
此第三营之半。所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也。
次归其所余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而扐之左手无名指间。
此第四营之半。所谓“归奇于扐以象闰”者也。
次以右手反过揲之策于左大刻,遂取右大刻之策执之,而以左手 四揲之。
此第三营之半。
次归其所余之策如前,而扐之左手中指之间。
此第四营之半。所谓“再扐以象再闰”者也。一变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三,左二则右亦二,左三则右必一,左四则右亦四。通挂一之策,不五则九,五以一其四而为奇,九以两其四而为耦。奇者三而耦者一也。
次以右手反过揲之策于右大刻,而合左手一挂二扐之策,置于格 上第一小刻。
以东为上。后放此。
是为一变,再以两手取左右大刻之蓍合之。
或四十四策,或四十策。
复四营如第一变之仪,而置其挂扐之策于格上第二小刻,是为 二变。
复,扶又反。营,于平反。下同。
二变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二,左二则右必一,左三则右必四,左四则右必三。通挂一之策,不四则八。四以一其四而为奇,八以两其四而为耦。奇耦各得四之二焉。
又再取左右大刻之蓍合之。
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
复四营如第二变之仪,而置其挂扐之策于格上第三小刻,是为 三变。
三变余策与二变同。
三变既毕,乃视其三变所得挂扐过揲之策,而画其爻于版。
挂扐之数,五四为奇,九八为耦。挂扐三奇,合十三策,则过揲三十六策而为老阳。其画为□,所谓“重”也。挂扐两奇一耦合十七策,则过揲三十二策而为少阴。其画为 ,谓“拆”也。挂扐两耦一奇,合二十一策,则过揲二十八策而为少阳。其画为 ,所谓“单”也。挂扐三耦合二十五策,则过揲二十四策而为老阴。其画为 ,所谓“交”也。
如是每三变而成爻。
第一、第四、第七、第十、第十三、第十六,凡六变并同。但第三变以下不命,而但用四十九蓍耳。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第十四、第十七,凡六变亦同。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第十五、第十八,凡六变亦同。
凡十有八变而成卦,乃考其卦之变,而占其事之吉凶。
卦变别有图,说见启蒙。
礼毕,韬蓍袭之以囊,入椟加盖,敛笔砚墨版,再焚香致敬而退。
如使人筮,则主人焚香,揖筮者而退。
筮仪毕。
六爻不变,则占本卦之彖辞。
一爻变,则占本卦之变爻。
二爻变,则占本卦之二变爻,仍以上爻为主。
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辞,仍以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
四爻变,则占之卦二不变爻,仍以下爻为主。
五爻变,则之卦不变爻。
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