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十三)

《內經》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河間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咳嗽謂有聲而有痰,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

然嗽症不同。有風寒暑濕之邪,傷肺而嗽者,此外因也,必顯證於外,鼻塞、聲重、惡寒是也。治法:因風寒嗽者,三拗湯加知母,脈浮大有熱加黃芩、生薑;喘嗽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解表則熱自除;感冷則嗽者,膈上有痰,二陳湯加枳殼、黃芩、桔梗、蒼朮、麻黃、木通、生薑。有火鬱於肺而嗽者,有聲無痰,面赤是也,俗名為乾咳嗽,難愈。治法:夏月火炎上最重,宜用芩、連、梔子。上半日嗽多,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午後嗽多者,屬陰虛火盛,四物湯加知母、黃柏、麥冬、五味;黃昏嗽多者,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劑,五味、五倍斂而降之;早晨嗽多者,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中,宜知母、地骨降之。有濕痰嗽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是也。治法:用二陳湯加南星、貝母、竹瀝、海石、海粉、青黛、瓜蔞仁;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治火,宜芩、連、梔、柏,後治痰,用前藥,通用清氣化痰丸。有陰虛嗽者,其氣自下而上,多重於夜分是也,治宜四物合二陳,順而下之,加炒梔柏尤佳。有勞嗽者,盜汗出,兼痰多作寒熱,干嗽聲啞,痰中有血絲紅點是也。治法:主補陰清金,四物湯;咳而痰中帶紅點者,四物加知柏、五味、人參、麥冬、桑皮、地骨皮;陰虛勞嗽,通用百部、款冬、紫菀、百合、沙參、麥冬、五味、知柏、芩芍、生地;內熱骨蒸,加丹皮、地骨皮。又有肺脹嗽者,動則喘,氣急息重是也。肺因火傷,遂成郁遏脹滿,治主收斂,用訶子為君,佐以海粉、香附、青黛、杏仁之類。咳嗽左不得眠者,肝脹,宜小柴胡加青皮、白芍、芎歸入嗽藥;右不得眠者,肺脹,宜桔梗、瓜蔞、黃芩、甘草,少入青皮、白芍。以上二證皆難治。

嗽而脅痛者,宜用青皮疏肝氣。有因久嗽成肺癰、肺痿者,則雲門、中府作痛,吐咯膿血,臭穢不可近是也。治癰用丹溪桔梗湯,治痿宜養血養氣,養肺清金,用丹溪海藏紫菀散、知母茯苓湯。

大抵咳嗽有痰居多。故治嗽者,當以治痰為先;治痰者,宜以順氣為主。故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嗽自愈;枳殼、橘紅利其氣,而痰飲自除。

凡諸嗽者,須分新久用藥。如肺虛受嗽,加五味、款冬、紫菀、兜鈴之類補之;若肺實有火邪者,宜桑皮、花粉、片芩、杏仁、桔梗、枳殼之類瀉之。

夏月嗽而發寒熱者,謂之熱嗽,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冬月嗽而發寒熱者,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凡嗽春是春升之氣,夏是火炎於上,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從外來,用藥發散之後,必以半夏等藥逐去其痰,庶不再作。又有感寒表未解,延入久嗽,終必解表而嗽愈也。

傷風寒咳嗽,七日內必大嗽,七日後必生清痰,痰稠吐出,則嗽方愈。的系風寒,方可用三拗湯加桔梗、紫蘇。

產婦傷風咳嗽,治宜驅風散邪帶表,四物湯。如風邪已盡,即行大補;久久成勞,難治。

勞嗽,上嗽下瀉,用嗽藥嗽止,則瀉甚;服香連丸則瀉止,復嗽。肺與大腸為表裡,此臟腑俱病。不可兼治者,死。

久嗽肉脫者,用嗽藥多不效,補中健脾則嗽止。此虛則補其母,以脾主肌肉,病有本而標之之意也。然病多不救,《經》曰:大肉已脫,九候雖調,尤死是也。

新嗽易愈,久嗽難愈。所以難愈者,由病邪傳變而入深也。

陰虛火動,發而為喉痹,音啞者,不治。

嗽而大便泄者,難治。

嗽而發熱不止,難治。

肺癰作痛,肺痿不痛,痿甚而癰,稍輕也,俱難治。

傷寒有水結胸嗽者,宜小青龍、小半夏茯苓湯。

嗽脈宜浮滑,忌弦數細澀。關上脈微為咳。肺脈微急為咳而唾血。脈弦澀而咳為少血。脈緊者為肺寒,雙弦者寒。脈浮而緊者為傷寒,脈浮而緩者為傷風。脈細者濕,脈數者熱,脈沉數為實熱。脈弦為水,偏弦為飲,脈沉為留飲,脈洪滑多痰。咳脈浮直者生,脈浮濡者生;脈堅者死,沉小伏匿者死,咳而羸瘦,脈堅大者死,咳而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

凡肌瘦脫形,熱不去,咳嘔腹脹且瀉,脈弦急者,皆死證也。

咳嗽方

二陳湯(見中風)

三拗湯 治風寒嗽,亦治水結胸嗽。

麻黃 甘草 杏仁

風寒加知母,脈浮大有熱加芩、姜,的系風寒方可服,余者不可輕用。

咳嗽遇冬則發方 此寒包熱之證,解表熱自除。

枳殼 桔梗(各一錢) 麻黃 防風 甘草 陳皮(去白) 蘇葉 木通 黃芩(各五分)

如嚴冬加杏仁五分,去黃芩。

四物湯(見中風)

清氣化痰丸(見痰證) 治痰嗽。

小柴胡湯(見瘟疫) 治肝脹,加青皮、白芍、芎歸入嗽藥。

瓊玉膏 治乾咳嗽。

生地(四斤) 白茯苓(十三兩) 人參(六兩) 白蜜(二斤)

上四味共熬成膏,磁器盛貯,空心白湯下數匙。

補肺湯 治肺虛咳嗽。

人參 黃耆 五味 紫菀(各一兩) 熟地(二兩) 圓眼肉(四枚) 水煎服。

潤肺湯 治嗽而失聲。

訶子 五味 五倍 黃芩 甘草

人參清肺散 治痰嗽,咽乾,聲不出。

人參 陳皮(各一錢五分) 半夏 桔梗 茯苓 桑皮 知母 枳殼 杏仁 黃連 款花(各一錢) 麥冬 甘草(各五分) 五味(十粒) 貝母(一錢五分) 地骨皮(五分) 生薑(三片)

陰虛勞嗽,通為一治,但治法有淺深之不同耳。

桔梗湯 治肺癰咳膿咳血,咽乾多渴,二便赤澀。

桔梗 貝母 當歸 瓜蔞 枳殼 桑皮 苡仁 防己(各一兩) 甘草節 百合(各五錢) 黃耆(一兩五錢) 杏仁(五錢)

加姜五片,大便秘加大黃,小便秘加木通。

海藏紫菀散 治嗽中有血,虛勞肺痿。

人參 茯苓 桔梗(各一錢) 貝母 知母(各一錢五分) 紫菀 阿膠 甘草(各五分) 五味(十粒) 蓮肉(四枚)

知母茯苓湯 治咳嗽不已,往來潮熱,自汗肺痿。

茯苓 甘草(各一兩) 人參 薄荷 半夏 柴胡 白朮 款花 桔梗 麥冬 知母 黃芩(各五錢) 川芎(二錢) 阿膠(一錢) 五味(廿粒) 加姜三片,煎服。

小青龍湯 治水結胸,乾嘔發熱而嗽。

麻黃 防風 半夏(各二錢) 細辛 乾薑 甘草 桂枝(各一錢五分) 五味(一錢)

溫肺湯 治肺感風寒嗽,吐痰。

陳皮 半夏 五味 乾薑 桂心 杏仁 細辛 阿膠 炙甘草(各二分半)

上加姜三片、棗二枚,溫服。此方冬月寒冷之時,觸冒風邪而未鬱熱者,極效。如久嗽鬱熱者,切不可用。

芥子散 治小兒咳嗽,或丸亦可。

白芥子(五錢) 橘紅(二錢五分) 枯芩 青黛(各二錢) 膽星 香附 杏仁(各二錢五分) 麻黃(一錢) 蘇梗 貝母(各一錢五分)

上末,水為丸,硃砂為衣。

秘傳三仙丹 治男婦久嗽不止者。三服立效。

柏枝 槐子 生礬(各等分)

上末,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臨臥溫茶下。一云冷茶下。

傷風咳嗽驗方

陳皮 前胡 半夏 茯苓 麥冬 桑白皮 甘草 蘇梗 枳殼 杏仁 桔梗 氣急加卜子

久嗽方

用雞蛋皮、紫菀二味為末,清晨空心服之。

哮喘證(十四)

肺為五臟華蓋,主持諸氣。肺氣受傷,呼吸之息不得宣通,則哮喘之病生焉。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

喘症有虛有實,未有不由痰火內郁,風寒外來而致之者。風寒外來而喘者,此外感有餘之證,脈多浮大,藥宜解表,而喘自除,九味羌活加減。有風痰上逆作喘者,喘動便有痰聲,脈多浮滑,治先降氣,氣降則痰自清,二陳加痰藥。有火炎上而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復發,此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有餘之喘也,脈洪數疾,二陳加芩、連、梔子,不可作胃虛,妄投燥熱藥。有陰虛者,自臍上火起,上逆而喘,脈弦數細,四物加梔、柏、黃芩。有氣上逆而喘者,蘇子降氣湯。有氣虛及病久者,脈軟弱無力,宜補中益氣、六君子湯,或五味子湯加白朮,或生脈散加阿膠。有氣實因服補藥而喘者,三拗湯。有水逆作喘者,脈沉澀,宜小青龍、半夏湯。但氣虛發喘者,必自汗出;陰虛發喘者,疾行則喘甚,靜坐則喘息。此秘驗也。

凡人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已發則攻邪為主。

哮症專主於痰,實者宜用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治哮必使薄滋味,不可純用寒涼藥,必兼散表,用青州白丸子有效。

外有短氣不足以息者似喘,但有虛有實,不可作喘治。虛者六君子加五味、麥冬,實者痰氣阻礙,導痰丸。腎氣不能攝精者,補腎丸。《金匱要略》云: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此言痰實。《內經》曰:言而微,終日復言者,此氣奪也。是主虛言。

凡喘病,上喘下泄者,死;上喘而小便利者,死;喘病危篤,鼻出冷氣者,此肺絕也,死;喘汗如油,喘而不休,此六陽氣脫也,死;兩寸脈下陷者,死;喘急脈滑而浮者生,澀而數者死。脈宜浮遲,不宜急疾。脈數有熱,喘咳吐血,上氣不得臥者死。上氣面浮腫肩息,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上氣躁而喘者,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一云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沉,心下有水氣也。(《要略》《千金》《外臺》沉作浮)寸口脈伏,胃中有逆氣;尺寸俱沉,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哮喘方(附:短氣)

九味羌活湯(見瘟疫) 治外感風寒作喘。

二陳湯(見中風) 治火喘、痰喘。

四物湯(見中風) 治陰虛發喘。

蘇子降氣湯 治氣逆而喘。

蘇子 半夏曲(各五錢) 桂(五分) 陳皮(三錢) 當歸 前胡 甘草 厚朴(各二錢)

加薑、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見中風) 治氣虛而喘。

三拗湯(見咳嗽) 治氣實誤補,因而發喘。

小青龍湯(見咳嗽) 治水逆喘。

小半夏湯 治同。

半夏(四錢) 茯苓(三錢)

入薑汁同煎,溫服。

五味子湯 治肺虛作喘而脈大。

五味子(五錢) 人參 麥冬 杏仁(去皮尖) 陳皮(去白) 生薑(各二錢)

喘病每年遇寒即發者,此為常病,不可峻攻,須以疏風解表主之。

生脈散(見暑證) 治久病氣虛作喘。

青州白丸子 治哮及濕痰作喘。

半夏(七兩) 南星 白附子(各三兩) 川烏(去皮臍五錢)

上為末,以絹袋盛之,用井花水浸數日,擺渣末出,以手揉再擺,渣盡為度,置磁盆中日曬夜露,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夜,去水曬乾候如玉餅,研細以占米打清粥為丸綠豆大。初服五丸,如至十丸、十五丸,薑湯送下,不拘時服。如癱瘓、風濕酒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

導痰丸(見中風) 治痰阻短氣。

補腎丸 治腎虛短氣。

磁石 菟絲子 五味子 熟地 枸杞 石斛 楮實子 覆盆子 肉蓯蓉 車前子(各二兩) 沉香 青鹽(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白湯下。

定喘湯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作哮作喘。

白果(二十枚,炒黃) 黃芩 杏仁(各一錢五分) 桑皮 蘇子(各二錢) 半夏(二錢) 麻黃 甘草(各一錢) 款冬

加姜三片,水煎服。

小兒喘方

用雞子一個,打破小口,入蝸牛二條在內,以紙封口,煨熟蝸牛化盡為丸。每服十數丸,即愈。

治哮喘神驗方

天麻 桔梗 防風 半夏 枳殼(各七錢) 硃砂(二錢) 雄黃 礞石(火煉存性,各二錢) 膽星(一兩) 巴豆霜(去油,五分)

上末,清水丸粟米大。小兒每用三分,大人七分,薑湯下,忌諸葷肥膩。

方考叔曰: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內有壅寒之氣,然後令人哮喘。溫之、汗之、吐之,皆良法也。若逡巡調理,則虛喘宜之。人苟羸瘦氣弱,則宜灸其背腧。

麻黃湯(見傷寒) 肺部原有風痰,背腧復感寒邪而成哮喘者,此方主之。

背腧者,背間之腧穴,主輸臟腑者也。一受風寒,則臟腑為寒邪所閉,不得宣越,故作哮喘。麻黃之辛,能開腠散寒;桂枝之溫,宜解肌疏表;杏仁微辛,入肺利氣;甘草甘平,調中發散。

瓜蒂散(見中風) 凡病人氣塞不通者,以大豆煎湯調下五分,三進而三吐之。

附子理中湯 脾肺虛寒,痰涎壅塞,少有動作,喘嗽頻促,脈來遲細者,此方主之。

人參 甘草(炙) 附子(炮) 乾薑(炒) 白朮(炒,各一錢)

此證為虛,而脈為寒也。虛則宜補,參、朮、甘草所以補虛;寒則宜溫,乾薑、附子所以溫寒。

久喘良方

用青皮一枚,劈開入江子一個,將線扎定,火上燒盡煙為度,存性研末,生薑汁和酒一大口呷之。

久喘者,肺有頑痰結氣。青皮破氣,江子攻痰,然其性悍厲,善於走下耳,未可以療上部也。燒灰存性,則大毒已去,所存者,幾希爾。新燒火性炎上,可使成攻於膈;佐之以薑汁,則頑痰易利;行之以酒,則無所不之。姜酒既行,二物善降,火喘之患,可愈於一旦,非良方而何?

瘧證(十五)

瘧者,虐也,寒熱令人難當,故以瘧名。《內經》曰: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則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之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後渴。又曰: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搏,是以日作。其間日而作者,邪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而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故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則先寒而後熱,名曰寒瘧。先傷於風,後傷於寒,則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其但熱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此《內經》言得瘧之由,臨發之故,昭然詳悉。然此特指外寒二證言之,後世嗜欲日滋,故於風寒之外,又有暑瘧、有痰瘧、有熱瘧、有食瘧、有虛瘧、有濕瘧、有痎瘧、有牝瘧。

暑瘧者,脈虛身熱,面垢,背惡寒,多汗,清暑益氣湯、人參香薷飲、天水散。

痰瘧者,發時便見痰聲,或咳嗽,或湧喘,二陳湯、四獸飲加黃芩、柴胡、貝母、蘇子等藥。

熱瘧者,熱而不寒,頻渴頻飲,煩躁如狂,黃連解毒、三黃石膏、小柴胡去人參加白虎湯。

食瘧者,見食即惡,中焦鬱悶不舒,必從飲食得來,橘半枳朮丸、大安丸,或大安丸作湯,加人參、黃芩、柴胡最當。

虛瘧者,倦怠嗜臥,不喜食,嘔吐,自汗,補中益氣倍柴胡,調中益氣倍白朮。

濕瘧者,寒熱身重,骨節煩痛,腫滿自汗,善嘔,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羌活勝濕湯,羌活、蒼朮、柴胡、五苓散。

痎瘧者,老瘧也,或經數月,或歷數年,或氣血太虛,或痰飲阻隔,或瘧母痞塊。虛者補之,痰者化之,痞塊者鱉甲散加補藥以消之。

牝瘧者,寒多不熱,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此則多感陰濕,陽不能制陰也。河間蒼朮湯、漿水散主之。其先寒後熱者,則用加減清脾飲;先熱後寒者,則用加減柴胡薑桂湯。

癉瘧者,即熱瘧也,治亦同法。

其前瘧有夜發及薄暮發者,此病在陰分,必用血藥,漸漸趲到陽分,然後愈。丹溪云: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瘧渴用生地、麥冬、花粉、牛膝、知柏、乾葛、生甘草,甚則加石膏一錢。又曰:痎瘧三日一發,陰經受病也,其症難愈。必先與蒼朮、陳皮、白芍等劑,佐以本經引用之藥。若得汗而體虛,必須重補,俟汗通身過委中,方是佳兆。東垣曰:夏月天氣上行,秋月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如先寒後熱,太陽陽明合病,白虎湯加桂,此天氣上行宜用之;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命門相火則可矣。二公之言,至理存焉,學者宜詳味之。(委中,即腳膝膕內)

《要略》曰: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宜發汗、針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脈經》云: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瘧證附別

瘧症先熱後寒者,何也?瘧之寒熱,皆由冬月外中風寒,邪氣湊於肌膚,藏於骨髓,至夏秋暑熱,腦髓銷灼,腠理開通,邪氣因汗而出,出則陰虛陽盛,故大熱也;邪氣復入,則陽虛陰實,故大寒也。

其先寒後熱者,何也?邪氣搏於陰中,榮氣虛則衛氣入,衛氣入則腠理空疏,陽陷陰中,故肌肉為之先寒也;邪正交爭,則體戰慄而寒,然邪終不勝正,故衛氣挾榮氣,邪氣復居腠理,陰從陽出,由是混擾而成大熱也。終則三氣各居其位,俄然汗出而瘧解矣。即「亢則害,承乃制」之義也。

其癉瘧但熱而不寒者,原感邪氣,藏於皮膚分肉之間,內不入於陰中,陽氣獨發故也。痎瘧者,榮衛俱病,中氣極虛,故難愈。

瘧疾一日一發,二三日一發者,平人衛氣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受邪輕則正氣未虛,而行稍緩,日與邪氣會遇,遇即作矣。受邪甚則正氣傷,澀而行遲,二三日始得一會,故間日發也。一發即汗出,為中虛,宜補併發;終日尤無汗,為邪實,宜解表。

附:似瘧數證

虛損勞瘵,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者,脈必虛濡而數,不大弦為辨耳,治宜滋陰藥。

傷寒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陽明病,日晡發熱似瘧;少陽病,往來寒熱似瘧;婦人熱入血室,其血結,寒熱如瘧;傷食腳氣,皆發寒熱似瘧。各隨本經病治,不可紊同瘧醫。戴氏曰:寒熱發作有期者,瘧也;無期者,雜病也,不可不辨。

此外,又有氣血兩虛證,其初發作似瘧,初間隔二三日一發,漸二日一發、一日一發,劇則一日二三發。此病方書不載,亦無治法,病者多不救,惟《內經》上列之。

帝曰: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一發,或間數日一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搏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瘧方

加減清脾飲 治先寒後熱,熱多寒少者,太陰證也。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朮 青皮 厚朴 草果 知母 黃芩 柴胡

姜三片,水盅半,煎服。

癉瘧同此治法,去厚朴加石膏(一錢五分)。

加減柴胡薑桂湯 治先熱後寒,寒多熱少,或獨寒不熱者

柴胡 桂枝 黃芩 花粉 牡蠣 甘草 乾薑 蒼朮 川芎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四獸飲 治氣虛涎飲結聚者。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人參 白朮 草果 烏梅

姜三片、棗三枚,鹽少許,煎服。

有汗要無汗方

人參 白朮(各八分) 黃耆(一錢) 歸身 棗仁(各七分) 黃芩 陳皮(各六分) 柴胡(四分) 升麻 甘草 五味

棗三枚,煎服。

無汗要有汗方

石膏(一錢二分) 柴胡 葛根(各一錢) 蒼朮 川芎(各八分) 黃芩 知母 青皮(各七分) 升麻 甘草(各三分)

姜三片,水盅半,煎服。

又方 治虛瘧挾痰火兼作。

人參 知母 白朮 茯苓 甘草 白芍 柴胡 黃芩 青皮 常山 檳榔 陳皮 澤瀉

治瘧夜發方

柴胡 人參 黃芩(各五分) 甘草(二分) 青皮 麥冬 川芎(各七分) 半夏 當歸(各八分) 白芍(一錢) 生地(五分)

姜三片、棗三枚,水盅半,煎服。

治癉熱瘧方 但熱不寒,或大熱不渴,夏秋多病此。

知母 花粉 葛根(各七分) 黃柏 生地 柴胡 牛膝(各五分) 麥冬(八分) 石膏(一錢二分)

加粳米三錢,水盅半,煎服。

截瘧通用方

常山(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 烏梅(一個) 母丁香(五分) 知母(七分)

用好酒一盞入藥,煎成露一宿,次早服下,永不發。

又截瘧方

丁香 檳榔 陳皮 常山

各等分一錢,煎法同上,不可灶上煎,久瘧間一日或二日、三日一作者。人虛不可用劫法。

補中益氣湯加減 治久瘧。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升麻 陳皮 青皮 烏梅 柴胡 甘草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又治久瘧方

何首烏(四錢) 青皮(一錢)

水酒各半,煎服。

又治久瘧方

白朮(土炒、八兩) 橘紅(八錢)

上研末,粥糊為丸,每服三錢。

治虛瘧神方

人參白朮與黃耆,白芍青皮及陳皮,檳榔草果烏梅貝,虛瘧一貼似神醫。

治久瘧,二三日一發,或下半日發者, 此方神驗。

柴胡 知母(各二錢) 當歸 陳皮(各一錢)

如陰虛加首烏一錢,未發先二時熱服。

桂枝黃芩湯 治瘧服藥寒熱轉大者,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此方主之。

桂枝 炙甘草(各五分) 黃芩 半夏(泡) 人參(各一錢) 柴胡(三錢) 石膏(二錢) 知母(八分)

姜三片,水二盅,煎一盅,食遠服。

人參養胃湯 治瘧寒多熱少者,必須先服此藥。

人參 厚朴(薑製) 陳皮(各一錢五分) 蒼朮(米泔浸炒) 茯苓 半夏(泡各七分) 草果 藿香 炙甘草(各一錢)

姜三片、紅棗一枚,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時服。

小柴胡湯(見瘟疫) 治瘧熱多寒少,或單熱,頭痛,胸滿,咽乾。此條為少陽證也。

濟生清脾湯 治癉瘧脈來弦數,或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青皮 厚朴(制) 白朮 半夏(泡) 黃芩 草果 柴胡 茯苓(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鱉甲飲 治久瘧不愈,脅下痞滿,腹中結塊,名瘧母。

鱉甲(醋炙) 白朮 草果 檳榔 厚朴(制) 川芎 白芍 橘紅 炙甘草(各一錢) 黃耆(一錢五分)

姜七片、棗二枚,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麻黃羌活湯 發時頭痛,身熱脊強,脈浮者,名為寒瘧。此方主之。

麻黃 羌活 防風 甘草(各三錢)

此條為太陽證也。太陽乃寒水所化,故《機要》名為寒瘧。麻黃、羌活,太陽經之汗藥也,故以為君;防風為諸風之卒徒,故以為佐;甘草和諸藥而兼解散,故以為使。是方乃攻實之劑。若臨證用藥,血虛者宜加四物,氣虛者宜加參朮,全在活法,不可執也。

白芷湯 發時目痛鼻乾,口渴自汗,不得眠。脈長,有熱無寒,或熱多寒少者,名曰熱瘧。此方主之。

白芷(三錢) 知母 石膏(各五錢)

此條為陽明證也。以其熱多,故《機要》名為熱瘧。白芷所以解陽明之經,石膏所以清陽明之腑,知母所以養陽明之陰。虛者宜加人參,質實便燥者不宜此方,用大柴胡湯下之,再以本方調理。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傷寒例》云: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為溫瘧,先熱後寒,此方主之。

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枚)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脈陰陽俱盛者,舊有熱也;重感於寒者,新有寒也。凡瘧寒熱相搏,邪正分爭,並於表則陽實而陰虛,陰虛生內熱,陽實生外熱,中外皆熱,故煩渴而身熱,惡熱莫任也。並於里則陰實而陽虛,陽虛生外寒,陰實生內寒,中外皆寒,故鼓頷而戰慄,惡寒莫任也。若其邪正分爭,並之未盡,則寒熱交集,鼓頷戰慄、煩渴身熱並至矣。此常瘧寒熱之理也。溫瘧先熱後寒者,以其先有舊熱,而後傷寒也。麻黃、杏仁可以解重感之寒,甘草、石膏可以解舊有之熱。仲景主白虎湯加桂枝湯亦良。

二玄道人截瘧方

柴胡湯加防己(三分)、秦艽(一錢)。

香薷湯 發時獨熱無寒者,名曰癉瘧。當責之暑,宜此方。

香薷(二兩) 白扁豆 厚朴(薑汁炒) 炙甘草(各五錢) 茯神(一兩)

暑,陽邪也。《內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曰:「因於暑,汗,煩則喘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 故獨熱無寒之瘧,責其因於暑也。香薷味薄而氣清,能解表裡之暑;扁豆味甘而性平,能解腸胃之暑;厚朴苦辛,破暑飲也;甘草性平,解暑毒也;《易》曰:「火就燥」,暑邪中人,先就於心,茯神之用所以寧心也。或問風亦陽邪也,癉瘧何以不責之風?不知風為少陽,又為厥陰,在六氣猶未純陽,若治辛熱,固不可用風藥,如辛涼發散之劑,用之水為不可也。

七棗湯 發時獨寒無熱,脈遲者,宜此方。

附子(一枚,鹽水煮去皮臍) 大棗(七枚,擘)

牝,陰也。王冰曰:「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故獨寒無熱之瘧,責之寒也。用附子之辛以主之,佐以大棗,取其能和附熱,且引之人至陰耳。

蜀漆散 治牝瘧,病原於頑痰癥瘕者,此方主之。

蜀漆(燒去腥) 雲母(煅二日夜) 龍骨(煅) 各等分

牝瘧也,無陽之名。頑痰乃至陰所化,癥瘕乃凝結之陰,故令人有寒而無熱。蜀漆、雲母、龍骨既經燒煉,則味澀而辛熱,味澀可以固既脫之陽,辛熱可以消固結之陰。仲景治火劫亡陽之證,於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輩,名曰救逆湯,是二物之為純陽可知。雲母燒二日夜,則寒性亦去而純陽矣,宜仲景之用之也。

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根湯 瘧疾微勞不任,經年不差,前後復發者,名曰勞瘧。此方主之。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 瓜蔞根(四兩)

任事之勞,責之筋力,筋屬肝,少陽膽則其腑也。柴胡、黃芩可以清少陽之邪熱,瓜蔞根可以生液養筋,人參、甘草可以補虛祛勞,大棗、生薑可以調榮養胃,又曰參草薑棗胃家藥也。「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惟胃能之。故用此方以調勞瘧。

柴平湯 發時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者,名曰溫瘧。此方主之。

柴胡 人參 半夏 陳皮 黃芩 甘草 厚朴 蒼朮 生薑 大棗

上件,皆濕證也。故用小柴胡以和解表裡,平胃散以健脾制濕,合二方而名曰柴平湯。

三解湯 此治瘧通劑,時行之瘧,長幼相似者,治之神良。

麻黃 柴胡 澤瀉(各三錢)

病有三在,在表在裡在半表半裡也。人在氣交之中,鼻受無形之氣,藏於分肉之間,邪正分爭,並於表則在表,並於里則在裡,未有所並在半表半裡。此方麻黃之辛,能散表邪,由汗而泄;澤瀉之咸,能引里邪,由溺而泄;柴胡之溫,能令半表半裡之邪,由中以解。然此方但可瀉實耳,虛者猶當辨其氣血而補之。

太無神朮散(見濕徵) 因感山嵐瘴氣,發時乍寒乍熱,身重者治之。

截瘧七寶飲 瘧三四發後,寸口脈來弦滑浮大者,此方吐之。若脈來沉澀細微者,不可用。

常山 厚朴 青皮 陳皮 甘草 檳榔 草果(各等分)

先期用水、酒各一盅煎熟,以絲綿裹之露一宿,於當發之日早晨,空心溫服之。

五神丸塞鼻法 凡瘧一歲之中,長幼相似者,名曰疫瘧。疫氣無形,由鼻而入,故亦就鼻而塞之。露其一宿,亦圍師必缺之道也。

東方青黛(五錢),麝香(二分);西方白礬(五錢),白芷(二錢);南方官桂(五錢),硃砂(一錢);北方去殼巴豆(四十九粒),黑豆(三十六粒);中央硫黃(五錢),雄黃(一錢)。

上件各依方位,於五月一日,以磁盆虔誠安置香火神前,至五日午時取,研為末;用五家粽角為丸梧子大,陰乾收用。疾發之日清晨,以綿包一丸塞鼻中,男左女右,用之神良。

霍亂(十六)

霍者,揮霍眩暈;亂者,心神撩亂。其證外有所感,內有所傷。陰陽乖隔,以致心腹疼痛,嘔吐下利,憎寒壯熱,頭痛眩暈。

治法當分寒熱,在渴與不渴而辨之。渴而多飲水者,此熱與暑也。治宜五苓、益元、香薷、桂苓甘露飲。不渴不飲水,冬月感寒及夏月多食生冷瓜果者,此寒也。治宜理中丸,甚者加附子。內傷挾外感,憎寒壯熱者,治宜五積散;痰裹食者,治宜二陳湯下保和丸。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吐瀉兼作,此濕霍亂,易治,以所傷之物盡出故也。

乾霍亂者,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心腹疼痛,所傷之物不得出,擁悶正氣,乖隔陰陽,其死甚速,急用吐法救之。

治霍亂通用六和湯、薷香正氣散。轉筋屬血熱,四物加酒芩、紅花、蒼朮、木瓜、南星。若轉筋入腹及通身轉筋者,不治。上吐下利,躁擾煩亂者,方可謂之霍亂。若止嘔吐而利,不煩亂者,《經》止謂吐利,非霍亂也。霍亂慎勿與穀食,雖米湯一呷,下咽即死。必待吐瀉止,過半日飢甚,方可與稀粥少食,以漸將息。

脈微而澀,或代而散,或隱而伏,或大而虛。脈右關滑為霍亂吐瀉;脈結促代,皆不可斷以死。脈大者生,脈微弱漸遲者死。脈洪者為熱,脈弦者為飲。氣口脈弦滑,膈間有宿食留飲,宜順其性,以鹽湯探吐之。

霍亂方

五苓散(見濕證) 治熱多欲飲水者,此陽邪也。

益元散 香薷飲(俱見暑證)。

桂苓甘露飲 治夏月引飲過多,濕熱為患,小便不利。

滑石(二兩) 桂心 人參 黃耆 茯苓 白朮 甘草 葛根 澤瀉 寒水石 石膏(各一兩) 木香(一錢)

理中丸 治寒犯太陰,腹滿,吐瀉霍亂,寒多不飲水。

人參 白朮 乾薑 炙甘草(各等分)

方末蜜丸雞黃大,每服一丸,沸湯和下。

五積散 治外感內傷,憎寒壯熱。

麻黃 白芷 陳皮 厚朴 桔梗 枳殼 川芎 茯苓 當歸 蒼朮 肉桂 芍藥 甘草 半夏 乾薑

各等分,薑、棗、蔥白煎服。

二陳湯(見痰證)

保和湯(見內傷) 治傷食吐利。

六和湯 治霍亂吐瀉不止,轉筋。

白朮 甘草 半夏 杏仁 砂仁 人參(各五分) 赤茯 藿香 扁豆 木瓜 厚朴(各二錢) 香薷(冬去)

生薑三片、棗三枚,煎服。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 治內傷外感霍亂。

四物湯(見中風) 治霍亂轉筋。

本方加酒苓、紅花、蒼朮、南星。

回生散 治中氣不和,吐瀉霍亂。

陳皮 藿香(各五錢)

救乾霍亂方

用鮮生薑煎濃汁,加炒鹽滴桐油數點,頻頻灌下二三碗,用鵝毛探喉使吐。如不吐,急用瓜蒂散吐之;若終不吐,用備急丸通之,庶幾可生。若怠緩姑息,立亡可待。

冷香飲子 夏月飲食,雜以水果寒冰之物食之,胸腹大痛霍亂者,此方主之。

草果仁(三兩) 附子(一兩) 橘紅(一兩) 甘草(五錢)

姜煎冷服。

肉食得寒冰水果而冷,寒冰水果因肉食而滯,由是填塞至陰,乖隔而成霍亂。草果辛溫,善消肉食;附子辛熱,能散沉寒;橘紅之辛,可調中氣;甘草之溫,堪以益脾。必冷服也,假其冷以從治。《內經》所謂「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

華佗危病方 夏月過食水果,填塞至陰,抑遏肝氣,霍亂轉筋者,此方主之。

吳茱萸 木瓜 食鹽(各一錢)

水果得食鹽,則收斂而不為患;肝氣得吳茱,則疏利而不為抑;轉筋得木瓜,則筋舒而不復痛。

三因吐法 治乾霍亂,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令人暴死。急以此方探吐之。

燒鹽(十兩) 熱飲(十五升) 三飲而三吐之。

鹽,咸物也,多則苦矣。咸能軟堅,故可以開宿食頑痰,苦能湧泄,故探之則易吐矣。此法起死回生,幸勿輕忽。

泄瀉(十七)

按人之身,賁門為胃上口,水穀自此入於胃;幽門為胃下口,水穀滓穢自此入於小腸。小腸一十六折,水穀賴以緩行,闌門為小腸下口,水穀自此泌別,分穢為濁入大腸,分水為清入膀胱。若水穢不分,清濁不別,則皆入大腸而成泄瀉。此泄瀉之由也。

《經》云:「濕勝則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又有夏月受暑而為暑瀉者,亦熱之類也。戴云:凡瀉水,腹不痛者,濕也;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水瀉,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也。泄瀉亦是急症,但暴瀉為輕,久瀉為重,暴瀉元氣未衰。

濕者,散之,羌活勝濕湯、五苓散;火者,清之,香連丸、清六丸;寒者,溫之,理中丸,或加附子;虛者,實之,錢氏白朮散、參苓白朮散;痰者,化之,清氣化痰丸;食者,消之,保和丸、枳實導滯丸。辨之精治之當,其效易見,故暴瀉為輕也。若夫久瀉,上亡津液,下損脾胃,補之則熱增,澀之則脹劇,分利之則虛甚,甚則成脾泄,五更定瀉數次,衰老虛弱之人,多致不救,故久瀉為重也。遇斯病者,須急治之。凡治瀉多用丸藥,並用散藥,以實脾土,土實則能制水故也。

凡泄瀉脈緩微小者生,浮大急疾者死,與痢同看。《內經》曰: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後,飲食不入者,死。泄瀉水多者,必用五苓散。

泄瀉方

瀉有六,俱宜少加五苓散利小便。

濕瀉散之,羌活勝濕湯(見濕證),五苓散(見瘟疫)。

火瀉清之,香連丸(見痢證)。

天水散 一料加紅曲五錢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寒瀉溫之,理中丸加附子(見霍亂)。

虛瀉實之,錢氏白朮、參苓白朮、補中益氣俱見內傷。

痰瀉化之,二陳湯(見中風)、清氣化痰丸(見痰證)。

食瀉消之,保和湯、枳實導滯丸(見內傷)、六和湯(見霍亂)加消藥。

治痛瀉方

白朮(炒) 白芍(炒,各二錢) 陳皮(一錢二分) 防風(一錢)

戊己丸 治胃經受熱,泄瀉不止,糞色黃黑,肛門斂澀,乃熱瀉也。

黃連(十兩) 吳茱萸 白芍(各二兩)

麵糊丸梧子大,米湯下三十丸。

胃苓湯 治夏秋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純瀉水者,小便赤澀。此濕勝泄瀉。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桂

薑、棗煎,空心服。

朮附丸 或湯亦可。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附子(五分)

姜三(片)、棗三(枚),空心服。

桂苓甘露飲(見霍亂) 治夏月暑瀉。

香薷飲(見暑證) 治同。

五味散 治腎虛,子後泄瀉。腎主二便,開竅於二陰,受時於亥子。腎臟虛,故令子後泄瀉。

五味子(炒,二兩) 吳茱萸(五錢)

上為末,每服陳米湯下二錢。

二神散 治脾腎二臟俱虛,泄瀉不止。

破故紙(炒,四兩) 肉豆蔻(煨,二兩)

上為末,用棗肉四十九枚、姜四兩,切片同棗煮爛,去姜取棗肉,研膏入藥,為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白芍黃芩湯 治協熱下利。

黃芩(二錢) 白芍(一錢) 甘草(八分)

水煎,溫服。

制白朮散 治脾泄。

白朮一斤,米泔水浸軟,咀片,分作四分,每分四兩;一分用白蔻仁同炒,一分用廣陳皮同炒,一分用破故紙同炒,一分用五味子同炒,俱如式炒,以乾燥為度;揀去同炒之藥,止用白朮一味研極末,用陳倉米或蓮子粉打糊為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二三十丸。

雄豬肚丸 治脾泄。

土白朮四兩,蓮肉一斤去心,雄豬肚一具不下水者。先將白朮同陳土炒過,同蓮肉研為末,量豬肚大小,洗淨裝藥入內,以線縫之,文武火煮極爛,搗為丸中樣大,每空心或上午米湯送下二三錢。亦治婦人崩漏有效,以脾能統血故也。又方去白朮,用黃連、花粉各四兩,蓮肉半斤,如前法制,入豬肚煮爛,搗為丸,能治消渴,止渴生津極效。

白朮茯苓湯 治脾胃虛弱,不能剋制水穀,濕盛作痛。

白朮(土炒) 白茯苓(去皮,各七錢五分)

益黃散 胃寒泄瀉,脈遲者,此方主之。

丁香(麵煨) 木香 青皮(炒) 陳皮 訶子(麵裹微煨)

腸胃熱,則大便燥結;腸胃寒,則洞泄不禁,大都然也。脈遲則驗其為寒矣。是方也,二香之辛熱,所以溫中;二皮之辛利,所以快脾;訶子之固澀,所以止瀉。

訶黎勒散 腸胃虛寒,滑泄腹痛者,此方主之。

訶子仁 肉豆蔻(麵煨) 青皮(各四兩) 附子(一兩) 肉桂(五錢)

虛寒者,中氣虛而生內寒也;滑泄者,土虛不足以防水也;腹痛者,濕淫而木氣抑也。寒者溫之,故用附子、肉桂;滑者澀之,故用訶仁、肉蔻;抑者疏之,故用青皮。

漿水散 水瀉澄徹清冷者,此方主之。

半夏(制,一兩) 甘草(炙) 附子 乾薑 肉桂(各五錢) 良薑(二錢五分) 每服三錢。

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寒者溫之,故多用辛溫之劑。半夏、炙草可使健脾,脾健則能防水;乾薑、附子可使回陽,陽回則氣上升;良薑、肉桂可使化氣,氣化則能泌別清濁。

劉草窗痛瀉要方 痛瀉不止者,此方主之。

白朮(炒,三兩) 白芍(炒) 防風(各二兩) 陳皮(炒,兩半)

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炒術所以健脾,炒芍所以瀉肝,炒陳所以醒脾,防風所以散肝。不責之於食者,以食痛得瀉便減;今瀉而痛不止,故責之土敗木賊也。

椒附丸 腎臟虛寒滑瀉者,此方主之。

椒紅 桑螵蛸(炙) 龍骨(煅存性) 山萸(炒) 鹿茸(酒蒸焙) 附子(炮)

虛者,腎虛不足也。寒者,命門火衰也。腎主二便,虛寒則不能禁固,故令大便滑瀉。味厚為陰中之陰,故用山萸、鹿茸以益腎家之陰;辛熱為陽中之陽,故用椒紅、附子以壯命門之火;味澀可以固脫,故用桑螵蛸、龍骨以治滑瀉之脫。

木香豆蔻丸 治脾泄不止。

肉豆蔻 青木香

棗肉為丸梧子大,每下二十丸。

青木香能伐肝,肉豆蔻能溫中,棗肉能健脾。久泄脾虛,中氣必寒,肝木乘其虛而剋制之。此方之用,宜其取效。

補中益氣湯(去當歸見內傷) 滑瀉痞悶者,此方主之。

青州白丸子(見哮喘) 積痰滑瀉不止者,此方主之。

痢證(十八)

痢者,利也。積滯暴下,莫能止息,邪熱上行,莫能流通。老幼虛弱之人,多致不救,症亦危重矣。《內經》曰:腸澼便血,身熱則死,身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死,脈浮則生。《脈經》又曰:沉小流連者生,洪急疾者死。

仲景治痢十法,今撮其大要言之。凡痢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小數者令自愈。微熱而有渴,脈弱而有汗者令自愈。脈滑而數者,有積食也,當下之;下利腹堅者,當下之;下利譫語有燥屎者,當下之;下後心中堅痛者,當溫之;下利脈退緊,痛未止者,當溫之。其至重者,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脈不還,反微喘者,死。故《金匱要略》云:六腑氣絕於外者,為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為下利不禁。

劉河間曰:痢疾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此兩言者,為治痢之要旨。《機要》亦曰: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黏,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熱藥溫之;風邪外來,宜汗之;鶩溏為痢,宜溫之;小便澀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丹溪曰:痢須分表裡。在表者必惡寒發熱,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去人參加黃芩、白芍和之;在裡者必後重窘迫,腹痛急墜,宜承氣湯下之,亦當審虛實。腹痛者,由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以苦梗開之;下痢血痢久之不愈者,屬陰虛,四物為主;大孔痛,一曰清之,一曰溫之;久病身冷,脈沉小者,宜溫之;暴病身熱,脈浮洪者,宜清之。先水瀉後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後水瀉,此腎傳脾,微邪易愈。倦怠嗜臥,食飲少進,宜參、歸、陳、術等藥補之,虛回而痢自止。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在亡血,以當歸身尾為君,白芍、生地、桃仁佐之,陳皮和之,血生自安。此丹溪治痢十法,名言深有益於蒼生者,學者須詳究而善用之。

戴氏曰:痢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通作濕熱處治,但分新舊、虛實,與赤白帶同治。

予觀痢疾,大抵由食積、火熱為多,其次暑熱,其次風寒,其次七情內傷。善治者,須求其因而為之,辨別區治。

噤口痢有二證,虛與熱是也。熱塞胃口,正氣衰憊,莫能與爭,故滴水不進。古人有用人參三錢,酒炒黃連三錢,酒炒石蓮肉一錢,頻頻少飲,飲而或吐,又少飲之。若得些須入胃,胃氣即回而食少進矣。愚謂熱勝則川連當用四錢,人參當用二錢;虛勝則人參當用四錢,川連當用二錢。蓋變通之道也。此症亦有人參不能用一分者,以陰太虛而邪陽太盛也,故身熱脈大。又云:熱不為下衰,皆反之也。

其不治症:唇紅若塗朱者;口瘡綻裂,脈洪急搏手者;身大熱久不退者;下如魚腦者;下如陳腐色者;下純血者;下如屋漏水者;下如紅莧汁者;大孔如竹筒者;喘而不休,大汗不止者;脈不回,身不溫者;四肢厥冷者,皆不救也。

大孔病者,熱流於下也;暴病身熱,脈大無汗,元氣未衰也,當清之。久病身冷,脈微有汗,元氣已衰也,當溫之。清用芩、連、梔、柏選用之,加四物並行氣藥;溫用薑、桂、苓、朮、當歸等,虛甚者加人參、附子酌而用之。暴病當下,如虛弱不堪重劑,宜用五苓祛其火暴之性,或木香檳榔丸、香連丸,少加大黃丸,隨其虛實而用之。

脫肛亦分久暴。暴者,芩連四物加升提藥;久而氣虛者,宜八物加粟殼、訶子數分。其外法用陳壁土加酸石榴皮、明礬少許,濃煎湯,先薰後洗,再用川五倍略炒,研為細末敷肛上,托而上之,一日二三次無妨。

久痢不愈,當觀氣虛、血虛,並內有流連之熱,或有穢血之停,審而辨之。氣虛四君子,少加歸、芍等;血虛四物,少加參、朮、粟殼、訶子等。審無熱加肉豆蔻,其流連之熱,用二八丹;血穢用四物,加桃仁、紅花、乳香、沒藥。不可一途而治。又久痢發熱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溫藥、升藥。始痢宜下,久痢宜補。至於傷寒二陽合病皆下痢,其治又不同。太陽陽明合病,自下痢者,宜發汗;太陽少陽合病;自下痢者,宜和解;陽明少陽合病,自下痢者,宜攻裡。

《脈經》云:腸澼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又曰:腸澼筋攣,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而緊者死。

痢證方

赤白痢通用常效方

黃連 黃芩 歸尾 陳皮 山楂 神麯 白芍 穀芽 木香 檳榔

三日內用大黃、芒硝下之。然亦有虛而不可下者,宜酌用之。

白痢方

蒼朮 白朮 茯苓 陳皮 甘草 黃芩 枳殼 神麯

各等分。痛甚加檳榔七分、木香三分,氣行則痛止。

赤痢方

黃連 黃柏 地榆 丹皮 赤芍 歸尾 生地 甘草

痛甚加檳榔五分、陳皮八分。

下痢口渴不止,小便不利方。

滑石 梔子 甘草 生地 車前 麥冬 黃柏 知母 澤瀉 燈心(各三分) 水煎服

治痢者虛弱,調血清氣,常用效方。

人參 當歸 白芍 扁豆 陳皮(各七分) 白朮 茯苓(各八分) 甘草 黃連 石蓮肉 神麯(各五分) 黃柏(三分)

治久痢打呃,發熱脈大 。丹溪云:久痢發熱,屬陰虛。血藥中加升藥,此藥服過而驗者。久痢必用黃柏,以痢屬腎故也。

當歸 白朮(各八分) 川芎 茯苓 人參(各七分) 白芍(一錢) 黃連 柴胡 升麻 知母(各五分) 生地 黃柏(各四分) 甘草(三分)

水煎,一服即效,熱退呃止。

治痢五六日打呃方 痢疾發呃,由木挾相火,直衝清道。

茯苓 白芍 柿蒂(各七分) 人參(四分) 白朮(五分) 歸尾 陳皮(各五分) 甘草 黃連 黃柏 蓮心 青皮 箬穗(各三分)

加味香連丸

黃連(十兩) 木香(二兩) 檳榔 枳殼 陳皮(各一兩)

上黃連用吳萸熬,酒拌浸透再炒褐黃色,木香不見火,共前藥為末,醋糊為丸梧子大,每下二錢。

戴人木香檳榔丸

木香 檳榔 青皮 廣朮 枳殼 黃柏 黃連 大黃(各一兩) 醜末 香附(各二兩)

上水為丸,每下五六十丸。

立效丹 痢疾初發,服之立效。

黃連 檳榔(各五錢) 木香 巴豆(各五分) 江右豆豉(一兩)

研末水丸,硃砂為衣,強人下十五丸,弱人下十丸。

納臍膏

用田螺搗爛,加麝香少許,納臍中,引火下行。

立效散

黃連(四兩,吳萸炒) 陳枳殼(三兩,麩炒)

上為末,治痢初起空心下二錢。

倉連煎 治噤口痢。

赤用黃連七錢,倉米三錢;白用倉米七錢,黃連三錢;赤白相兼,連米各五錢。

茶煎

赤用茶四錢,姜二錢;白用姜四錢,茶三錢。

四物湯加槐花黃連御米殼等分 治下痢純血。

又方 治血痢。

苦參炒焦為末,滴水丸梧子大,米湯下五六十丸。

大補丸 治血痢。

黃柏一兩,蜜炙老黃色,為末。空心溫米湯下三錢。

又方 治濕熱痢不瘥。

黃連 烏梅肉(各四兩)

為末蜜丸梧子大,米湯下三十丸。

又方

白芍 黃柏(各五錢)

為丸,治同前。

噤口痢

石蓮肉曬乾為末,每服二錢,陳倉米飲調下;便覺思食,仍以日照東方陳壁土炒真橘皮為末,薑棗略煎,清湯送下以助之。

又方

川連八兩㕮咀,用生薑四兩切片,同川連炒,待姜焦黃色去姜;用炒黃連為細末,同陳米飯搗爛為丸梧子大,每眼六七十丸。赤痢陳米飲下,白痢陳皮湯下,赤白兼者米飲陳皮湯兼用。

又噤口痢正方法

人參(三錢) 川連(姜炒,三錢) 廣陳皮(土炒,一錢) 石蓮肉(一錢五分)

水煎,時與服之。如吐,又服,大效。

休息痢神效方

當歸 烏梅 川連

等分為末,以生蒜汁眾手丸梧子大,每服薑製厚朴湯下三四十丸。

駐車丸 治一切下痢。

阿膠(一兩五錢,蛤粉炒成珠為末,再用醋三合熬成膏) 川連(二兩) 乾薑(五錢) 當歸(一兩五錢)

為末,以阿膠化開為丸梧子大,食前米湯送下三四十丸。

仙梅丸 治痢疾發熱發渴。

細茶(一兩) 烏梅(五錢)

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滾水送下二丸。

桃仁承氣湯(見瘟疫) 治汙血而推蕩之。

四物湯(見中風) 治痢疾血虛。

八物湯(見中風) 治痢氣血兩虛。

通玄丹 治久痢流連之火不退,服諸藥不效者,服之立效。

黃連(八兩) 白芍 當歸 生地 烏梅(各五錢)

上為末,用雄豬肚一個去油淨,以上藥末入肚內,用線縫之,將韭菜二斤上下蓋之,入鍋內蒸,湯干又添,以肚極爛為度;取肚並藥入石臼搗為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薑湯吞即行,茶清下即止。能行能止,故名通玄。治積聚清晨薑湯下,稍行一二次,即除。用溫粥補之。

小兒痢疾單方

用薺菜根、嫩荷葉燒灰存性,砂糖為丸,每服三四粒,炒米湯下。

凡痢初起,不得用參朮;五七日後,酌虛實用之。痢後多用飲食,以致遍身浮腫者,以大安丸服一二劑即退。

昔曾魯公痢血百餘日,國醫無能療治。陳應之取鹽梅一個去核研,合蠟茶加醋湯沃服之,一啜而瘥。

昔大丞相莊肅梁公患痢,陳應之曰:此挾水穀,當用三物逐去。即愈。

胡黃連 烏梅 灶心土

各等分。為末,蠟茶清調下,食前服,隨愈。

一人患痢純血,大塊而下,發呃,聲聞屋外,胃脈將絕。張太醫治之而愈。方用:

丁香(三個) 柿蒂(二十個) 煎湯;又用六安茶(一錢) 烏梅(二個) 生薑(一片) 煎湯。以二湯替換服,又用炒麥麩熨丹田,呃猶不止,再用人參、官桂,十分去五,次日再加附子而愈。

清六丸 治血痢。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紅曲(五錢)

甘草湯為丸。

患痢大都責於濕熱。熱傷血則下赤,滑石能清六腑之熱,甘草能調六腑之氣,紅曲能合六腑之血。

溫六丸 治白痢。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乾薑(五錢)

薑汁為丸。

熱傷於氣則下白。滑石寒而淡,寒能除六腑之熱,淡能利六腑之濕;甘草得天地衝和之氣,故性平而調六腑;乾薑得天地正義之氣,故人氣而闢濕邪,又曰乾薑性溫,可使從治。《經》曰佐以所利,是故用之。

敗毒散(見瘟疫) 痢疾表熱裡虛者,此方主之。

皮膚受外感之邪,則表實而裡虛。表實,故發熱;裡虛,故痢不禁。此方可以解表而補里,理氣而破滯,雖不為治痢而設,善用之,則取之左右逢其源矣。

清暑益氣湯(見暑證) 痢疾已愈,中氣虛弱,而暑令尚在者用之。

十全大補湯(見中風) 痢疾已愈,而血大虛者用之。

樸黃丸 治瀉痢初起,及腹痛諸證。

錦紋大黃(三斤,切片,入砂仁末一兩,同酒拌炒) 大厚朴(一斤,去皮切片,薑汁拌炒) 廣木香(三兩,不見火)

共末,水跌丸,每服枳殼湯下三錢。

烏龍丸 痢疾無論新久,服之神效。

用上好新巴豆,不拘多少,剝殼去衣,將新銀罐盛之;外用火煉,無煙過性取起,乳缽為末,忌用銅鐵器。每末一錢,用真土黃蠟一錢,先將蠟溶化,再入藥末,拌勻為丸如菜子大,空心大人十丸,小兒五丸。止宜清淡飲食,忌用麵食、葷腥、煎炙等物。紅痢甘草湯下,白痢去皮薑湯下,紅白痢甘草薑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