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十九)
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嘔吐俱屬於胃,治法當分上中下三焦。
上焦在胃上口,吐者皆從於氣。其脈浮而洪,其症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作痛,治當降氣和中,用和中桔梗湯。
中焦在中脘,吐者皆從於積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症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用毒藥去其積,木香檳榔行其氣,用保和丸。
下焦在臍下,吐者皆從於寒。其脈沉而遲,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通其秘塞,溫其寒氣,令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溫劑如吳萸、乾薑、肉果、砂仁之類。
外有胃熱、胃寒、胃虛、痰氣之不同。胃熱吐者,得食即吐,脈數或緊,口苦舌乾,煩躁,由於火氣上炎,二陳加姜炒芩連。胃寒吐者,脈弦而遲,逆冷不食,大小便自利,二陳加丁香、砂仁、生薑。胃虛吐者,久病氣虛,胃虛衰弱,脈微,聞穀食即嘔噦,六君子加藿香、厚朴。痰氣吐者,清痰留飲鬱滯上中二焦,二陳加竹瀝、薑汁、枳實。
嘔吐通用大、小半夏茯苓湯。傷寒凡見嘔噦,切不可用承氣湯,以逆之故也。
有聲無物謂之噦,少陽主之也,以少陽多氣少血之經也;有物無聲謂之吐,太陽主之也,以太陽多血少氣之經也;有聲有物謂之嘔,陽明主之也,以陽明多氣多血之經也。
《脈經》曰: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跌陽脈浮者,胃氣虛,寒氣在上,暖氣在下,二氣相爭,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寬緩即瘥。
脈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則吐;陽浮而數亦為吐。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其人則噎;關上脈數,其人則吐。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暮時朝吐,變為反胃。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故吐。
嘔吐方
和中桔梗湯 治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和中。
桔梗 白朮(各一錢五分) 陳皮 枳實 茯苓 半夏曲 厚朴
上水煎,熟去渣,取清汁調木香散二錢。
木香散
木香 檳榔
等分為末,前湯調服。
保和湯(見內傷)
二陳湯 六君子湯(俱見中風)
茯苓半夏湯 治脾胃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當先實其脾土。
白朮 茯苓 半夏 神麯(各一錢) 橘紅 天麻(各七分) 麥芽(一錢二分)
加姜五片,水煎熱服。
藿香安胃散 治胃氣虛弱,不能飲食,時時嘔吐、噁心。
藿香 人參 陳皮(各一錢) 丁香(五分)
藿香平胃散 治內傷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止。
藿香 厚朴 陳皮(各一錢) 砂仁 神麯(各七分) 炙甘草(三分) 蒼朮(一錢二分)
加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胃苓湯(見泄瀉) 治脾胃傷冷嘔吐。
加味二陳湯 治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令人嘔吐。本方加黃連、生薑各等分。
又方 通用治嘔吐。
陳皮 半夏 茯苓 藿香 砂仁 川連(姜炒) 檳榔 枳殼 丁香
氣弱加白朮,暑加扁豆,久吐胃虛加人參,寒加吳萸少許。
膈噎證(二十)
《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以大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不通。下既不通,則反而上行,此膈噎之病所由起也。
先哲論膈噎、反胃,大率由於血液俱耗。胃脘枯槁,分上、中、下三焦。或咽喉窒塞,水飲可下,食不能下,其槁在吸門;或食稍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其槁在賁門。此上焦之噎也,名之曰噎。其或食物可下,良久復出,其槁在幽門,此中焦之膈也,名之曰膈。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槁在闌門,大小腸之間,此下焦之膈也,名之曰反胃。
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原其得病之由,有氣虛、有血虛、有痰、有七情拂鬱,及大怒肝火沖逆而成者。
氣虛,脈緩而無力,四君子;血虛,脈緩而無力,四物並加行痰順氣潤燥之劑;痰者,寸關脈必沉而滑,或伏而大,二陳加竹瀝、薑汁;拂鬱惱怒氣結滯者,寸關脈沉而澀或緊,宜用開導之,前和中桔梗、七氣湯進之。所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此由胃能容受,脾不能傳送,或下竅不通,逆而上行故也。宜潤腸丸,通利大便。大法通用童便、韭汁、竹瀝、薑汁、牛羊乳,薄滋味,不可聽方士概用香燥熱藥。丹溪專以牛羊乳潤燥養血為主,竹瀝、童便、薑汁為佐,有至理存焉。醫案宜玩。
膈有五:憂、恚、氣、寒、熱;
噎有五:氣、憂、勞、食、思。
糞如羊屎者不治,年高者不治,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沫大出者不治。
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關上脈數,其人則吐。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於反胃,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反胃。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脈澀而小者,血不足;脈大而弱者,氣不足。
膈噎方
四君子湯(見中風) 治氣虛而噎。
四物湯(見中見) 治血虛而噎。
二陳湯(見痰證) 治痰而噎。
和中桔梗湯(見嘔吐) 治拂鬱而噎。
七氣湯 治氣膈噎。
乾薑 桂心 黃芩 半夏 甘草 橘皮 生地 白芍(各二兩) 桔梗(三兩) 枳實(五錢) 人參(一兩) 吳萸(五合)
人參利膈丸 治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燥結,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
木香 檳榔(各七錢五分) 人參 當歸 甘草 藿香 枳實 大黃 厚朴(各一兩)
上末,水滴丸梧子大,每服溫水下五十丸。
又方
紅霜桑葉燒灰一升,筲箕盛滾水淋汁一罐,白棉紙濾過,入鐵銚內慢火熬膏,以匙挑起,將滾水泡化,紙濾再熬,如此九次。又用蕎麥梗燒灰一升,亦如前法泡濾,火熬九次,各以新罐盛之。用時,若七八十歲老者只用二分,桑膏半分,蕎膏半分,硇砂半分,硼砂半分,共為末,入火酒半盞,熱水鍋中頓化服之,打下涎痰一桶即能食,但只食粥,不可用飯及硬物;三四十歲年壯者,每用一分,共藥四分服下。
呃逆(二十一)
《內經》曰:歲金太過,呃逆。金鬱亦發呃逆。《活人書》及《千金方》《明理論》皆以噦即呃逆,殊不知噦者聲大而遠可聞,呃逆者聲短而近方聞。噦者,出聲也,噦出其氣,噦聲盡然後吸;呃逆者,入聲也,氣抑不出,吸聲盡然後呼也。況噦出於胃,而逆由於肺,惡可比而同之乎?故易老云: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金不納,致聲不盡出。東垣以少陽多氣少血,故乾嘔為噦。二公言噦言呃甚明,何惑之有?丹溪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以木挾相火,直衝清道,故此症屬火為多。
自今觀之,然亦有數者之不同焉。有飲食過急,痰氣阻滯,氣不得升降者;亦有痰結胸臆,火充於下而不得升越者;亦有傷寒汗吐下太過,以致中氣太虛者;亦有陽明內實而失下者;亦有渴而飲水過多而成水結胸者;亦有痢疾大下之後,胃氣或虛,而陰火乘虛上衝清道者。
治法宜各審其虛實寒熱,毋誤以治噦實證,混淆妄治。數症中惟傷寒、痢疾二證,胃氣虛衰,至為危重,差之毫釐,危在旦夕,更宜謹慎。
脈浮而緩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難治。脈結或促或微,皆可治;脈代者危。右關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
呃逆方
治飲食為痰所遏,不得下行方。
枳實 陳皮 半夏 山楂(各一錢) 赤茯苓(八分) 砂仁 卜子 香附(各五分) 神麯(七分) 南木香(二分)
加姜三片,煎服。
治痰結胸臆,火熱上衝,不得升越方。
半夏(一錢) 陳皮 貝母 赤茯苓(各八分) 片芩(七分) 桔梗(七分) 蘇子 黃連(各五分) 甘草 白蔻仁(各三分) 枳殼(五分)
加姜三片,煎服。
治傷寒汗吐下太過,致胃氣虛衰方。
人參 黃耆(各一錢) 白朮 當歸(各八分) 升麻(二分) 黃柏 香附 陳皮(各五分) 柴胡 甘草
呃不止者,加柿蒂一錢、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治傷寒陽明內實失下方
大承氣、調胃承氣二方選用,加炒蓮心一錢、姜三片,煎服。
小陷胸方 治飲水過多,成水結胸。
黃連(一錢二分) 半夏(二錢六分) 瓜蔞仁(六錢五分)
小青龍湯(見咳嗽) 去麻黃
治痢久胃虛發呃方
人參 陳皮(各七分) 白朮 白芍 柿蒂 箬穗(各一錢) 茯苓(八分) 青皮 黃柏(各五分) 川歸(四分) 甘草(三分)
加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一方用 人參、白朮煎湯下大補丸 一錢二分。
大補丸(見火證)
又驗方
陳皮 白芍 黃柏 丁香 柿蒂 蓮子心 半夏 箬蒂 甘草 黑枳實
吞吐酸證(二十二)
大抵酸者,俱肝木之氣,而吞與吐不同。吞酸者,酸水攪出喉嚨而復自吞下,俗謂「醋心」是也,濕熱鬱於腸胃之間,乃寒包熱證也。治法遵河間解表之義,用防風、羌活、炒黃連、山梔、二朮、陳皮、半夏,少加吳茱萸為嚮導。
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挾痰居多,乃津液為火所爍,不化血而化痰,痰鬱木亦郁,自成酸矣。一遇上升之氣,則痰與酸水並出,蓋未有酸而無痰者也。治法當宗丹溪二陳湯,加山梔、姜炒黃連、二術之類,亦少加吳茱萸引經。
凡治酸必少加吳茱萸,蓋因其性而折之也,通用加味平胃散。老弱人久患吞酸,則津液耗散,漸成膈噎。又有老人胃氣虛弱,口吐酸水不止者,以六君子補之,其吐自愈,此挾虛之證也。
脈弦而滑。兩手或浮而弦,或浮而滑,或沉而遲,或緊而洪,或洪而數,或洪而遲。
胸中有寒飲,脈洪數者,痰熱在膈間,時吐酸水,欲成反胃也。
吞吐酸方
二陳湯(見濕證)
平胃散(見濕證) 治宿食不化,吞酸呃臭,右關脈滑。
本方加神麯、麥芽,薑、棗同煎,名加味平胃散。
六君子湯(見中風)
藿香安胃散(見嘔吐)
吳茱萸丸 治胃中濕熱,抑遏肝火,令人吞酸。
吳萸 黃芩 陳皮(各五錢) 黃連(一兩) 蒼朮(七錢)
吳萸天水散 治濕熱吞酸。
六一散加吳萸七錢。
又驗方
陳皮 蒼朮 川連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芍 神麯 吳萸 炒山梔
嘈雜噯氣證(二十三)
嘈雜者,俗謂之「心嘈」是也。其證乃由火動其痰,有餘之候也。老人嘈雜不止,則膈噎之漸也。治法宜南星、半夏之類消痰,片芩、炒梔子、姜炒黃連、知母、石膏、三補丸等以降火,二朮、白芍、茯苓、薏苡之類以健脾行濕,壯其本源,更加慎口節欲,無不效者。
有噯氣者,即俗「攪氣」是也,與呃逆不同。其證有氣虛、有痰火。一屬不足,一屬有餘。治痰火宜二陳加白朮、炒芩、連、梔、貝,少加檳榔、卜子、枳實、厚朴、木香以降氣;治氣虛宜四君子加梔子、黃連、神麯、半夏、砂仁,亦少加降氣藥。通用三聖丸。
右寸關脈緊而滑,兩寸弦滑,胸中有留飲。寸脈橫者,膈上有橫積也。右關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反胃,難治。
嘈雜噯氣方
加味三聖丸 治嘈雜吐酸痞滿屢效。
白朮(二兩) 黃連(一兩) 陳皮 白芍 半夏曲(各七錢)
上末,老米糊為丸。
噯氣效方 有氣虛、有痰火。
白朮(二兩) 茯苓(一兩五錢) 半夏曲(一兩二錢) 黃連(九錢,火盛者加用) 陳皮 扁豆 貝母 神麯(各一兩) 卜子(八錢) 枳實(七錢) 木香 砂仁(各五錢)
上末,老米為丸。若胃脘上下有塊,加三稜、莪朮以消其堅。
痰火越鞠丸 治痰因火動,令人嘈雜。
海石 膽星 梔子 青黛 香附 瓜蔞仁 蒼朮 撫芎
加味三補丸 治鬱火嘈雜。
黃芩 黃連 黃柏 香附 蒼朮
二陳加黃連梔子湯 治嘈雜。
本方加連、梔。又方加苡仁、白芍、川連、梔子、卜子、山楂、砂仁。
姜三片,煎服,極效。
二陳湯(見中風)
痞滿(二十四)
《內經》曰:太陰所致,為積飲痞膈。痞者,否也,不通之意。其證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位於心下,填滿痞塞,皆土之為害也。
痞滿之證不一:有陰證下早而痞者,由下后里虛,邪氣乘虛而入於心之分野,仲景用黃連瀉心湯,瀉心下之土邪。有傷寒下多則亡陰而痞者,用四物湯加參、苓、白朮、升麻、柴胡,少佐以陳皮、枳殼之類疏之。有飲食壅塞胸中而作痞者,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二陳湯加神麯、山楂、麥芽。有濕熱太甚,土來心下而痞者,三黃瀉心湯加芩、連、瓜蔞、二陳。有大病後,脾胃虛極,清濁不分而痞悶者,補中益氣湯、陳皮枳朮丸、木香枳朮丸。
凡治痞滿,須用芩、連、枳實之苦以瀉之,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鹹淡以滲之。又當詳脈證虛實,實用厚朴、枳實,虛用白芍、陳皮、參、術。與脹滿之病不同,脹滿內脹而外有形,痞證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治痞滿不可全用利藥。若全用利氣之藥導之,則痞愈甚,痞甚而復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膨脹,皆非其治也。許學士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治痞者,當一補一消。
痞滿方
三黃瀉心湯 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可服,惡寒者不可服。
大黃(五錢) 黃連 黃芩(各三分)
四物加參苓湯
保和丸
枳實導滯丸
木香枳朮丸
枳朮丸
補中益氣湯(上方並見內傷)
二陳湯(見中風)
厚朴溫中湯 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疼痛,時作時止。
厚朴 陳皮 乾生薑(各一錢) 茯苓 草豆蔻 甘草 木香(各五分)
枳實消痞丸 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
乾生薑 炙甘草 神麯(各二錢) 豬苓(一錢五分) 澤瀉 厚朴 砂仁(各三錢) 半夏 陳皮 人參(各四錢) 枳實(五錢) 黃連 黃芩 薑黃 白朮(各一兩)
上末,蒸餅丸梧子大,空心白湯下五六十丸。
木香化滯湯 治氣惱鬱結,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此氣痞也。
木香 生薑 陳皮(各六分) 柴胡(七分) 歸梢 枳實(各四分) 半夏(一錢五分) 紅花(二分) 草豆蔻 炙甘草(各二錢)
黃芩利膈丸 治胸中熱,利膈上痰。
生黃芩 炒黃芩(各一兩) 半夏 黃連 澤瀉 卜子(各五錢) 南星 枳殼 陳皮(各三錢) 白朮(二錢) 白礬 皂角(各一錢)
薑汁、老米糊為丸梧子大,白湯下六七十丸。
又驗方
半夏 陳皮 茯苓 川連 枳實 白朮 厚朴 卜子 神麯
姜三片,未久加檳榔,小便不利加澤瀉、木通。
千錘萬應化痞膏
乳香 硇砂 天竺黃 輕粉 沒藥 兒茶 阿魏 蘆薈 大土鱉(各五錢) 百草霜(一兩五錢) 蓖麻仁(三兩) 蜈蚣(七錢,土炒) 川山甲(土炒,一兩)
上為末。用松香一斤,水煮過布濾去渣,土中埋七日;取出和前藥,共錘萬餘下,錘頭常用真麻油塗之,錘成膏極勻如綿,入罐中,用蠟封口。大人用三錢,小者減半,蒸化用絹攤上,看塊大小貼之。如起疱,暫時揭去,二三日又貼;久用痞塊化成膿血,從大便出。其效如神。
腫脹證(二十五)
論曰:腫者,肌肉之腫也;脹者,腹中之脹也。蓋腫屬脾,而脹屬肝,腫輕而脹重也。如單脹而不腫,則肝邪橫行,木專剋土,蠱斯成矣,不易治也。惟腫脹兼有之,則陽氣猶行,十可救五,但在分類而酌處之。
予以腫脹之症治在中宮,故有痰裹食積,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成之者;有痰裹汙血,以致榮衛不從,逆於肉理而成之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之者;有燥熱衝擊,秘結不行而成之者。此四者皆有餘之證也。有服寒涼太過,飲食頻傷,以致中氣虛衰,郁遏不運而成之者;有痢疾之後,正氣衰憊,邪熱不息,以致通身浮腫肉硬而成之者;又有始則為氣,終則為水,小便不利,水液遊行,脾莫能制而為水腫者。此三者皆不足之證也。故有餘者清之、消之、降之,不足者補之、益之,毋混治也。
大抵此症,初起易治,以正未虛而邪未旺也;久遂難痊,以邪已熾而正已衰也。賈洛陽以病腫不治,必為痼疾,雖有盧扁,亦莫能為。言此症之至惡也。故仲景治腫之大法,腰以上腫者可發汗,腰以下腫者可利小便。開鬼門,潔淨府。蓋氣從汗散,水向便通也。丹溪亦曰: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男從下而上,女從上而下,皆難治也。丹溪又有陽水之說,不過燥熱為之;陰水之說,不過濕熱為之也。腫脹之證候不既悉諸此乎?
治腫脹大法
食積腫脹 凡見病者肚腹脹大,通身浮腫,即尋中脘有微塊,按之微痛,或喘急咳嗽,飲食不快,小便不通,大便或溏或秘,此痰裹食積滯中宮也。即用大順丸、和中湯,消積化痰順氣,以攻治之,數劑知,半月一月愈矣。
此徵醫書俱未言及,予經歷已多,十愈八九,故立此方,以救世耳。大抵腫證為食積而成,食滯中焦,故清濁不分,漸成脹滿。世之醫者得此說而存之,百發百中,活人多矣。
濕熱腫脹 濕熱者,中焦濕生乎熱,熱生乎濕,濕熱相生,隧道壅塞,遂成腫脹。治宜清熱燥濕健脾,尤所以固本也,清中湯治之。如浮腫太甚,肚腹脹急,小便不行,喘急難息,宜服增味五皮飲、加減分消丸。
痰氣腫脹 凡中焦有稠痰,氣為痰阻,遂成鬱熱,痰熱相搏,日積月累,阻滯飲食,中氣不得上通,榮衛不得疏暢,漸成腫脹。上見喘急,小便不利,始則為氣,終則為水,通身水泡,病斯危矣。治之不可不早,宜服導痰流氣丸飲。
《針經》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脈經》曰:其脈虛則內脹,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虛而緊澀者脹,或弦而遲或浮而數,皆脹也。
丹溪曰:水腫脈多沉伏。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脈沉而滑為風水,脈浮而遲、弦而緊,皆為腫也。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細者死。腹脹便血,脈大時絕劇,脈小疾者死。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浮而緊者死。緊而榮衛俱絕,面浮腫者死。脈絕口張,足腫者死。
腫證餘論挾水腫說
吾人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與谷而已。水則腎主之,谷則脾主之。胃與脾合氣,胃為水穀之海,脾為運化之司。今脾胃兩虛,不能傳化,則不能制水,故腎水氾濫,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浸於脾胃,注於肌肉,而發腫矣。其狀眼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嗽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手舉即滿,此水腫之病也。
然腫有五證:風腫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四君子加升麻、蒼朮、防風、羌活。氣腫者,皮厚四肢瘦弱,腹脅膨脹,六君子加木香、木通。血腫者,皮間有血縷赤痕,四物加桃仁、紅花。婦人懷孕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既產而腫自消。水有十,有心水、脾水、肝水、肺水、腎水、膽水、大腸水、風水、皮水、里水、石水之不同。丹溪亦云水腫脈必沉伏。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其症頻滿,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治用五皮、五苓,重者疏鑿飲子;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其症不煩滿,大便溏,小便少而不赤澀,治用實脾飲、木香流氣飲。
腰以上腫及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發汗;腰以下腫者,當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濕,此治水之良法也。丹溪曰:水病以健脾為主,使脾氣得實而氣運則水自行,非五苓、神佑、禹功之行水也,宜以參苓為君,視所挾症加減,無不效者。若苟徒用快利,用行水藥,多致不救,信哉!
腫脹方
大順丸 治痰裹食積腫脹。
白朮 赤茯 神麯 半夏曲(各一兩) 卜子(七錢) 山楂肉(二兩) 連翹 陳皮 砂仁(各五錢) 莪朮(四錢)
老米糊為丸,每服一錢二分,小兒減半。一方去莪朮、砂仁。
和中湯
白朮 半夏(各八分) 陳皮 神麯(各七分) 桑皮 連翹 卜子(各五分) 赤茯(一錢) 山楂肉(一錢) 莪朮(三分) 白蔻仁(二分)
加姜三片。氣虛加人參五分,氣滯加香附五分,有熱加黃芩五分,喘急加蘇子五分。
消積化痰湯
山楂(二錢) 赤茯 半夏(各一錢) 酒麴 卜子 黑枳實(各五分) 陳皮(七分) 砂仁(三分) 連翹(六分) 白朮(八分)
加姜,水煎。
大安丸(見內傷)
逐穢化痰丸 治痰裹汙血腫脹。
桃仁 蘇木 紅花 陳皮 貝母 半夏曲 香附 山楂 白朮 五靈脂(各一兩)
薑汁麵糊丸。
清中湯 治濕熱相生腫脹。
蒼朮 白朮 山楂 赤茯(各一錢) 半夏 海金砂(各八分) 陳皮 黃芩 黃連 澤瀉 連翹(各五分) 厚朴(三分) 滑石(一錢五分)
加味五皮飲 治浮腫太甚,肚腹腫急,小便不利,喘急難息。
赤茯苓(一錢二分) 桑白皮 陳皮(各八分) 大腹皮 山楂肉(各一錢) 生薑皮(五分) 小梔子(七分)
薑棗煎服,或下大順丸亦可。
臌腹遇仙丹 壯實者宜服,虛弱者不可輕用。
白牽牛(頭末四兩,半炒半生) 白檳榔(一兩) 茵陳 蓬朮 三稜皂角(各五錢)
醋糊為丸梧子大,五更冷茶下三錢,行後隨以溫粥啖之,不可食他物。
加減分消丸 治中滿臌脹、氣脹、水脹。
人參 茯苓 卜子 豬苓 澤瀉 厚朴(各三錢) 白朮 山楂肉 枳實 黃連 蒼朮 半夏(各四錢) 炙甘草(一錢) 薑黃 砂仁 陳皮 乾薑(各二錢) 黃芩(五錢)
水浸蒸餅為丸,淡薑湯下二錢。
導痰流氣飲 治痰氣腫脹。
白朮 半夏 赤茯(各一錢) 陳皮(八分) 黃芩(六分) 枳實 卜子 貝母(各五分) 香附 甘草(各三分) 砂仁(二分) 木香(一分)
薑棗煎服,虛加人參五分。
導痰流氣丸
白朮 茯苓(各一兩) 陳皮 枳實 山楂(各七錢) 貝母(八錢) 卜子 連翹 砂仁 片芩(各五錢) 花粉 香附 烏藥(各四錢) 木香(三錢) 半夏曲(一兩)
酒浸蒸餅為丸,蘿蔔湯下一錢二分。
九味羌活湯(見瘟疫) 治水腫腰以上有病者,此方微汗之。
四物湯(見中風) 治血腫,本方加桃仁、紅花。
四君子湯(見中風)
五皮飲 即前方,亦治水腫,但前名加味五皮飲。
疏鑿飲子 治水氣遍身浮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
澤瀉 赤小豆 商陸 羌活 木通 秦艽 茯苓皮 大腹皮 椒目 檳榔
各等分,加姜三片。
五苓散(見瘟疫) 治下身水腫。
木香流氣飲
木香 檳榔 青皮 半夏 茯苓 枳殼 枯梗 當歸 白芍 防風 川芎 蘇葉 枳實 黃耆 烏藥 大腹皮 陳皮 甘草
加薑棗煎服。
嚴氏實脾散 治水氣肌膚浮腫,口不渴,大小便不秘澀,此陰水也。
厚朴 白朮 附子 茯苓 大腹皮 木香 木瓜 乾薑 甘草 草果仁
各等分,水煎服。
保和丸(見內傷) 治水腫聖藥。
臌證(二十六)
臌證者,以中空外急,有似於鼓,故名曰「臌」。單腹脹滿,四肢百體,咸無腫形,與通身水腫者大不相類也。蓋水腫者,邪氣協陽氣遊行一身,邪氣去而為汗為溺,則正氣復而為血為氣矣。臌證則邪毒專攻臟腑,陽氣滯而不行。蓋浮腫者輕,而腹脹者重也。
或云:「臌證一也,何東垣之論主寒,河間之論主火,丹溪之論主脾虛,道豈二乎哉?」予曰:「皆是也。其原皆出《內經》,但《內經》會其全,而三子各言其一也。」
《經》云:臟寒生滿病。又云: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愚謂「寒鬱日久,則陽氣漸微,陰氣獨盛。人身之氣,熱則流通,寒則凝結,凝結則脹滿生焉。故東垣以辛熱散之,以苦溫泄之,淡滲利之,上下分消其寒濕。此東垣之論所以不可廢也。」
《經》云: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故《原病式》云:腹脹大,鼓之如鼓。氣為陽,陽為熱,氣盛則如是也。世言脾虛不能制水者,似是而實非也。愚謂「萬物熱盛則豐隆,寒盛則斂縮。邪陽猛烈,元氣從之,二陽搏擊於其中,日新月盛,安得不成臌也。此河間之論所以不可廢也。」
《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故丹溪以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苟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遂成脹滿。《經》云臌脹是也。愚謂「人之一身,脾土為本,脾不健旺,則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經》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臌脹之所由來也。若中焦無陽邪,宜行大補。所謂氣虛不補氣,何由行是也。又清肺金、滋腎水、制肝養脾,皆至理攸寓,此丹溪論所以不可廢也。」
雖然三子之論,固合《經》旨,抑有說焉。東垣言臌證屬寒者多,屬熱者少,唯人受八益之邪,邪熱入腑,宜行承氣,余皆寒證。愚則以屬熱者多,屬寒者少。東南之人,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此可驗矣;西北之人,嚴寒為病固多,而未必皆成臌也,以寒主收斂,而未必皆成脹大者也。此以理論之而知其熱多寒少也。河間之論熱固然,但其中有燥熱、有濕熱,若不區別,禍如反掌。燥熱為病,則大便秘結,小便秘澀,身熱腹痛,悶亂不寧,一受參耆則脹滿不數日而成,其為害也速而烈;濕熱為病,則大便頻溏,小便清少,脈濡體倦嗜臥減食,其為患也緩而深。故治燥熱者,清熱之中少加潤澤;治濕熱者,滲利之中少加溫散。故曰:燥者潤之,濕者燥之,各求其屬,以閤中道,斯稱良工矣。丹溪扶脾補氣之說,域中稱為確論,但審其果系飲食所傷,頻仍不已,上無痰氣之阻,中無邪陽之留,斯可用大補之法。否則,有痰者兼清痰,有火者兼降火,庶清補兼施,益莫大焉。
此外,又有七情之傷脾,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者是也。又有勞倦之損脾,如人有所遠行,形氣衰少,穀氣不旺,熱氣薰於胸中者是也。又有血積之遏脾,或注於胸膈,或滯於胃中,或鬱於少腹,皆能抑遏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俗名血臌是也。
臌證重疾,每見模糊施治,但執丹溪扶脾補氣之說,而終始不變,損人滋甚。愚故不憚其煩,而精詳究之,博雅君子幸精研焉。
臌不治症:唇黑則傷肝,缺盆盈平則傷心,臍突則傷脾,足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此五者必不可療之症也。
治臌脹大法
蠱脹起於脾虛氣損,治之當以大補之劑,以培其根本,少加消導以祛其積,順氣以通其滯。有挾熱者,加清涼藥以蕩其邪,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出頭面而入四肢,濁者化微汗而行便溺,腹日消而神日旺,病斯愈矣。如單用大補,而佐使不明,則反成壅滯而脹愈甚矣。大抵此症脾雖損而無熱以擾之,則一補脾而獲愈,熱雖有而脾未損,則一清熱而奏功。如二者俱有,則治彼妨此,治蠱之所以難也。
予曾見休邑一人,脾氣消損,猶能飲食,第腹痛而暴脹。予審知其為火也,遂以香連丸、白朮湯服之。雖矢氣甚多,而脹痛皆愈。一醫至,大言曰:「此脾氣太虛,苟非大補則真元下陷不治」。與補劑二三服,而脹痛兼作,脈反虛小,猶曰:「脈小不補,病能痊乎?」乃大補之,竟成不救。
又見北鄉一人,腹痛而兼吐。予亦審知其為火也。與清涼劑降氣和中,病尋愈矣。一醫云:「真元下陷,非大補不可。」自後愈補愈脹,腹如裂狀,頓死。
由是觀之,則知治是病者,清補當適其宜,不可執一。自是昔人所謂「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有食積者消積,有挾熱者清熱,有痰滯者行痰,有外因寒鬱內熱而脹者散寒,有因大怒而鬱氣為脹者散氣,有蓄血而腹脹者行血,實者下之、消之,虛者溫之、補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畏哉!或謂丹溪云「朝寬莫急,血虛當補血。竊聞臌脹用血藥則加脹,今反用之,何也?」予曰:「血虛者,陰虛也。《經》曰『陰虛生內熱』,又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作則脹生。此勢之所必至也。養血者,養陰也。陰生則邪陽自退,脹漸消矣。劉河間所謂『養血益陰,其熱自退』。此不治之治也。且養血非獨用血藥也,必兼健脾順氣,血藥安得而滯之乎?此補血之理也。」
脾氣虛損,脹大日加者,急服老師丸藥方;如實熱作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但脾胃未傷,宜清熱行氣,用東垣廣荗潰堅湯加減,人瘦熱甚,服此方甚效,又用東垣中滿分消丸。臌證多有服人參而反增劇,遂致不救。此證甚多,茲其故何哉?按參入手太陰肺經,肺有邪熱者,得參而火愈甚,故脹急日加,筋青臍出,危篤立見。《經》云:肺出氣,腎納氣。邪火挾氣而出,脾胃先受之,以脾胃舊有積氣,今得新邪,宜脹滿之益甚也,故脹症必服人參。人參必肺無熱方可服,有熱則不能服參,不救之症也。
腫脹蠱脹不同論
腫蠱二證,本不相同。至於用藥,亦甚懸絕。腫脹者,中宮有食積、有濕熱、有稠痰阻滯中宮,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榮衛不得疏暢,水道不得條通,氣遂妄行,不循故道,水又妄漬,不得成溺,氣水相搏,腫脹不自是而生乎?然而脾胃元氣猶未衰憊也,特為中宮有積病,故遍身浮腫耳,而元氣猶能旁通四達,苟能祛其食積,或清其濕熱,或治其痰氣,內邪一行,外腫隨散,效之臻也,亦甚捷矣。
乃若蠱證者,先因脾氣傷損頻仍,久則漸成衰憊,胃雖少納,脾不運化,兼有積熱留注於脾胃,橫行於中焦,所謂正者衰,邪者旺,清濁不分,遂成脹滿。此則陽氣為邪氣所遏,不能周流一身,而邪氣單攻腹肚者也。脹極則臍中突出,青筋暴起,糞滑溺赤,喘急食阻,此大不足之證也。斯時將大補脾之正氣歟?然正氣未受補,而邪熱先熾,脹猶故矣。將清熱以伐邪歟?然邪未退聽,而正愈虛弱,脹益增矣。將補伐兼施歟?然著者未見,而損者愈損矣。雖有盧扁,將安施乎?故得此症者,或脾雖損而真氣猶存,且無流連之邪熱,或腹稍脹,而邪熱未熾,尚有可為之真機,即當大補真元為主兼消導,清肺次之,氣不運者行氣,痰積滯者行痰,中和調養,則庶乎有可救者矣。
或謂水腫固為可治,然亦有多不治者。如賈洛陽所謂「病腫不治,必為痼疾。雖有盧扁,亦莫能為」,則知腫之危惡,非他病比也。今何視之易耶?予謂:凡病已至危篤,咸莫能療,豈獨腫脹然哉?故《內經》云「過時者不治」。予所謂可治者,亦指治之早者言之也。若積久不治,或治不中節,至於滑泄唇黑,臍突肉硬,缺盆、手足掌背俱平,其危篤之勢較之真蠱一律而已。仲景有云:凡人有病,不時即治,隱忍冀差,必成痼疾。旨哉言乎!
臌證方
臌證效驗方 治脾胃虛損,脹大日加者,急宜服此。
白朮 赤茯 苡仁(各錢半) 人參(一錢二分) 蒼朮(八分) 枳實 厚朴 川連(各五分) 陳皮(七分) 卜子(四分) 白蔻仁(二分,冬月用)
臨服磨木香一分,渴加麥冬,痰加半夏,無熱去黃連。
驗用丸方
人參 白朮(各兩半) 枳實 山楂 陳皮(各五錢) 茯苓(一兩) 卜子(三錢) 白蔻仁(四錢)
蒸餅為丸。
加減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坐臥不寧,二便赤澀,上氣喘促,通身虛腫。
陳皮 白朮 茯苓(各一錢) 半夏(七分) 黃芩 黃連 當歸(各五分) 厚朴(四分) 廣茂 柴胡 澤瀉 神麯 青皮(各三分) 益智 草蔻 升麻 紅花 甘草(各二分) 吳萸(二分) 姜(三片)
中滿分消丸 照東垣原方,即前丸方中去卜子、山楂、蒼朮,加知母。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太甚,水腫浮脹,小便赤澀,大便溏瀉。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小便。
葶藶子 茯苓 豬苓 白朮(各二錢七分) 木通 木香(各三分) 澤瀉 甘草(各五錢) 滑石(三錢) 桂(三分)
又方 治臌脹。
白芍(錢半) 陳皮 枳實 黃連 卜子 厚朴(各七分) 蘇子 香附(各一錢)
又方 治氣蠱。
青皮 陳皮 枳殼 枳實 厚朴 卜子(苦以瀉之) 砂仁 木香 香附 藿香 紫蘇(辛以散之) 木通 葶藶 赤茯 豬苓 澤瀉(淡以滲之) 烏藥(順氣) 檳榔(墜氣) 牛膝(消腳腿腫) 半夏(消痰) 莪朮(消積)
煎服。間服黑牽子丸瀉五六次。
十臌通症散
大戟取膀胱水 甘遂取肝水 麻黃取膚水 烏梅取腹水 胡蘆巴取腎水 葶藶取心水 芫花取遍身水 細辛取氣水 防己取胃水 檳榔取血水 海蛤取肺水 黑醜取遍身水 桑皮取腸水 陳皮去白取牙水
上為細末,每薑湯下一錢或二三錢,量人虛實加減,忌鹽百日。
加減濟生腎氣丸 治脾腎虛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膨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證。其效如神,乃補命門相火,以生脾土之劑也。
熟地(酒拌搗碎,四兩) 茯苓(三兩) 川皮(一兩) 山萸 山藥 澤瀉 牛膝(各二兩) 肉桂 附子(各五錢) 車前子(一兩)
蜜丸梧子大,空心白湯下七八十丸。
治血蠱方
桃仁 紅花 香附 莪朮 蘇木 青皮 白芷 歸尾 茯苓皮 赤芍 薑黃 丹皮 枳實 川芎 玄胡(各八分) 劉寄奴(三錢)
上十六味,水二盅,煎一盅,止可二帖或四帖,不可多服。
冒雨黃胖方
皂礬(二兩,炒褐色) 灰面(半斤,炒)
二味和勻,黑砂糖為丸,米飲下。
消脹丸
木香 黑醜 卜子(炒) 檳榔
各等分,為末水糊丸,每服白湯下三十丸。
單腹虛脹驗方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澤瀉 木香 半夏 青皮
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入臌脹方
白朮 茯苓 砂仁 半夏 厚朴 豬苓 澤瀉 片芩 薑黃 陳皮 蒼朮 大腹皮
薑、棗煎服,虛加人參。
治水臌方
先用甘遂一錢,或七八分,看人虛實。為末,入灰面做成麵條,淡煮與食,候小便下水淨,再用附子理中丸,後用濟生腎氣丸。如水未下淨,又用甘遂法,復用補藥。
又方 治婦人血臌。
四物湯加蘇木、紅花,以馬鞭草為主用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