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干,十二地支,又简称十干,十二支。《史记》称十干为十母,十二支为十二子,又简称作“干支”或“干枝”,都是相对而言的。从历史的发展看来,大概是先发明十干,再发明十二支,再发明甲子。早在公元前1562年~公元前1066年的殷商时期,便已经有干支甲子了。

十天干,十二地支,又简称十干,十二支。《史记》称十干为十母,十二支为十二子 [1] ,又简称作“干支”或“干枝”,都是相对而言的。从历史的发展看来,大概是先发明十干,再发明十二支,再发明甲子。早在公元前1562年~公元前1066年的殷商时期,便已经有干支甲子了。十干首先被用于商王朝世系的名号,如成汤名“天乙”,他的儿子便叫“大丁”、“外丙”、“中壬”。孙子名“大甲”、“沃丁”,曾孙名“大庚”、“小甲”,一直到纣王,凡传十七代,三十三王,都是以天干命名的,纣王就名“帝辛”。后来有了十二支和甲子,随着历法的发展,便普遍被用于历法方面来了。旧史称:

大桡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2]

这就充分说明干支甲子的产生是和历法有密切关系的。梁任公引丹徒马氏良的话说:

甲子等十干十二支,盖与今欧洲通用之罗马字母同物。腓尼西亚及希腊文皆二十二字母,其数与此正同。我国字形变迁,不知凡几,音读变迁及方言不知凡几,泰西亦然。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异形异音者而校合之,安见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

字母乎! [3]

马氏之说,只是臆度而已,干支与希腊字母,数固相同,义则大异,字母是西方文字语言之根,干支固无字母之用宏,而是具有关于古代天文、历法方面的特殊意义的,不能混为一谈。兹分别叙述如次。

(一)十干

如上所述,“甲乙以名日”,十干在殷商,就是用以纪天日的,所以又称天干。在未纪月之前,是以旬为单位的,从甲日起到癸日止,刚好为十日,便称为一旬,所以十干恰好是十数。从出土的殷墟卜辞来看,纪日虽亦有干支并言的,但确是以十干为主。如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三·一八·一卜辞云:

己丑卜,庚雨。

意思是说,己丑这天问卜,说是庚寅天即明天会下雨。但它并没有把“寅”字写出来。又七·四四卜辞云:

乙卯卜,昱丙雨。

辛亥卜箙,昱壬雨,允雨。

亦只写了丙雨和壬雨,没有写丙辰雨和壬子雨。于此可见它们纪日,只重在干,而不在支,这样的例子,在卜辞中是数见不鲜的。《尔雅·释天疏》:

甲至癸为十日,日为阳。

就是对十干纪日的意义来说的。但是要了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什么称作“十干”呢?《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云:“干,犹个也。”也就是十个数目字的意思。前面已谈到殷人主要是用这十个字来纪天日的次第,因而又叫十天干。这“十干”为什么能代表天日演进的次第呢?《史记·律书》说: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丙者,言阳道著明,故曰丙;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故曰丁……庚者,言阴气庚万物,故曰庚;辛者,言万物之辛生,故曰辛……壬之为言妊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

其中缺“戊己”二干,因其只言四正四隅,未及中央,故未说到戊己土。但在《汉书·律历志》都作了解释:

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炳于丙,大盛于丁,丰楙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妊于壬,陈揆于癸。

《史记》和《汉书》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汉书》就是本着《史记》的精神来解释的。总而言之,十干的次第,不外乎是象征着万物由发生而少壮,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顺序。如:甲为嫩芽突破莩甲的初生(剖符出甲);乙为幼苗逐渐抽轧的生长(奋轧于乙);丙为阳盛气充,生长得特别显著(阳道明炳);丁为不断地壮大成长(丁壮大盛);戊为越发茂盛(丰楙于戊);己为盛熟之极(理纪于己);庚为果实收敛;生命将从此而更换(敛更于庚);辛为成熟辛杀之后,新的生机又潜伏起了(悉新于辛);壬为阳气又妊养着新的生命(阳气怀妊);癸为第二代生命又将开始,宿根待发(陈揆于癸)。可见用十干来计算天日演进的次序,是人们由对万物生命发展过程的观察而得出来的,是人类在生活现实中的体验,这说明一日甲,二日乙,三日丙,四日丁,五日戊,六日己,七日庚,八日辛,九日壬,十日癸,是很朴素的。继因于阴阳五行说的不断发展,“十干”不仅具有阴阳两种性质,同时亦以之分别纳入五方、五行、五季、五脏了。《素问·藏气法时论》说:

肝主春……其日甲乙(王冰注:甲乙为木,东方干也)……心主夏……其日丙丁(王冰注:丙丁为火,南方干也)……脾主长夏……其日戊己(王冰注:戊己为土,中央干也)……肺主秋……其日庚辛(王冰注:庚辛为金,西方干也)……肾主冬……其日壬癸(王冰注:壬癸为水,北方干也)。

这种把五季、五方、五脏的概念,统一于五行属性之中,这叫做“援物比类”的逻辑方法,如五行的甲乙木,在五季的春亦为木,在五方的东亦为木,在五脏的肝亦为木。五行的丙丁火,在五季的夏亦为火,在五方的南亦为火,在五脏的心亦为火。其余几行,莫不如此。但五行之数仅有五,而十干之数则为十,以十干分属五行,每一行势必两干并居,才能如数备属,即如上述《素问》所列,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每一行并居两干,又将怎样区别呢?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论十干》说:

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五行各一阴一阳,故有十日。

于是便知道了,甲乙同属木,但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十干五行,如此阴阳配合,正如《皇极·内篇》所云:“十干者,五行有阴阳也。”又如《周易·系辞上》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就是说,事物之所以有规律地运动着,是由于它们都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道,就是规律。

甲、丙、戊、庚、壬五干为什么属阳,乙、丁、己、辛、癸五干为什么属阴呢?《伤寒直格》解释云:“凡先言者为刚、为阳……后言者为柔、为阴”其意若曰,甲与乙,甲在先而乙在后,则甲为阳,乙为阴;丙与丁,丙在先而丁在后,则丙为阳,丁为阴;戊与己,戊在先而己在后,则戊为阳,己为阴;庚与辛,庚在先而辛在后,则庚为阳,辛为阴;壬与癸,壬在先而癸在后,则壬为阳,癸为阴。果如其义,为什么向来皆名之曰“阴阳”,而不称之为“阳阴”,也就是阴在先而阳居于后,其又何说?其实此应为奇偶之序。因十干的次第,甲、丙、戊、庚、壬,为一、三、五,七、九,奇数也;乙、丁、己、辛、癸,为二、四、六、八、十,偶数也。奇为阳,偶为阴,古义昭然,百世不惑。兹将十干阴阳分属五行、五方、五季、五脏之义,列表如下:

表1十干分属表

21.jpg

(二)十二支

殷人历法,是以太阴为准则,所以纪月的方法是以月的一次圆缺周期为标准。每月为三十天,但是月之圆缺一次,有时又不足三十天,于是便分大建和小建。大建每月三十天,小建每月二十九天。以一年而论,一般是分作十二个月,不过要与太阳合,又不得不设置闰月,不设置闰月,一年的时间就不会准确,就会发生错乱。所以《甲骨学商史编》曾载:

辛巳卜大贞, 自上甲,元示三牛,二示一牛,十三月。

这第十三月,便是殷人年终置的闰月。殷人纪月的次序,当然是按着一、二、三、四……十一、十二的数次排列的。后来由于天文和历法的不断进展,他们认识到一岁四时之候,皆统于十二辰。所谓十二辰,即斗纲所指之地,即节气所在之处,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这叫做月建。斗纲,指北斗七星的一、五、七三星而言,第一为魁星,第五为衡星,第七为杓星。例如正月建寅,天昏时则杓指寅,夜半则衡指寅,平旦则魁指寅,观察其他十一个月的月建,亦莫不如此。所以《尔雅·释天》郝懿行疏说:

寅至丑为十二辰,辰为阴。

“辰为阴”,就是指月建说的,建,训作健,即《周易》所谓“天行健”的意义。辰,训为时,春夏秋冬为四时,每一时为三个月,即孟、仲、季也。把十二支分建于十二个月,便可以据十二支以纪月、纪时、纪岁的健行不息,纪日成月,纪月成时,纪时成岁,因而十二支又名岁阴,以月为阴也。《尔雅·释天》云:

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惟十二支建月以后的顺序,却又是始于寅而终于丑。这是为什么?《类经图翼·气数统论》云:

朱子曰:冬至前四十五日属今年,后四十五日属明年……而冬至之日,正当斗柄建于子中,是为一岁之首尾也……故十一月建在子,一阳卦复……盖以建子之月,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发生之功,及其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萌芽动而蛰藏振,遍满寰区,无非生意。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是以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

说明十二支的顺序,以子为始者,象征阳气之始也。月建以寅为始者,象征阳气之备也。所以《史记·律书》解释十二支顺序说:

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丑者,纽也,言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也……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故曰寅……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辰者,言万物之娠也。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午者,阴阳交,故曰午……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故曰申……酉者,万物之老也,故曰酉……戌者,言万物尽灭,故曰戌……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

《汉书·律历志》又为之申其说曰:

孳萌于子,纽牙于丑,引达于寅,冒茆于卯,振美于辰,已盛于巳,咢布于午,昧薆于未,申坚于申,留孰于酉,毕入于戌,该阂于亥……故阴阳之施化,万物之终始。

这十二支的次第,与十干可谓具有同一意义,主要仍在说明事物发展的由微而盛、由盛而衰,反复变化进展的过程。十一月冬至一阳复苏,生命潜藏于地,已渐有滋生之机(孳萌于子),故建之以子;十二月,阴气尽,阳气生,新的生命已将解脱阴纽而出土(纽牙于丑),故建之以丑;正月为孟春,三阳开泰,生机已螾然活泼(引达于寅),故建之以寅;二月仲春,阳气方盛,生物的成长渐茂(卯言茂也),故建之以卯;三月季春,春阳振动,生物越发长得茂美(振美于辰),故建之以辰;四月阳气益为盛壮(巳盛于巳),故建之以巳;五月阳盛阴生,生物的成长,萼繁叶布(阴阳交,萼布),故建之以午;六月生物盛长,果实成熟(物成有味),故建之以未;七月凉秋初至,生物成熟渐收(申贼万物),故建之以申;八月阴气益盛,阳气益衰,生物衰老(万物之老),故建之以酉;九月季秋,生物尽收(万物尽灭),故建之以戌;十月阴气渐盛于外,阳气潜藏于内(阳气藏于下),故建之以亥。

十二支既有纪月、定岁、分立四时的作用,而月也、岁也、四时也,无不有阴阳五行生生化化的道理存乎其中,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

一候五日,一气三候,一时六气,一岁四时,统由天地日月的阴阳变化,五运承袭,才能时立气布。因而古人亦运用十二支以观察一岁四时,以及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的阴阳五行变化关系,以分析气候变化的规律。正如《类经图翼·五行统论》所云:

十二支以应月,地之五行也,子阳亥阴曰水,午阳巳阴曰火,寅阳卯阴曰木,申阳酉阴曰金,辰戌阳丑未阴曰土。

为什么十二支的阴阳五行属性要这样配合呢?仍须首先了解阴阳奇偶数的道理。一、三、五、七、九、十一这六个月统为单数,单数为奇属阳。而一月建寅,三月建辰,五月建午,七月建申,九月建戌,十一月建子,所以寅、辰、午、申、戌、子六支都为阳支。二、四、六、八、十、十二这六个月统为双数,双数为偶属阴。而二月建卯,四月建巳,六月建未,八月建酉,十月建亥,十二月建丑,所以卯、巳、未、酉、亥、丑六支都为阴支。亥月、子月,一阴一阳,正当孟、仲两个冬月,正是北方寒水之气当令的时候,所以亥子在五行同属于水。巳月、午月,一阴一阳,正当孟、仲两个夏月,正是南方火热之气当令的时候,所以巳午在五行同属于火。寅月、卯月,一阴一阳,正当孟、仲两个春月,正是东方风木之气当令的时候,所以“寅、卯”在五行同属于木。申月、酉月,一阴一阳,正当孟、仲两个秋月,正是西方燥金之气当令的时候,所以“申、酉”在五行同属于金。辰为季春三月,未为季夏六月,戌为季秋九月,丑为季冬十二月,这四个季月,都是中央土湿之气寄王于四时的月份,所以“辰、戌、丑、未”在五行同属于土。《素问·太阴阳明论》云: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

即在三月(辰)、六月(未)、九月(戌)、十二月(丑)这四个月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前的十八天,都是中央土寄王的时候。为了便于了解,图示如下(图1)。

22.jpg

图1 十二支月建五行所属图

一年三百六十日,以四季分之,各得九十日,今于每个九十日中各除去十八日,则每季各为七十二日,这种五分法,仍无损于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之数也。

(三)甲 子

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便叫做甲子。因天干在上,地支在下,按着干支各原有的次序,以次相加,便自然地见到天干的甲和地支的子首先排列起来了。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名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意思即是说,推算天气的有十干,而十干的次第以“甲”字为始;推算地气的有十二支,而十二支的次第以“子”字为始。从干支的头一个字甲和“子”开始,依次把它们配合起来,一直到十干末尾的“癸”字和十二支末尾的“亥”字相互配合,刚刚是六十整数,便为甲子一周。甲子的次第建立后,推算岁气的方法亦随之建立,于是候时占气,都可以通过甲子的推算而为之预期。

干支配合的方法是:甲、丙、戊、庚、壬五个阳干,和子、寅、辰、午、申、戌六个阳支相配;乙、丁、己、辛、癸五个阴干和丑、卯、巳、未、酉、亥六个阴支相配,这样干的十数与支的十二数相配,天干往复排演六次,地支往复排演五次,便构成了六十轮甲子的一周,其次序如下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表2 甲子表

21.jpg

十日,就是十干,因为十干原是用以纪日的。从表2不难看出十天干在一轮周的甲子里,是经过往复排演六次的,这就叫做“日六竟而周甲”。竟,尽也。一年本来是三百六十五天,这五天是由各个节气所余的奇零数累积起来的,古人往往置而不言,仅概举其六六三百六十日的大数。单是天干的“六竟”,还不能构成甲子,必须与地支的“五周”相配合才行。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十干为阳,主天;十二支为阴,主地。十天干往复轮周六次,是谓“天以六为节”,又叫做“周天气者六”。十二地支往复轮周五次,是谓“地以五为制”,也就是“终地纪者五”。天干六周,地支五备,是谓“五六相合”,这就是干支构成甲子的基本要义。由于“五六相合”,构成六十周甲子以后,前三十年包括七百二十个节气(一年二十四节气,三十年故如上数),这叫做“一纪”,或者叫做“一世”。再加上后三十年的七百二十个节气,而成为整整一周甲子的六十年。在这六十年中,有了由阴阳干支配合的甲子来推衍计算,凡五运六气的太过不及均可从此而知。因为甲子的天干,主要是主五运的盛衰,《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五气主岁,首甲定运,义即指此。甲子的地支,主要是司六气的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的道理,就要从地支上来推求。所以讲求五运六气,便不能离开干支甲子。《类经图翼·气数统论》说:

试举一岁之气及干支之数而言,从天用干,则五日一候(任注:一个节气十五日,凡三候),五阴五阳,而天之所以有十干,甲戊(任注:甲丙戊庚壬)以阳变,己癸(任注:乙丁己辛癸)以阴变,五之变也。从地用支,则六日一变,六刚六柔,而地之所以有十二支,子巳(任注:子丑寅卯辰巳)以阳变,午亥(任注:午未申酉戌亥)以阴变,六之变也。十干以应日,十二支以应月,故一年之月两其六,一月之日六其五,一年之气四其六,一气之候三其五。总计一年之数,三十六甲而周以天之五,三十子而周以地之六,故为十二月(原书注:以二因六得此),二十四气(原书注:以十五日归三百六十得此),七十二候(原书注:以五日归三百六十得此),三百六十日(原书注:以三十日因十二月得此),四千三百二十辰(原书注:以十二辰因三百六十日得此),十二万九千六百分(原书注:以三百六十日因三百六十分得此),何非五六之所化。

可见十干与十二支五六相合而成甲子,是属于古代历法中的一种计算方法。用甲子纪日、纪月、纪时,都是很早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到,约在殷商时期就有了。《甲骨学商史编》载:

民国十八年秋季,容庚曾为燕京大学购得一枚,列六十甲子甚全,骨版刮治甚平滑,背面又未经钻凿,此版既非卜用,可决为专著旬历之用了。

这可以说是殷代纪日、纪旬用的六旬周期甲子表,是毫无疑义的。为什么在这样早的时期,能编制出这样相当高水平的甲子表呢?这应该说和当时的历法成就是分不开的。由于农业之被重视,自然也就引起当时的文化官对于天文历数的探求,借以把握农业上的正确的时间观念。例如:什么时候宜于种植,什么时候可以收获,以及什么时候宜于栽种什么。这一切都应及时把握住,因之殷人就这样从探求中创造出了他们纪日、纪旬、纪月、纪年的历法来。

这里要说明一点,即殷人确已知道纪年,但未曾用甲子来纪年,且对年的称谓亦不统一。如胡厚宣《殷代年岁称谓考》说:

殷代自盘庚迁都以后,早期称年为年、为岁、为春、为秋。至晚期始称为祀,亦以事纪年。

殷人为什么以“春”或“秋”来纪年呢?因春为五谷之始生,秋乃五谷之大熟,以五谷的始生或大熟来记载年岁,既方便,又明确。为什么又称“祀”,即一年祭祀完毕之义。要之,东汉以前是没有用甲子来纪年的。顾炎武日知录》云:

《尔雅》疏曰:“甲至癸为十日,日为阳;寅至丑为十二辰,辰为阴。”此二十二名,古人用以纪日,不以纪岁。岁则自有阏逢至昭阳十名,为岁阳;摄提格至赤奋若十二名,为岁名。后人谓甲子岁、癸亥岁,非古也。自汉以前,初不假借。《史记·历书》:“太初元年年名焉(即阏字)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其辨析如此。

汉以前的纪年,基本是如《尔雅·释天》所说: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已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岁名。

相当于十干的,称为岁阳;相当于十二支的,称为岁名。也就是从“阏逢”到“昭阳”十名,叫做岁阳;从“摄提格”到“赤奋若”十二名,叫做岁名。把岁阳岁名按次第配合起来,便是一年之名。如:岁阳之甲是阏逢,岁名之子是困敦,阏逢困敦,便是甲子年;岁阳之乙为旃蒙,岁名之丑为赤奋若,旃蒙赤奋若,便是乙丑年。其他岁阳岁名依次相配,亦同于甲子之纪年,只是没有五六节制,阴阳配合之义罢了。《吕氏春秋·季冬纪序意》称:

维秦八年,岁在涒滩。

这是岁名最早之应用,涒滩是申年,这可能是庚申,具体岁名应当是上章涒滩。南宋·洪迈著《容斋随笔》说:

岁阳岁名之说,始于《尔雅》,自后惟太史公《历书》用之,而或有不同。如阏逢为焉逢,旃蒙为端蒙,柔兆为游兆,强圉作强梧,著雍作徒维,屠维作祝犁,上章作商横,重光作昭阳,玄黓作横艾,昭阳作尚章,此乃年纪久远,传写或讹,不必深辩。郭景纯注释云:“自岁阳至月名,皆所未详通,故缺而不论。”《资治通鉴》专取岁阳岁名以冠年,不可晓解。韩退之诗,岁在渊献牵牛中,王介甫《字说》言强圉,自余亦无说。

关于岁阳岁名的解释,后世虽有为之一一阐明者。惟亦多牵强附会。正如《尔雅疏》所云:

李巡孙炎虽各有其说,皆构虚不经,疑事无质。

梁任公在《国文语原解》中亦说:

此等名称,虽以郭璞之博闻多识,犹云字义未详,注中缺而不论,而其音读,亦往往有异同。以《史记》较之,此皆以音近而生异同者,然则,此二十二文,殆为衍声而非衍形也。

自郭景纯讫梁任公,先后一千六百年,岁名之意义,无人能晓解。梁任公谓岁阳岁名诸名目,乃衍声而非衍形,若以《天官书》和《尔雅》之异同比较,任公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晚近欧西人士有谓中国岁名出于西文译音,显见其来自异国之说,虽未免失之武断,但迄无正确之解释,这是存在的事实。

[1] 均见《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2] 《后汉书·律历上》注引《月令章句》。

[3] 《饮冰室合集》第五种50~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