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是从我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讨论气旋活动规律的问题,这当中自然也包括对灾害性天气的研究。气候的六种特征即风、热、湿、火、燥、寒六气。六气之化,复用三阴三阳以为之识别,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以六气之化为本,三阴三阳之辨为标。这六种具有不同特征的气候,时至而气至,便为宇宙间的六元正气;如果化非其时,便为邪气,也就是气候学所谓的灾害性天气。

五运,是探讨一年五个季节变化的运行规律。六气,是从我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讨论气旋活动规律的问题,这当中自然也包括对灾害性天气的研究。现代的气候学家,认为中国除高山、高原外,可分为五带,从北到南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积温带、热带。古人的气候区划,还是从五方观念来的,所以才有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之说。惟其把风与热、湿、燥、寒相提并论,便知其所说的风不是风向的风,而是代表气候温和之意。故《素问·五运行大论》在发挥“东方生风”的具体内容时便说: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气为柔……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政为散,其令宣发。

总起来说,无非就是一种春风温和的气象,因此可以说“东方生风”,就是东方生温。这样东方温、南方热、中央湿、西方燥、北方寒,也是属于对气候的五种区划。由于东、南、中、西、北五方的区划不同,因而各个区划的干燥度、蒸发量、雨量、积温种种都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气旋活动,以及温、热、湿、燥、寒不同的气候特征。既然已将气候分为五个区划,为什么却对气候提出六种不同的特征呢?气候的六种特征即风、热、湿、火、燥、寒六气。与五行相较,五行有水而无热,六气则有火又有热。惟五行之火,尚可别为君、相,而六气之热,即相当于君火,六气之火,即属于相火。在五行君火属阴,相火属阳;在六气热则为阴,火则为阳。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风、热、湿、火、燥、寒六气之化,复用三阴三阳以为之识别,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以六气之化为本,三阴三阳之辨为标。这六种具有不同特征的气候,时至而气至,便为宇宙间的六元正气;如果化非其时,便为邪气,也就是气候学所谓的灾害性天气。《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就是这个道理。

具有特征的六种气候之中,有热、有火、有燥,而风又属于温,似乎三分之二都偏于温热,这可能是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而产生的认识。因中国在气象学看来,是处于亚热带,它的地位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是一个过渡地带。据竺可桢氏《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称:

中国太阳年总辐射量超出西欧和日本,最高地区在西藏、青海、新疆,黄河流域次之,长江流域与大部分华南地区较少,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西北地区不亚于地中海沿岸的阿联、西班牙和意大利,即长江流域与华南较之日本与西欧,仍不愧为天赋独厚的地区。 [1]

即是说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尽管长江流域与华南地区较少,但与日本及西欧相比,仍然要多,所以我国始终是以产水稻著称的国家之一。古人虽不可能用若干个太阳辐射台站分别测知确切的太阳辐射量,但他们从物候方面、农业生产方面,积累若干年的经验,亦大体知道太阳对中国地区的影响是很大的。故朱丹溪“月禀日光以为明” [2] ,“天主生物恒于动” [3] ,张介宾“天之和者惟此日,万物生者惟此日” [4] 等重视太阳的论点,是有其实践意义的。于此可知,六气中之言温、言热、言火、言燥独多,便不难于理解了。

(一)十二支化气

各具不同特征的六气,在运气学说中,是用配合十二支的方法来推衍分析的,一般简称之为“十二支化气”,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上,即是指在天之气而言。犹言逢子、午年,则为少阴君火之气所主;逢丑、未年,则为太阴湿土之气所主;逢寅、申年,则为少阳相火之气所主;逢卯、酉年,则为阳明燥金之气所主;逢辰、戌年,则为太阳寒水之气所主;逢巳、亥年,则为厥阴风木之气所主。这和前述十二支配五行,有很大的不同。前为子与亥配为水,此为子与午配为少阴君火;前为午与巳配为火,此为巳与亥配为厥阴风木;前为寅与卯配为木,此为寅与申配为少阳相火;前为申与酉配为金,此为卯与酉配为阳明燥金;前为辰戌与丑未配为土,此为丑与未配为太阴湿土,辰与戌配为太阳寒水。兹将十二支配五行和六气的差异,列表如下:

表3 十二支配五行与化六气比较表

41.jpg

为什么六气要这样配合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

主制为临,从侍为御。即是说:寒水、君火(热)、相火、湿土、燥金、风木六气,总是由于阴阳两个方面一主一从,两相激动而发生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还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这种临御主从的作用,王冰解释为“正对之化”,他在《素问六气玄珠密语中说

正化者,即天令正化其令,正无邪化,天气实故也……对化者,即对位冲化也。对化即天令虚,易其正数,乃从成也。

究竟怎样正、对化呢?如下图(图6)。

42.jpg

图6 六气正对化图

这样一正一对而施化六气之理,刘温舒颇有较明白的解释,他在《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论客气》里说:

六气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十二支分节令时日而司地化。上下相召,而寒、暑(热)、燥、湿、风、火与四时之气不同者,盖相临不一而使然也。六气司于十二支者,有正对之化也。然厥阴所以司于巳亥者,何也?谓厥阴木也,木生于亥,故正化于亥,对化于巳也。虽有卯为正木之分,乃阳明燥金对化也,所以从生而顺于巳也。少阴所以司于子午者,何也?谓少阴为君火尊位,所以正得南方离位,故正化于午,对化于子也。太阴所以司于丑未者,何也?谓太阴为土,土属中宫,寄于坤位西南,居未分也,故正化于未,对化于丑也。少阳所以司于寅申者,何也?谓少阳相火,位卑于君火也,虽有午位,君火居之,火生于寅,故正化于寅,对化于申也。阳明所以司于卯酉者,何也?谓阳明为金,酉为西方,西方属金,故正化于酉,对化于卯也。太阳所以司于辰戌者,何也?谓太阳为水,虽有子位,以居君火对化,水乃伏土中,即六戊天门戌是也,六巳地户辰是也,故水虽土用,正化于戌,对化于辰也……此天之阴阳合地之十二支,动而不息者也。

总之,所谓正化,不是取其方位的所在,即为含有阴阳五行相生的意义。如子与午均为君火,但午之方位在南,在月建为五月,南方与五月仲夏均属火,所以午为正化;子为十一月月建,居正北方,与正南方的午遥遥相对,故子为对化。未与丑均为湿土,未为六月月建,六月为长夏,正当湿土旺季,所以未为正化;丑为十二月月建,未在西南方,丑在东北方,东北方十二月的丑,与在西南方六月的未遥遥相对,故丑为对化。寅与申均为相火,正月建寅,在时令为孟春,正当木气旺时,木能生火,为火之母,所以寅为正化;申为七月月建,七月初秋属燥金,是下半年的第一月,与上半年的第一月正月遥遥相对,故申为对化。酉与卯均为燥金,酉为八月月建,正是西方金气旺盛的季节,所以酉为正化;卯为二月月建,八月仲秋,二月仲春,仲春卯月与仲秋酉月遥遥相对,故卯为对化。戌与辰均为寒水,九月建戌,为秋金隆盛之时,金能生水,为水之母,所以戌为正化;辰为三月月建,三月为季春,与季秋戌月遥遥相对,故辰为对化。亥与巳均为风木,十月建亥,为水令之孟冬月,水能生木,为木之母,所以亥为正化;巳为四月月建,属孟夏月,与孟冬月遥遥相对,故巳为对化。《灵枢·卫气行》云: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在天象,定者为经,动者为纬。子午当南北二极,居其所而不移,所以“子午为经”;卯酉居于东西两端,东升西降,列宿周旋无已,所以“卯酉为纬”。子午卯酉之所以成为天体的经纬,仍不外于东西南北的一正一对。明乎此,则正对化的道理,可以不费辞而解了。

六气的主要内容有主气、客气、客主加临等三个方面,兹分别叙述如次。

(二)主气

主气,又叫地气,即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显示着一年季节中的不同变化,所以它的次序仍是按着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而排列的。厥阴风木为初气,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以风木是东方生气之始,所以为初气,从十二月中的大寒起算,经过立春、雨水、惊蛰,至二月中的春分前夕。木能生火,则少阴君火为二气,主春分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从二月中的春分起算,经过清明、谷雨、立夏,至四月中的小满前夕。火既有君相之分,君相相随,君火在前,相火在后,所以少阳相火,势必要紧接着君火而为三气,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又四十三刻有奇,从四月中小满起算,经过芒种、夏至、小暑,至六月中的大暑前夕。火能生土,则太阴湿土为四气,主秋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从六月中的大暑起算,经过立秋、处暑、白露,至八月中的秋分前夕。土

43.jpg

图7 六气主时节气图

能生金,则阳明燥金为五气,主秋分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从八月中的秋分起算,经过寒露、霜降、立冬,至十月中的小雪前夕。金能生水,则太阳寒水为终气,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又四十三刻有奇,从十月中的小雪起算,经过大雪、冬至、小寒,至十二月中的大寒前夕。一年的主气,至此而一周,兹列图说明(图7)。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六步主气的推移,就是这样推算出来的。看图中最小圈的十二支,即所以表示地平方位,亦即《素问·六微旨大论》所问的“地理”方位,亦即十二月的月建。“显明”,据王冰注云:“日出谓之显明”。有了地平方位,则“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一语,才容易了解。按日出的地平方位,虽四季不同,又因地面纬度(即该地北极出地之高度)而各异,但取其平均,则为正东方的卯位。又以二十四节气分配四方,则冬至正北,春分正东,夏至正南,秋分正西。以四时的中气(即二“分”二“至”),居于四正方,于理最惬。因而“显明”即是春分的卯位,显明在正东,人向东而立,则“显明之右”,为从正东之点南迤,从图中的十二支看,则从卯至巳。从第四圈的节气看,则由春分到小满,这一步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为少阴君火之位。“君火之右,退行一步”,即从巳至未,从小满至大暑,这一步即少阳相火之位。所谓“退行”者,古天文学家以日月五星各于其本天缓缓东行,以东行为进,西行为退也。以此依次步推,则从未至酉,从大暑至秋分,为太阴湿土之位。从酉至亥,从秋分至小雪,为阳明燥金之位。从亥至丑,从小雪至大寒,为太阳寒水之位。从丑至卯,从大寒至春分,为厥阴风木之位。总六步,共得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五刻,一岁一周遍,年年无异动,此所以称为主时之六气也。

(三)客气

前面谈到主气属于地气,那么客气便不言而可知属于天气了。地为阴主静(与动相对而言,不是绝对静止不动),所以主气六步,始于春木,终于冬水,居恒不变。天为阳主动,所以客气便运行于天,动而不息。主气分为六步,客气亦分做六步。即:司天之气,在泉之气,上下左右四间气。这六步气的次序,是从阴阳先后次序来排定的,即先三阴,后三阳。三阴以厥阴为始,次少阴,又次太阴。其理由是: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三阳则以少阳为始,次阳明,又次太阳。亦因为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的缘故。合三阴三阳六气而计之,则一厥阴,二少阴,三太阴,四少阳,五阳明,六太阳。分布于上下左右,互为司天,互为在泉,互为间气,便构成了司天、在泉、四间气的六步运行。司天、在泉,又各有南北主政之不同,而称为“南北政”,兹分述之。

1.司天在泉

司天、在泉、四间气,为客气的六步。凡主岁的气为司天,位当三之气;在司天的下方,恰与之相对的,是为在泉,位当终之气;司天的左方为左间气,右方为右间气;在泉的左方亦有左间气,在泉的右方亦有右间气。间,即间隔于司天和在泉之中的意思。因为司天和在泉的左右,都各有一间气,所以又称它为四间气,略如下图(图8)。

44.jpg

图8 司天在泉左右间气图

每岁的客气,总是始于司天前的第二位,即上列中心小圆图在泉的左间,是为初之气;从此右向退行而到二气,即司天的右间;而三气,即司天本身;而四气,即司天的左间;而五气,即在泉的右间;而六气,即终气,为在泉本身。一步一气,各主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就是指此而言。同篇又说:

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六步客气在天的位置,也就是按着这个顺序排列的。古人以为地包于浑天之中,因而假设人居于上列六个小圆圈任何一圈的圆心,则出现面对少阳时,阳明在右,面对阳明时,太阳在右的情况,即所谓“南面而待之”也。所谓“上下有位”,即司天在上,在泉居下,各定其位。上下之位既定,司天既有其左右间气,在泉也有其左右间气,这便是“左右有纪”。又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阴阳之所在”,即指三阴三阳之所在。“上见”,即指司天。司天的位置既经确定,司天的左右间气便自然随之而定。如上见厥阴司天,则左少阴而右太阳,如上列“巳亥”小圆圈图。上见少阴司天,则左太阴而右厥阴,如上列“子午”小圆圈图.其他各气,均按此类推。南方为上,上见司天,人必须北面立于图之南,“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就是这样一个含义。《素问·五运行大论》又说:

何谓下……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这是以在泉的方位为主,而定左右间气。下即指在泉而言。“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如厥阴司天之年,在泉之气即为少阳,阳明便位于在泉的左间,太阴便位于在泉的右间,正如前列“巳亥”小圆圈图所示。其余五气,依次参看各个小圆图,自可类推而得。在上之司天既属南方,在泉即在司天垂直之下,自属北方了。人面南立于图之北,则左右阴阳自见,即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六气的互为司天,互为在泉,互为间气,是按着十二支的顺序,迭为迁转的,略如图9所示。

《素问·五运行大论》还说:

动静何如……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司天之气在上,不断地右转,自上而右,以降于地;在泉之气在下,不断地左转,自下而左,以升于天。即如下图(图9)所示。例如:戌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转太阳于上方,则太阴自然在下方。亥年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则将圆图依箭头所示而旋转,转厥阴于上方,则少阳自然在下方。图中箭头所指之方向,在上者自左向右,在下者自右向左,这就是“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如此左右周天,一周之后而复会也。

45.jpg

图9 六气互为上下左右图

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司天、在泉之气,总是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上下相交的。如一阴厥阴司天,便是一阳少阳在泉;二阴少阴司天,便是二阳阳明在泉;三阴太阴司天,便是三阳太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便是一阴厥阴在泉;二阳阳明司天,便是二阴少阴在泉;三阳太阳司天,便是三阴太阴在泉。天地阴阳之数相参,就是这样秩然不紊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地化奈何……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这说明只要知道了厥阴风、少阴热、太阴湿、少阳火、阳明燥、太阳寒六气分化的所在,无论其为司天,为在泉(地化),为间气,都是同一性质,并没有其他不同。不过这里还要了解一个问题,即司天、在泉、四间气虽各分做六步走,而司天和在泉两气,又可以主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间气何谓……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何以异之……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主岁,即指司天、在泉之气而言,谓司天和在泉可以共主一岁之气,而不仅是各主一步。惟四间气只能纪步,即一个间气只管一步(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这是四间气和司天、在泉不同的地方。司天、在泉又怎样纪岁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

即是说: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岁半之前,始于十二月中的大寒,终于六月初的小暑。岁半之后,始于六月中的大暑,终于十二月初的小寒。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

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

“初气终三气”,即由初气、二气到三气;“四气尽终气”,即由四气、五气到终气。前三气属于司天之气,故曰“天气主之”;后三气属于在泉之气,故曰“地气主之”。

2.南北政

南北政之说,旧注多谓甲己岁为南政,余岁皆为北政,其义多以尊土为说,似属牵强。唯陆筅泉《运气辨》,谓南北政之分,在于岁阴有南北之分布,较他说为胜,兹从陆氏之说 [5] 而叙述如下:

无论司天和在泉,都有南政与北政的区分。南即黄道南纬,起于寿星辰宫,一直到娵訾亥宫,因而岁支的亥、子、丑、寅、卯、辰都为南政。北即黄道北纬、起于降娄戌宫,一直到鹑尾巳宫,因而岁支的巳、午、未、申、酉、戌都为北政。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视岁南北,可知之矣。”犹言视察岁气(即岁支)的在南在北,其为南政,其为北政,便清楚地可以分辨了。兹列图10,以明其概。

子、丑、寅、卯等为天体的十二宫。所谓“移光定位”,即由日光之移易所在,南北位次便随之而定。《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运当以日光明”,正属此义。如日光在亥、子、丑、寅、卯、辰任何一宫、均为南政。在巳、午、未、申、酉、戌任何一宫,均为北政。

人随日光之所在,而面南面北,即可命其政为南为北,即所谓“正立而待也”。如前所引《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南面而待之”,及《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都是同一道理。所谓“政”,即指司天、在泉居于南纬,或居于北纬的主令。所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叙述三阴三阳的司天主事,一则曰“三之气,天布政”,再则曰“司天之政”,再则曰“其政肃、其政切”,无一不为主令之义。

46.jpg

图10 南北政分宫次星土图

南北政的运用,据《素问》所云,惟用于诊切少阴脉一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阴之所在寸口何如?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曰:愿卒闻之,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曰尺候何如?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

这里首先应明确三个问题:一是南政为阳为上,北政为阴为下;二是北政之年,司天应尺,在泉应寸;南政之年,司天应寸,在泉应尺;三是所谓不应,是指少阴脉的反常而言。所以它说:“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即脉来沉细而伏,不应于指之谓。明乎此,便不难解释了。

北政之岁,尺主司天,寸主在泉。如属酉年,则少阴在泉,两寸之脉便沉细而伏;申年厥阴在泉,右寸之脉沉细而伏;戌年太阴在泉,左寸之脉沉细而伏。南政之岁,寸主司天,尺主在泉。如属子年,少阴司天,两寸之脉沉细而伏;亥年厥阴司天,右寸之脉沉细而伏;丑年太阴司天,左寸之脉沉细而伏。

为什么无论北政司天,南政在泉,少阴之应均在两寸,厥阴之应均在右寸,太阴之应均在左寸呢?因按司天、在泉,三阴三阳的顺序是:一厥阴,二少阴,三太阴。是少阴居中,厥阴居少阴之右,太阴居少阴之左。居中者则应于两寸,右则应于右,左则应于左也。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即在泉),少阴脉之应于左右寸已如上述。如果是三阴在上(即司天),少阴司天,则两尺之脉沉细而伏;厥阴司天,右尺之脉沉细而伏;太阴司天,左尺之脉沉细而伏。南政之岁,三阴在上(即司天),少阴脉之应于左右寸已如上述。如果是三阴在下,少阴在泉,则两尺之脉沉细而伏;厥阴在泉,右尺之脉沉细而伏;太阴在泉,左尺之脉沉细而伏。以上是指少阴脉之在南北政应于寸尺而言。本来《素问·五运行大论》有云:“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犹言天地气运变化,不一定要应见于脉的。为什么少阴之脉,偏要受到南北政司天、在泉的影响呢?《类经·运气类》第五解释云:

夫三阴三阳者,天地之气也。如《太阴阳明论》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此阴阳虚实,自然之道也。第以日月证之,则日为阳,其气常盈;月为阴,其光常缺。是以潮汐之盛衰,亦随月而有消长,此阴道当然之义,为可知矣。人之经脉,即天地之潮汐也。故三阳所在,其脉无不应者,气之盈也;三阴所在,其脉有不应者,以阳气有不及,气之虚也。然三阴之列,又惟少阴独居乎中,此又阴中之阴也,所以少阴所在为不应,盖亦应天地之虚耳。

气象的阴阳盛衰变化;可以影响血脉的运行,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张介宾的解说,颇与此理同。同样是属于气象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不过,其影响固无可疑,其规律是否如此,尚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四)客主加临

在天的客气与在地的主气,虽然上下攸分,动静迥异,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仍是非常密切的。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云:“上下相遘,寒暑相临”,变化顺逆,便由斯见了。客、主气之间,究竟如何相遘和相临呢?这首先要确定逐年客气司天的所在。《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土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即是说逢子逢午年为少阴君火(热气)司天,逢丑逢未年为太阴湿土司天,逢寅逢申年为少阳相火司天,逢卯逢酉年为阳明燥金(燥气)司天,逢辰逢戌年为太阳寒水(寒气)司天,逢巳逢亥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将逐年的司天客气(三之气),加临于主气的第三气上面,其余五气,便很自然地以次相加,而成为以下的公式:

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初气的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则为太阳寒水。二气的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则为厥阴风木。三气的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则为少阴君火。四气的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亦为太阴湿土。五气的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则为少阳相火。六气的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则为阳明燥金。

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初气的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亦为厥阴风木。二气的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亦为少阴君火。三气的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则为太阴湿土。四气的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则为少阳相火。五气的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亦为阳明燥金。六气的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亦为太阳寒水。

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初气的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则为少阴君火。二气的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则为太阴湿土。三气的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亦还是少阳相火。四气的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则为阳明燥金。五气的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则为太阳寒水。六气的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则为厥阴风木。

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初气的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则为太阴湿土。二气的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则为少阳相火。三气的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则为阳明燥金。四气的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则为太阳寒水。五气的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则为厥阴风木。六气的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则为少阴君火。

辰戌年为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初气的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则为少阳相火。二气的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则为阳明燥金。三气的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则为太阳寒水。四气的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则为厥阴风木。五气的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则为少阴君火。六气的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则为太阴湿土。

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初气的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则为阳明燥金。二气的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则为太阳寒水。三气的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则为厥阴风木。四气的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则为少阴君火。五气的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则为太阴湿土。六气的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则为少阳相火。

这样主岁的客气与主时的主气,在一年的六步中,上下交遘,错综互见,以成一期年的气象变化的情景,六年一周期。为了进一步明白这规律变化的由来,特制六气客主加临图(图11)。

客气、主气这样上下加临的结果怎么样呢?主要是观察其相生相克的关系所在,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也。客、主之气彼此是相生的,便相得而安和;如果彼此是相克的,便不相得而为病。例如子午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初气的主气是厥阴风木,客气是太阳寒水,水能生木,是客主之气相得;二气的主气是少阴君火,客气是厥阴风木,木能生火,客主之气仍然相得;三气的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少阴君火,同一火气,而君相相从,仍然相得,但须防其亢盛;四气的客气和主气,同为太阴湿土,同气相求,仍为相得之例;五气的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是少阳相火,火能克金,似乎客主之气不相得了,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胜逆,客胜从”,相火克金,是客气胜制主气,因而又为相得之气了;六气的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是阳明燥金,金能生水,当然更为相得。因而子年、午年客、主气六步,基本都属于相得之气。如卯酉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初气的主气是厥阴风木,客气是太阴湿土,即是木克土,是主胜客;三气的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阳明燥金,火克金,也是主气胜客气。便都属于客主不相得的病气,其余可以类推。主

47.jpg

图11 六气客主加临图

胜为逆,客胜为从,这是什么道理呢?主气居而不动,为岁气之常;客气动而不居,为岁气之暂。即是说,主气是经常的,客气之至是比较短暂的,如经常的主气胜制短暂的客气,则客气将无从司令了。因而宁使客气胜制主气,不使主气胜制客气。也正由于客气的时间短暂,它虽有胜制之气,一转瞬就会过去的,所以“客胜为从”。

例如1980年是庚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客、主气六部加临的情况是:初气主气厥阴风木,生客气之少阴君火;二气主气少阳相火,生客气之太阴湿土;三气主气少阳相火,与客气少阴君火同气相求;四气主气太阴湿土,生客气之阳明燥金;五气主气阳明燥金,生客气之太阳寒水;六气主气太阳寒水,生客气之厥阴风木。客、主气加临是极其顺利的,惟上半年既是少阳相火司天,三之气又是君相火相同,惟当防其火热之亢盛而已。

[1] 见《科学通报》1964年3月号。

[2] 见《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3] 见《格致余论·相火论》。

[4] 见《类经附翼·大宝论》。

[5] 见陆筅泉著《运气辨·辨南北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