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学要旨,系以“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为三大纲宗,而以“性命双修”为特标方法。包括丹道派之心学、性学与命学,也可以说,即是仙学与道学,至其修持,则系以圣贤为起步功夫,先完成圣贤修养,达到圣贤境界,方可再谈修仙修真修道。道家恒言“入圣登真”,即是说,登真乃入圣以后一边的事,这是何等庄严神圣,故切不可以等闲视之也。

当前一般学人,均昧于此义。未入门墙者,不是盲目鄙视,便是盲目反对;一问其对道家学术参究如何?对道藏经籍涉猎如何?对性命功夫修验如何?则瞠目无以对。曾入藩篱者,亦类多以“延命”、“长生”为能事,以参究“人生寿命学”为职志;孰不知此系“仙学”、“仙道”中之渣滓,乃达到最后目的之“登真”的“真人境界”的津梁与工具,而非目的。其究极目的在完成其人生之最髙境界!这最高境界,在道家为超生脱死、超神入化的“真人境界”,也就是所谓“神仙境界”。故天玄子曰:“古之真人,在以超生死为究竟,超世间为三昧。”所以他们是住生死而能超生死,住世间而能超世间,得大解脱!得大究竟!得大自在!得大逍遥!

儒家以“圣人境界”为其人生之最高境界,其修养以“入圣”为主旨。佛家以“佛陀境界”为其人生之最高境界,其修持以“成佛”为主旨。道家以“真人境界”为其人生之最高境界,其修炼以“登真”为主旨。三者所标名号虽异,而其以之为人生之最高境界与最后归趋则同。若用蠘峒语说一句,三者的修养目标,均以能达到“天人合一”为旨归。唯如何去做到“天人合一”的方法、与达到“天人合一”后的终点,各有出入而已!同时,儒家系以“入圣”为其“天人合一”之止境,道家与佛家,则于“入圣”后,尚各有一步功夫,即道家尚有“登真”一事,佛家尚有“成佛”一事耳。我们在此提出“真人”一词,而不说“神仙”,实以我国先期道家,如老子庄子关尹子等,皆概以“真人”为最高之称呼,如庄子称老子关尹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即是。亦以之为人生之最高境界,如老庄书中常称“真人”即是。而丹道派——神仙派——又称“全真派”,与贯串整个丹经中概称修仙为修真者即是。

至三家方法,则儒家系以“入世”为主旨,即世历练,即事起修。佛家系以“出世”为主旨,出世修持,离事起修。道家则系以“超世”为主旨,不住“人世间”,亦不住“出世向”,而以“超世间”为用,以住即不住,不住即住,即世而能超世,即事而能超事。以现代语言之,儒家为“入世主义”者,而以用世间为旨要。佛家为“出世主义”者,而以舍世间为旨要。道家为“超世主义”者,而以不用世间亦不舍世间,超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为旨要。故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驾,舍之则隐。为尧舜不为大,为巢由不为小;为伊吕萧张不为能,为长沮桀溺不为贱,以皆能一之、皆能超之也。佛家常言“出世间”,实则一提“出世”二字,即已着了世间相。道家则真能不着一切相,以其超世间,故人出用否,均无执无碍也。不求解脱而解脱在焉,不求究竟而究竟在焉,不求涅槃而涅槃在焉!

同时,三家修持,均不舍“道德”,且均以道德为修养入手之共通法门。也可以说“道德法门”,为三家之不二法门。作仙作佛作圣人,舍此别无他途可循,此则最须彻了者;老子之以道德名经者,义即在此。这是人要做人,要完成其人生的总纲领。故古圣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之三不朽,而称“太上有立德”,其二均为次焉者矣。道为德之所由生,言道则德自在中矣。故孔子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又曰:“朝闻道,夕死可也。”佛家无一言舍道,而道家则更直指修仙修真为修道。此则为亿万世以上,亿万世以后,人人所必共由之路也。

道家重性命双修,其炼心炼性,属修性边事;其炼精炼气炼神,属修命边事;其还虚合道,属身心两彻,性命双了以后边事,也即是“天人合一”登真入化边事。儒家由“穷理、尽性、至命”三纲领,本亦性命双重,唯后之显学,类罕言命功,有之唯周子之太极图说,与邵子之先天吟、冬至吟、天根月窟吟。此可视为教外别传。唯邵子之学,究极言之,应完全视为道家门派矣。实则《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命学命功,又岂可废而不讲乎?

释家命功,多存于密宗,禅宗初祖达摩以下,本为性命双传,唯命功则视为衣钵秘传,故非显学。自六祖而后,便单传性功而不传命功,于焉命学绝于禅林。六祖曾云:“日后明道者多,行道者少;修道者多,成道者少。”实以其属于衣钵之秘的命功秘而未传也,道家虽力主性命双修,性命双传,实则仍显于性学而秘于命学,故得性功之真传易,而得命功之真传则万难,以其实为“天地之机,阴阳之枢纽”,不可轻泄。而丹经中多隐语喻词者,亦即在此也。吕祖有云:“伏羲传道至于今,穷理尽性至于命。”又云:“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这是最吃紧语。“天人合一”,使天在人亦永在,天存人亦永存。步步方法,唯道家中有之。其工诀在“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中。神还于虚,圆明澄澈,虚空不坏,则神亦不坏矣。

圣人之学,全在尽性至命。性以命立,命以性神,二者本不相离,相依而灵。故性命之理,务须浑然合一,不可截然分为两途。若单以修命为宗,便难了性入圣;若单以修性为宗,便难期了命成道。故《性命圭旨》有云:“性有气质之性,有天赋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形气之命。君子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分言则二,合言则一。”故性命实不可分,亦不可偏修,偏修则有偏枯之弊。“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禀虚灵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故道家对身心性命,常并舍并重,无有轩轾。以其常相须为用,而又相用相成也。

《道家养生学》之范围,实包括万卷丹经道籍,唯本书述说,仅就其合于现代科学原理,宇宙原理,与生理学及寿命学原则,且能实用于人生修养者为封界。在另一方面说,亦不限于一般仅属于命学中之养生要旨,而对于心性修养之圣学,无不缕分理析之。虽颜曰道家,而对于三家先哲之至理名言,亦无不兼收并蓄,同举合参;盖三家上乘旨意,无不同然。若滞迹泥象,自别门庭,则徒见其不广大也,于道何益焉!唯儒释二家之所而不讲,且得以独存于道家性命双修之命学圣脉,特予加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