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海玄微》一书,共凡六卷,分之可作六书参,合之则实前后贯通,内外圆融,无不本末兼赅,万流同涵,而互相一致,可合作一书观也。初版被选列入《道藏精华》外集第二种。
斯书为余近二十年来发扬“新道学”之传道集。其第一种即为《道家养生学概要》,读全部《道藏》,究万卷丹经,概须由斯书入手,否则便难究其门径也。斯书再版之印行,适主编《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百巨册竣事,而“索引”亦告杀青。旅港三月归来,新书计划尚未定案,发行人曹哲士叠以序相请,故乐为之书耳。本书所提倡圣功神化之道法与长生丹法,直溯羲黄老庄,融贯三家,会通百派,而独标新宗,灏瀚汪洋,莫可与京!历代言圣功言神化,言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而至与化为徒,与道合一者,千古来实无第二人。修之直可使“超天地而独存”矣。
本书既列入《道藏精华》外集,则对于《道藏精华》之为书,便中不可不一言及之。海内外读者多谬誉之为:“自宋以来,空前第一部道藏精华与道家学术名著。”盖以其所录不但全为万卷道藏中之精华,且尤多自明清以来未收入藏之上乘丹经与孤本佚籍,为一般学人及藏书家所罕觏者,因能补《道藏》书之不足。其搜罗之广博,内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贵,选刊之谨严,堪称四绝。凡所采录,无不吉光片羽,珍侔星凤;实可称为千古来道藏精华之冠冕。
查我国《道藏》书,为集道家道教及神仙家学术思想大成之唯一文库,其中丹道派典籍,向为绝不公开流传之秘典,以往恒万金难得一睹!故古哲曾谓:“洞真语录三千卷,不是神仙不许看。”又谓:“元珠密语金丹注,俱是人间未见书。”其名贵可知矣。凡欲深究道学之玄微,丹鼎之秘奥,及欲从事超凡入圣、超圣入神之圣功修养,如欲探究道家别传之学的内容及其哲学思想系统者,便不可不人手一编也。本书全十七集,外集二种,共六百余种,所选录古本、孤本、抄本秘籍,共达八百余种,注释集解者,则达千有余家,诚堪称为空前未有千古不朽之巨编。其中尤以《道德经圣解》一书,出版以来,已被海内外读者群称为:“道为天下之大道,文为千古之奇文。”而以其书“为二千余年来第一部老子解本书。”余深感汗颜无已!尚望各方贤达,进而有以教之是幸!
最后,想借斯书再版伊始,一谈“修道之最高心法”。信道固须明道、悟道,然主在要能行道、修道、证道;修持之行识功夫,尤重心法。
天玄子曾谓:“中国道家与道教之不传心法,在以道立教,以道垂统,以道开化,以道救世,以道弘人,以道济物,以道养生,以道正心。”斯八大纲宗,实为虽历亿万世而不易不移者也。且其心法,上穷其究竟意义,实可视三教修持之最高心法。万教唯道,万法唯道,岂有二哉?虽曰八大纲宗,要亦一道而已矣。孔子有言曰“吾道一以贯之”,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复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老子则直指:“道为先天地生,先天地存,而又为生天生地生万物者。”如其言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经中,作如是言,如是观者,不胜枚举。佛家尤然,我佛说法四十九年,无非是说道、传道而已矣!三藏十二部,其所说教说法,概未能离“道”而另立一究竟义,凡第一义谛,无一不在道中立,而亦无一不在道中行也。盖“道与天地准”,而亦万教唯道,万物唯道也。道在天地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语),往复循环,周而复始;无始无终,又无始始;无形无相,无字无文,不可究诘;至其极也,其理不可穷,其义不可说,其法不可传;此无说之说,无传之传,无得之得,斯其为
上乘道妙也?
言心法,儒家实应以尧、舜、禹、汤历圣相传之道统,即世所谓“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之心传圣脉。华山《吹笛记》则纪太乙子曾阐述其微传曰:“人心即道心,道心即天心;本而修之,以人心应道心,以道心应天心;复以天心率道心,以道心率人心;则三心合一心矣!”人岂有二心哉!古德曰:“一心常不用,便尔是无心。”进之,“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又隔一重关。”总之,在此中所言三教心法者,乃引人入道之方便法门耳。
唯修持与信奉三教人士,欲其修行有成,则须人人能“发大心”,且具有“诚心、信心、恒心、勇猛心、精进心”。群相与生死以之,不死不休,方可望其万一存焉。如何为发大心?曰:如儒家张横渠之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儒家人之发大心也。禅宗六祖慧能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佛家人之发大心也。与天玄子自我吟所谓:“大道无边自我修,乾坤无量自我新,宇宙天地自我立,日月星辰自我明,寿夭生死自我转,仙佛圣人自我成,神化无方自我造,三十六宫自我春。”此道家人之发大心也。余于《道海玄微》一书序中曾谓:“后八句教偈,尤纯是一片性天流行,自然自在;万般皆自我,无一可由天!自命自修,自心自明,自性自度,自神自化!独立无依,自作主宰,不假外力,全在自我,全在我心。”斯为最吃紧处。
唯余特立此修道首宜发大心之说,以勉后学,并且以勉世之宗教家(事功家亦然)。能发大心,则自能正其心,而以直心行事于宇宙间矣。盖“道不可道,可道非道。名不可名,可名非名”(按:佛以“不可说,不可说”垂训万世,即在此也)。三教圣人之所说教说道与传教传道亦然,一落言诠,便成死语,一着文字,便非真谛,切不可执文滯义,死于句下。“万教唯心立,万道唯心生,万法唯心造,万事唯心通!”切不可依人脚下,而为古人所奴!
天玄子曰:“人人自有圆圈在,为何身外更求圆。”又曰:“玄中自有玄中妙,老子重玄有法衣。”道流!于此实宜默心会去,方能有得。人而能透出天地外,不落万神中,方为超神,而亦能超天地而独存,岂仅为超凡入圣之超人而已哉!余于序《道海玄微》一书时曾曰:“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一心生之也;宇宙之所以为宇宙,一心成之也;圣功神化之所以为圣功神化,一心造之也。识得此心,自作主宰,复能立得此心,以合天地之心。藉使天地之心,即我之心;天地之性,即我之性,则自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造化合其功矣!”
心即性兮性即心,心性本来非二物!明得此心,见得此性;复能尽得此心,尽得此性,尤能大得此心,大得此性;则自“万化自生神”,而“宇宙在乎手”矣。至此境界,即天地亦不能死我!死者我之形骸也,不死者我之神也!故古之道家,重养心、养性、养神,而养气养精次之,养形养寿更次之!千岁狐狸总是千岁狐狸,未有沐猴而冠,可为仙佛圣人也。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者,天地之正气也,宇宙之“真”气也。儒家宗之为圣法,庶不知道家丹道派中尚有更上重楼之圣法存焉。道家之有丹道派,犹佛家有教外别传之禅宗,其光大道佛门庭,辉耀千古,各有其历史存焉。唯孟子之“以直养而无害”一语,千古来未有能得其真解者,惜乎!因欲得其真解,明其圣义,须精于《大易》,通于《周易参同契》,并圆其玄义,方能有得!此庄子所以自称其书为:“万世之后,遇一大圣,得其解者,犹旦暮遇之也。”以孟子在斯章实所以传道也!故得千古不传之秘耳。
综上所说,实为学道人与修道人之根本处,亦为世界各宗教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与信神奉敬神以祈上入于“与神合一”之最高境界者之立脚处!舍此而欲以信神以求神佑,以敬神而求降福,便是欲东而反之西,背道而驰矣。夫大其心而与宇宙同体,则自能正其心,直其心,公其心,与诚其心;“回光返照”,而心中无一物矣!心无一物,心无一尘,心无一我,心无一念,则自“此心常不动,万境自如如”矣。一心不动,则圣体自见!而神光耀然。此心寂然不动,则自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乃“易教”也。由是而感通神天,而“上与神天接”!此实乃上入于“天人合一”与“人神合一”境界之不二法门也。人天相应,人神感通,皆自“此心能神化”功夫中来。人在天地中,神在天地外;身在天地中,心在天地外:能外天地万物,复超天地万物,而寂然无我,独立无依。“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语),“无所往而生其神”(老君法语)。至此境地,自有少分相应矣!
总之,修道证道,与成仙成佛成圣人,最要在由了其“心法”入手,尤宜了其最高心法入手。此为千圣传道传法与修行之共法!最上一乘,尤在“一切心法,以无心法为心法”。故余常教人以-----“圣人常无心,而以天地之心为心。圣人常无法,而以天地之法为法。”此为无字法门之最高圭旨!道流:无中生万化,尽在不言中;斯书多秘印,秘在汝心头。
最后,本书再版,承市隐道人刘寄生传士代为校正一遍,巨细匪遗。全书无原稿,仅就初版书校之,亦云难矣!谨此致谢。寄生兄为道家中人,亦尝以自隐无名为务者也;唯以非丹鼎派中人,故丹家术语,及其玄言密意,间有所失,在所难免。内子曹哲士,为慎重计,复重加校阅,逐页再为检勘,并为补正。且适逢其病肠炎剧,时作时辍,耗时月余,始竟全功,亦云苦矣!兹适付印伊始,特志数语如上,俾后之读者,能勿忘二人所耗心血之功德焉耳!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于石屋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