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学与静坐之要义
静坐为“静学”中求静、致静、得静、证静之方便法门,乃“主静哲学”中之事,亦可以说是“静的哲学”之实证。静为动之对,“静的哲学”为“动的哲学”之对。寂然不动曰静,无声无息曰静,一念不生曰静。静又有“息”义,《礼•月令》曰:“百官静事毋刑。”又有“安”义,《郑风》曰:“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晋书》曰:“北狄惧威,关塞谧静。”又有洁净义,诗曰:“笾豆静嘉。”《韵会》曰:“澄也。”《广韵》曰:“和也。”凡此均静之义也。
“静学”为“心学”中之主学,“静法”为“内圣心法”中之主法。人为万物之灵,亦为天地万物主宰,而心又为人之主宰。故谈人生修养,实以心的修养为最髙无上之不二法门。古圣谓:“养心莫善于静。”静则无欲,无欲则刚;静则无念,无念则定。心无时不动,无时不外驰,无时不散乱,故孟子以“求放心”为教。心放则收之,收拾向里,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外不入内,内不缘外;使此心无思无虑,无意无念,无欲无作,则自寂然澄然,真体独露,而得见本心。本心者,即善恶是非分别等诸念未起,与喜怒哀乐爱憎等诸情未发前之真心也。此时之心,心无其心,寂然不动,虚灵不昧,亦即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所谓“道心”,一发则即为“人心”矣。静坐,主在坐断此动心,而复归于静,亦即复归于“清静无为”之道心。此亦即“复性”功夫,正老子所谓“归真返朴”者是。
《大易》曰:“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坤文言曰:“至静之德方。”故老子以“致虚极,守静笃”为教,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为训。并力主“清静为天下正”,主“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复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牝常以静胜牡”。故曰:“胜天下之至动者以静,制天下之至变者以定。”静则自定,定则自静。由此可证“静学”之为用,小而施之于身心性命,大而施之于家国天下,无所不宜。颜子之“坐忘”、“心斋”,孟子之“不动心”,与乎立德修业、内圣外王之功,均须由此一“静”字法门入。《大学》曰:“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一内圣外王心法,为孔门主静学之最佳说教。
在佛家则更以修静定为要功。天台宗之修止观,禅宗之修禅定,以及其他一切诸法,莫不以修静定为中心主旨,并由此而可以成佛作祖。《圆觉经》曰:“诸菩萨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其戒定慧三学,一是皆以“静学”为本。三藏十二部佛法,总不外以静字为入门法。由上可知三教圣人,莫不以“主静”为头脑功夫。静学,旨在学静,求一心清静;无烦恼,无苦闷,无挂碍,无恐怖,无忧郁,无思无虑,无欲无求,一心澄然寂然,得大自在、大逍遥。故静学实乃百家之所共享,非仅三家为然也。
如何能静?须有“致静”之方,“坐”则为“致静”方法中之基本形式之一种,要在“主静”,无间于行住坐卧也。致力于修静与修定,概称为静功。道家静坐以修心养性、修命了道,其中功法,全以静功为主基。《图书集成•神异典》分目有“静功部”,即为记道家修养之事者。在道家丹鼎派中,称此为“炼丹”。静功得力处,不但可以炼养心性,变化气质,陶熔人品,大开慧悟,且实为“超凡入圣”之坦途。故陈白沙直称静坐为“作圣之功”;刘宗周谓“静坐是养气功夫,可以变化气质”,实则未尽其要也!静坐功夫,主在可以养心,可以养性,可以养精,可以养气,可以养神。次则可以养德,可以养慧,可以养诚,可以养勇,可以养仁。全此十大修养功夫,便可以作圣,可以长生,可以神化,可以入道矣。故静坐法,实为人生修养方法中之最上乘,最简易之修养方法。
宗周先生有一段论静坐最亲切的话,初学静坐者,可用之仔细检点。其言曰:“主静功夫,最难下手,姑为学者设方便法,教之静坐。
曰用间,除应事接物外,苟有余晷,且静坐。坐间本无一切事,即以无事付之。既无一切事,亦无一切心。无心之心,正是本心,瞥起即放下,沾滞即扫除,只与之常惺惺可也。此时技俩,不合眼,不闭耳,不跏跌,不数息,不参话头;只在寻常日用中,有时倦则卧,有时感则应;行住坐卧,都作静观;食息起居,都作静会。昔人谓勿忘勿助间,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真消息也。故程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善学云者,只此是求放心亲切功夫。不会静坐,只学坐而已。学者且从整齐严肃入手,渐进于自然。”此极浅明而简要,其所以苦口婆心如是者,盖唯静坐,可收拾精神向里不向外驰,可使此心湛然明澈,可使此心寂然不动,可使此心闲邪存诚,可使此心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体认天理,会归天道。一杂念虑,一起机心,便失本体矣。平时养此不动之体,他日出而用世,即可肆应天下无穷之变,而不离一方寸之中也。
《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情挠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人如欲其能无时不在心静神清与心定神闲之境,则非致力于静坐不能也。故明•郭蒙泉先生有诗曰:“近名终丧己,无欲自通神。识远乾坤阔,心空意境新。闭门只静坐,自是出风尘。”
由上可知静坐法,乃清静其心之法,实为我国儒释道三家所共遵共行之圣功神化下手法门,且亦为人生修养之根本大法,完全以修养心性为纲领,绝无任何宗教色彩和迷信作用。尽人皆可学,尽人皆可修,且尽人皆宜修。因其乃是教人如何“真切本分为人”的一种心法,且为一种极简易平常的身心性命道德修养功夫,绝无丝毫神秘可言也。谓吾不信,小习静坐一年半载,能入丹道,即可觉得其中生机横溢,虚灵不昧,性光普发,妙趣无穷也。须知:静里乾坤大,定中日月长。
静学与静坐之本体
道家静坐以虚无为体,以清静为宗。金丹家之上乘修真法,总以修“虚无大道”为其基本大法。盖宇宙天地万物最元始之始,为虚为无,亦即为一大虚无圈子。人秉天地之气以生,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无极太极,只是一团炁,阴阳只是一团炁,宇宙天地亦无不是太空中一炁之流行。此一流行中有一“虚无窍”,为宇宙天地之中心,运行不已,生生不息,即在于斯。吾人自身中,亦有一“虚无窍”,或称“玄牝门”、“玄关窍”、“虚无鼎”与“神室”者,其名不一。修自身内之虚无窍,以应宇宙中之虚无窍,藉使后天之精气神与先天之精炁神相合,而后天性命亦与先天性命相应。久久无间,便自可“能超天地外,脱出死生中”矣。其中有无穷事在,此事难言,张紫阳云:“井蛙应谓无龙窟,篱鷃怎知有凤巢。”先天道无极门丹法,尤以此为要妙(详参本书卷二)。
刘止唐曰:“修金丹以立命,其秘要只在内守虚无耳。神室,即虚无窍也。人能守虚无一炁,待其来而擒之,则性命在我,万事毕矣。”
此中有无穷道妙在,非过来人不能道得一字。虚无一炁即先天一炁,亦即先天之元阳元神,乃自虚无中来;且系自然自在而来,无作无为而来,无声无臭而来,无欲无念而来。此乃丹家“无中生有”之妙道。唯当其来也,须知守之照之,制之擒之;进而存之养之,育之化之;否则即来亦枉失天机。在此等处,正如张紫阳真人所说:“饶君智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要是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
余尝谓“无中生有,有复归无”二定律,为道家一大基本原理,亦可以说即是“宇宙原理”。不但养生为然,经世治平之道,纵横捭阖之术,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组织、思想、制敌、用敌等,均莫不可运用“无中生有”与“有复归无”二大定律。当其无也,而欲其有,则使其从“无中生有”;当其有也,而欲其无,则使其为“有复归无”。老子有言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又曰:“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知有生于无,故修无即可得有,以虚无中自有无限生机在也。一无妙万有,万有生自无。故无非真无,无中有有;有非真有,有中有无。天下无“无无之有”,亦无“无有之无”。且无中生有,有复归无;有无相生,如循环之无端,莫可纪极。为无中生有故,守无即可得有;为有复归无故,化有则必至于无。且修无,则其为道也为无限无极;修有,则其为道也为有限有极。故无为则无不为,有为则有不为。而三家圣人莫不以“无”为本体,而以“无为”为大用,复以“无为法”为无上上法也。
故道家静坐之上乘者体无。以无体为体,以无用为用;以无心为心,以无法为法;以无物为物,以无事为事;以无知为知,以无见为见。复以无思无虑为本,以无念无欲为宗,以无执无着为则,以无用无为为经。以无有为大有,一无所有,则无所不有;以无得为大得,究竟无得,则无所不得。
圣人见无,凡人见有。圣人用无,凡人用有。无非真无,中含妙有;有非实有,蜕化仍无。有无相生,互为其根。故有无实为一大循环,如来复周行,无始无终,无起无止。有无本自不二,唯无“有”不能显无,无“无”亦无以显有。故或自“修有至无”,或自“修无至有”,总须有无互根互用。
道为绝对体,有无相对,则互为对待而为二矣。道一而已矣,岂有二哉?且必为物不二,方能生物不测,故必通有无之分为一,方显道之真一不二。最后,有不立,无亦不立;二不立,一亦不立。
即有即无原为道,非有非无亦是真;双即双非非戏论,双非双即亦无殊。此系一说法。进之,即有即无原为妄,非有非无亦非真;双即双非原戏论,双非双即亦本空。此系一层说法。能通有无相,通有无法,是一层次。能泯有无相,泯有无法,是又一层次。这在义理上如是,在功夫上亦复如是。
凡做功夫,自有起修者,必须能无之;自无起修者,必须能有之。自虚起修者,必须能实之;自实起修者,必须能虚之。此是初关纲宗,对此有验证后,方可再事向上施为。
有内自存虚无窍,无中常含造化机;体得无中生妙有,许君亲自见伏羲。此系教人从有无二边透入,最后仍须从虚无中透出。——神通并妙用,尽在不言中!
以上二节,简出“静定虚无”四字教,无论在静坐养生与静坐炼丹过程中,均有无穷妙义,与无限天机。其境界,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只许体会,不可道破!过来人自知,勉强形容道破,亦无益也。
静学与静坐之原理与功用
静坐,在理论上是属于静学的范围。坐以致静,静以入圣。静坐法,言乎其上者,为心性上由静以至超凡入圣而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种方法和功夫。言乎其下者,乃是生命上由静以至健康长寿而达到长生不老境界的一种方法和功夫。仙佛圣人,其修持作略,未有不自静中入者。
充天地两间,不外阴阳动静而已。在道家金丹学派中,参究人生修养之道,从阴功入者,主修阴丹法诀;阴柔派宗之。从阳功入者,主修阳丹法诀;阳刚派宗之。依从阴阳浑和入者,主双修阴阳炼丹诀;双修派宗之。就动静范畴言之,依动功为主者,属于运动道派;依静功为主者,属于清静道派;介于其间者,则为双修道派,主动静交养,不偏于动功,亦不偏于静功。
其次,金丹家正统分派中,则多以清静单修派与阴阳双修派之二分法为纲宗,前者又称北宗,后者又称南宗。再演而有南、北、东、
西四宗之四分法,再加中派之五分法,以及加张三丰新派之六分法,加先天道派、伍柳派与青城派之九大门派分法,递而至于左道旁门之难以数计之派系,要之总不外“以阴阳为体,以动静为用”之二大法则而已。古称“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者,在各因师说,各立门户;于焉而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无穷之纷争以起,驯至攻排无有已时。实则无论双修单修,万千门派,上乘丹法,无有不自“坐丹”入者。正所谓万劫动修难入圣,唯有静法可通神!
静学之大端大用,全在心性精微处。孔子罕言性与天道,及门弟
子已有“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之叹!故黄百家云:“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心学性学与天道,历来儒家谈者均粗而不精,极髙明而彻精微之说,则实存在于道家丹道派中。宋明理学诸大儒,无有不出入道释,而复归本于儒。朱熹曾学道于丹家,且考注丹家圣典《周易参同契》,甚赞之,虽未彻,然亦已难矣。号称理学开祖之周濂溪,亦曾博习金丹学及静坐,其《读阴真君丹诀诗》有云:“始观丹诀信希夷,深得阴阳造化机。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始知微。”其有名之“太极图说”,则师承自于丹道派祖师之一的陈抟希夷先生(此说始于朱震、黄宗义、朱彝尊均主本自陈抟刊于华山石壁之无极图。唯毛奇龄则主本自魏伯阳之《周易参同契》之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黄庭坚称其“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朱熹则直称其“有仙风道气,无有知其学者”。敦颐为学与涵养功夫,全得力于“静字学脉”,故其学术思想一以“主静”为极致,并主以“静”立人极!故静学实为人学之本、入圣之门。
其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静一动,互为其根。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濂溪在此,先讲宇宙,以明天道;后叙人生,以明人道,定之以仁义中正为标准,而立人极!所谓人极,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达到此人生最髙境界的方法为“主静”。能至人极境界的人,便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可以说是对静学与静坐的功用,很坦白指出无遗矣。
何以致静,濂溪认为是由“无欲”可致,故曰“无欲故静”。此心寂然不动则静,有欲则动。欲生于心,则动于心;意念之动,亦念之几也。故濂溪又于《通书》曰:
君子慎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问?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以上亦完全讲的静学与静坐的功用,也完全讲的是心性上的修养功夫。道佛两家,讲的更深入,更清澈,更髙明,更精微。因漉溪之
学,乃自道家出,又为宋明理学家之所尊,故举此以例其余,并用以证静坐之目的,不可徒视之为却病延年、长生不老;成佛作祖学仙学
圣人,均须自此中入。
大家须知:静坐为使此心寂然不动,与使此心无欲、无念之最上乘方法,若欲进而证道、了道,则舍此便无他途可寻,故三家均以此为不二法门。
阴阳动静相对相生之基本原理
静学与静坐,无论道家、佛家、儒家、禅宗、密宗,总须了然于阴阳动静相对相生之基本原理,体得其中窍要,默而契会其生机,方能上与生生不息之道体合而为一,不殊不二。上文提到之周子太极图说,其中曾首揭阴阳动静之理以为纲宗,自宋以来,莫不宗之而无有异议。实则其所见道,尚有未彻者在!故对动静阴阳相生之说,似是而实非,乃疑似之论。学道与学禅,有一相同处,即是凡不从功夫作略上印入,默契行证,而只从文字语言学术思想上讨消息,总属隔一层,难期究竟,直透真境。
宇宙天地万物,最原始之原始本体,道家认为系道,而以无极代表之。无极不可见,不可知,不可言说,于是而又表之以太极。太极,一也;由无极而太极,即由无而见一,亦可以说是:“由无至有”,“由零至一”。无非真无,中孕实有,道家所谓“一无妙万有”者是。万有基于阴阳而生,“离了阴阳道不成”。阴阳交则万物生,阴阳不交,则天地或几乎息矣。太极含阴阳,阴阳孕动静。一阴一阳交,一动一静交,则万物生而天地成矣。故邵子康节曾云: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观物内篇》)。
吾人须知:阴阳实相消相长,而动静亦相对相生,二者均互体互
根。言乎动静原理,不能就现象去看,而宜就本体上看,方能得其玄要。如仅就其现象与动者而观之,则天地无时不动,且亦瞬息万变而无常;此即所谓“动的宇宙观”者是。如就其本体与静者而观之,则天地无时不静,且亦永恒不易而有常。此即所谓“静的宇宙观”者是。同时,在不少场合中,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即动即静,即静即动。或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亦动亦静,亦静亦动。动无方而静无体,其谁定之?无动无以见静,无静无以见动;且复动极自生静,静极亦生动;二者相对亦复相生。
周子太极图说首段,就道体与宇宙天地间之真理言,应作如下之更易:
无极而太极。太极静而生阳,静极而动。动而生阴,动极复静。静复生阳,阳盛自动。动复生阴,阴盛自静。阴阳互体互生,动静互根互存。一动一静,相对相生。循环消长,复返无极。
以上系宇宙论部分,下文原属人生论部分,可接周子太极图原文:“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如此才讲得透达!宇宙就其现象看,虽似只是一个动;然就其本体看,实只是一个静。静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常”与本体,而动则是宇宙天地万物之无常与现象。常者永恒不变,无常者瞬息万变。把握本体之常,以应现象之无常,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原理。这个本体,也就是道。道体清静无为,而能无不为,即此理也。
同时,太极、宇宙、天地与人物,概是先静而后动,以本体本静故耳。老子之以静制动,与道家之以一静制万动,及“守一以御万,居中以应园”等原理原则,均不外是“以道制用”而已,也就是把握本体之常以应现象之无常。如此,才能接上一个:“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因为太极宇宙本静,本天道以立人道,因道体之静以立人生之静,故主静以立人极。这是合人道与天道而为一道、合人心与道心而为一心的道理。以上是说明我们要将“太极静而生阳”一语,紧接“无极而太极”来,做为全文头脑所在的原因。
现在,我们再来说周子颠倒错乱的第二段。我们就宇宙间阴阳动静之生化原理,也就是生化定律来说,则动不能生阳,而只能生阴;静不能生阴,而却能生阳。就外在现象看,动的就是阳,静的就是阴。所以只能说是“动而见阳,静而见阴”。不能说是:“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反之,就内在潜能看,则是太极动一分,即阳消一分,而阴长一分(即阴生一分);反之,太极静一分,即阳长一分(即阳生一分),而阴消一分。静则阴消而阳长,静极则阴损而阳盛,阳盛,故静极则动。动则阳消而阴长,动极则阳损而阴盛,阴盛,故动极则静。此验之于天地万物、四时昼夜、饮食男女,莫不皆然。所以必须更正周子原文为:“静而生阳”,“动而生阴”,如是方能合于自然定律与性命原理。人与任何动物,无有不需要睡眠与休息,而能不眠不休地动无已时;此睡眠与休息即是所谓“静”也。睡眠与休息足则精神生(即元阳生),静坐炼丹之活子时生,与常人每熟睡至午夜概自动阳举,甚至孩提亦然,此即“太极静而生阳”的道理。永动不已,无休无止,则必至疲倦不堪,甚至精神崩溃,此即是动则阳消阴长,精神不继的现象,亦即“太极动而生阴”的道理。宇宙天地间之盈虚消息,周行不已,亦即此理也。
丹道家之“静以复阳”、“定以全真”之二大定律,全是从此原理中产出。且其所复所全者,概是生命之元阳与真阳,一般恒称为“真种子”者是。道家以“虚极静笃”、“归根复命”为功夫头脑者,亦即此理。坐丹不能来“活子时”,不能透“复命关”,则不能证道登真。静极生阳,阳生有景;九节功夫,步步有象,节节有验,非过来人,无以语此。周子非道家深入堂奥中人,有此小失,实亦无足怪也。
邵子与周张二程四子并时交深,以图书象数之学显于世。其河图、洛书与先天卦图,均系师承于李之才;之才承穆修,修承种放,放则传自陈抟。与周子太极图说,同一关源。其《皇极经世》在术数上虽类京焦流亚,然究系多从理上推究探索得来。唯以深得力于“静功”,故能心地清虚湛寂而灵明不昧,辄得前知。其遇事能有先见先知者,非纯在精于象数学,而在其得力于静坐,每焚香默坐达旦。此心清虚湛澈,无欲无念,无意无着,寂然不动,故能感而遂通。如镜之照,不滞一尘,故能光照天地,一物不遗。心无一物,心无一念,则自能“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世观万世”。以一观万,缘万归一,故能无观而不自得也。
为学之道,在养心而已。以物养心,莫若以心养心。以心养心,则莫若以无心养心。无心近道,道之为物,静虚而无。以其本无,是能一无妙万有。故邵子曰:“原于一而衍之以为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此即道家所谓:“守一不纷,可以应万。缘万归一,所以返本。”万物纷陈,万象森罗,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不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神;不观之以神,而观之以道;复不观之以相,而观之以无相;不观之以动,而观之以无动(静);不观之以其变,而观之以其不变(常);则自无往而不利,无观而不中,虽亿万世,如指诸掌可知也。其“元会运世”之说,即根于此。
邵子恒自言其易图之学,出自希夷;以其学术思想内容及学脉而言,均应列入道家,而不应列入儒家。其有得于静坐功夫,远优于周子,故在阴阳动静的体认上,亦较深于周子。故邵子不说“动则生阳”,而说“动之极,则阴生焉”,即是承认了“动则生阴”一理。邵子之“动之始,则阴生焉”一话,虽亦有误,然总只错得一半。且以其系《观物篇》中语,所以系就现象言。就物观现象言,未始不可以说“动之始则阳见焉”。在此处,“生”字做“见”字讲,更恰当。邵子不讳其学,承自道家。周子亦不讳言其与道佛之徒往来事,且不赞同诋排佛老。如其题大颠壁诗有云:“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故亦深好玄静,如《宿小房诗》云:“久厌尘坌乐静玄,俸微犹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
三家圣人,无不以静学教人,以静坐教人;盖唯静可以入圣通神,可以彻造化之源,通死生之变,极性命之理,一人天之道。故伊川尝竟日瞑目静坐,杨时游酢曾侍立至暮而不觉。明道亦恒“终日坐,如泥塑人”(见明道学案),象山更“教人终日静坐,以存本心”(许北溪语)。晦庵与阳明等以下宋明诸大儒,于静坐莫不深入有得,并以此为日课,无一日辍。盖以其为入圣之上乘法门也。
静定修养为学德与事功之母
静学与定学或静定学,全是人生修养学中最基本和最高深的学问。看来是消极,而实非消极,反而是积极;看来是无用,而实非无用,反而是大用。一切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大机大用,概须从此心“清虚灵明、寂然不动”中来,成仙成佛作圣人,则尤为不二法门。
就事功上说亦然。儒家讲“克己复礼归仁”,“收放心”,“不动心”,“正心诚意”,讲“养浩然之气”,“养天地正气”,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些大修养功夫,全须从静定中得来。又如达摩面壁九年,长庆坐破七个蒲团,宋儒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丹道家教人“坐丹神化”,“炼心炼性”。皆是修炼静定功夫,以为制心、治心、养心之妙药而已!
自古来不少大事业家,尤其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无有不致力于静坐,且其成就亦多得力于静坐的。宗教家之祈祷,亦即是静坐中之静心静神静念静虑功夫。如加起来计算,每日即有三五次的致静功夫矣!持之不辍,故能圣智通神。
诸葛亮常谓:“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非深入道者,不能道出。一个人澹泊宁静的品德,与富贵不淫、贪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操守,及毁誉不计、成败不忧、生死不变的气节,均须自静养中栽培出来。唯宁静才能澹泊,唯澹泊才能虚灵,唯虚灵才能致广大与极高明。
同时,因为心能虚灵不昧,方能感而遂通;不染一尘,方能清明澄澈;神慧潜光,方能普照无遗;空无一物,方能圆通无碍;寂中自运,方能肆应无穷。修静能赅“道问学”与“尊德性”之全功,并能奠“发神慧”与“弘事功”之初基者,全在充乎宇宙间者,动力有限而静力无限,动力可量而静力不可量;动则趋死而静则滋生也。天地之所以生生不息者,其潜能与生力,莫不自静中涵育而来,不静则死矣!余故曰:“圣德须自静中养,烦恼皆从动处来!”又曰:“动灭静存,动死静生。”道流!此中有活法,妙诀在天机!濂溪先生倡“主静”之学,谓“圣人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立人极焉”。宋明清诸大儒继之,莫不教人静坐,盖以主静为入圣之门也。
兹为读者参考便利计,特将濂溪先生之太极图(附图一),与希夷先生之先天无极图(附图三),及《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先天太极图(附图二),并附于下,以明脉络。濂溪周子为两宋理学之开祖,朱子尤推崇至极。而其图则确系出于道家,颠倒希夷与道藏之图,综会而活用之,以开两宋新儒学(理学)之新纪元也(并参附图五)。
附录
黄宗炎晦木太极图辨及先天无极图简释
周子太极图,创自河上公,乃方士修炼之术也,实与老庄之长生久视,又属旁门。老庄以虚无为宗,无事为用;方士以逆成丹,多所造作,去致虚静笃远矣。周子更为太极图,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谓舍瓦砾而得精蕴。但缀说于图,而又冒为易之太极,则不侔矣。盖夫子之言太极,不过赞易有至极之理,专以明易也,非别有所谓太极,而欲上乎羲文也。周子之无极太极,则空中之造化,而欲合老庄于儒也。朱子得图于葛长庚,曰包牺未尝言太极,而孔子言之;孔子未尝言无极,而周子言之;未免过于标榜矣。
考河上公本图名无极图,魏伯阳得之以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陈图南隐华山,而以授陈,陈刻之华山石壁。陈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种放,放以授穆修与僧寿涯,修以先天图授李挺之,挺之以授邵天叟,天叟以授子尧夫。修以无极图授周子,周子又得先天地之偈于寿涯。
其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则火不表熛烈,唯温养而和燠;水性润下,逆之使上,则水不卑湿,唯滋养而光泽;滋养之至,接续而不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其最下圈名为元牝之门,元牝即谷神。牝者,窍也;谷者,虚也,指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气之所由以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用知觉,皆根于此。于是提其祖气,上升为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茫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有入无之神。使贯彻于五脏六腑,而为中层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络之一圈,名为五气朝元。行之而得也,则水火交媾而为孕。
又其上之中分黑白、两相间杂之一圈,名为取坎填离,乃成圣胎。又使复还于无始,而为最上之一圈,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功用至矣。盖始于得窍,次于炼己,次于和合,次于得药,终于脱胎,求仙真长生之秘诀也。
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太虚无有,有必本无,乃更其最上圈,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无极而太极。太虚之中,脉络分辨,指之为理,乃更其次圈取坎填离,名之曰阳动阴静。气生于理,名气质之性,乃更其第三圈五气朝元之名,曰五行各一性。理气既具而形质呈,得其全灵者为人,人有男女,乃更其第四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名之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得其偏者蠢者为万物,乃更其最下圈元牝之名,曰万物化生。(下略)
——详参《宋元学案》卷十二《濂溪学案》下